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随着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结束,银行的扩张阶段的规模已经结束,一个新的历史拐点已经来临。在此期间,银行的主要矛盾、性能需求以及金融和非金融服务之间不断升级的背后,体现出银行的客户组织能力。为了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有必要推动银行业改革的供给方,银行回归实体经济的本质,通过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管理水平和高效的金融供给,创造新的生产力的跃升,真正的金融的领先优势。
关键词:金融;银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前言
在国家推动结构调整作为供方的核心改革背景下,基于经营方式粗放的银行已经难以维持需求方面,电子商务,循环经济,共享经济作为新兴的代表经济,财政部门提出较高的要求,银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充分发挥金融资源的导向作用,银行改革的供给方是当务之急,既解决了一个银行目前关键的主要矛盾,也实现了银行业务的长期发展。
一、供给侧改革的概述
(一)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改善供应质量,推进结构调整改革,纠正扭曲要素配置,扩大有效供给,提高灵活性和适应性,在供需结构的变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供给侧改革的原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调整和优化了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过程中,产业结构稀疏源流,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是优化产权结构,协成国家,XX的宏观调控和民间活力和相互促进;是优化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的再生和优化的优化配置;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优化分配结构,以实现消费成为生产力的公平分配;优化分配结构,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了有效的经济总量;优化消费品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
(一)优化劳动力配置
放开生育政策,补充人口红利。中国丰富的劳动力是经济主要增长动力。但是,中国的人口结构在2011年,2012年的转折点,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总数的比例都有所下降。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明显,截至2014年底,人口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户籍制度改革,化解房地产库存。户籍制度的改革是旨在促进劳动力要素的跨地区流动的最重要的因素。中国的城市化率是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高。假设,城镇常住人口约750万,其中约250万人未能在城镇定居,270万外来务工人员,只有1%的比例会购买房子。面对城市房地产库存居高不下,住房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双管齐下,不仅有助于提供有效供给,城市化进程也将加快创造需求,帮助房地产库存消化。
(二)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
土地制度改革,加速确权流转。土地改革制度的核心方向是有效地使用土地,尤其是农村土地,以保证权利为基础,放松管制对土地用途的经营权流转,从而提高要素流动性。与此同时,农村土地管理的放松管制权是指廉价的农村土地公开土地供应瓶颈,未来还将有利于抑制房地产泡沫,房地产库存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另一个方向改革资本要素是提高资本的有效使用,其目的也是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利润和主要活动的产能利用率是高度相关的。目前,中国工业企业持续的产能利用率下降,企业盈利也同步恶化,反映了低效的资金使用。
(三)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融资体制改革,提升创新意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增强创新,而资本市场提供了一个自然的激励来鼓励创新。依托资本市场培育创新精神,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功能齐全、坚实的基础系统,有效的市场监管融资的形成,投资者的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这意味着融资体制改革,推动直接融资的发展。
三、助力供给侧改革——以平安银行为例
(一)加快自身产能出清
为支持国家调控过剩产能,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平安银行一直大力压缩“两高一剩”过剩产能授信,严控重点过剩产能行业贷款。严格控制“两高一剩”行业贷款,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平安银行“两高一剩”放贷压缩到13.776亿人民币,与2013年第一季度末相比下降58%。同时支持重点产业,新兴产业,节能制造业,服务业,清洁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绿色建筑产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并逐步建立专项支持审批绿色通道。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末,银行支持绿色信贷55.038亿人民币。据了解,自2015年,平安银行将前瞻性基金业的研究和探索相结合的股票和债券的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支持民生基础设施,国有企业重组和产业整合升级,并定性为重要战略意义的业务。平安银行全年实现工业基金提供的超过500亿人民币,其中有大量的国有企业投资于XX财政,公共事业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方面,三旧改造,工业园区建设规模和交通运输等。支持实体经济,支持基础设施和支持产业升级的良好的社会效应的形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自2016年,平安银行根据经验设计整合了“供方改革的产业基金”系列产品,进一步明确,包括投资基金,土地整理/基础设施投资基金,XX产业引导基金,股票资金,包括债务汇兑银行和产业合作基金评价标准的XX,更大力度地加强对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响应与支持。
(二)支持地产去库存增加有效供给
对于国家重点关注的房地产去库存,平安银行提前布局,通过“专业化,集约化”管理,以支持国家决心促进房地产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房地产的库存,实现健康的业务发展。在平安银行地产金融事业部正式为建立产业分工的第一次改革之后,通过“专业的设立,密集“的服务,促进房地产企业的健康成长。商业地产事业部,主要是基于对房地产的需求,缺乏二线城市的有效供给,特别是增加资源的投资重点放在一线城市。
房屋零售业务方面,平安银行积极优化抵押贷款业务流程,提高加工效率的抵押贷款业务通过互联网电子邮件易贷,实现网上客户的抵押贷款业务只需登录应用程序来申请贷款的在线,无需手动填写和提供的信息的副本,以上传图片替代原来的审核副本扫描进程,增强了应用方便、随时应用,实现任何地点,现场审批,当天放款的目标。
(三)深化事业部改革满足客户全方位需求
在支持民生和消费升级方面,安银行通过产业分工和业务部门,专门的金融服务,以“医,食,住,行,玩”密切相关的行业,不断地促进资源,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的跨界融合。平安银行自2013年起开始改革,以了解主流客户的深度,根据行业属性,客户特征,客户对行业领域,包括咨询,融资,平台建设,技术支持,资源整合,交易撮合者等在内的全面金融解决方案的需求,大大提升了金融供给的有效性,为“供方银行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行业的专业支持。
为促进供方改革的银行,是探索一种新的尝试,并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财政状况的当前阶段,平安银行充分考虑资源配置和外部环境,制定改革战略,科学决策体系的实施指南,实现了在思想和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同时也激发了市场的活力和服务端的供应,通过改变和机制后台优化管理,形成操作的综合系统。
四、推进银行供给侧改革
(一)银行供给侧改革的整体思路
通过高适配性的金融创新和服务提升,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产业融合与技术升级的变革,要求银行把握产业发展大势,加速从注重单一的“存贷汇、类授信”产品和有形服务,向提供适应产业跨界竞争的顾问式、融智式、互联网式的解决方案转变,满足新经济形势下客户的全资产负债管理、财富管理、资本运作、创新孵化、产业链组织和交易管理、行业解决方案咨询与撮合、数据分析、信息技术服务等一系列高层次的金融和非金融需求。在技术层面,银行需要拥抱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技术变革和商业逻辑革命,全面建设和提升互联网金融和物联网金融服务能力;在商业模式上,银行应当建立“跳出银行做银行”的思路,建设综合金融、产业协作的服务平台,不断提高专业服务能力,提供具备行业针对性和客户适配性的高级解决方案,深度支持产业链、金融服务链分工与协作,并通过科技支撑以满足客户不断提升的需求层次。
(二)银行供给侧改革的布局与节奏
推动银行的供给侧改革,是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金融形势下,银行经营者所作出的全新探索和尝试。需要在规划中“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全面考虑银行的资源禀赋和内外环境,制定符合自身需求的改革策略;需要在实施中科学决策、系统引导、把握节奏,“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既要从上到下实现思想和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也要激发市场端的供给活力和服务水平,更要通过中后台的管理变革和机制优化,形成集成化、系统化的整体作业模式,为银行供给侧改革的真正落地铺平道路。
(三)激发市场端的供给活力和服务水平
探索尝试通过事业部制改革、分行特色化转型等方式,紧跟产业和区域政策方向,进一步贴近行业和区域经济,建立专业化的行业金融专家队伍,聆听和挖掘客户深层次需求,提供增值服务和专业咨询,设计符合行业特性、企业特点、客户特质的金融解决方案。在边界清晰、激励政策合理的前提下,适度激活事业部、专营机构、分行间的良性竞争,通过科学机制和队伍建设来激发前端的服务热情和创造力。
(四)实现中后台的管理变革和机制优化
应集中精力管理中长期策略,以大的政策导向和考核导向引导经营单位,提高决策协调、规划支持、行业和客户研究、金融产品支持能力,在战略性产品和创新商业模式上对前线予以灵活支持;适度向经营单位下放创新权限,鼓励其在总行业务框架下自主创新,高效应对市场变化;建立经营单位反映市场信息或商业模式的常设渠道,及时了解市场变化动态;在总行和经营单位间建立对于“特殊商机”的反映通道,第一时间反映市场有竞争力的创新产品、最新发现的市场需求和机会,并建立专门通道对其进行特殊讨论和处理。
四、结论
推动银行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一环,在于改变过往以前线关系型为导向、缺乏规划和主动供给能力的业务模式,这就需要提升中后台的决策效果、规划能力和服务水平,在管理和激励考核方面建立符合银行供给侧改革要求的生产关系,最终建立完善科学高效的决策协调机制、强大专业的规划引领机制、正向引导的考核激励机制和素质过硬的支持保障体系,全面提高要素生产率。
参考文献
[1]马旭东.关于资产证券化的若干思考[J].新经济.2016(15)
[2]张宏妹,丁忠甫.对我国互联网货币基金发展和监管的探讨——以余额宝为例[J].学术界.2016(03)
[3]郭垒.中小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J].新经济.2016(18)
[4]胥欣华.探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的风险管理[J].中国商论.2016(15)
[5]徐焕峰.开放趋势下银行业的金融创新与监管制度创新[J].品牌(下半月).2015(11)
[6]王澍颖.浅析虚拟信用卡业务的叫停[J].知识经济.2014(10)
[7]邹昊,姜缨红.浅析金融创新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基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视角[J].东方企业文化.2014(10)
[8]潘云波,周荃.能动司法语境下金融创新对金融司法的新需求与回应——以金融创新“大众化现象”为视角[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08)
[9]罗明忠.试论我国银行跨国经营应注意的几个突出问题[J].华南金融研究.1998(02)
[10]卓鸥,王宜峰.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创新选择[J].济南金融.2003(03)
[11]李瑞.财政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J].企业导报.2016(11)
[12]冉光和,王定祥,高云峰.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财政金融政策协调配合研究[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06)
[13]谢佳.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财政金融政策研究[J].学术探索.2014(05)
[14]吴汉全,周艳娜.试论1956—1966年间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的演变[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15]刘赛红,温桂荣.扩大农村内需的财政金融政策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03)
[16]周瑞平.试论财政金融政策工具的实施[J].商业研究.2003(10)
[17]阎永夫,任红.财政金融政策扶持三农的中外对比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01)
[18]李海东.西部大开发与财政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J].青海金融.2000(09)
[19]陈军.浅析加大财政金融政策灵活微调力度的合理性[J].银行与企业.1998(12)
[20]夏杰长,孙耀河.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1999(0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