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农业科技园区是近年来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出现的新经济现象,它在促使我国农业由资源为依托的数量型向以科技为依托的效益型转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代表着当今农业向规模经营和现代化发展的方向,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进步的战略选择,是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然。近年来,陕西各地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园区规模不断扩大,建设水平明显提高,辐射带动日益增强,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但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陕西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方面的研究,选取部分省级种植类农业科技园区获取数据并对其效益进行评价。最后,在全面分析陕西省农业科技园区运营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加快陕西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借鉴国内外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加快陕西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选题的依据(理论依据、技术依据、前期工作研究依据)
通常,在企业或其它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中,一般是通过多项技术经济指标反映经济组织生产经营的好坏。然而运用多项指标对企业等的经济效益做出全面的评价决非易事,因为每个指标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评价对象的某些信息,而指标个数太多又增加了分析的复杂性。同理,为了全面、系统地分析评价园区的效益,往往要考虑众多对效益有影响的因素,即指标,也称为变量:因此,有必要寻找和设计一个或凡个较少的综合指标来综合各方面的信息,这些较少的几个综合指标不相关,所代表的信息不重叠,而包含的信息又较多,对园区进行评价时,容易抓住主要矛盾,使问题简化。从数学上考虑,要求有这样一种数学方法,对于原先提出的所有P个变量(指标),建立K个新变量。一则要求这K个新变量是两两不相关的,二则要求这K个变量在尽可能保持原有的信息原则下,使得K<P,主成分分析方法正体现了这一分析思想,这是一种在众多指标中寻找综合指标的一种多元分析方法。本文主要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农业科技园区的效益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国外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概况
创建科技园区的设想始于1947年,当时担任X斯坦福大学校长的弗雷德里克•弗曼(FrederickFerman)提出了建立斯坦福大学研究园的设想,并于1951年在校内划出约250hm2的土地兴建起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厂房,形成了斯坦福研究园(StanfordResearchPark)。由于XX支持及多方配合,依靠其雄厚的智力资源,以及逐步形成的XX、大学和科研单位、科技企业紧密合作这一先进的运行机制,从50年代中期开始,斯坦福大学研究园就逐步成为世界有名的高技术设计和制造中的——“硅谷”。此后,许多国家和地区争相效仿,20世纪60年代,科技园的模式和思想传播世界各地。英国科技园建于1961年,1964年日本筑波科学城着手建设。科技园区成为了世界许多国家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的普遍做法,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外农业科技园区主要有科技示范、科研试验、观光休闲、服务城市食品和环境需求等基本功能。国外农业科技园的表现类型有如下几种:
1.试验示范农场。即先进农业技术试验和推广的基地。X农业部下设了40余个农业试验站,这些试验站是X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网络的有效节点。试验站一般依托州立农学院,以当地农业开发的实际需要为指向,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培训、推广工作,运行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支持。
2.假日农场。假日农场主要体现其观光休闲的功能,其主题体往往是农业技术、生态技术、农业生产过程和新品种的展示、示范和鉴赏。它以观光旅游为表,农业普及为里,令游人在愉悦的心态和休闲的氛围中感受农业科技的成果、农业生产的魅力,接受农业知识的教育。
3.都市农业。都市农业是指在城区及其周边地区,利用城市所提供的科技成果、经贸信息和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并紧密服务于城市的高层次、多形态的绿色产业。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多种经营为条件,集生产、服务、消费于一体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等多种功能并存的现代农业。在欧美、日本的许多城市中,都市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都市农业不仅生产蔬菜、水果等食品,而且己成为美化环境,绿化市容,以及观光、休闲、体验农业生产,实施环境教育的重要场所。
国外农业科技园区的研究动态
国外对科技园区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园区评价。最早涉及科技园区评价研究领域的是X学者埃弗雷特•M•罗杰斯和朱迪恩•K•拉森。他们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对“硅谷”的起步和成长过程进行了系统考察,揭示了硅谷形成“凝聚经济效应”的条件。但定性分析方法很难对科技园区做出全面、科学的评价。当前国外尤其是X对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关科技园区成功因素和区位条件评价这两个研究领域。分析研究X科技园区成功因素和区位条件评价指标及其指标体系框架,虽然各自分析研究的角度不尽相同,而且没有能建立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特别是由于中美两国国情不同,科技、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情况差异性很大,但是由于科技园区具有共同的内在特性和共同的发展规律,因而上述评价的思路与方法、评价指标的选取等,对于构建中国科技园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仍具有某些借鉴意义。
国内农业科技园区研究综述
农业科技园区在我国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新发展模式。自90年代中期,受工业科技园区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造成的农业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得到蓬勃发展。园区生产实践为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示范带动作用,也引起了理论界对它的探讨,涉及农业科技园区概念的界定,按照不同标准对园区进行的分类,对园区的建设背景和政策环境分析,园区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和解决方法等。
在1988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地理研究所分别提出了关于建立河南封丘科技农业园和禹城科技农业园的初步构想后,中国科学院农业项目管理办公室于1989年8月在禹城主持召开了科技农业园研讨会。国内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与建设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就逐渐活跃起来。苏宗周对观光农业园区创办的条件、园区内项目的设置和园区内高技术的应用与高效益的获取进行了探讨;张可云根据中国县域农业发展的第三次变革与趋势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现代农业必然会朝区域专业化、一体化、市场化的目标与方向发展,通过分析实现这一目标的条件,提出了只有从县域农业变革着手,才能逐步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基础准备。而根据近年来的县域农业实践,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中国农业变革的必由之路。蒋和平的专著《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论》为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和理论研究奠定了方向性和动力性的基础。沈悦林在综合各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动态的基础上,按经济类型、示范目的、经营方式的不同,对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模式进行了分类。褚保金等针对我国目前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状况,从园区产品的市场前景、地方的科技环境、政策环境和园区的科技环境、以及园区的经营水平和园区的农业经济状况等6个体系,用22项指标,设计了一套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评价监测指标体系,以反映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问题的根源,为XX和经营者提供决策指导和依据。辜胜阻在探讨科技园区发展经验、模式及其战略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高新技术园区的战略决策;石峰探讨了高新技术园区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及应采取的相应对策;张应良对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的可持续内生发展作了研究,从可持续发展观,技术内生观和制度创新三个角度提出了创新动力理论,以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建设为依托,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大发展。杨其长等以园区的技术经济背景和发展战略为切入点,对园区的基本特征、功能定位、主要贡献及存在问题做了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如何保持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健康持续发展的技术对策。杜彦坤在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的背景、制约因素、运行绩效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政策环境选择的初步构想。钟瑛结合发达国家的有关经验,论述了企业化经营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作用,即农业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以及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切入农业产业化的途径问题;袁智德等人从产业生态角度出发,论述了高科技园区成功的关键因素。查金祥等提出了发展极理论、系统工程理论、技术诱导和创新理论、创业中心理论和风险投资理论等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建设的理论基础,指出正确地运用相关理论指导农业科技园区的开发和建设至关重要。翟虎渠等根据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现状,对评价指标体系设立的程序、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指标权重的确定等进行了相应讨论。在此基础上,根据有关指标的变化设计了相应的现代农业利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杨敬华等首次将区域创新三螺旋理论应用于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研究,并将其拓展为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的四螺旋模型。应用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手段,构建了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能力评估模型。严振红等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确定了影响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
(四)研究内容
1.通过对陕西省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实际发展状况的研究,探讨在不同管理模式下,各类农业科技园区的特点。
2.选取陕西省部分省级种植类农业科技园区获得相关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影响农业科技园区效益的关键指标,并对其更好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五)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大量查阅国内外有关农业科技园区理论、发展现状和运行管理模式的文献资料,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对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运行模式进行总结分类,把握其不同的优势和特点,并作为陕西省农业园区的比较与借鉴。最后,选取合适的园区获得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对农业园区效益评价较重要的指标,为农业园区更好地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技术路线:

(六)预期结果
总结并分析不同管理模式下的农业科技园区的优势与特点,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到对农业园区效益评价影响较大的指标,根据这些指标对相关农业园区进行比较评价分析,为农业园区更好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七)本研究的创新点
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切入点,从园区的宏观发展、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科技支撑、产业带动和人力资源培养及园区龙头企业发展等方面创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科学的园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定量地分析评价,避免了专家打分主观因素的影响。
(八)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生研究所需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从事人文社科类研究生所需要的工作条件
有计划地安排个人时间,合理选取周围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进行考察,需要得到园区管理人的配合获取相关数据。
(九)论文工作进展安排(从事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基本框架)

(十)经费概算
来回车费
(十一)研究工作中面临的技术难点和拟采取的解决办法
不能从所选农业科技园区获得预期指标数据,根据园区现有数据对自己的指标体系进行改善以期更好地对园区效益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AndersonS,Nesterov,OligolisticCompetitionAndOptimalProvisionOfProductsEconometrica,No.6,November1995,1281-1302.
[2]BorensteinS,SkepardA.PynamicPricingInPetailGasolineMarketsTheRandJournalOfEconomics.1996,No.3,429-451•
[3]PaulB.Thompson.StevenA.Moore.TechnologyandPlace:SustainableAgricultureandtheBlueprintFarm.AgricultureandHumanValues.2002.19(4):369
[4]AlbertN.LinkKevinR.Link.OntheGrowthofU.S.ScienceParks,JournalofTechnologyTransfer.2003,28(1):81
[5]DebnarayanSarker,SudpitaDe.High:TechnicalEfficiencyofFarmsinTwoDifferentAgriculturalLands:AstudyunderDeterministicProductionFrontierApproach,IndianJournalofAgricultural
[6]魏雅华•风险投资:X经济的最大特色[J].开放潮,2002(4):66-67.
[7]周树林.高科技园区比较研究。http://www.stcsm.gov.cn/fuwuzhinan/fq/review,2001.09.28-02.
[8]陈益升。国外促进科学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概览[J].科研管理.1998(4):69-80.
[9]苏宗周.观光农业(园区)创办的实践与思考.福建果树,1994,(l):23一26
[10]汤新云.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与发展[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7(l):15一16.
[11]田建民,孙自庆.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当议.中国农村经济,2001,(7):19`23.
[12]王朝全.从农业技术的物品性质论农业科技园的制度逻辑.中国科技论坛,2003,(2):67一70.
[13]王朝全.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探讨.科学管理研究,2004,22(l):32一36.
[14]王朝全,李仁方.论农业科技园区的性质与特征[J].农村经济,2007,(4):3一5.
[15]王桂芳.论农业科技园区的功能定位[J].甘肃农业,2004(10):117一118
[16]王树进.农业科技园区经营亏损原因探析.科技与经济.2003,(l):125一126
[17]王为农.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宏观经济管理,2004(3):103-104
[18]王筱欣.增长极的扩散[J].国际贸易,1999,(12):32.
[19]王学军,李敬奎.国家科技政策促进高科技园区动态发展问题的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3,(l):15一17.
[20]魏德功.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J].经济研究,2005,(10):12一16.
[21]吴文良.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定位与发展策略.中国农业科技导报[J],2001,3(3):18-194
[22]吴忠泽.21世纪中国农业和农村科技的发展趋势与方向.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4(6):3一6
[23]西爱琴,阮怀军等.农业科技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4,(4):30一35.
[24]许越先,陈建华,杨文志.中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5]许越先.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现状、基本特征及发展对策[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1999,(9):11一13
[26]许越先.我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发展.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0,21(5):1一4.
[27]许越先.现代农业科技园与农业结构调整.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3):3一5.
[28]闰杰,罗庆熙,陈碧华.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J.北京农业,2004,(9):23一24
[29]杨敬华.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机制与模式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5)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6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