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情感态度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在开展教学之时,教师应当想办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让其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学习,在增强信心的同时能够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在明确自身优势的同时也不忽略自己的缺点,在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也能够和他人合作。但作为英语教学,怎样才能够在开展课堂教学之时,令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保持呢?伴随着信息技术化的发展,“人工智能+教育”逐渐被人们所熟知,“智慧课堂”应运而生,为这个问题的回答带来了契机。这种新兴的网络化、数据化、交互化和智能化学习环境究竟对六年级学生的英语动机和学习成绩产生怎样的影响?在“智慧课堂”环境下学习动机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学习成绩?不同成绩的学生在“智慧课堂”环境下学习动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此次借助定性以及定量分析两种分析手段来上述问题展开分析。
本研究以张玲(2015)设计的内部动机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结合五、六年级英语期末测试和访谈,以90名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集数据,首先分析了“智慧课堂”对六年级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的影响,其次探究了“智慧课堂”环境下学习动机的变化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最后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成绩的学生在“智慧课堂”环境下学习动机的变化及原因,从而从学习动机的角度调整“智慧课堂”的使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本文利用SPSS 25.0计算英语学习动机各项指标和期末成绩的均数和标准差,并进行描述统计。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干预前后上述指标变化有无统计学意义;使用方差分析比较对照组和“智慧课堂”组的干预前后指标变化程度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使用相关分析、一元线性回归、散点图分析经“智慧课堂”训练后,英语学习动机各项指标的变化与英语成绩变化的关系,加上对访谈结果的归纳,结论如下:
“智慧课堂”可以提高六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具体到五个维度,其中兴趣和喜爱、努力和重要性、价值和有用及学习胜任感均显著提高,压力感和紧张上显著下降。
学习动机的提高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兴趣和喜爱的提高是成绩提高27.5%的因素,努力和重要性的提高是成绩提高25%的因素,价值和有用的提高是成绩提高25.9%的因素,学习胜任感的提高是成绩提高29%的因素,紧张和压力感与成绩的提高没有关系。
在“智慧课堂”环境下优等生在兴趣和喜爱、价值和有用及学习胜任感上明显提高;在努力和重要性、压力感和紧张上无明显变化。中等生在兴趣和喜爱、价值和有用、学习胜任感及努力和重要性上明显提高,同时压力感和紧张明显下降。差生因样本量较小,无法获得统计学意义。经过方差检验,优等生和中等生在干预前后的兴趣和喜爱及学习胜任感方面的均数差有统计学差异,数值上中等生的提高大于优等生。
本研究旨在全面分析“智慧课堂”和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的关系,力图为优化小学“智慧课堂”教学提出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六年级英语;“智慧课堂”;学习动机
第一章 引 言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以往的课堂教学环境也开始将“智能化”、“信息化”作为发展目标和方向,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智慧课堂”出现在人们眼前,其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极大助力。“智慧课堂”通过新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全方位教学,实现高效、评价多元化和学习个性化的课堂。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阐述,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种媒体的手段、多种类型的平台和多方位的空间。在这种环境下,作为英语教师,需要在对学生以及学校情况进行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借助各类教育技术和资源,围绕学习目标以及内容来开展教学工作,令教学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因此,将“智慧课堂”引入到英语教学中对提升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打造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具有现实意义。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 ,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在进行课程总目标、二级目标的设计之时,需要从文化意识以及语言技能等五方面着手来展开设计工作。在此之中,情感态度包含多方面内容,比如合作精神、动机等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学习动机。因此作为教师,其在开展教学工作之时,应当想办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让其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学习,在增强信心的同时能够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在明确自身优势的同时也不忽略自己的缺点,在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也能够和他人合作。能够发现,在各类课堂中,学生学习行为以及效果会受到其学习动机的极大影响,小学英语课堂也是如此。目前, 国内学者对于学习动机研究很多 ,但多侧重于大学本科生或高中生方面,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并不多,而针对“智慧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则更是欠缺。
因此,笔者对“智慧课堂”六年级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作出初步探究,并提出相关问题。本研究拟以本人目前执教的两个成绩相仿的六年级平行班为研究样本,采用调查问卷法和实验法两种研究方法。此次在进行研究之时,需要分析的问题有:
(1)“智慧课堂”对六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是否产生影响?若会产生影响,影响如何?
(2)“智慧课堂”环境下学习动机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学生成绩的变化?
(3)当学生成绩水平不同之时,其受到“智慧课堂”的影响是怎样的?原因是什么?
1.1研究背景
在如今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不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政治和文化方面都形成了十分紧密的联系,而在此环境下,作为全球使用范围极为广泛的语言,英语获得了充分运用,并逐步往低龄化群体普及。我国便在小学课程设置中加入了英语这一课程,通过对英语课程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其不但具备人文性特点,工具性特点也十分明显。当前在英语课程教学中,不但需要重视从语言知识、技能方面开展教学,还必须对小学生进行培养,令其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英语学习。《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到,若想要获得良好的语言学习效果,就必须有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加持。外语动机的研究源于1950 年以后,Gardner 和 Lambert 发表“外语习得中的动机变量”,并设计了态度/动机测量表。然而我国是从1980年后才开始将研究目光转向外语动机的。桂诗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是对小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我们起步较晚,2003年我国学者王有智对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小学生学习动机总强度随年级升高而呈下滑趋势。此后,高芹、丁永祥等对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包含因素和激发学习动机策略等做出了研究。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张玲对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中激发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进行了研究。当下“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的颠覆性创新和井喷式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教育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下,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动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在改革传统教学之时,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让课程教学往智慧化方向发展。《教育信息化 2.0行动计划》具体规定了实现教育信息化2.0的八项具体实施行动,其中第七项是“智能教育的创新发展”。同时提到,当前要想优化教育模式,实现生态重建目标,不但需要对各类新兴技术比如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进行充分运用,还必须令各种智能设备也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进而为智慧教育创新示范提供助力。因此,在全国各地推出了促进实施智能教育的方案,并正在进行技术驱动的教育模式改革和生态重建。但是“智慧课堂”对六年级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这一研究还处于空白地带,等待着我们探索开发。
“智慧课堂”作为一种创新的课堂教学形式,承担着信息化教学的首要责任,逐渐成为大数据背景下智能教育的核心应用。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积极建设智慧教室,如清华大学的“智能教室”和华中师范大学的“智慧教室”。 其中,鸿合系统,科大讯飞等智能课堂教学支持软件不断致力于智能课堂的创建和完善。2019年来,笔者所在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加大经费投入,启动“‘因材施教’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应用行动”项目,优化管理机制,实现智慧教育优先发展。目前,全区已建成148所智慧学校、4690个“超脑”智慧教室,为全区12637名编制内中小学教师、85678名六年级、初中和高中学生,配备人手一台智能终端“平板电脑”,实现“教育环境智能化、教育资源优质化、教学应用普及化、信息素养水平高、教育治理精准化”。西海岸新区也已被遴选确定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中央电教馆在线教育应用创新项目区、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单位,构建了以教育环境智能化、教育资源优质化、教学应用创新化、信息素养高标化、教育治理精准化为“五化”特征的智慧教育体系,助推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智慧课堂出现在人们眼前。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提供的数据结果有助于实现学校、年级、备课组、班级、教师、学生个人等六个层面的精准数据分析。如教师可以针对数据,来反思自己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及对所教学生学情的分析;学生可以进行自我反思,在班级交流,相互借鉴;从各层面把亮点加以推广,找出问题和短板,然后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针对性的举措对问题进行处理,能够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提升教学的精准性。因此区内针对“智慧课堂”的课题研究层出不穷,如“智慧课堂”对英语阅读策略的影响、“智慧课堂”对对话课教学策略的影响、“智慧课堂”对小学高年级听力教学产生的影响等,笔者从中得到了许多启发。在这种模式下,六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这些动机的改变是否与学习成绩相关呢?这是必须要进行研究的。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借鉴借助张玲(2015)设计的《英语学习动机情况调查表》,结合学生期末综合水平测试和访谈,对“智慧课堂”和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关系展开研究。本研究希望通过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度了解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的变化情况,详细分析 “智慧课堂”与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相关性,探索动机的改变给学习成绩带来的影响,进而深入探究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在“智慧课堂”的影响下学习动机发生了哪些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同时本研究期望以此引起小学英语教师对学习动机的关注,以便调整“智慧课堂”的使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此次研究不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极具价值,具体而言:从理论层面上看,本研究关注的是小学教育最高阶段的学生群体,且深入勘察了“智慧课堂”对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水平的不同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成果,不仅能够为今后英语“智慧课堂”学习动机的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同时还可以为构建英语“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在理论方面提供有力支持。
若从实践层面观察,能够看到,此次研究能够令教师对学习动机的意义和价值形成充分认识,然后对主动思考,调控自己的教学,进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积极影响,促使其英语综合水平的提高。同时本研究也有助于引导小学英语教师反思现有的教学模式,完善“智慧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丰富教学技能,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1.3 论文总体结构
本文共分为五章。一是引言。此章节主要对本文的研究意义、背景、框架等进行了介绍。二是文献综述,主要对“智慧课堂”,动机,学习动机和外语学习动机进行关键概念定义。同时对我国以及其他国家的相关研究情况进行了叙述,介绍了此次研究的理论基础。三是研究设计。此章节不但对本文的研究对象、手段、工具进行了介绍,还对此次的研究流程、数据、问题进行了说明。四是结果分析与讨论。此章节主要是对前面章节实证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分别讨论提出的研究问题,并按照访谈结果以及相关理论等来学习动机为何会出现变化进行分析。五是结论。此章节不但对前面几章节的研究发现进行了归纳,同时还进行了教学启示的探讨,为如何令学生英语综合素养水平得到提升进行了建言献策,之后,在对研究局限进行说明后,再以展望收尾。
第二章 文献综述
所谓“智慧课堂”指的是在教学全过程积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比如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课程,其不但教学效率更高,而且还体现出智能化的特点。通过对智慧课堂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其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动态学习数据分析为基础,来提升教学决策的科学性,加强交流的互动性,确保反馈的及时性,实现智能推送资源的目标,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助力。那在这种环境中学习英语,学生的学习动机会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吗?为了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令学生学习效果能够得到强化,不但要分析相关理论,还必须了解当前我国和以及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本章是定义了论文的关键概念,包括“智慧课堂”、动机、学习动机和外语学习动机。接着完成了文献综述以及理论阐述工作。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在选择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选择其学习动机受到智慧课堂的影响情况为研究内容展开研究之时,不但要分析相关理论,还必须了解当前我国和以及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本小节是定义了论文的关键概念,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阐述了理论基础。
2.1.1“智慧课堂”
翻阅相关文献能够看到,关于何为“智慧课堂”,当前学界还未形成统一说法。学者于祖江(2011)表示,其前身为智慧地球”战略,此战略提出于2008年,提出者为IBM。 我国最早的“智慧班级”建设是2010年上海虹口区启动的“电子书包”项 目。 学者黄荣怀等(2012)提出,在出现电子书以后,以往的教学手段以及模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同时也推动了智慧课堂的出现。从2012年开始,我国以信息化智慧课堂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的学者不断增多。同时该学者表示,“智慧课堂”是以互动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可以“优化教学内容的呈现,促进学习资源的获取,促进课堂互动的发展”。它的自动感知、识别、互连和设备便携性等特点,可以完全满足新一代学习者对强交互的需求。通过充分运用各类移动学习终端,令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智慧课堂”教学支持系统创造了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教学环境,增加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机会,完善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本”、“单一互动形式”、“互动深度不足”等实际问题。学者唐烨伟(2014)表示,作为新型课堂,智慧课堂专注于培养学生智慧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其充分利用各种新型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手段进行优化,推动学习环境往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学者庞敬文(2015)与前一学者的看法差不多,在其看来,智慧课堂属于新型课堂,其为了对学生智慧能力进行培养,积极运用各种新技术拉利对教学模型进行创新和优化,打造数字化教学环境。通过对此类课堂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其和以往的课堂教学特点并不一样。具体来讲,在当前的智慧课堂里,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智能,同时凸显出个性化特点,能够借助自我管理来培养高级思维能力。同时在智慧课堂中,作为教师,其不论是设计教学目标,还是组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新课程理念来展开,从而加强教学活动的智能化以及个性化。另外,当前伴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各种先进技术比如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不断涌现出来,教学工作能够运用的新技术也越来越多,比如学习分析技术、大数据技术等。而智慧课堂能够通过对这些技术进行运用,来对学生学习历程进行记录,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同时借助各类工具、手段和资源,按照学生的学习习惯、风格以及水平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而推动智慧培养目标的实现。学者杨多多等(2017)表示,所谓智慧课堂,其作为新型课堂,应当是借助各类新兴技术比如大数据技术等来往课堂里融入先进的智慧教学理念,并围绕学习者,将其作为主体来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优化,从而来令学习质量水平得到提升。学者于颖(2018)表示,所谓智慧课堂,其是围绕学生智慧发展来进行教学之时,充分借助各类智能化技术与手段来为学生智慧发展提供助力,并打造理想课堂环境,令学生能够在其中积极学习。学者刘邦奇(2019)表示,所谓智慧课堂,指的是为了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在多种学习理论比如建构主义理论等的指导下,在教学全过程积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比如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课程,其不但教学效率更高,而且还体现出智能化的特点。通过对这类课堂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其不但进行了“云-台-端”架构的构建,还积极创设全场景教学应用,并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基础,来提升教学决策的科学性,加强交流的互动性,确保反馈的及时性,实现智能推送资源的目标,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然后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针对性的举措对问题进行处理,能够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提升教学的精准性,为智慧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助力。
基于以上研究者对“智慧课堂”的解读,笔者对其内涵加以归纳。“智慧课堂”是利用平板等硬件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构建出的“云一台一端”整体架构的课堂,它能够创设出个性化和智能化的学习环境,支持课前,课中和课后一体化,收集和分析学习效果,令智慧化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笔者研究的“智慧课堂”是以科大讯飞为支撑的“智慧课堂”。
由图可知,畅言“智慧课堂”分为教师端,学生端和云端。将三端充分联系后,其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了极大作用。
2.1.2动机
动机来自于“Movere”一词,其意为“促进”。在1918年之时,Woodworth首次将其纳入到心理学领域,在该学者看来,行为内在动力正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在Dörnyei 看来,动机是对个体情感以及认知的激发,其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令其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不断努力。学者Williams等表示,在理解何为“动机
之时,可以直接将其视为一种认知情感激发状态,其会对个体行为进行影响,令其不断向某目标迈进。我国学者张爱卿认为动机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激发、维持和推动行为的产生。综合已有的有关动机的定义,我们可以得知动机是推动和维持活动的驱力,是为满足个体的某种需要而付出的努力。
2.1.3学习动机
动机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学习动机便是其中之一。学者Brophy提出,持续性是学习动机的特点之一。当学生形成持续的学习动机之时,其便会以良好的心态来维持学习状态,去了解和掌握更多知识。学者Douglas等以学习动机为研究对象,按照其成因对其类型进行了划分,主要将其分为两类,即内、外部动机。还有学者主要从远近上来对其进行分类,分为其由近、远景性动机构成。学者张春兴表示,在分析学习动机之时,可以将其分为将偏重型、普遍型这两类来分别进行分析。学者冯忠良等则提出,所谓学习动机,指的是这样一类内部启动机制,其能够令学生主动去学习,为了某一学习目标而努力。学习动机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特点:一是内在观点:“学习动机属于一种内在过程,其能够激发并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令其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奋斗。”二是外在观点,其具体内容为“学习动机作为驱动力,属于心理需要,其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和激励。”三是中介过程观点,其具体内容为“所谓学习动机,指的是在需要的影响下努力像某目标奋进,其作用有许多,比如调解作用、激起作用等”,通过这些观点,就能够对学习动机的概念形成充分认识。
2.1.4外语学习动机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掀起研究外语学习动机的热潮。比如学者Gardner等(1959)认为,所谓外语学习动机,其指的是个体为了能够达成某学习目的,在积极的心态下努力学习。在该学者看来,此类动机属于认知、情感状态,能够为了实现某目标而维持有意识的行动。随着外语学习动机的多元化发展,1995年,Gardner和 Tremblry把认知理论和社会动机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扩展动机理论,该理论基于以往的三维指标说又增设了三个变量,这三个变量首先是自我效能感;其次是效价;然后是目标显著性。学者Crooks and Schmidt (1991)对何为语言学习动机进行了拓展,在其看来,其主要由内、外两方面构成,它的内部方面包括兴趣水平、对成功或失败的预期、对相关性的感知和对奖励的感知。外部动机方面包括持续的学习行为、公开的学习决定和高度的参与。匈牙利学者Dornyei(1998)认为,外语学习动机是指由诱因起的动作,动作是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一个持续的过程,直到达到预定的目标。其包含多方面内容,比如目标、需要等。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尽管学者们对外语学习动机的概念各异,但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但有一点肯定的是,只有认知或情感上的唤起,而没有付出努力的行为是无法对外语学习产生任何实际影响的。所以,所谓英语学习动机,其指的是个体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为了令学习目标得以实现而采取的积极态度与行为倾向。
在学习动机的分类方面,Gardner和Lambert(1972)将外语学习动机二分为工具型动机和融合型动机,其中工具型动机是把外语学习作为谋生或生活的的工具,借助外语来令自身社会地位得到提升;而当学习者的动机为融合型动机之时,其主要是因为兴趣而学习,希望可以通过学习外语与目的语人群进行交流或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与艺术。学者Deci等( 1985) 将动机分为内、外动机两种类型。内在动机源于学习者对任务本身产生的兴趣,是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外在动机是与任务本身之外的刺激物相联系的动机,如奖励、表扬、惩罚等。除此之外,Brown提出 3 种不同的动机: 第一是整体动机,指外语学习者学习外语的整体取向。第二是情景动机,指与具体的学习情境相关联的动机; 第三是任务动机,是学习者在完成不同的任务时产生的动机。
在学习动机类型的研究上,华惠芳于 1998 年指出,将动机划分为工具型与融合型动机有失偏颇,并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学习者的动机 80% 属于证书动机( 杨连瑞等 2007: 171)。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学者借助国外研究者提出的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分类标准,开始从主流心理学角度研究学习动机( 杨连瑞等 2007: 169) 皮连生教授认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其主要由两类构成,首先是内源性动机,其指的是这类动机是由个体内部原因比如对活动感兴趣等引发的,其引起的活动通常能持续很长时间。其次是外源性动机,其指的是这类动机是由学习活动外的奖惩引发的,其引起的活动一般不会持续太久。
2.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于“智慧课堂”教学与学习动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 首先,学者认为在“智慧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动机。其次,在以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之时,学者主要将目光放在学习活动上面。以下针对“智慧课堂”、学习动机、外语学习动机和信息化教育与学习动机的国内外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2.2.1“智慧课堂”的国外研究现状
“智慧地球”是IBM 在2008 年所提出的,一年后,其在教育领域对此概念进行了运用,形成了智慧教育,同时其提到,智慧教育涉及五类路标,比如学生的技术沉浸、个性化学习路径等。基于此,IBM 完成了智慧教育框架的构建工作,此框架的关键便是个性化教学。一直以来,对于智慧教育,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极为重视。翻阅相关文献资料能够发现,国外有关“智慧课堂”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种:理论研究,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首先在理论研究上,比如学者Michael B. Horn等就提到,未来课堂中,不但会对各类先进技术进行运用,还会使用各种软件,如此学生要想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也就更加容易。同时其鼓励学生一起学习,同时主要将精力放在概念性学习上。其次在技术研究上,比如学者Scott Kristopher等就提到,在智慧课堂里,作为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智能设备来开展教学,如此就能够轻松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情况,知晓学生在何处学习,并通过对学习资源进行共享,来令正式、非正式学习模式都能够发挥作用。然后是在应用研究上,比如学者James D.S1otta 通过研究创造了一类教学模式,即知识社区教学模式,在此模式里,合作学习任务为主线,基于这一主线,能够令学生在互动中妥善解决各种学习问题。
2.2.2 “智慧课堂”的国内研究现状
在“智慧课堂”的应用方面,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与研究。学者史元春等认为,作为智能化学习环境,只有其各功能类型间实现良好的交互与协作,智慧教室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学者胡卫星等(2011)以智慧课堂为研究对象,以其教学模式类型为研究内容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其类型十分丰富,比如虚拟操作类、演讲教授类等,在其看来,当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之时,必须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学者陈卫东(2012)则主要从课堂互动这一视角来展开研究,在其看来,若想要进行个性化互动课程的设置,就必须对各类资源比如教学内容以及技术等进行充分运用。学者祝智庭(2016)表示,当前在智慧教室环境中,教学形式十分多样,当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之时,应当将如何借助此环境令教学个性化目标得以实现作为核心与关键。在教学应用方面,胡永斌(2016)等对现存的智慧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空间等构成要素进行分析,从而对此环境中,学习体验具体构成进行了明确,同时 借助量表编制法来成了学习体验评测量表的编制工作。于颖(2018)明确了“智慧课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将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基于此提出了相匹配的教学模式的进阶式设计。接着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例,对“智慧课堂”“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进阶式设计与实施,为中小学校向智慧教学的转型提供了一条可能性实践进路。
2.2.3 动机和学习动机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心理学领域,最初是由本能这一概念引入动机的。翻阅相关资料能够发现,在上世纪初,许多心理学家受到进化论的影响,形成了这样一类观点:本能能够控制个体大多数行为,其属于人类行为原动力。X心理学家W. McDougall (1871 – 1890年)系统提出了动机的本能理论,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建立在本能论的基础上的 ,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和社会的行为都是根源于心灵深处某内在的动机 (性本能 ) ,这种动机是人们心智活动的原动力。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占据主导地位的学习理论为行为主义理论。该学派表示,外部的强化催生了动机。学者Hull优化了效果律,然后提出了一项理论,即动机内驱力理论,通过此理论来对个体行为进行解释。他假定驱力是一种动力机结构 ,认为有些驱力来自于内部刺激,是不能通过学习传获得的 ;有些驱力来自于外部刺激 ,是通过学习得来的 ,称为获得性内驱力。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行为主义让位于认知主义。此时基于认知理论,形成了诸多理论,比如期待价值理论、自我功效论等。学者Maslow表示,成长、自我实现是个体天生的倾向,而在外部事件比如学习的影响其,其进程会进一步加快,在环境的影响下的某种需求的展现便是动机。学者Tolman(1932)是期待价值理论 的提出者,在其看来,当个体期待某目标的实现之时,就会形成行为,强化并非其来源。进入七十年代以后,许多学者借助因果关系推论法来对个体行为结果的内在动力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了归因理论。学者Weiner(1971)是动机归因理论的提出者,该学者认为,行为责任的因素包括身心状态以及运气等六类。在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和归纳后,形成了内、外部归因等三个维度。到了八十年代以后,Weiner将两方面结合起来,这两方面首先是情感动力过程;其次是归因认知结构,同时提出情绪归因理论,促使自身理论变得更加丰富和完善。
随着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扩展和学科建设的日趋成熟 ,研究者逐渐向具体的研究领域靠拢。到八十年代以后,许多学者将研究目光投向“目标”,并围绕目标结构提出相应的目标理论。比如学者Locke(1981)等提出,当目标激发动机之时,并非是由其直接对个体行为、动机进行调节和影响,而是借助个体自我反应来实现的。学者Bandura等(1986)通过研究提出自我效能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为:若个体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出现特殊任务需要完成,此时其自我效能评估结果决定着处理此工作动机的大小。在该学者看来,当个体得到相应技能、知识,并对合理学习目标进行明确后,其学习行为才会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决定性影响。
通过上述内容能够发现,动机理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在发展,当其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之时,其应用也变得愈发广泛。
而在教育界,学者们在以动机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之时,主要是对学习动机进行研究。翻阅相关资料可知,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就有学者展开了这方面的研究,比如学者陶蔚扬(1981)在以学习动机为研究对象之时,就从心理学角度来对其展开了深入研究。而在学者吴一安等( 1993)看来,学习成绩受到学习动机的极大影响,因此其具备研究价值,同时需要通过各类举措来令学生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能够发现,我国学者在以动机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之时,对国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参照,然后结合我国实情来对其进行丰富和拓宽,形成的研究成果十分丰硕,比如学者杨连瑞等( 2009) 就选择神经生物学模式(提出者为Schumann )以及拓展动机理论模式(提出者为Gardner等)来展开研究,对这些模式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2.2.4外语学习动机的国外研究现状
实际上,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之时,国外就有许多学者将研究目光投向了学习动机。上世纪50年代,Gardner和Lambert开始对外语学习动机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提出了关于外语学习的动机理论框架,认为动机主要涉及四方面内容,比如学习语言、努力行为方面等。同时基于此完成了动机调查表的编制工作。Gardner进行了实证研究来验证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并提出了二语学习动机模型以及外语学习的因果模型。到了九十年代之时,才有学者开始对其表示质疑,质疑的点在于:一是Gardner主要是对加拿大环境下的外语学习动机进行研究,在其他环境是否适合还有待实证研究。二是,在Gardner 的模型中,外语学习动机是静态的,而在实际的外语学习中,外语学习动机可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三是没有解释不同动机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机制。为了解决掉这一模型存在的不足和缺点,长期以来有许多学者比如Dyrnyei等便从各种视角比如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视角等来展开研究。比如Dyrnyei 通过实证研究提出,除了 Gardner说的那两种动机类型之外,还有成就需求和对过去失败的归因。基于此,该学者提出了一类理论,即外语学习动机三层说,这三层首先是学习情景层;其次是学习层;然后是语言层。其从这三维度来对外语学习动机进行了界定和分析。Oxford和 Shearin 借鉴工业教育和认知发展心理学关于动机的理论,试图扩展 Gardner 的动机模型。其通过期望 - 价值理论以及需求层次理论等来对教学和动机的关系展开研究。
2.2.5外语学习动机的国内研究现状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以外语学习动机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的学者不断增多,比如学者桂诗春(1986)以英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其学习动机为研究内容,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来展开研究。学者郑立华( 1987) 以英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其学习动机为研究内容,对动机和其他因素比如态度等的关系情况展开了研究。学者吴一安等(1993)表示,学习成绩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学习动机便是其中之一,因此其具备研究价值,同时需要通过各类举措来令学生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进入新世纪以后,在外语学习动机研究方面,我国形成了许多研究成果。比如学者王晓旻等( 2005) 在以我国外语学习为研究对象,以其学习动机为研究内容展开研究之时,就收集了从1980年开始到2003年为止的相关数据,对此期间学者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归纳,同时为后续应当将研究重点放在什么方面提出了建议。在理论研究上,我国学者主要基于前人研究,来分析学习动机具备怎样的特点,以及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等等。此外,我国学者也结合国情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需要看到的是,尽管在外语学习动机研究方面,我国和其他国家存在一些共通点,然而也展现出了我国教育的特殊之处。
2.2.6 信息化教育与学习动机的国内外研究
国外于“智慧课堂”教学与学习动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 一是学者认为在“智慧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动机。例如 :Mat Rattp,R 等(2015)认为可以使用线智能设备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动。学者Kristopher Scott等(2009)表示,当前在智慧课堂里,作为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智能设备来开展教学,如此就能够轻松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情况,知晓学生在何处学习,并通过对学习资源进行共享,来令正式、非正式学习模式都能够发挥作用。二是在以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之时,学习活动本身成了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学者Rania Albalawi(2013)表示,借助移动终端交互界面,能够令学生产生较强的学习动机,从而令其两类能力得到强化,这两类能力首先是学习能力;其次是社交能力。
借助万方以及知网等平台来对相关文献进行收集之时发现,在新世纪以后,就有了关于学习动机的文章,从 2004 年开始每年发表的文章逐渐上升,从 2010 年到现在,文献数目浮动变化不大,总体处于增长状态,这说明一直以来对学习者学习动机展开的学者都很多。学者王海峰(2010)选择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选择其英语学习动机受到多媒体教学的影响情况为研究内容,研究表明,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对英语学习生了热情,他们英语学习的内部动机也得到了提高,减少了学生的焦虑。陈秀珠(2014)在《多媒体教学对澳门小学英语学习与动机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其英语学习成绩与学习动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学者张玲(2015)将小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英语学习动机受到电子白板课堂的影响情况展开了研究,研究过程中,其整合了学习动机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来研究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变化,结论发现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在电子白板的课堂环境下逐步提高。学者周倩倩(2015)则表示,在大学生学习期间,其学习动机受到多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弱。
随着信息化的继续发展“智慧课堂”应运而生,研究“智慧课堂”的文章如井喷式呈现。但通过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发现,研究“智慧课堂”和学习动机的研究较少,仅有12篇。彭莉(2012)在《英语“智慧课堂”的构建途径》中指出高中英语“智慧课堂”的构建,可通过“启智”激发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沈佳怡(2018)在《“智慧课堂”中学习动机培养策略初探》中深入分析了“智慧课堂”中学习动机激发与 维持的过程。黄莹(2019)《智慧教学软件应用于英语合作学习的研究》一文中指出“智慧课堂”对大学生学习动机有提升作用,并突出体现在提升学习者注意力方面。黄志芳(2020)在《混合学习环境下交互式课堂生态系统设计及实证研究》中指出大三学生相较于传统多媒体教学的课堂,在参与交互式“智慧课堂”学习动机的提高更为显著。从上述研究来看,对“智慧课堂”与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学和大学,而“智慧课堂”对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尤其是六年级小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尚未涉及,因此笔者将对“智慧课堂”对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展开研究。
2.3理论基础
本部分主要论述本研究的理论依据:一是 ARCS动机模型理论, 二是多模态理论。
2.3.1ARCS动机模型理论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就出现了ARCS动机模型理论,其提出者为Keller。“ARCS”是四个词首字母的组合:注意、相关性、信心和满意,其属于学生学习动机的直接影响因素。ARCS动机模式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为了激励和维持动机,学生首先应该对某一学习内容或任务感兴趣和关注。接下来让学生认识到内容或任务的完成与自己和自己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形成学习信心,当学生将任务完成后,必然能够产生成就感。所以教师在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之时,可根据这些因素来展开设计工作,这种模式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学有效学习。
注意是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凯勒在 ARCS 动机模型理论中提到的首要因素。教师的教学手段以及抛出的各类问题都能够令学生受到吸引,令其产生好奇,愿意去主动学习。经分析可知,当前有许多手段都可以令学生受到吸引,比如进行音频视频教学、选择新鲜事物或者人物来开始讲授教学内容等,当学生受到吸引后,其注意力就能够集中起来。以PEP六年级年级英语上册课本为例,当讲授Unit2 Ways to go to school。教师可以使用非常生动的儿歌“Transportation”来做导入。“Transportation”是一首由各种夸张搞笑的交通工具制作而成的动画歌曲,在观看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出现的各种交通工具,用这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用”智慧课堂”翻翻卡给学生提供参与平台,稳定学生注意力。
另外,要想令学生受到吸引,还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举例而言,比如设置一定语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当前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在进行教学之时,可借助各种生活素材来对学生注意力进行吸引。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Unit2 Where did you go,老师可以问学生曾经到那些地方旅游过,怎么去的,发生过什么。在”智慧课堂”条件下,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七彩作业把他们的旅游照片拍照上传,课上通过分享和描述照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进行后续的教学。当前在开展教学工作之时,必须结合实际需要不断对教学手段进行调整和更新,如此更容易令学生保持注意力,当然,当学生对这些刺激适应后,不管教学手段多么有趣,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兴趣都会下降,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如小组合作和同伴工作,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从不同的角度保持学习兴趣。
相关性可以定义为“满足学习者的个人需求/目标”(Kelley,1987)。 如果学习目标和学生的价值判断、学习期望等存在紧密关联,那么学生对其的关注度也会更高。在引起学生关注教学内容后,教师必须努力找到与学生兴趣和动机相联系的方法。教师必须将英语学习与学习者的学习目的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学习英语与自身兴趣的相关性,以及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传授新知识之前热身旧知识,即教学活动应与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相联系,做好学习准备从而有效地减少学习的恐惧感。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形容词的比较级相关知识之前,教师可以复习三-五年级中学习的形容词。其次,令学生对英语学习意义形成充分认识。告诉学生今天的英语内容对自己的相关性,在他们未来的学习活动中会起到什么作用。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中国的翻译官,外交官们是怎样用英语为国家做贡献的;展示外企的工作人员的相关英语邮件;展示关于出国旅行的视频,包括购物、询问和其他。另外,让学生自主对学习内容等进行选择。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机会,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畅言布置听力或配音作业,要求学生使用英语配音APP,选择他们喜欢的一段去做配音。这个配音过程也是英语练习的过程。
教学期间,当学生产生兴趣以后,教师需要选用合适的举措,令其树立起信心。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获得自信:设定目标和创造条件。此处必须确保设置的学习目标足够明确,同时应注意适度原则,令学生能够一步一步地及时跟进,如此也更容易建立起信心。同时,学生的学习动机将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影响最为直接的就是教师的言行举止,具体来讲,若教师对学生表示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所以教师应经常使用激励性语言,如你很棒,做得很好,你的想法是创造性的,这有助于学生增加自我自信,而且这样也能够令师生之间形成更为融洽的关系,从而令学习动机得到强化。
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其在开展教学工作之时,除了需要想办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外,还必须令其能够在学习期间获得成就感,使学生体验到竞争的公平性,从而激发内部动机。因此,教师需要了解六年级身心发展的规律,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对学业 有两个满意的条件,首先是自我实现满足感,也就是让学生清楚的感觉到自己的能力水平得到了提升。其次是从外部来的满意度。比如借助考试发现自己的成绩提升了,或者在课堂中获得了老师的肯定。也就是说,教师必须让学生有充足的机会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例如,在小组配音练习后,让学生做演示,老师给肯定和鼓励。
2.3.2多模态理论
多模态话语研究主要涉及视觉、听觉;随着技术发展,嗅觉和触觉也受到更多关注。国内研究者循着社会符号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例子,对多模态话语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学者张德禄(2009)提出多模态理论,此理论对话语形式进行了拓展,令其变得更加丰富,比如声觉、语言等,同时对各类话语形式的关系进行强化,对其关系进行阐释。学者Mayer( 2005)表示,当前在多模态学习环境里,学习者学习动机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人脑机制、信息呈现方式等等。
“智慧课堂”在承载多模态刺激多种感官的协同合作上具有优势,这是因为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契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从技术角度上来看,“智慧课堂”这一模式以i-pad为载体,运用科大讯飞的“智慧课堂”软件,该软件有英语互动游戏、英语发音、图片、划词搜索、角色扮演、配音、观看视频等多种功能,能够在对学生特点进行分析后,展开个性化教学。简单来讲,智慧课堂能够对多模态内容进行承载。其次,“智慧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可以促进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的中去,提高学习的动机,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得学习变成一件愉快的事情,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4小结
本章首先围绕“智慧课堂”和英语学习动机进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背景阐述,进而梳理、论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智慧课堂”和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成果,辩证地肯定了这些研究为有效开展“智慧课堂”教学做出的贡献,同时在ARCS动机模型及多模态教学的支撑下完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旨在全面分析“智慧课堂”和外语学习动机的的关系,力图为优化小学“智慧课堂”教学提出有意义的参考。
第三章研究设计
3.1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情感态度的关键因素之一。老师需要在教学期间想办法令学生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同时对其进行引导,转化其兴趣,形成相应的学习动机。“智慧课堂”是否能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产生影响,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此次借助定性、定量研究手段,探究“智慧课堂”与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旨在为小学英语“智慧课堂”的模式改善提供一定的启示。此章节不但对本文的研究对象、手段、工具进行了介绍,还对此次的研究流程、数据、问题进行了说明。
3.2研究问题
本研究拟对小学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问卷调查,并结合英语期末测试情况和访谈分析“智慧课堂”对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具体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1)“智慧课堂”对六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是否产生影响?若会产生影响,影响如何?
(2)“智慧课堂”环境下学习动机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学生成绩的变化?
(3)当学生成绩水平不同之时,其受到“智慧课堂”的影响是怎样的?原因是什么?
3.3研究对象
本研究拟选取本人执教的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的一所小学里六年级的两个水平相当的平行班进行实验研究。其中A班为实验班,共46人,采用“智慧课堂”教学方式,B班为对照班,共44人,采用常规多媒体教学。本研究将根据学期末成绩表和学生日常学习情况将实验班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并从中随机抽取2名优等生,2名中等生和2名学困生作为访谈对象。但由于学困生样本量过小,经检测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本文重点分析优等生和中等生学习动机在“智慧课堂”下产生的变化及原因,针对学困生产生的变化只做描述性分析。
表3.1 实验班和对照班基本情况和五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平均成绩
班级 | 总人数 | 优等生 中等生 学困生 平均成绩 | |
A班 | 46 17 | 25 4 85.0 | |
B班 | 44 | 86.1 |
90名受试者均参加了英语学习动机前后测问卷调查和期末测试。去掉2名无效问卷的受试者后,还有88名。之后借助随机抽样手段,从八十八名受试者中选取访谈对象,此次共选择六名访谈对象,英语综合水平高、中等、低的各两名。
表3.2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表
受试者 | 性别 | 期末成绩(五下) 期末成绩(六上) |
A同学 | 女 | 100 100 |
B同学 | 男 | 96 100 |
C同学 | 女 | 84 99 |
D同学 | 男 | 76.5 94 |
E同学 | 男 | 55.5 63 |
F同学 | 男 | 47 37 |
3.4研究方法
此次使用的研究方法有许多,比如定性研究法、访谈法等,主要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侧重使用不同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其具体情况如下:
问卷调查法此次选择本校小学六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选择其英语学习动机情况为调查内容展开调查。为了回答第一个问题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动机量表调查问卷前后测,然后根据量表中动机情况进行分析。回答第二个问题是收集学生的第一学期英语期末考试成绩,将实验班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组。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到的量表信息进行分析两组之间的学生动机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哪些变化?
实验法此方法用来对比“智慧课堂”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在课堂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并为后测的学习动机的问卷调查做好研究准备。本研究拟以本人目前执教的两个成绩相仿的六年级平行班为研究样本,两班分别为实验、对照班。经过一个学期的“智慧课堂”的实验,检测两个班的学习动机是否发生变化。
访谈法此次主要运用的是个别访谈法。在说明各方面情况,得到受访者同意后展开访谈。通过对学生的访谈了解不同成绩的学生对“智慧课堂”的兴趣和态度,从而为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机发生变化的原因。
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可以更系统地探究“智慧课堂”对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
3.5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研究工具有英语学习动机调查问卷、五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六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和访谈提纲三种。
英语学习动机调查问卷采用了张玲(2015)设计的内部动机调查问卷,该问卷的部一致性系数和重测信度已被张玲(2015)测验过,指标如下:
表3.3信度系数指标
量表(n=148) | 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Alpha) | 重测信度系数 (r) |
兴趣/喜爱
学习胜任感 | 0.7787
0.7759 | 0.9442
0.9365 |
努力/重要性 | 0.7156 | 0.9157 |
价值/有用 | 0.6534 | 0.9021 |
压力和紧张 | 0.7365 | 0.9132 |
由此表可见,本研究所采用的学习动机调查问卷是有信度的,且重测信度系数都大于0.9,因此可以对该调查问卷的学习动机进行分析是有意义的。
该问卷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动机测试题目。其中基本情况主要涉及性别、姓名等内容,测试题目涉及兴趣、价值等五个维度,各维度共五个题项,题项共二十五个。表3.4显示了题项的分布情况。
表3.4英语学习动机调查问卷题项分布
英语学习动机分项 | 题项数量 | 题项分布(25题) |
兴趣/喜爱 | 5 | 1, 2, 8, 13, 16 |
学习胜任感 | 5 | 3, 4,17, 22, 25 |
努力/重要性 | 5 | 10, 11, 15, 18, 23 |
价值/有用 | 5 | 9, 6, 7, 20, 24 |
压力和紧张 | 5 | 5, 12, 14, 19,21 |
此次借助李克特五级量表来编制调查问卷。作为受试者,其按照自身情况来选择相应的选择,此处的1-5分依次表示完全不符、较不符、一般、较相符、完全相符,标有R的为反向计分题,其他的都为正向计分题。
小学五、六年级英语测试卷选用青岛西海岸新区2020-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五年级英语和2023-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六年级英语,题目难度适中,类型多样,能够综合考察学生的英语能力,内容涉及短对话听力和笔试,听力包括听单词,句子和短文,总分值为30分。笔试部分包括单项选择,阅读理解,补全句子和作文等,总分值70分,总计100分。两次成绩在实验班和对照班起伏的变化代表着两种课堂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状态。
研究者采用期末成绩来测试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主要是考虑到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期末测试是小学阶段英语考试的常规模式,此类模式受试者更熟悉,因此能够令其将自己的真实水平发挥出来。第二,此类测试为网上统一阅卷,不但操作起来并不复杂,而且十分公正,可以对受试者英语水平进行客观反映。第三,此类考试属于该区组织的正规考试,不论是在考试环境方面,还是试题质量方面都能够达到一定水平,如此测试效果的客观性就能够得到充分保障。
访谈提纲根据大量文献及《课程标准(2017版)》中相关内容,以及问卷调查结果的相关内容进行编制,就不同成绩的学生对“智慧课堂”的兴趣和态度展开深度访谈,从而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机发生变化的原因。在正式访谈开始之前,笔者对访谈提纲进行了小范围预测,预测结果显示该访谈提纲可以了解到六年级学生对“智慧课堂”的兴趣和态度,能够实现预期的访谈目的。
3.6研究程序及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本项研究从2023年9月6号开始至1月16日结束,历时4个月,主要包括准备阶段、教学实验阶段、数据的收集、数据的统计与分析阶段。
3.6.1准备阶段
2023年9月6日至10月7日期间,主要进行了六年级英语“智慧课堂”技术研究、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的设计。其中技术研究是基于科大讯飞提供的硬件支撑及青岛西海岸新区提供的六年级英语课堂培训,设计如下:
一、课前(把握学情,充分预设)
(一)利用畅言“智慧课堂”中的畅言晓学布置预习
1.课文朗读 (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学生课文朗读情况)
2.通过七彩任务中的自定义功能布置上传学生做的预习单图片,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二)教师备课做好课件
1.利用每一课中的资源库中的资源选择自己需要的课件、视频、图片等资料加入课件或课本中,在制作课件时,可以选择使用畅言备课精灵的各种功能,通过畅言备课精灵可以灵活选择资源库中的各级资源加入到课件中,还可以在课件中创建和学生互动的课堂活动。
2.使用草稿箱创建课堂上的互动题目,用于检查字词、课堂检测,小组讨论等。
二、课中(重视互动,追求实效)
根据自己的课堂需要选择使用“智慧课堂”的相关功能。
1.创建翻翻卡和连线、分类等课堂活动,在课前二分钟检查学生的单词,小升初衔接等内容的检查巩固。
2.利用作业功能中各项作业的数据当堂反馈学生作业情况,可以分类展示作业,培优补差。
3.利用互动中的草稿箱检查学生单词掌握情况并进行生生互批(词语不要超过10个,免得批阅耽误时间)课下从学伴机找到批阅反馈进行改错。(因平台反馈需要时间,功能还需完善)
4.小组合作时,便于学生讨论,可以用屏幕推送让探究的问题显示在学生机的屏幕上。可以通过软件设置角色扮演,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互动(适用于有学生机)
5.电子课本使用频率最高,老师可以根据需要利用课件和课本的转换进行授课,学生利用电子课本的批注圈画、聚焦等功能进行小组展示,还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利用电子课本对课文重点内容进行讲解。
6.利用互动中的学生讲,老师指定学生在座位上批注圈画学生机上的电子课本或拍照自己做的题目,向同学们展示并讲解。
7.按钮可以随时收起、打开,也可以任意拖动。
8.按钮里面的随写板可以用于板书,用的时候点开,不用就收起,非常方便、快捷。
9.随堂检测可以用备课时在草稿箱准备的题目,也可以用畅言晓学中的同步练习选入的题目,学生做题后,从作业中查看数据分析。
10.按钮中的趣味字母、英语朗读、小学单词接龙、小学单词听写、单词测评和课本是同步的,可以下载使用,趣味字母特别适用于低年级。在课堂上根据需要选择使用这些小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1.教师机的拍照讲解功能可以代替投影设备,并且可以圈画、放大、聚焦,方便快捷。
12.在课堂上使用随机选人、抢答、划词搜索、分组加星等功能,激发学生兴趣。
三、课后(复习巩固,拓展延伸)
1.利用畅言晓学布置同步语音练习复习巩固。
2.布置相应的绘本任务,在动画或读图的情景中学习英语
3.选择畅言晓学→七彩任务中自己需要的功能布置作业,学生上传视频或语音、图片等。老师需要及时完成批阅工作,对不合格的及时打回重做,使学生能及时改错,巩固知识。
学习动机调查问卷借用于于张玲(2015)设计的动机调查问卷,结合问卷内容和要解决的学生“智慧课堂”环境下学习动机发生变化的原因设计了问卷访谈的内容。在10月份进行了访谈测试,并参考了一线小学英语教师的建议,对访谈提纲用词进行精确,以保证达到良好的效果。
3.6.2教学实验阶段
本研究基于青西新区英语“智慧课堂”模式并在ARCS动机理论和多模态理论支持下开展进行的,历时三个月左右。9月份为探准备索阶段,10月份在“智慧课堂”模式改良的基础上正式进行,1月初结束课程。本人拟研究所执教的六年级英语基础相仿的平行班,A班和B班,其分别为实验、对照班,采用的教学模式分别为智慧课堂模式、以往的多媒体教学模式。A班和B班每周三节英语课,共14个周。具体教学案例情况为:
A班”智慧课堂”组教学案例
课程题目 | Ways to go to school | |||
授课类型 | Read and write | |||
授课年级 | 五年级 | |||
教材版本 | Pep 人教版 | |||
一、整体设计思路
本课聚焦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借助“智慧课堂”教育平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融合学科教学模式的优势,引导学生课前利用畅言晓学自主预习,根据大数据进行学情分析针对学生学习难点和教学重点进行精准化教学设计,并在课前闪卡环节进行反馈和练习;课中立足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各国上学的交通工具为主线,采取任务驱动,利用”智慧课堂”的各项功能辅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在体会文本的同时拓展学生的不同国家的地理文化知识和上学方式,通过最后写不同国家和地区上学的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语料、丰厚课堂学习容量、体验多元文化带来的无穷乐趣、发展学生的英语思维品质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丰盈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后利用畅言晓学平台分层设置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大胆制作不同国家和地区上学的不同交通方式的绘本,在实践中运用语言,实现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双提升。 | ||||
二、选材及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模仿力强,渴望展现自己,且经过三年系统的学习,有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本节课的阅读课学习通过提问为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品质。 | ||||
语言能力:1 理解文章大意,在图片和板书的辅助下能够复述文章。 2 通过语音示例理解连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文化意识:1欣赏不同国家的地理文化特征,提升多元文化素养。 2 珍爱生命,注意交通安全。 思维品质:通过提问为什么用这种交通方式来发散思维,猜测推理,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品质。 学习能力:1 通过阅读问题训练,找出关键词,培养学生的快读能力 2 举一反三,分工合作,运用写作。 | ||||
教学重点:1读懂文本,了解不同地方的孩子必须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 2 能根据实际学会表达交通方式。 教学难点:1理解会读地名:Munich, Germany, Alaska, Papa Westray, Scotland等。 2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细节的推理。 | ||||
五、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 ||||
教学
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读
前 热 身 引 入 |
| 熟悉教师和本课主题,做好课前准备。分小组展示作业(在网上找到的关于交通工具的视频和关于本视频的思维导图) | 通过畅言APP复现自主预习成果,根据畅言大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进入文本的梳理性学习。按照ARCS动机模型理论,可借助视频来对学生进行吸引。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热身,学生搜寻的交通工具的视频与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相联系,做好学习准备从而有效地减少学习的恐惧感,这是ARCS动机的相关性运用的体现。在多模态运用上,不但用了图片以及视频,还用了音频以及音乐。 | |
展示Robin和Grandpa的对话,导出和交通方式相关的图片,从而引出本课主题:Different ways to go to school。 | 快速练习翻翻卡,看图片,快速学习了解从古至今去上学的交通方式。 | 通过自制闪卡复现自主预习成果,采用大数据智能导教功能,及时掌握聚焦学生自主预习难点,帮助学生突破阅读中的词汇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本课主题,了解新知,学习交通方式,稳定学生的注意力,这是ARCS动机注意性的体现。在多模态运用上用了视觉模态:图片。 | ||
读
中 感 悟 与 尝 试 | Part 1 the ways to go to school | |||
1. Listen and underline.
播放文本录音,导出问题:Underline the ways to go to school。把第一段作为示范,让学生分组抢答展示答案,教授方法。 | 认真倾听,在pad上阅读文本,划出交通方式。 | 运用“智慧课堂”的抢答以及画笔圈画功能在过程中增强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和训练,既培养了学生整体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这是ARCS动机模型吸引和稳定注意力的体现。同时在多模态运用上,不但用了图片以及文字,还用了动作以及手势。 | ||
2.Look and say.
①出示图片,引导观察。 ②强调安全出行。 | 观察图片,找出隐藏的信息。并pad上标注出来。 | 运用“智慧课堂”的聚焦的放大功能和画笔的圈画功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在图片的帮助下更好地理解文章,并通过读图渗透交通安全意识。同时在多模态运用上,不但用了图片,还用了动作以及手势。 | ||
Part 2 Where are the places | ||||
1. Read and match.
①引导连线:去上学的交通方式所对应的地名。 ②地图呈现:Where are the places in the world? | 快读文章,通过全班作答,找出地方。观察世界地图中这些地方的位置。 | 发起互动,采用全班作答功能让学生在学伴机完成答题,即时了解学生同步学习动态,并根据作答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通过PK板给答题正确率高的小组加分(ARCS动机中的信心和满意)达到以学定教的目的。在多模态运用上,不但用了图片和文字,还用了动作以及手势。 | ||
2. Listen and imitate.
①出示地名录音和所在地。 ②通过语音测评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地名。 | 学生在pad上通过语音测评跟读并尝试将地名与交通方式相匹配。 | 通过畅言的语音测评的打分功能和评价功能(ARCS动机中的注意,信心和满意),引导学生正确发音,并进一步巩固所学。在多模态运用上,不但用了音频,还用了动作以及手势。 | ||
Part 3 Why | ||||
1. Look and guess.
①出示第一幅图,引导提问:Why do the children go to school on foot? ②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猜测并解释。 2. Read and say. ①出示第二幅图和第二段话,引导提问:Why do the children go to school by sled? ②引导学生阅读找答案。 | 通过pad互动练习功能,展开想象和讨论,推测原因。细读课文,找出原因。 | 利用学伴机互动练习功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了解慕尼黑的地理和人文特征。培养阅读能力,了解阿拉斯加的地理特点,并让学生观察连读等语音现象。(ARCS动机中的注意)在多模态运用上,不但用了音频,还用了文字以及图片。 | ||
3.Read, think and talk.
①出示第三,第四幅图片导出问题: Why do the children go to school by ferry in Jiangxi, China? Why did the children go to school by plane in 2009? ②仔细阅读,小组讨论。 | 细读文章和图片,展开想象,积极分组讨论,推测归纳。根据学伴机分组上台展示,和超脑相连。 | 用学伴机分组讨论功能和圈画功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推理能力,并了解不同国家的地理风貌,利用PK板小组加分功能,给表现好的小组加星。(ARCS动机中的注意,信心和满意)在多模态运用上,不但用了文字和图片,还用了动作以及手势。 | ||
读
后 欣 赏 与 反 思 | 1.Retell.
①Listen and imitate ②Retell | 模仿跟读,并在板书的帮助下复述课文。 | 通过给学生圈画重读、停顿和意群来朗读和模仿,规范学生的语音语调,连读及意群的完整。巩固所学,完成复述(ARCS动机中的注意)。利用pk榜,激发学生参与挑战的热情(ARCS动机中的信心和满意)。在多模态运用上用了听觉模态:音频。视觉模态:文字。语言模态:口气腔调、语音语调。 | |
2. Talk and write.
①抛出组图,引导提问:How do the children go to school in these places? ②共同叙述。 ③给出范例,指导写作。 | 观察图片,叙述内容,按图写作。上传写作照片到pad,生生互评。 | 发起全班作答,学生之间互评,学生展示,教师和学生共同圈画评价(ARCS动机中的注意,信心和满意),通过写其他地方的交通方式,达到语用输出的目标。在多模态运用上,不但用了文字和图片,还用了动作以及手势。 | ||
3.Permeate the moral.
①引导感悟:No matter how you come to school, you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safety. ②引导学生注意安全。 | 观看视频,注意交通安全。 | 适时进行德育渗透,揭示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注意安全,学会给别人的安全出行提出建议。(ARCS动机中的注意和相关)在多模态运用上用了视觉模态:视频、文字。 | ||
4. Assign homework.
Level 1 Read the article 10 minutes after school on Chanyan APP. Level 2 Retell the story on Changyan APP. Level3 Make a picture book about the ways to go to school in different places. | 选择其中的一项作业 | 利用七彩作业,拓宽学生学习渠道,布置实践性作业,将课堂与生活相链接,引导学生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分层布置,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其学习效率就容易得到提升。(ARCS动机中的注意和相关)在多模态运用上用了视觉模态:图片、文字。 |
B 班对照班教学案例
课程题目 | Ways to go to school | |||
授课类型 | Read and write | |||
授课年级 | 五年级 | |||
教材版本 | Pep 人教版 | |||
一、整体设计思路
本课以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立足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交通为主线,主要通过听读找关键词,快读找国家,细读课文和图片并思考为什么等环节安排,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在教师引导下充分感受不同国家学生上学的交通方式,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体验多元文化带来的无穷乐趣,提升思维品质。 | ||||
二、选材及学情分析
本课是选取于PEP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交通方式和交通规则。本课的主题是不同国家学生去上学的交通方式,包括读,语音和写三部分。文本配有相关图画,且语言复现率高,易于理解;文本情节生动,文化感染力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都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教师的引领下品味不同国家的地理文化特点,积极主动思考,大胆预测推理,掌握阅读方法,切身体验不同国家的地理文化特征。 六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模仿力强,渴望展现自己,且经过三年系统的学习,有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本节课的阅读课学习通过提问为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品质。 | ||||
三、教学目标
语言能力:1 理解文章大意,在图片和板书的辅助下能够复述文章。 2 通过语音示例理解连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文化意识:1欣赏不同国家的地理文化特征,提升多元文化素养。 2 珍爱生命,注意交通安全。 思维品质:通过提问为什么用这种交通方式来发散思维,猜测推理,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品质。 学习能力:1 通过阅读问题训练,找出关键词,培养学生的快读能力 2举一反三,分工合作,运用写作。 | ||||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读懂文本,了解不同地方的孩子必须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 2 能根据实际学会表达交通方式。 教学难点:1理解会读地名:Munich, Germany, Alaska, Papa Westray, Scotland等。 2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细节的推理。 | ||||
五、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 ||||
教学
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读
前 热 身 引 入 | 1.Greet the students.
2.Show a video about transportation | 熟悉教师和本课主题,做好课前准备。 | 在令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的同时,形成良好师生关系。 | |
3.Show the pictures and say.
展示Robin和Grandpa的对话,导出和交通方式相关的图片,从而引出本课主题:Different ways to go to school。 | 看图片,快速学习了解从古至今去上学的交通方式。 | 令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将其引入主题 | ||
读
中 感 悟 与 尝 试 | Part 1the ways to go to school | |||
1. Listen and underline.
播放文本录音,导出问题:Underline the ways to go to school。把第一段作为示范,展示答案,教授方法。 | 认真倾听,阅读文本,划出交通方式。 | 对学生快读、感知能力进行培养 | ||
2.Look and say.
①出示图片,引导观察。 ②强调安全出行。 | 观察图片,找出隐藏的信息。 |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在图片的帮助下更好地理解文章,并通过读图渗透交通安全意识。 | ||
Part 2Where are the places | ||||
1. Read and match.
①引导连线:去上学的交通方式所对应的地名。 ②地图呈现:Where are the places in the world? | 快读文章,找出地方。观察世界地图中这些地方的位置。 | 通过连线了解交通方式所对应的地点;通过读图让学生了解每个地方的地理位置。 | ||
2. Listen and imitate.
①出示地名录音和所在地。 ②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地名。 | 学生跟读并尝试将地名与交通方式相匹配。 | 对学生进行引导,令其正确发音,同时对知识进行巩固。 | ||
Part 3 Why | ||||
1. Lookand guess.
①出示第一幅图,引导提问:Why do thechildrengo to school on foot? ②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猜测并解释。 2. Readand say. ①出示第二幅图和第二段话,引导提问:Why do thechildrengo to school by sled? ②引导学生阅读找答案。 | 展开想象,推测原因。
细读课文,找出原因。 |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了解慕尼黑的地理和人文特征。
培养阅读能力,了解阿拉斯加的地理特点,并让学生观察连读等语音现象。 | ||
3.Read, think and talk.
①出示第三,第四幅图片导出问题: Why do thechildrengo to school by ferryin Jiangxi, China? Why did thechildrengo to school by plane in 2009? ②仔细阅读,小组讨论。 | 细读文章和图片,展开想象,积极讨论,推测归纳。 |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推理能力,并了解不同国家的地理风貌。 | ||
读
后 欣 赏 与 反 思 | 1.Retell.
①Listenand imitate ②Retell | 模仿跟读,并在板书的帮助下复述课文。 | 规范学生的语音语调,连读及意群的完整。巩固所学,完成复述。 | |
2. Talk and write.
①抛出组图,引导提问:Howdo the children go to school in these places? ②共同叙述。 ③给出范例,指导写作。 | 观察图片,叙述内容,按图写作。 | 通过写其他地方的交通方式,达到语用输出的目标。 | ||
①引导感悟:No matter how you come to school, you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safety. ②引导学生注意安全。 | 观看视频,注意交通安全。 | 适时进行德育渗透,揭示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注意安全,学会给别人的安全出行提出建议。 | ||
5. Assign homework.
Level 1 Read the article 10 minutes after school. Level 2 Retell the story to your partners. Level3 Give suggestions for your writing. | 选择其中的一项作业 | 分层布置,更有利学生的学习,提高效率,激发兴趣。 |
3.6.3数据收集阶段
调查问卷前测收集是在开学初2023年9月16日(周一),A班安排在第七节班会课,B班安排在第三节英语兴趣阅读课,学生的后测时间是1月4日(周二),A班安排在第三节英语兴趣阅读课,B班安排在下午托管时间,安排四十分钟时间填写问卷。发放问卷之前,告诉学生本次问卷只用作学术研究,问卷保密,与受试者个人成绩无关,以保证学生问卷的真实性。同时说明填写要求,令其明确问卷内容,以及各数字所代表的意思。时间一到,便将问卷收回,将其中的无效问卷剔除,剔除了两份。期末成绩阶段前测收集是在开学初2023年9月6日五升六的成绩,后测是2023年1月6日六年级上册期末成绩。在一月十日学生返校后进行访谈,此处借助随机抽样手段,从八十八名受试者中选取访谈对象,此次共选择六名访谈对象,英语综合水平高、中等、低的各两名。访谈方式为半结构访谈。具体开展访谈工作之时,按照访谈需要以及受访者反应来调整访谈时间、内容,同时可录音、记录,访谈完毕后整理访谈信息,对其展开分析。
3.6.4数据统计与分析阶段
数据统计与分析安排在2023年1月6日至1月21日,历时半个月。首先分析了调查问卷、学生期末成绩。然后整合有效问卷的有效数据,再用SPSS25.0软件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英语学习动机各项指标和期末成绩的均数和标准差,并进行描述统计。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干预前后上述指标变化有无统计学意义;使用方差分析比较对照组和“智慧课堂”组的干预前后指标变化程度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使用相关分析、一元线性回归、散点图分析经“智慧课堂”训练后,英语学习动机各项指标的变化与英语成绩变化的关系。经统计分析发现,此处显著性水准达到0.05,当其在0.05以下时表示具备统计学意义。访谈目的为分析当学生成绩水平不同之时,其受到“智慧课堂”的影响是怎样的?原因是什么?完成访谈后,整理访谈记录。最终为第四章具体分析做好准备。
3.7小结
本章详细介绍了研究过程中所要回答的研究问题,“智慧课堂”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所使用到的调查工具,即学习动机调查问卷、五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六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和访谈提纲三种,同时还借助定性、定量分析手段来展开分析,以为接下来的讨论做准备。
第四章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立足于“智慧课堂”与英语学习动机关系的相关研究,以ARCS动机理论和多模态理论为基础,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真实地反映了“智慧课堂”对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此章节将详细解答前文提到的三个问题。
4.1“智慧课堂”对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的影响
本研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主要探寻“智慧课堂”对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者运用平均值、标准差等描述性统计数据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并对该问题做出了回答。
4.1.1 “智慧课堂”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表4.1是“智慧课堂”组、对照组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各项指标测试的平均数±标准差、均值差及配对样本t检验。本研究所使用的是张玲(2015)设计的内部学习动机调查问卷,采用的是李克特5级量表,即每个题项的得分在1分至5分之间。若为反向计分题,则用R做标记。此量表的维度具体情况如下:一是兴趣和喜爱维度,其表示学生对英语十分喜爱,愿意主动对英语知识进行学习和了解,其分值与学生对其的喜爱度以及学生的兴趣成正比关系。二是努力和重要性维度,其表示学生对英语的意义价值形成了充分认识,并愿意主动对英语知识进行学习和了解,其分值与学生对其意义重要性的认识是否充分成正比关系。三是价值和有用维度,其表示对于英语的价值,学生的态度以及认识情况,其分值与学生的态度以及认识程度成正比关系。四是学习胜任感维度,其表示对自己能不能学好英语,学生的自我感觉,其分值与学生的学习信心成正比关系。五是压力和紧张维度,其表示学习英语知识学生的情感、情绪状态,学习效果最佳的时候是此维度分值在中等水平的时候。
表4.1可知,“智慧课堂”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的各项指标测试的平均数±标准差、均值差及配对样本t检验。“智慧课堂”组干预前兴趣和喜爱(M=18.3,S.D=5.1),干预后(M=22.0,S.D=4.1),均差为3.7,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干预前兴趣和喜爱(M=18.7,S.D=4.8),干预后(M=19.3,S.D=4.5),均差为0.5,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智慧课堂”组干预前努力和重要性(M=17.7,S.D=2.4),干预后(M=18.7,S.D=2.4),均差为1.0,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干预前努力和重要性(M=17.6,S.D=42.4),干预后(M=17.7,S.D=2.4),均差为0.05,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智慧课堂”组干预前价值和有用(M=19.7,S.D=3.9),干预后(M=20.8,S.D=4.0),均差为1.1,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干预前价值和有用(M=19.0,S.D=3.6),干预后(M=19.1,S.D=3.5),均差为0.1,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智慧课堂”组干预前学习胜任感(M=17.1,S.D=5.3),干预后(M=20.5, S.D=5.2),均差为3.5,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干预前学习胜任感(M=17.5,S.D=5.0),干预后(M=17.8,S.D=5.1),均差为0.3,P<0.05,有统计学意义。“智慧课堂”组干预前压力感和紧张(M=14.7,S.D=2.4),干预后(M=13.7,S.D=2.4),均差为1.1,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干预前压力感和紧张(M=14.4,S.D=2.2),干预后(M=14.2,S.D=2.3),均差为0.3,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4.2“智慧课堂”组、对照组的学习动机各项指标前干预前后测平均数之差的方差检验。由表4.2可知,“智慧课堂”组与对照组在兴趣和喜爱、努力和重要性、价值和有用、学习胜任感、压力感和紧张五项指标上的平均数之差的方差检验均为P<0.05,由此可见,上述几项都具备统计学意义。
表4.1“智慧课堂”组、对照组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各项指标测试的平均数±标准差、均值差及配对样本t检验(N=88)
组别 | 时间点 | 兴趣和喜爱 | 努力和重要性 | 价值和有用 | 学习胜任感 | 压力感和紧张 |
“智慧课堂”组 | 干预前 | 18.3±5.1 | 17.7±2.4 | 19.7±3.9 | 17.1±5.3 | 14.7±2.4 |
干预后 | 22.0±4.1 | 18.7±2.4 | 20.8±4.0 | 20.6±5.2 | 13.7±2.4 | |
后-前 | 3.7 | 1.0 | 1.1 | 3.5 | -1.1 | |
P值 | 0 | 0 | 0 | 0 | 0.008 | |
对照组 | 干预前 | 18.7±4.8 | 17.6±2.4 | 19.0±3.6 | 17.5±5.0 | 14.4±2.2 |
干预后 | 19.2±4.5 | 17.7±2.4 | 19.1±3.5 | 17.8±5.1 | 14.2±2.3 | |
后-前 | 0.5 | 0.0 | 0.1 | 0.3 | -0.3 | |
P值 | 0.054 | 0.323 | 0.183 | 0.014 | 0.033 |
表4.2“智慧课堂”组、对照组的学习动机各项指标前干预前后测平均数之差的方差检验 (N=88)
类别 | 项目 | 兴趣和喜爱 | 努力和重要性 | 价值和有用 | 学习胜任感 | 压力感和紧张 |
“智慧课堂”组 | 均值 | 3.74 | 0.98 | 1.09 | 3.46 | -1.04 |
标准差 | 3.58 | 1.71 | 1.71 | 3.47 | 0.66 | |
对照组 | 均值 | 0.50 | 0.05 | 0.07 | 0.30 | -0.25 |
标准差 | 1.68 | 0.30 | 0.33 | 0.76 | 0.75 | |
比较结果 | F值 | 29.75 | 12.77 | 15.05 | 34.90 | 3.99 |
P值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49 |
从表4.1我们可以发现,“智慧课堂”组中兴趣和喜爱的均值在干预后均值提高3.7,努力和重要性在干预后均值提高1.0,价值和有用在干预后均值提高1.1,学习胜任感在干预后均值提高3.5,压力感和紧张在干预后均值降低1.1,且压力感和紧张在干预后平均值和标准差由14.7±2.4变为13.7±2.4,干预后的压力感和紧张的平均值更偏向于中等水平。在各项指标测试的平均数统计结果显示,经过训练后,“智慧课堂”组的学生的兴趣和喜爱、努力和重要性、价值和有用及学习胜任感均显著提高,压力感和紧张上显著下降。通过配对T检验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即其具备统计学意义,此时P<0.05,。而对照组在数值上兴趣和喜爱的均值提高0.5、努力和重要性的均值没有提高、价值和有用的均值提高0.1,这三项经过配对T检验,P>0.05, 没有统计学意义,默认为没有提高。在学习胜任感上均值提高0.3,压力和紧张感的均值下降0.3。这两项经过配对T检验,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学习胜任感上的均值提高幅度和的压力和紧张感的均值下降的幅度相较“智慧课堂”组都较小。
从表4.2显示,“智慧课堂”组学习胜任感提高的均值为3.58,而对照组提高的均值为0.5,“智慧课堂”组学习胜任感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智慧课堂”组压力感和紧张下降的均值为1.04,对照组下降的均值为0.25,”智慧课堂”组压力和紧张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通过表4.2能够发现,在五类维度上,两组的区别都比较大,此时P<0.05。这提示,“智慧课堂”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喜爱、努力和重要性、价值和有用及学习胜任感,并显著减少学生的压力感和紧张。因此通过对表4.1和表4.2的分析可知,“智慧课堂”环境下,这种交流式的多种模态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4.1.2 “智慧课堂”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表4.3是“智慧课堂”组、对照组教学干预前和教学干预后的英语测试成绩平均数、标准差。“智慧课堂”组教学干预前(M=85.0,S.D=14.1),干预后(M=90.4,S.D=13.5);对照组教学干预前(M=86.1,S.D=16.0),对照干预后(M=87.4,S.D=17.9)。“智慧课堂”组干预前后的均差是5.4,对照组干预前后的均差是1.2。表4.4是学生成绩(干预前-干预后)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智慧课堂”组学生成绩(干预前-干预后)经过检验P<0.01,而对照组学生成绩(干预前-干预后)经过检验P>0.05。
表4.3“智慧课堂”组、对照组教学干预前和教学干预后的英语测试成绩平均数、标准差(N=88)
组别 | 人数 | 干预前成绩均数±标准差 | 干预后成绩均数±标准差 | 干预前后成绩均数差 |
“智慧课堂”组 | 46 | 85.0±14.1 | 90.4±13.5 | 5.4 |
对照组 | 42 | 86.1±16.0 | 87.4±17.9 | 1.2 |
表4.4学生成绩(干预前-干预后)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N=88)
分组 | 平均值 | 标准差 | T值 | 自由度 | P值 | |
学生成绩(干预前-干预后) | “智慧课堂”组 | 5.3696 | 5.0908 | 7.154 | 45 | 0.000 |
对照组 | 1.2386 | 4.3355 | 1.895 | 43 | 0.065 |
通过表4.3能够发现,在英语成绩方面,两组在还未进行教学干预以及进行教学干预后的区别较大,具体来讲,进行教育干预后的平均成绩更高一些,这说明两组学生经过训练以后,其英语成绩从数值上都有所提高。“智慧课堂”组的学生的成绩从数值上提高的幅度大于对照组的学生。“智慧课堂”组在实施教学干预后的英语成绩标准差较前缩小,标准差数值由14.1缩减到13.5,这说明“智慧课堂”的实施可以减少学生之间英语水平的差异;而对照组干预后的英语成绩标准差较前增加,标准差数值由16.0增加到17.9,这说明对照组的传统的多媒体教学会增大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差异。因此从描述统计来看,“智慧课堂”组的教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并且有利于减少学生间的水平差异,而对照组则增大了学生间的水平差异。
表4.4两种措施干预前后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经“智慧课堂”干预后,学生的成绩显著提高,干预前后的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经对照组干预后,学生的成绩没有明显提高,也就是说,对照组在还未进行教学干预以及进行教学干预后的区别并不大,此时P=0.065,其成绩差异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这说明对照组成绩经过多媒体教学后没有变化。通过表4.3和表4.4的分析可以得知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模式相比,“智慧课堂”环境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2 “智慧课堂”环境下学习动机的变化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本小节回答本研究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即”智慧课堂”环境下学习动机的变化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笔者运用相关分析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首先探讨了学习动机的变化和学习成绩的变化是否具有相关性。如果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再深入考察学习动机变化的各项指标和学习成绩的关系。
4.2.1“智慧课堂”环境下学习动机的变化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
本部分内容分析了“智慧课堂”环境下学习动机的变化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在还未展开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之时,必须先完成相关分析操作,此处在对两者相关性进行分析之时,主要借助皮尔斯曼相关分析法来对其进行分析。如图4.5所示。
图4.5“智慧课堂”组英语学习动机的改善与英语成绩提高的关系的相关性分析
项目 | 兴趣和喜爱 | 努力和重要性 | 价值和有用 | 学习胜任感 | 压力感和紧张 | |
英语成绩得分 | 相关系数 | 0.518 | 0.418 | 0.510 | 0.516 | -0.128 |
P值 | 0.000 | 0.001 | 0.000 | 0.000 | 0.398 |
通过图4.5能够发现,在五大维度中,除了压力感和紧张感这一维度,其余维度的P值都在0.05以下,说明其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这四项的提高与英语成绩的提高显著相关,成正相关,而压力感和紧张这一指标的P值>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压力感和紧张的改变与英语成绩的提高没有关系。
4.2.2 “智慧课堂”环境下学习动机的五个维度的变化与学习成绩变化的相关性
表4.6“智慧课堂”环境下兴趣和喜爱的变化与学习成绩变化的散点图
表4.7“智慧课堂”环境下兴趣和喜爱的变化与学习成绩变化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项目 | 值 |
R2值 | 0.275 |
显著性 | 0.000 |
回归方程 | 成绩提高=2.583+0.745×兴趣喜爱变化 |
通过图4.6能够发现,图中大部分散点都在对角线附近,其中两类变量的值都在不断上涨,这两类变量首先是学习成绩变量;其次是兴趣爱好变量。由此可见两者成正比关系。由表4.7得知,R2=0.275,也就是兴趣和喜爱的提高是成绩提高27.5%的因素。回归方程显示成绩提高=2.583+0.745×兴趣喜爱变化,所以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若学生对学习英语更感兴趣之时,其学习成绩也就更高。
表4.8 “智慧课堂”环境下努力重要性的变化与学习成绩变化的散点图
表4.9“智慧课堂”环境下努力重要性的变化与学习成绩变化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项目 | 值 |
R2值 | 0.250 |
显著性 | 0.000 |
回归方程 | 成绩提高=3.910+1.492×努力和重要性变化 |
通过图4.8能够发现,图中大部分散点都在对角线附近,其中两类变量的值都在不断上涨,这两类变量首先是学习成绩变量;其次是努力、重要性变量。由此可见两者成正比关系。由表4.9得知,R2=0.250,也就是努力和重要性的提高是成绩提高25%的因素。回归方程显示成绩提高=3.910+1.492×努力和重要性变化。因此努力和重要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表4.10“智慧课堂”环境下价值和有用的变化与学习成绩变化的散点图
表4.11 “智慧课堂”环境下价值和有用的变化与学习成绩变化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项目 | 值 |
R2值 | 0.259 |
显著性 | 0.000 |
回归方程 | 成绩提高=3.722+1.516×价值和有用变化 |
通过图4.10能够发现,图中大部分散点都在对角线附近,其中两类变量的值都在不断上涨,这两类变量首先是学习成绩变量;其次是价值和有用变量。由此可见两者成正比关系。由表4.11得知,R2=0.259,也就是努力和重要性的提高是成绩提高25.9%的因素。回归方程显示成绩提高=3.722+1.516×价值和有用变化。因此价值和有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表4.12“智慧课堂”环境下学习胜任感的变化与学习成绩变化的散点图
表4.13 “智慧课堂”环境下学习胜任感的变化与学习成绩变化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项目 | 值 |
R2值 | 0.290 |
显著性 | 0.000 |
回归方程 | 成绩提高=2.639+0.790×学习胜任感的变化 |
通过图4.12能够发现,图中大部分散点都在对角线附近,其中两类变量的值都在不断上涨,这两类变量首先是学习成绩变量;其次是学习胜任感变量。由此可见两者成正比关系。由表4.13得知,R2=0.29,也就是学习胜任感的提高是成绩提高29%的因素。回归方程显示成绩提高=2.639+0.790×学习胜任感的变化。因此学习胜任感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上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智慧课堂”中兴趣和喜爱、努力和重要性、价值和有用、学习胜任感这四项的提高都与学习成绩的提高存在一定的正向相关关系。这说明学习动机中这四项的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由R2值可以得知,每个学习动机维度的提高占成绩提高的因素比重是不同的,学习胜任感(29%)>兴趣和喜爱(27.5%)>价值和有用(25.9%)>努力和重要性(25%)。由皮尔斯曼相关分析法的结果来看,压力感和紧张的改变与英语成绩的提高的相关分析的P>0.5,因此这两者没有统计学意义,也就是压力感和紧张的改变与英语成绩的提高没有关系。因此在英语“智慧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动机的不同作用,有针对性地改进英语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的智慧教学模式,从而帮助学生优化英语学习过程,提高英语综合水平。
4.3 “智慧课堂”对不同成绩的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影响和原因
为了深入探究“智慧课堂”对学习动机的影响,笔者通过五年级下册期末成绩和学生日常表现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通过平均值、标准差等描述性统计数据分析问卷调查结果,通过配对T检验和方差检验来检测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在此基础上以访谈的形式来了解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
本部分内容分析了“智慧课堂”对六年级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影响。表4.13是“智慧课堂”组的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各项指标测试的平均数±标准差、均值差及配对样本t检验。“智慧课堂”组的优等生干预前兴趣和喜爱(M=22.7,S.D=2.4),干预后(M=24.6,S.D=1.0),均差为1.9,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智慧课堂”组的中等生干预前兴趣和喜爱(M=16.6,S.D=4.1),干预后(M=21.8,S.D=3.2),均差为5.2,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智慧课堂”组的优等生干预前努力和重要性(M=19.3,S.D=2.1),干预后(M=20.0,S.D=1.2),均差为0.7,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智慧课堂”组的中等生干预前努力和重要性(M=17.0,S.D=2.0),干预后(M=18.3,S.D=2.4),均差为1.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智慧课堂”组的优等生干预前价值和有用(M=22.6,S.D=3.0),干预后(M=23.2,S.D=2.2),均差为0.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智慧课堂”组的中等生干预前价值和有用(M=18.6,S.D=3.0),干预后(M=20.2,S.D=3.7),均差为1.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智慧课堂”组的优等生干预前学习胜任感(M=22.4,S.D=2.5),干预后(M=24.2,S.D=1.5),均差为1.8,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智慧课堂”组的中等生干预前学习胜任感(M=14.9,S.D=3.6),干预后(M=19.7,S.D=4.7),均差为4.8,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智慧课堂”组的优等生干预前压力感和紧张(M=13.3,S.D=1.4),干预后(M=13.4,S.D=1.1),均差为0.1,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智慧课堂”组的中等生干预前压力感和紧张(M=15.2,S.D=2.4),干预后(M=13.4,S.D=2.8),均差为-1.8,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学困生因样本量较小,无法获得统计学意义,但是在兴趣和喜爱、学习胜任感两方面数值上有所提高,压力感和紧张数值上有所下降。由表4.14“智慧课堂”组的优、中、学困生各项指标测试的前干预前后测均数差的相互比较的方差检验。表4.14可知,“智慧课堂”组的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在干预前后方差检验P<0.05的有兴趣和喜爱及学习胜任感,这两项有统计学意义;而P>0.05的为努力和重要性,价值和有用,压力感和紧张,这三项没有统计学意义。
图4.13“智慧课堂”组优、中、学困生的训练前后的英语学习动机的变化
组别 | 时间点 | 兴趣和喜爱 | 努力和重要性 | 价值和有用 | 学习胜任感 | 压力感和紧张 |
优等生 | 干预前 | 22.7±2.4 | 19.3±2.1 | 22.6±3.0 | 22.4±2.5 | 13.3±1.4 |
N=17 | 干预后 | 24.6±1.0 | 20.0±1.2 | 23.2±2.2 | 24.2±1.5 | 13.4±1.1 |
后-前 | 1.9 | 0.7 | 0.6 | 1.8 | 0.1 | |
P值 | 0.004 | 0.083 | 0.029 | 0.002 | 0.817 | |
中等生 | 干预前 | 16.6±4.1 | 17.0±2.0 | 18.6±3.0 | 14.9±3.6 | 15.2±2.4 |
N=25 | 干预后 | 21.8±3.2 | 18.3±2.4 | 20.2±3.7 | 19.7±4.7 | 13.4±2.8 |
后-前 | 5.2 | 1.3 | 1.6 | 4.8 | -1.8 | |
P值 | 0.000 | 0.002 | 0.001 | 0.000 | 0.009 | |
学困生 | 干预前 | 10.0±1.2 | 15.3±3.0 | 14.8±4.2 | 9.0±2.2 | 17.8±1.5 |
N=4 | 干预后 | 12.5±2.6 | 15.5±3.3 | 14.8±4.2 | 10.5±2.4 | 16.5±2.6 |
后-前 | 2.5 | 0.2 | 0.0 | 1.5 | -1.3 | |
P值 | 0.127 | 0.718 | NA | 0.319 | 0.194 |
图4.14“智慧课堂”组优、中、学困生各项指标测试的前干预前后测均数差的相互比较的方差检验
类别 | 项目 | 兴趣和喜爱 | 努力和重要性 | 价值和有用 | 学习胜任感 | 压力感和紧张 | |
优等生 | 均值 | 1.94 | 0.71 | 0.65 | 1.88 | 0.06 | |
N=17 | 标准差 | 2.38 | 1.57 | 1.11 | 2.09 | 1.03 | |
中等生 | 均值 | 5.16 | 1.28 | 1.56 | 4.84 | -1.76 | |
N=25 | 标准差 | 3.86 | 1.84 | 2.02 | 3.8 | 3.1 | |
学困生 | 均值 | 2.5 | 0.25 | 0 | 1.5 | -1.25 | |
N=4 | 标准差 | 2.38 | 1.26 | 0 | 2.52 | 1.5 | |
比较结果 | F值 | 5.16 | 0.97 | 2.48 | 5.19 | 2.85 | |
P值 | 0.010 | 0.387 | 0.096 | 0.01 | 0.069 |
由表4.13可知,经“智慧课堂”训练后:优等生在兴趣和喜爱、价值和有用及学习胜任感上明显提高;在努力和重要性、压力感和紧张上无明显变化。中等生在兴趣和喜爱、价值和有用、学习胜任感及努力和重要性上明显提高,同时压力感和紧张明显下降。学生因样本量较小,无法获得统计学意义,但是在兴趣和喜爱、学习胜任感两方面数值上有所提高,压力感和紧张数值上有所下降。由表4.14得知兴趣和喜爱方面,三组干预前后的均数差有统计学差异,数值上中等生提高最明显,学困生其次,优等生最不明显。学习胜任感方面,三组干预前后的均数差有统计学差异,数值上中等生提高最明显,优等生其次,学困生最不明显。在对上述差异进行充分分析后,根据访谈内容,来分析为何出现这样的差异。
首先在兴趣和喜爱方面,三组干预前后的均数差有统计学差异,数值上中等生提高最明显,学困生其次,优等生最不明显。从表4.13得知兴趣和喜爱这一项优等生的干预前的平均数(22.7)要比中等生的平均数是(16.6)和差生的平均数(10.0)高很多。优等生在兴趣和喜爱方面更接近于兴趣和爱好的总分值(25)。经过“智慧课堂”的学习后优等生的平均数(24.6)接近于25,可提升的空间较小,这是导致优等生的兴趣和喜爱的提高幅度小于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原因之一。另外经过访谈发现,A和B两位英语综合水平高的同学喜欢使用畅言“智慧课堂”,B同学对全班作答,分组作答和分组阅读更感兴趣,偏向于语言本身的魅力,B同学对全班作答,写作拍照上传,小组互评更感兴趣,也是偏向于语言本身和评价类。通过对A和B同学的分析,可以得知英语综合水平较高的同学更注重于内在的兴趣,更关注语言本身。而C和D两位英语综合水平中等的同学表示非常喜欢使用畅言“智慧课堂”,C同学表示很喜欢畅言的PK板,抢答,随机选人,分角色朗读,观看视频的功能,D同学则更喜欢投票,PK板,抢答,图片环游,语音测评,翻翻卡等活动。通过C和D同学的分析,可以得知英语综合水平一般的同学更侧重于外部的兴趣,侧重于互动和听视觉的刺激,而“智慧课堂”在这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这也是中等生在兴趣与喜爱这一方面的提高幅度大于优等生的原因之一。另外E同学和F同学表示对“智慧课堂”有一定的兴趣,E同学和F同学对“智慧课堂”的英语单词游戏,如接龙,打地鼠和连连看比较感兴趣,对观看视频和动图,抢答,画笔较为感兴趣,但是整体上兴趣不高,有很多听不明白的地方。两位同学表示相对于传统多媒体课堂,“智慧课堂”给他们带来了一些新鲜感。因此,学困生对“智慧课堂”的兴趣有一定的提高,由于学困生干预前的平均值较小(10.0),距离兴趣与爱好的分值(25)较大,所以学困生比干预前的兴趣爱好(M=12.5)稍有提高的幅度会大于优等生的提高幅度。但是,干预后的标准差,优等生(S.D=1.0)要小于中等生和学困生,优等生组内兴趣爱好相差较小,对英语的兴趣爱好都较高。而中等生经过“智慧课堂”后,兴趣和爱好的方差由4.1降为3.2,也就是中等生经过“智慧课堂”后对兴趣和喜爱的态度逐渐趋向一致。学困生的方差由1.2升到2.6,说明学困生组内对兴趣和喜爱的差异是加大的,且由于学困生数量太少,无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因此“智慧课堂”对学困生的影响是较小的。
其次在学习胜任感方面,三组干预前后的均数差有统计学差异,数值上中等生提高最明显,优等生其次,学困生最不明显。从表4.13得知学习胜任感这一项优等生的干预前的平均数(22.4)要比中等生的平均数是(14.9)和差生的平均数(9.0)高很多。优等生在兴趣和喜爱方面更接近于学习胜任感的总分值(25)。经过“智慧课堂”的学习后优等生的平均数(24.2)接近于25,可提升的空间较小,这是导致优等生的学习胜任感的提高幅度小于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原因之一。其次,经过访谈发现,A和B两位英语综合水平高的同学在老师用畅言讲课时,能集中精神听讲,不容易走神,不做小动作。A同学在传统的多媒体课上可以在开始上课的15分钟和要下课的15分钟集中精神听讲,不走神,不做小动作,在上完课后,能完整准确的复述老师要求的内容。B同学在传统的多媒体课上可以在前20分钟集中精神听讲,不走神,不做小动作。A同学无需提示,能完整说出本节课用到的所有畅言功能,并非常愿意亲自到讲台前进行操作,对英语课的表现很满意。B同学在情景的提示下,可以完整说出本节课的畅言功能,并表示愿意到讲台前操作,对于课上表现满意。由此可知,优等生在“智慧课堂”环境下的学习胜任感是强烈的。表4.13也可得知优等生在“智慧课堂”环境下的学习胜任感(24.2)是大于中等生(19.7)和差生(10.5)的。而C和D两位英语综合水平中等的同学则表示相比传统的多媒体课堂,在“智慧课堂”的环境下他们更集中精力,上课很少出现走神的情况,不会做小动作。在传统的多媒体课堂,两位同学均出现,走绳,做小动作的现象。课上讲的内容,在教师的提醒之下能够完整复述。C同学在说老师用过的畅言功能时偏向于播放动画和播放歌曲等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的活动,愿意到讲台使用平板操作,对自己英语课的表现较为满意。D同学在说老师用过的畅言功能时偏向于小组互批和PK板等评价性功能,愿意到讲台使用平板操作,对自己英语课的表现非常满意。从对优等生和中等生的访谈来看,中等生在学习胜任感方面的提高程度是高于优等生的,他们从走神分心到集中精力,而优等生则是本身就能集中精力,“智慧课堂”则使优等生的得到一定的优化,确使中等生实现质的飞跃。而学困生在学习胜任感方面干预前的平均数(9.0)到干预后的平均数(10.5)的变化上较小,经过访谈发现E同学和F同学在“智慧课堂”的简单有趣环节可以集中精神听讲,不容易走神,但是课堂上所讲内容在提示下也不能准确表达,基础太弱,不愿意到台前展示,认为英语课表现得不好,因此学困生的学习胜任感提高幅度最小,且因为学困生人数过少,无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只做描述性统计。
因此在今后的英语“智慧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设计有梯度的教学方案,层层递进,满足学困生对外在的趣味性关注,让他们从中获得满足感,增强自信心;满足中等生对外在的评价性和多感官参与,逐步转变中等生的学习态度,设计适合中等生的课堂活动,促进中等生向优等生转化;满足优等生对语言本身的关注,给学生提供语言支架,走出课本,走进生活,更好的促进优等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相对于学困生和优等生来说,“智慧课堂”多模态的形式更有利于中等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要平衡运用,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4.4小结
此章节借助图表数据来对前文所提到的三大问题进行了回答。本研究通过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以及访谈分析,发现“智慧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并且学习动机的提高可以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具体到每个学习动机维度的提高占成绩提高的因素比重是不同的,学习胜任感(29%)>兴趣和喜爱(27.5%)>价值和有用(25.9%)>努力和重要性(25%),而压力和紧张与学习成绩的提高没有关系。另外,“智慧课堂”对不同成绩的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兴趣和喜爱方面,三组干预前后的均数差有统计学差异,数值上中等生提高最明显,学困生其次,优等生最不明显。学习胜任感方面,三组干预前后的均数差有统计学差异,数值上中等生提高最明显,优等生其次,学困生最不明显。因此在今后的英语“智慧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设计有梯度的教学方案,层层递进,采用多种方法,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衡发展。
本文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科学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上结论,旨在为我国小学英语“智慧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五章 结 论
本章会对研究发现进行概括和总结,并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根据学习动机的不同作用,有针对性地改进英语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的智慧教学模式,从而帮助学生优化英语学习过程,提高英语综合水平。之后,在对研究局限进行说明后,再以展望收尾。
5.1研究的主要发现
此次不但对定性、定量研究法进行了运用,同时还借助访谈法等研究手段来展开进一步研究,另外,还利用SPSS25.0进行数据分析,了解“智慧课堂”对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及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智慧课堂”对不同英语成绩的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影响。本小节围绕本研究的三个研究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1)“智慧课堂”可以提高六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具体到五个维度,其中兴趣和喜爱、努力和重要性、价值和有用及学习胜任感均显著提高,压力感和紧张上显著下降。在“智慧课堂”环境下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缩小了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促进了中等生向优等生转变。
(2)学习动机的提高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兴趣和喜爱的提高是成绩提高27.5%的因素,努力和重要性的提高是成绩提高25%的因素,价值和有用的提高是成绩提高25.9%的因素,学习胜任感的提高是成绩提高29%的因素,紧张和压力感与成绩的提高没有关系。
(3)“智慧课堂”对不同成绩的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影响是不同的。在“智慧课堂”环境下优等生在兴趣和喜爱、价值和有用及学习胜任感上明显提高;在努力和重要性、压力感和紧张上无明显变化。中等生在兴趣和喜爱、价值和有用、学习胜任感及努力和重要性上明显提高,同时压力感和紧张明显下降。差生因样本量较小,无法获得统计学意义。经过方差检验,优等生和中等生在干预前后的兴趣和喜爱及学习胜任感方面的均数差有统计学差异,数值上中等生的提高大于优等生。
“智慧课堂”对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值得引起小学英语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的研究发现不仅能够为优化小学“智慧课堂”教学提出有意义的参考,而且能够为国内“智慧课堂”与小学英语教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5.2对教学的启示与建议
本研究发现“智慧课堂”可以提高六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学习动机的提高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是正相关的关系。这启示着小学英语教师应当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启用“智慧课堂”,加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围绕英语学习动机的维度,有侧重地、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学生的“智慧课堂”。
本研究发现“智慧课堂”对不同成绩的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兴趣和喜爱方面,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干预前后的均数差有统计学差异,数值上中等生提高最明显,学困生其次,优等生最不明显。但是优等生在兴趣和喜爱方面在实验前就很高,实验后接近于兴趣和喜爱的总分值,优等生侧重于语言本身的兴趣,而中等生侧重于外在的激励,有趣的动画,学困生侧重于简单有趣的视频。学习胜任感方面,三组干预前后的均数差有统计学差异,数值上中等生提高最明显,优等生其次,学困生最不明显。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兼顾这三种类型的学生,对学生培优补差,促进中等生向优等生转化。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学伴机与自己手中的平板电脑进行互动,教师推送对话练习、阅读练习和写作练习让学生在学伴机上作答,借助大数据分析,来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教师可以将学生上传的部分作品推给全班学生,让学生批注、交流、上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优等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导入环节加入视频和chant,在巩固练习环节使用抢答、小组答、PK板功能,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让整个课堂更加活跃。在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或进行角色表演训练时,用倒计时功能和角色扮演功能,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中等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把“智慧课堂”中自带的小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真正实现了“玩中学,学中玩”。“智慧课堂”中的翻翻卡功能也很有趣,老师们经常用来检测单词的掌握情况,或用来给表现好的同学抽奖,奖项有:卷子一张、免一次作业、当一天班长、特质小零食一份、唱一首歌等。激发学困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后巩固方面,教师应当布置多维度的作业内容,这有利于拓展学生英语学习范围。教师利用畅言晓学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评价反馈,利用大数据等智能技术,分析学情,诊断学习情况,分层布置作业,从而更好的因材施教。对于学困生教师可以布置畅言晓学中的“听说专练”“课文分角色朗读”“视频推送”“故事分享”,利用大数据精准分析学困生的情况,并实时推送到学伴机,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情况,培养学生的学习胜任感。教师可以用畅言晓学中的“七彩任务”,让学生上传完成配音视频,搜集资料,知识梳理,回校后在学伴机展示,培养中等生的学习胜任感。教师利用畅言七彩作业的绘本朗读,绘本制作,绘本配音,生活中的英语,电影观后感等实践性作业,激发优等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课堂中予以展示、表扬和推广,激发优等生的学习胜任感。”智慧课堂”的推广和使用,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方式,为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
总之本研究所得实证数据能为“智慧课堂”促进学习动机的提高提供理论支撑。英语教师可根据本文的研究发现优化“智慧课堂”的教学方式,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进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5.3 研究的局限性及对未来的展望
本研究针对“智慧课堂”对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展开探究,结果与预期研究目标基本一致。但由于受条件的限制,研究也出现了一些缺陷和不足。
首先,并没有多少样本。本研究仅选取了青岛西海岸新区某小学的90位六年级学生进行实验,实验班人数仅为46人,所获数据可能缺乏足够的代表性。并且学困生的样本量过少,没有统计学意义,仅对学困生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缺乏依据,可能导致对学困生的分析不够准确。
此外,实验的时间较为有限,仅仅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实验,学生在升入六年级时才刚接触到“智慧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可能是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才导致英语学动机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最后,本研究以“智慧课堂”对六年级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张开实验,课题范围有点宽泛,后续可以缩小研究范围,增加学生的数量,如英语“智慧课堂”的听说课对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英语“智慧课堂”的阅读课对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英语“智慧课堂”的语音课对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等,后续学者们可以继续对这方面展开研究。
5.4小结
经分析可知,学生情感态度的影响因素有许多,学习动机便是其中的一种,而且其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当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之时,必须结合实际需要采取各种举措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激发出来,并对其进行强化,接着再对其进行引导,转化其兴趣,令其形成相应的学习动机。本研究全面分析了“智慧课堂”与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关系,利用SPSS25.0计算英语学习动机各项指标和期末成绩的均数和标准差,并进行描述统计。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干预前后上述指标变化有无统计学意义;使用方差分析比较对照组和“智慧课堂”组的干预前后指标变化程度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使用相关分析、一元线性回归、散点图分析经“智慧课堂”训练后,英语学习动机各项指标的变化与英语成绩变化的关系,以期揭示“智慧课堂”对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优化英语“智慧课堂”教学。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聚焦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全体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借助“智慧课堂”教育平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融合学科教学模式的优势,引导学生课前利用畅言晓学自主预习,根据大数据进行学情分析针对学生学习难点和教学重点进行精准化教学设计,分层教学,力图因材施教,满足学困生对外在的趣味性关注,让他们从中获得满足感,增强自信心;满足中等生对外在的评价性和多感官参与,逐步转变中等生的学习态度,设计适合中等生的课堂活动,促进中等生向优等生转化;满足优等生对语言本身的关注,给学生提供语言支架,走出课本,走到生活之中,在生活中运用英语来进行交流。能够发现,通过对智慧课堂这一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优化,然后将其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能够为全体学生发展水平的提升提供极大助力。
参考文献
[1] Brophy,J. (1987) Socializing students’ motivation to learn. Advances in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Enhancing motivation, (15): p. 181-210.
[2] Brown, H. D. 1994.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Regents.
[3] Crookes, G. & Schmidt, R. W. 1991. Motivation: Reopening the Research Agenda[J]Language Learning , 41, 469-512.
[4] Dörnyei,Z.1998. Motivation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J].Language Teaching, (3): 117 135.
[5] Douglas & Lynch.(2006) Motivational factor,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as predictors of course grades. 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 40(2): 432-426.
[6] GardnerR.C. &Lambert,W. E.1959. Motivational variabl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4) : 266 -272.
[7]Gardner,R.C. & Lambert,W.E.1972 .Atttiude and Motivationin Seeond Language Learning [M]Rowley, MA: Newbury House Press.
[8] Matt Rattp, R. Benjamin Shapiro, Tan Minh Truong, & William. G. Griswold. 2015. The activeclass project: Experiments in encouraging classroom partici -pationhttp://www.doc88.com /p-7048386936406.htmL2015-02*04.
[9] Mayer,R.(Ed). 2005.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 Oxford, R. & Shearin, J. 1994.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Expand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8):12-27.
[11]Palmisano S. J. 2008. A smarter planet:the next leadership agenda[J]. IBM. November,(6):1-8.
[12] Rania albalawi. 2013. Evaluating Tangible User Interface-based Mobile learn ing[D]. Ontario: University of Ottawa.
[13] Schumann,J.H.1998.TheNeurobiologyofAffectinLanguage[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14] Scott, Kristopher, M. Sc. Eng.Context aware services 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 -ts [J]. Ontario: Lakehead University.
[15] Tremblay, P.F. and Gardner, R.C. 1995. Expanding the Motivation Construct in Language Learning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9): 02-20.
[16] Weiner, B. A. 1979. Theory of motivation for some classroom experiences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71).
[17] Williams, M.&Burden, R. L. 1997.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 班杜拉.1986. 思想与行为的社会基础:种社会的认知理论,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 陈卫东.2012. 教育技术学视角下未来课堂的研宄[D]. 华东师范大学
[20] 陈秀珠. 2014 .多媒体教学对澳门小学英语学习与动机的影响[J].品德与心理,(9):52-57.
[21] 丁雪. 2018. 交互式电子白板促进初中数学学习动机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2] 丁永祥. 2012. 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动机调查与分析 [D].华东师范大学.
[23] 高芹. 2003. 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报告[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01:101- 104.
[24] 顾敏敏. 2018. 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对阅读能力影响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5] 桂诗春. 1985. 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6] 胡卫星,田建林.2011智能教室系统的构建与应用模式研究 [J]. 中国电化育, (9):127-132.
[27] 黄莹. 2019.智慧教学软件应用于英语合作学习的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4):122-127.
[28] 黄荣怀,胡永斌,杨俊峰,肖广德.(2012).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J].开放教育研究,11,(22-27).
[29] 黄志芳. 2020.混合学习环境下交互式课堂生态系统设计及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11):78-85.
[30]教育部. 2017.小学生英语新课程标准(修订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1]教育部. 2018. 教育信息划 2.0行动计划.http://www. moe. gov. cn/ 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32]李炯英,刘鹏辉. 2015. 我国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回顾与思考(2004 -2013)[J]. 外语界,(2):34-43.
[33] 刘邦奇.2019.智慧课堂的发展、平台架构与应用设计—从智慧课堂 1.0 到智慧课堂3.0[J]. 现代教育技术, 29(03):18-24.
[34] 庞敬文,王梦雪,唐烨伟,解月光,王伟.(2015).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英语智慧课堂构建及案例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9),63-70.
[35] 彭莉. 2012.英语智慧课堂的构建途径[J].学科教育. (12):56-58.
[36] 皮连生.2011.教育心理学[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37] 秦晓晴.2002.动机理论研究及其对外语学习的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 (1):(74-79).
[38] 沈佳怡,王伟. 2018. 智慧课堂中学习动机培养策略初探[A].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路径——第三届中小学数字化教学论文案例集[C].
[39] 唐烨伟,庞敬文,钟绍春,王伟. 2014. 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11):23-29.
[40] 陶蔚扬. 1981. 学生学习动机的分析[J].人民教育,(4): 55-57.
[41] 王海峰. 2010.多媒体教学手段下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
[42] 王晓昊,张文忠.2005. 国内外语学习研究现状分析[J].外语界,(4):58-65.
[43] 吴一安,刘润清,P.Jeffery.1993.中国英语本科学生素质调查报告[J].外语教学与研究,(1):26-36
[44] 杨多多,刘小丽,王昙. 2017. 智慧课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杨多多.智慧课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A].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45] 杨连瑞等.2007. 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46] 杨连瑞,李绍鹏.2009. 国外二语习得个体差异研究的新进展[J]. 外语学刊,(4): 147 - 151
[47] 于颖.2018.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进阶式发展探析[J]. 中国电化教(11): 126-131.
[48] 余祖江.2011. 上海八所学校试点电子书包―智慧课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18):93.
[49] 詹璨. 2020. ARCS模型在小学四年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四川师范大学.
[50] 张德禄. 2009.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中国外语, 6(1): 24-30.
[51] 张玲.2015.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中激发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52] 郑立华.1987. 法语专业学生学习动机调查分析[J]. 现代外语,(4):56-64
[53]周倩倩. 2015.多媒体教学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衰减影响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0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