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语言复义性特征产生的原因分析

诗歌语言复义性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诗人运用常见修辞手法使诗歌语言具有具有复义性、一字多音、一字多义造成的复义性以及特殊句子结构造成的多义性。 (一)使用修辞手法造成的复义性 为了更好的表达感情,诗人会经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

       诗歌语言复义性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诗人运用常见修辞手法使诗歌语言具有具有复义性、一字多音、一字多义造成的复义性以及特殊句子结构造成的多义性。
       (一)使用修辞手法造成的复义性
       为了更好的表达感情,诗人会经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双关、比喻、象征。而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往往会给诗歌语言带来复义性,使诗歌拥有别具一格的魅力。
1.双关
       燕卜荪在总结诗歌复义性产生的原因时曾说道:“有些词语有两个意思,其中有些可能是褒贬完全不同的意思,纵观整片诗词,可能只有一个褒义或者贬义的意思是与上下文语境符合的。双关语便属于这种类型”。由此可见双关是造成诗歌语言产生复义性的重要原因。双关即是指双重语义的表达方式,其常通过在一定语境下,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来表达,述说于此而其意在彼,人们常用的“一语双关”便来源于此。擅长使用双关的手法,可以使诗词平添许多的内涵与幽默,让人记忆犹新。诗歌之中经常使用双关这一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出现复义性,比如刘禹锡《竹枝词》: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倒是无晴却有晴。

        古时候,西南地区的男女们常常通过唱歌来表达爱意。“晴”表面意思是晴天,而诗人巧妙地应用其与“情”同音的原理,表现出内在的男女爱情之意。作者利用“晴”的复义性表现出了陷入初恋的少女的心态变化,少女对爱情充满美好期待但却苦于不知道心仪男子的心意和态度而担心不已,诗人通过自己的方式婉转地表达出少女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晴”与“情”的读音相同,但字面意思却不相同,诗人在诗中使用表示天气的“晴”,看似是在描述天气变化无常,时晴时雨,实则是在细致描绘情窦初开的少女面对爱恋的男子时心理活动的丰富变化,就像是时好时坏的天气一般,难以捉摸。诗人巧妙地运用读音相同的天气的“晴”和感情的“情”这一谐音双关含蓄地表达出初恋少女怦然心动的内心活动。“倒是无晴却有晴”却成了少女的“无情却有情”,一语双关,少女内心的活动朦胧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外国诗中也不乏利用双关的修辞手法造成了诗歌语言的复义性的诗作。如《牧场》中的英文词spring,不仅表达春天的含义,还表达了诗句“我要出去清理牧场的泉源”中“泉”的含义。双关的用法在另一个外文诗歌《灶头鸟》中也有出现,其单词fall,不仅表达了“飘落”的意思,更有“秋天”的暗指。
2.比喻
       比喻是诗歌之中经常出现的修辞手法。燕卜荪说过“由于事物之间有很多共同特征,巧妙的使用一个比喻成另一个会造成复义。”由此可见比喻的大量使用使得诗歌出现了复义性特征。谈到宋诗,其代表人物就是至今仍有2700首流传于世,受世人尊崇的宋代大文豪苏轼,他最擅长的修辞手法就是比喻。以文为诗的创作风格,丰富的联想,巧妙的构思,表现了其潇洒自如的气度,乐观博大的情怀,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因此苏轼诗中的比喻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以《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为例: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诗为苏轼的一首传世经典,也是其深厚修辞功底的体现,更成为“比喻”教本的代表案例,可谓“咏西湖”系列诗词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作。在第一联中,潋滟的晴空变成了西湖美人的浓妆,空濛的细雨变成了西湖的淡妆,虚实结合,给人以朦胧的美感;后一联,把西湖比作西子美人,前后呼应,说她无论是略施粉黛还是浓妆艳抹都能完美地展现出她由内而外散发出的魅力风采。由实转虚,西湖与美人完美的重叠在了一起,呈现出西湖的内秀外美,此种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浑然天成,视为点睛之笔。诗人的这一妙喻使得“西湖”不再仅指西湖本身,还指越国美人西施。西湖拥有“西子湖”的别称正是比喻造成的复义性的具体表现。通过丰富的想象,苏轼将自己深厚的修辞功底与之完美结合,构成了一种新颖的比喻成果呈现在大家的面前,使诗词更具内涵与生命力,从而体现出复义性的特点让人回味无穷。在中国现代诗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闻一多的《死水》:

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出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诗人将腐朽堕落的旧中国比作了“死水”,继而进一步地描述“死”——“吹不起半点漪沦”让人感到的只有死一般的寂静,压抑而沉重;接的又写水,“珍珠似的白沫”让读者仿佛闻到了其中的酸腐与恶臭。死水形象地比喻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内忧外患,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整个国家笼罩在灰色中,看不到希望。诗中的“死水”不仅指现实之中污臭的死水更加指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诗的第二句“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清风”是与“死水”相对照的事物,诗人在此处用“清风”来比喻一切新鲜的思想和力量,此处的“清风”不仅仅指现实生活中的徐徐清风还指新鲜的思想和力量。从诗中的比喻可以看出,诗人对当时社会国家现状的强烈不满,也可以看出诗人的满腔热血,义愤填膺,想要革命,想要开天辟地,创造新世界的渴望。
诗歌语言复义性特征产生的原因分析
3.象征
       象征即指一种客观事物与抽象化的概念相结合,从而通过具象事物来表现抽象概念的修辞手法。艾青曾明确说过:“象征是事物的影射;是事物互相间的借喻,是真理的暗示和譬比。”艾青的诗中经常运用象征的修辞手法使得诗歌语言具有复义性的特征。下面主要来分析艾青的诗歌《树》: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立地立着
风与空气,告诉着
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
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首先,我们从它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国家民族岌岌可危,摇摇欲坠,随时都有亡族灭种的风险。国内外的亡国评论甚嚣尘上,他们认为中国人没有骨气,不团结,喜欢内斗,是下等人,只会跪地投降。艾青通过微观剖析的手法,对“树”的生存进行了探讨研究,尽管树在孤独的生长,但是它深深地扎根在厚土上,它有深厚的底蕴做支撑,越是艰难险阻的时候在泥土深处的根须越能够团结一心。树就象征着我们国家目前的生存环境,根须象征着表面分离,实际心连心的中华儿女,同时也象征着中国人民,不畏强权,众志成城,象征着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支持着我们,一定能打走侵略者获得最终的胜利。将中国人民当时的真实写照具象化,让人更能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诗歌中的“树”不仅仅指树的生存景观,而是在写一种民族的、人民的生存景观,诗人运用象征的修辞手法将“树”这一具象上升到了民族的高度,也映射出当时的社会状况,诗人用他敏锐而独特的视角看到了中国未来的走势,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内在的不竭动力,意识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我们没有丢掉这血脉。我们依旧深深地爱着国家与我们的同伴。由此可见诗歌象征的修辞手法不仅会造成诗歌语言复义性的产生,而且还会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
       在很多外国诗作中诗中的一个词汇或作品意象在有了象征意义后都能给诗作带来不一样的内涵。下面以《雪夜停留林边》这首诗为例: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
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
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
M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
To stop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
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
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
 
He h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
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
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
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
 
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雪夜停留林边
我想我知道这是谁的树林
他的房屋在邻近山村;
他不会见到我停留在此
静观他的树林,大雪充盈。
 
我的小马一定感到惊奇:
停留在无人之地?
在林子和冰湖之间
在这一年中最黑暗的夜晚。
 
它摇一摇脖子上悬挂的铃铛
询问是否出了什么错误。
唯一的其他声音
是微风和细雪的吹拂。
 
可爱的树林,深邃而又幽暗。
但我有诺言要兑现,
还要赶多远的路才能安眠
还要赶多远的路,才能安眠。

        说道象征手法在应用中的代表作品,佛罗斯特诗当之无愧,实现了抽象事物的具象化,在理论上来讲,《雪夜在林边停留》这首诗是在描述景物,实际上它却是在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它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和自然观,表现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撞中,以作者为代表的X大众,内心的忐忑与无奈。“这树林真美,迷蒙而幽深”。(The woods are lovely,dark,and deep)诗中的树林象征一种神秘而不可知的东西,它让人感到高深莫测,在大雪纷飞的夜晚,对于旅途困顿的诗中之人来说,它无疑会有巨大的吸引力。似乎有死神的歌声在他的耳边奏响。作者沉醉在这幽深的树林中不能自拔,不知所向,他想将自己埋在皑皑白雪中安息。“但我还有许多诺言要履行”,履行诺言的责任感将其从梦中唤醒,让他明白了人生旅途漫漫,坚定了它“安息前还需走漫长的路程”(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的决心。诗中的“安歇”(sleep)象征着一种停止、放弃或死亡。在这样柔雪拂面的美丽幽径中“冰冻的湖泊”(frozen lake)象征着诗中人似要沉醉其中,时间与空间仿佛陷入了暂时的停滞状态,似乎就此安顿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残酷的现实告诉他们,这里只有森林和冻结的湖面,没有他们赖以生存的东西,矛盾与抉择摆在他们的面前:或者冻死在这个诗情画意的美景里,人生路从此画上句号(逃避人生),或者将苦难进行到底,义无反顾地穿过让人流连忘返的树林,继续在人生苦海中挣扎(直面人生)。
(二)一字多音、一字多义造成的复义性
       “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的诗文用韵,有许多异读字,这些异读字具有复义性的特征”。“火翻红尾筛,冰卓白竿枪”体现了《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作者对“枪”的巧妙运用。“枪”字读“qiāng”指占代兵器。《和渭北刘大夫借便秋遮虏,寄朝中亲友》:“迥头问天下,何处有欃枪?”欃“枪”字读“chēng”,意思是枪,彗星。再如“有时还后到,无处不相将”中的“将”字。“将”字读“jiāng”,动词,这里是请的意思。《叔孙通定朝仪赋》:“剑戟森森,列熊黑之名将”。“将”读“jiàng”,意思是名词,将领。又如“正”字《除夜寄弟妹》:“归思逼新正。”“正”字读“zhēng”。是名词,正月。《赠友》之一:“悬法彝伦正”。“正”字读“zhèng”,形容词,公正。又如“便”字《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因寄元郎中张博士》:“不觅他人爱,唯将自性便”。“便”读“pián”,安适《大唐洒州开元寺临坛律德、徐洒壕三州僧正明远大师塔碑铭》:“险路化城,导师方便”。“便”读“biàn”,佛教语指因人施教,诱导之使领悟佛之真义。又如“行”字《长洲苑》:“春入长洲草又生,鹤鸽飞起少人行”。“行”读“xíng”,行走《祭符离六兄文》:“以仁信,擅其行”。“行”读“xìng”,行为。《伤远行赋》:“山险嵘,路屈曲,甚孟门与太行”。“行”读“háng”,太行,山名。“推”字《洲卢秘书二十韵》:“上感君犹念,傍惭友或推”。“推”读“tūi”,推荐《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存再星霜换,迥环节候推”。“推”读“tuì”,指推移。以上的异读字就是汉字数一字多音、一字多义造成的复义性的具体表现。
       X著名诗人狄金森的诗歌中也体现了许多由一字多义产生的复义性。如《我死时听见了苍蝇的嗡嗡声》中“fly”。这个词不但有苍蝇的意思,还有升天的意思。一个是名词一个是动词,一个是污秽的苍蝇一个是升上天堂的大极乐世界。这首宗教题材的诗歌,表现了诗中人对于飞升天堂的由衷渴望,但现实的残酷却在于他在死亡前看到的只是一只苍蝇。这里具有很强的暗示作用,说明死后灵魂飞升天堂只是人们美好的幻想,而并非现实。“fly”正是这两种矛盾的冲突焦点,充分的利用了它所能表达的两种意思,象征着大相径庭的两种人生归路。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93.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17年8月3日
Next 2017年8月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