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广州茶楼文化中的传统视觉形态

摘要 : 茶文化植根于我国农业文明,是传统文化孕育的一朵奇葩。它的形成过程受到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影响,得到传统社会政治力量的推动,在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呈现成熟而稳定的特征。本文主要关注广州茶文化的传统视觉形态,在广州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城市里,当

  摘要茶文化植根于我国农业文明,是传统文化孕育的一朵奇葩。它的形成过程受到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影响,得到传统社会政治力量的推动,在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呈现成熟而稳定的特征。本文主要关注广州茶文化的传统视觉形态,在广州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城市里,当今茶楼已经失去了传统茶馆文化的内涵,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且表现出日渐盛行的态势。笔者认为,茶楼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消费形式和简单的经济现象,它蕴含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具有多重社会功能。
  关键词:广州传统;茶楼文化;视觉形态
浅析广州茶楼文化中的传统视觉形态

  一、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传统的茶文化植根于我国小农生产的农业文明,重农抑商的观念和传统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共同影响形成了讲求“天人合一”、崇敬自然,重整体、重视道德伦理、重变化和联系、重直观体验的茶文化思想内核,这一中心思想相对稳定且影响深远。而近代,从我国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的那天起,中国走上了一条“现代化”的道路。影响国人的就绝不仅仅是稳定的传统思想了。而从整个文化背景来看,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过程以及与外来文化对比分析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一直是各种看法交织错综复杂,并且从未停止。传统茶文化由于其贴近生活、与儒家、道家思想自然结合等特征,在人们潜意识里眷恋传统文化时很容易接受。这也就不难理解茶艺馆的产生与文化热处于同一时期;与茶相关的商品包装常常包含传统元素;人们选择名优茶时青睐手工制出的茶等种种现象。

  (二)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本论文研究的主题是现代茶文化现象,即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茶文化所出现的新现象。现代化是以工业化、农业商业化、城市化、科学技术实用化、教育普及化为标志的一系列变化,不同领域现代化进展程度不同。我国茶文化领域伴随经济发展、社会变迁所出现的新现象主要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有较大发展,而且至今尚在变化发展中。作为文化现象必然受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诸多背景因素的改变使现代茶文化现象与传统社会的茶文化现象有根本差异。
  实地调查主要采取观察和参与观察、文献收集。
  (一)文献收集:本文涉及的文献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文献综述所需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中外相关学术专著和论文,这是调查前的基础工作;进行实地调查时,则主要收集调查地点的地方文史、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包含政策和相关信息的XX工作报告等。
  (二)参与观察法:笔者在调查期间,或者以消费者的身份进入茶楼进行体验;或者以等候客人的名义,在大厅观察往来客人,了解客流规律、顾客的大体结构、个体消费及群体消费的大体比例等,同时了解服务员工作方式、服务态度、茶楼可观察的管理方式等,借以揣摩茶楼文化的内涵,感受茶楼的内部氛围。
  在分析方法上,本研究主要采用定量分析及定性分析法。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参与观察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理论分析。

  二.广州茶楼文化概况

  (一)广州地区传统茶楼文化

  在广州林林总总的街头店铺中,数量最多的莫过于茶楼了。广州茶楼的发展,经历了从二厘馆到茶居,再到茶楼的逐步发展的过程。同时广州人的“饮茶”风俗越来越浓,茶楼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
  ⑴广州的传统茶楼。早期的茶楼,多有将私家宅园改建或扩建为园林式的茶楼酒家,如当时广州的“四大园林酒家”——南园、文园、谟觞和西园。现在,人们所称的“四大园林酒家”,是1947年开业的泮溪酒家,民初开业的北园酒家,1963年开业的南园酒家和1935年开业的广州酒家。虽然这四座园林酒家在建国后都有整修重建,但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传统岭南园林酒家那浓浓的韵味。
  ⑵茶楼的社会文化功能。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更是作为一种交际的方式。茶楼的主要业务已不单单是卖茶水给顾客喝,而是经营一种文化艺术。这已不属经济基础领域,而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领域。总结茶楼的社会文化功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茶艺功能。广州天气炎热,早上一杯茶,神清气爽。茶楼对茶叶的质量非常重视,采办货物的人要有鉴别茶种的知识,不仅要懂得区分各种茶,而且还要懂得区分各种副品茶。
  ②文娱功能。茶楼常设有曲艺茶座,三五知己,一边饮茶一边欣赏粤曲。对于旧社会不大识字的劳动人民,茶楼给他们提供了接受和欣赏文艺作品的机会,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③信息功能。过去,由于通信设施不发达,而茶楼又聚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因此,茶楼自然成为人们的信息交流中心。

  (二)广州地区传统茶楼文化的历史演变

  广州人好饮茶;市区内,各纵横大道,均修建有大型茶楼或茶室,门面装饰的特别显目。这种喝茶之设,究竟始于何时?绝对年代虽难稽考,凭现存史料,仍能隐约地看出一些轮廓。广州气候闷热,饮茶可以消暑解渴,又可提神醒脑,强健身体,饮茶成为广州人的生活习惯相沿已久。在某种意义上讲,饮茶是社会休闲消费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清代之前,饮茶是上层社会的文人骚客休闲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之作为会文处友的媒介。但是到了清代中后期,随着广州商业的发展,城市各阶层的分化过程加快,许多农业人口加快了向城市转移和流动的进程,商业社会使许多商人需要一个社会交往的舞台,也需要在劳作之余有一些新的娱乐消闲方式,而茶楼就扮演了一种社会交往中介的角色。
  广州是岭南文化的代表地,广州的茶文化活动也充分体现了岭南文化的特征。岭南文化主要由中原文化本、土古百越文化和近代舶来文化三部分影响构成。岭南地势封闭,曾受中原文化影响但避免了中原战乱纷扰,保持了本土文化较强的延续性。本土江海水运,造就了岭南人不保守、喜流动的特点,有别于内陆文明。南面开放的地势,使岭南得外来风气之先,商品意识强,思想相对开放,求新思变和敢于冒险。广州发展茶文化节首先能够借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之势;第二能够从上海吸取经验;第三,敢为天下先,在办节时创建属于文化节的网站和开通茶叶市场的电子交易网站;从上面这些不难看出岭南文化影响的痕迹。
  饮茶是要讲究的,要掌握“茶美、器宜、水好、艺精”的要旨。品饮茶水幽香芬芳,一种神爽、快乐的感觉,贯通于血脉情怀之内,令人臻于真善养的意境之中,平添人生无穷乐趣。品茶之乐,其乐融融。古人云:“莫道醉人唯美酒,茶香人心也醉人”。饮茶给人们带来的生活韵味,可谓美妙无穷的。

  (三)广州茶楼文化的传统视觉形态特点

  在过去,茶楼的形态因各种客观条件千变万化、不拘一格。比如广州地区比较常见的骑楼,这种传统的建筑形态于20世纪之后在广州兴盛,当时出现了许多条规模庞大的骑楼街,这些街道多为重要的商业街,譬如陶陶居和莲香楼所处的第十甫路。在早期广州的茶楼业的经营经验,已被称为“茶楼王”的谭新义等人所总结归纳,其中茶楼的选址的第一大要点便是需要在人烟稠密的商业区。因此,骑楼商业街对于当时的茶楼业来说,必然是最佳选址。骑楼式的茶楼形态也应运而生,在20世纪之后成为广州茶楼传统形态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形态类型。
  而广州传统的骑楼式茶楼作为岭南特色与饮茶文化结合的产物,发展到近代成为一种独特的茶楼形态,是岭南近代茶楼文化的一大特色。传统的骑楼式茶楼的内部空间、立面造型、装饰装修都具有一定形态特色,研究这些内容,对传统茶楼形态的记录有较大的意义,另外,这些研究对于今天的传统茶楼形态设计中所重视的“地域性”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引和启发。

  三、广州茶楼视觉形态特征

  (一)茶楼的形态特征

  1、多样化的首层布局
  既然最主要的就餐区域在“楼上”,那么不同茶楼首层空间便可根据茶楼具体要求,形成不同的布局方式。从广州地区茶楼布局具体情况来看,各茶楼首层空间布局的确是多样的。那么比较典型的茶楼布局就属巧心茶楼了。
  巧心茶楼的首层布局以销售为主和饼饵制作。由于门厅较小,巧心茶楼首层大部分面积皆于制饼作坊和贮存,各间由纵深冷巷连接。制饼部由前后两部构成,前制饼部紧贴食客必经的门厅,仅由屏门围合,还能用于贮存;后制饼部在冷巷末端,平面为L型,围绕水房沿墙布置了制饼炉、饼床、灶头。由此可知,饼是由后部进行加工制作后,在前部贮存,以便销售。为方便食材得运输,首层有储物间沿冷巷两侧布置,最后一间为水房,房中有一方形水池,该房相对的冷巷中央有一水井,这主要的是体现了传统茶楼用水的方式和来源。
  随着茶楼经营条件的变化,某些茶楼首层的作坊区域会被更改为他用。以广州这个特殊地理位置,茶楼的设计大都为“巧心类型”,就餐茶座皆在楼上。
  2、“巧心类型”的视觉体现
  根据以上的概述,“巧心类型”的茶楼酒家,因其布局特征,较易满足采光的要求。这类茶楼酒家的就餐区在高处,往往可利用屋面的天窗、明瓦,或局部屋面向上凸出,在凸出部分四周开高侧窗采光通风。
  “巧心类型”茶楼的首层空间布局虽然呈现出多样性,仍可有基本规律可循。首层一般由门厅和一系列工作用房组成,一般不设茶座。门厅内有楼梯将客人引至楼上,空间一般比较高敞,有装饰性的元素或吸引客人的酒柜、饼柜等,可说是食客进入茶楼后的第一道“门面”。工作用房则视建筑物的客观条件进行布置:面积较为宽松,能布置得较为复杂的,可同时容纳制饼部、厨房、贮存间、账房、水房、办公室、工友宿舍;首层面积较小的,或首层仅有门厅,其余皆在楼上,或首层仅有门厅与账房。
  至今广州还有老字号茶楼仍然采用“巧心类型”茶楼的空间划分方式,而且在经营上,不但经营茶、饭市,还在礼饼点心方面下功夫。莲香楼本来以礼饼闻名,因此首层的饼店铺面相通两层,气势恢宏,直至今日。荣华楼的原有布局并不是“巧心类型”,首层设茶座,但1993年改为两层增至四层之后,首层经营饼店,茶客需从东面楼梯上二层大厅。从今日的荣华楼门面来看,饼店铺面约占首层临街铺面的四分之三,可见茶楼经营者对饼店业务的重视。
  如上文所述,原“巧心类型”的格局导致各层建筑环境优劣不同,顶层空间有易于采光、空间感多样化的特征。改革开放后广州的老字号茶楼多经历重新装修并加装空调,“巧心类型”所反映的民间建筑智慧和因楼层不同造成的等级差异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因此该空间特征逐渐消失。

  (二)广州老城区城市环境下的茶楼酒家建筑特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民XX在广州修筑马路,同时民间修筑骑楼街成风,茶楼自不例外。茶楼门前修成骑楼,一方面反映了当时商业建筑形式的潮流,另一方面,这样的建筑形式对茶楼的经营也是有利的。骑楼之所以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盛行,原因之一是在于适应当地气候,既能挡雨遮阳,又能与商业街连成一体。从使用功能上看,骑楼街为茶楼提供了利于客流集散的过渡空间,另外,在茶、饭市营业的高峰期时,茶楼会在骑楼下为排队等位摆出座椅,既使食客不致劳累,又能无形地增加茶楼的“人气”,这样的风俗延续至今。
  茶楼门外的骑楼街,整体尺度感与其余大部分“下铺上居”的骑楼街铺不同。茶楼的门厅为显示恢弘气势以招徕顾客,往往通高两层。相应地,茶楼门口的骑楼街外立面上,该部分柱廊也通高两层,上部天花精美,有的吊挂水晶吊灯,有的挂满招牌,形成较宏伟的店面。
  广州老城区商业建筑密集,城市肌理往往呈“小开间大纵深并联式”的形态。每栋建筑单体都是大进深、小面宽,相邻两屋共用山墙。特别是处在骑楼街上的茶楼酒家,仅有一开间面宽,紧邻的两侧则是其他铺屋。所以,与现代商业建筑尽可能占据临街立面不同,广州传统茶楼酒家往往并没有场地条件创造很大的临街面。在这种建筑条件下,茶楼酒家受“小开间大纵深并联式”和骑楼街的场地影响,根据自身特点发展出符合其功能的平面形状。
  综合以上叙述,“小开间大纵深并联式”城市肌理往往给茶楼酒家造成了不理想的场地条件,但茶楼酒家的经营者能通过调整室内布局以适应功能需求,通过向上扩展缓解空间的压抑。大纵深的平面形态虽不利于采光,但以“地方通爽”为经营要求的茶楼酒家能够利用多种采光方式,如明瓦、天窗、天井、高侧窗、玻璃棚,甚至帆布屋面,以获得良好的采光效果。

  (三)广州茶楼文化视觉平面形态

  1.茶点视觉造型
  对整个茶馆业而言,经营茶楼文化也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全国各地各种档次的茶品都能够在市场上购得,如果茶楼、茶馆仅仅是局限于茶本身的经营,而不注重自身文化品位的经营和提高,势必会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逐渐被时代、被行业所淘汰。另外,茶楼文化的经营会加大对于部分消费群体的吸引力,相对而言就会减少竞争的压力。
  茶楼除了对茶的经营十分讲究细致,在食品的调制造型上,也是费尽心机,而且随着茶楼竞争的激烈,各店纷纷对食品糕点造型特点进行改良,以期赢得客人的多方位需求。一些著名的茶楼聘请了专门的糕点师,其糕点成为一种招牌,在广州市面上很有影响力。如著名的天元茶楼,经营的糖果糕点的造型富有特色,在19世纪末广州茶楼中,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一些茶楼为了赢利,采取不法手段仿制天元的食品,给其经营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天元茶楼多次在报纸上发布声明,告知顾客,对其产品对加辨认。其告白云:“本店专办奇雅蜜饯糖果及龙凤礼饼中秋月饼,皆务求其真价必算其实。已蒙远近光顾者时向赞赏,谓粤省中糖果茶饼以小店为最。所以开张以来,日月虽浅,而远迩驰名。香港各庄着办糖果不下数千之多矣。不料近有垄断者流或假冒本店伪称本店分枝,遍向香港各庄接货,以搀渔利,此等影射,无耻实甚。”
  由于清末广州的茶楼竟争非常激烈,各茶楼在提高茶业主营业务外,纷纷在点心上下功夫。除天元茶楼外,如莲香、陶陶居、惠如、成珠等著名茶楼都有其特别出名的特色点心。如莲香的莲蓉馅饼,成珠的小凤饼,成为这些茶楼的招牌,在广州市场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一些茶楼还独出心裁,仿制苏、京、沪等地的风味点心,甚至还制造出西式点心,以迎合不同消费群体的爱好,可见打造精品和注重多元化经营是茶楼赢得市场的重要手段,也对推动茶文化从单一的品茗到多方面的享受起了很大的作用。
  广东的茶楼、茶厅、茶座备有各色香茗和广式名点。茶有红茶、绿茶、乌龙茶、六堡茶、香片等;名点有干蒸烧卖、叉烧包、水晶包、虾蛟、小笼肉包、牛肉烧卖、牛肉粥、鸡粥、鱼片粥、猪肉肠粉、虾仁肠粉、油条等。这些茶楼的差点在装盘上桌使的造型也在视觉上有个点眼作用。当你清晨梳洗出门,在匆匆上班之前,进茶楼占据一席,服务员送上茶具,即当场给你泡上一盅好茶,你一边徐徐品饮香茗,一边从送到你面前来的大托盘中随心所欲点上几样美味可口的点心,如此这般,经济实惠,岂不悠哉,快哉!你在假日率领全家老小,再邀请几位亲朋好友,登上茶楼,围坐在四方小茶桌旁,边饮茶边品尝造型各异装盘精美的花色点心,畅谈天南地北、国事家事,无拘无束,悠然自得,岂不是人生一大乐趣。们手茶盅,面对知己,款款交谈,更觉心旷神怡,别有一番情趣。
  2.平面视觉的传播
  在平面视觉上要有创新的特点。茶文化的平面传播是一种典型的视觉艺术,广州的茶文化传播人特别注意在视觉上的设计,如在茶楼特色的宣传海报上就能充分的体现广州茶楼的文化特色。还如在一些餐点的设计上,茶楼以它特有的文化特点给广州的茶文化披上以绚丽多彩的视觉传播效果。
  3.色彩特征
  广州茶楼的从上到下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有色彩来装饰点缀,例如广州特色茶楼莲香楼立面柱了采用古希腊混合式的柱头,木制格栅门窗上有以蝙蝠、铜钱为内容的木雕装饰等等;陶陶居的立面上则有嵌有彩色玻璃的格栅窗和多幅彩色浮雕等装饰,华丽而具有特色的色彩特征很好的吸引街道中的人们来驻足观赏品味。

  四、现今茶楼视觉形态的发展趋势

  茶艺文化茶楼是茶与艺结合的一种茶文化现象。这类茶馆的有丰富的以欣赏情趣,能令人心旷神怡。讲究品茗的艺能技艺,注重高雅文化氛围营造,是当代茶文化的典范。当下茶楼与过去的茶楼已有了大的变化。人群中的交往空间发生着变化,当休息时更需要一个可以交往的空间,此时的社区茶楼在地域上、心理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鉴于广大人群对休闲的要求,设计师在设计茶楼时也要充分考虑人在休闲中的行为模式,为人群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信息交流场所。大众在茶楼进行休闲的时候也可将地域文化通过茶楼内部的设计色彩、设计交往空间、设计沟通空间、室内陈设等的运用将湖北地区的茶楼发展为具有地域特点的休闲场所,这样也可传播本地域的各类文化。将广州茶楼建设成为“传统与时尚兼顾,休闲与商务两全,地域与文化结合”的深受广大人群喜爱的休闲场所。湖北地区的茶楼形式从原来的各类茶楼形式在大众要求的以立足社区发展各类文化茶楼进行发展。
  休闲娱乐文化问题是当前中国市场发展的一个新型问题,与之密切相关的各娱乐休闲场所的建设研究,对解决地区娱乐、休闲、场所的空间研究范围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广州茶楼文化中的传统视觉形态”课题,对广州地区茶楼文化的现状和形态特征分析,并相应茶楼文化中的其他的文化特色。生活质量的提高与休闲场所的发展成为当今人们休闲生活的一大主题,文化生态观、人类生态观、消费者的生活领域观以及对消费者心理解压方式的场所空间都改变社会场所空间文化。形成并建立新的社会网络都可通过休闲娱乐场所的建立和发展而形成新的休闲文化模式。茶楼作为公共休闲场所可有效的解决社会空间中形成的一系列问题。同样,作为区域休闲文化的重要场所——茶楼,将带着人们对各项文化的融合共建和谐的休闲环境。各类人群在茶楼的休闲模式与茶楼文化相结合体现着茶楼的社会价值。

  五.毕业设计-当下–年轻人

  六、结束语

  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广州,这个南方大都市,人们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也渴求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因此办好城市茶馆,让大家在那里有茶喝、有电视看、有报纸看、有广播听、有曲艺等文艺节目欣赏,就可以把城市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活跃起来,使茶馆变成一个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人们通过茶馆,一边品茶、一边相互交流感情,彼此之间,互通信息,更增添了欢乐气氛。同时,也加强了人们对外边世界的了解。尤其在改革大潮涌动的今天,人们彼此沟通信息,正确了解世界、认识世界、为我所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实,茶馆、酒吧与咖啡厅的作用差不多,都是现代人交际和休闲的场所,但茶馆却更受广州人的欢迎,因为就总体而言,中国人更喜欢茶,更喜欢茶馆的悠雅宁静。坐在茶馆里品茗赏乐,谈天说地,听古琴描绘“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比起在歌舞厅、酒吧在昏暗的闪烁的灯光下听震耳欲聋的摇滚乐,更具有君子风范。况且,茶对人体的保健美容功能是酒与咖啡不可同日而语的。茶馆的兴起,为都市人休闲谈话,交朋结友提供了更多的去处。现今,从饮茶到茶话会,形成一种既简单又隆重、既方便又轻松愉快的一种集会形式,这也是广州饮茶风俗的又一个新发展;历史发展到今天,广州盛行的茶艺馆,是茶文化向新领域一个可喜的迈进,也是改革开放的新硕果。
  参考文献
  [1]蒋建国.晚清广州茶楼消费的社会话语[J].船山学刊,2010
  [2]陈文华.论中国茶道的形成历史及其主要特征与儒、释、道的关系.农业考古2002;2:46
  [3]陈俊伟.论广州地区传统茶楼建筑文化[J].广东建材,2011(4).
  [4]徐燕琳.非物质文化视野下的广州饮茶习俗[J].农业考古,2009
  [5]张寿祺.近百年来广州茶座风情的变化[J].农业考古,1993
  [6]朱伯强.广州西关民居建筑——西关大屋、骑楼和茶楼建筑[J].中外建筑,2002
  [7]邢君.广州明清时期商业建筑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8]丁俊之.茶飘香齐共享——广州茶文化迈向新世纪.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集
  [9]陈文华.论中国茶道的形成历史及其主要特征与儒、释、道的关系.农业考古2010
  [10]陆元鼎.民居建筑学科的形成与今后发展[J].南方建筑,2011(6):4-6.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561.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3月3日
Next 2020年3月5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