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群体性事件中的表达对话沟通协商机制研究——以石首事件为例

摘要: 目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正在步入群体性事件多发的阶段,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我国政府部门对群体性事件负有主要责任,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理考验着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近年来,在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中,有的事件很快得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正在步入群体性事件多发的阶段,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我国XX部门对群体性事件负有主要责任,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理考验着XX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近年来,在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中,有的事件很快得到了较好的处理,影响较小,也有部分事件没有很好的得到解决,对社会影响很大。其中关键因素之一就是群体性事件发生后,XX部门和当事人在事件沟通,协商过程中的对话过程,如果对话沟通协商很快达成一致,那么事件就会很快平息,反之,影响很坏。
  本文以石首事件为例,分析整个群体性事件解决的过程,探讨XX部门和当事人在事件中的对话沟通协商方式和机制方法,分析在整个事件中XX部门行为的恰当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进而联系更多的群体性事件大体的平息过程,对如何构建预防群体性事件中的表达对话沟通协商机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协商机制;石首事件;
预防群体性事件中的表达对话沟通协商机制研究——以石首事件为例

  一、绪论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各方面利益调整期,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不同社会阶层的矛盾集中彰显,容易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形成冲突,从而导致了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时有发生。2008年以前的安徽池州事件、大竹事件,2008年发生的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以及甘肃陇南事件,2009年发生的石首事件、韶关事件等都是我国比较大型的群体性事件,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我国社会各个阶层矛盾的外在表象,反映出了我国社会社会的安定程度还需进一步加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体现着我国当前面临复杂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时,集中表现出的现实利益冲突现象,综合的反映了我国社会矛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和高危险性对我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危害,不仅影响了我国XX的形象和世界大国的形象,还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一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由于XX没有及时与当事群众进行对话沟通协商或者在与群众对话沟通时,没有把握住原则和适当的方法造成的。群体性事件发生后,良好的对话沟通协商机制对事件的快速平息能起到关键的作用,有些群体性事件本来引发的原因很小,事件本身也比较好解决,但是由于XX部门在解决过程中使用的手段不恰当,在与当事人沟通协商时表现的不够决断,往往导致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酿成了巨大的不良影响。因此,研究群体性事件解决过程中双方对话沟通协商的机制对于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事态的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思。

  (一)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概况与发展趋势

  1.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概况。92南巡谈话起,我国开始全面实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我国的群体性事件也开始加速增长,呈逐年扩大的趋势。1993年,我国发生的社会群体性事件数量为0.87万,1994年数量增加到1万多。据有关部门统计,从1993到2003年,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增长速度在17%左右,2003年达到了5.85万起,2004年群体性事件高达7.4万起,2005年上升为8.7万起,2006年到2008年,每年都超过9万起,2009年上升到10万起以上,2011年达到了10.5万起。多年来,群体性事件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演变成恶劣影响的群体性事件的比例也在不断升高,参与群体性事件的人数也呈逐年增加之势,2001年的参与人次是85万,到了2011年达到334万,增加了4倍多。最近几年来,我国集体性事件更加频繁,其中强度大的事件频频曝光与媒体之下。2008年的西藏拉萨的“3•14”打砸抢烧事件、陕西府谷县75警民抢尸事件、广东惠州717骚乱事件、云南丽江84环保纠纷事件、川渝9~10月教师罢课事件、湖南吉首93非法集资事件、重庆巫溪919车祸事件、河北省廊坊1019铁路征地事件、江西铜鼓县1024山林纠纷事件、深圳宝安区117对讲机砸人事件、湖北武汉1118下岗职工上访事件、重庆开县1121村民煤矿冲突事件、广东东莞1125劳资纠纷事件等。2009年发生的湖北石首事件、躲猫猫事件、上海钓鱼执法案件、吉林通钢集团事件、甘肃11.17事件等这些震惊中外的标本性群体性事件的规模都很大,参与人数众多,时间密度很大,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也很大,这些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分析,去研究。
  2.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类社会矛盾会不断出现并相互交织叠加。我国虽然一直加大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力度,但是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加上国内就业形势严峻,导致群体性事件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频率上将呈现更加严峻的态势。

  (二)群体事件频发的背景与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社会公平性得到了提高,民众的维权意识加强,新闻媒体进一步开放,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进一步加强,各项社会保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但是我们社会也存在一些问题尚待解决,例如:三农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XX转型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等。
  近年来,我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再此期间,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激化是导致我国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的主要原因。客观分析,绝大部分群众事件在中国引起因人民内部矛盾,80%以上是由于经济原因。然而,由于敌对势力的干预,敌对分子,经常活动的性质转换发生,许多事件的小问题变成大问题,民事纠纷为民族和宗教问题,经济问题的政治问题,由人变成敌我之间的矛盾的内在矛盾和问题当地问题,为全球问题,从国内问题变成国际问题,从内部发出的一个外交问题。敌我之间的矛盾的交叉混合,介入的方式使用保密的和多样,这样的事件继续加大放大,会造成更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二、“石首事件”基本概况

  (一)事件的起因

  湖北市永隆大酒店酒店厨师徐远高在2009年6月下旬17:30左右从3楼坠落死亡。警方介入调查,结论是自杀死亡。但家人发现其鼻腔有干燥血凝块,深有创伤。几日后,家属受到3.5万元的“封口费用”称其为为自杀,否则强行尸体火化,其家属坚持没有真相的情况下,拒绝火化!

  (二)事件演变成群体性事件

  6月18日,警方开始试图强行搬运尸体,遇到死者家属及现场民众的阻拦而撤退,随后湖北石首当地XX又进行了多次强势,并从周边地区调来了大批的警力和防爆装备,试图运用武力来解决这个事件。结果却事与愿违,这样的行动激起了更多民众的不满,导致双方发生了武力争斗和多次大规模冲突,虽然没有发生人员死亡,但是一部分人员受伤严重。在双方对峙过程中,参与该事件的民众数量一度达到7万,警方多次抢尸未果,冲突直至21日清晨。

  (三)事态的发展

  6月20日,省委省XX高度重视事态的发展。省委XX和省长亲自到达现场指挥。6月21日,双方同意对死者进行尸检,事态得到了平息。6月22日,有传言酒店再挖出2具尸体,附近再次聚集数百群众,数百名武警和特警在现场维持秩序,23日下午,当地官方辟谣。6月23日,荆州市委XX承诺,由省公安厅指导督办,荆州市公安局成立专班办理案件,并请国内最权威的专家主持尸检,迅速查明死者的死因,及时公布结果,并要查明永隆大酒店背景,及其所有相关问题。
  6月20日,省委省XX高度重视发展。省委XX和省长到达现场指挥部。六月二十一日,双方同意的尸体进行了解剖,事态得到平息。6月22日,有谣言酒店再挖出2具尸体,附近再次聚集数百人,数百名武装警察和特别警察在现场维持秩序,23日下午,当地官方站。6月23日,荆州市委XX承诺通过省公安厅的指导,监督,荆州市公安局建立了一类案件,并请最权威的专家在尸检,迅速查明原因,他的死,及时公布结果,并确定翼大酒店背景,和所有相关问题。

  (四)事态的结束

  市厅于6月25日,权威法医专家和公安部发言人共同宣布徐高为自杀身亡,尸体被火化。7月22日,徐高家属5人被刑事拘留,20多名群众举行游行,另外30人在逃,超过100人在进行调查,媒体针对此称XX部门为秋后算账。7月25日,市委XX忠明被驳回,宣布事件结束。

  三、群体性事件中的表达对话沟通协商机制

  (一)事件的兴起与首次平息阶段——沟通协商缺失

  石首事件刚刚发生时,双反就死者尸体是否进行火化进行了第一次对话协商,由于死者家属情绪波动大,加上酒店赔偿额度很低,还采取威胁政策,导致协商的失败。后来经过进一步的协商,家属同意将死者尸体送往殡仪馆进行尸检,事态得到了首次平息。
  首先,XX对此事件不够重视,是由酒店出面与死者家属进行协商,酒店从利益角度考虑,赔偿额度肯定很小,而且还采取了高压威胁政策,加上死者年纪轻,家属情绪波动很大,XX部门也没有安抚措施,导致家属对XX部门的不信任,进而导致第一次协商失败,后来,经过XX部门的介入,才将事态缓和,家属同意将尸体送往殡仪馆进行尸检。

  (二)事件再起和彻底平息阶段——小范围初步协商

  6月23日,在专家进行尸检后,警方提出将尸体立即进行活化,而死者家属不同意,需等检验结果出来。6月24日,双方的死者家属赔偿和对尸体进行火化的谈判,6月25日凌晨,死者家属在协议书上签字,协议:“经市6•17事件善后协调组和死者家属代表达成协议,死者家属在“6•17”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非组织砸烧其他行为(如横幅,购物行为),市政法机关免予处理,如果死者家属没有参加的翼大酒店纵火,不负担责任。

  (三)事件后继处理和社会普遍评价段——整体沟通协商缺失

  事件平息后,《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批评湖北地方XX处理群体性事件信息不及时,信息不透明是不够的,在公共紧急逃生,失语,说谎,甚至想控制网络的语音通信,指出事件的“不符合建议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精神。有消息称,湖北石首事件避免了党委XX兼首席警察问责制不足一年的回报。市,原市委XX忠明被任命为荆州市委副秘书长,原公安局局长唐敦武任开发区副主任,荆州市开发区。2009年6月24日中央媒体中央电视台广播节目《新闻1+1》,新闻评论白岩松认为,最佳的治疗时间石首事件被当地XX错过,它实际上导致当地的毒品问题。
  虽然现在该事件目前已经被人们渐渐淡忘,但是由于处理该事件时对话沟通的方式引起事件演变成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分析,根据种种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出预防群体性事件对话协商机制,从而可以更好的应对未来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
  通过对石首事件后,XX应认识到对话沟通协商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之中的重要性,如何完善对话沟通协商机制则成了重中之重。

  四、构建群体性事件沟通协商机制

  (一)构建沟通协商机制的原则

  首先,行政公开原则。行政公开原则是指行xxx力运行的基础,过程和结果的相对人和公众,使相对人和一般公众。行政公开的目的是增加透明度的公共管理,加强监督管理,防止行政腐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行政公开的基本要求有:一是行政立法和行政政策公开;二是行政执法公开;三是行政裁决公开和行政复议行为公开;四是行政信息、情报公开。如今,人们对行政过程中需求信息加大,具有知情权的权利,为此,XX部门应该首先考虑到行政国策很难过的信息公开,注重新闻媒体的及时赶紧和消息的发布。
  其次就是,如实公布原则。诚实守信是立足之本,也是XX部门开展工作的基础。实际情况如实告知群众,不隐瞒,不欺骗,赢得公众信任的XX部门,是一个重要的方式来改善XX形象。简单的信息披露是让公众知道什么时间,而事件将依靠信息的真实性赢得公众的信任。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有意隐瞒自己对负面信息,发布只有有利影响的信息是最可取的行为。诚信是基石,信任,XX部门最可怕的危机等于是公众对XX的信心危机。如果一个“稳定”或其他冠冕堂皇的理由,人类干预和及时的信息和真正的释放和转移,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了XX的公信力下降,导致人们对XX和社会的信任。

  (二)群体性事件中的表达对话中参与民众的心理特点是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任何一个群体事件的发生都是有一件原本不是很大事件演变而成。在演变过程中,参与民众心理特点的变化是导致事件规模大小的主要因素。开始时,围观群众也只是出于各种好奇心理对整个事件进行议论和分析,但是真正想参与进来的并不多。在演变初期普通参与民主大部分只是听说事件的起因和大概情况,并不了解事件的真相,听到的都是事件夸大后的虚假信息,所以XX部门应该在事件发生的初期,对围观参与的民众进行解释和教育,表明事件的真实情况,表明XX处理事件的积极态度,说明正在积极处理,安抚群众的心理,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和事态的严重性。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一立足点,做好群体性事件的防控和处置工作。

  (三)注重XX与民众的沟通

  有效的沟通机制在群体性事件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群体性事件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沟通是XX与民众之间的沟通。不管哪种形式的沟通,务必要保证事件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动态实时性。通过新闻发布会、网站信息和电视等媒体手段,建立信息的公开发布渠道,保证公众及时的了解到最真实的事件发生过程和事件的最新进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如果不能满足人们的知情权,部门群众会通过网络这个门槛比较低的途径发布自己的一些猜测和主观臆断,容易造成虚假信息的传播,给事件处理带来很大的麻烦,事件的影响也会进一步扩大。相反,如果XX部门主动公众的知情权,那么公众的恐慌心理会减弱,会静静的看待XX部门如何处理,提出自己好的建议和方法,可以为XX和民众共同抗击群体性事件创立良好的政治互信环境。决策过程、执行过程的不透明引发的谣言必然导致胡乱的揣测和极度的不信任,如果没有完善的沟通机制,不仅加大群体性事件的处置难度,更容易引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为此,XX部门应该成立专门与民众沟通的工作小组,小组成员中应该包括一些谈判专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等,在进行谈判前,应该充分考虑民众的意愿要求,提前让工作小组制定周密的谈判计划,以便在谈判中提高XX形象并能保证谈判的顺利完成。

  (四)注重XX与媒体的沟通

  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普遍与我国每个地方。网络的普及增加了事件传播的速度,但在传播中也会增加一些人为的主管因素,导致事件的歪曲和恶劣影响。石首事件中,一位在外读书的学生就谎称在被烧毁的酒店里发现了三具尸骸,网络上的迅速传播,导致了更多的民众参与到该事件中来,造成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虽然经过官方辟谣,澄清了事实的真相,但是对整个事件造成了很严重的不良的影响。媒体管理是进行危机管理的基本要素,成功的媒体管理可以弱化公众及媒体对危机管理中暴露的失误的消极印象。
  有效地利用媒体,使它成为社会能源管道疏通,释放社会情绪,到安全阀的作用,不同程度的削弱和消除各种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XX与新闻媒体之间的沟通应该注意以下原则。
  1.第一时间原则。事件发生后,XX部门不要一位的退缩,去掩盖事件的发生,我们都知道纸终究是保不住火的,一位的掩饰只会增加将来对事件处理的难度。所以,XX部门应该主动积极的应战,抢先通过媒体和电视发布最新消息,让人们的猜测和所谓的小道消息跟不上XX部门信息的传播,形成听XX说的良好局面。XX如果不及时通过主流媒体向社会发布权威信息,其他来源的信息就会迅速填补XX留下的信息真空。
  2.及时调整原则。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动态,以及适当的处置情况也应该随之改变。第一时间掌握的信息发布将未必是综合的,连续实时的纠正不准确的信息发布是确保XX的权威地位的前提条件。XX部门应该善于把握机会告知不同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事件,及时调整,应对复杂局面。瓮安事件,最初的医疗评价李姝的死因,当地人应广泛宣传,并辅以相应的解释为消除忧虑亲属和群众。另一方面,危机管理的后期,一段时间后,应激反应,信息开始大量繁殖或扩张,更多的处理主要掌握了主动的公众舆论,我们更不应该站在舞台上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从高调参与最初的情况是不确定的,到后期的低调隐身,沉默是金。否则,很容易留下痕迹,操纵公众舆论,信息失真,或煽动情绪十分热烈,造成场面失控,导致事件的影响进一步扩大,造成更坏的社会影响。
  3.谣言应对原则。谣言一般通过多个处理四种:第一,扁平,原有的信息越来越多地简要总结丧失许多的主要组成部分;如瓮安事件,说,“公安局放人,而没有提放人因为释放的李树芬属于自杀,和其他人没有关系。削尖,原始信息的背景,突出或夸大某些元素;如谣言,”李树芬的叔叔死于“实际上受伤。三是同化,指的是接受者根据自己的信仰和态度,夸张的原始资料,并传播给他人;“李树芬被强奸并杀害了。四是逻辑化,指的是传播者对原有的信息空间中,不合理的,经过补充证明再向下传播。如第一次尸检后,有传言说,强奸和谋杀现场河畔,地上的血迹(最后被确定不是血),其逻辑是,群众不甘心,尸检结果不相信,只是一些血迹的银行立即被认为是事件场景,谣言能够被戳穿,事实可以被证明。
  谣言的传播对处理群体性事件中的XX部门公信力影响很大,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谣言的传播具有不可预测性和快速行,传播速度很快,传播人群参与数量多,一个谣言出现之后,成百上千的人出于好奇或者出于对XX的不信任,会疯狂的通过网络,日常交谈等方式进行传播。对于XX部门来说,如何控制谣言的产生和遏制谣言在网络和日常生活中的传播是控制事件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最理想的方法,就是在谣言初期,尽快的找到谣言的发起者,追究其相应的责任,并责令当事人澄清事情的真相,进行辟谣。
  为此,XX部门应该加大对网络和媒体的监管力度,增强与媒体的沟通,防止媒体为了获得最新消息,不加考究就擅自发布一些信息,造成不必要的事件后果。因此,XX部门在应对群体性事件时,应该建立长久与媒体沟通的专属机构,注重人员的合理化配置,可以从新闻媒体机构聘用专门的人员,通过对机构人员的培训,才能熟悉新闻媒体的工作流程和信息发布的过程,进而和新闻媒体机构保持良好的通话,控制虚假信息的传播。

  (五)构建社会缓冲机制

  疏通渠道进行沟通,建立社会缓冲机制。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体制转轨过程中全面推广的巨大变化所造成的社会经济,政治和价值观,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利益分化和差异程度要求越来越多的公众利益表达的愿望也越来越大,利益表达机制的高需求。一般来说,一个通畅的沟通渠道以高度的理性政治稳定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顺利和广泛的社会沟通的渠道和XX官员听声音和建议,正确把握舆论,做出科学的决策,与广大人民的利益,为了有效地消除和减少冲突,XX行为与公共利益,避免社会不满所造成的不恰当的政策。事实上,只有发挥作用,信访制度的社会与XX的沟通渠道,使压力和工作量的请愿,但不能满足群众的要求,群众的机会,优先解决的问题往往是一个群体活动,表达他们的利益通过其他法律途径。因此,XX必须明确当前社会的沟通渠道,使人们能充分表达他们的利益和要求,它需要XX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系统的信息的自由,如信息披露制度,立法,执法和司法透明制度。表达自由,言论自由,是没有理性的沟通,任何社会科目有自由表达他们的利益和意见,如言论自由,新闻自由。个人或群体中的人们表达自己意愿的XX制度,如:投诉制度,信访制度,信访制度。扩大参与内容方面放宽条件,扩大范围的参与者。解决XX决策的机会,避免滋生疾病因为无知的人。信访工作是有必要扩大通过信件,提高质量和效率,但也依法规范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双向接入。学习解毒剂对疾病,为人类治疗,根除疾病。解放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努力消除不稳定因素的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农村,社区建设,促进贸易发展协会和其他非XX组织,这些问题可以得到解决的群众,群众是不能解决非XX组织协调可以解决由人民自己。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作为一个人民之间的联系和XX。XX和人民之间安装一个安全和有效的,互动的“缓冲区网络”的社会张力释放。

  (六)注重非XX组织的中间协调作用

  发生群体性事件,XX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主要承担着群体事件处理的责任,也有一定的权利和法律的行政能力。但XX本身在机构设置上,技术水平和人员安排等因素上有一定限制,而只单单XX力量,解决群体性事件是迟钝、不协调的。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影响社会发展的组织越来越非XX化。近期来看,非XX组织在解决群体性事件所发挥的工作就会越来越重要。非XX组织参与治理的群体性事件,促进了一些机制的完善,包括与非XX组织有关的法律法规,建立XX与非XX组织一起可以有效的表达机制,定期持续检查,,建立一个非XX组织监督XX权力和开放性,透明度和XX对非XX组织运作的规范化的监督机制。对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因此,非XX组织联系广泛,触角灵敏,直接服务于公众和其他特征,因此,非XX组织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研究从社会不满和可能造成冲突的行为倾向,掌握情况,党委和XX,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控制,早期的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地控制群体性事件的芽。因此,非XX组织是社会服务和社会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群体性事件,假设服务和监控功能,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因素。
  近年来,非XX组织日已是公民参与政治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成为人民和XX的沟通介质。鉴于此,要多鼓动非XX组织力量,多多参与到群体性事件管理中来,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党和XX工作的客观需要,。

  结论

  我国处于快速发展的转型阶段,虽然群体性事件频发,但也不难看出各级XX在为促进社会和谐和保持社会稳定而努力工作。也在多方面权益做出均衡分配,重塑XX的“服务、有效、廉洁”的高大形象,建立XX的公信力,使XX的法律、法规,从“权力”到“权威”的转变。从而减少民众的不满,降低群体事件的发生。
  我国群体性事件的频发是社会结构变革和社会各方面机制和体制变革的集中表现,各种矛盾凸显,我们不仅仅要关注表面现象,更应该注重深层次的原因分析,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公平制度、社会选举制度以及XX机构改革等深层次的去分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在深解决体制问题难以一蹴而就,在深化改革的同时,目前可以做的是提高XX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的能力,通过完善群体性事件的沟通机制,改进和公众和媒体的关系,充分利用非XX的作用组织,因此,有效处置群体性事件。完善预警机制,处理技术和问责制度,改变“体制性迟钝”,维护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全洲.我国转型期群体性事件及其防治机制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2]陈晋胜.群体性事件研究报告.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l一16.
  [3]李亚敏.群体性事件的沟通机制研究.法制与社会,2010(16).
  [4]王晓东.创新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机制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6(3).
  [5]丁建嵘.社会泄愤事件中群体心理研究——对“瓮安事件”发生机制的一种解释.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1).
  [6]胡海.我国的非XX组织与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4).
  [7]高磊.对建屯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的几点思考[J].兵团党校学报,2011,(1):73—75.
  [8]王习明,彭晓伟.促进非XX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N].学习时报,2009,01,12.
  [9]McGregor-LowndesM.Australia[M]//SilkT.PhilanthropyandLawinAsia:AComparativeStudyofNonprofitLegalSys—ternsinTenAsiaPacificSocieties.SanFrancisco:Jossey-Bass,1999:47—84.
  [10]郭学芹.对新时期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思考.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9,(4):54—56.
  [11]mith,StevenR.SocialServices.IntheStateofNonprofitA—merica[C].edbyLeaterM.Salamon。Washington,D.C.:Brookings,2002.
  [12]彭小玲.论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困境与对策[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4):23—28.
  [13]徐光有,袁年兴.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行为探析.理论导刊,2011(11).
  [14]王庆功.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趋势及防控对策.东岳论丛(法学研究),2011年1月第1期.
  [15]刘晓梅.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群体性事件的法社会学思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3).
  [16]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我国转型期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特点、原因及XX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2,(5).
  [17]赵守东.群体性事件的体制性症结及解决思路[J].理论探讨,2007,(2).
  [18]杨瑞清,余达宏.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及治理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5,(10).
  [19]张怀海.处理群体性事件应坚持的原则[J].领导科学,2005,(11).
  [20]邹东升,胡术鄂.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依法处置与人权保障[J].贵州社会科学,2007,(6).
  [21]赵路平,张志昂.论媒体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J].江淮论坛,2006,(5).
  [22]杨英法,李文华.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机制的构建[J].学术交流,2006,(5).
  [23]宋宝安.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根源与影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
  [24]李彤.我国群体性事件预防与处理机制.天津大学,2010年.
  [25]彭晓伟.非XX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的功能、原则及意义初探.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949.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0年6月5日
下一篇 2020年6月1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