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静乐县杂粮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形成了优质小杂粮藜麦、脱毒马铃薯、甜糯玉米、中药种植等特色产业。但是,其特色农业发展依然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特色农产品品牌意识不强、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农业企业示范引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这严重制约着特色农业经济乃至整个农业经济的提质増效。因此,重新审视静乐县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重新认知和定位特色农业发展,是加快全县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农民脱贫致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
此次借助文献研究法收集了许多有关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的文献资料,然后选择静乐县特色农业为研究对象,借助SWOT分析法来评估了其内部以及外部环境,通过研究发现,静乐县特色农业产业在农业自然资源、地理环境、品牌建设和交通方面具有优势,且在涉农政策支持、院地合作平台、“互联网+农业”方面存在着机遇。同时,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着发展规模小水平低、风险抵抗力差、品牌建设水平低且支农资金不足的劣势,以及生态环境恶化和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带来的风险。有鉴于此,立足于未来特色农产品市场需求,针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特色农业发展基础条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并引进科技人才、大力发展涉农企业并带动特色农业发展升级、夯实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并铸实多元营销链条、拓宽政策扶持并增加支农资金投入等对策建议。旨在使静乐县特色农业产业获得进一步发展,得以做大做强。
关键词:特色农业;SWOT分析;乡村振兴
1绪论
1.1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近些年来,我国农业产业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民众消费需求也开始由以往的只求温饱慢慢向多样化、新鲜化、健康化方向转变。而因为受到区域性等的影响,我国部分传统农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价格低迷等一系列问题。在此背景下,发展特色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能够看到,乡村振兴战略第一次出现于《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文件中,该文件要求,必须积极施行这一战略,在令农业发展质量能够得到充分保障的同时,积极培育乡村特色农业发展新动能,强化乡村振兴特色农业人才支撑,开拓特色投融资渠道,推动三大产业的融合与发展,让质量兴农目标得以更快实现。之后,《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要求,必须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大力有效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指出补全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保障特色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展特色农业已经提升到国家政策高度,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此可见,当前要想推动农业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就必须让农业结构得到优化和完善,就必须借助多种举措,将农业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加大对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力度。静乐县历来是农业大县,当前该县农业发展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特色农产品品牌意识不强,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农业企业示范引领体系不健全等都对其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造成了极大阻碍。从xxxx以后,静乐县对于农业发展问题的重视度进一步提升,并开始引导各地依托资源优势,整合优化农产品区域分布,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实现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发展。重新审视和定位静乐县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认识到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加快全县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农民脱贫致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1.2 研究意义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以静乐县为研究对象,以其特色农业的发展为研究内容,充分分析其发展特色农业之时具备哪些优势和不足,同时对其为何会存在不足进行分析,为其特色农业的发展建言献策,从而为国内县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经验、发展思路及建议,为国内县域特色农业良性发展,推进特色农业常态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近年来,静乐县形成了优质小杂粮藜麦、脱毒马铃薯、甜糯玉米、中药种植等特色产业。然而,因为该县并未做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同时在农业发展中投入的资金以及技术都不够,而且也缺乏科学的产业布局,所以其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一直未能得到提升,提质増效目标也久久未能实现。通过对该县近些年来发展特色农业之时的优势进行分析,同时明确其有哪些风险和制约因素存在,并想办法对农民生产积极性进行调动,能够为该县特色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提供强大助力,因此极具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1.2.1 研究目标
当前,如果想要让静乐县特色农业获得进一步发展,进而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促使农民能够脱贫致富,就必须对静乐县在资源、区位方面的优势进行重新定位,展开深入分析。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和研究目的,本文确立了以下研究目标:
通过搜集整理和研究学习当下相关领域先进的研究理论和参考文献,确立本课题相关的一系列基础理论作为本文后期分析论证的依据和理论支撑;通过对静乐县特色农业发展的深入调查和客观分析,尽可能详尽地探索和找寻出研究对象存在的基本问题并分析其成因;根据静乐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实际现状,借助SWOT分析法,从机遇、优势等维度来总评分析该县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进而做出特色农业发展战略选择;基于以上分析,进一步论证并提出静乐县特色农业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应该采取的措施和改进策略,为丰富理论和指导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鉴示。
1.2.2 研究内容
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内容为:一是绪论。此章节简单阐述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目标及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进展与评述,论文创新点与局限性等。第二部分简明阐述基础理论,从概念阐释、理论概述两方面着手,先介绍了特色农业以及乡村振兴等概念,然后以二元经济机构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为理论概述探索特色农业的发展方向。第三部分梳理静乐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包括特色农业发展的根基、特色农业发展历程和特色农业发展现存问题三个方面。第四部分对静乐县特色农业发展进行SWOT分析,进而做出特色农业发展战略选择。第五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对静乐县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总体规划、县域布局、发展重点方向进行阐释,进而提出对策建议。
1.3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此次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第一,文献研究法。在对研究对象、内容进行明确后,借助各类网络平台比如知网、万方等搜索相关文献资料,同时到图书馆查询有关书籍文献,对收集的所有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明确涉及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同时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在理论上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支持。
第二,SWOT分析法。此次以静乐县为研究对象,以其特色农业发展情况为研究内容,借助SWOT分析法来对其具备的优劣势、存在的机遇以及面临的威胁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借助此类手段,除了能够对该县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形成充分了解外,还能够为如何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1.3.2 技术路线
本文的技术路线图如下所示(见图1-1):
本文通过理论基础、静乐县特色农业发展状况、静乐县特色农业发展SWOT分析以及静乐县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形成乡村振兴战略下山西静乐县特色农业发展研究这篇论文。
图 1-1 研究流程框架图
Fig 1-1 research flow diagram
1.4研究进展与评述
1.4.1 文献回溯
(1)关于特色农业区域资源优势的研究
Lauschner.R(1980)[1]认为,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加强联合可以增强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力,有助于农业区域资源优势在该区域实体企业经济发展中发挥带动和引领作用。
FujitaM,T.Mori(1999)[2]认为,城市系统结构的稳定和进化与该区域工业化经济发展程度和农业经济稳定程度密切相关,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与区域资源优势关系密切成正相关关系。
彭启华(2005)[3]认为,不管从广义视角还是狭义视角进行观察,在特定区域范围内便是农业资源开发的主要特点,若能够做好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工作,必然能够提升此区域的生产和发展水平,促使其农业现代化进程得以加快。
周连第等(2006)[4]认为,山区特色农业资源不同于一般产品,品种与品质方面有稀缺性特点,故价格较贵市场看好,同时其也能够为相关产业比如运输业、加工业的发展产生带动作用,如此就能够让山区农民拥有更多的就业渠道,其收入水平自然也就能够得到提升。由此可见,当前对于农民而言,对山区特色资源进行开发已经成为重要的增收手段。
在学者郑鑫(2007)[5]看来,对于消费者而言,其更偏好原产地品牌。能够发现,在进行农业生产之时,其农产品品质会受到地域环境的极大影响,而各个地区的地域环境又并不相同,同时其风俗民情、民众的消费习惯也各不一样。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要识别农产品品质存在较大难度,所以其在购物之时,通常通过产地来对农产品品牌进行判断。
肖宏(2007)[6]认为,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由于特色农业要求的气候、技术水平和生产条件比常规农业要高,而这些条件并不是任何地方都能满足,因而特色农业的生产分布范围不像常规农业那样广,地域性特征更加突出。
于平福等(2013)[7]认为,当前要发展好特色农业,就必须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让各种科研院校、科技型企业都能够在特色农业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做好技术攻关工作,培养特色农业创新人才,推动农业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
夏春(2017)[8]认为,如今若想推动地方区域性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就必须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具体而言,各地可积极对自身区域资源优势进行充分运用,然后积极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输出高附加值的优质农产品,促使农民得以增收增产。
(2)关于特色农业发展导向的研究
Poter(1999)[9]认为,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市场竞争优势是否可以稳定和持续,并以加州葡萄酒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和市场竞争经验进一步阐述了区域产业化程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助推作用。
Vasant Gandi(2001)[10]认为,农业项目的发展要顺应和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并以印度的小麦经济为例深入分析了农业发展要以市场为主导的重要性。
熊宁(2001)[11]认为,不论是发展特色农业之时,还是开发特色产品之时,都必须基于利益最大化原则,在市场的导向下对各类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和充分运用,然后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以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得到更多市场份额,形成特色经济优势。
在学者章力建等(2004)[12]看来,当前要想发展好特色农业,除了需要时刻把握市场需求以外,还必须对山地资源进行充分运用,让其资源优势往生产和商品优势上转变。换言之,便是结合本地优势搞活农业开发,立足市场需求。
吴晓迪(2014)[13]认为,如果想要特色农业获得持续性效益,就必须积极打造制命品牌。能够发现,当前并没有多少特色农业知名品牌,具体来讲,首先,虽然市场上注册了许多品牌,然而大部分品牌都没有什么知名度。其次,大部分都是企业品牌,并没有多少原产地品牌。然后,品牌保护不力,极大地限制了品牌的市场价值。
在学者王峰等(2016)[14]看来,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电商平台获得了极大发展,若能够积极进行农业信息平台的构建,同时将其和电商平台进行对接,发展“互联网+农业”,必然能够让农产品信息传递速度、范围都发生极大改变,而这对于特色农业的发展而言毫无疑问是十分有利的。
刘依杭(2020)[15]认为,特色农业由于其自身发展条件限制,在技术和资金方面需要很大的支持和保障。首先,抓好特色农业成果,积极进行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构建。其次,围绕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在培育农产品市场的同时,积极更新和优化示范农业模式,从而让特色农业综合效应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3)关于特色农业发展目标的研究
James E. Austin(1981)[16]认为,农业项目的规划和确立首先必须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只有在精准分析和策划农业项目的可操作性和目标性之后才能取得项目的成功实施,也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从而在取得效益的前提下稳定持续发展。
Maria Antonieta Barron(2000)[17]认为,在农业发展进入比较成熟阶段的时候,需要发展农业企业,不然会产生经济倒退和重新陷入贫困,特别是对于比较贫困的农村地区,农业企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不可忽视。
刘国炳(2004)[18]认为,当前人们所追求的农业规模效益,关键是要求土地的相对集中,搞规模化经营。借助土地入股以及土地转让等,就能够将土地集中起来,发展联产承包,搞规模生产。
郑芳等(2007)[19]认为,当前要想推动科教兴农战略的实现,就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尽管当前我国许多地区都设置了县乡农技站,然而其农技人员的知识结构过于陈旧,已经和当前市场的发展需求不符,再加上缺乏稳定的农机团队,也并无足够的经费来推广农业技术,所以导致许多新技术、农产品品种未能充分推广开来。
王朝良(2008)[20]在以特色农业为研究对象,以其发展情况为研究内容,从商品经济视角着手来展开研究之时,发现要想发展好这一农业,就必须想办法积极发展规模化产业,令其质量水平得以提升,同时积极创建和宣传品牌。
陈建军(2009)[21]认为,如今我国地方XX要想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对经济的助推作用,具体来讲,便是围绕企业这一主体,积极对各类优势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和运用,同时优化县域经济布局,通过更多经济实现形式来对社会资本进行吸引,通过发展混合制经济,为特色农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杜国明(2020)[22]认为,如果想要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就必须想办法增加其效益。而若想实现这一目标,通常情况下,需要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节本,也就是想办法对农业生产成本进行控制,促使其成本降低的同时能够拥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其次是增效,也就是通过对产量或者价格进行上调这类手段,来让产品拥有更高的价值,同时达到产业增效的目的。
(4)关于特色农业发展经验的研究
Wesley(2000)[23]认为,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XX的政策支持以及财政投入密不可分。世界各国都在加强对农业领域的政策和资金倾斜,无论是对农业项目的补贴或对农业企业的税收优惠以及低成本资金支持。
学者Michael Trueblood(2002)[24]选择乌克兰、俄罗斯两国为研究对象,选择其农业生产效益受到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情况为研究内容展开研究。通过研究发现,这两国的农产品效益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国际农产品价格、本国相关政策等。所以它们若想要增加农产品出口量,提升农产品出口效益,就必须在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同时,制定科学政策为其提供政策支持。
李冠铃(2012)[25]认为,如今若想让农业经营效益达到较高水平,就必须运用工业化理念来对农业进行经营,同时选择“一村一品”发展模式,让农业往品牌化以及规模化方向发展,如此农民也才能够通过经营农业得到更多收入,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才能够得到提升。
陈琰(2012)[26]提出了为发展我国特色农业的政策建议,首先,支持政策引导,找准支持服务的着力点;其次,创新发展模式,夯实产业化经营的支撑点;最后,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
田燕等(2020)[27]提出了特色农业的发展建议:第一优化布局,因地制宜规划农业产业园和特色农业产业带。第二推进涉农补贴政策机制创新,为农村电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第三,积极转化各种和农业相关的科研成果,让特色产业形成新动能。第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
1.4.2 简要评述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特色农业相关内容的研究情况,他们纷纷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广度深入分析研究了这一相关研究课题,主要体现在是对特色农业区域资源优势的研究的研究、特色农业发展导向的研究、特色农业发展目标的研究、特色农业发展经验的研究等方面,相同之处集中于对特色农业概念、发展特色农业优势资源的分析,不同之处体现在分别从优势资源、发展导向、发展目标、发展经验等不同角度进行的分析研究。还没有触及到从国家乡村振兴大政策背景下因地制宜以县域特色农业发展为课题切入点和以系统性研究方法(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研究。相比之下,本文侧重于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研究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状况,针对具体对象运用经济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SWOT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了比较深入和系统的分析论证,在紧密结合研究对象的具体现状和表现出的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具体问题,然后从方向和思路的高度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静乐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具体思路和策略,这从理论和实践上将进一步丰富和拓宽研究思路。
1.5论文创新点与局限性
1.5.1 论文创新点
因地制宜。从选题上,将宏大的研究领域着力在一个点上,即将范围缩小到县域经济,在研究上更具针对性和典型性,这有利于更加具体和详实地调查和研究静乐县在主题背景下存在的问题和具备的优势,为进一步研究静乐县发展特色农业的方向和策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避免了研究的空泛和流于形式;精准清晰。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目前经济领域比较普遍应用的SWOT分析方法,从四个维度比较精准和清晰地分析了静乐县目前的发展现状,为最终解决问题理清了研究思路和指明了研究方向。准备充分。在对研究对象的论据搜集整理方面做了前期准备工作,这是课题研究目标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
1.5.2 研究局限性
由于笔者能力存在局限,加上研究时间不久,所以相关分析并不够完善。同时,本文在相关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没有体现或触及到深层次的数理关系研究,造成在分析论证方面尚缺乏与相关理论基础的有机结合的局限。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得以加强。
2 基础理论
2.1概念阐释
2.1.1乡村振兴
xxxx之时,乡村振兴战略被提上日程。习xxxx提到,当前我国要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要让民众过上富裕的生活,就必须对三农问题引起足够重视,坚定不移的推行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等是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具体来讲,若想要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其重点是产业兴旺。只有农村产业振兴了,才有可能创造出的就业机会与岗位,给农民增收与农村富裕拓展持续稳定的渠道。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只有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做好乡村污染治理工作,才能够达到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建设。既包括推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改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又包括大力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实现乡风文明与时俱进。若想要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必须以治理有效为前提。而要治理有效,除了需要对基层基础进行夯实以外,还必须对现代乡村社会治理机制进行优化和完善,在坚持自治的同时实现德治与法治目标,增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发扬社会正气、惩治违法行为,建设平安乡村。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同时,还必须了解民众之所需,关心民众之所急,补齐短板,明确重点,多措并举,让农民可以得到持续稳定的收人,经济宽裕,生活便捷,把乡村建设变成幸福美丽新家园。
可以看出,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发展特色农业需要加速振兴农村特色农产品、特色产业,一定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在令国家粮食安全得到充分保障的基础上,做好农业供给侧改革工作,并完成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以及产业体系的构建,丰富经营模式,在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行完善的同时,积极进行新型农业主体的培育,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提供强大助力。除此以外,还必须对农业的多维功能进行挖掘,积极推动农业产业链条延伸,让农业和旅游、工业产业等充分融合,形成科学的产业融合体系。
2.1.2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理论是由孙赛英,陈红儿在(2003)[28]提出的,孙赛英,陈红儿提出,所谓特色农业,其和普通农业的区别主要在于:其根据市场导向来对各类资源进行整合,然后借助各类现代化科技来助力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对农业市场竞争力水平进行提升,促使民众美好生活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
能够发现,要想发展好特色农业,除了需要有合适的气候以及地形等自然资源外,还必须结合市场需求来对各类生产要素进行配置,积极创新和优化农业生产技术,在完成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工作后,主动和市场对接,将产品知名度打响,从而得到更多收益。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引起足够重视。
2.1.3 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由学者王乐义、王金友在(1993)[29]提出的,王乐义、王金友提出,经分析可知,所谓农业产业化,其中心和导向分别是经济效益和市场,重点则主要围绕主导产业以及产品展开,通过对各类生产要素进行科学配置和运用,来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性,通过对区域布局进行优化,扩大建设规模,从而构建更为完善、更为高效的、包含多个流程和领域的一体化经营体系,如此不但农业产业组织形式能够得到更新,同时农业经营方式也能够得到优化。实际上,若从其本质进行观察,所谓农业产业化,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各类先进技术进行运用,来改造传统农业,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其和以往农业的最大区别就是经营模式的不同,借助这类经营模式,能够为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提供极大助力。
能够发现,在学者王乐义等看来,要发展农业产业化,首先必须对主导产业进行明确,做好区域布局工作,同时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对乡镇企业产业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可以推动新农村建设、特色农业的发展、农村城镇化和乡村振兴。
2.2理论概述
2.2.1比较优势理论
十九世纪初,比较优势理论被提出来,其提出者为David Ricardo[30],在David Ricardo看来,国际贸易形成的前提有两个,一是各国在生产技术方面存在相对区别;二是因此而出现的生产成本方面的相对区别。各国在确定进出口产品之时,需要选择一些自己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对其进行集中生产,然后大规模出口出去,而对于自身具备比较劣势的产品,则直接从其他国家进口,而不用自己去大规模生产。通过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能够明确贸易形成的基础以及相应的贸易利得,这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可以看出,在农业生产发展中,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可以对各市场、区域、主体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然后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在发展农业产业之时,各地区需要对自身比较优势进行明确和运用,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来带动当地整个农业的发展,形成科学的三产融合体系。
2.2.2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是由罗斯托在(1998)[31]年提出的。在罗斯托看来,在经济发展相应阶段,存在较高成长性以及创新率,同时能够充分运用各类先进技术助力自身的发展,并推动产业技术进步,能够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提供强大助力的产业便是主导产业。从产业生命周期视角进行观察,属于初创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的产业分别是先导产业、主导产业以及支柱产业。
能够发现,在主导产业选择理论中,要想发展主导产业,就必须积极创新科学技术,进行新增长点的培育,在培育出主导产业后,让其充分发挥带动作用,从而推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借助此理论来调整农业结构时,要向有优势的地方倾斜,形成主导产业集群。
2.2.3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被提出来,其提出者为Lewis[32],在该学者看来,当前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具备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拥有十分丰富的人力资源,但却缺乏相应的资本来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的劳动力供给弹性极大,换言之,和发达国家相比,对于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其需要花费的成本要少得多。以此假设为基础,Lewis提到,当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基数很大,然而却并没有多少资本和土地资源,所以其农业的发展规模也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当其发展农业之时,就会有许多劳动力被剩下来,而这些剩下的劳动力为了获取工资,就会进入工业部门。而现代部门通过对各类先进技术的运用,再加上通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足够多的资本,所以其规模不断扩大,需要的劳动力资源也越来越多。能够看到,该学者将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相联系,将经济发展期间的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行联系,从而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人口地域迁移过程和劳动力职业转换过程属同一过程,其不但能够防止过度城市化现象的出现,同时也可以让城市化滞后现象得到有效避免。
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的丰富,可以通过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把劳动力与工业部门相结合,把个体生产转化为规模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过程。在此条件下,解决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怎样紧密结合的困境,实现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双赢。
2.2.4 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是由亚当斯密在(1970)[33]年提出,在亚当斯密看来,如果想要提升产业效益,从而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就必须扩大产业规模。通过对此理论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农业规模经济涉及两类经济。首先是内部规模经济,其指的是当农业产量提升之时,其单位成本会降低,同时加上对各类先进技术的运用以及细化分工,会大大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此时就会形成产品规模效益。其次是外部规模经济,其指的是通过改善物质技术服务以及市场条件等,并不用支出农业成本,就能够得到的那部分收益。能够发现,当社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之时,农业服务体系完善度也会得到提升,再加上劳动力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农业生产将会不断往现代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就必然形成相应的收益。
可以看出,农业技术的运用,可以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实现农民增收。另外,农业教育知识的普及,新型农业人才的发展都能促进规模经济效益。
3静乐县特色农业发展状况
3.1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3.1.1地理区位
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隶属于忻州市管辖,在忻州西部,和娄烦、阳曲、宁武等相邻,其全县面积超过两千多平方千米,县城距太原89千米,距忻州91千米,既在省城1小时经济圈内,又在北京400千米旅游圈中。太佳、巧保两条高速横贯县境,听黑线、宁白线、巧五线、康北线贯穿其中,除此以外,宁静铁路也进入运营状态。能够发现,对于晋西北、太原而言,本县其此得以联系的枢纽。当前该县人口已经超过十六万,其中超过十三万都属于农业人口,毫无疑问是一个农业大县。境内无大厂矿企业,无任何工业污染源。静乐属温带季风,生长期光、热、水配合较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昼夜温差较大,光合作用效果好,有利于提高特色农产品品质。它是农业部确定的特色农业产业优生带之一,也是晋北黄土髙原的核心地段。
3.1.2自然环境
静乐县境内地貌类型可分为土石山区、黄土丘陵区、河川区三种,均为海拔1140-2421米之间;全县有基本农田4.07万公顷(61.46万亩),林地1.14万公顷(171万亩)土地资源丰富;气候四季分明,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7.3度,年降雨量380至500毫米,年日照时间2259.6小时,土地积温2600℃左右,无霜期120至135天;境内以汾河、东碾河、鸣河为主的八大河流网状分布,拥有两千三百多条河流,水资源总量、人均占有量分别达到1.43亿、900立方米,在人均水资源量方面,其是全省的近两倍。海拔高、气候冷凉、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水资源丰富,具备发展优质杂粮的自然条件。
3.1.3社会经济条件
静乐县地区生产总值(GRP)由2010年的14.00亿元增至2020年的23.23亿元,年均增长9.23%,取得长远的发展;财政总收入由2010年的2.14亿元增至2020年的2.48亿元,年均增长16.40%,总量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2010年,其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38.70亿元、4.8亿元,到2020年,其分别达到23.23亿元、9.6亿元,能够发现,其年均增长分别为12.44%、23.30%。此外,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城镇居民由2010年的1.08万元增至2020年的2.16万元,年均增长17.4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2682元增至2020年的4632元,年均增长12.32%。可见,各项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和幅度均体现了该县社会经济条件的显著变化。
3.1.4 XX支持力度
《关于山西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6-2030)》中提到,到2030年,山西省农业结构将更加优化,区域布局更加科学,基本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而为了对国家的三农工作部署进行落实,根据省XX《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省委1号文件)、《关于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意见》等的要求,积极开展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扶贫行动,同时实施特色种植业扶持行动、实施贫困地区农产品品牌建设活动,实施农业科技扶持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为贯彻落实《山西省人民XX办公厅关于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晋政办发〔2019〕69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对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市XX办公室印发了《忻州市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若干政策》、忻州市正式印发《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方案》着眼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发力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稳步发展。静乐县也制定了许多政策制度,比如《静乐县人民XX关于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意见》(静政发〔2010〕211 号)、《静乐县十大特色农业科示范基地、农业科技示范户评选奖励办法》(静科[2014]39 号)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3.2特色农业发展历程
静乐县是著名的中国杂粮之都。然而,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之前,这里是以大宗粮食种植为主的。自2010年开始试点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以来,静乐人民在温饱需求得到满足后,还希望能够通过发展农业致富,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为了实现其这一需求,XX积极为当地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现如今,静乐县已拥有优质小杂粮藜麦、脱毒马铃薯、优势甜糯玉米、中药种植等特色产业。2020年,静乐县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得到三十七亿元的收入,让大多数农民收入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能够发现,从2010年开始,该县的特色农业总共经历了以下阶段:
3.2.1个人摸索种植阶段(2010-2015年)
在2010年之时,静乐县农民胡海治在县XX的鼓励下开始种植藜麦。之后,在他的影响下,其他的村民也开始尝试在各自的村子种植藜麦。虽然藜麦的生产周期较长,但是由于胡海治掌握了藜麦栽培技术及规律,这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更是全县特色农业种植的动力所在。2010年年底,省里派专家考察,发现静乐县的资源条件有利于藜麦的生长,便总结了胡海治的经验。自此之后,县上开始支持农民进行藜麦种植,静乐县藜麦产业开始获得了当地农民和XX的支持。到2010年底,全县藜麦种植面积由原来的不足100公顷迅速上升到了640公顷(9600)亩,产量由原来的109吨上升到698千吨。
这一阶段,主要以农民的个人种植为主。全县藜麦种植面积由2010年的640公顷增至2015年的3360公顷,年均增长15.75%;而藜麦产量由2010年的698千吨增至2015年的3680千吨,年均增长51.61%。虽然种植的总面积不大,但是对于当时的静乐县而言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具体来讲,其不但为该县农民致富探索出了一条道路,同时也为当地如何发展特色农业带来了一些启发。截至2015年底,全县藜麦种植面积达到了3360公顷(5.04万亩),总产量达到了3680吨。
3.2.2集体经营阶段(2016-2019年)
进入这一阶段,静乐县县委XX领导老百姓开垦了娑婆乡附近的300亩缓坡地,并进行评估种植。2015年,全县共拥有306余公顷(4600)余亩特色农业产业,年产量高达150吨,静乐县的特色农业产业开始了初步发展。当年,国家特色农业考察小组在考察后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从静乐县土质、气候等方面进行观察,其很适合发展特色农业。同时,县委县XX也紧跟着出台了《静乐县十大特色农业科学示范基地、农业科技示范户评选奖励办法》(静科[2015]49号)、《静乐县实施百名专家技术服务百家企业行动方案》(静政办[2016] 146号)等政策文件,从鼓励特色农业走科技化道路到具体行动方案的落实均体现了XX积极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思路。
这一阶段,主要以农民的个人种植为主。全县藜麦种植面积由2016年的3570公顷增至2019年的5630公顷,年均增长17.54%;而藜麦产量由2016年的6980千吨增至2019年的20906千吨,年均增长19%。全县综合特色农业产业种植面积以及亩产均值远远高于前一个阶段,表3-1显示了其具体情况,这对特色产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而言十分有利。同时在此阶段也诞生了许多农业技术员,从而让后续发展特色农业得到充足的技术保障。截至2019年末,全县藜麦种植面积突破了5630公顷,总产量也达到了20960千吨以上。
表3-1 2015至2019年末静乐县特色农业发展情况一览表
单位:公顷、吨、公斤/公顷
指标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
1、特色农作物 | 种植面积 | 28527.3 | 27404 | 25544.4 | 26350.7 | 26525.8 |
产量 | 55359 | 57819.5 | 53991.6 | 57395.8 | 67913.9 | |
2、特色粮食作物 | 种植面积 | 23212.8 | 22103.1 | 20809.3 | 21247.3 | 23155.1 |
产量 | 55359 | 57819.5 | 53991.6 | 57395.8 | 67913.9 | |
3、特色油料作物 | 种植面积 | 4101.4 | 3831.1 | 3487.1 | 3384.9 | 2609.1 |
产量 | 5189.4 | 4903.6 | 4392.1 | 4029.8 | 3090.2 | |
4、药材 | 种植面积 | 534 | 723.4 | 616.7 | 1148.8 | 278.2 |
产量 | 53.9 | 20.9 | 23.3 | 66.1 | 270.3 | |
5、特色蔬菜 | 种植面积 | 335.6 | 573.3 | 478.9 | 355.2 | 268.2 |
产量 | 6423.1 | 11505.4 | 9387.4 | 9533 | 8541.6 | |
6、瓜果 | 种植面积 | 30.6 | 46.2 | 40.3 | 45.6 | 58.9 |
产量 | 727.5 | 1178.5 | 1815 | 1857 | 1416 | |
7、其他 | 种植面积 | 312.9 | 126.9 | 168.4 | 155.9 | |
产量 | 87 | 70.2 | 83.1 | 119.9 |
注:数据源于《静乐县统计年鉴》(2019)
3.2.3 产业快速发展阶段(2020年至今)
挖掘疫情发生以来的发展特色农业的做法2020年在疫情下,静乐县XX推出一系列巩固和发展特色农业发展的有效政策。比如,在营销端,通过互联网拓宽特色农产品消费需求,加速对农产品交易市场的整改,赋予特色农产品品牌化。2020年以来,我们紧扣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在防疫决策部署上出实招,在特色农业工作推进上下实功,在措施落地上见实效,统筹打造杂粮藜麦、蔬菜、中药材、脱毒马铃薯、甜糯玉米等产业集群,助力全县“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有关资料显示,2020年静乐县特色农业的种植面积由2010年的640公顷增至2020年的6000公顷,年均增长67.67%;而特色农业产量由2010年的698千吨增至2020年的21936千吨,年均增长21%。本阶段所增加的特色农业种植面积是前十年的2倍,所增加的特色产业总产量是前十年的 17 倍。因此把这一阶段确定为产业快速发展期,在此阶段,该县除了积极对自身生产技术进行优化和创新,并想办法积极提升农产品质量外,还开始积极宣传和推广特色农产品,提升其产品知名度。当其产量迅猛提升之时,其也吸引了各级XX以及外省公司的目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入静乐市场,这又促进了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
3.3静乐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存问题
3.3.1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虽然静乐县水资源丰富,适合农作物生长,当前静乐县特色产业的种植规模有大规模发展趋势。然而其以山地地形为主,全县耕地中,无法得到及时灌溉的耕地占比超过百分之六十,由于其并不具备良好的农业基础条件,同时也并未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所以很多时候只能够仰赖自然气候。此外,该县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并未投入足够多的资金和时间到基础设施建设中,举例而言,在农业大棚的建设上,许多农民持有这样一种看法,那就是种棚需要投入大量成本,但却又存在病虫害等风险,因此不值得建设。经分析可知,该县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其主因有三:一是水利设施基础薄弱。由于夏季存在持续性的降雨,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而在农作物生长的春季,却又存在干旱现象,另外,当地的水利设施因为多年没有修缮,早就无法使用,此时许多农田只能够仰赖自然气候。二是交通设施不够完善。当前该县在创建特色农业示范区之时,遇到了许多难题,缺乏完善的交通配套设施便是其中之一。三是缺乏完善的用电通讯设施。以玉米种植基地为例,其因为还未通网,而且用电线路也多年没有修缮,十分残旧,严重的影响了基地生产工作以及产品销售工作的开展。
3.3.2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
2020年末,静乐县劳动人口不足5万人,尽管该县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但是劳动人口却存在老龄化和整体文化素养普遍较低等问题,严重缺乏专业人才和后备劳动力。目前,该县劳动人口大多为年龄在40-60岁之间的妇女及老人,其中只有极少数劳动力年龄不超过四十岁。而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则是由于该县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存在严重的人口流失问题,再加上当地人口自然增长率正在下滑之中,也让农村空心化问题变得愈发严重。另外,在现有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大部分人并未经过培训,并不了解经济管理以及互联网方面的相关知识。所以当前若想要农民在发展农业之时,能够对互联网技术进行充分运用,对其展开再培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过程耗时太长且成本较大。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更是缺乏专业人才的指导和引导。
图3-2静乐县老年人发展变化趋势(万人)
数据来源:《静乐县统计年鉴》(2015-2020)
3.3.3农业企业示范引领体系不健全
目前,静乐县农业企业普遍存在起步较晚、规模较小等问题,全县共有农业企业20余家,对于特色农业的发展尚处于摸索阶段,对特色农业和产业化发展缺乏带动和引领。其次,多数企业以种植粗加工为主,企业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普遍偏低。同时,还有少部分公司因为并未积极了解相关政策,在较大的经济压力和负担下,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此外还有一些公司,其因为发展时间较长,已经形成了十分健全的产业链,所以能够进行规模化生产,但其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却并未设立严格的生产要求。而当地农民受旧思想影响,并不了解特色农业,也并不信任这类农业,在其看来,发展这类农业不但无法得到多少收益,而且收益的稳定性也不高,所以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一般,在这种情况下,特色农业发展水平长期难以得到提升,农业企业也并未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示范作用。
3.3.4特色农产品品牌意识不强
首先,虽然该县的农产品质量实属上乘,然而生产者并未对无形资产比如信誉、品牌等的打造引起足够重视,导致产品并未形成较强的知名度,从而对其销量造成了影响。其次,加工技术水平低,营销手段落后,一般只是简单包装下产品,包装设计也十分老旧,比如一般直接用化工编织袋来装各种小杂粮以及谷类,这不但对产品的销售不利,而且存储起来也很不方便。其中设计了美观的包装,同时打响了知名度的品牌农产品很少。此外,还需要看到的是,若能够树立好品牌,并做好包装设计,能够令更多消费者的目光受到吸引,此时产品除了本身的价值外,还会拥有更高的附加值。
3.3.5资金投入不足
首先,由于财政薄弱、资金短缺、科技投入低使得优质农业技术引进、农业机械购入、优质育种育苗、农田基本建设、产品认证等得不到保障。同时,农产品生产投入大、见效慢,易受自然灾害影响,且覆盖面广风险高需要财政支持。其次,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立的撤并机构,因为并不具备较强的吸储能力,所以当农户有贷款需求之时,其会拒绝放贷,其并不为农业投入提供助力,和农村资金来自民众、用于民众这一初衷相违背,导致XX的扶持工作并未落下去。此外,特色产业对于该县农民而言是一个新事物,对其相关情况并不了解,所以信任度一般,投资意愿也很弱,这就对特色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4 静乐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4.1优势
4.1.1自然资源优势
第一,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在该县境内分布了八大河流,主要水系为汾河,全县水资源总量、人均占有量分别达到1.43亿、900立方米,其地表、地下水量分别达到1.38亿、89亿立方米,属于山西的一个水资源十分丰富的区域,而充足的水资源,为特色农产品的生长提供优越的生长环境,利于发展高质特色农产品,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第二,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该县种植的粮食作物类型十分丰富,比如玉米、谷子等,同时还种植了胡麻等经济作物。另外,该县不但拥有各种野生动物、植物,同时产出的药材品种丰富、质量上乘。最近几年来,该县不断在农业方面加大投入,并充分运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促使该县农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产业化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可以发展成优质小杂粮、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农业资源丰富可以发展多样化符合市场要求的特色农业,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多种渠道选择方案。
4.1.2地理环境优势
从地形来看,该县以山区地形为主,其位置在汾河上游段,土地中并未使用多少化学要素,水土保持情况也很不错,同时加上其山场面积极广,很适合特色农作物种植。差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雨热同期,有助于特色农产品马铃墓的生长,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光照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太阳辐射强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形成,季节的差异性与优良的生态环境,适合不同季节特色农产品种植。
4.1.3交通运输优势
截止2020年11月,静乐县县城距忻州89千米,距太原81千米,距北京400余千米,地处省城1小时经济圈内,贯穿该县境内的总共有两条高速,同时还有忻五线、康北线等呈网络分布,宁静铁路已经投入运营,静静铁路开工建设,竣工通车后,南连太兴线,北与北同薄线、朔黄线连。榆襄铁路(陕西榆林—忻州定襄)规划建设,是太原、忻州和西北部县区联系的交通枢纽。便利的交通和运输优势可以保障特色农产品的定量需求和有效供给。可以更加高效的发展特色农业。
4.1.4品牌建设潜在优势
近年来,静乐县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倾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一系列知名品牌不断涌现。静乐县小杂粮种植历史悠久,品牌前景良好。小杂粮种植历史悠久,其中“鸿远”牌小杂粮十分知名。在2019年九月之时,该县举办我国第一届藜麦播种节,慕名而来的除了各种新闻媒体外,还有来自国内、国外的学者和专家,同时其还在国际互联网注册了一个顶级域名——“中国藜麦之乡”,玻利维亚在举办藜麦展览之时,就在展示区展示了该县的藜麦产业。如今该县形成了一大批以藜麦销售为主要经营业务的企业,比如山西稼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山西亿隆藜麦开发有限公司等,其中像巧静藜麦等还得到了QS认证。最近几年来,若是提到优质的藜麦种植基地,必然会提到“中国藜麦之乡”——静乐县,我国农业部也准备将其确定为藜麦种植示范基地。静乐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环境优势加之各种品牌活动的开展,使得潜在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培育潜力巨大。
4.2劣势
4.2.1发展规模小水平低
近年来,通过对区域内各类资源优势的充分运用,静乐县特色农业发展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然而需要看到的是,由于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在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其部分环节有断档现象存在。以研发-培育环节为例,当地XX并未积极和科研院所合作,导致当地在发展特色农业之时,并不具备较强的新品种开发能力,同时也未得到足够的技术支持。以推广环节为例,有关公司、组织并未充分协作,各自为营的情况十分严重。以生产环节为例,由于土地并未充分流转,地块集中度并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规模化生产造成了影响,进而影响了产品的集聚度、知名度。以加工环节为例,主要企业一般之时对产品进行粗加工,并未重视对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同时在品牌拓展以及营销方面的力度也不够,并未充分挖掘出产品的附加值。以销售环节为例,其在销售产品过程中,并未对互联网进行充分运用,也并未构建相应信息反馈机制,导致一些农户并未能结合市场需求开展生产工作。而且其许多农业生产都存在单一性问题,并不具备较大的规模,也并未发展好相关辅助产业,新兴产业少,传统产业不稳定的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类型主要还是传统的种植业,且与兄弟县市有同质化风险,缺乏销售效益好、市场潜力大、益农效果明显的拳头产品。
表4-1特色产业发展规模变化趋势
年份 | 2012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耕地面积(千公顷) | 50.33 | 49.75 | 49.75 | 49.77 | 49.81 | 49.8 | 41.1 |
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千公顷) | 28.32 | 28.94 | 28.53 | 17.4 | 25.84 | 25.6 | 26.3 |
农业机械总动力(千瓦) | 85000 | 93280 | 97450 | 47476 | 49627 | 54100 | 60700 |
农业劳动力(人) | 44327 | 55080 | 63779 | 58731 | 69499 | 64452 | 6045 |
特色农业种植户 | 20233 | 21325 | 31327 | 28894 | 31022 | 27577 | 23095 |
农村用电量(万千瓦小时) | 3287 | 1217 | 1338 | 1337 | 1743 | 1287.13 | 1209.1 |
数据来源:《静乐县统计年鉴》(2012-2019)
4.2.2风险抵抗力差
目前,静乐县自然灾害主要表现在病虫害上,加之当地农民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差,应对措施也不健全。在信息不通的情况下,各类特色产品的售价多变,农户需要承受的销售农产品的风险激增。其次,为了增强特农们的抗风险能力,早在2010年静乐县就开始着手进行特色产业政策性保险试点,为了对农民进行激励,让其能够积极投保,农民的一般保费由XX负责,然而需要看到的是,因为特农、XX以及保险企业之间并未设立科学的协调、沟通机制,同时特农也并未意识到投保的意义和价值,对其的关注度不高,经常容易出现灾害赔付纠纷,这极大的影响了试点工作效率的提升。特色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拓展受阻,增加了特农对特色产业风险的忧虑。此外,全县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大部分农户依然依靠经验性技术经营农业产业,产业发展缺乏系统性的科技支撑,导致在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明显滞后。比如,近年来的藜麦病虫害防治,大多数农户都在有了明显的病虫害症状后才开始防治,耽误了最佳防治时机。
4.2.3品牌建设水平低
首先,尽管静乐县特色农业产业已经初具雏形,然而要想建设农产品品牌,并未短时间内就能够做好的,而是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当前在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尽管该县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其还未充分开发出“中国特色农产品之乡”两方面的潜在价值,这两方面首先是其地理标志;其次是其国字号名片,另外,在对国字号名片进行运用之时,也存在不规范等问题,同时也并未做好相关的技术创新工作,这些都对特色产品美誉度造成了一定影响。其次,XX引导缺乏专业性,企业缺乏通过合作、联盟这样的方式来开拓和发展静乐县特色农产品市场的经营策略。另外,农户意识的淡薄,许多绝大多数果农在开展营销工作之时,选择的营销手段都十分老旧,这些都导致静乐特色农产品并未对商标的使用引起足够重视,其商标一般将产品名称作为重点,并未将品牌作为重点,导致品牌核心价值无法充分展现出来,同时也对品牌效应的形成了较大影响。
4.2.4支农资金不足
首先,静乐县在山西省中属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县,尽管从2015年开始到2019年为止,当地XX加大了对该县农业的财政投入,然而从整体上进行管擦和,其发展水平依旧不高,尤其是农业科技研发投入相对不足。由此可见,静乐县特色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科技投入还是较为薄弱。其次,从支农资金融资上进行观察能够发现,该县虽然制定了《静乐县科技创新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提出应当为农业科技项目贷款提供贴息,从而对社会、个人资金进行引导,促使其能够投入到特色农业中,在工作开展一定时间后,其获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也必须看到的是, 该县在发展特色农业之时,其支持资金主要是农户自筹获得的,农民一直承担着较高的风险。而且虽然XX制定的惠农融资政策十分科学,然而要想将其贯彻下来并不容易。因为多方面原因比如缺乏完善的引导机制,农业经营存在较高风险等,因此许多科技农业企业在贷款之时,通常无法成功贷款,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发展就未能获得金融杠杆的有效支持。此外,如今并没有多少惠农、支农资金,其渠道也不集中,此时就导致其使用效率受到了一定影响。
4.3机遇
4.3.1涉农政策导向
由2010年至今,各级重要文件均提出以狠抓特色农业为主,同时也提出了相关要求与部署。静乐县落实中央政策也出台一系列实施细则与配套措施,先后出台了《静乐县人民XX关于大力发展特色设施农业的意见》(静政发〔2010〕211 号)在于支持完善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巩固特色农业发展、《关于申报静乐县特色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的通知》(静农[2011]60 号)引导特色农业产业化因地制宜,因政施策、《关于印发〈静乐县特色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静财农[2011]93 号)专项资金助特农、《静乐县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静政发[2012]213 号)奖励特色农业科技人才、《静乐县创建特色产业科技园考核实施方法》(静科[2013]13 号)完善特色农业积聚,产业科技园建设、《静乐县实施百名专家技术服务百家企业行动方案》(静政办[2016] 146 号)等政策文件,均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4.3.2“院地”合作平台
近年来,杂粮食品养生保健功能凸显,成为提升产业效益的有效途径。首先,2017年以来,我们依托“院县合作”机制,静乐县积极与山西农大大学等名校建立合作平台,就杂粮种植、加工、产品研发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其次,同华青公司、忻静公司、衡达涌金、金浦发等规模较大农业企业建立了合作机制,另外,与省农科院、山西农大、天津农大、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在我县成立院士工作站,实现长期合作。例如,山西农大、省农科院依托我县特色藜麦产业,为华青公司、忻静公司推出了藜麦酒、藜麦露露、藜麦无糖月饼、“藜舒康”系列冲饮粉等食品,促进了全县杂粮加工业逐步向精深化方向发展,推进了静乐县特色农业健康发展。
4.3.3“互联网+农业”发展
“互联网+农业”可以适应智慧经济发展的新机遇。首先,现在处在信息化3.0时代,当前许多传统产业领域都开始积极运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比如互联网技术等,农业产业也不例外,静乐县通过对物流技术的充分运用,将自己的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打响了它的知名度。其次,能够发现,特色农业未来必然向“互联网+农业”方向发展。尤其是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静乐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之时,必须积极优化自己的发展方式,发展智慧农业,促使其自身竞争能力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进而向协调发展的目标迈进。另外,也是加快建设“太原后花园”的题中之义,为静乐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4.4威胁
4.4.1周边生态环境的恶化
最近几年来,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造成了极大影响,而当全球变暖问题严重时,不但特色农产品质量会因此而出现一些改变,同时其生产贮藏等也会受到影响。由此可见,对于静乐县而言,生态环境恶化以后,其发展特色产业的难度将会加大。具体来讲,第一,和城镇相比,该县农村的环保质量交叉,各种污染现象屡见不鲜。第二,该县河网地区居住了较多人口,而且存在较大经济总量,水资源受到了极其严重的污染,而若想治理好这类污染问题存在较大难度。第三,该县农业区域布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有待提升,并未充分运用各种农业废弃物资源,同时源污染问题也未能得到处理。第四,过度使用农药、化肥,严重降低了土壤肥力。同时其还导致了农业用地日趋紧张、土地流转价格缺乏科学指导、土地流转纠纷多、耕地总量减少,人均占有量也日益减少等问题。
4.4.2外埠特色农产品的冲击
第一,我国在推行乡村振兴战略之后,静乐县涌入了许多来自其他县区的农产品,而该县自身的许多农产品不论是在技术标准方面还是在品质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并不具备竞争优势。第二,当前我国农产品因为充分运用保鲜技术,同时物流行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所以极大的提升了我国农产品流动速度,这也导致区域特色农产品竞争变得愈发激烈。第三,该县特色农产品中,初级普通农产品占据了较大份额,同时也未得到大品牌的支持,所以竞争力水平较低。第四,该县生产的特色农产品种类并不丰富,相关辅助产业发展不明显,对上下游农业产业缺乏管理,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新兴产业少,且与兄弟县市有同质化风险,缺乏销售效益好、市场潜力大、益农效果明显的知名农产品。此时对于静乐县而言,要想发展好特色农产品,就必须想办法将自身特色凸显出来,得到更强的竞争力。
4.5特色农业发展战略选择
经过SWOT分析可知,静乐县特色农业产业在特色产业发展规模小、风险抵抗力差、品牌建设水平低、支农资金不足等方面显露劣势的同时,还受到生态环境恶化和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等威胁。但是,在自然资源优势、地理环境优势、交通运输优势、品牌建设潜在优势等方面凸显优势的同时,还拥有涉农政策导向、“院地”合作平台和“互联网+农业”发展等机会(见图4-2)。
图 4-2静乐县特色农业产业SWOT分析及其战略选择
Figure 4-2SWOT analysis and strategic choice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industry in Jinglecounty
根据SWOT分析结果,按照该县特色农产品实际情况,其可选择的发展战略包括:
一是扩张型战略。该县不仅在品牌以及自然资源等多方面具备较大优势,同时各种外部机会也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其需要积极运用这些优势和机会,在生产优质特色产品的同时对其种植规模进行扩大。
二是扭转型战略。当前该县特色农产业面临涉农政策导向、院地合作平台和互联网+农业等外部机会,却受到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低、科技支撑风险抵抗力差、支农资金不足、缺乏完善的服务体系等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借助外部机会来阿静内部劣势清除掉。
三是保守型战略。能够发现,该县当前在发展特色产业之时,存在的劣势有许多,比如并不具备充足的支农资金,产业发展水平也不高以及缺乏完善的服务体系等等,同时其外部又面临许多威胁,比如市场竞争激烈度高,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此时需要想办法将自身劣势消除掉,防止受到外部威胁的摇滚下,同时对产业现状进行优化和调整。
四是防御型战略。静乐县产业在具有一定良好的自然地理、交通、品牌等内部优势,但外部环境存在生态环境恶化和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这样威胁的情况下,应当选取发展自身优势,设法避开或减轻外部威胁所带来影响的防御型发展战略。
5 乡村振兴战略下静乐县特色农业发展:总体思路、发展方向和对策建议
5.1总体思路
5.1.1 总体规划
2023年,本文认为当前静乐县需要明确自己具备哪些优势,然后借助这些优势选择合适的特色农产品比如小杂粮、马铃薯等进行种植,打造脱毒马铃薯、优质小杂粮藜麦、甜糯玉米优势种植和中药种植“四大基地”。同时,该县还必须积极打造品牌,增加自己产品的科技含量,形成拥有生产规范同时拥有鲜明特色的特色农业产业带,让这类特色农业的经营效益得到显著提升,从而让当地农民从中得到更多收入。具体来讲:
第一,该县明确自身特色产品着力点,同时对市场需求进行了解。在对当地资源优势进行明确后,该县便可以根据消费者需求来开发特色农产品,除了需要关注我国市场外,还需要积极走向国际,令自己的经济优势得以充分凸显出来。
第二,基于优势资源来进行多元化特色产品的打造。由前文可知,当前该县的各类资源比如环境资源、土地资源等十分丰富,这对于其生产多元、优质特色产品而言十分有利,如果其能够促使特色产品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就能够为当地农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充足助力,让该县经济得以迅猛发展。
第三,当前该县需要秉持现代化发展理念,令特色产业向规模化以及集约化方向发展。而其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对发展方向进行明确后,运用引进来以及走出去战略,将其和乡村振兴规划衔接起来,综合开发现代农业,让该县特色农业能够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迈进。
5.1.2 县域布局
当前该县的特色农业种植可分为汾河川、黄土岳陵区、土石山区。2023年静乐县计划建立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即计划实行“一区两园”的模式,分为河川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园、天柱山特色农业产业区和杜家村新兴特色农业产业园三个片区,总规划面积为166.5km2。
(1)汾河川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园
汾河川生态农业产业园计划规划面积为77.8km2,北起汾河入县界段家寨乡,南至汾河出县界丰润镇,以静静铁路、宁白线、杜静线和静上线为界的41km汾河川(不含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东西向包括鹅城镇的王端庄、黄金山,王村乡的下村、崖头沟、上村、梨园头、扶头会、三山、洞子头、善应以及丰润镇的李家会村和庆鲁村12个村;依托高品质脱毒马铃薯和甜糯玉米特色农作物,以村民股份制企业自有基地或合作基地的模式,建设脱毒马铃薯生产示范基地和甜糯玉米生产示范基地,加强特色体验农场、示范基地、采摘园以及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链建设;产业园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绿色农业、生态康养以及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
(2)杜家村新兴特色农业产业园
杜家村新兴农业产业园计划规划面积为28.7km2,东至乡道李家湾鱼脊岭线,南至五保高速以南2.4km,西至静乐与宁武县界,北至忻五线以北3km,包括杜家村镇的磨管峪村、杜家村、上村、任家村。杜家村新兴农业产业园位于静乐县城北侧,杜家村镇西侧的平川区。产业园属于北部高寒山区,是藜麦的高品质主产区。将现有产业转型升级,利用关停企业的闲置用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商品配送、农产品批发及冷链物流以及农村淘宝等智慧物流,形成以高寒农作物种植加工为主导的农业产业集聚地,同时结合静乐设施农业自然条件以及丰富的光热资源,发展农光互补相关产业,结合县域周边种植产业,产业园形成种植、加工、智慧物流产业链条。
(3)天柱山特色农业产业园
天柱山片区计划规划面积为60km2,四至范围为:在天柱山特色农业产业园重点发展中药材种植,计划深入实施中药材崛起工程,重点发展黄芪、玛咖等品种,推动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666公顷(4万亩),同时,扶持中药材产业经营主体购置烘干、清洗、切片等产地初加工设备,打响“静乐黄芪”特色品牌;积极种植中药材,发展好中药材种植带。同时还要创建技术指导团队,积极构建良种繁育体系,打造标准化种植基地。结合中药种植产业园内特色村庄打造生态康养、农家乐等农业体验游。
5.2 发展重点方向
此处选择静乐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在2019年之时的各类因素比如农产品比较优势以及自身资源优势等,表5-1显示了其具体情况,根据该县特色产业发展相关原则,其在2023年必须对脱毒马铃薯、优质小杂粮藜麦、甜糯玉米、特色中药材四个特色产业予以重点发展。
表5-1 2019年静乐县各乡镇特色产业播种面积
Table 5-1 Jingle coimty each villages and towns characteristic industrial area sown in 2013
乡镇 | 年末耕地面积(公顷) | 粮食播种面积(公顷) | 乡村实有劳动力(人) | 马铃馨播种面积(公顷) | 黎麦播种面积(公顷) | 玉米播种面积 | 中药材种植面积(公顷) |
鹅城镇 | 2642.8 | 1178.1 | 38978 | 258.4 | 295.2 | 409.3 | 44.2 |
杜家村 | 3182 | 1639.8 | 4303 | 373.3 | 728 | 208.3 | 80.7 |
康家会 | 2691 | 1737.4 | 2270 | 276 | 186.7 | 763.0 | 115.3 |
丰润镇 | 3075 | 116.9 | 3708 | 194.6 | 302.3 | 193.1 | 232.5 |
堂尔上乡 | 1122.1 | 440.4 | 538 | 168.5 | 186.5 | 22.7 | 43.2 |
中庄乡 | 2161.4 | 549.9 | 639 | 249.9 | 194.7 | 92.1 | 86.7 |
双路乡 | 3016.7 | 1442.7 | 3934 | 548.7 | 640.7 | 71.3 | 60.3 |
段家寨乡 | 2571 | 1537.7 | 4561 | 334.6 | 832.1 | 302.5 | 130.7 |
辛村乡 | 2810.5 | 1356.4 | 1412 | 177.1 | 999.1 | 384.4 | 232.3 |
王村乡 | 2296 | 2312.7 | 3249 | 578.1 | 1137.3 | 415.5 | 232.3 |
娘子神乡 | 3464 | 1517.4 | 834 | 330.6 | 158.9 | 161.3 | 83.3 |
神略沟乡 | 3276.1 | 1242.9 | 1181 | 246.7 | 848.4 | 333.9 | 30.7 |
娑婆乡 | 2233 | 1496 | 897 | 392.3 | 612.3 | 91.5 | 42.5 |
赤泥洼乡 | 6500 | 2213.9 | 3788 | 518.2 | 962.9 | 307.1 | 232.3 |
数据来源:《静乐县统计年鉴》(2019)
5.2.1 脱毒马铃蓄产业基地建设
全县14个乡镇均在种植马铃薯,杜家村、娑婆、王村乡、双路乡,赤泥洼乡的马铃薯播种面积最为广泛,2023年计划新建一级脱毒种植基地,同时申报马铃墓示范园区建设3个。要充分发挥马铃薯规模优势的基础上,提高马铃薯单产比较优势规模,计划完成3个建设中的马铃薯示范园区。充分利用国家对马铃薯的补贴政策,突出主导品种、新型技术和标准化三个重点,计划在赤泥洼、中庄、王村、神峪沟、娘子神等乡镇建设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200公顷(0.3万亩),扶持有条件的乡镇发展绿色薯、有机薯,辐射带动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5300公顷(8万亩),脱毒马铃薯优种使用率达到95%以上;并计划通过“科研+主体+基地+贫困户”四位一体模式带动3000户以上贫困户持续增收。
5.2.2优质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静乐县地域形态的不同,可分为汾河川、黄土丘陵区、土石山区。土壤地形结构决定静乐县适宜发展小杂粮产业。根据2019年静乐县黎麦产业发展情况(见表5-2),2023年静乐县计划要以丰润片区、神峪沟片区、鹅城镇、段家寨乡为主的河川区,通过采取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为主的“兰新”技术,引进新品种、采取立体套种、精量播种、配方施肥,大力发展小杂粮产业。在娑婆乡、康家会、赤泥洼乡、唐尔上乡、王村为主的黄土丘陵区,要重点发展藜麦产种植,提高藜麦单产水平,带动周边乡镇发展藜麦种植,建立区域性的特色小杂粮示范基地。同时2023年计划将小杂粮加工龙头公司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在一些加工企业比如稼棋、亿隆等的示范和带领下,积极对各类农业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进行引进,积极投入更多资金到科研中,精加工小杂粮,促使特色农产品能够拥有更高的附加值,从而为特色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提供助力。另外还需要探索更多经营模式比如企业与合作社合作,企业和农户合作等,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形成小杂粮藜麦种、产、销形成产业链。尤其面对当前藜麦的大好势头,依托忻州“中国杂粮之都”和杂粮出口平台建设,大力调整我县农业生产结构,优化杂粮生产布局,以机械化、高科技和有机旱作农业技术建立标准化的示范基地;以要素集中投入、政策集中使用为原则,在丰润、娑婆、王村、辛村、杜家村等乡镇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藜麦、优质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867公顷(1.3万亩);培育藜麦杂粮专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专业村20个,辐射带动全县优质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增收。
表5-22019年静乐县黎麦产业发展情况表
Table 5-2 2019 Jingle county quinoa industry development situation table
乡镇 | 赤泥洼 | 娑婆 | 堂尔上 | 王村 | 中庄 | 辛村 | 康家会 | 双路 | 杜家村 | 合计 |
种植面积(公顷) | 962.9 | 612.3 | 168.5 | 1137.3 | 194.7 | 999.1 | 186.7 | 640.7 | 728 | 5630.2 |
总产量
(吨) | 2117.9 | 1295.4 | 315.2 | 3641.4 | 587.5 | 4359.1 | 5555.0 | 1331.5 | 1703.5 | 20906.5 |
每公顷产量(公斤/公顷) | 2199.5 | 2115.6 | 1690.1 | 3201.8 | 2350.9 | 4363.0 | 4515.2 | 2078.2 | 1796.8 | 24351.1 |
数据来源:《静乐县统计年鉴》(2019)
5.2.3甜糯玉米优势种植基地建设
根据2019年静乐县玉米产业发展情况(见表5-3),2023年静乐县计划以康家会、丰润、辛村等乡镇为中心,建设甜糯玉米生产基地333公顷(0.5万亩),辐射周边部分地区甜糯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000公顷(1.5万亩),年产鲜穗4950万穗以上。同时,探索推广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大力推进新优品种,充分利用水肥条件和土地优势,重点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技术,通过土地整理和全程机械化作业,大幅提升甜糯玉米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现实甜糯玉米增收。
表5-32019年静乐县玉米产业发展情况表
Table 5-3 2019Jingle county quinoa industry development situation table
乡镇 | 丰润镇 | 娑婆 | 堂尔上 | 王村 | 中庄 | 辛村 | 康家会 | 双路 | 杜家村 | 合计 |
种植面积(公顷) | 507.1 | 91.5 | 22.7 | 415.5 | 92.1 | 384.4 | 763.0 | 71.3 | 208.3 | 2555.9 |
总产量
(吨) | 851.4 | 419.7 | 133.8 | 2142.9 | 302.5 | 2146.5 | 4087.0 | 233 | 945.9 | 11262.7 |
每公顷产量(公斤/公顷 | 2772.4 | 4586.9 | 5894.3 | 5157.4 | 3284.5 | 5584.0 | 5356.5 | 3267.9 | 4541 | 40444.9 |
数据来源:《静乐县统计年鉴》(2019)
5.2.4.特色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
2023年,在可控、安全等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分析市场实际需求,借助先进科学技术,将黄芪等作为重点发展对象,积极投入资金来对生产条件进行优化,在提供特色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类技术服务的同时,做好质控工作,让种植往规范化方向发展,经营往产业化方向发展,形成集贸易和加工等为一体的优质产业体系,为该县中药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大助力。结合我县生态、立地条件,围绕主栽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区布局,计划继续以赤泥洼、堂尔上两乡镇为主发展乡镇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带中药材种植基地0.4万亩,从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需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对新型的生产模式尤其是农户、企业和基地合作的模式进行推广,促使订单药业得到迅猛发展,提升当地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水平。除此以外,还需要积极研究各种新技术、新品种,积极建设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
5.3对策建议
5.3.1完善农业产业发展基础条件
首先,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3年,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666公顷(1万亩),以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相结合,加厚耕作层,改善耕作层物理性状,提高耕地质量。同时,进一步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通过配方施肥、植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爬,培肥地力,带动全县耕地地力提升。
其次,大力推广有机旱作农业技术。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加强抗旱节水新品种的选育、应用和推广;同时,加强有机旱作农业新农艺的试验示范,制定技术规程和操作标准,计划推广渗水地膜谷子穴播技术、全膜双垄沟播、秸秆覆盖还田、轻简化栽培等一批有机旱作农业技术。
最后,大力推动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在山区、丘陵区推广小型农业机械设备,采用专用的机械设施,通过重点推进藜麦、玉米、马铃薯、黄芪等特色农产品示范引领,全面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同时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合理增加种植密度,实施机械化精量播种;对农机服务专业户、农机制造企业等予以重点扶持,突出产业发展,聚焦质量提升,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大转变、大跨越。
5.3.2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并引进科技人才
第一,必须对农民进行引导,令其自愿参与生产工作。在发展特色农业之时,农民是其主体,同时其素质水平对生产力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若想要让特色现代农业获得极大发展,就必须让新型职业农民,即拥有较强的生产技能,懂得如何开展管理工作的农民来负责生产工作,并积极进行特色农业示范户的培养,发挥其带头、示范作用,让其余农民自愿对农业科技知识进行学习和了解,并结合自身实际发展适合自身的特色农业,充分利用好农村书屋、农技网站等资源,主动提高自身素质。
第二,必须进行农技推广网络的铺设,做好相应的技术指导工作。具体来讲,需要构建优质的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积极对农机技术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令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必须对推广机制进行优化和创新,强化其推广能力,促使特色农业生产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举例而言,积极进行技术骨干的培养,让其带动其余农民学习知识、技术,同时科学管理各类合作社、企业,通过在基本工资的基础上设立绩效工资,来对工人进行激励,促使其工作热情能够被充分激发出来,如此其工作效率自然也就能够得到提升。
第三,XX需要借助政策这一手段来对特色农业进行扶持,通过增加资金补贴,来令农户、公司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升,进而为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例如,大力扶持新型经营主体粮食加工企业、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另外,农业技术人员需要在XX以及龙头公司的带领下,到农户家中指导其种植技术,从而增加特色农业的科技含量。
5.3.3大力发展涉农企业并带动特色农业发展升级
首先,按照“一区两园”布局,加大产业园区改革创新力度,推进管运分离。鼓励涉农企业带动当地特色农业发展。同时,积极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和涉农企业招商引资规划;发挥涉农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其次,是积极跟进涉农企业的特色农业项目,力争特色农业项目早日落地。重点扶持小杂粮加工龙头企业,对其进行鼓励,让其能够积极对各类农业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进行引进,积极投入更多资金到科研中,精加工小杂粮,提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从而为特色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提供助力。
另外,还需要探索更多经营模式比如企业与合作社合作,企业和农户合作等,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促使小杂粮种植、生产、销售产业链得以形成。特别是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企业要依托忻州“中国杂粮之都”和杂粮出口平台建设,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杂粮生产布局,以要素集中投入、政策集中使用为原则,以科学的经营模式带动当地特色农业转型升级。
5.3.4夯实品牌建设并铸实多元营销链条
首先,坚持品牌化经营。依托“静乐生活”县域公共品牌,推动注册“寒菊俏”、“穗穗甜”、“梁哥”等企业商标;引导23个农业经营主体的69个产品通过“三品一标”(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认证,完善特色农产品“三品”认证。
其次,强化产销对接。依托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和消费扶贫“十进十销”政策优势,建设行政村级服务站和设立“三员村”(代购、代办、代送)服务点291个,提高全县行政村电商服务覆盖率。同时,与山西大学、太原学院、阳煤集团、省邮储银行建立产销对接机制,利用互联网营销拼多多“爱心助农”活动落地山西静乐,XX直播带货,向平台消费者推荐静乐优质杂粮,吸引消费者通过直播带货提高销售额。
最后,大力开展农产品品牌认证。2020年,继续开展全县农产品“三品”认证工作,推动我县农产品“三品”认证面积累计达到13333公顷(20万亩),农业经营主体“三品”品牌数量累计达到80个;同时,依托“静乐生活”区域公共品牌开展国字号品牌建设工作,全面提升农业产业效益,构建政策特色农产品品牌扶持链,打造全价值品牌提升链。
5.3.5拓宽政策扶持并増加资金投入
首先,静乐县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为此,必须通过政策手段来对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进行下调,从而让特色农业能够获得更多资本,如果金融机构能够提供农业贷款,则给予一些利率优惠。
其次,落实新农业项目的资金扶持。对于特色农业资金有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有关部门必须做好相应的监管工作,通过支农政策机制的设立和完善,做好涉农资金的管理工作,避免其流失。
最后,探索如何在农村金融中引入民间资本。积极鼓励各方资金投入,完善民间资本吸纳和利用机制。
参考文献
[1]Lauschner.R.Agroindustryasa factorstrengthening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J].Revistade Economia Rural.1980,(18):217-233.
[2]Fujita M, T.Mori. 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Evolution of Urban Systems [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1999:27(4-5), 399-442.
[3]彭启华.乌江下游地区特色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5,(5):16-19.
[4]周连第,李红等.北京山区特色农业资源开发[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3):17-28.
[5]郑鑫.传统农区应充分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优势[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1-24. 下同,要调整
[6] 肖宏.三门峡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7.
[7]于平福,杨景峰等.广西特色农业资源型产业发展的科技问题探讨[J].南方农业学报,2013,(2):48-51.
[8]夏春等.梅河口市特色农业发展研究[J].吉林农业,2017,(2):38-41.
[9]Poter.The Structure and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California Wine Cluster[M].World watchPaper,1999:101-105.
[10]Vasant Gandi.Wheat Economy of India: Development,Natureand Trade Prospects[J]. For contact details see Paper.2001,(10):46.
[11]熊宁.试论调整农业结构与构建区域特色农业[J].经济地理,2001(4):6.
[12]章力建,徐前.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加快西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4(3):1
[13]吴晓迪.借鉴国外经验促进中国特色农业的思考[J].世界农业,2014,(3):1
[14]王峰,张亮.电子商务引领山地特色农业升级发展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6(1):11-22
[15]刘依杭.修武县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J].河南农业,2020,29(1):1-6.
[16]James E. Austin. Agroindustrial Project Analysis[M].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1.(16):30-52
[17]Michael Trueblood.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Efficiency in Russia and Ukraine:Building on Decade of Reform[M],AER-813,USDA/ERS,July 2002:102-123
[18]刘国炳.农业经营体制下的农业规模效益及实施问题[J].求索,2004,9:16-28
[19]郑芳,邵明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6:7-8
[20]王朝良.特色农业发展管理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J].农业科学研究,2008,29(1):1-6.
[21]陈建军.凉山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与民营企业共赢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6):8-9.
[22]杜国明.质量兴农的目标导向及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0,17(1)
[23]Wesley.Agriculturalcomparativeadvantageandgovernmentpolicyinterventions[J].Journalof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0(15):26-29.
[24]Maria Antonieta Barron.The impact of the tomato agroindustry on the rural poor in Mexico Faculty of Economics[M].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onoma de Mexico.2000,(8):18-40
[25]李冠玲.山西发展“一村一品”成效报告[J].山西农经,2012.
[26]陈琰.山西发展“一村一品”调查报告[J].山西农经,2012.
[27]田燕,朱中学.秀山县山地农业发展现状[J].南方农业,2020,(4):11-14.
[28]孙赛英,陈红儿.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及其支撑体系的建立[J].调研世界,2003(8)
[29]王乐义、王金友.特色农业的内涵、形成条件和发展对策[J].作物研究,2001,(1):9-11
[30]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商务印书馆,1817
[31]罗斯托.经济增长过程[ M].商务印书馆,1998
[32]刘易斯.外向型工业化与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J].学术研究,1954(7):69-75
[3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D].上卷,商务印书馆,1970年版
[34]周应堂,韩美贵.武陵山片区主导产业选择[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化会科学胁,2014(5):29-33
[35]刘昌群.区域农业比较优势评价方法综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1):16-20
[36]张文秀.福建省农业产业区域集群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1
[37]王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和原则[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科学版),2002(1):71-72
[38]潘锋、毛锦凰.基于SWOT 分析的甘肃省县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J].开发研究,2007,(6):77-81.
[39]李红霞,王保福等.甘肃省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3):266-269.
[40]王以泉,王慧.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6):148-152.
[41]刘成玉.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竞争力的理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3(4):1-5.
[42]熊云鹏.发展特色农业,振兴县域经济[J].中国改革,1996(11):50.
[43]郝广华,孙晓强.跨越式发展特色农业[J].经济与地理,2001,(6):8-9.
[44]彭建文等.特色产业选择初探[J].经济体制改革 2001(03):94-96.
[45]吴宝江,汤剑.特色农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与影响[J].特产研究,2007(1).
[46]余谦,陈绪敖.陕南特色农业资源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15,27(3):31-34.2011.(2): 62-65.
[47]陈印军,杨瑞珍,尹昌斌.西部地区特色农业优势、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 (1):21-24.
[48]李红霞.中共中央xxx农业部办公片.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Z].2014-1-18.
[49]山西省人民XX办公厅.关于化快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实施意见[Z].2011
[50]蒋志成.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Z].广西大学,2018.
[51]姜长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努力规避几种倾向[J].农业经济问题,2018-1-13.
[52]张达珍.发展特色农业的几项技术措施[J].安徽农业,1998(4):6.
[53]邹冬生.浅谈特色农业的构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3):1
[54]郭世明.发挥资源优势,开发特色农业[J].现代经济信息1997,6:7-8
[55]胡文海.池州市特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7):529-532.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64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