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著名音乐家,杜鸣心、吴祖强共同创作了舞剧《水草舞》的音乐。《水草舞》属于《鱼美人》的一部分,该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各方面的一致好评。本文以《水草舞》为研究对象,分析《水草舞》的创作背景和表现内容,还有它的音乐分析和演奏技法以及从《水草舞》分析想象在钢琴中的应用。融入个人的独特视角和思维方式,挖掘其深层的含义。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前言部分,对文章的选题目的、选题意义进行分析,并综合国内外对《水草舞》的研究现象,提出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对《水草舞》的创作背景和表达的内同进行汇总。
第二部分,对《水草舞》进行音乐分析和演奏技法的分析。
第三部分,分析《水草舞》的组曲中,想象力的应用。
关键字:想象;和声曲式;琶音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本文通过对《水草舞》的研究,让人们更了解想象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和地位,提高音乐表现力。
《水草舞》是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通过对《水草舞》的赏析,使人们了解钢琴作品中想象的应用,更清晰的感受音乐的意境,促进中国音乐的发展。
研究动态:本文对《水草舞》进行的研究,意在使演奏者更能理解想象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也希望能对中国钢琴音乐的研究贡献出微薄的力量。
(二)主要研究内容、创新之处
本文通过对《水草舞》的研究,主要从该乐曲的创作背景以及演奏技巧来了解,从而体现想象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中国传统音乐与中西结合的重要性。
文章创新之处:本文从《水草舞》中表现的意境来了解想象在钢琴作品中的应用,通过演奏手法的创新等多个方面来了解中国民族音乐时代性,争取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一定的突破。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并力图找寻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方法。在本研究的设计阶段,研究者概述了现有的与《水草舞》相关的文献及其相关资料。
2、访谈研究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选择一定的研究对象,通过谈话的方式了解被研究者对某人,某件事情、某种行为或现象的看法和态度的一种研究方法,本研究作者运用开放式随机访谈法,鼓励受访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想象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访谈中找到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观察研究法:是指在自然的情境或控制的情景下门根据研究目的,对现象或者个体行为做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作者有目的、有意识地对钢琴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调查研究,记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方法。
4、文献阅读法:利用图书馆、书店、万方及知网数据库等学术搜索网站搜集阅读文献,调查《水草舞》的历史背景,《水草舞》的特点等相关知识。为论文提纲构建和写作打下基础。
一.《水草舞》的创作背景
(一)舞剧《鱼美人》的创作与内容
《水草舞》是钢琴舞曲《鱼美人》的选取。《水草舞》这一段描绘的是海底世界时的一段群舞,其配乐柔缓舒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水草随波曼舞的场景。这一段舞曲以前是通过管弦乐曲,之后改编成了现在的钢琴曲,通过清澈的钢琴声音,以及坚实的低音,达到了中国钢琴曲的绝佳境界。
(二)吴祖强和杜鸣心选择这部剧的原因
《鱼美人》芭蕾舞剧音乐由作曲家吴祖强、杜鸣心二人合作创作。根据了解,两位作曲家合作时,彼此相互合作,分工明确,创作乐曲的不同乐段,并且将其谱成了钢琴曲,之后进行配乐,完工。这其中就有杜鸣心写的《水草舞》等。正如作曲家吴祖强教授所说:“《鱼美人》音乐钢琴独奏选曲其中一些竟然产生了此等艺术魅力,对作曲者来说可能也在意料之外。”这其中广为称赞的,影响力最深远的当属《水草舞》。杜鸣心落笔的这首规模不大的舞曲表现色彩鲜明,音乐形象生动,并且并没有极高的难度,特别适合初学者,以及钢琴的业余爱好者喜爱。他们之中就有一些人从小就开始弹奏《水草舞》,时至今日,还在弹奏这一舞曲,可想而知这首舞曲流传多么广泛,又是多么的受人们爱戴。由于作曲者的才华与功力,由于他们的审时度势的眼光,正适应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机会,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创作了时代的韵律。所以,因为《水草舞》的创作才更具有“艺术魅力”,则必然会获得时代的青睐、听众的叫好并且经久不衰,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三)《水草舞》的创作背景
《水草舞》创作于1959年。它是著名钢琴曲《鱼美人》的一个选段。该剧是由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吴祖强与杜鸣心先生共同创作的一部钢琴组曲。这是杜鸣心从前苏联留学归来之后,有感而发创作出来的。
杜鸣心,在前苏联留学之际,是一位专门学习钢琴演奏的学生,后来由于自身才华,转为学习作曲。并且从师于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名师楚拉基教授,从此以后,杜鸣心凭借自身的才能,和奋发图强的精神,逐步学习并掌握了作曲课程的初级知识、中级知识、高级知识等,进而开启了自我创作之路。对杜鸣心创作影响最大的就是当时的前苏联社会文化环境、俄罗斯传统及当代作曲大家的多种风格,开阔了杜鸣心等人的视野,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以及给他们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文化背景、艺术背景的影响在《水草舞》的创作中也多有显现。这种影响并不是一时的,而是一生的,甚至对整个中国作曲家的影响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水草舞》的音乐分析和演奏技法
(一)《水草舞》的曲式结构
《水草舞》创作于1959年,这首舞剧改编的中国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在音乐的表现意境上给人以浪漫主义情怀,并且旋律抒情低音伴奏流畅。《水草舞》通过独具特色的的创作方法与别出一格的音乐设计,从多方面、多角度呈现给观众一种自然生物时而愉悦,时而安静的情景。
全曲主题是以四分音符的琶音和十六分音符交织而形成的旋律。十分鲜明的突出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个人特征,并且融合了独具民族气息的音乐特色,是以具有新颖的,清新的,有创意的,标新立异的,与众不同的,前所未闻的姿态和风格,展现在大家面前。
全曲为ABA三段式结构。A段的音乐是由开始的4小节为主题核心发展而成的,以四分音符的琶音和十六分音符交织而成的旋律,生动地刻画了水草在水波中摇曳的形象。B段是A段的对比段,是以琶音为基础组成的旋律,在低音乐器上奏出,同时在高音区上配以竖琴和钢片琴切分模进音调,把海水波动的形象描绘得惟妙惟肖。第三段再现A段水草的音乐形象。最后,尾声部分概括再现了水草摇曳和海水波动的形象。
(二)《水草舞》的艺术特点
《水草舞》之所以这么受欢迎,与它的艺术魅力有重要的关系。这个舞曲的创作,与中国传统的钢琴曲目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1和声
《水草舞》具有其鲜明的音乐形象和清新隽永的动听旋律。而这些基本要素是通过调性选择、调性布局、和声思维理念的构想与实施、和声语言的原始品质以及乐曲发展、发挥手段简练等艺术手段、媒介来达到的。
2作曲技法
B大调选得好,色彩明亮。可是乐曲开始的八小节却没有标明任何调号,听起来好像是降A大调。左、右手不同八度以相同的双音,奏出色彩绚丽、形象鲜明“水草”的前奏(引子)。这种织体或许曾在肖邦或斯克里亚宾的《前奏曲》中见过。第七、八小节,左手奏八度从降A音半音阶式上行四个音,引出了(主部)B大调的优美主旋律,其旋法疏密有度,不似童谣,胜似童谣。四小节之后,忽又转入G大调,旋律仍然重复及呼应前面的“童谣”主题,却停顿在三度音的b小调上,以同音大、小调之转调手法,豁然开朗地又回到主旋律,并从第19小节处以连续十六分音符模进式下行,民歌风味,错落有致地,以大、小分解三和弦交替方式稍稍展开旋律(你看那“水草”,在池塘里,或在江湖河海中,飘逸摇曳,栩栩如生)。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发展”之后,再次回到主题。结束句两小节是主题以同音大、小调手法转入到b小调,作为主部的结束和到中间部的“链钮”(Link)。作曲家在这短短的30小节音乐中,玩弄了4次上、下三度轮回交替的游戏,和两次同音大小调转换的手法。不间断地、瞬息变幻地、游离飘忽地转调和离调;明亮黯淡色彩交替,功夫做到了家,不可谓不用心良苦。可是听众的感觉呢,觉得听起来雅致、清新、悦耳;民族风格挺明显的,可还有一点点“洋”味。再从结构来看,作曲家多次使用重复、反复、模进等手法。而这种作曲及展开的办法,本是从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欧洲古典音乐作品中屡见不鲜的基本手法之一。
《水草舞》主旋律基本动机只有4小节,而第一小节旋律仅有升F和B两个音,第二小节却左、右双手如数全部重复第一小节。而这一个基本动机(立意),在主旋律开始到主部结束前共22小节中,总共重复了9遍。B大调4小节旋律以模进转调到G大调;作曲家把主旋律第三小节十六分音符的材料,到第19小节后,又以模进的方式持续不停地重复6次(6小节),营造了“水草”飘逸摇曳的游离形象;最后结束句,旋律再次重复而调性却有所不同(大转小)。连前奏开门见山的“水草”飘摇流动之声,也只是简单的F与降E两个音的反复重复与模进。这一连串的重复、模进手法,都达到作曲家预设的艺术效果。怪不得听众都听进去了,记住了,而且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旋律音调虽然简单、简明,手法技巧也简洁、明了,但使用了钢琴的好音区、好调性;和声织体搭配得当,声音效果好,“言简意赅”。这并不简单,这就是“高招”和“绝活”之处。这就是从钢琴家到作曲家杜鸣心的演进。处在20世纪50年代末不少“高歌猛进”的乐声中,《水草舞》就像雨后掠过的一丝清风、晨曦的微露、百花园中的新芽般脱颖而出,使人听了感到非常悦耳,感受到他的音乐语境中透着一种特殊品味的“洋”和新。
三.从《水草舞》分析想象在钢琴中的应用
(一)想象在《水草舞》中教学的应用
《水草舞》展现的是一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画面。通过想象力将海水的波动效果以及水草的音乐形象表现出来,并且在舞曲的最后阶段通过音乐的起伏,将水草在海中摇曳的形象以及海水轻轻的波动的形象展现出来。给人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水草舞》以清新明快的音调,伴着清雅的音调描绘出一幅惟妙惟肖的海中的情景。音乐的快、慢、起、伏。就代表着水草在海中的形象。《水草舞》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出海草在水中唯美的形象。通过想象能够还原曲中的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曲子的情感。
(二)在钢琴教学中想象的应用
想象力在创作中有着深刻的意义。我国著名钢琴家刘诗昆对想象力是这样界定的:“想象力与灵性是包括钢琴在内的所有音乐,乃至所有艺术的创作好表演的最高感应、最高层次和最高境界,是艺术人士在艺术创作或艺术表演过程中,当头脑处于高度亢奋状态而导致自己的全部艺术才华和艺术潜能都能得到释放的情况下,与自己脑海中自然和骤然迸发产生出超乎与原设定的一般艺术规范、艺术模式和艺术状态的、带有难于捕捉的瞬间感与即兴感,出神入化的微妙意境和转瞬已逝的灵山火花之最高超的艺术展现。
音乐内容是一个抽象的东西,作为初学者,特别是儿童和老人,是很难把握住音乐作品的内涵。所以,激发他们的联想与想象在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表现音乐的关键就是抓住音乐的特性。音乐特性指音乐内容、情绪、形象意境等所决定的音乐的局部特性和总体风格。音乐特性是音乐的实质,是领会音乐把握音乐的基本要素。它决定我们用什么方式、什么手法、什么情感去表现音乐。所以,我们讲表现音乐,首先要把握乐曲音乐特性。(1)、有的音乐是抒情性,以优美如歌的旋律来抒发情感,情绪上可以是亲切的、动人的或是安宁的。对这类音乐的表现应抓住其特征,抒情的、歌唱性、声音柔和优美。(2)、较活泼的:在音乐表现上应是轻快活泼,节奏性强,声音明亮轻巧的。(3)、激情类的:在音乐表现上是力度较大、手法较复杂,尤其要注重情感的投入。其次,分析作品的音乐性质。音乐是通用的语言,是可以融入人的情感而存入人心灵之中。当我们准备表现某部作品时,首先要分清乐曲的特性。我们可以凭直觉来体验,或是标题、标记来确认,或以分析作品来感觉。
总而言之,想象力在音乐中的应用是极为广泛的,音乐家的创作灵感,以及生命力几乎都通过想象力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童道锦,王秦雁.《杜鸣心钢琴作品选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
[2]吴祖强.《谈钢琴独奏<鱼美人>选曲》.钢琴艺术杂志,1999,(01)
[3]储望华.杜鸣心与《水草舞》.钢琴艺术杂志,2008(03)
[4]文红.谈中国改编钢琴曲演奏中的几个问题[J].飞天,2009,(06).
[5]雷娟娟.浅析钢琴曲的演奏方法与情感[J].企业导报,2012,(04).
[6]魏扬.论民歌改编钢琴曲中的和声配置[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0).
[7]缪天瑞.音乐百科辞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8]约瑟夫.列文(俄)钢琴演奏的基本法则.缪天瑞译[M].北京:人们音乐出版社,1981.
[9]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
[10]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11]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
[12]王次昭.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