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中国的纺织工业历来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作为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极大的带动了劳动力就业,且由于纺织工业在我国发展初期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性,而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而培养了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根据《2007-2008纺织工业发展报告》的相关数据,纺织工业的工业增加值2007年占据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9%,GDP总量的3.3%,30%的纺织工业产品销往国外,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4.4%,其中占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的30%;在社会就业方面,纺织工业吸纳就业人数2000多万,80%为农民工,不但解决了农村劳动力闲置的问题,同时也为农产品如棉、毛、麻、丝等的销售提供了途径[中国纺织工业协会.2007-2008纺织工业发展报告[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2.]。但是,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中国纺织工业的问题凸显,根据《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中的数据,金融危机以来,占我国纺织产业规模85%的沿海地区面临生产要素缺乏、生产成本上涨的困境,导致竞争优势逐渐减少,而中西部的纺织产业发展还较为缓慢,其比较优势未能显现。基于此,发改委出台了《纺织工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并提出了要实现纺织产业结构优化,其中产业结构优化作为该规划的目标之一,而纺织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在2009-2011年规划期之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并提出优化产业布局,通过产业转移,由东部沿海的纺织工业发达区重点发展资金、技术、研发和品牌、渠道等优势与新技术、新产品,向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等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品生产发展。同时鼓励中西部地区通过发挥当地的劳动力或自然资源优势,承接从东部沿海等防止发达地区转移过来的产业,以加工为主,形成东部与中西部相互结合,东部发展高精尖而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的产业布局。

经过两年的实施,我国的纺织产业开始摆脱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有了较大的发展。根据《2010/2011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的统计数据,2010年纺织工业实现了生产的稳定增长,产业中下游产品的销量增速较快,中部地区的纺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额增长比例较大,2010年投资达1486.75亿元,同比增长了46.68%,西部投资额为374.17亿元,增长44.27%,比东部的增速18.98%高出27.7%和25.29%,是全行业投资总额比重的36.83%和9.27%,尤其以中部地区的增长为最快。纺织产业的转移中固定资产投资数额的快速增加与金融的支持是息息相关的。纺织企业转移过程中,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以及证券市场等直接融资为基础,在东部纺织企业发展创新方面,以及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的企业向中西部转移提供了资金支持。在纺织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尤为重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以政策性金融支持纺织产业转移为主要内容的,由于本人现在政策性银行工作,主要从事信贷工作中棉纺行业的贷款管理工作,经常对棉纺行业进行调研,对棉纺市场较为了解,因此本文选择对政策性银行支持纺织产业转移进行研究。
1.2研究内容与框架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纺织产业转移以及政策性银行对纺织产业的信贷行为。具体的文章结构如下:
第一章是导论部分,该部分将对文章写作的大背景、写作的具体内容、研究方法做概括性的总结。
第二章是理论综述部分,第二章首先将对本文涉及的概念进行界定,本网呢的研究对象有两个,一个是纺织产业转移现象,一个是政策性银行对纺织产业的支持。因此本文将对纺织产业、纺织产业转移和政策性银行的概念和内涵进行详细界定。此后,本文将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合描述,主要从产业转移、政策性金融以及农业政策性金融三方面进行分析。本文的理论分析工具主要是用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和金融支持产业竞争的理论、增长极理论来解释政策性金融支持纺织产业转移的路径和方法等。
第三章是综合对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纺织产业转移进行研究。改章节从纺织工业调整与振兴计划入手,对我国纺织产业转移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纺织产业整体转移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包括对纺织产业本身的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对整个社会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两方面,而后对农业金融机构支持纺织产业转移的整个过程中的问题,从三方主体和整个传导机制方面进行分析。
第四章本文将对山东省的A企业参与纺织工业转型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将A企业参与产业转移的历程进行总结,并就农发行支持A企业实施产业转移的效果、方式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第五章是从案例出发,针对农业发展银行在参与纺织工业转型过程中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保证农业发展银行在我国纺织产业进行转移过程中发挥积极的金融支持作用,促进纺织工业的顺利转移和产业的优化升级,进而支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1.3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文献综述法。本文将就当前对金融支持产业转型的相关研究、农村金融机构支持纺织产业转型的研究进行综述,了解当前的研究紧张,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本文的论述。
第二,案例分析法。本文选择了山东A纺织企业为例对政策性金融支持纺织企业转移进行研究,其中政策性金融机构本文选择笔者工作所在的农业发展银行为例,就农业发展银行支持A企业进行产业转移中的行为和作用进行分析,并总结这其中的问题。
第三,实地调研法。对A企业转移的现状,以及农业发展银行支持A产业的相关信息,本文选择对A企业进行实地调研的方式进行了解。主要通过个人访谈的方式,与A企业内部工作人员进行约谈,获取第一手资料。
2.理论综述
2.1概念界定
本文的研究对象如上文所述,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纺织产业转移,一个是政策性银行对纺织产业的信贷行为,因此,本文将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纺织产业、纺织产业转移的定义和内涵进行阐述。
2.1.1政策性金融机构
既然将政策性金融机构单独进行定义,自然政策性金融机构是不同于一般性的金融机构的。在一般经济发展中,一些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等战略目标实现的,投资规模大、周期长、风险高和资金回收较慢的领域,一般以盈利性为主的商业银行不愿意进行投资,或因为资金是不够而无法投资,但是这些产业往往对国家发展战略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各国XX会通过设立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项目融资来实现对这些领域的资金供给,以帮助其发展[李双伟,宋建鹏.货币银行学[M].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32]。因此,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那些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活动,以实现支持XX发展经济和促进社会进步、配合国家整体宏观调控以实现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世界各国一般都设有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类别有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进出口信贷银行等,分别对幼稚产业的发展、农业等比较收益低部门的发展以及外贸的发展进行支持[陶玲琴,刘万翔.比较金融学(第二版)[M].科学出版社,2008:156.]。
政策性金融机构从定义来看是不同于一般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主要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政策性金融机构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他们的投资决策往往是基于国家宏观调控和国家战略的层面进行考虑的,目的是实现国家整体宏观利益的最大化,因而当经营活动中出现亏损后,国家可以实行财政补贴,但是政策性金融机构也是独立法人,自负盈亏。第二,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包括XX的借款、XX债券或其机构向国外的借款等。第三,以中长期贷款为主,投资的行业主要是国家重点扶持产业,如基础设施等[何广文.货币银行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66.]。
2.1.2纺织产业
对纺织产业的定位,根据我国《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的内容,中国的纺织产业一共包括11个行业,分别为化学纤维、棉纺织、毛纺织、丝绸、麻纺织、印染、针织、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这11个行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2010-2011纺织工业发展报告[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109.]。根据《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根据传统的划分将11个传统纺织分行业,但是随着纺织产业的转型及发展,未来“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方向将有所改变,因而按照纺织产业升级转型的现状,将纺织产业重点领域划出了四个重点领域,分别为传统纺织分行业,也就是之前所列的11个纺织行业,以及新型纺织纤维材料产业、高端纺织装备制造业、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等三个纺织高端产业[工信部.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R].2012.1.19.]。其中传统纺织分行业多以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为发展基础,而其余的三个重点发展行业则以技术、创新和资本密集型为主要特点,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三个高科技密集型企业为主进行发展。
2.1.3纺织产业转移
对产业转移的概念,当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一致的表述,一般意义上认同产业转移是产业的空间转移和空间迁移现象。同时,对产业转移的认识主要有两大类观点,一种是广义的产业转移观点,这种观点将产业单纯的产品市场扩张或迁移也视为产业转移,认为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的一种经济过程,产业转移常常以相关国家或地区间的投资、贸易以及技术转移活动等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很难将产业转移和国家间或地区间投资和贸易及技术活动截然区分开来。狭义观点则着重认为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生产设施的空间扩张或迁移[鲍飞,涂建华.珠三角产业转移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26-229.]。而纺织产业转移,最初是由《2009年纺织工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东部沿海纺织工业发达地区充分利用技术、资金、研发、品牌、营销渠道的优势,跟踪国际最新技术和产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行业和产品,而将附加值低、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密集型的纺织行业和产品生产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等资源丰富但是投资不足的地区进行转移。
第二,纺织工业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并不是不加选择的产业转移,应当根据中西部地区当地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以发展当地经济和提升产业结构为目的,对东部转移产业进行承接,承接过程中严防低水平产能的转移和扩张。例如,内地的新疆等地棉纺产业具有明显产业优势,可通过发展棉产基地,以新疆为依托,构建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
第三,同一地区之内的产业转移,如广东省实行珠三角地区的纺织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进行转移[张东兰.广东“双转移”战略探析[J].科技广场.2010(04):100-103.]。
2.2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产业转移研究方面
在关于产业转移的研究中,国外的学者在理论方面硕果颇丰,根据国际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产业转移的动因进行研究,二是对产业转移模式或路径进行研究,三是对产业转移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国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与国内学者的关注点较为相似。
关于产业转移的动因研究,从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出发,很多学者认为产业转移的动因是要素禀赋。KiyoshiKojima(1978)提出产业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外的国家是处于产业在本国发展受限的考虑,当一个产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再具有比较优势,应当将该产业转移到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进行发展,从而获得利益的最大化。而RaymondVernon(1996)则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了产业转移的动机,作者认为,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成熟与产品一样,需要经过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不同阶段对不同的要素有不同的需求,因而会根据不同地区的生产要素情况,进行梯度转移KiyoshiKojima(1985)随后提出了著名的雁行理论,认为产业在国家之间进行转移的过程如大雁飞行过程一样,呈现出不同的批次。
产业转移的模式或路径的研究上,国外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目前较为著名的产业转移模式主要有雁行模式、邓宁的生产这种理论等国际产业转移模式,我国学者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区及产业转移模式也进行了较多的研究。KanameAkamatsu(1932)首先提出了雁行模式,该产业转移模式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有一定的相似,作者认为发展中国家根据其掌握的技术,进出口会随着产业发展而进行变化,从开始的进口多与出口到出口增加。Dunning(1988)提出的生产这种理论,提出了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优势和区位优势,直接决定其对外投资的模式,也决定了国家产业转移的模式。
2.2.2金融支持产业转移研究
金融在支持产业转移中的作用,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尤其是随着经济发展,金融全球化使得资金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升级转型中的作用越来越凸现出来,金融支持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Kingetal(1993)通过建立经济增长的内生增长模型,认为企业创新通过与金融相互作用,可实现经济的发展,因而金融的作用在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PriyaBasu(2005)对发展中国家印度的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金融系统可增加贫困人口获得金融服务的渠道。短期内,通过发展农业金融,提供合适的产品或服务,简化金融服务获得所需的步骤、改善银行员工的管理制度来满足农村贫困人口金融产品需求。长期内,可通过改善激励机制、引入竞争并提升农村金融市场的结构来实现贫困农村人口对金融产品或服务的获得性,从而实现农业产业的升级转型。
我国学者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就金融支持产业转移进行了研究。顾海峰(2010)就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传导机制和路径进行了研究,着重对政策性金融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作者认为金融可以支持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对产业优化中所需要的技术创新和高附加值产品创新提供足够的支持,尤其是政策性金融机构,可通过信贷倾斜政策、差别利润政策、资本市场准入政策等实现国家产业转移战略[顾海峰.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传导机理与路径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10(9):27-32.]。
刘梅生(2009)结合金融危机背景下,就开放条件下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升级机制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在开放金融条件下,国际产业转移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息息相关。而金融的发展可以通过提升资本技术来实现规模经济,从而促进一国比较优势的形成来促进产业的升级,同时,金融的发展如果用于优化东道国投资环境,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外溢作用可以更好地结合起来,实现对产业升级的良性促进循环[刘梅生.开放条件下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2):26-31.]。严华(2011)对国家开发银行支持产业升级的激励进行了研究,认为开发性金融具有信息的溢出效应,通过对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市场失灵现象进行补充,来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作者对政策性金融机构参与产业转型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开发性金融作为政策金融机构,以国家和XX组织的增信,降低了支持企业发展转型的信贷风险,可实现其他商业银行无法实现的信贷支持作用[严华.开发性金融支持产业升级的效应分析[J].货币银行,2011(6):21-24.]。
2.2.3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研究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以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纺织产业转移的研究,因而这里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一是对农业政策金融业务拓展的研究。郭扬化等(2010)对武汉农发行发展城市信贷进行了研究,认为农发行当前的发展状况,无法最大程度发挥其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存在内部管理不严谨、中间业务种类少和盈利模式单一等问题,针对武汉农发行的业务发展情况和自身优势,作者提出了发展城市业务的对策,包括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等中长期业务,发展农业产业化两端附加值较高产业尤其是加工业来实现农发行业务机制的转型[郭扬华.城市农业政策金融业务拓展问题研究——以武汉市城区行为例[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0,3:44-48.]。二是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产业纵向一体化升级转型的研究。如刘梅生(2010)纺织服装企业纵向一体化发展进行了研究,纺织服装企业是棉花购销链条的延伸,实施全产业链条的信贷支持有利于我行全面掌握全行业上下游运行情况,准确把握棉花市场形势,形成独特的信贷品牌优势。近年来,以棉纺企业为主的棉花深加工企业逐渐成为棉花收购市场的重要主体,也逐渐成为农发行为首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发展业务的方向[刘梅生.关于福建分行棉纺织业及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贷款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0(5):12-14.]。
2.3理论分析工具
2.3.1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是由弗农的产业发展周期理论发展而来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要经过诞生、成长、成熟、衰亡的过程,于此相对应,产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产业的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产业通过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来实现生命周期的延长,因而对于产业与产品不同,一般不会轻易消失。区域经济学家将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创造了产业的梯度转移理论[曹克瑜.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91-93.]。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核心观点有三个:
第一,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最终取决于一个产业的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如何又受到当地经济发展以及主导产业所处生命周期的影响。如果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都是处于衰退的部门,则当地经济也会陷入低增长。
第二,创新活动发生于产业高梯度区域,这些区域能够对新产品生产、新技术、新管理方法等进行创新,这些地区一般具有大量的高级生产要素如人才、科技等,通过创新的外溢效应,高梯度的创新逐渐向地梯度地区进行转移。由于创新发生在经济发达城市,而发达城市对要素资源的聚集效应会使这些高梯度地区产生饱和,如工厂增加、竞争加剧、房价租金和地价劳动力成本不断增长,这时第二梯度则凸显出其优势,第一梯度产业开始向第二梯度转移。
第三,梯度转移发生在多层次的城市系统。创新的发生有局部和大范围两种。局部范围的创新往往是以创新发生城市为远点向周围区域进行扩散。而大范围的梯度转移是创新活动由发生城市向其他一切具有接受力的城市进行转移,这种转移方式只与城市对创新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有关。
2.3.2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是在新古典主义理论处于支配地位的时候才得以发展起来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Gurley和Shaw(1955)在《X经济评论》发表文章阐述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开始被重视。而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通过系统的引入科技要素,对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验证。
金融发展指的是金融资产规模相对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总量指标的扩展,以及金融结构的优化,在经过一系列的发展,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金融发展理论是由X耶鲁大学的RaymondW.Goldsmith的金融发展理论。他于1969年在其著作《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就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系统会打,解释了金融结构的决定因素、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如何衡量一国或地区的金融发展程度的指标,也就是被后来实证研究中所广泛应用的金融相关比率(FIR,FinancialInterrelationsRatio)。金融相关比率是指对金融市场的市值总和与国民财富的比值,FIR是与一国的经济发展呈现正比同向变动的。如果FIR指标数值越大,则也预示着一国的经济越发达。
而后随着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星期,一些经济学家对金融发展理论进行了发展,麦金农-肖的理论认为金融发展与一国的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并且能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而如果存在金融抑制,这种良性循环则可能进入到恶性循环中,一些发展中国家XX实行的金融抑制政策导致本国通货膨胀,从而进一步金融抑制,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从而形成的金融抑制与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就是因为对金融的抑制所造成的[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三联书店.1998][张杰.中国的货币化进程、金融控制及改革困境.经济研究[J].1997(8):19-22]。而后Hellmannetal(1996)就提出了金融约束理论,金融约束是指金融政策对利率的控制、资本市场的约束等,这些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提高本地金融市场的效率,而在这种金融约束下,往往实际利率低于市场利率,造成了无谓的福利损失,尽管金融部门会得到额外的福利改进,但是如何权衡金融约束实现总福利最大化,是金融约束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田岗.不确定性、融资约束与我国农村高储蓄现象的实证分析.经济科学[J].2005(1):5-17]。
2.3.3核心-边缘模型
根据Krugman(1991)的地理经济理论中提出的核心-模型,可对沿边地区的经济增长进行解释[殷广卫.空间经济学对称核心-边缘模型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8):108-118.]。核心-边缘模型假设只有两种要素(工人和农民)、两个部门(现代制造业和传统农业)和两个区域,农业是完全竞争,规模收益不变产品同质的部门,而工业则是垄断竞争、规模收益递增和产品不同质的。该模型将市场接近效应、生活成本效应和市场竞争效应作为模型的基本机理。市场接近效应是指在相同条件下,企业选择生产区位的时候偏向于选择市场规模大的区域,产品大部分销往本地而非国外,这种市场接近效应有助于企业交易成本的降低;生活成本效应,也被称为价格指数效应是指企业选择的区位对消费者(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成本的影响,在企业多的地区,产品较多而进口需求少,有利于贸易成本的节省。市场拥挤效应,也被称为本地竞争效应,是指企业选择区位时会选择竞争者数量少的地区。这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中会产生两种性质的作用力,分别为离心力和向心力。其中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都吸引企业向区域聚集,被称为聚集力(向心力)而市场拥挤效应则相反,被称为离心力或排斥力。当有一些均衡条件改变的时候,聚集力和排斥力之间会变得非均衡,当聚集力大于排斥力的时候,就会促使企业、要素集聚,从而促使经济的发展。
3.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纺织企业转移的现状及问题
3.1纺织产业发展的现状
3.1.12009年《纺织工业调整与振兴计划》的实施
鉴于金融危机下,中国纺织工业所处的内外环境,xxxx以保证经济增长、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为总体要求,为推动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制定了《纺织工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对2009年-2011年的纺织工业发展制定了发展规划。该规划历时两年,是我国纺织企业转移的开端。而后在《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针对《纺织工业调整与振兴计划》的成果,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划。在我国先后给出的两次规划中,都着重强调了金融对支持纺织企业转移的重要作用。
《纺织工业调整与振兴计划》提出要对一些基本面较好、带动就业明显、信用记录较好、无严重环境违法行为、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纺织企业,金融机构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允许将到期的贷款适当延期;认真落实《xxxx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8〕126号),放宽中小纺织企业贷款呆账核销条件,简化税务部门审核金融机构呆账核销手续和程序,对中小纺织企业贷款实行税前全额拨备和提供风险补偿。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等,简化审批程序,拓展企业融资渠道;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加大对资质好、管理规范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为中小纺织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优先支持新型纺织纤维材料、高端纺织装备、产业用纺织品、品牌服装和家用纺织品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和品牌运作能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短期投融资券等拓宽融资渠道和提高融资能力。鼓励担保机构为中小纺织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
3.1.2纺织产业的转移效果
自从我国2009年实施纺织工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以来,我国的纺织产业的成品销售总收入和利润在某些省份增长较快,棉麻等原材料生产基地向中西部转移。首先,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较快的是甘肃、河南、安徽、广西、新疆等省(市、区),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173.44%、104.00%、83.74%、82.40%、79.67%,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9%)143.54、74.10、53.84、52.50、49.77个百分点;其次,利润收入增长最快的省份是广西、青海、黑龙江、北京、海南等省(市、区),累计利润总额同比增长分别为1394.51%、613.19%、396.70%、146.79%、103.18%,增速(43.4%)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51.11、569.79、353.30、103.39、59.78个百分点。[《服装行业数据分析报告2010年报》,发布单位:中国制造网。]
再次,中西部实际投资额呈现出大幅度增长。根据2010-1011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的内容,2010年我国东部地区十个省市的实际完成投资为6408426万元,同比增长13.31%,同比减少8.11%,占全国比重为46.75%;中部地区八个省市的实际投资额与东部地区的投资额大体相当,甚至有超越之势,为6482824,同比增长58.13%,占全国的比重首次超过东部地区,为47.29%,比2009年增长7.53%;西部地区十二个省市的实际投资额为817782万元,同比增长46.49%,占全国的比重为5.97%,增长0.55%。
我国纺织产业的转移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向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早在2009年,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已经启动了产业转移相关工作,个别省份还把产业转移优化产业布局作为未来一段时期的重点战略来抓。中西部、省内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海外,都是中国纺织服装业转移的落脚地,主动的转移目的唯有降低成本。
第二,省内转移。虽然国家相应向西部或者偏远地区转移纺织产业,但是,根据近年来的政策实施现状,这种产业的梯度转移还未形成大面积跨省发展的趋势,省内转移仍然是主流的转移方式。例如,在江苏,苏北的宿迁多人次赴苏、锡、常等地招商,主动承接产业转移,苏北成为苏南大型民营纺织企业新的主战场。当苏南企业到苏北开发、粤南地区产业向粤北和东西两翼发展,福建、浙江一些产业集群也向周边扩散,省内的“内陆”地区成为我国服装产业梯度转移的第一站。
第三,反向转移现象。近年来在我国推行向偏远地区转移纺织产业的政策的同时,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反转移。主要是国家鼓励企业进行品牌建设,并且加大对服装产品生产的附加值和创新,并给予企业一系列的财政或金融政策支持,因此,这些支持政策促使一些服装企业将自己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公司总部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甚至是发达国家转移。国内承接这种转移比较集中的大型城市有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厦门等。这也就揭示了我国2010年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利润同比增长146.7%和61%的原因。
第四,全国范围内的跨省转移开始有所发展。从全国范围来看,河南、安徽、广西、青海、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是主要产业转移接受地。这些地区除了河南、安徽之外,都处在西南或者西北,根据这些地区的资源优势,如河南安徽等地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以及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低等优势,这些地区纺织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可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能源优势及劳动力成本优势,节省经营成本,同时带动中西部资源的利用,使东部沿海的经济要素与西部资源要素互相结合,实现东西部联动,达成双赢局面。
第四,生产基地的国外转移。响应国家对沿海几个服装产业满负荷城市的发展压力,在鼓励产业发展转向中西部地区的同时,国家同样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直接投资,将生产基地转向国外,目前,已有一部分优势纺织服装企业把生产基地转到东南亚地区,此类转移主要考虑的是改变贸易环境,也有部分成本因素的考虑。由于国际贸易环境发生变化及国内制造业比较优势逐步丧失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到越南、柬埔寨等地投资建厂的纺织企业已逾千家,在柬埔寨,由红豆集团控股兴建的西哈努克工业园吸引了很多企业前来驻扎。还有到孟加拉,以及西半球国家投资的。这些国家对欧美出口不受配额限制,并能够享受最惠国待遇。同时,这些国家在税收等政策上给予了国外企业相当大的优惠空间。
3.2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实施情况
3.2.1农业政策性银行对我国纺织业转移信贷支持路径
(1)直接资金投入支持纺织产业的转移——信贷来源
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主,其主要的资金来源有以下渠道:一是资金的自筹,二是中央或XX财政拨款;三是中间业务发展、同业拆借;四是国外的借款等。根据《农业发展银行年报2011》的数据来看,目前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的比例为最高,占所有资金来源的85.62%,其余有企业单位等存款余额来源,占15.09%,财政存款和特种村矿4.32%,同业定期存款1.11%[农业发展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年报2011[R].http://www.adbc.com.cn/report/2011report/ch/7.htm.2011.]。
为了支持我国2009年提出的纺织产业振兴计划,农业发展银行发挥其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作用,按照《农业发展银行信贷基本制度》的有关规定,通过发放政策性贷款和准政策性贷款来支持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农业发展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信贷基本制度[S].http://wenku.baidu.com/view/5b7c1e6a561252d380eb6e93.html]。其中除了根据XX指令对棉花生产贷款以及对麻、毛绒龙头企业的贷款外,以准政策性贷款为主,对纺织产业的原材料生产、加工产品进行收购。这些准政策性贷款方式对纺织产业转移进行支持,主要是对纺织工业的原材料生产、加工进行支持。
根据2011年的数据,直接资金投入支持纺织产业转移中,农业发展银行的重点资金投向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直接对棉花进行收购,2011年发放地方储备棉贷款1.14亿元,支持收储棉花11.45万担。第二,投资棉花生产科研生产,2011年全年累计发放棉花调销贷款93.9亿元、流转贷款8.65亿元,棉花预购、良种繁育和技术设备改造等贷款19.51亿元。第三,对棉产龙头企业进行直接资金支持。2011年年底,支持棉花产业化龙头企业514家,累计发放贷款351.55亿元,贷款余额353.89亿元,比上年增加49亿元。
(2)差别化利率等业务引导纺织企业转移——信贷工具
农业发展银行支持我国纺织产业转移过程中,信贷支持工具应用最为有效的是利率。2011年,央行3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利率水平随之上升。全年累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6.39%,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但是从利率浮动情况来看,利率下浮贷款占比有所上升。执行利率下浮贷款954.5亿元,占比9.14%,同比上升3.95个百分点。为了实现对纺织产业升级改造的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对纺织生产加工等企业的贷款实施差别化利率,以低于平均利率的优惠利率实现对转型企业的支持。对于棉花生产和加工等企业的贷款,政策性贷款利率六个月以内为6.1%,低于平均的6.35%,一年期、二年期和三年以上长期贷款也都低于全国商业银行的平均利率水平。通过利率优惠,农业发展银行主要通过直接信贷支持的方式,对纺织工业转移中的棉麻生产基地转移、加工企业搬迁实施差异化利率进行支持,有利地促进了纺织产业的转移。
3.2.2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我国纺织业转移带来的社会效益
根据上文农业发展银行支持我国纺织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和工具可以看出,农业发展银行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支持纺织产业转移,一是直接收购,二是助力科研生产,三是直接投资龙头企业。这三种支持方式除了直接带动了我国纺织工业转移规划的顺利实施外,还产生了重要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带动了棉麻种植农户的增收
由于农业发展银行通过棉花收购企业等支持棉花产地的棉花生产,并对农户生产的棉花进行收购,这首先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棉花种植农户的收入增加。由于我国目前棉业纺织业2011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纺织业的运行出现了较大困难,因而对棉花量的需求有所放缓,而棉业纺织业市场的市场供求双方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棉农对棉花需求信息掌握不准,导致在需求减少的情况下,2011年的棉花生产面积和产量增加,导致棉花价格的下降,加上棉花种植人工成本的上升,植棉的比较收益又进一步降低,为了保护棉农的收入,农业发展银行通过下拨棉花收购资金对过剩棉花进行收购,保证了棉农的收入。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2010-2011》的相关数据,农发行在棉花生产基地的新疆发放收购款240.04亿元,起到了重大的最用。对于东部省份的山东和河北,农发行的棉花收购贷款则数额较少。
(2)增加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供给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虽然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整体来说,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存在着需求和供给的矛盾,一是有效需求不足,二是供给主体过少,信贷供给不足,从而导致信贷价格较高,抑制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农业发展银行通过政策性或准政策性贷款投入到农村市场,是农村金融市场信贷供给的重要来源。因此,农业发展银行支持纺织业转移的过程中,随着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龙头企业或棉花收购中,大大的减少了棉花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有助于保证纺织产业上游原材料生产的顺利进行。同时,农业发展银行进行信贷投放时,所收取的利息较之市场利率更低,且以中长期贷款为主,有助于降低融资成本和信贷价格,也为培育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3)促进了纺织产业结构升级的进行
从农业发展银行支持纺织产业的重要方式来看,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投向和利率优惠主要集中在纺织产业的上游产业发展中。包括棉花种植、棉花良种培育和相关生产资料的科研方面。近年来随着经济危机的蔓延,目前我国纺织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原材料生产成本的增长(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而纺织服装产业等中下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上游原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农业发展银行通过投资生产和良种培育,一定程度上配合了纺织产业优化升级的整体发展战略有效进行。
3.3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我国纺织企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3.3.1从外部环境来看
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纺织产业转移过程中,法律法规建设的不完善,以及对农业政策性银行监管的不利,导致了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在对纺织企业进行扶持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农业政策性银行进行规范。根据农业政策性银行在一国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应当针对农业政策性银行进行单独立法,通过适当的法律来对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进行规范,而不应当是仅仅通过行政法规或者是一般规章制度进行规范。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是平等的且不可相互替代的,而农业政策性银行业务一般涉及多个部门,从银监会、人民银行到农业部、财政部以及国土资源部等,只有这些部门联合起来进行立法才能够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受体制的约束,农业政策性银行向涉农领域提供信贷受到很多限制,不利于其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功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存在是为了从中长期出发,根据国家调整战略,从资金信贷和融资上为农业提供支持。然而,由于涉农贷款的周期较长,加上农业经营特点,风险性较大,在2006年我国按照新资本协议进行了资本充足率调整后,农业发展银行按照规定加大了风险防控,而这一风险控制的需要也使得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业务提供审批更加严格,甚至在很多地区存在着贷款上限的限制,这一限制使妨碍了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功能发挥。
3.3.2从农业政策性银行自身来看
第一,农发行贷款对内地的纺织产业发展作用有限。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2010-2011》的相关内容,2009年农发行累计发放棉花收购贷款336.11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皮棉4873.02万担,尤其在新疆的棉花收购贷款在当地的棉花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山东、河北等棉花生产基地发挥的作用却极为有限。根据《报告》对山东河北等地的棉花收购企业贷款来源的分析,信用社及商业银行贷款以及民间闲散资金收购棉花提供信贷的比例占到60%,自有资金收购20%,农发行的贷款比例占了很少,这主要是因为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审核较严格、对企业资质要求高的缘故。根据统计,农发行2009年贷款占新疆棉花收购资金的比重在54%以上甚至更高,而占内地棉花收购资金不足20%。农发行贷款发放情况对新疆棉花收购影响较大。而内地企业对农发行贷款依赖较小。这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纺织产业的转移实施。
第二,农发行贷款对象多为大中企业,中小企业的扶持不够。上文已经提及,为了配合国家政策,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从2006年加入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进行调整后,连年的资本充足率过低使农发行进行了一系列的风险控制政策,表现在纺织工业的产业转移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实施严格的信贷审核机制,根据《农业发展银行信贷审查办法》,信贷的审批程序较为复杂,对企业的自治要求较高,在实际信贷审批中,往往只将低息贷款授予资质好、规模大的企业,而对于中小企业的授予则较为有限。二是农发行那个实施双线制度,限制了其政策作用发挥,根据统计数据,2010年棉花年度的标准棉贷款上限为700元/担,最高可上浮50元,在棉花价格波动较为剧烈的近年来,棉花加工企业取得农发行低息贷款的难度越来越大,农发行越来越不具有利率优势。
3.3.3从纺织企业自身来看
第一,从纺织企业的规模来看,规模企业占比较小。根据我国《2010-2011年度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排行榜》的统计,入围纺织服装企业五百强的企业中,各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工业总产值分别为21.32亿元、1.55亿元、19.46亿元[全球纺织网.2010-2011年度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排行榜[N].2011.09.26.http://www.tnc.com.cn/news/detail/1/8/d180671.html]。而将全部的纺织企业考虑入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的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2010年共有纺织业企业23268个,其平均产值仅为6300万元,而根据我国原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于2003年2月19日印发了《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主营业务收入为3000元以下的为中小企业,因而可知我国的大部分纺织企业为中小企业。根据农发行资金投向的纺织企业经营特点,纺织生产企业往往受到农牧生产的自然因素影响,风险较大,加上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本来就弱,因而面对的中小企业风险较大,在农发行的信贷严格审批的情况下,其获取信贷能力较弱[朱坤林.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08(9):176-178.]。
第二,从纺织企业的经营特点来看,管理水平有限导致信用水平较低。目前纺织生产和经营企业多以大户或乡镇企业为带动形成的,这些企业由于受到发展规模和资金的制约,往往其管理结构较为简单,部门分工也存在很多问题,尤其以小型企业与微型企业为主,还未形成成型的管理制度,经营过程中极易出现风险。这种风险往往集中反映在财务制度的管理不完善上。首先,资本结构不合理。由于棉纺生产的高风险性,加上企业投资规划的短视,常常会有较高的负债率。这种负债经营容易造成企业经营成本和财务的催化,导致企业财务危机四伏。其次,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财务人员素质相比大企业财务人员有一定的劣势,财务技术和制度也具有很强的随意性,由于中小企业经营业务范围较小,其对各种成本费用往往不采用分类核算,有的企业甚至部设有成本核算人员,这样内控不严的后果会影响导致企业盈利。这种财务管理的混乱就会出现会计信息的失真,其经营水平难以判断,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的授信也会较困难。
4.农业发展银行支持A企业转型的案例分析
4.1山东省纺织产业转移现状
4.1.1山东省纺织产业转移的背景
自2009年我国出台《纺织工业调整与振兴计划以来》,纺织产业作为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成为山东省实施纺织产业转移的重要推动力。
第一,结构性矛盾突出。山东省纺织产业的整体产业结构矛盾存在拖慢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是山东省纺织产业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二是多以附加值低的加工为主,缺乏品牌建设。目前山东省大部分纺织企业还以OEM为主进行贴牌加工生产,劳动密集型的特点较为明显,自主品牌中具有竞争力的较少。三是产业附加值整体偏低。
第二,山东省纺织企业盈利普遍下滑。根据商务部青岛特办子站对山东省纺织产业的终端产业服装出口的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来,利润率3%以上的经营良好企业只有433家,占29.6%,21.3%亏损,且企业平均成本大幅上涨,增加了大约20%-35%而产品的成交量只增长了15%,价格涨幅也在5%左右,这使得纺织企业的盈利率大幅下滑[商务部青岛特办子站.山东省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盈利普遍下降[A].xxxx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8.05.17.]。
第三,纺织企业粗放式经营显现竞争力提升瓶颈。根据《山东省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2009-2011年)》中的统计,山东省纺织行业的总耗能约占全部工业的4.3%,用水量占全部工业的8.5%,废水排放量占全部工业的10%。随着各省市和国家的环保标准提高,这种粗放式经营将使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将面临瓶颈。
4.1.2山东省纺织产业转移的主体
山东省纺织产业转移过程中,以大型上市纺织企业为主。根据山东省目前纺织企业的转移情况,目前山东省纺织产业的转移主要是以大型龙头企业为带动的转移。根据《山东省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2009-2011年)》的内容,山东省的整体规划以改造传统优势产业为主进行纺织产业的升级。在规划中提出了要分别对化纤行业、棉纺织业、毛纺织业、纺织服装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器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其中以化纤行业中的山东海龙、银鹰化纤、烟台氨纶、翔宇化纤、鲁意高新纤维、华纶化纤为重点企业、以棉纺和毛纺织业魏桥、大海、如意、鲁泰、冠星、泰丰、三阳、夏津、天信、环宇、岱银、三和、华乐、孚日、德棉、宏业、华龙、银仕莱、南山、康平纳等为重点企业,以新郎、鲁泰、即发、桑莎、诸城裕泰、舒朗、迪尚、绮丽、耶莉娅、仙霞、红领、兰雁、海珊等纺织服装企业为重点企业,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因此,在纺织产业的转移过程中,也是以这些各分支产业的龙头企业为带动的
4.1.3山东省纺织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根据第二章的产业转移方面的研究综述和概念界定来看,产业转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纺织工业从东部沿海将附加值低、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密集型的纺织行业和产品生产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等资源丰富但是投资不足的地区进行转移,一般是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一种是同一地区之内的产业转移。《山东省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2009-2011年)》中并没有明确提出要进行跨地区的转移,但是在山东省纺织企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向西南如重庆、西北如新疆等地的转移现象,而同一地区的产业转移则变现不明显。
4.2A企业实施转移的历程分析
4.2.1A企业简介
A企业坐落于山东省济宁市,是全球知名的创新型技术纺织企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获得了数百项专利技术和创新成果,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列为毛纺行业国家级新产品开发基地。继2002年“赛络菲尔纺纱技术及系列产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历时7年研究的“如意纺”纺纱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全球服装奢侈品品牌的主要供应商之一。A企业目前拥有资产总额131亿元,拥有国内A股和日本东京主板2个上市公司。旗下拥有20个全资和控股子公司,职工3万人,2011年营业收入153亿元,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的374名,综合竞争力居中国纺织服装500强前五位,出口创汇居行业百强前五位,主营业务收入居行业前十位。A公司目前的主营业务涉及毛条制造、毛精纺、服装、棉纺织、棉印染、针织、化学纤维、牛仔布、家纺、房地产等产业,目前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毛纺服装产业链和棉纺印染产业链[http://www.chinaruyi.com/docc/about/about.asp]。近年来,随着山东省人力成本和土地等成本的不断上升,A公司于2004年开始实施企业的转移,以获得成本优势。本文选择A公司为例对山东省纺织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农业发展银行支持其产业转移情况进行了解,具体情况本文通过与A公司济宁总公司员工进行访谈后撰写成文,然而农发行支持A企业的信贷投资等详细数据部分由于受到企业保密的限制未予公布,因此本文的分析主要是定性分析。
4.2.2A企业实施转移的历程
(1)准备阶段(2005年以前)
A企业转移历程开始于2005年,随着A企业生产规模的增加,A企业从开始的以生产毛纺产品发展为多种业务一起发展,包括毛纺和棉纺印染等多种业务。然而,随着规模的壮大,A企业通过整合资源,着力进行高科技和进行创新,对纺织生产设备、新的印染技术等进行重点发展,而根据济宁的具体情况,选择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土地密集型企业进行转移。2005年前,A企业通过兼并壮大了规模,2003年前后,A企业开始了其兼并收购之路,对纺织和服装企业进行兼并和收购,先收购了山东临邑澳泰纺织有限公司,又投资3亿元建立鲁意高新纤维材有限公司,2004年,收购原山东东丽针织集团;同年,出资成立山东汶上天容纺织有限公司,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同时向一体化进行发展。
(2)实施阶段(2005年-2008年)
2005年开始,由于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并走向了多样化经营,而山东当地的土地和人力成本逐渐增加,A企业开始策划向中西部地区进行发展。2005年3月11日,由xxxx的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牵头,A公司于重庆万州区达成了建设“重庆三峡库区技术纺织产业基地”的合作协议。随后,如意集团受够了原重庆海康集团,并组建了重庆三峡技术纺织有限公司,2005年8月6日,100万锭紧密纺工业园开始建设[居新宇,潘钦栋.产业转移瞄准西部——由山东如意集团进军重庆引发的思考[J].中国纺织,2006(3):104-107.],2012年A公司公布其在重庆的计划,在未来5年内,将在万州再追加投资百亿元,打造国际高端、先进的纺织品生产基地[李鹏.重庆万州区与山东如意集团签署协议[J].重庆日报,2005.03.12.]。2007年8月,A集团再次投资向湖北,入住湖北迈亚,凭靠其资金优势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做纺织企业的科技实力,重组湖北迈亚,成为湖北迈亚的第一大股东,并依靠此为其上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彭友.山东如意集团入主湖北迈亚[J].上海证券报.2007.08.22.]。
(3)一体化网络构建(2008年至今)
2008年以来,A公司的实力进一步壮大,其毛纺织生产加工与销售与棉纺织印染发展都具有了较高的竞争力,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A公司为了实现低成本优势,再次将纺织生产部分业务转移到新疆。A公司通过与韩国三星物产香港公司合作,投资20亿人民币到新疆石河子发展产业化和一体化项目,并接受石河子国有资产经营集团和新疆金天阳纺织。A公司之所以选择转移其生产到新疆,主要是因为新疆具有原材料和劳动力的资源优势,以及较良好的优惠政策培育起的市场环境,进军新疆,打造了A公司以“如意坊”为技术核心,以新疆为生产基地、重庆湖北为加工基地的产业链,实现了纵向一体化网络的构建。
4.3农业发展银行支持A企业产业转移分析(3000)
本文通过对A公司近五年的年报数据进行研究,结合笔者进行访谈搜集的信息,发现农发行对A公司进行产业转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部分通过对农业发展银行支持A公司进行产业转移的具体行为和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来对农发行支持纺织企业转移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客观分析。
4.3.1支持方式
从资金来源上讲,主要是少部分的政策性贷款以及大部分的准政策性贷款。根据A公司的2011年年报数据,A公司旗下的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三峡技术纺织有限公司对农业发展银行贷款5,000万同时提供担保,A公司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对公司以5,914.4万房屋作为抵押为本公司提供担保,从农业发展银行济宁分行取得贷款3,300万。其中A公司旗下的科技集团联合重庆三峡技术纺织有限公司的贷款是农业发展银行支持A公司向西南地区转移的最好支持,这部分支持属于农发行的自主发放、风险自担的贷款。此外,农业发展银行对A公司进军新疆进行收购过程中,提供了一定的政策性资金支持和准政策性支持。
从支持的金融工具形式来讲,主要是长期贷款。根据A公司2011年年报来看,A公司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5,914.4万房屋作为抵押为本公司提供担保取得贷款3,300万贷款的同时,担保额中还包括7,000万元的长期借款担保,其余贷款中以中长期为主。
从资金的投向来讲,主要用于A公司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兼并重组后企业的运营和业务发展。A公司在2006年收购重庆万州之后,一并收购了重庆三峡技术纺织有限公司,农发行近年来通过将长期贷款投入到重庆三峡技术纺织有限公司,支持A公司在重庆设立的分公司的业务运营,为其在西北业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刘相华.山东如意拟竞购新疆纺织业资产[N].上海证券报,2010.12.31.]。
4.3.2支持效果(1000)
(1)对企业而言
(2)对XX而言
(3)对农发行自身而言
(4)对社会而言
4.3.3存在的问题(1500)
(1)占比较少
(2)审批复杂
(3)信贷投向是本地的生产,而非企业转移所需投资
附加值低的生产从原材料生产而言,目前山东省纺织企业中以加工企业和棉纺企业为主,缺乏深加工企业;从面料市场而言,对产业用纺织品生产的比例较小;从下游销售而言,产业集群的规模较小,营销渠道的拓展不足,具有较强的外贸依存性,自主品牌、高附加值出口产品比重低
(4)对A公司的中西部转移促进作用尚不明显(主要从其他途径来的资金,不是农发行)
5.农发行进一步支持我国纺织业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5.1加强银行内部组织结构改革
5.1.1金融支持方式创新
5.1.2信贷制度和政策创新
5.1.3组织结构创新
5.2构建银企联盟
5.3农发行与XX合作完善信用担保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国纺织工业协会.2007-2008纺织工业发展报告[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2.
[2]李双伟,宋建鹏.货币银行学[M].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32
[3]陶玲琴,刘万翔.比较金融学(第二版)[M].科学出版社,2008:156.
[4]何广文.货币银行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66.
[5]中国纺织工业协会.2010-2011纺织工业发展报告[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109.
[6]工信部.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R].2012.1.19.
[7]鲍飞,涂建华.珠三角产业转移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26-229.
[8]张东兰.广东“双转移”战略探析[J].科技广场.2010(04):100-103.
[9]Kojima, Kiyoshi.Transfer of Technology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Japanese Type versus American Type.Hitotsubashi Journal of Economics,1977,17(2):1-14.
[10]Raymond, Vernon.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6,80(2):190-207.
[11]Kojima, Kiyoshi.Japanese and American Direct Investment in Asia : A Comparative Analysis. Hitotsubashi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5,26(6):1-35.
[12]Dunning,J. The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J]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8:1-31.
[13]Kaname Akamatsu. The Synthetic Principle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Theory of Commerce and Economics.1932.
[14]King, Robert G, Levine, Ross, 1993. "Finance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MIT Press, vol. 108(3):717-738.
[15]Priya Basu.A Financial System for India's Poor.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Vol. 40, No. 37 (Sep. 10-16, 2005), pp. 4008-4012
[16]顾海峰.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传导机理与路径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10(9):27-32.
[17]刘梅生.开放条件下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2):26-31.
[18]严华.开发性金融支持产业升级的效应分析[J].货币银行,2011(6):21-24.
[19]郭扬华.城市农业政策金融业务拓展问题研究——以武汉市城区行为例[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0,3:44-48.
[20]刘梅生.关于福建分行棉纺织业及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贷款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0(5):12-14.
[21]曹克瑜.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91-93.
[22]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三联书店.1998
[23]张杰.中国的货币化进程、金融控制及改革困境.经济研究[J].1997(8):19-22
[24]田岗.不确定性、融资约束与我国农村高储蓄现象的实证分析.经济科学[J].2005(1):5-17
[25]殷广卫.空间经济学对称核心-边缘模型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8):108-118.
[26]服装行业数据分析报告2010年报[R].中国制造网
[27]农业发展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年报2011[R].http://www.adbc.com.cn/report/2011report/ch/7.htm.2011.
[28]农业发展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信贷基本制度[S].http://wenku.baidu.com/view/5b7c1e6a561252d380eb6e93.html
[29]全球纺织网.2010-2011年度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排行榜[N].2011.09.26.http://www.tnc.com.cn/news/detail/1/8/d180671.html
[3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1]朱坤林.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08(9):176-178.
[32]商务部青岛特办子站.山东省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盈利普遍下降[A].xxxx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8.05.17.
[33]http://www.chinaruyi.com/docc/about/about.asp
[34]居新宇,潘钦栋.产业转移瞄准西部——由山东如意集团进军重庆引发的思考[J].中国纺织,2006(3):104-107.
[35]李鹏.重庆万州区与山东如意集团签署协议[N].重庆日报,2005.03.12.
[36]彭友.山东如意集团入主湖北迈亚[N].上海证券报.2007.08.22.
[37]刘相华.山东如意拟竞购新疆纺织业资产[N].上海证券报,2010.12.3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6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