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研究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步加快,中国于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方针,中国市场逐渐对外国投资者开放的同时,中国经济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发既要吸引外资来华投资,同时又要积极参与到国际市场竞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步加快,中国于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方针,中国市场逐渐对外国投资者开放的同时,中国经济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发既要吸引外资来华投资,同时又要积极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当中去。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因此,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同时,我国XX也将推动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战略高度,尤其是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从此中国企业,尤其是汽车企业开始走上一条铺满荆棘的对外投资之路。本文以汽车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外直接投资,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措施,具有一定的参考性意义。
  关键词:经济一体化;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建国以来,在最初计划经济的三十年中,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缓慢,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改变了原有的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引入市场机制,竞争出现在了汽车工业中,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形成了一大批的骨干企业,同时也促成多种公司体制的汽车生产厂商迅速占领中国市场,基本奠定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规模。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迎来了WTO,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把眼光瞄准了国际市场。同时,为了加快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步伐,促进有经济实力的汽车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中国XX也放宽了汽车企业对外投资政策上的限制,积极引导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近三十多年来,中国XX的大力支持和企业自身的不懈努力,使我国在对外直接投资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国内外不少学者也对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做了详细、深入的研究。但受到研究时代背景的限制,那些研究的着眼点重点集中在了我国如何吸收直接投资这一方面,对我国如何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在此背景下,就需要加大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

  1.2研究意义

  从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演进过程来看,大部分国际投资理论是为了指导发达国家对外投资行为而应运而生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还没有形成公认的完整体系和学派。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有不少年的历史,目前中国企业却更是盛行大踏步的“走出去”战略。对外直接投资在我国社会各界已成为热点话题,虽然国内学者对于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指导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目前没有充分的理论解释和清晰可行的国家战略指导。本文在梳理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再结合当前国际大背景下我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情况,从XX以及企业角度提出了促进汽车企业实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借以让我个汽车企业的资本流入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开拓国外市场、开放境外资源、吸收先进技术、解决贸易顺差问题、规避贸易壁垒、从整体上提高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铺垫基础。

  1.3研究现状

  1.3.1国外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综述
  关于境外投资问题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著述颇多,尤其是在20世纪60—80年代,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快速发展更是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极大关注,他们从各个方面对国际投资行为进行研究,形成了角度各异、派别众多的对外投资理论,为整个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初,X学者斯蒂芬•海默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提出了以垄断优势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这也是首次独立的提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随着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西方经济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对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进行理论和实证的分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理论发展如下:1、20世纪60年代初,X学者海默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2、X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Vernon)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提出产品周期理论。3、1976年,英国学者伯克利和卡森合作出版了专著《跨国公司的未来》,系统的提出了内部化理论。4、1977年,英国瑞丁大学教授邓宁(J•H•Dunning)在《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和跨国企业:折衷理论方法探索》中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5、日本著名国际经济学家小岛清教授在1978年出版的著作中运用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原理,推论出日本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的模式。以上这些理论都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即它们研究的对象均聚焦为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活动缺乏指导意义。
  此外,国外学术界纷纷就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问题进行了论述。X经济学家刘易斯•威尔斯于1977年在题为《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一文中提出“小规模技术理论”。后在其专著《第三世界跨国公司》中,对小规模技术理论进行了更详细的论述。威尔斯指出,由于发展中国家受到保护出口市场、寻求更低成本优势以及分散资产以防政治风险等动因的影响,因而从事对外直接投资。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可以利用其小规模生产技术,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拥有为小市场服务的生产技术,能够满足低收入国家制成品市场的需要;2.民族产品的海外生产颇具优势,尤其在本国的海外移民数量较大的情况下;3.产品低价营销战略,物美价廉在某些产品占领市场份额时具有绝对优势。
  英国经济学家拉奥在1983年出版了《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一书,提出用“技术地方化理论”来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拉奥深入研究了印度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与投资动机,从技术变动的角度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他认为,即使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技术特征主要体现为小规模、标准化和劳动密集型等方面,但这种技术却包含着独特的创新活动,正是这种技术变动性形成了企业的特有优势。主要表现在:1.技术知识的当地化是在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环境下进行的。新环境往往于与一国的生产要素价格和禀赋密切相关;2.能生产更适合于发展中国家自身经济条件和市场需求的产品;3.创新活动中所产生的适应性技术在当地市场比原有技术具更高经济效益;4.能够开发出与发达国家先进企业不同的产品来以占市场一席之地,尤其在市场较大、经济发展不平衡、消费者品位差别大等情形下;5.上述几种优势由于民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差异而得到加强。
  1990年,X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在其著作《国际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波特认为,竞争优势是指超越竞争对手而获得的竞争利润,企业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应采用低成本和差异化两种竞争策略。低成本竞争优势多来自于资源的低成本,易被仿效,而产品的差异性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对设备、技术、营销和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能力,难被仿效,因此是企业最重要的竞争优势。
  1.3.2国内对我直接投资的研究综述
  我国经济学者有关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滞后于企业的实践。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国内学者才开始逐渐重视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吴彬与黄韬(1997)提出的境外投资两阶段理论,该理论论证了企业经营水平与对外直接投资状况的关系,具体如下: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研究
  聂名华教授认为比较优势理论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提出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应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同时,他还提出必须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投入,使其由简单劳动密集型转化为智力劳动密集型,从而实现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换。
  同时,随着“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我国其他学者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赵晓迪(2008)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长期发展趋势》中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历程,推演出中国NOI(对外投资净额)的长期趋势线,评估了当下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战略的成效。孙伍琴(2008)在《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和刘阳春(2009)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与策略分析》中通过梳理国外有关理论,系统分析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问题。
  张宏教授认为寻求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必须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全面考虑。从宏观上讲,它是与其经济均衡发展及国家利益相关的。从微观上看,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的优势并非是绝对性的,而是相对性的。孙建中教授提出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优势理论。指出综合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投资动机的多极化;二是差别优势的多元化;三是发展空间的多角化。这个因素之间相互激励、相互促动,形成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优势,进而取得综合效益。
  邢建国(2003)提出“有效资本”的概念,即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建构和东道国区位优势相匹配的跨国产业增值链的资本。它指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效资本形成应该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出发,没有一个固定模式或单一的资本形成路径,因此具有全方位、多层次与协同性的特征。
  朱东平(2004)认为即使发达国家企业所进行的产品创新型R&D投资具有溢出效应,也只有在发达国家企业和发展中国家企业的产品之间相互独立时,这种投资才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福利的改善。
  张晓,杨忠咬(2005)在分析了日韩综合商社的成功经验后提出,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模式应该借鉴综合商社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变通,应该在XX的主导以及银行或大型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参与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力量,先成立以行业划分的一级商社,然后在此基础上整合形成大型综合商社,并主要以服务和整合中小民营企业为主。
  针对于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尽管国内学者研究的时间比较短,无法像发达国家那样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但国内学者不同的侧面探讨分析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兴起的原因、条件等,尽管这些理论无法全面的解释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行为,但其中一些思想和观点对我国企业接下来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2、相关理论概念的界定

  2.1对外直接投资概念的界定

  对外直接投资,简称FDI,是指企业以跨国经营的方式所形成的国际间资本转移。一般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是一国投资者为取得国外企业经营管理上的有效控制权而输出资本、设备、技术和管理机能等无形资产的经济行为。而在本文中,因侧重于研究我国汽车企业到境外直接投资,所以在表述上更倾向于ODI,即海外直接投资,例如我国境内企业对香港地区、X地区的直接投资都属于本文中的对外直接投资范畴。

  2.2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

  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直接投资定义为“在投资者以外的国家所经营的企业中拥有持续收益的一种投资,其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有效的发言权”。与国际间接投资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拥有对企业的控制权和经营管理权。

  3、我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3.1国别情况

  3.1.1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国别概况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分布广泛,遍布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其中,根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汽车企业对外投资流量位于前四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中国香港、澳大利亚、X、加拿大,这些地区的对外投资流量占汽车对外直接投资总额流量的84%。其中,对中国香港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额为385.05亿美元,占当年流量的56%,对澳大利亚的投资额为61.2亿美元,占投资流量总额的8.9%;对X的投资额为13.08亿美元,占1.9%;对加拿大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金额为11.19亿美元,占1.6%。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研究
  3.1.2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国别概况
  就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而言,截止2012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达3172.1亿美元,共分布在全球178个国家(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总数的72.7%。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排名前五位的国家(地区)存量累计达到2888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91.1%,这些国家(地区)主要包括:中国香港、澳大利亚、X、加拿大以及瑞典,其中,中国大陆汽车企业对中国香港地区的投资存量最高,多达1990.56亿美元,占存量总额的62.8%。

  3.2地区情况

  3.2.1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地区概况
  从地区分布情况来看,中国在欧洲、北美洲以及拉丁美洲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继续保持快速的增长的态势,其中对非洲的投资较上年增长四成。2011年中国汽车企业对欧洲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67.6亿美元,同比增长101.6%,占流量总额的9.8%,较上年提升了四个百分点。主要流向的国家是卢森堡、瑞典、俄罗斯、德国、匈牙利、英国、挪威等国;中国汽车企业在北美洲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为26.2亿美元,占72.2%,比去年同期培长3.8%,主要流向国家是英属维尔京群岛、巴西和秘鲁;中国汽车企业在非洲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额为21.1亿美元,增长46.8%,占3.1%,主要分布在南非、刚果、尼日利亚、肯尼亚;中国在亚洲的对外直接投资金额高达448.9亿美元,占总额的65.3%,在大洋洲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为18.9亿美元,占2.7%,分别主要流向中国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研究
  3.2.2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国别概况
  就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而言,截止2011年底,中国汽车网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达3172.1亿美元,共分布在全球178个国家(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总数的72.7%。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排名前五位的国家(地区)存量累计达到1888亿美元,占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91.1%,这些国家(地区)主要包括:中国香港、澳大利亚、新加坡、X、俄罗斯联邦、加拿大。其中,中国大陆汽车企业对中国香港地区的投资存量最高,多达1990.56亿美元,占存量总额的62.8%。

  3.3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及趋势

  3.3.1我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首先,投资覆盖区域广,集中度差异明显。2003年,中国汽车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共分布在139个国家(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总数的60%。2010年,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的国家(地区)扩大到178个,占全球国家(地区)总数的72.7%,平均每年以1.59%的速度增长。同时,从2006年以后,对外直接投资的范围基本不再变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截止2011年7月31日,共有172个国家与中国建交,因此,对外直接投资覆盖区域的增长速度将逐渐放缓。根据历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显示,每年的投资净额主要集中在亚洲,其次是拉丁美洲,其余各洲基本相同。中国企业在亚洲、拉丁美洲投资集中度较高,而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非洲的投资集中程度较低。
  其次,汽车企业数量占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总数的比重下降。汽车企业数量占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总数的比重持续下降,2003年汽车企业数量占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总数的43%,这一数据在接下来的几年持续下降,2008年时仅为16.1%,下降了62.6%。而其他行业,例如纺织业、服装业等的比重大幅增加,2003年时,纺织业与服装业的比重为22%,2008年时则达到了50.2%,增长了1.3倍。但是,汽车企业数量比重下降,并不意味着汽车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主导地位有所改变。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研究
  第三,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遇到的风险因素增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等,世界各国都对中国经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另外,“中国威胁论”等反华、排华言论的提出及扩散,促使东道国XX对中国的汽车企业怀有更多的忧虑,从而出台不利于汽车企业投资的法律法规等,也会造成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由于全球局部地区的不稳定,如政变、XX换届、自然灾害引发的动乱等,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也造成了相应的XX风险、市场风险等。同时,由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晚,欠缺经验,在对外直接投资前没有对东道国的法律法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而且企业员工的素质也有限,因此造成了相应的管理风险。
  3.3.2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趋势
  新形势下,我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将会向生产和价值链的上游延伸。目前,我国对外貞接投资总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规模为288.1亿美元。但伴随着此良好形势,中国更应该重视汽车行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就全球经济而言,对外直接投资是以发达经济体为主的。我们知道,发达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主要两种类型:垂直型和水平型。各国应根据自身的国情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类型。对于中国而言,我国的汽车行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汽车制造等方面,其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和并购活动来延伸生产与价值链的趋势。这是因为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汽车制造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已经比较广泛的参与国际生产网络中,其在下游环节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因此有向上游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山于国内生产成本的上升、资源配置全球化的力的存在,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将会呈现向生产过程的上游和向市场延伸价值链为主的趋势。

  4、我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问题以及失败案例

  4.1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问题

  4.1.1宏观层面的问题
  一是我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总体水平还较低,据《2011年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以年均40%的增速在增加,截止2011年底,我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突破400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3位,较上年末提升4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汽车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仅相当于X对外投资存量的9.4%,英国的24.5%,德国的29.5%,法国的30.9%,日本的44.1%。这样的投资额与我国的经济实力是不相吻合的,说明我国汽车企业的投资仍属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有待提升。并且我国在国外的投资多是分散性的,并未完全拥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缺乏强大的竞争实力。
  二是我国企业尤其是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规划不足。我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走出去”目标,由于战略提出时间尚短,我国汽车企业的海外投资发展还处于初期,战略部署还不够成熟,框架尚不健全,致使我国汽车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效率低下,有待完善和改进,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投资区域分布仍然较集中。我国在危机之后,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有所扩大,所涉及国家也相应增加,投资覆盖率提高,特别是增加了对欧洲的投资比例,但是相对我国对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投资规模来说,投资于欧洲、北美洲等地的资金所占比例很小。我国汽车企业在投资过于集中的地区,还存在国内跨国企业相互竞争的局面,造成资本的浪费和成本的增加,影响了我国企业的发展。
  三是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优秀的跨国企业离不开自己本国XX政策的支持,一些发达国家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保护和支持本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而我国的开放时间不长,对于海外投资的相关法律、政策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多为一些法规和条例,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导致出现纠纷或事件的情况下无法可依,只能通过惯例或是借鉴的方式加以解决,不利于我国汽车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维护自身利益,导致部分投资的盲目性和低效率,甚至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制约着我国海外投资的发展。
  四是信息不充分、技术支持相对缺乏。我国汽车企业到外国进行投资需要了解东道国尽可能全面的信息,包括政治环境、投资环境、市场竞争状况、居民消费水平等。我国的进出口银行以及商务部等相关机构会定期发布对海外投资情况的公报,但往往侧重于具体汽车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或是汽车行业的总体数据,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实用性的信息。而投资机会往往转瞬即逝,把握最全面的消息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抓住机遇,但是由于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具有跨国经营的人才缺乏,对东道国的信息获取渠道匮乏,同时也不具备高端的科技手段来获取信息,因此无法给汽车企业在国外的投资提供便利和捷径,往往造成投资效率的低下、甚至是亏损。
  4.1.2企业层面的问题
  第一,缺乏核心技术。企业最重要的就是其核心技术,特别是汽车企业,只有拥有了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保持长盛不衰,我国汽车企业的研究水平缺乏、研发投资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很难在国际竞争中取得市场份额。我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引进先进技术,但大都还处于低端水平,目前,我国汽车企业的海外投资多投向于初级加工制造等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汽车组装等,关键的技术还难以获得。我国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的海外企业仍需从东道国市场购买技术、依靠外国生产,导致汽车行业的产业结构无法与东道国市场相适应而惨遭失败的命运。同时,我国的大型汽车企业虽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实力,但是几乎都是以国家为背景做支撑,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垄断体系来维持经营,同时拥有相应政策的扶持,并没有能够支持其在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这些缺乏核心技术的汽车企业投资大多投向离岸金融中心,形成大量无效投资,资本额占据了对外投资总额的80%以上,而X投向离岸金融中心的资本仅占9%。技术优势和真正经济实力的缺乏,将是制约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长期性因素。因此,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的缺乏,将会制约我国汽车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长远发展。
  第二,前期研究不足,投资决策盲目。我国汽车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往往在前期投入不充分,可行性研究不足而进行盲目投资,不具备一个完整的投资框架和长期战略目标,很多汽车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多是因为资源的获取、扩大出口市场或是降低贸易壁垄,而不是将企业的全球化发展放在目标首位。研究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大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是基于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一个完整的战略计划而展开的投资,往往其以全球市场为基点展开战略部署,对生产运营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仔细周全的分析和安排,与我国的投资模式具有很大的区别。据国家管理部门统计,我国汽车企业海外投资经营亏损的达20%以上,并且很多大型汽车企业的部分投资项目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虽然这些亏损是因为我国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进行探索式投资而带来的不可避免成本,但是从整体来看,并没有看到这些亏损给其他汽车企业带来的借鉴意义,因为缺乏全局性和整体性的布局,导致我国的汽车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
  第三,面临本土化困境。我国的汽车企业到国外进行投资,就需要适应当地的环境,包括文化环境和人才环境,因此如何将文化和人才本土化就成为国外经营的难题。我国发展时间不长,具有国际化素质的人才大量缺乏,开展跨国经营的经验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研究表明,我国“走出去”的汽车企业在学习、吸收和运用东道国当地商业文化、当地人力资源、当地资本市场以及使用东道国当地原材料和零部件方面做得不足。我国汽车企业海外经营的管理本土化程度相对较高,而要素本土化的程度较低,也就是说,“走出去”的汽车企业在授权海外分支机构根据东道国当地情况做决策的程度较高,而利用东道国人员、原材料等要素进行生产经营的程度较低。此外,我国汽车面临严峻的国际人才缺乏现象,一方面是国内相应的培养环境欠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东道国文化的差异性而导致我国人员在当地很难适应。并且,由于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有限,还导致大量人才外流等损失。

  4.2重庆力帆集团泰国失败

  重庆力帆集团创建于1992年,是中国最早的民营汽车制造商之一,连续多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对外贸易额年年创新高,同时贸易摩擦案件也不断攀升。为了避免国际贸易摩擦风险,力帆早在2004年就开始摸索着直接对外投资。公司管理层通过考察和市场调查,选定了泰国作为目标投资国。因为泰国与X、日本、澳大利亚、东盟十国等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商品几乎是零关税。在美好未来的畅想下,公司管理层低估了跨国投资的具体风险,最后决定单枪匹马的走出去。
  2005年,力帆集团先期向泰国投资两亿人民币与当地人合伙建立摩托车工厂。但该当地人以各种理由拒绝履行双方签订的合同,整整四年多过去了,力帆连市场准入证都还没拿到,在泰国的投资建厂业务一直都无法正常生产。由于缺乏信息资源优势和专业化资源的辅助,在这四年漫长的煎熬期中,力帆管理层虽曾多次与当地XX、法律机构和该合伙人进行沟通,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但最终都无果而终,一直这样拖着无法生产。整个集团公司的业绩也因该项跨国投资业务失败而受拖累。直到2009年末,力帆集团黔驴技穷,被迫“用自己钱买自己的东西”,从合伙人那里买回工厂。至此,力帆在泰国的业务不仅没有开展起来,反而亏损严重。由于文化差异和沟通不畅,与当地XX及部分行业内相关企业矛盾被激化。力帆集团的跨国投资业务无法独自顺利进行了。
  2010年初,公司管理层开始反思并转变对外投资的思路。将生产基地搬入了浙江省设在泰国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一泰中罗勇工业园,并追加投资两亿元扩大产能,预计年产摩托车6万余辆。在泰中罗勇工业园中方XX代表的斡旋帮助下,力帆渴望近五年的市场准入证牌照,仅在入园后半年多时间就顺利拿到了。由于进入了中国的境外工业园区,周边的相关企业拥有相同的文化背景,说着共同的语言,消除了跨国投资中文化差异,避免了矛盾的源头。
  类似力帆集团的对外投资经历的企业还有很多,单枪匹马闯入海外市场设立据点,独自扛下对外投资的风险。哪怕是像力帆这样大型的民营企业也难以承受独自对外投资带来的风险,更何况中小民企。大量中小民营企业都无法坚持下来,在企业“走出去”的半路上倒下了。据浙江省商务厅的统计数据表明,单独走出去建立境外企业,存活率仅为35.63%。而以集群模式进驻境外合作区的企业存活率一般都达到60%以上,并且首年盈利期都普遍提前。

  5、新形势下我国汽车行业采取的对外直接投资策略

  5.1基于XX宏观角度

  5.1.1壮大集群行业协会及商会组织
  加强集群的信息资源优势,必须壮大汽车行业协会及商会组织。集群对外投资中汽车企业自身实力弱、掌握信息量相对较少,对潜在的风险较为敏感。所以,汽车企业所在的汽车行业应联合起来,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以达到完善汽车行业内售前、售后服务体系,增强整个行业的竞争力。比如,各行业协会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来鼓励汽车企业间加强合作和交流,联合起来抵制市场波动的风险,避免彼此之间的恶性竟争,维护整个汽车行业的利益。同时,各行业协会可以动员各种资源,建立专门为汽车行业内的企业提供政策、技术、法律、市场信息等多方面的服务,并举办各种展览会和洽谈会来促进汽车行业内部的服务体系的完善。
  汽车行业协会除了应该在产品质量服务控制体系发挥作用外,更应充分发挥其沟通桥梁作用,做好在各对外投资企业与当地XX、本国XX及一些专业中介机构之间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充分的收集汇总各境外汽车企业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宣传XX相关政策和指导思想。XX应加大对汽车行业协会的支持力度,通过汽车行业协会与各汽车企业进行信息交流,实现高效精准的政策制定目标。
  在境外合作区集群的汽车企业,除了可以依靠汽车行业协会的力量外,还可以建立商会组织。截至2011年10月,虽然境外的合作区虽以汽车行业的龙头企业为核心,但均聚集了来自相关其他行业的龙头企业,这些境外合作区企业可以成立一个中国商会组织,以中国商会组织的名义向当地XX沟通,以期取得一定的税收减免、安全保障等优惠待遇。
  5.1.2明确对外直接投资目标,提升投资质量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当有明确的战略目的,即通过支持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來延伸价值链,争取在价值链中发挥主导作用,增加参与权和主导权,以期实现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获得更大的利益。大胆的增加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自主权,同时由于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主要是国有汽车企业,因此也不能放松对国有资产的监督与管理,从而有效避免国有资产的无谓流失。中国府应发挥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接投资过程中的促进和支持作用,逐步清晰和合理的界定鼓励支持对象,采取更加有效的鼓励措施。其中鼓励对象应该切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重点支持能够实现价值链延伸型的投资,如技术和市场服务类投资;在鼓励措施上,则需要加强外交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支持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作用。
  另外,笔者认为,我国XX应该努力增加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中国应该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发起双边和多边投资协定的谈判与签订,枳极参与国际双边和多边事务,通过投资协定来保护中国汽车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从而为汽车企业获得市场准入权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便利化,而这将是中国促进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手段。
  5.1.3加快建立完善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
  中国XX应将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汽车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作为XX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国策,并尽可能的以法律形式加以确认。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健全的法律体系可以有效保证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安全,在鼓励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保障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利益的同时,也可以有效遏制汽车企业的短视行为;要防止政出多门造成的效率低下以及以往因XX内部管理规章的不透明、不规范配套协调性差等带来的种种问题和障碍,真正为汽车企业开展境外投资特别是战略性境外投资创造有利的法律支持环境。在具体立法的过程中,要随时并善于处理对外直接投资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逐步存条理的推进对外直接投资立法。目前,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势头迅猛发展,因此在与前的形势下,立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己经十分明显。我郭应该结合本国的国情,同吋参考一些成功国家的先进经验,抓紧完善我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相配套的法律支持体系。
  5.1.4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新集群
  加大政策倾斜度,全力扶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在集群对外投资的过程中,汽车行业的龙头企业起着核心的引导作用。纵观我国设立的境外经贸合作区,无一不是由行业龙头企业发起并先行对外投资建立起来的。例如,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是由温州鞋业龙头企业康奈集团牵头建设的;泰中罗勇工业园是由浙江华立集团与泰国安美德集团在泰国合作建设;越南龙江工业园区由海亮集团投资建设;乌兹别克斯坦鹏盛工业园由温州市瓯海南龙制革厂牵头,联合国内四家企业在乌建立的。所有的境外工业园区基本上都是由行业内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带领一大批中小民营企业一同对外集群投资,在境外形成“中心一一卫星”式的集群模式。将国内的块状集聚的发展模式复制到国外,整个产业链先后进驻境外合作区,增强集群的稳定性和高效性,以此来增加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率。因此,XX可以间接以上成功案例,在政策层面上重点倾向扶持汽车行业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设立税收、投资、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汽车龙头企业率先对外投资,并带动国内的产业链企业一同对外投资。
  5.1.5完善XX服务体系,支持汽车企业的发展
  为保汽车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效果,XX应当完善XX服务体系,大力支持企业企业的发展。XX为汽车企业提供的其他方面的促进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外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投资自由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共识,我国对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管埋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改变过去繁杂的审批手续转向核准备案制,这大大提高了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效率,促进了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另外,在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同时,必须加强监管制度建设,为汽车企业成功走出国门把好第一道质量关。
  第二,完善财税、佥融、保险、外汇方面的服务。设立专项甚金是发达国家支持本国汽车企业发展对外投资的通常做法,其用途包括对外投资合作项目的调査费、海外工作人员招募、培训的费用等。对跨国企业建立更优惠的税收政策支持是今年来发展中国家鼓励境外投资的重要手段,我国现行的税收鼓励政策力度相对较小,应在关税、所得税、和增值税方而给予更多优惠。另外可实施一些金融优惠政策,加强和完善金融服务,完善信用保险和担保机制,改进外汇管理制度,放宽跨进资本交易的限制,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本的自由兑换。
  第三,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了更好的为汽车企业提供境外投资服务,应该建立XX部门、驻外机构、贸易促进机构、商会组织等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整合信息资源,向企业提供投资目标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投资环境情况、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市
  场信息等基础信息,提供合作伙伴、合作项目的直接贸易投资服务。

  5.2基于企业微观角度

  5.2.1以企业集群的模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境外合作区
  我国许多中小企业以企业集群的模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汽车行业,也可以借鉴此种对外直接投资的模式,加大境外企业集群优势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汽车企业进驻境外合作区,增强集群的规模经济优势。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汽车企业都有走出去的意愿和动力,但是苦于不了解对外投资信息。对境外企业集群的详细情况并不了解,往往只是道听途说,更不清楚在境外合作区内集群的优势。而另一方面,境外合作区的招商引资工作进展速度并不十分理想,集群应该具有的规模经济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XX应该加大境外合作区企业集群优势的宣传力度。将合作区内现享有的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信贷优惠等政策广泛的传达给中小型的汽车企业,让那些想走出去,能走出去的中小型汽车企业都有一个良好的渠道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加入到集群中来。
  当有大量民企争相进驻合作区企业集群时,企业集群的管理方就有挑选企业的余地,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其他相关产业为辅助的完整产业链就更容易形成。有利于更快形成“中心一卫星”式的集群模式,使整个合作区的企业集群更趋高效性和稳定性。这也可以解决由于合作区企业少,产业链不完善,集群的规模经济未能体现的现状。
  5.2.2了解并遵守相关国际惯例和东道国的法律政策
  对外直接投资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跨国经营活动,特别是面对当前世界经济逐渐实现一体化的背景下,汽车企业要实现成功“走出去”,不仅要从商业角度做详细论证和准备,还要了解并遵守国际投资的通行规则、当地的法律法规以及针对各种外来投资的各种新政策和新规定、同时,也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尤其要严格遵守环境保护和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质量标准。
  我国企业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首先应当充分了解、研究东道国的法律制度。因为通常情况下,各国的法律体系都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些可能会影响投资进程的法律更应当高度关注,如反垄断法、资源能源法、以及XX对资本市场的监管政策和外汇管制法规等等。金融危机的余威尚存,对一些受影响较大的、火业率高、劳工问题突出的国家和地区,更要认真考察东道国的劳工、工会和福利状况,对并购可能带来的雇工风险给予足够考虑,避免带来新的劳资纠纷。只有熟悉东道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有效规避此类风险,从而避免由于法律因素所导致的投资损失。
  5.2.3注重人才培养,提高企业自身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我国汽车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提升国际化水平所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才。因此拥有各方而的技能的高精尖人才,特别是那些具有战略思想和熟悉现代化管理的经理人才是发展国际化经营管理的必由之路。谁拥有了一支高精尖的人才队伍,谁就能成为未來激烈的竞争洪流的弄潮儿。要建立健全人才聘用和晋升机制,用优厚的待遇和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吸引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为企业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企业应加人资金投入,建立起相应的配套设施,完善内部培训机制,通过对员工的培训不断改善和提高员工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水平,为人冰的成长提供各种条件;鼓励广人员工竞争上岗,实施报酬奖励政策,以此来激发员工吸收外部知识的积极性,促进员工不断完善自己。
  此外,汽车企业还应当提高薪金待遇来吸引外部人才加入,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和拥有先进技术的人员,并将他们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内部化。这不仅有助于拓展汽车企业的经营思维,还能有效提高汽车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还有助于增强汽车企业自身培养人才的能力。
  5.2.4提高企业文化整合能力,注重关键资源的配合与转化
  汽车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更容易选择,文化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选择文化相似的国家,可以是企业准确的把握当地的消费偏好,适应当地的投资环境,充分利用人脉资源,事半功倍。因此,我国的汽车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要重视中国企业同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文化的差异性。中国企业在文化整合的过程中,要以尊重、包容、负责的精神对待每一位员工,让他们有归属感,建立统一多元的企业文化精神,不断提高文化整合能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内心力。
  从我国企业行业的整体状况看,汽车行业的技术资源并不显著,说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这一影响因素不敏感。反而倒是受资源和成本影响比较大。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应该重视关键资源的配合和相互转化,从技术方面增强实力。
  5.2.5谨慎预防,及时应对新的危机
  上次金融危机为我国的汽车企业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条件,加快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但在世界经济变忽不定的整体环境下,汽车企业还应当时刻保持谨慎的态度,汽车企业还是应该小心预防、面对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当今国际市场中,金一些国家仍在通过设定某些规则、制定各种不合理的程序要求求,试图釆用隐蔽和间接的方法来限制外商的直接投资;或是通过环境保护法律和规则的设定,阻挠中国在东道国的投资。一些国家的政局不稳,特别是中东国家和非洲国家的货币不稳定,加之我国尚没有相关的金融避险对冲工具,这无疑增加了我国汽车企业境外投资的风险、因此,广大的汽车企业不能盲目乐观,要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处理好各种关系,解决好文化冲突,做到既规避风险又获得投资的收益。

  结论

  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愈演愈烈,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寻求更多的发展机遇。随着中国汽车企业的发展壮大,汽车企业更加应当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中国的汽车企业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中国的汽车企业为研究对象,探析了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现状、特点及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通过以上分析,本文结合企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劣势,从XX角度以及企业角度提出了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及措施。借以实现中国汽车企业走向国际化大舞台,提高祖国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参考文献
  [1]卢力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2010.(12):13-15.
  [2]吕健华,王志远.刍议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J].新远见,2011(12):36-37.
  [3]邵梦樱.产品优势视野下探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策略[J].中国证券期货,2011-08-25.
  [4]张圆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分析[J].经济师,2010-04-05
  [5]胡昭玲,宋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J].经济经纬,2012(03):10-12.
  [6]张登峰.现阶段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优化分析研究[J].中外建筑,2011(08):22-25
  [7]王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般均衡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8]李勇彬,陈玥.加强风险管理提高企业竞争能力[J].工业审计与会计,2010(04):10-13
  [9]周原冰.透视国家电网公司“走出去”战略M.《国家电网报》2011(05):6-7.
  [10]李玉兰.入脑入心、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达“三钻” [J].云南电业,2010(09):12-18.
  [11]李桂芳,储贺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报告(2010)[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
  [12]谢春芳.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与防范[J],贵州社会科学,2011,(5):13-16.
  [13]万丽娟,石睿,陈立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探,2011,(4):27-29
  [14]陈伟.中国农业“走出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12,(1):39-41
  [15]白远.中国企业对外直接风险论.屮|S|金融出版社,2012.(13)42-46
  [16]黄中文,刘向东,李建良.外资在华并购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2:17-20
  [17]陈华,张艳.后危机时期国有企业“走出去”而临的风险[J].产权导刊,2010(2):31页
  [18]缪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53页
  [19]任玉娟.浅谈后金融危机吋代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J].现代经济信息,2010
  [20]田玉露.后危机时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调整[J].东方企业文化,2011,(5):26页
  [21]LouisT.Wells,ThirdWorldMultinationals:theRiseofForeignInvestmentfromDevelopingCountries,TheMITPress,198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672.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0年6月8日
下一篇 2020年6月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