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的普及,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前景不容乐观,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上涨。已经面对就业选择的人群和即将面对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也开始关注国家公务员考试,地方公务员考试。国考和省考是国家和地方选拔人才的方式,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一定就业的岗位。每年我国很多高校毕业生都对公务员考试十分关注,把报考公务员当做一种就业渠道。
报考公务员现象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考报名人数从刚开始的不断增加到趋于平缓,但是报考公务员人数依然十分庞大。2009年国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100万,一直到2020年招录,国考报名已经有12年都超过百万人数。报考公务员现象除了报考人数变化,报考岗位的热度差别,更是让人感到吃惊。有的岗位上千人竞争而有的岗位无人问津。这背后反映了当前人们面对就业的社会因素。了解公务员报考现象反映了当前的就业趋势,有助于毕业生做出就业选择。目前辽宁省经济发展较发达地区有所欠缺、工作岗位有限,但是高校毕业生数量庞大、专业多样,就业形势严峻。报考公务员已经成为辽宁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选择之一,选择辽宁省调查更有利反映当前就业形势、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
随着5G、人工智能的发展,传媒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媒体的衰落,自媒体的兴起,信息的传播速度不断加快。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和就业观念也受到外界传播的影响有了很大的变化。从传播学角度了解公务员报考现象有利于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现象和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的形成,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
关键词:公务员;就业观念;调查报告;辽宁省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逐渐普及,高校毕业生逐年增长,工作岗位竞争激烈。就业已成为目前高校毕业生关注的头等大事。
从就业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以报考公务员和报考事业单位为主的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各种企业单位,考研继续深造、创业或是自由职业者等就业选择。其中,由于高校毕业生缺乏足够的工作经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工资福利期望较高,对社会地位也有更高的追求,因此福利待遇好、社会地位高的公务员岗位,成为了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最理想的工作之一。
每年的公务员考试都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国考报名已经有12年都超过百万人数。调查近三年辽宁省公务员报考现象,发现报考公务员现象背后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了解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当前高校毕业生人数庞大,工作岗位有限,就业受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受到外界影响严重,缺乏对个人正确认识,从众心理、盲目跟风,焦虑心理、无的放矢,受到功利主义思想影响把工作划分等级等问题严重。XX应该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出台相关合理的就业政策支持大学生就业,大众媒介及学校应该加强就业观念的正确引导促进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平等的就业观念,放平心态,做出合理的就业选择,防止国家人才资源浪费消耗。
1调查背景
1.1当前就业形势
当前,大学教育已经越来越普及,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每到毕业季成千上万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可以发现,近年来我国的各校毕业生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2019年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834万左右,根据教育部官网消息,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人数预计将达到874万人左右,毕业生人数达到历史新高。2020年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29.1万人,比上一年增加0.3万人,就业压力较大。然而就业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就业岗位却十分有限,就业群体和个体之间不断的进行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就业岗位供不应求。而且受到当前疫情形势影响,经济紧张,整个市场受到影响需求下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及观念受到一些影响,就业选择困难。
1.2公务员报考现象
公务员,是各国负责统筹管理经济社会秩序和国家公共资源,维护国家法律规定贯彻执行的公职人员。在中国,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公务员这一岗位可以说收入稳定,社会地位高,五险二金福利待遇好各方面有生活保障,相较于企业工作公务员的工作时间更少,工作内容也比较清闲。而且相较于其它工作,公务员有更加稳定的假期,双休,年休,各种法定节假日加起来一百多天都在休息,这种工作待遇也让大多数人十分向往。从2009年开始一直到2020年招录,国考报名已经有12年都超过百万人数。根据国家公务员考试局公布的数据,在2020年的国考报名阶段,报名参加国考的考生,数量高达143.7万人。但仅仅只有96.5万人实际参加了考试,弃考人数超过47万人。这样的报考公务员现象背后,反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和就业心态。报考公务员现象除了报考人数变化,报考岗位的热度差别,更是让人感到吃惊。有的岗位上千人竞争而有的岗位无人问津。今年国考辽宁省报名人数达到41257人,39996人通过资格审查。平均竞争比42.4:1,较前一年报名人数有所减少、平均竞争比下降,但热度依然不减。并且辽宁省考报名人数一般在8万人左右,且有人数不断增加的趋势。如,2019年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约28.8万人,辽宁省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在8.8万人左右;2018年辽宁省省考人数为6万人左右。同时,与2018年辽宁省考相比,2019年省考报名缴费人数比去年增加3万人次。根据2019年数据,辽宁省省考报名人数最多的是XX系统,达7.1万人。从中可以看出辽宁省报考公务员依然是十分热门的现象。
1.3调查目的及意义
随着社会发展、教育就业普及,近年来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每届大学生毕业都将面对就业这一难题。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国家对公务员报考有一定的要求限制,报考公务员也依旧是热门事件。本次课题主要为探究报考公务员现象背后存在的问题,通过传播学理论,分析高校毕业生报考公务员受哪些方面因素影响,有利于了解当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心理。发现报考公务员现象反映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来解决问题,有利于高校毕业生调整就业心理,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主要解决以下问题:第一、根据调查结果了解报考公务员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相关大学生就业观念及就业心理结论;第二、分析报考公务员现象反映出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建议。
2调查方法
2.1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通过网络和新闻报道查找资料,在中公教育、华图教育等相关机构的网页进行数据资料文献搜集、整理到最近三年国考辽宁省区域报考公务员现象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解辽宁省报考公务员的现象。主要收集文献资料包括:近三年的招录人数、报考人数、过审人数、每年岗位的平均竞争比、无人报考岗位的数量和招考条件、竞争最大岗位的数量和招考条件等方面文献资料进行整理调查之后,研究分析近三年辽宁省报考公务员现象。
通过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得到以下数据:2018年国考辽宁省招录人数1446人,报名人数56586人,过审人数51808人,平均竞争比35.83:1,职位最大竞争比是竞争比为778:1,辽宁国考无人报考岗位13个。2019年国考辽宁省招录人数520人,报名人数44658人,过审人数42985人,平均竞争比82.66:1,职位最大竞争比为1098:1。辽宁国考无人报考岗位1个。2020国考辽宁省招录人数972人,报名人数41257人,39996人通过资格审查。平均竞争比42.4:1。2020年国考辽宁18个职位竞争比小于3,职位最大竞争比是594:1。与2019年国考同期相比,报名人数减少3401人,过审人数减少了2989人。2020年国考辽宁地区无人报考岗位一共有3个,分别为营口海事局的营口海事局一级行政执法员(十四)、葫芦岛海事局的葫芦岛海事局一级行政执法员(四)、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的清原调查队一级科员。通过收集文献资料数据整理这3个无人报考岗位都同样有着严格的条件限制要求必须2020年应届生,而且可报考专业范围小,要求必须符合岗位需求,需要有效的相关专业证书,而且对于英语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属于比较冷门的岗位,部门没有很大的知名度和权利。以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的清原调查队一级科员为例,岗位有明确的户籍限制,和单位服务年限,需要下基层调研,工作条件比较艰苦而且岗位权利小,没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岗位也无人报名。以2020年国考辽宁地区竞争最大的岗位国家税务总局营口市老边区税务局一级行政执法员为例,招考2人,1220人报考,1189人过审。该岗位可报考专业范围较大,限制条件要求为男性和英语四级,没有其它条件限制,而且国家税务局部门权力重,条件好,发展空间大。
2.2问卷调查法
网络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星手机软件制作辽宁省报考公务员现象调查问卷,使用手机在微信、QQ等网络平台发布调查问卷链接邀请被调查者参与回答问卷以获取辽宁省报考公务员现象的信息,属于在线调查的一种方式。
调查范围是辽宁省20岁-35岁即将毕业的高校毕业生和已经毕业的高校毕业生。题型设计主要设置辽宁省报考公务员现象相关的问题,如:报考年龄、报考公务员教育程度、是否会尝试报考公务员、报考公务员的原因、报考公务员受到哪些外界因素影响、对报考公务员现象的看法、是否认为公务员是好工作等一系列问题调查辽宁地区高校毕业生。题型主要调查内容包括:报考公务员的主要原因、对公务员的印象看法,报考公务员受到哪些影响,招考信息及政策传播的影响、通过哪些传播渠道了解报考公务员信息、外界对报考公务员现象带来的影响,对报考公务员现象未来的看法和观点。通过一个月的时间收集到200份调查结果用做调查报告整理分析数据。
3资料分析
3.1文献资料分析
根据收集整理的近三年国考辽宁省资料文献可以看出,辽宁省区域招考人数由2018年招录1446人到2019年招录520人,招录人数减少近两倍,招录人数呈严重下滑趋势。2020年招录972人,招录人数交2019年有所上涨,但还是低于2018年招录人数,总体来看辽宁省招录人数呈下滑趋势。国考辽宁省报名人数也由2018年的56586人逐渐下降到2020年的41257人,报考人数一直呈下降趋势。从招录人数和报名人数,国考辽宁省报考现象热度下降。但是辽宁省国考职位平均竞争比由着截然不同的变化,由2018职位平均竞争比35.83:1到2019年82.66:1职位平均竞争比超过上一年2倍,到2020职位平均竞争比下降到42.4:1,较前一年下降但依然高于2018年职位平均竞争比,从中可以看出,虽然招录人数和报考人数有所下降,但是平均职位竞争幅度却呈现出上升趋势,报考公务员现象总体竞争更加激烈。根据近三年无人报考岗位和职位最大竞争比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报考公务员中有的权利小,知名度低,条件严格,工作艰苦,环境偏远的冷门工作岗位无人问津,而权力大限制条件少,没有严格的报考条件,发展空间大,工作环境及工作福利好的热门职位上千人竞争。近三年国考辽宁省报考公务员现象总体上看,招录人数和报考人数呈下降趋势,报考热度有所下降,但平均职位竞争更加激烈,竞争难度加大,热门职位近千人竞争,冷门职位无人报考,两极分化严重。高校毕业生对于报考公务员方面受到招录人数和报考职位条件的影响趋于理智,报考热度有所下降,但报考公务员现象依然十分热门竞争激烈。高校毕业生报考公务员选择职位注重发展空间大,部门条件好,工作权利大,报考限制条件少的热门职位。而一些比较冷门,报考要求条件高,工作艰苦,环境偏远的工作职位少有人关注报名。从中看出报考公务员现象背后反映了目前高校毕业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严重,对冷门、工作艰苦的工作不屑一顾。对自己缺乏清晰的自我定位、从众心理严重,不注重自身的特长和所学专业,对自己期望过高,一味追求条件好的热门职位。
4数据分析
4.1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通过辽宁省报考公务员现象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统计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分析。
第4题您目前的就业选择主要是?
图4.1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占比
根据图4.1可以看出,选择企业工作占39.5%,选择考研人数占16.5%,选择考公务员和自主创业占16%,可以看出辽宁省高校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选择还是企业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创业也在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中占据了不小的比例。说明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多样性,不仅仅是单一的工作渠道,而且面对着多种不同的就业方向选择。
第5题您认为公务员是一种好的就业岗位吗?
图4.2认为公务员是好的就业岗位占比
根据图4.2可以看出,认为公务员是好的就业岗位占85.5%,而认为公务员不是好的就业岗位仅仅占14.5%。可以看出大多数辽宁高校毕业生都认为公务员是一份好的工作。从传播学角度说明高校毕业生对公务员这一职位看法存在刻板印象,大多数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对公务员岗位的比较固定、笼统的认为公务员福利待遇好,铁饭碗不会失业,社会地位高,工作时间早八晚五工作轻松是一份好工作。而忽略了一些部门公务员工作艰苦的客观事实。也反映了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存在的从众心理,个人的观念想法受到大多数人看法和行为的影响,会不自觉的认同大多数人看法和大多数人的观点行为保持一致认为公务员是一份好工作。
第6题您会尝试报考公务员吗?
图4.3会尝试尝试报考公务员占比
根据图4.3可以看出,愿意尝试报考公务员的人数占比48.5%表现出报考公务员现象依然十分热门,不愿意尝试报考公务员占到了39.5%,而不一定是否报考公务员的人数只占了12%,可以看出一些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对就业选择的不确定,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缺乏就业方向。说明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对工作缺乏明确定位,对公务员岗位认可度较高,报考公务员热度现象不减,依然受到辽宁省高校毕业生欢迎。
第7题您可能会尝试报考公务员的原因是?[最多选3项]
图4.4尝试报考公务员的原因占比
有68%的被调查者会尝试报考公务员的原因是福利待遇好、工作稳定,不好找工作、就业形势严峻因素占54.5%,家长或身边人推荐的因素达48%,没有工作选择方向、随便试试占43.5%,而喜欢公务员这个工作岗位、想要为人民服务这个因素仅仅只占据了9.5%。说明了高校毕业生选择工作更加看重工作的福利待遇和工作的稳定性。受到当前严峻就业形势影响内心焦虑,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和工作喜好,只是为了好的工作待遇就进行各种就业选择尝试。高校毕业生有着一定的依赖心理和从众心理,依赖家长和身边亲友缺乏个人主见,容易受到家长和身边人想法的影响,没有考虑自己适合从事和喜欢从事的工作而是盲目从众。高校毕业生选择工作岗位存在盲目性和选择迷茫,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不考虑个人的的实际情况,第一次选择就业,没有主意也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心存侥幸,抱着“撞大运”的想法,无的放矢。
第8题:您认为公务员的竞争难度?
图4.5报考公务员的竞争难度占比
有64.5%的被调查者认为考取公务员很困难,而认为公务员竞争难度一般的仅仅只占6.5%。通过调查看出由于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就业压力大,很多公务员热门岗位的报考人数增多,竞争激烈,报考公务员现象依然十分热门。
第9题:您报考公务员是否会受到外界因素影响?
图4.6报考公务员是否受到外界因素占比
有88.5%的被调查者报考公务员受到外界影响,而报考公务员没有受到外界影响的仅仅只占11.5%。通过调查看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大多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反映了高校毕业生在做就业选择的时候意识和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很大的外界影响和引导。
第10题:您报考公务员可能会受到哪些外界因素影响?[多选]
图4.7报考公务员受到哪些外界因素占比
大众媒介就业形势及招考信息的传播因素占到了外界影响的76.5%,家长推荐占到49%,身边同学报考的因素占了31.5%,而其他因素只占了14.5%,说明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主要受到大众媒介影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大众媒介对受众的影响不断增强。当前社会,大众媒介的传播可以说无处不在,信息丰富广泛、传播速度快捷及时,方便受众获取信息。媒介环境对于受众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媒介传播的内容对高校毕业生具有很大引导作用和影响力。
第11题:您报考公务员选择岗位主要看?
图4.8报考公务员选择岗位因素占比
发展空间,薪资待遇占比达到47.5%,竞争比例占33.87%,地域因素占18%,而与专业相关因素只占了13.5%,说明高校毕业生在公务员岗位选择上潜意识里主要看岗位的发展空间和薪资待遇条件,很少注重所学的专业,缺乏正确的个人认识和正确就业观念。
第12题:您认为限制您报考一些岗位的因素有哪些?[多选]
图4.9限制报考公务员因素占比
个人条件不符合岗位要求因素占到了55%,工作艰苦因素占到了54%,工作地域偏远占到48%,竞争压力大因素占到了46.5%,其他因素只占了10%,说明高校毕业生报考岗位主要受到公务员岗位招考条件限制,大部分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有消极观念想要逃避激烈竞争。
第14题:您通过哪些渠道了解报考公务员的信息?[多选]
图4.10了解报考公务员信息渠道占比
通过网络渠道的人数占到了84%,培训机构占到43.5%,新闻报道渠道占到了39.5%,而通过报纸渠道的人数只占了3.5%,说明新媒介环境下高校毕业生在了解公务员信息的渠道方面,更喜欢简单快捷、内容丰富全面的网络媒介,通过线上方式了解报考公务员相关信息,而很少关注报纸这种传统媒介。
第15题:公务员改革减少招录人数,会不会对你报考公务员产生影响?
图4.11公务员改革影响占比
减少招考人数会对报考公务员产生影响占到了76%,不会产生影响占到24%,说明高校毕业生报考公务员人数受到国家招录公务员人数的影响较大。国家的相关就业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很大影响。
第16题:报考成功后您一定会参加公务员考试吗?
图4.12报考成功参加公务员考试占比
报考公务员会参加考试人数占到了56%,不会参加考试人数占到了25.5%,而不一定参加考试的人数占了18.5%,说明高校毕业生报考公务员存在冲动和不明确性,由于焦虑心理和从众心理,在没有工作时一时冲动“随大流”报名,没有考虑自身是否适合、喜欢从事公务员这一岗位。
第18题:您会为报考公务员做哪些准备?
图4.13报考公务员准备因素占比
通过网络视频学习,网上刷题的人数占到了43%,不做准备裸考占到25%,买书刷题复习的人数占19%,而报名公务员培训机构的人数只占了13%,说明高校毕业生在为报考公务员的准备方式上,更喜欢通过内容丰富、简单快捷、方便随时随地学习的网络线上方式。有部分高校毕业生抱着“撞大运”的消极想法,没有重视公务员考试为考试做准备。
第20题:报考公务员失败后您是否会继续报考公务员?
图4.14报考公务员失败后继续报考占比
失败后不会继续报考公务员的人数占到了56.5%,不一定是否继续报考公务员的人数占到22%,而会继续报考公务员的人数只占了21.5%,说明高校毕业生在报考公务员失败后,会更加理性的看待报考公务员这一就业选择,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不明确只是尝试。
第21题:您认为报考公务员现象会持续走热吗?
图4.15报考公务员现象会持续走热占比
认为报考公务员现象会持续走热人数占到了59%,认为不会持续走热的人数占到36%,选择不一定的人数只占了5%,说明针对报考公务员现象,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对公务员这一工作岗位刻板印象严重,认为报考公务员会持续热门。反映了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报考公务员热度很高。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缺乏清晰定位,一味认为公务员是一份“铁饭碗”。
第22题:您认为报考公务员现象会持续走热的原因是什么?[最多选两项]
图4.16报考公务员现象会持续走热原因占比
找工作困难,就业形势严峻因素占到了占到59.85%,公务员的福利待遇好的因素占到了56.82%,很多在考,盲目跟风因素占21.97%,而公务员工作稳定,工作压力小占了17.42%,说明高校毕业生之所以认为公务员会持续走热的主要原因是当前社会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加而就业岗位有限,找工作困难、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毕业生缺乏对个人的正确认识,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和选择,就业观念受功利主义潜意识影响一味追求好的福利待遇。部分人没有就业方向,盲目跟风。还有部分高校毕业生一味追求安逸平稳,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积极进取精神。
第23题:您认为报考公务员现象不会持续走热的原因是什么?[最多选两项]
图4.17报考公务员现象不会持续走热因素占比
报考公务员的资格条件更加严格因素占到了55.45%,公务员工资上涨空间小因素占到37.62%,国家对公务员管理要求越来越严格因素占到了22.77%,而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的因素只占了16.83%,说明高校毕业生认为报考公务员现象不会持续走热的主要原因是,说明公务员招录的要严格限制了一些高校毕业生报考公务员,高校毕业生对物质需求高,缺乏工作经验不习惯受严格的管理要求限制,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受功利主义潜意识影响,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
4.2被调查者的客观资料分析
此次参与网络调查的多数被调查者是辽宁省地即将毕业高校毕业生和已经毕业高校毕业生调查年龄范围主要在20-35岁,其中20-25岁占绝大多数,他们即将或者已经就业学历大多是本科,他们中大多数都正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却缺少丰富的就业经验,受到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70多万人左右的冲击但就业职位不足,受到目前疫情影响选择,积极寻找工作,进行各种就业方向尝试,较大部分没有的明确就业方向或者选择就业岗位困难,报考公务员这一就业渠道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稳定的就业岗位,也反映了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根据第九题,报考公务员会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占88.5%,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在做出就业选择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在没有明确的就业意向时容易受到身边家人同学,及媒介传播就业形势及信息的影响,做出就业选择,高校毕业生缺乏明确的就业目标容易受到媒介信息传播的影响。根据第七题,会尝试报考公务员的原因,表现出被调查者大部分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严重,缺乏正确就业观念的引导,没有明确的自我认识,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盲目跟风,无的放矢。
5问题与解决方案
5.1问题总结
5.1.1就业形势严峻
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和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就业形势严峻是近三年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报考公务员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教育普及,辽宁省每年高校毕业生总数庞大,而区域经济并不发达,工作岗位有限,找工作困难,辽宁省高校毕业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根据教育部门信息可以发现,高校毕业生中失业人数逐年增多,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总体需求明显减少。面对劳动力供给过剩和大学扩招造成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寻找心仪的工作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部分人寻找各种条件优越的就业方向。报考公务员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一线希望,而且公务员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相对其他工作更加稳定、失业率低而且招录人数也比较多,为高校毕业生在相对公平的条件下提供了固定的工作岗位,因此报考公务员更受到辽宁省高校毕业生的青睐。
5.1.2高校毕业生缺乏正确就业观念
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当前辽宁省高校毕业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高校毕业生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严重,一味追求福利好、权重、发展空间大的工作岗位。缺乏对个人正确认识,没有考虑到个人的专业,是否适合、喜欢公务员的工作岗位,高校毕业生报考公务员选择岗位,热门职位近千人竞争,冷门职位无人报考,两极分化严重。部门权重,工作福利好,知名度高的工作岗位如:国家税务局、财政局……等XX部门供不应求,而一些偏僻冷门,报考要求条件高,工作艰苦,环境偏远的工作职位却几乎没人报名。报考公务员的原因也主要是因为福利待遇好、工作稳定,表现出高校毕业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存在急功近利,追求安逸的就业观念。高校毕业生存在依赖心理、从众心理,过度依赖父母,缺乏明确的目标和主见,盲目跟风看大多数人选择报考公务员,自己也报考,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高校毕业生急功近利思想严重,一味追求安逸,存在从众心理盲目跟风,缺乏正确就业观念。
5.1.3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受外界影响严重
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得出当前辽宁省高校毕业生的意识和行为受到很大的外界影响。其中媒介和身边家人同学的影响最为严重。很大一部分高校毕业生是由于各种媒介宣传、家长推荐、身边同学报考,自己也出于从众心理,在对公务员缺乏认识的情况下,一时冲动盲目跟风报考。从传播学角度,可以看出报考公务员存在“沉默的螺旋”现象,因为看到自己认为报考公务员工作好的观点有多数人认可,就会越发大胆地传播;而发觉公务员这一工作不好观点只有少数人支持,可能会出于防止被孤立而保持沉默。几经反复,就会形成报考公务员好声音越来越大,而认为报考公务员不好声音越来越沉默的螺旋式过程。而通过这种信息观点传播使高校毕业生潜意识受到信息传播的影响,对公务员这一工作岗位存在刻板印象,比较固定、笼统的认为公务员福利待遇好,铁饭碗不会失业,社会地位高,工作时间早八晚五工作轻松是一份好工作,而忽略了一些部门公务员工作艰苦和自己是否适合公务员工作的客观事实。一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行为受到外界影响盲目报考公务员。
5.2解决方案
5.2.1完善就业体系,支持大学生就业
高校毕业生刚从学校迈入社会,面对目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刚刚工作工资较低,生活负担大,工作岗位有限,选择创业方向缺乏足够的就业经验、技术、资金、人脉等支持,XX应该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推出相关政策,如:减免税收、提供免息贷款、技术支持等一系列举措支持大学生创业,帮助高校毕业生走向正确的就业道路。辽宁省的经济发展较发达地区落后,工作岗位招聘高校毕业生有限,高校毕业生就业很难应聘到心仪的工作岗位,就业缺乏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表现自己的平台,XX应该在全国建立完善相关就业平台,将更多的就业信息汇集到一起,扩展就业服务渠道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表现平台,让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受地域省份因素限制,有更多渠道了解就业信息,有更多机会应聘自己心仪的工作,减少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影响。
5.2.2加强媒介引导,传播正确就业观
根据辽宁省报考公务员现象调查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和行为受到外界影响严重。因为部分媒介对功利主义思想的大力传播,使大众思想受到功利主义影响严重,过分追求物质条件、社会地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受到外界思想信息传播的强烈影响,盲目追求位高、权重、福利好的工作,缺乏吃苦耐劳精神。XX应该加强媒介等传播机构有关就业方面的舆论引导,传播积极正确的思想,把平等就业观念传播给大众,引导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从传播学角度,XX应做好媒介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站在传播正确思想意识,培养平等就业观念的立场对网络等大众媒介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过滤出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对高校毕业生存在思想危害的言论信息。XX应该在网络、电视等公众平台加强主流媒体的声音,传播积极正能量的就业观念,持之以恒的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正确就业观念的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5.2.3正确认识自己,转变就业观念
近三年辽宁省报考公务员现象反映出,高校毕业生受到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严重,把各种工作划分成了三六九等,潜意识里认为工作有好坏贵贱之分,对工作岗位存在刻板印象。而没有正确的认识自己,盲目注重工作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工作稳定,而没有考虑到自己所学专业、是否适合、喜欢公务员岗位,导致冲动性尝试、盲目从众,在求职和工作中缺乏充分的准备和明确的目标。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前要正确认识自己,需要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和就业计划,不要轻易受到外界影响,迷失自我。在就业之前要了解个人的优点、缺点、所学专业、理想的工作目标,将自己的理想与实际相结合。高校毕业生应该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个人的思想觉悟及不断完善自我确立就业目标,提高工作竞争能力树立自信。大学毕业生应该在求职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抛弃不良就业观念,树立正确就业观念,不盲目从众,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平等的看待每一份工作,养成吃苦耐劳精神,认真对待每一份工作,独立自主、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目前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高校毕业生只有正确认识自己,转变就业观念,才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结论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可以发现近三年辽宁省报考公务员现象在为辽宁省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稳定就业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同时也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观念容易受到外界信息传播的影响,缺乏媒介正面引导。
在当前就业情况下,XX应该推出相关创业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建立一个更加广阔的就业平台,汇集全国的就业信息帮助高校毕业生找到心仪的就业岗位,为刚刚毕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XX还应加强就业观念的舆论引导,做好媒介传播的“把关人”传播积极正确的思想,把平等就业观念传播给大众,引导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社会各界应该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整合工作资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高校毕业生面对当前就业形势,应该正确认识自己,提高个人思想道德素质,不要被功利主义思想迷惑,要不断反思自己,平等的的看待每一份工作,独立思考不盲目从众,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脚踏实地、放平心态,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当前全社会关注的头等大事之一,在当前就业前景严峻的情况下,传播平等、良好的就业观念,树立的正确就业观念,正确看待公务员这份工作,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高校毕业生一定会攻克就业这道难关,赢得自己心仪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翟闪.高校毕业生“考公务员热”现象研究[D].安徽大学,2015.
[2]王显义.浅谈官员本位思想对我国行政管理的影响[J].经营管理者,2010,(14).
[3]孙文中.从结构化视角看中国“公务员热”[J].桂海论丛,2010,(01).
[4]邵静.公务员招考制度改革研究[D].郑州大学,2011.
[5]刘益星.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10.
[6]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5.
[7]王永生.社科院:民众心目中理想职业公务员居首[N].法制晚报,2010-12-15.
[8]李敏,苏士梅.传播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流动——以X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9,3(15):242.
[9]程星梅.从传播学视角谈内容分析法的应用[J].传播力研究,2019,3(15):244.
[10]刘志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XX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10.
[11]陈鸥帆.大数据·主流媒体·影响力与引导力——对话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刘明洋教授[J].现代视听,2019(05):28-35.
[12]杨尧.当代大学毕业生公务员报考热疏导之浅析[J].群文天地,2010.161)221-222.
[13]雷山锋,徐晶.大学生“公务员报考热”引发的思考[J].时代报告
[14]于淑婧.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前沿与趋势——对2018年相关文献的考察[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72(04):104-118.
[15]王月恒.中国公务员报考热现象的制度分析[D].复旦大学,2011.
[16]林雪花.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现象热的社会学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7]韩璐.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以吉林省高校为例[D].吉林农业大学,2013.
[18]任林.浅谈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4.
[19]王铁男.高校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的实证研究–基于云南五所高校的调查[D].云南师范大学,2014.
[20]钟秋明.我国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研究[D].湖南大学,2015.
致谢
这次毕业设计能够得以顺利完成,是所有曾经指导过我的老师,帮助过我的同学,一直支持着我的家人对我的教诲、帮助和鼓励的结果。我要在这里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3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