中国与泰国贸易结构对比分析

摘要: 2015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对外贸易政策,在该政策背景下中国更加关注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往来。泰国作为东南亚大国经济地位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而且中国和泰国有长时间的良好贸易往来,关注中国和泰国贸易情况,不断改善贸易结构有助于促进两个

  摘要:2015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对外贸易政策,在该政策背景下中国更加关注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往来。泰国作为东南亚大国经济地位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而且中国和泰国有长时间的良好贸易往来,关注中国和泰国贸易情况,不断改善贸易结构有助于促进两个国家贸易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但近年来,中国和泰国产业结构不断改善,两国对外出口产品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导致中国和泰国的贸易结构呈现了竞争性与互补性并存的状态,本文将通过对比中国和泰国的进出口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两国各类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中国和泰国两国进出口产品的结构进行分析,结合要素禀赋理论对中国和泰国不同种类产品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行分析,并为中国和泰国贸易结构改善方向提出建议,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要素禀赋;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竞争性;互补性;

  一、贸易结构概述

  (一)贸易结构的定义

  贸易结构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贸易结构一般指某一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构成情况,狭义的贸易结构主要描述某一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货物贸易的情况,主要包括商品的构成情况,狭义的贸易结构也被称为商品贸易结构。

  (二)贸易结构的测度指标

  贸易结构主要涉及四个指标:对外贸易结构、国际贸易结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结构是指某一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占这个经济体贸易总额的百分比;国际贸易结构是指某一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占国际贸易市场的百分比;对外商品贸易结构是指某一经济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某类商品的进出口额占这个经济体进出口贸易总额的百分比;国际商品贸易结构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某类商品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百分比,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中国和泰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结合两个国家的要素禀赋来分析中国和泰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二、中国贸易结构现状

  (一)中国进口产品的产品结构概述

  表1记录了中国货物进口产品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分类方法的具体情况,为了方便分析中国的贸易结构,本文将进口货物重新分为四类:初级品、中间品、资本品和消费品。
中国与泰国贸易结构对比分析
  1.初级品
  将SITC0–SITC4分为初级品,这部分产品主要是资源产品和农产品包括一些经过粗加工的油脂类,肉类食品,非食用的一些矿物资源以及一些燃料资源,这类产品的进口可以补充国内的生产资源,这些生产资源一方面可以为国内消费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进口国的产品出口提供再加工的生产原料。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的初级产品进口数量占总进口量的很大份额,仅次于资本产品。
  2.中间品
  将SITC5–SITC6分为中间品,这部分产品是产品从初始加工到生产成为最终使用或者消费的产品过程中产生的仍然需要进行再次加工的产品,包括金属材料,纺织中间品和化学制品中间品等等,中间品可以带动再加工出口产业的发展,同时半成品的加工相对节省人力物力因此半成品的进口对国内的消费供给具有积极作用。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的中间品进口数量相对较少,约为初级品的一半。
  3.资本品
  将SITC7分为资本品,这部分产品是指一个国家用于生产的属于固定资产的产品,包括电动机械类产品,办公设施,运输设备和一些特殊的生产设备。资本品进口可以推动国内的生产技术发展,提高国内生产力。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的资本品进口数量在进口总量中占据最大的份额。
  4.消费品
  将SITC8分为消费品,这部分产品是指主要用于满足居民物质和文化消费需求的产品,包括服装,家电家具类产品和艺术收藏品等。这类产品的进口可以丰富国内居民的消费产品种类,同时进口国内没有的新型消费品可以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从而带动新型产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影响中国进口产品的产品结构的因素分析——基于要素禀赋论

  由表1可以看出中国的进口贸易结构以初级品和资本品的进口为主,中间品和消费品占比相对较小。这种贸易结构与中国的发展现状相关。
  1.初级品
  初级品是工业生产持续稳定进行的必要因素,初级品是经济发展的“燃料”,城市化建设,重工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都需大量的初级品作为保障。初级品也是中国早期的主要出口产品,但是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规模扩大,速度加快,工业化建设趋向多元化发展,仅仅依靠国内初级品的供给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国越来越依赖初级品的进口,进口大量的初级产品一方面可以补充中国国内巨大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世界工厂”需要大量生产原料,初级产品的进口可以为中国的产品出口提供基础保障。但是现在中国正处于转型阶段,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的经济对资源类产品例如矿产类的需求仍然会继续增长,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对初级产品的需求会逐渐下降,由图2中的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对初级品的进口确实趋于下降。未来中国可能会对初级产品的进口结构进行调整,保持农产品类初级产品的合理增长,可以节约国内的自然资源例如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等,但是因为资源利用率提高和对环境保护的需求,中国对资源类产品的进口增速可能会下降。
  2.中间品
  中间品有利于出口贸易的初期发展,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初期,国内的产业链建设不够完善,中间产品的进口不仅可以保证最终产品的高效生产,还可以节省更多的生产资源供应最终产品的生产,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工业产业规模扩大,工业配套设施逐渐完善,中间品的国内生产效率提高,大部分的中间产品转为国内生产,因此中国对中间品的进口需求下降,由图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中间产品不仅占总进口额的比例较小,并且占比还在逐年下降。中国国内生产中间品的主要优势是劳动力成本低,所以可以降低整个产品的生产成本,但是最近几年中国的劳动要素禀赋程度下降,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因此成本优势在逐渐消失,并且中间品的生产对资源的消耗大,对环境有较大的污染,因此中国在产业转型期间为了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可能再次促进中间品进口的增加
  3.资本品
  资本品的增加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资本品的投入是产品生产的开始,也是其他生产要素增值的物质基础,资本品的投入决定了其他种类进口产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度,因此资本品的大量进口与中国现在的发展情况是相对应的,中国人口基数大,国内消费需求也很高,为了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中国需要大量的资本产品保证国内的生产力,同时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每年都要生产出口大量各种各样的产品,这些产品的生产需要大量资本品的投入,因此资本品是中国进口数量最大的产品,资本品的进口可以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保障。中国正处于生产转型阶段,对资本品的需求会有种类上的转变但是数量上的需求不会出现太大的波动。
  4.消费品
  消费品的进口一方面可以弥补国内一部分产品的供给缺口,另一方面进口国内没有的消费品可以带来更多的产品信息,促进进口国对新兴产品的生产研究,因此消费品的国际贸易可以促进世界范围内的产品多样性。但是由于现在中国国内存在收入不均衡,贫富差距大和消费选择匮乏的问题,加上中国现在对消费品的进口关税比较高,因此中国的消费品进口占总进口额的比例比较低,并且增长速度缓慢。但是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国内消费需求巨大,因此有巨大的消费品进口潜力,如果中国XX对关税方面的政策进行调整,可能导致消费品进口的明显增加。
中国与泰国贸易结构对比分析

  (三)中国出口产品的产品结构概述

  由表2可以看出,从各类产品所占比例来分析,中国出口产品主要由资本品构成,超过总出口额的50%,中间品和消费品数量占比中等,初级产品占比最低。但是从数量上来看,除初级品以外,中国的各类产品的数量都比较大,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资本品,中国资本品的出口甚至达到了中间品和消费品的总和,从中国各类出口产品的数量可以看出中国的出口数量巨大,符合中国出口量世界排名第一的现实状况。但是中国初级品出口量占总出口额的数量的份额较小,总体数量也比较低,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增长对初级品出口的依赖程度在逐渐下降,也可以看出中国出口贸易结构正在转变,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主导地位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占主导地位。
中国与泰国贸易结构对比分析

  (四)影响中国出口产品的产品结构的因素分析——基于要素禀赋论

  中国年出口量世界排名第一,与多个国家有贸易合作关系,被称为“世界工厂”,但是从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出口贸易逐渐提升,这种提升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也是贸易结构的改变,这种改变可以从中国的各类产品出口占比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来,图2是SITC0–SITC9的出口量占总出口量的百分比,由图2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2016年,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
  1.初级品
  按照之前的分类,SITC0–SITC4为初级品,由图2可以看出在1978年到1985年期间,中国初级品的出口量几乎占总出口量的一半,但是从1985年后初级产品占总出口量的百分比逐渐下降,进入21世纪初级品占总出口量的百分比不足百分之十。这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生产力低,缺乏人力资本和生产技术因此只能依赖初级品的出口打开出口市场,累积国内资本,但是初级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增值空间小,对GDP的贡献率低,还会造成国内自然资源的流失,中国人口基数大,对初级产品的国内需求本身就大,大量初级产品的出口会导致国内资源缺乏,因此中国不能长期依赖初级产品的出口来创造经济增长。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快速增加,因此初级品出口量急速下降,相反中国的初级品进口需求有所增加。这种贸易结构的转变符合中国XX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
  2.中间品
  按照之前的分类,SITC5–SITC6为中间品,由图2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初期中间品占总出口额的比例比较大约占总出口额的30%左右,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工业生产的配套产业设施不完善并且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不充足,不能大量生产对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资本品和消费品,中间产品的生产对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在国际贸易发展初期选择出口大量中间产品是必然的,但是随着中国生产技术的进步,对中间品的出口数量下降,但是因为中间品的生产相对简单,增值空间也大于初级产品,因此在中国初级品出口比例逐渐下降的情况下中间产品的出口比例会有所上升,上升趋势和下降趋势相均衡导致中间产品的出口比例虽然稍有下降但是整体比例比较稳定。
  3.资本品
  按照之前的分类,SITC7为资本品,由图2可以看出资本品占总出口的比例变化非常大,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生产技术低,没有能力生产出口大量的资本产品,相反这一时期中国国内生产更加依赖资本品的进口来弥补国内生产资源的不足。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要素禀赋主要是劳动力,中国人口基数大,工资水平低,但是劳动力技术水平也相对较低,因此生产产品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但是资本品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动力,因此中国从改革开放以后一直注重自身生产技术的提升,也通过技术的改进实现了贸易结构的初步转变,资本产品从最初的不足5%增长到接近50%,产品类型也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主导地位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占主导地位。从产品类型的转变也可看出,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要素禀赋已经由劳动要素占主导地位转变为资本要素和技术要素占主导地位。
  4.消费品
  按照之前的分类,SITC8为消费品,由图2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2016消费品的变化趋势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从中国改革开放开始,消费品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例迅速增长,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国内的消费品种类增多,创造了新的消费需求,促进了中国国内消费品制造业的发展,因此消费品出口比例剧烈增加,但是这种增加在1995年达到顶峰。1995年中国XX进行出口产品结构改革,由于资本品的增值空间大于消费品因此在XX调控下,中国消费品出口比例逐渐下降,对应的在1995年之后中国的资本品出口比例迅速增加。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国内的消费品选择日渐增多,推动国内消费品制造业的发展,因此未来中国消费品的出口的数量和种类都会增加。
中国与泰国贸易结构对比分析

  三、泰国贸易结构现状

  (一)泰国进口产品的产品结构概述

  由表3可以看出泰国进口数量最多的产品是资本产品,占总进口额的三之一。并在泰国总进口额逐渐下降的趋势下,资本品的进口数额都比较稳定,资本品占总进口额的比例有微弱的增加趋势,但增幅不大。初级品和中间品都是泰国的主要进口产品之一,初级品的进口约占总进口额的四分之一,并且初级产品的进口以矿物燃料,润滑剂和相关材料为主,农产品类进口数量相对较少。中间产品进口数量与初级产品的进口数量所占比例相差不大,约占总进口额的四分之一。从整体来看,泰国初级品和中间品的进口数量在逐渐下降,但是占总出口额的比例没有明显变化。消费品占总进口额的比例较小,不足总进口额的10%,是所有进口产品中占比最小的产品,从整体来看,消费品占总出口额的比例有微弱的上升趋势,但这种增长不具有稳定性。
中国与泰国贸易结构对比分析

  (二)影响泰国进口产品的产品结构的因素分析——基于要素禀赋论

  1.初级品
  按照之前的分类,SITC0–SITC4为初级品,从1978年至今泰国初级品的进口变化需要分成两部分分析,泰国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造就了泰国在农业生产上的生产优势,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发达,对SITC0、SITC1、SITC2和SITC4这几类与农业相关的产品的进口依赖性较弱,由图3可以看出泰国对这几类产品的进口量较小,占总进口量的比例也比较稳定,没有发生大幅度的变动。但是SITC3属于资源类初级产品,是泰国所有进口的初级产品中占比最大的。20世纪80年代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承接了来自X和日本的一部分资本密集型和低技术密集型产业,再加上“广场协议”和“卢浮宫协议”的影响泰国接收到来自日本大量投资,因此泰国在这段时间对资源型初级产品的需求占总进口产品的比例较大,但是1995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泰国国内经济产生较大影响因此SITC3的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比例有所下降,进入21世纪泰国经济逐渐改善因此该类产品的进口量又有所回升。
  2.中间品
  按照之前的分类,SITC5–SITC6为中间品,由图3可以看出泰国中间产品在总进口量中的占比变化不大,这是因为泰国从20世纪80年代承接X和日本的部分资本密集型和低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始,泰国的贸易结构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贸易结构转向资本密集型为主导的贸易结构,中间产品的进口可以节省更多的国内资源,也能降低生产的技术需求,因此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泰国对中间产品的需求都比较稳定。由于泰国的贸易结构转型还需要一段时间,因此中间品占总贸易额的比例不会发生较大改变。
  3.资本品
  按照之前的分类,SITC7为资本品,泰国资本品的进口产品在80年代开始大幅增加,一方面泰国为了承接X和日本转移的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密集型产业,首先需要的就是基础生产设施建设,因此对资本品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泰国接受大量来自日本的资金,有足够的资金发展国内工业化建设,两方面原因推动泰国的资本品进口的比例持续增加。但是这种增加趋势在1995年达到顶峰,受1995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泰国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因此资本产品的进口有所下降。但泰国发展工业化的战略并没有改变,资本品是工业化的基础,是其他进口产品和国内生产原料增值的基本条件,因此资本品的进口比例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下降幅度不大,进入21世纪泰国国内经济复苏,资本品进口比例又有所回升。这也表明泰国工业化程度在逐渐提升,国内产业结构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为主转向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为主。
  4.消费品
  按照之前的分类,SITC8为消费品,泰国消费品的进口比例较小,这是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泰国经济主要依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国内消费品生产种类比较单一,特别是对国内没有的消费品,因为对产品信息不了解,加上可支配收入低,消费需求相对更低,这也导致了国内居民对进口消费品的需求不大,并且泰国国内贫富差距较大,更多的国内居民的消费偏好主要还是必需品,因此泰国的消费品进口比例较小,主要依赖国内生产。20世纪80年代以后,得益于承接X和日本的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和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加上日本的资金支持,泰国经济发展增速,国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因此泰国的消费品进口有所增加,但因为贫富差距大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因此泰国的消费品进口比例有所增长但是增幅不大,进入90年代后逐渐趋于稳定。
中国与泰国贸易结构对比分析

  (三)泰国出口产品的产品结构概述

  由表4可以看出泰国出口量最大的产品是资本品,几乎占总出口量的一半,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品进口量有增加的趋势。初级品和中间品都是泰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之一,两种产品出口总量相差不大,但都有下降趋势,这与泰国的产业结构转型有关。消费品是所有出口产品中出口量最少的,且出口量比较稳定,从2011年到2016年消费品的出口量没有发生比较大的改变,可见泰国现在的出口贸易结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混合主导的贸易结构,但随着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出口量下降可以看出泰国正处于贸易转型阶段,初级品和中间品的附加值低于资本品,因此发展中国家想要发展国内经济必然需要资本品的出口带动净出口部门的发展,因此泰国贸易结构的变化是泰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与泰国贸易结构对比分析

  (四)影响泰国出口产品的产品结构的因素分析——基于要素禀赋论

  1.初级品
  按照之前的分类,SITC0–SITC4为初级品,由图4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之前泰国初级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量的比例最大,约占总出口额的50%,可以看出当时泰国的出口贸易结构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生产的产品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20世纪80年代泰国承接X和日本转移的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密集型产业,并且收到大量来自日本的资本投入,国内产业结构发生改变,生产的资本密集型产品逐渐增多,同时泰国XX在1982年确定了“新兴农业工业化的国家”的发展战略,因此泰国的初级品的出口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下降,特别是SITC1食品和活畜类产品的出口量大幅下降,21世纪之后SITC1所占比例不足总出口量的20%,但由于泰国的拥有农产品生产禀赋特别是泰国的大米在世纪市场上都有极强的竞争力,因此泰国虽然因为产业结构调整使得SITC1出口量大幅下降,但在21世纪之后下降趋势放缓趋于稳定并且SITC1在初级产品中所占比例最大,甚至超过其他几类产品占总出口额的比例的总和。这也符合泰国的“新兴农业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战略。
  2.中间品
  按照之前的分类,SITC5–SITC6为中间品,由图4可以看出泰国中间品的出口额变化不大,其中中间品中的SITC6主要以材料分类的制成品的出口比例比较固定,波动性不大,但是中间品中的SITC5化学品和相关产品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这是因为化学品和相关产品所需要的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因此在泰国产业结构调整以前,泰国的化学品生产产业不发达,但是泰国三面临海,拥有丰富的化学品制造原料因此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泰国化学品制造业逐渐发展,因此出口比例逐渐增加。
  3.资本品
  按照之前的分类,SITC7为资本品,由图4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2016年泰国资本品出口比例发生巨大改变,特别是1987年以后泰国资本品出口量成倍增加,20年代80年代之前泰国国内生产禀赋偏向农产品生产,但80年代以后泰国承接了来自日本和X转移的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国内资本密集型产业得到发展,国内生产技术也逐渐提升,因此资本品出口量逐渐上升。在1985年“广场协议”和1987年“卢浮宫协议”之后,日本资金大量流入泰国,为泰国国内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因此1987年以后泰国资本品出口由原先的不足10%快速增长为泰国出口量最多的产品。结合初级品出口比例的变化分析,1987年之后泰国初级品出口比例逐渐下降,相对应的资本品出口比例上升,可见泰国的产业结构发生转变,同时带动出口贸易结构转变,这是因为泰国在接受X和日本的产业转移之后具备资本品生产的基本技术和生产设备,加上资本品创造的出口价值大于初级品和中间品,因此泰国的贸易结构发生改变,逐渐由初级产品生产为主转向资本品生产为主。
  4.消费品
  按照之前的分类,SITC8为消费品,由图4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2016年泰国消费品的出口比例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得益于X和日本的产业转移和日本的投资,泰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国民可支配收入上升,因此对消费品需求上升,需求上升可以促进国内消费品制造产业的发展,加上有大量日本资金保障,泰国的消费品产业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20世纪80年代之后泰国的消费品出口比例迅速增加,但是受到1995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受阻,为了恢复国内经济,泰国出口贸易更偏向于出口可以创造更高出口价值的资本产品,因此消费品的出口量有所下降。

  四、中泰两国出口产品的竞争性和互补性测算

  (一)测算方法

  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测度中国和泰国各类商品的竞争性和互补性,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由X经济学家Balassa在1965年提出,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某个产品或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比较出一个国家某种产品或者产业的比较优势,RCA指数的数理意义是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公式表示为:
  〖RAC〗_ij=(X_ij⁄X_i)/(X_wj⁄X_w)
  RCAij代表i国j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Xij表示i国j产品的出口额,Xi表示i国的总出口额,Xwj表示世界范围内j产品的出口额,Xw表示世界总出口额。为了方便分析设定,如果RCAij>2.5则说明i国的j产品具有非常强的比较优势,即在国际市场中具有非常大的竞争力;如果1.25<RCAij≤2.5则说明i国的j产品具有比较强的比较优势,即在国际市场中具有比较大的竞争力;如果0.8≤RCAij≤1.25则说明i国的j产品具有中等的比较优势,即在国际市场中具有中等的竞争力;如果RCAij<0.8则说明i国的j产品不具有比较优势,即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微弱。在比较两个RCA指数时,如果RCAij>0.8,RCAyj<0.8则i国和y国的j产品属于贸易互补,并且RCAij和RCAyj的差额越大,两个国家的贸易互补性就越强;如果两个国家都为RCA>0.8或者RCA<0.8则i国和y国的j产品属于贸易竞争,并且RCAij和RCAyj的值越接近,两个国家的贸易竞争性越强。

  (二)测算结果

  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方法将中国和泰国的所有出口产品分为十类,再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的公式计算各类出口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如表5所示。根据之前设定的标准我们可以得到中国和泰国各类商品的竞争性和互补性。
  1.食和活畜类产品
  对于SITC0食品和活畜类产品,中国的RCA指数小于0.8,表示中国在该类产品的出口上不具有竞争优势,泰国的RCA指数大于1.25小于2.5,表示泰国在该类产品的出口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因此中国和泰国在该类产品有较强的互补性。SITC0主要包括食用肉类、蔬菜、水果和大米等农产品,一方面泰国由于气候和地理环境优越,适宜发展种植业,种植业的发展也可以促进养殖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泰国三面临海,有丰富的海产资源,有利于渔业和海产业的发展,因此泰国拥有农产品的生产禀赋。中国虽然地域辽阔,但由于自然环境多变,区域投资不均衡和机械化程度不同等原因导致地区农业发展不均衡,并且XX更注重工业产业的发展,最终限制了中国农业部门发展。因此两国在这类产品的贸易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一方面SITC0中包括的大部分产品都属于必需品,中国人口基数大对必需品的需求也大,因此中国有巨大的农产品消费潜力。另一方面,中国和泰国地理位置相邻,进行产品贸易时可以节省运输成本,适宜发展贸易合作关系。
  2.饮料和烟草类产品
  对于SITC1饮料和烟草类产品,中国的RCA指数小于0.8,表示中国在该类产品的出口上不具有竞争优势,泰国的RCA指数也小于0.8,表示泰国在该类产品的出口也不具有竞争优势,因此中国和泰国在这类产品有竞争性。SITC1饮料和烟草类产品主要包括烟草,各类酒精制品和非酒精饮品,中国和泰国的这类产品的出口贸易都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但是中国的竞争优势在逐渐下降,相反的泰国的竞争优势又在逐渐上升,因此中国和泰国该类产品的竞争性逐渐下降,到2015年时这种竞争性已经非常弱了,在这种弱竞争性的情况下,中国处于劣势地位。
  3.不含燃料的原材料(不能食用)
  对于SITC2不含燃料的原材料(不能食用)类产品,中国的RCA指数小于0.8,表示中国在该类产品的出口上不具有竞争优势,泰国的RCA指数在2011年到2012年大于1.25小于2.5,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在2012年以后RAC指数下降到1.25之下,但是泰国在该类产品的出口上仍然具有中等的竞争优势,因此中国和泰国在这类产品有互补性。SITC2不含燃料的原材料(不能食用)类产品主要包括粗制动植物材料,原油,粗橡胶,纺织纤维,金属矿石,和木材及相关材料,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该类产品的RCA指数甚至大于2.5,但随着国内工业的发展,对这类产品的国内需求逐渐增加,因此这类产品的进口量逐渐下降,国际竞争优势逐渐下降。泰国有生产该类产品的生产禀赋,因此有这类产品的生产优势,虽然这种竞争优势在逐渐下降,但两国该类产品的竞争优势差距仍然很大,因此两国的该类产品有较强贸易互补性。
  4.矿物燃料,润滑剂和相关材料
  对于SITC3矿物燃料,润滑剂和相关材料类产品,中国的RCA指数小于0.8,表示中国在该类产品的出口上不具有竞争优势,泰国的RCA指数也小于0.8,表示泰国在该类产品的出口上也不具有竞争优势,因此中国和泰国在这类产品有竞争性。SITC3物燃料,润滑剂和相关材料类产品主要包括石油产品,煤炭,天然气和电流等能源型产品,中国和泰国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国内能源型产品需求大,并且能源开采技术和利用率低,因此中国和泰国对该类产品的出口都不具有竞争优势,但是在2012–2015年期间两国该类产品的RCA指数值很接近,说明两国该类产品不仅有竞争性,并且竞争性较大。但在2016年中国该类产品竞争优势有明显增长,而泰国的竞争优势则明显下降,因此这种竞争性有所缓和,中国暂时处于优势竞争地位。
  5.动植物油,脂肪和蜡
  对于SITC4动植物油,脂肪和蜡的产品,中国的RCA指数小于0.8,表示中国在该类产品的出口上不具备竞争优势,泰国的RCA指数也小于0.8,表示泰国在该类产品的出口也不具有竞争优势,因此中国和泰国在这类产品有竞争性。SITC4动植物油,脂肪和蜡类产品主要包括蜡和各种动植物油脂、脂肪,中国和泰国都不具备该类产品的出口优势,但是中国的RCA指数值低于泰国,因此中国和泰国在该类产品有竞争性,但竞争性不强,这是因为于泰国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相较中国更具备出口优势,并且该类产品的生产依赖于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因此中国这类产品的竞争优势比泰国弱。
  6.化学品和相关产品
  对于SITC5化学品和相关产品,中国的RCA指数大于0.8小于1.25,表示中国在该类产品的出口有中等的竞争优势,泰国的RCA指数也大于0.8小于1.25,表示泰国在该产品也有中等竞争优势,因此中国和泰国在该类产品有竞争性。SITC5化学品和相关产品主要包括化学产品,人造纤维和塑料,肥料,清洁剂,染料和香料等,中国和泰国的低技术制造业都相对发达,因此对该类产品的生产出口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中国的RCA指数略微低于泰国,因此两国该类产品虽然有竞争性,但竞争性的强度中等。
  7.主要以材料分类的制成品
  对于SITC6主要以材料分类的制成品,中国的RCA指数大于1.25小于2.5,表示中国在该类的出口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泰国的RCA指数在2011年到2013年大于1.25小于2.5,但从2014年开始泰国该类产品的竞争优势下降到低于1.25但仍然高于0.8,表示泰国该类产品的出口竞争优势在下降,但是仍然具有中等的国际竞争优势。SITC6主要以材料分类的制成品主要包括纺织制品,金属制品,纸制品,橡胶制品和皮革制品等,中国和泰国都是依赖制造业发展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并且都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禀赋,因此对该类产品的生产出口都具备竞争优势,但中国的生产资源和劳动力相对泰国更加丰富,并且制造技术领先于泰国,因此中国的竞争优势比泰国强,因此中国和泰国虽然对这种产品有竞争性,但竞争性较弱。
  8.机械和运输设备
  对于SITC7技术和运输设备类产品,中国的RCA指数大于1.25小于2.5,表示中国在该类产品的出口有较强的竞争性,泰国的RCA指数大于0.8小于1.25,表示泰国在该类产品的出口有中等的竞争优势,因此中国和泰国在该类产品有竞争性。SITC7技术和运输设备类产品主要包括电讯音响设备,办公室和数据自动处理设备,电动和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和各种运输设备,进入21世纪,中国高技术制造业越来越发达,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因此对该类产品的生产出口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泰国得益于日本和X的产业转移,因此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相对完善,因此该类产品的出口也具有竞争优势,但是一方面受技术发展程度和国内生产资源和人力资本的限制,另一方1995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还么有完全恢复,竞争优势比中国弱,因此两国对于这类产品虽然有竞争性,但竞争性非常弱。
  9.杂项制品
  对于SITC8杂项制品,中国的RCA指数较大,在2011年到2012年甚至超过2.5,具有非常强的竞争优势,2013年到2016年虽然该类产品的竞争优势有所下降,但是仍然大于1.25小于2.5,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泰国的RCA指数非常小,2011年到2013年大于0.8小于1.25有中等的竞争优势,但2013年后下降到0.8之下,该类产品的出口不再具有竞争优势,因此中国和泰国在该类产品有非常强的互补性。SITC8杂项制品主要包括服装和配饰,家具及相关零件,鞋,旅行用品,照明器材和摄影器材等,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并且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主要依赖于低技术制造业带动出口贸易的发展,有这类商品的长期生产经验,因此中国的小商品制造业和服装类制造业发达,所以在该类产品的出口有非常强的竞争优势。泰国的制造业的发展得益于日本的产业转移和资金投入,所以国内生产技术不够成熟,因此竞争优势逐渐下降,最终失去竞争优势。
  10.其他产品
  对于SITC9其他类产品,中国的RCA指数小于0.8,表示中国在该类产品的出口没有竞争优势,泰国的RCA指数小于0.8,表示泰国在该类产品的出口也没有竞争优势,因此两国在该类产品有竞争性。SITC9其他产品,主要包括特殊交易商品,黄金,军火和非食用类活动物,该类产品中国和泰国都没有生产优势,但是中国的RCA指数相对较小,而泰国的RCA指数比较大但是有下降趋势,因此对于SITC9其他类产品两国有竞争性,并且竞争性比较弱,但竞争性在逐渐增强。

  五、中泰两国商品贸易结构对比分析

  (一)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比分析

  在20世纪,中国和泰国都大量出口初级品和中间品,用这两类产品带动出口贸易的发展,而资本品和消费品的出口比例都比较低,这是由两方面原因导致的。一方面是因为两个国家都拥有这两类产品的生产禀赋,因此选择利用初级品和中间品的出口带动出口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和泰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受生产技术的限制,只能大量生产对生产技术要求较低的初级品和中间品。但是由于中国和泰国要素禀赋存在差别,泰国更具有农产品的生产禀赋,有利于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中国则拥有丰富的资源性产品,有利于资源性产品粗加工产业的发展,因此两国生产的初级品和中间品种类的比例不同。资本品和消费品的出口相对较小,因为资本品的生产对生产技术要求高,因此出口比例较小,同时由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内消费品比较单一,因此消费品出口比例也不高。
  随着经济增长,两国对初级品出口的依赖性逐渐下降,但泰国对初级产品出口的比例仍然大于中国的初级产品的出口比例。两国对中间品的出口比例略微下降,但总体来说改变不大,但是两国对资本品的出口比例都大幅增加,可以看出两国的生产技术都大幅提升。但是中国和泰国贸易资本品制造产业发展的推动因素不同,中国国际贸易发展初期的主要推动因素是贸易政策的改革以及生产产业的结构调整吸引了大量的外国资金进入中国投资建厂,从而带动国内生产技术的进步,同时也加速了中国实体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最终中国有足够的资本进行产业转型,增加资本品的出口比例。泰国国际贸易发展初期的主要推动因素是受益于X和日本的产业专业以及日本资金大量流入泰国,因此泰国得到足够的生产技术也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初期工业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促进国内生产技术的逐渐发展,但由于对国外资本和技术投资的依赖性大,所以泰国自己的生产技术发展缓慢,因此两国的资本品国际竞争力不同。对于消费品,中国和泰国的消费品出口比例都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但中国是因为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消费品出口比例变化,泰国主要是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的消费品的出口比例发生改变。
  综上所述,中国和泰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经济增长过程中各类产品的变化趋势是相似的,但是由于两国的生产禀赋不同,发展策略不同,因此发展的程度和产品生产的竞争优势也不同。

  (二)产品国际竞争优势对比分析

  通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一方面我们得到中国和泰国对于产品SITC0、SITC2、SITC8有互补性,并且互补性都非常强,可以看出中国和泰国虽然都是发展中国家,但是由于生产禀赋和发展程度不同,因此在农产品、不含燃料的原材料和杂项制品的生产上有竞争优势的差距,同时也说明两国在这三类产品的生产和贸易方面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另一方面中国和泰国对于产品SITC1、SITC3、SITC4、SITC5、SITC6、SITC7、SITC9则有竞争性,其中SITC1、SITC3竞争性较强,SITC5竞争性中等,SITC4、SITC6、SITC7、SITC9的竞争性较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和泰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并且具备很多相似的生产资源,两国的商品贸易结构的发展趋势是相似的,因此在饮品类产品和能源型产品的生产贸易方面有较强的竞争性,这种竞争性导致了两国的贸易摩擦,影响两国的贸易合作关系,因此我们需要寻找到一个合理的方法去缓和这种竞争性,争取互利共赢。

  六、优化中国与泰国贸易结构的对策

  (一)对竞争性较强的产品的优化对策

  中国和泰国的竞争性的产品主要是部分初级品,中间品和资本品,中国和泰国应该促进这类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中国和泰国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产品种类相似,在国际市场上容易形成竞争关系,如果不对这种竞争关系进行调整和控制容易形成恶性竞争,最终不仅会导致两败俱伤,还会阻碍生产技术的提升和产品多样性的发展。因此对于这些产品我们可以鼓励两国产业内贸易,也就是说中国既向泰国出口这类产品,也向泰国进口这类产品。首先,中国和泰国的同类产品出口企业应该加强同类产品的异质性,由于中国和泰国都是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国内经济和生产技术发展程度相似,因此想要发展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两国同类产品的水平差异,也就是说中国和泰国的相关产品的制造业要尽可能的扩大两国产品的水平差异,从而满足不同消费者对同类产品的偏好不同的问题。为了扩大水平差异,一方面两国企业需要提升自己的生产技术,通过技术的改进,增加同类产品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改进营销方法,例如增加广告投入,加强产品差异性的宣传,让消费者更了解同类产品的不同特点。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可以促进两国同类产品企业进行分工化合作,也可以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此时同类产品主要体现的是产品的垂直差异,即不同公司针对不同消费水平的消费者进行生产,然后再进行内部市场交易,最后可以满足两国不同消费水平的消费者的需求,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因此可以鼓励两国的大型企业进行跨国投资,建立跨国企业,从而促进两国同类产品的共同发展。中国和泰国都是发展国家,大部分的竞争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都不具有竞争优势,发展产业内贸易,加强交流合作,有利于自身的生产技术发展,从而提升两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达到互利共赢。

  (二)对互补性较强的产品的优化对策

  中国和泰国的互补性产品主要是农产品,资源性产品和消费品,并且两国在这几类产品的互补性非常强,中国和泰国应该促进这类产品产业间贸易的发展。中国和泰国有不同的生产禀赋,泰国三面临海,自然条件优越,具有资源禀赋,中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丰富,具有劳动力禀赋。因此泰国可以向中国进口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如服装,家具,手工制品等,这样可以节省更多的劳动力从事其他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创造更多的出口收入。中国可以向泰国进口大量初级产品,特别是农产品和资源性产品,如橡胶、大米、燃料等。一方面,中国人口基数大对农产品的需求量也大,大量进口农产品可以弥补国内的供需不均衡,保证居民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进口资源性产品可以减缓中国生产资源不足对工业发展的限制,有利于中国的产业转型。中国和泰国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技术和资源利用率都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对生产资源的分配方式对经济的影响力很大,合理的产业间贸易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优化国内的生产资源分配,促进两国优势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两国经济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时爱芹,杨鹏飞.谈改善对外贸易结构措施的分析[J].科技信息,2007(29):148
  [2]余道先,刘海云.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10):73-79
  [3]苏振东,周玮庆.出口贸易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非对称影响效应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9(5):42-48
  [4]苏庆义.贸易结构决定因素的分解:理论与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13(6):36-58
  [5]黄蓓.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变迁的统计分析[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0(8):35-38
  [6]付信明.中国贸易结构对贸易流量的影响分析[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1,31(2)
  [7]钟明容,唐姣美.以创新促进中泰服务贸易深入发展[J].对外经贸,2014(236):28-30
  [8]沈利生.中国和泰国间双边贸易分析与展望[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13
  [9]甘宜沅,黄晓,阮振华.中泰贸易分析[J].东南亚纵横,2005(11):56-60
  [10]陈庶平,文淑惠.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的中泰贸易效应实证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23(3):15-22
  [11]陈庶平.中泰贸易的主要进出口商品构成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88):137-140
  [12]蒙翡琦.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后的中泰贸易现状及展望[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2):12-14
  [13]陈燕武,谢晓冰.中泰贸易的结构特征及展望[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6-22
  [14]姜鸿,杜滢,徐乐乐.中泰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1):58-64
  [15]郑国富.中泰双边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及政策建议[J].对外经贸,2016(8):7-10
  [16]薛铭铭.中泰贸易逆差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9):170-171
  [17]孔媛.中泰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实证研究[J].甘肃科技,2010,26(19):92-94
  [18]吴永霞,杨金玉.中泰贸易的竞争性分析[J].科技风,2015(20):252
  [19]胡倩.国际贸易理论与贸易结构[J].财金贸易,2000(5):33-37
  [20]Salidjanova,N.&I.Koch-Weser&J.Klanderman.China’sEconomicTieswithASEAN:ACountry-by-CountryAnalysis[R].U.S.-ChinaEconomicandSecurityReviewCommission,2015:23-25
  [21]Shen,H.F.TheEconomicRelationsbetweenChinaandThailandundertheContextofCAFTA:AnAssessment[J].ScientificResearch,2013(2):52-60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94.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19年11月8日
Next 2019年11月9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