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产运动中各行各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摘要

1941年—1942年,中国的抗战进入最困难阶段。日本加紧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侵略扫荡,国民党XX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加之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生存发展面临严重困难。在中共xxx领导下,在陕甘宁地区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本文着眼于大规模生产运动的概况,以及其中突显出来的劳动英雄,和南泥湾与陕甘宁边区的开发进行论述,探讨大生产运动的意义与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抗日战争;大生产运动;影响

  引言

1941年—1942年,中国敌后抗日根据地进入最困难时期。日军加紧了对根据地国民党XX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加之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生存发展面临严重困难。为了克服困难,渡过难关,在中共xxx领导下,陕甘宁地区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陕甘宁边区广大军民在中共中央和边区XX的领导下,用他们的毅力,不顾艰难险阻,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奇迹,不仅满足了日常所需,还为财政增加了收入,昔日荒凉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好江南。南泥湾的成功经验迅速向其他敌后坑日根据地推广,并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军队大生产运动,不但改善了生活,减轻了人民负担,并进一步改善了官兵关系,推动人民军队建设的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1大生产运动概况

  1.1大生产运动开展的历史背景

1.1.1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扫荡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加紧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生存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为了打破敌人“囚笼政策”,消除国民党妥协投降的危险,提振抗日信心和士气,1940年8月,在彭德怀指挥下,“百团大战”打响,总共动员了105个团,共20多万人,对华北的日伪军发起大规模进攻。“百团大战”的胜利引起了全国各地士兵和平民的热情,缓解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但是它过早地暴露了八路军的力量,使日本调整了对华战略,动员了一半力量进攻八路军、新四军和中共敌后的抗日根据地大规模的报复性罢工,实施了残酷的杀戮、焚烧和盗窃的政策。日军的攻击给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和社会方面造成了严重困难。在这样一个艰难的时期能否克服严重困难,是中国xxx面临的艰巨任务。[[[]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编写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七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51.]]

1.1.2国民党XX的经济封锁

1936年12月,国民党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为了团结抗日,一致对外,中国xxx极力促成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两党合作抗日的序幕。1938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受日本对华政策影响,国民党改变了态度,由积极抗日转变为消极抗日。1939年,国民XXX第五届五中全会召开,此次会议成为国民党与xxx关系变化的一个转折点。会上拟定了“溶共”、“反共”、“限共”和“防共”[[[]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编写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七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55.]]的反共政策,决定建立“防共委员会”,并隐秘地颁布了诸如《xxx问题处置办法》和《限制异党活动办法》等反共文件。从1940年冬天开始,国民党完全停止了对八路军发放月薪与边区XX的补贴,并对陕甘宁边区进行经济封锁。国民党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不断制造摩擦事件,更加剧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困难。

1.1.3边区自身的社会自然环境

陕甘宁边区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封锁与国民XXX经济制约之外,还受到社会和自然条件的限制。陕甘宁边区位于中国的黄土高原,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干旱少雨,降雨量只有400mm至500mm,农作物一年一熟,耕作时间有限,适合于谷类作物的生长,例如小米,高粱,黑豆和豌豆。

受地理位置、气候等诸多条件限制,陕甘宁边区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经常受水患、干旱、龙卷风与冰雹的影响。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地区自然灾害的严重。据不完全统计,“1939全年受灾面积614965亩,受灾人口41177人,粮食损失55884士。1940年,该地区为4298312亩,受灾者515145人,损失了235850石的粮食;1941年,灾区603558亩,受灾人口90470人,粮食损失47035石。”[[[]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陕甘宁边区史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128-129.]]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出现,使边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异常困难,它对边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了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大批部队驻扎在边区,自抗战以来,中国xxx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吸引了大批有志青年到达陕甘宁边区。受自然灾害影响,大量饥荒、灾民也大量涌入。大量人员的到来,使得陕甘宁敌后抗日根据地经济更急困难。如何摆脱经济困难,坚持敌后抗日,成为这时期最大问题。

  1.2大生产运动的开展过程

1.2.1开展阶段

面对敌后抗日根据地严重困难,留在在陕甘宁地区的部队开始自发地搞种植、搞养殖,生产出来的粮食与畜生用来补贴部队的消耗。XXX十分认同这项举措,并开始计划在全部队推广。1938年7月,XXX在陕甘宁边区留守的兵团第二兵团军政首长会议上指示边区XX开始生产运动。[[[]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陕甘宁边区史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130.]]。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生产运动自此开始。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根据地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多,XXX和边区XX已经意识到,未来可能存在财务和经济困难,他们多次谈到生产运动。自1938年以来,XXX就一直关注边区的金融和经济问题,他也开始重视边区生产的自给自足。XXX不仅是大规模生产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还是开拓者。在延安杨家岭时,他经常抽出时间来开垦荒地和种植土地,种植胡椒、西红柿、豆类和其他蔬菜,从而实现了自给自足,并发挥了示范作用。

1939年2月2日建立的生产委员会是指导生产运动的指挥机关,由主任林伯渠和副主任李富春领导。当天李富春在xx为规划军队与边区的生产方向的会议上作出《加紧生产,坚持抗战》的报告,呼吁全员奋斗,克服一切困难,加紧生产。根据会议内容,边区XX决定扩大生产规模,开展大规模生产运动。这年4月,边区XX为进一步刺激军民生产积极性,公布了《陕甘宁边区生产奖励条例》和《督导民众生产勉励条例》等条例。xx和边区XX将生产运动提高到很高的地位,大规模生产运动由此轰轰烈烈地展开了。[[[]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合编.陕甘宁边区XX文件选编第一辑[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162.]]同年4月,至此,生产运动从1938年少数部队扩散到全体部队,这标志着xx和边区XX高度重视生产运动,标志着大规模生产运动的兴起。但是直到1940年,大生产运动依然处在早期阶段,它只能解决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普通需求。

1.2.2实施阶段

1941年到1942年,随着外部来自日本的侵略和国民XXX经济封锁的压力越来越大,边区自身人口越来越多,边区进入了极为艰难的时期。边区外部形势更加严峻,边区内部的经济状况越发低迷。xx和边区XX逐渐认识到只有将小规模生产扩大,才能满足人民和军队的基本需要。

1942年2月,中央军委指出当前抗战已经进入更加艰难的阶段,经济问题必须摆到政治高度来解决。《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要求广大领导干部与各级的机关要努力学习相关知识,结合实际领导生产运动,要做到一面生产,一面学习。从此,凡条件许可的边区部队都先后开展了大生产运动。为了渡过难关,边区XX决定实行“屯田政策[[[]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陕甘宁边区史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143.]]”。鼓励所有机构,部队和学校自行开垦大片荒地并实现自给自足。南泥湾发挥了模范作用。第359旅在大队指挥官王震的带领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完成了巨大的经济自给自足任务,建立了以农业为主体,工商业,交通为代表的一系列比较完备的企业,奠定了可以实现完全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除了军队之外,生产队,边区的各种机构和学校也相继发起了“发展生产,自力更生”的生产自给自足运动。部队、XX机构和学校参加自给自足运动,不仅解决了自身的物质问题,而且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公共粮食负担。由此可见加强经济建设与开展大生产活动是当时最紧要的任务。1942年10月,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在陕甘宁边区召开,人民对边区革命生产的热情不断增强。他们积极参加了革命生产活动,促进了大规模生产运动的不断发展。此外,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为XXX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1.2.3执行阶段

1943年,边区的军民在经过早期的生产运动后,生活状况得到改善,这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热情,再加上边区的气候转好,边区的大规模生产运动产生了良性循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劳动成果。周恩来参加了中央直属的纺织大赛,领导干部直接参与生产很大程度上鼓舞了边区人民和部队的热心与信心。在此期间,不仅粮食自给自足,其余的也可以出口。

1943年1月8日,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直属机关和学校经济工作人员会议。会上,李富春作了题为《丰衣足食,为改善物质生活而斗争》的报告,并提出了1943年生产自给的重要目标。报告中指出:中国xxx中央委员会和西北局确定了这方面的两项主要任务:一是生产和学习的任务,其中生产是第一任务。各种机构和学校将在今年内进一步开展生产运动,以获取足够的食物来满足温饱[[[]阎庆生、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经济史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70.]]。强调“足够的食物”是今年生产运动的使命和目标。在这份报告的推动下,各种机构和学校明确了发展方向,掀起了大规模生产的浪潮。党政关系,干部群众关系和军民关系也得到了很大改善,为胜利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1945年,边区的粮食总产量达到184万石,富余20万石[[[]阎庆生、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经济史研究[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71-73.]],成绩令人满意。XXX强调边区的整风和生产运动,认为这是其他任务的基础。XXX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用于发展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在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量的历史数据证明,在解放战争期间,还在继续开展大规模生产运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大生产运动中各行各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1大生产运动中农业的发展

从历史上看,陕甘宁边区是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之一。然而,长时间的社会不稳定,自然环境影响和封建剥削,使得边区的农业经济非常落后,农业生产水平很低。抗战前,边区农业经济中最普遍的现象是土地整理现象。土地整理的结果是农民拥有的耕地越来越少,甚至是无土地耕种,或者耕地少的农民付出的代价很高。此外,当时的农民还受到各种高额税收和高利贷的剥削与压迫。当时西北地区的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混乱对农村经济产生严重的影响。人民难以维持生计,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

1.减租减息

抗战时期,边区XX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在敌后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1942年1月,在xx和边区XX颁布的《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中指出:“第一,实行减租减息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第二,要联合地主阶级,地主阶级要交租交息的同时也要实行减租减息;第三,对富农的租息也要照减。”[[[]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二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第369-370页。

]]减租方面:在实行二五减租的同时免除1940年以前的欠租。减息方面:仅对于抗日战争前所成立的借贷关系中,如果须缴付的利息超过原先一倍的,要停止计算利息仅需归还本金;超出原先利息的两倍的,本金和利息都需要停止支付。这些措施极大的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了边区的农业。

2.推广植棉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为在某些方面的发展而得以提高,在抗战进入僵持阶段后更为突出。与外界的商品流通由于国民XXX封锁和日本的掠夺而阻断。生活必需品(例如棉、布和毛皮)也被禁止运送到边区。由于棉和布的短缺,市场上棉和布的价格飞涨,有些地区甚至不得不低价出售食品以换取棉和布。为了解决棉和布紧张的问题,xx和边区XX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推广植棉。1941年,由XXX提出并经由边区XX推行的三项刺激植棉的政策,大大刺激了边区农民生产棉花的积极性。三项政策为:“第一,愿种棉而无棉籽的,由建设厅贱价卖给或借给,收了新籽之后还。第二,如果一亩地收不到十斤棉花,由XX弥补损失;如果十斤棉花的价钱少于种粮食收入的价钱,由XX赔偿,如果棉花卖不出去,由XX承买。第三,在三年以内,棉田免收农业税或救国公粮。”[[[]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二编《农

业)),第585页。]]经过xx和边区XX的努力以及边区军民的辛勤劳动,边区棉花产量有了巨大的提升。“1939年到1943年边区棉田面积分别为3767亩、15177亩、39087亩、94405亩、150287亩。”[[[]陕西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档案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二编《农业》,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92-593页。]]由此可见,边区XX奖励植棉的措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3.发放农业贷款

边区有丰富的农耕地与大量的劳动力。一些贫穷的农民缺乏发展农业所需的牲畜、农具和种子,农业受限。中共中央和边区XX十分认真地对待这个问题。当时,边区农业发展是XX规划的重中之重。边区XX推出了一系列与发放农业贷款有关的政策,鼓励农民贷款购买牲畜、农具和种子,积极发展生产。据不完全统计,边区农业贷款的数额是:“1941年农贷数额为23.5万元,1942年增至800万元,1943年发放2780万元(不包含给机关发放的920万元农贷),1944年发放1亿元,1945年增加至5.99亿元”[[[]刘立.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贷款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1:10.]]。通过这些举措,有效缓解了农民资金难的问题,有利于农业发展。

  2.2生产运动中工业的发展

1.纺织工厂

1938年,国际朋友兰德尔(Randall)先生捐赠了9300法国法郎[[[]朱理峰.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0):56.]]在边区建立了一家卫生材料厂,而边区XX则用其中的3000法国法郎[[[]朱理峰.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0):78.]]建立了一家难民纺织厂。边区XX不仅大力发展公营的纺织工业,还激励边区以外的各界人士来边区进行投资建设。据统计,1941年陕甘宁边区“有纺织工厂60个,其中纺织生产合作社21个,XX公营纺织厂4个,机关经营纺织厂15个,私营纺织厂20个;纺织工人、学徒2029名;资金2479300多元”。[[[]阎庆生.论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工业建设[N].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64.]]边区XX采取措施鼓励边区以外的各界人士到边区进行投资。经由大家的通力合作,边区前后建立起了炼铁、纺织、化学、被服、工具、造纸、印刷等工厂,其中纺织工厂数量最多。

2.炼铁工厂

为了满足边区对铁的需求,边区XX积极开采边区的铁石矿,并建立了多家炼铁厂。1942年关中铁厂成立,是边区的第一座炼铁厂,主要出产生铁,粗铁和带钢。据统计,该工厂“在1945年2月至9月期间冶炼了32150斤生铁,生产了26031斤粗铁,装在18812斤铁棒中。成品重12271公斤,其中包括622个电饭煲,839个犁轴和其他日常用品[[[]朱理峰.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0):76.]]。在这些方针措施的引导和鼓励下,边区的炼铁工厂已经做到了部分自给,极大地减轻了经济封锁引发的财政经济压力,使边区经济能够较为稳定的发展。

3.被服工厂

边区的被服工厂主要包括延安被服工厂,安塞鞋靴公司,新华被服工厂,供应部被服工厂,以及女子大学被服工厂。到1941年,这些被子和服装工厂的产量如下:“延安被子和服装工厂,月产量为单件服装4000套;新华床上用品制衣厂,月产服装500套、鞋2000双;供应部亚麻厂生产成衣2771套、帽子1500套、皮带666对、鞋1527双。[[[]朱理峰.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0):2-3.]]随着边区被服厂生产效率的提高,满足了部分机关、部队和学校的被服和鞋子的需求。

4.造纸工厂

振华纸厂作为边区早期的造纸厂,在1937年还是一个只有六个工人的小作坊。1938年,它发展成为一家小型造纸厂,主要生产用于印刷版的大型双面纸。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边区的造纸厂规模与数量不断增加,例如金盆湾纸厂、绥德纸厂、后勤纸厂、政治部纸厂等。这些公私营造纸厂的产量有了较大提高,为边区印刷业的发展做了巨大的贡献。

  2.3大生产运动中手工业的发展

为了促进边区经济的发展,陕甘宁边区XX决定成立边区经济委员会。1938年,建设厅长刘景范在《一九三八年边区经济建设工作的报告》中指出:“普遍的发展手工业与半机器半手工业,以现有的各手工业为主,发展推广到边区农村中,建立私营公营合股合作等手工业模式,广制土布,求得能够满足群众自用。在手工业发展基础上,建立大规模的机器工业与矿业,供给抗战的需要。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边区经济开始遭封锁,日常生活用品的输入受到限制,发展工业迫在眉睫。1941年4月14日,陕甘宁边区XX委员会召开第58次会议,讨论工业发展问题。会议决定:“(1)扩大公共工厂的总资本,增加难民工厂的毛纺机和织机的数量,以期在一年内完成5万条毛毯和1.2万块布。(2)在国营工厂的基础上,大力促进人民的手工业生产,使边区人民的经济完全自给自足。(3)采取集中领导、分散管理的原则,尽量在边区各地设厂。(4)XX和工厂当局应筹集资金,给予工人物质奖励,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转引自马福英:《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公营工业的建立与发展》《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1983年12月4日,第260页。]]同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也指出:“发展工业生产和商业流通,奖励私营企业,保护私有财产,欢迎外资,实行自由贸易,反对垄断管制,同时发展人民合作事业,帮助发展手工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译室主编:《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文献汇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第110页。]]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手工业的建设和发展,使边区的工业必需品部分或完全自给自足,缓解了当时经济封锁的困难,刺激和带动了边区的经济发展,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为边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4大生产运动中商业贸易的发展

中共中央和边区XX在抗日战争期间实施了“对外经营,对内自由”的商业贸易政策,积极发展边区公营、私营和公私合营商业,保证军民物资供应,从经济困境中脱出身来,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抗战前,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极为落后,劳动人民的购买力很低,商业活动很不活跃。此外,连续多年的战争严重制约了工商业的发展。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边区XX开始了探索和发展自己事业的艰难历程。同时,边区XX还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和扶持政策欢迎私营商人来苏维埃地区做生意,建立工厂,在边区自由发展。在这些政策的鼓励和推动下,一些边区以外的商人前往边区开办工厂,私营企业在边区得到了逐步的发展。但是受边区各种外在与内在条件的限制,商业贸易的发展仅限于盐、棉布、粮食的进口,几乎没有出口商品。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和边区XX的不懈努力下,边区商贸发展趋势较好。边区商业贸易的发展不仅保证了XX机构的供应,而且在稳定价格,融资和促进边区贸易繁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朱理峰:《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10期;第5页。]]

  3大生产运动中开展学习劳动英雄活动和生产竞赛

  3.1开展学习劳动英雄活动

随着同劳动模范看齐,向先进劳动者学习等举措的施行,大生产运动如火如荼的发展开来,这不仅在人民群众的思想上也在行动上产生了积极影响。首先体现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大大增长,他们秉持着“以工作为傲”的新理念,并贯彻在生产工作的方方面面,以自豪的积极的态度和全新的面貌投身工作之中。这其中涌现了相当数量的劳动先进和模范代表,他们的光辉的事迹感染着劳动群众,引领着人们在最艰难的革命岁月里坚持不懈的奋斗,谱写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在边区响应号召、积极劳动的意识蔚然成风,形成了全民参与大建设的边区建设新局面,助力边区生产更上一个新高度。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中国xxx未雨绸缪,洞见了大生产运动的积极意义,于次年开始大力宣传其重要意义,《机关学校生产运动奖励条例》、《陕甘宁边区督导运动奖励条例》以及《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先后施行,促进大生产运动走向白热化,为抗日战争提供了战略支援,坚定了必胜信念。与此同时,边区XX又在1939年趁热打铁,实施《督导民众生产勉励条例》与《边区人民生产运动奖励条例》,并在通一年为激励先进劳动者,推动大生产运动发展,举行了工农业展览会。

随着劳动群众更多地参与大生产,劳动之风也影响到社会闲散人员,促使他们参与大生产运动中来。这其中的例子不胜枚举,模范刘胜海和工人马培林就是典型,他们在参与劳动建设前都无所事事,刘胜海工作懒散,态度消极,马培林甚至没有工作,在服装厂周边游荡闲逛,是远近闻名的“二流子”,被人们嗤之以鼻。在参加劳动蔚然成风的社会环境的熏陶下,二人摈弃过往,积极投身生产建设中去,到劳动生产需要的地方去,思想水平大大提升,刘胜海更是成为了先进代表。

在大生产运动和先进劳动代表宣传活动不断深入情况下,劳动者的身影中涌现了越来越多的妇女群众,特别是在边区纺织工业,妇女是其中的核心力量,郭凤英,张志兰等先进代表就出自其中。在这场大生产运动中,妇女们来自不同地方,各个领域,她们不分出身,有干部也有百姓;她们不分年龄,下有不满10岁的孩童,上也有古稀老人,都在模范活动的开展中学习了新的工作观念,并以新的工作观念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3.2大生产运动中的生产竞赛

生产竞赛的形式在大生产运动中被广泛运用,以激发群众工作积极性。生产竞赛开展后,从厂到人,从军到民,最终在全民领域形成热火朝天的生产局面。生产竞赛模式的提出是在1944年,由广大代表一致提出经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可见劳动观念深入人心,代表们建议首先在工厂开展竞赛,以相同行业的工厂、不同劳动部门或者不同个人为参与对象,继而达到保证数量或者超额完成之上保障质量,力争产量质量双进步,使全民生产效率更上一个台阶。[[[]《实现工厂代表会议决议:各厂将展开生产竞赛,主要目标是提高质量》[N],《解放日报》1944年6月18日。]]在陕甘宁边区举行大规模生产竞赛的同时,各个敌后抗日根据地也掀起了一场工人运动和生产竞赛的典范。在边区的生产竞争中,他们都以身作则,号召群众和集体调动劳动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积极性。

纵观边区开展的生产竞赛,都是通过树立一个模范人物,号召广大群众和集体通过向模范人物的学习和挑战,来激发劳动热忱,提高生产效率,推动边区经济的发展。

  4大生产运动的中的陕甘宁边区与南泥湾的开发

  4.1大生产运动中陕甘宁边区的开发

陕北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所受到的限制主要在于地理因素及战争蹂躏。在当时,我国红军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才走到陕北,但是物质资源匮乏问题依然存在。当时的xx及边区XX面临如何解决边区军民利益及生存问题的重要难题,后基于陕西整体现状对其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发展方向,并通过政策的支持与引导推进陕西农业、金融、商业、财政等行业的发展,从多方面提升陕西经济水平。

陕甘宁边区XX深刻意识到工业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必要环节,所以采取诸多举措发展当地工业。首先,加强日用工业品的生产线效率;其次,基于边区发展构建基础的工业框架。边区XX在XXX领导与指挥下,颁布诸多政策与文件推进当地经济发展与工业建设,奠定经济发展先以工业先行的前提基础,边区工业在此背景下渐渐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与规划。

陕甘宁边区苏维埃XX于1934年颁布《土地决议案》。同时,在1935年推出土地改革运动,以“打土豪,分田地”为口号,解决延川、吴旗、子长等县土地问题。土地改革推进期间,以维持生产与阶级构成标准作为依据,明确地主与富农所拥有的土地数量。土地核实期间要保证贫农拥有的土地数量达到标准;中农超出标准的土地回收;富农和地主所拥有的则全部回收,并将回收的土地平分给普通农民。在土地划分期间,结合距离、地质、耕作难度对其进行类别划分,分为三类、九级、二十七级,与马克思提出的优地、中地、劣地相对应。苏区在做好土地等级划分后,实现按户、人口将地区平均分配给农民,而劣质及远方土地则划分给地主富农。烈士家属的公地则由村里按劳耕种。

抗日根据地在面临最大的挑战时,边区开始采取自给自足的发展模式。xxXX于1939年和1940年分别推出“自己动手,自力更生”与工业品“半自给”的口号。边区在此形势下,就发展与自给颁布相应的政策,金融经济对外界的依赖性降低,实现半自给状态。边区外援受皖南事变影响,同时国民党及日本也在边区经济发展中带来诸多干扰因素,边区难以获得足够额度外援,自给自足模式尚未形成,XX财政经济受到极大的限制。1941年,边区面临的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财政压力,财政收入存在不确定性,但财政支援属于必须支出内容。边区在此背景下推出“发展经济,保证供应”的目标,通过完善的税收制度为经济生产发展提供保障,提高边区生产生活的稳定性。边区经济水平在结束抗日战争后,基已实现自给自足,XX财政经济压力大幅度降低,整体出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基于边区经济发展情况可知。边区XX以“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为总方针,为经济发展提出方向与规划,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4.2大生产运动中南泥湾的开发

根据中央首长指示,南泥湾的相关事宜准备完毕后,359旅开始移防南泥湾。1940年12月初,七一七团首抵临镇。尔后,旅直、第四支队、七一九团等也也陆续到此开荒。中共中央及军委直属机关也来这里参加生产运动。为了生产运动顺利开展,旅长王震和旅供给部长等人进行细致探讨,并给出生产计划,并规定此运动的基本原则:统一管理,各自经营,一齐动手,各尽所才。经营方式:农业为主,辅以工业和运输业,商业最后,条件允许也可发展其他副业。组织领导:成立旅生产委员会,负责全旅此运动的领导工作;旅以下各级也一样,成立本单位的生产组织,领导生产工作。除此,还规定,各级生产设立专职干部,如旅设生产副官[[[]高芳,姚春雨.近二十年大生产运动研究综述[J].党史博采,2001(4):3.

]],连设生产副连长等。旅供给部提出“不让一人站在生产战线之外”的口号,全旅全体官兵都参与生产活动。另外,要求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生产,而不是袖手旁观。时间上,每个连队中挑选有经验的的愿意长期从事生产负责生产上的经常工作,其他八个月搞训练,两至三个月搞生产,保证部队完成生产自给任务。

1942年初,对南泥湾开发近一年。生产成果极大,部队生活得到改善,部队供给问题得以缓解,边区的财政也没那么困难了。此外,延安各机关单位开办兵站农场、总政农场等三十多个新中国农场。农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也研究改良种籽和土质以及如何施肥、精耕等。为了便于调剂和管理各单位的生产和物资供应,中央军委在此设立了农场管理处,由军委农场李世俊担任主任,这为更好的管理和组织生产运动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部队机关在生产中成果很大,战士们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而后各级总结了生产经验,重新调整部署新计划。王震为制定三年生产目标:1942年做到大部自给;1943年做到自给有余,并尽力XX交纳多余公粮[[[]高芳,姚春雨.近二十年大生产运动研究综述[J].党史博采,2001(4):3.

]]。对此新目标,他认为一种多种经营的农工商模式应该被实行。农业上要开荒种地,粮食不仅要实现自给,副食品供应也应改善,提高全体官兵生活水平;工业包括开办各种工厂、车间,轻工业发展是重点。不仅要解决军用服装、办公用品的供应,当地市场也应有产品提供;商业应有运输,除了开商店、供销合作社外,还要抽调部队骡马,成立长短程运输队,大量设骡马商店和运输网点。通过一系列措施,既保证军队的生产生活的供应,也可为当地商业贸易提供方便,为扩大再生产创造更多的资本积累。

  5大生产运动的影响

  5.1大生产运动的意义

大规模生产运动不仅减轻了边区XX巨大的财政和经济困难,轻了人民的负担,加强了军民关系,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首先,通过大规模的生产运动,边区军民战胜了严重的物质困难,保证了抗日物资的供应。1937年7月至1939年期间,边区XX每月能从国民党XX领取一定数额的军饷。虽然人均每月不到3元人民币,但边区与外界的接触是比较多的,可以从区外购买一些生活用品。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根据地军民以其钢铁般的意志和自身的努力,不仅克服了严重的经济困难,而且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大生产运动有效加强了军民之间、军政之间、官兵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在大规模生产运动广泛开展之前,为了支援抗日战争,边区人民宁愿少吃少穿,尽量多提供粮食和生活必需品,经济负担较重。大生产运动中,在中共中央和边区XX的呼吁下,边区XX各部门、学校和部队作出了积极的回应。他们克服了各种困难,在改善了人民与部队生活的同时,还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加强了边区的军民关系,有利于军民团结和党群团结。xx与边区XX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戴,奠定了抗战胜利的基础。

第三,中共中央通过大规模生产运动,积累了经济建设经验,培训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长期致力于经济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大生产运动是中国xxx诞生以来由党自发组织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运动,是进行经济建设的大胆尝试。尽管这场运动没有持续很长时间,但它进行了农业、工业、商业以及其他各种贸易,金融、财政和税收,科学技术和军事工业,既减轻了经济压力,也积累了丰富的经济建设经验,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产生一定影响。

第四,中共中央发动大规模生产运动,体现了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在大规模生产运动中,中国xxx中央委员会和边区XX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度过困难时期。中国xxx中央和广大人民依靠这种伟大的精神,在最艰难的时期生存下来,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迎来了最后的胜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依然具有深远影响。

  5.2大生产运动的反思

大生产运动帮助边区成功度过了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但在大生产运动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大规模生产运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陕甘宁边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在特殊历史背景下,进行大规模生产运动是正确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但以农业发展为重点的大规模生产运动未能充分考虑边区本身的地理位置和植被状况。开垦大量荒地,增加耕地面积,砍伐了大量树木,大大减少了森林面积。另外,边区XX为了增进经济成长,刺激了畜牧业的发展。然而牲畜数量的增加大大超出了草原的承载负荷,产生了严峻的水土流失现象。

其次,在大规模生产运动过程中,鸦片曾一度在边区的一些地方暗中流动,这种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边区的财政和经济压力,但也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消除抗日根据地的贩毒活动,保护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边区XX成立了专门的禁毒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使边区成为全国禁毒模范地区。然而,随着边区逐渐出现财政和经济困难,边区XX不得不允许在一些地方种植鸦片,以缓解财政和经济困难。

第三,人力在大规模生产运动中的作用被夸大了,导致边区人口过度增长。抗日战争时期,边区XX充分发挥了人力资源优势,动员群众开展了“自力更生”的大规模生产运动。这项运动是一件好事,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过分强调人力,一定程度上导致边区的人数增加。

第四,建国后,大生产运动的思想和形式被运用到建设中,对社会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大生产运动的顺利进行,不仅丰富了边区XX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也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思想成就感。但是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不重视经济发展质量,经济比例发展失衡也会制约社会的发展。

  结语

本文从历史学的视角出发,在分析大生产运动展开的背景之下,对边区内各行各业的发展与社会劳动风气的改变进行考量与分析。从大生产运动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xx和XX积累了丰富的经济建设的经验,为抗战提供了大量的物质基础。在分析陕甘宁边区和南泥湾的大生产运动的典型案例后,分析大生产运动所带来的现实意义。同时,本文对破坏生态环境、消极现象、夸大人力与经济比例发展失衡等问题对大生产运动做出反思与评价。因此通过对大生产运动的分析,对当前我国新时期的经济建设与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编写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

编第七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2]西北五省区编纂领导小组.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3]阎庆生,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经济史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4]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陕甘宁边区史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

[5]朱鸿召.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1937—1947)[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朱鸿召.延安曾经是天堂[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7]赵刚印.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历史背景及意义[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8]冯斐.试论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双面效应”[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9]朱理峰.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0).

[10]高芳,姚春雨.近二十年大生产运动研究综述[J].党史博采:2001(4).

 

大生产运动中各行各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大生产运动中各行各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2年9月14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4757.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9月14日
Next 2022年9月1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