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我国历史文化中,龙文化形成了一种能够代表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文化。而在形成过程中,龙有多种形象,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和出土文物中的图形与实物不胜枚举。龙那么神通广大,它的儿子自然也非等闲之辈。本文基于文献研究法,专门论述了龙之九子的由来、龙之九子的神话与传说以及龙之九子的文化象征等,由细入微地阐述龙之九子神话传说的来龙去脉,最终反映其文化意义。
笔者希望我国人民能够了解和关注龙之九子的神话与传说,了解其存在的意义,并以龙九子为载体,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形成。
关键词:龙之九子;神话传说;象征含义;文化精神
引言(一)研究背景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龙作为造物主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龙子,九子的神话传说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然而,虽然“龙九子”的传说出现得很早,但还没有确定龙九子是谁,而“龙九子”中的“九”也是一个虚拟的参照物。直到明朝的时候才正式给这九个儿子定了性,明朝,人们从各种古代文献中收集各种进化成龙的生物,将其放在民间建筑上或摆放在重要场所,使之能占位驱邪,让人民可以安居乐业。明代一些学者笔记,如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书籍中开始逐渐出现了对龙之九子的相关记载。
而龙九子和龙一样,并不是突然而来的,是逐渐发展演变的。虽然有关龙九子是哪“九子”的说法不相同,但民间对于龙的“九子”数目的看法是达到共识的,即龙有九个儿子。这是自古以来人们众所周知的。
“虎父无犬子”,龙本身都如此神通广大、多才多艺,他的儿子自然也非等闲之辈,几千年来,龙一直被中国人视为伟大,神秘的象征。基于龙之九子的特殊影响力,研究龙九子的神话传说有利于推动民族文化传播,滋养我们民族的成长。
(二)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查阅中国知网、超星期刊、VIP、万方数据等网站,发现少数学者正在对“九龙子”进行一系列相关研究。例如:王安吉的《民间“龙九子”浅释》(2008)以河东民间一些说法,承杨慎《升庵外集》对九子名目的排序为研究角度,主要着眼于龙之九子的文化传承,对龙九子名目进行了知识性的介绍。吉成名的《“龙生九子不成龙”一说的由来》(2004)立足于龙九子的外形的角度,研究龙之九子在器物上的装饰纹样,探讨龙九子在不同领域的文化意义。张培凌的《龙九子考述》(2010)对九子的起源、历史沿革、功能特点和文化意义进行了详细论述,因此对本文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然而,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很少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研究文献,在中国知网上搜索“龙生九子”发现期刊有27篇,硕博论文有1篇,并且大部分论文都较少立足于龙之九子的神话与传说的角度展开分析。迄今为止,我国虽然有大量文章对龙进行一系列的探讨,但仅有一部分对龙九子的由来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并且只有少量对龙之九子中某一龙子的神话和传说进行深入研究的论文。由此看出:龙之九子的神话与传说研究是一个有待开发的领域,系统的研究龙之九子的神话与传说对推动我国龙之九子的文化具有很大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研究课题,通过文献调查获取信息,从而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文献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
本文通过查找、阅读和研究有关龙之九子的神话与传说的书籍、杂志、论文、及官方文件等各种形式的资料, 了解前人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的现状,针对本文龙之九子的神话与传说主题从中了解龙之九子的由来。并对所查阅的资料进行整理、比较以及归纳,确定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龙九子。再依次对龙九子“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负屃、螭吻”的神话传说进行深入的系统性探讨,随之整理出龙之九子的神话与传说,并根据它们的神话传说挖掘其在相对应领域的文化意义。
(四)研究内容
基于研究现状,本文研究内容为:从刘伯温版本、李东阳《怀麓堂集》记载版本以及后人整理成书的《中国吉祥图说》记载版本的三个版本中确定龙之九子。并着眼于龙子九子各自的神话与传说,根据它们的神话与传说来挖掘和传承的我们中国珍贵的传统文化,如:彝族的龙头月琴上有囚牛的雕塑是因为囚牛寓意音乐,古人的宝剑上有睚眦的雕塑是因为人们认为这样能增加宝器的威力等等。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当防止一切文化的消失,加强对民间风俗和习俗的保护,警醒世人要好好珍惜宝贵的精神财富,保护我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五)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1)通过对龙之九子由来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了解和认识龙之九子的由来以及其神话与传说,深入探讨龙之九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2)结合民间龙之九子的版本加以分析,总结整理龙子九子的神话与传说,为后人对龙之九子的神话与传说的继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现实意义: (1)研究龙之九子在现今社会上的用途,分析其对我们生活的作用。 如:现今社会上的龙舞文化习俗中的“龙”是龙九子中的狴犴,它象征着正义,同时它也是古时监狱上虎头形的装饰 。
(2)希望我国人民能够了解和关注龙之九子的神话与传说,了解其存在的意义,并以龙九子为载体,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形成。
二、龙之九子的由来
(一)刘伯温版本
相传,在元末明初,当时天下大乱,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人间民不聊生。玉皇大帝得知此事后命令天神刘伯温去凡间辅佐明君平定大乱,但刘伯温孤身一人,所以恐怕无能为力,于是玉皇大帝便给了刘伯温 “斩仙剑”,让他可以用此来并肩作战,平定大乱。同时,玉皇大帝命令四海龙王协助刘伯温,让他不在孤军奋战,无奈四海龙王老态龙钟,无力征战,不能很好的协助刘伯温平息大乱,因此四海龙王决定派出九个儿子,让它们跟随刘伯温去凡间协助他完成玉皇大帝的任务。龙九子皆法力无边,神通广大。多年来,它们与刘伯温一起生活、并肩作战,帮助朱元璋夺取王位。
当刘伯温和龙九子完成了平定战乱的任务后,准备向玉皇大帝复命时,明成祖却不希望它们离开,想把龙九子留在身边,永远为自己效劳。于是他便心生一计,声称需要龙九子的帮助来建造紫禁城,紧接着他急忙去找刘伯温。由于刘伯温征战多年,已经病得昏昏沉沉,朱棣在这时趁机向刘伯温借剑,非常容易就得手了。明成祖虽然从刘伯温手中骗到了“斩仙剑”,但龙九子并不是他一介凡夫俗子就能够差遣。朱棣见此,便再次想到了一个方法,他对老大赑屃说:“你力气这么大,声称可以背起千万斤的东西,现在如果你能挪走这块石碑,我就不会阻止你们回去。”赑屃看了一眼,认为这只是一块小石碑,挪走它并不是什么难事,便不假思索地将石碑驮在身上。但赑屃用尽全部力量,想尽一切办法都始终无法挪动半步。原来,这小石碑是神功圣德碑,它记录了“真龙天子”一生的功业和德行,而功业与德行是不可估量的。而且石碑上面又有能镇四面八方的妖魔鬼怪的玉玺印章。所以,赑屃在背起石碑的那一刻也意味着放不下来了。其它龙子看见大哥被压在碑下,便要陪伴大哥,不跟随刘伯温返回天庭,但九子发誓不会在人家显出真身。
所以尽管明成祖强行留下了龙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雕像,九子并不会显出真身。刘伯温得知明成祖算计龙九子的事情后,也离开了人间返回天庭给玉皇大帝复命。而明成祖得知刘伯温已经离开的消息后感到非常遗憾,为了告诫后人不要蹈其覆辙,便让龙九子各自负责掌握自己的职责,最后在各自的位置上流传千古。
(二)李东阳《怀麓堂集》记载版本
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是一部介绍“龙九子”的早期著作。相传有一天,明孝宗突有所感,询问当时的著名学者李东阳:“听说龙有九个儿子,那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呢?”面对皇上心血来潮的的询问,李东阳不能立刻回答上来,退朝后他绞尽心思,拼凑出一份清单。根据李东阳的清单,龙的九子分别是:“趴蝮、嘲风、睚眦、赑屃、椒图、螭吻、蒲牢、狻猊、囚牛”。而杨慎后来听说了他老师李东阳讨论过“龙九子”的事情,非常佩服他的老师,后来根据时代发展自己的整理总结出龙九子为:“赑屃、螭吻、囚牛、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眦、金猊、椒图”。
可能是受到明孝宗的影响,也有可能是李东阳和杨慎的影响,“龙九子”的故事便这样流传于民间。明代文人的笔记也被抄写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如皇甫录的《近峰闻略》、胡侍的《真珠船》、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谢肇 的《五杂俎》、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荟》等等都有龙九子的相关记录。
事实上,“龙生九子”并不是龙生了九个龙子,而是在古代,人们通常用“九”来代表大量的事物,同时“九”也代表着尊贵,例如中国古代的皇帝被称为“九五之尊”,“九”在这里就代表了 “至尊”的地位,百姓用“九”来表示龙子的数目是具有相当深层的含义。
(三)后人整理成书的《中国吉祥图说》记载版本
《中国吉祥图说》记载:九子之老大叫囚牛,喜音乐,蹲立于琴头;老二叫睚眦,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老三叫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四子蒲牢,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五子狻猊,形如狮,喜烟好坐,倚立于香炉足上,随之吞烟吐雾;六子霸下,又名赑屃,似龟有齿,喜欢负重,碑下龟是也;七子狴犴,形似虎好讼,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八子负屃,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老九螭吻,又名鸱尾或鸱吻,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因《中国吉祥图说》为世人所承认,故本文以《中国吉祥图说》版本的龙九子“老大囚牛、次子睚眦、老三嘲风、老四蒲牢、老五狻猊、老六赑屃、老七狴犴、老八负屃、老幺螭吻”展开研究。
三、龙之九子的神话与传说
(一)囚牛的神话与传说
相传在泸沽湖有一位优雅大方的女孩玛雅,她和母亲居住在一个小村庄里,家境清贫,但也衣食无忧。玛雅喜欢在黄昏时刻独自对着夕阳,抱着自己的月琴弹奏。而在村里有个传言,在湖里住着一个头长鳞角的黄色妖怪,它被人们称为囚牛,在黄昏时刻,它会捕食幼童。但一切只是谣言而已,因为囚牛是龙的儿子,并且是龙九子中的老大,作为尊贵的龙子固然是不会捕食幼童的。囚牛天生就喜好音乐,每天的黄昏时刻,玛雅在湖边小石旁弹奏月琴,囚牛便在湖中聆听。随着时间的推移,囚牛爱上了玛雅,每晚都来听她弹奏音乐,终于,换来了她的一次回眸。玛雅怀着好奇和恐惧,望向了那抹深情,爱情也就诞生在这一次的回眸。
但是,人间有人间的律法,天庭也有天庭的法规,人与神是不能相爱。天兵天将前来逮捕囚牛,囚牛宁死不回天庭,要和玛雅一生一世。最终,囚牛用毕生修为化作一道金光,和玛雅的月琴合为一体,从此得以长久陪伴在玛雅身边。
传说囚牛的耳音特好,能通万物语言,辨别声音,且特别是欣赏拨弦音乐,因此才被放在了乐器的头部。
(二)睚眦的神话与传说
相传,在吴国流传着一首童谣:“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而童谣中的“水中龙”说得便是龙王次子睚眦。据说睚眦看起来像一只长了龙角的豺狼,它天生凶猛好斗。他常常会无缘无故地制造战争和杀戮,没有人能制服他。所以人人谈到睚眦而色变。
一天,睚眦再次假扮人形,在太湖边上寻找机会,制造麻烦。无聊之余,他看到一个英俊潇洒的年轻人,他望着太湖的景色,连连表达赞誉之词,却不经意间提到“妖龙怎么能在这么美丽的地方掀起波澜?”他一说完,睚眦就知道他所说的“妖龙”一定就是自己。瞬间,睚眦就咬牙切齿,非常生气,它立刻现出了原形朝年轻人方向冲去,而这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雷声隆隆,眼看年轻人快要死于非命时,一道寒光突然袭来,睚眦被击退回来。而年轻公子则昂首挺胸地拿着宝刀站在岸边,对着睚眦说:“妖龙,今天我便要替百姓除祸害,杀了你!”睚眦听到这话,大发雷霆,再次向年轻人发起攻击,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年轻人最终战胜了睚眦,而此刻的睚眦身首异处、鲜血四溅。大战后的天空恢复了晴朗,而百姓也走出家门,他们集聚在街上欢呼着,庆祝妖龙的灭亡。原来这为民除害的屠龙勇士是益州刺史王濬,他在路上听说了恶龙的残暴行为,决定为百姓除害,消灭恶龙,于是才有了这一日的屠龙一幕。
后来,晋武帝得知了王濬替民除害并斩妖龙的光荣事迹,特地命工匠打造一把刀柄雕刻了妖龙的形状宝刀赐给了王濬,并且封他为龙骧将军。而这宝刀被人们取名为睚眦宝刀。这就是睚眦宝刀由来与龙子睚眦的传说。
当然,睚眦还有另外一个传说,相传睚眦长相凶恶,龙爸爸并不喜欢它。睚眦悄悄离开家,立志要成就一番事业。当时的商纣王昏庸无道,有一天周文王在郊野遇到了睚眦,睚眦告诉他应该起兵推翻纣王的统治,周文王顿时理清局势,他请求睚眦助他一臂之力。睚眦向它推荐了姜子牙,最后在姜子牙的帮助下,文王取得胜利建立了周朝。为了感谢睚眦的恩情,文王便命人将睚眦的形象刻在剑上,希望后人水远记得它。
(三)朝风的神话与传说
相传嘲风是一条瘦骨嶙峋、弱不禁风的小龙,它喜欢爬得很高,而且经常在高高的礁石上跳舞。当渔船经过时,人们必须为它的舞姿鼓掌喝彩,如果不小心对它视若无睹,嘲风就会很生气地激起波澜,掀翻渔船。所以每次渔船经过那些高高的岩石时,都要小心谨慎,但嘲风的身形太小,渔民们常常看不到上面的嘲风,于是悄悄地经过,这让嘲风感到非常生气,直到渔船被暴风雨掀翻时,渔民们才知道嘲风在礁石上面。后来渔民们都学聪明了,每当航行时经过礁石,都对着天空不停地鼓掌,不管上面有没有嘲风,这样就能防止意外发生,后来这成为渔民们祈求平安的一种习惯。从那以后,渔船再也没有被嘲风打翻,然而,嘲风喜欢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的行为,却成为了渔民茶余饭后的的笑柄。当然,嘲风并不知道渔民们的这一个习惯,它只看到渔民们望着它拍手叫好。而嘲风听到掌声后,认为自己的舞姿受到渔民们的欣赏,于是不停地在礁石上翩翩起舞,直到渔船离开才不再跳舞。长此以往,嘲风学会提前赶到来到礁石上,在渔船必经之路等待渔民们的到来,这样就能够让渔民们更多的欣赏它的舞姿,获得更多的掌声和欢呼声。渔民们对着礁石鼓掌的习惯在渔民之间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也只有嘲风不知道真相,天真的以为渔民们给它鼓掌是因为欣赏它的舞姿,所以它只要看见渔船就会不断地在崖上跳舞,完全投入舞蹈当中。这就是嘲风的传说。
(四)蒲牢的神话与传说
蒲牢最早出自李善注《文选•东都赋》引汉薛综“发鲸鱼,铿华钟”注文:“海中有大鱼曰鲸,海边又有兽名蒲牢。蒲牢素畏鲸,鲸鱼击蒲牢,辄大鸣。”
据说蒲牢是被龙王赶出龙宫,原因是因为他太吵了,无缘无故的咆哮,这让家人很不安,就连龙王也无法平静下来。屡次教训无果,只得把它驱赶出去,龙宫因此也恢复了往日的清净。
离开了龙宫之后,蒲牢就被鲸鱼围堵了,它非常害怕,于是对着鲸鱼大吼了一声,急忙地冲出围堵,逃到了岸边。虽然蒲牢脱离了鲸鱼的围堵,但它又不可以远离大海,毕竟,他从来没有在陆地上生活,对陆地上的一切东西都比较陌生,所以它在沿海地区游荡了很多年,游走在海与陆之间。虽然蒲牢害怕鲸鱼,但鲸鱼也害怕蒲牢的咆哮声,每当蒲牢遇到鲸鱼的围堵攻击时,它就会乘风爬上浪尖,对着鲸鱼发出巨大的吼声,把鲸鱼的身体从水中震出来,尽管这些鲸鱼一直围堵,但只要蒲牢持续的吼叫,就可以逼退鲸鱼,冲出它们的围堵。
因此,现在的钟上往往刻有蒲牢的形象,并且人们会用鲸鱼形状的长木雕撞钟,据说这样可以让钟声变得更加的响亮、传播更加遥远,这是为了让声音在千里之外也可以听到。后来人们又演绎它的功能为“报时”。
(五)狻猊的神话与传说
相传在古时候,君王为了领土而互相争斗,完全不顾百姓疾苦。因此,百姓每天都在祈祷战争的结束,希望可以过上安稳的生活。或许是百姓的祈求灵验了,一天,突然出现了一支奇怪的军队,他们英勇善战,并且骑着一种奇怪的异兽,传说这种异兽就是狻猊。
这一强大的军队一出现,便横扫千军,所向披靡,它们所到之处都是战乱之处,而别的军队每当看见它们的气势便不战而退。经过多年的战斗,这支军队的名声越来越大,它们是不可战胜的,其他军队看见它们都会不战而败。没过多久,在这支军队的震慑下,很久也没有出现战争了,人民百姓也如愿过上美好的生活。而这支军队也随之隐姓埋名,没有一点踪影,好像从未出现过似的。
君王们都害怕战争会再次让这支强悍的军队出现,便决定停止战争。在民间,百姓称这支军队为“狻猊铁骑”。从那时起,狻猊也被视为是结束战争、平定大乱的象征。但是狻猊因为长年征战导致杀气太重,因此,人们通常把狻猊的形象刻在香炉上,用香来压制狻猊身上的杀气。
当然狻猊还有另外一个传说。相传狻猊原是淘气的危害人间的龙子。它天生喜欢当坐骑,它喜欢让人们坐在它的背上,在空中飞翔,随后乘人不备将背上的人摔下去,使人非死即伤。一天菩萨云游至此,决心收服它。菩萨变成一位姑娘,要求坐在狻猊背上游玩,狻猊又如往常一样,想将姑娘从背上摔下来时,突然背上非常的重,狻猊从空中被压到地上,四肢伏地不能动弹,原来背上压了一座石山。这时,菩萨现出了原形,收下狻猊,原来狻猊背上的山是菩萨座下的莲台。从此之后,狻猊驮着菩萨云游天下。
(六)赑屃的神话与传说
传说大禹有一个儿子叫鲦,他从天帝那里偷了一个宝物,据说这个宝物可以自己长出土壤,于是鲦在治水过程中便用到了这宝物。鲦把宝物放在了河坝下面,宝物长出土壤把河道围堵起来,治水的问题就因此得到了解决。但是鲦偷走宝物这件事还是被天帝发现了,天帝命令祝融抓捕并处死鲦,而接下来的治水的任务也自然而然的交给了鲦的父亲大禹。大禹和鲦的治水方法不同,他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而在大禹治水时,赑屃却在制造麻烦,于是大禹便把它给收服了。后来因为赑屃力大无穷,可以搬起重物,所以帮助大禹疏通河道的任务就交给了它,在赑屃的帮助下,大禹很快就成功的疏通河道。在治水成功后,大禹为赑屃立了一个碑,碑上刻着它立下的丰功伟绩,让它背着,这也是现在碑下“赑屃”形象的来源。
赑屃被收服后,经常乐于助人,当它每次帮助百姓之后都会把自己的功绩刻在碑上。到目前为止,赑屃在百姓心中依旧象征着长寿和吉祥。据说它总喜欢抬头挺胸地向前走,永不止步。至今依旧存在有很多赑屃的形象,很多记载功业与德行的石碑都是它来扛起,在一些电影中,也出现它的形象。并且据说如果摸到赑屃的头就可以带来好运。
(七)狴犴的神话与传说
传说在南宋时期,有一个叫犴裔的人,他主要负责管理监狱。他在管理监狱时,对待犯人非常和善,甚至会像对待亲人一样体贴入微,他每天都会劝导犯人要做一个好人。当犯人遇到困难时,他也会伸出援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正因为他的善举,得到了老百姓们的爱戴,但也因为如此遭到了贪官和奸臣的妒忌。
当时的皇帝非常的迷信,为他作法占卜的道士也是非常多,而封咒则是当时皇帝最信任的道士之一。由于犴裔在民间深受百姓爱戴,所以贪官和奸臣们决定收买封咒来陷害犴裔。有一天,当封咒作法占卜时,他的脸色突然变得很惊慌,导致作法占卜的龟壳被摔碎了。当皇帝问他占卜结果时,他便欺骗皇上说作法得出的占卜结果是:“犴裔是瘟神”。皇上听到这结果感到非常的恐慌,于是命令奸臣秦桧调查并解决这件事。秦桧接到圣旨,非常高兴了,立即赏赐了封咒。
而秦桧领旨后和其他奸臣交谈商量如何处置犴裔,最后,他们一致决定对犴裔处以死刑。在行刑途中,百姓都抗议行刑,认为犴裔是冤枉的。而犴裔在行刑前,更是对着天喊冤:“你们这些贪官奸臣,杀人如麻的恶魔,我一定会找你们报仇的。”说完便身首异处了,在场的百姓都伤心欲绝。
突然,天空雷电交加,一头怪兽出现在人们眼前,而道士和贪官奸臣们都被这头怪兽制造出来的龙卷风卷上了天空,然后又落在了山顶。就在这一瞬间,山便出现了一条缝隙,怪兽则把道士和贪官奸臣们都封在了里面。而百姓们都认为这头怪兽是犴裔的化身,于是把它称为狴犴。
狴犴在百姓心中是正大光明、铁面无私的,再加上它的形象非常的威严,因此它的形象不仅会装饰在监狱的大门,还被用来摆在官衙大堂的两侧,它就像老虎捕食猎物一样注视着公堂的囚犯,维护公堂的正义。所以狴犴不仅是牢狱的标志,更是守护黎民百姓的神。
(八)负屃的神话与传说
传说龙八子负屃喜欢写文章,但实际上它自身的文章水平一般。有一天,负屃幻化成人形在观海亭边欣赏点评碑文时,恰好遇到了几个在海边游览的文人。当文人在旁边听到负屃对碑文的点评时,越听越感到不对劲,认为负屃的点评不恰当。于是有一个人上前向负屃请教,负屃知道这是被人知道自己的点评不是专业的,但它还是坦然自若地说道:“写文章是你们这些博览群书的文人的事,与我无关,我仅仅只是欣赏以及发表自己的看法,难道这样也不可以吗?”这番话一说完,大家哑口无言。负屃很高兴,摇着扇子继续游玩去了。
负屃在游玩时遇到石碑上的奇文佳作,都会津津有味地欣赏、细读。尽管这样,负屃的文学水平依旧是得不到很好的提高。负屃忍不住感想,自己可能真的写不出惊天之作了,于是负屃便现出真身缠绕在石碑上,用龙身点缀碑文,甘愿作为雕画衬托这些奇文佳作,守护自己喜爱的文章。这便是负屃的神话传说。
(九)螭吻的神话与传说
《汉记》是最早记载螭吻的文字,里面写到:“柏梁台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于屋,以厌火祥。”
据说有一天,夏代君主在东海游玩时,意外地在捕获了一条身上长着龙头的怪鱼。君主看着这条怪鱼,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孩子看着世界一样。君主和怪鱼对彼此的存在感到震惊,他们之间的凝视与忧思也开始影响了后代的性格。而大臣们认为这条怪鱼是海神所赐的,见到它我们朝代便就会国泰民安,于是纷纷向君主表示祝贺。传说此鱼便是螭吻。
传说螭吻只要在水中微微摇摆就可以分开波浪,随后就会迎来一场大雨。所以每逢旱季,只要让螭吻在水中摇摆,就会天降大雨,以至于它有国泰民安的象征。而螭吻吃祭品时,是十分温驯的,经常因为贪念祭品而舍不得离开。这便是螭吻的传说。
因为这位龙子喜欢在危险的地方四处张望和吞火。因此,古代建筑的房檐上往往刻有螭吻的雕像,以此祈求住宅免遭火灾。
四、龙之九子的文化象征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九子的文化在绝非少数存在,而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源远而流长。龙九子文化摒弃了封建、神秘、专制等消极因素,它虽然不能在民族团结和民族复兴上发挥主导作用,但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影响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形成了一种多姿多彩的文化。
(一)自强不息
我国著作《周易·乾卦》解释“龙”的象征意义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既是在称赞君子,更是在赞美龙。人中之龙,自强不息,这些都是我们中华儿女自古相传的优秀品质。作为龙子,九子更是传承了龙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赑屃的千年驮碑、努力昂头、拼命向前、忍辱负重,狻猊的一往无前、势不可挡、无所畏惧,蒲牢的鸣叫不已、发人深省,这些无一不是在展示龙九子的自强不息,奋勇向前。他们自强不息、忍辱负重的奉献精神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理应弘扬和传承的它们的优秀品质。
(二)守护一方
龙九子各司其职、守护一方,不仅出现在文学作品,还出现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例如:建筑文化、音乐文化等等,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守护,保佑百姓。老大囚牛因为精通乐器被人们雕画在乐器上,因此出现了“龙头胡琴”。老二睚眦因为凶猛,人们认为它能增加武器的威力于是便有了“刀剑上的睚眦”。老三嘲风因为象征吉祥、美观往往被放置上屋脊上用于消除灾祸。老四蒲牢因为喜欢鸣叫因此被雕刻在钟上。老五狻猊因为喜欢烟火于是便被装饰在香炉上。老六赑屃因为力大无穷于是便有了“驮着石碑的赑屃”。老七狴犴因为正大光明因此被装饰在狱门上。老八负屃因为喜欢文章于是便有“石碑上的负屃”。老九因为喜欢吞火,于是人们认为它能克制大火便出现在屋脊。
龙九子在各自的领域履行职责,共同守护我们百姓平安,也正是它们心系百姓和敢于挑战的的精神受到了我们的敬重。同时,龙九子的神话传说真实的记录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足迹,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发展过程的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
(三)尊重个性,倡导自由发展
俗话说,龙生九子,子子不同。龙的这九个儿子有喜欢音乐的、喜欢评论文章的、喜欢诉讼的、喜欢冒险的、喜欢负重的、喜欢热闹的、喜欢安静的,还有喜欢斗争的,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主发展,各行其是。龙在中国人心中是神圣的,但它并没有严格要求儿子成龙,而是尊重个性,自主发展,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而龙九子从吉祥物升华为皇权代表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每个时代的“龙九子”的形象均有自己特色,并应用于各个艺术领域。
五、结语
民间每一个“龙子”的传说都是我们中华文化中最美、最绚丽的一部分。作为一名XXX的文化传承者,也是一名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我们不能对中国的龙文化一无所知,不能对龙九子的神话传说一窍不通,我们应该多去了解与学习中华文化。虽然 “龙九子”在民间存在着不同的版本,但题材却涵盖广泛,体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展示出我们祖先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当然,由于笔者的能力有限,本文只是对龙之九子的神话与传说进行非常粗浅的研究,所以本文对龙之九子的神话与传说的研究难免会有诸多不足,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陈嘉杰,哈皮黑儿(图) ,史艳华,王礼平. 骨子里的龙文化[J].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2019(07):10056-10058.
[2]佟悦. 龙生九子各不同[J]. 北方旅游,2002(19):50-51.
[3]杜卫民. “龙”的成长和新生[J]. 当代金融家,2012(02):190-191.
[4]都匀. 龙生九子名从何来[J]. 大地纵横,2005(12):28.
[5]冯时. 龙的来源——一个古老文化现象的考古学观察[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05):1-4.
[6]丰家骅.“龙生九子”的来龙去脉[J]. 寻根,2006(06):28-35.
[7]郭静云. 史前信仰中神龙形象来源刍议[J]. 中原文物,2010(03):23-33.
[8]吉成名. “龙生九子不成龙”一说的由来[J]. 东南文化,2004(04):91-92.
[9]王安吉. 民间“龙九子”浅释[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10):27-29.
[10]兰佳丽. “龙生九子”辨——几部大型词典在处理相关词条中的疏漏[J]. 汉字文化,2005(02):45-47
[11]李晓婷,李灏. 文化不可译性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从“龙”的英译看中国民族形象的维护[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20(07):63-65.
[12]刘立欣. “龙生九子”的多角度释义[J]. 古建园林技术,2012(01):60-62.
[13]刘玉娥. 《诗经》与龙文化[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06):1-3
[14]刘勇先. “龙生九子”的说法[J]. 东方收藏,2012(04):25-26.
[15]陆杨. 龙生九子[J]. 时尚北京,2009(07):218-220.
[16]茅子芳. 龙生九子(九)——钟声噌吆因蒲牢[J]. 知识就是力量,2010(07):74-76.
[17]三叶草. 现代鸱吻[J]. 消防与生活,2008,000(004):1.
[18]尚民杰. 龙生九子杂说[J]. 文博,1997(06):40-43.
[19]施洛茵. 龙生九子[J]. 中文自修:中学版,2001(05):28-29.
[20]孙克诚. 龙化传说探略[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2):67-71.
[21]谭盈盈,龚艳玲. 中国龙与日本龙之比较[J]. 学园:教育科研,2011(23):77-78.
[22]王曙. 传说中的龙生九子及其形象考释[J]. 中国宝石,2010(04):229-234.
[23]魏亚丽. 《平凡的世界》里的龙文化浅析[J]. 文学教育,2019(33):118-119.
[24]向秀红.“龙生九子”的传说[J]. 文史杂志,2012(02):78-79.
[25]徐遁,shan_shine(图).龙生九子 各有其才[J].知心姐姐:奇妙语文故事,2018(12):32-36.
[26]闫思雨. 龙生九子传统形象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探析[J]. 西部皮革,2019,41(11):114-116.
[27]于祖培. 南义井口龟和狮子——兼谈龙生九子[J]. 陇右文博,2010(01):18-19.
[28]谭盈盈,龚艳玲. 中国龙与日本龙之比较[J]. 学园:教育科研,2011(23):77-78.
[29]张大鲁.神族的繁衍——“龙生九子”说浅释[J]. 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0(02):81-84.
[30]张培凌. 龙九子考述[D]. 南京师范大学, 2010.
[31]郑军. 中西“龙”文化之比较[J]. 海外英语,2011(10X):302-303.
[32]战克. 龙的传说[J]. 老年健康,2012(01):60-61.
[33]邹中娥. 关于龙的传说[J]. 快乐语文,2017(13):34-35.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62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