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敏素质训练对7-8岁儿童网球底线移动能力影响的研究

摘要:

网球是一项需要依靠脚步灵活性的运动,而灵敏素质训练在网球训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青少年儿童的7灵敏素质发展关键期是在7-8岁,在此阶段,根据青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安排灵敏素质训练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青少年儿童的潜力发挥,因此在日常的训练中安排灵敏素质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论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重庆星辰网球俱乐部20名学生进行了实验研究。把实验对象分成了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在每节课开始之前进行专项灵敏素质训练,对照组进行同样强度的移动挥拍训练。在完成了历时七周的试验后,对实验对象的双脚象限跳测试、六边形灵敏测试、伊利斯诺灵敏性测试和T形跑测试四个指标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通过六周的灵敏度素质培训,实验组的四项灵敏度素质指数,相比于试验之前的成果来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由此可以看出灵敏素质训练对于7-8岁儿童灵敏素质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通过实验对比可以看出,经过训练后的实验组学生的网球底线移动能力有了显著性的提高,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抓住青少年儿童的灵敏素质发展关键期能够最大程度的发展其网球底线移动能力。通过实验可以发现,经过训练后的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儿童的可塑性很强,教练应该在日常的训练中对学生的灵敏素质训练引起重视。

       关键词:网球;灵敏素质;青少年儿童;移动能力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网球这项体育运动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公众所喜爱。同时网球商业化也使得在中国举办的职业比赛越来越多,大到中国网球公开赛等世界性的比赛,小到挑战赛、青少年排名赛以及全民健身的业余比赛。随之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儿童参加到网球这项运动中,这也对网球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能训练是提高青少年儿童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灵敏素质训练是决定运动员能否在底线上快速移动的主要因素但是在业余的网球培训中,教练员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教学员标准的击球动作以及如何调整至合适的击球点进行击球,然后反复进行练习,对于青少年儿童的体能训练投入的时间较少。

7-8岁正是青少年儿童时期灵敏素质水平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适时的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青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快速发展加以干预,在日常的训练方法中,加入与体质相关的锻炼教学内容,对青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快速发展十分重要。

1.2 研究目的

在网球这项以步伐为基础的运动中,对于运动员脚下的快速启动以及快速制动能力要求很高,移动步法的快慢直接决定了击球的质量,这反映了灵敏素质训练对于提高网球技术至关重要。本文以灵敏素质为切入点,经过分析和比对灵敏素质训练前后一系列的数据,探讨了灵敏素质训练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青少年、儿童网球运动员的底线移动能力,主要的宗旨是为了揭示灵敏素质训练与他们的步伐移动能力之间的关联性1.3 研究意义

本文希望通过对少儿网球运动员灵敏素质训练前后的对比实验研究,提升网球教练人员对青少年、儿童网球运动员在体能训练方面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在灵敏素质训练方面,从而提升非专业网球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帮助青少年儿童提高身体素质以及网球水平。

3 研究方法与对象

3.1 研究对象

重庆星辰网球俱乐部20名7-8岁少儿网球运动员。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对相关文献展开了了查找翻阅,有关的文章源头涉及万方统计,成都体育学院图书馆、中国知网等,为了更好的通晓明白关于“灵敏素质训练”对运动步伐的作用程度以及“网球运动步伐”的实际与标准、以及分析”灵敏素质”实际状况的全面性的研究手段与方法等。

3.2.2 专家访谈法

基于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对网球、体育训练领域的权威人士以及教练人员进行了访谈。为了提升实验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可性程度,就这些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咨询以及深入的探讨—网球的灵敏素质训练以及基线运动能力的测试指标和评价体系,同时认真听取了他们的建议与方法。

3.2.3 实验研究法

(1)实验对象

本研究对选取的20名7-8岁的进行网球训练的儿童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为了确保实验的有效性,两组人员无明显的基础身体条件差异,且两组人员的运动经验及运动水平相当。另外,本研究并未对实验对象的性别做出明确的区分,但两组人员的性别比例相当,不存在性别差异。

(2)实验地点、时间和器材

实验时间:2020年9月-11月,为期七周,包括一周预备期和六周实践期,每天四节训练课,每节课90分钟,分别为每周一,周二、周四、周五。

实验地点:重庆市星辰网球俱乐部。

实验器械:绳梯两套,跳绳二十根,六脚球十个,网球若干个。

(3)实验的设计

1)实验的实施

2023年9月-11月,对20名7-8岁的小学学生实施了为期七周的灵敏素质培训,每个星期安排4次课,每节课90分钟,测试期间,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日常练习强化方向有所侧重,实验组的同学对灵敏度素质训练进行了强化,而对照组的学生则是添加了同样强度的挥拍运动训练,其他练习内容没有什么区别。测试结束后,分别测量两组学生的灵敏度质量以及基线运动力,并加以对比分析。

训练周次 实验组灵敏素质训练内容
第2周 直线训练法、抛球、接球训练、绳梯敏捷训练、模仿跑
第3周 障碍跑训练、传接球练习、相互拍肩、直线训练法
第4周 跳绳和花样跳绳、传接球练习、口令移动跑停练习、模仿跑
第5周 跳绳和花样跳绳、直线训练法、绳梯敏捷练习、六角球训练
第6周 六角球练习、躲闪跑练习、口令绳梯练习、直线训练法
第7周 网球专项步伐练习、直线训练法、六角球训练、障碍跑训练

表1

2)实验内容

3)测试指标

双脚象限跳测试:

测试步骤:

1.在平整的地面上画两条彼此垂直的直线,把测试地面分成四个象限,如图1。

2.在15秒的时间里,被测学生按照1,2,3,4,1的跳跃顺序,依次完成双脚跳跃。

3. 被测学生的双脚完全跳入象限内得1分,没有跳进规定象限、踩线扣0.5分。

4.被测学生完成一组稍作休息后,继续进行测试。测试过程中由2名记录员分别统计出跳跃总次数、跳错的次数、跳对的次数并计算出相应成绩,取2次成绩中的最高分。

灵敏素质训练对7-8岁儿童网球底线移动能力影响的研究

六边形灵敏测试:

测试步骤:

1.六边形每边长40cm,并用1,2,3,4,5,6对六条边进行标注。

2.被测学生在测试开始前站在六边形中点,双脚同时往外跳,按照顺序依次跳完6个方向,回到中点停止计时。

3.被测学生按顺时针方向完成3圈跳跃,休息3分钟后,再按逆时针方向完成3圈跳跃,分别记录两次测试所用的时间。

灵敏素质训练对7-8岁儿童网球底线移动能力影响的研究

伊利诺斯动作灵敏跑测试:

测试步骤:

1.被测学生站立式起跑姿势在起点A准备,当发出“开始”信号时,站起来,用最快的速度跑到终端B点。

2.接下来从B点绕过测试区域中心的C点,之后遵循之字形的规则按照一定的顺序先后绕行D、E点到F点,再绕行F点一圈之后,沿着相反的方向绕回到C点。

3.返回C之后,被测试人员绕过C以最快的速度跑到G,接着从外围绕过G,用最快的速度跑到终点H,结束计时。

灵敏素质训练对7-8岁儿童网球底线移动能力影响的研究

T形灵敏

测试步骤:

1.被测学生从起始点A点出发,以最快的速度跑到B,根据教练发出的随机指令,侧滑步(双脚不交叉)至C(D)。

2.从C(D)侧滑步至D(C)后,接着侧滑步至B,最后以倒退跑的方式跑到A点收尾。

3.规定每个被测试的同学每次都需碰到标志物。

灵敏素质训练对7-8岁儿童网球底线移动能力影响的研究

ITN中扇形跑测试

底线移动能力的测试,使用的是国际公认的ITN国际网球水平测试中的方法。

测试步骤:1.在底线的中点后放一把球拍,将5个球放置相应的位置上。

2.从底线的中点开始,把球取回来放在球拍上,球掉落需要捡起,拿球的顺序不做固定。

3.将球全部放置到球拍上停止计时。

灵敏素质训练对7-8岁儿童网球底线移动能力影响的研究

3.2.4 数理统计法

通过上述的试验,我们获得了两组同学试验前与试验后的一系列的实验数据,并用SPSS26.0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与整理。采用T检验展开了显著性分析以及同质性对比。

表1 对照组、实验组灵敏素质实验前测数据分析结果

实验 对照组(M±SD) 实验组(M±SD) P
双脚象限跳测试数据(得分) 6.8±0.79 6.8±0.79 P>0.05
顺时针六边形灵敏测试(s) 16.77±0.41 17.05±0.25 P>0.05
逆时针六边形灵敏测试(s) 16.05±0.60 15.85±0.39 P>0.05
伊利斯诺动作灵敏跑测试(s) 24.28±0.40 24.47±0.52 P>0.05
T形测试(s) 15.02±0.95 15.17±1.04 P>0.05

在经过前期的一系列准备后,为了使筛选的学生能够符合本次实验的条件,在进行正式的实验之前,所有的学生都接受了四项灵敏素质的测试。对两组被试的四项数据进行t检验,所得结果见表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四项测试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5)。

4 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对照组,实验组移动能力测试分析

表2 实验前对照组、实验组底线移动能力数据分析(M 士 SD)

实验 对照组 实验组 P
INT扇形跑测试(s) 22.40±1.16 22.78±1.07 P>0.05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实验相关训练,学会了基础的网球技巧,满足了试验的基本要求后,两组学生在实验前都接受了底线移动能力的测试,数据结果如表2,采用T检测分析了所测得的数据,得出来的值p>0.05,这表明在底线移动力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这两组同学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也表明在还没有完成试验之前,两组学生的底线移动能力差距不大,具备了完成试验的基础。

4.2 实验前后对照组,实验组灵敏素质测试分析

4.2.1 实验前、后对照组灵敏素质测试分析

表3 实验前、后,对照组灵敏素质测试数据分析(M 士 SD)

实验 实验前 实验后 P
双脚象限跳测试数据(得分) 6.8±0.79 7.1±0.74 P>0.05
顺时针六边形灵敏测试(s) 16.77±0.41 16.48±0.40 P>0.05
逆时针六边形灵敏测试(s) 16.05±0.60 15.65±0.42 P>0.05
伊利斯诺动作灵敏跑测试(s) 24.28±0.40 23.98±0.31 P>0.05
T形测试(s) 15.02±0.95 14.85±0.94 P>0.05

从表3中可以看到,对照组学生经过6周的网球专项技能练习后,每一项灵敏度测试都有所提升,这意味着灵敏素质锻炼可以提升儿童的灵敏度。,同时在经过训练之后,能够很明显看出,学员的控制身体稳定性、准确性和全身协调性能力均有所提升,但是提升的空间并不大。全部的灵敏度素质试验数据,采用t检验得出的数值p>0.05。所以,从统计学上来讲,对照组试验前、后的四项敏感性素质试验结果都无显著性差异。

      4.2.2 实验前、后,实验组灵敏素质测试分析

表4 实验前、后,实验组灵敏素质测试数据分析(M± SD)

实验 实验前 实验后 P
双脚象限跳测试数据(得分) 6.8±0.79 10.4±0.97 P<0.01
顺时针六边形灵敏测试(s) 17.05±0.25 15.93±0.34 P<0.01
逆时针六边形灵敏测试(s) 15.85±0.39 14.89±0.29 P<0.01
伊利斯诺动作灵敏跑测试(s) 24.47±0.52 23.44±0.55 P<0.01
T形测试(s) 15.17±1.04 13.91±0.99 P<0.05

从表4可以清楚的看出,在为期六周灵敏素质训练过程中,实验组学生在日常训练的准备阶段增添了四项训练内容后,测验的平均数值通过t检验后,得出p<0.01,所有,从统计学上来讲,试验组的四项灵敏度素质的测验成绩在试验前与试验后,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实验结果表明,提高灵敏性的训练在日常训练中对学生们的灵敏度有很大的作用,,学生的调节人体的稳定性与准确性,转变人体方向的能力以及人体协调性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4.3 实验前、后对照组与实验组灵敏素质对比分析

表5 实验后对照组、实验组灵敏素质测数据分析(M 士 SD)

实验 对照组 实验组 P
双脚象限跳测试数据(得分) 7.10±0.74 10.40±0.0.97 P<0.01
顺时针六边形灵敏测试(s) 16.48±0.40 15.93±0.34 P<0.01
逆时针六边形灵敏测试(s) 15.65±0.42 14.89±0.29 P<0.01
伊利斯诺动作灵敏跑测试(s) 23.99±0.31 23.44±0.55 P<0.05
T形测试(s) 14.84±0.95 13.91±0.99 P<0.05

通过表5我们能够发现,经过六周的实验过后两组学生的各项灵敏素质都得到了提高,不过提升的幅度也有所不同。实验组的四项指标和与对照组之间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两项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这说明实验组学生的灵敏素质明显优于对照组。从中可得出推论,灵敏素养的专门培训对于培养少年儿童的灵敏素质成效更为突出。

4.3.1 对照组、实验组双脚象限跳数据分析

如前文所示,在双脚象限跳方面,两组实验数据间无显著差异(p > 0.05),实验6周之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双脚象限跳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实验前、后数据有了显著的差异(p < 0.01),所以,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实验组比对照组的成绩要好得多。

在实验前进行的测试中,两组学员都不能很好的保持跳跃间的平衡,双脚连续起跳的协调性较差,跳跃过程中也极容易踩到线和跳出界。通过六周的训练,再一次测试两组学员的双脚象限跳,结果表明,对照组学员的跳跃总次数有了增长但质量不高,跳到规定区域的次数没有明显增加。再看实验组的学生与之前对比来说,跳跃时身体更加的平稳,在一定程度上,也具备了相应的跳跃节奏,同时总跳跃次数以及跳到指定范围的次数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意味着实验组学员在控制人体运动上表现出更高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4.3.2 对照组、实验组六边形灵敏测试数据分析

通过之前的实验可以证明,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六边形敏捷测试数据没有显著的差别(p>0.05),经过6周的训练后,实验组的六边形灵敏测试数据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在实验前对两组学员的测验中,他们都不能很好的掌控自己身体的运动方位以及跳跃的速度,有一部分甚至没有办法按照顺(逆)时针的方向去完成测试。在进行了训练过后,对照组的学生较之前完成的整体用时缩短了一些,但是依旧会有这种情况出现,跳跃时身体不稳定平衡并且没有节奏。而实验组的学员在测试过程中移动更加容易、身体更加平稳。

4.3.3 对照组、实验组伊利斯诺动作灵敏跑测试数据分析

通过之前的实验数据表明,实验前,在伊利诺斯州敏捷跑试验中,两组的试验结果差异并不显著(p> 0.05),通过为期六周的训练之后,两组队员均得到改善提高,实验后再次对两组进行测量,其测试数据有显著性的差异(p< 0.05),这表明经过6周的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验组的敏感素质。实验后,在运动的过程中,两组同学都更加的敏捷,但在绕过标志桶时,实验组的学员显得更为放松、自然,绕过桶的半径也更小,在持续性绕过标志桶时,他们的身体平衡度更佳。

4.3.4对照组、实验组T形灵敏跑测试数据分析

T形测试在实验前的测试中对照组和实验组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性(p>0.05),经过6周的训练后,实验组的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学生的变向能力在实验结束后都有明显的改善,但实验组的学员脚下移动更加灵活,变向能力更强。

综上所述,经过以上四项对灵敏素质的全面性的测量,在经过了为其期6周的增添了灵敏素质专项训练后,实验组学生变换身体空间位置的能力和精确、敏捷、协调迅速的进行动作的能力都明显提高,再高于对照组的同时,也证明了实验组学生的敏捷素质已获得了明显发展。

4.4 实验前、后对照组,实验组底线移动能力对比分析

4.4.1 实验前、后对照组实验底线移动能力分析

表6 实验前、后对照组底线移动能力数据分析(M 士 SD)

实验 实验前 实验后 P
INT扇形跑测试(s) 22.40±1.16 21.95±1.15 P>0.05

由表6可得,实验前和实验后都对对照组的学生进行了底线移动能力的测试,证明了灵敏素质的训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网球底线移动能力,但P>0.05说明试验前后提升的数值不高。

4.4.2 实验前、后实验组底线移动能力分析

表7 实验前、后实验组底线移动能力数据分析(M 士 SD)

实验 实验前 实验后 P
INT扇形跑测试(s) 22.78±1.07 20.69±0.98 P<0.01

表7显示了实验组实验前后底线移动能力的数据t检验p<0.01,这说明实验组的前后的测试数据具有显著差异,6周的灵敏素质训练明显的提高了实验组的底线移动能力。

4.5 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底线移动能力分析比对

表8 实验后对照组、实验组底线移动能力数据分析(M 士 SD)

实验 对照组 实验组 P
INT扇形跑测试(s) 21.95±1.15 20.69±0.98 P<0.05

根据表6、表7可以得出,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底线移动能力在实验前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根据表8可以得知,在实验后获得结果p<0.05,两组数值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别,由此也可以进行推测,经过6周的灵敏素质之后,实验组学生的灵敏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随着灵敏素质的提高也促进了其网球底线移动能力的发展。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通过研究分析20名7-8岁的儿童在进行了六周的专项训练之后,可以发现,在灵敏度上,训练前后两组学员在这方面都有所提升。由此可见,灵敏素质的专项训练确实可以改善和提高儿童的灵敏素质。

2.经过一系列的移动能力的实验检测,选取的实验组的学生在全身重心调节方面表现良好,且极富韵律感。

3.在其他训练条件保持相同的条件下,在底线移动力方面,对比试验前,实验组学员在这方面明显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相比于对照组的学员,其提升的空间更好。所以可以得出,对学员进行灵敏素质方面的专业锻炼的确对底线移动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2 建议

1.本实验结论可能会受到样本容量小、训练时间不具长期性,且选取的实验对象实际网球水平不高的影响,

2.此次实验由于实际的检测条件有限,均采用人工秒表计时,可能会存在一些客观上的数据误差。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取更为精密的仪器进行测量,以确保数据结论的精确性。

3.建议在平时的体育训练中,教练与队员均一定要重视灵敏素质的训练,同时对学员的日常训练中,教练人员一定要适当的增加一些灵敏度方面的训练,结合专项训练,从而更好的提供他们的专项能力。

4. 在学生的运动训练中,建议适当增加相应于身体灵敏素质的体能训练,从而提高孩子们的锻炼积极性,与此同时,促进学生们身体素质发展关键时期时全方面的发展。

6 参考文献

[1] 运动训练学[M]. 人民体育出版社 , 田麦久主编, 2000

[2] 胡丽云. 软梯练习对初一学生灵敏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3] 张家辉. 足球游戏对5-6岁幼儿灵敏、协调能力的影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3.

[4] 梁智,刘星,赵电兴,刘静民.利用小标志桶发展小学生灵敏能力的实践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5):233-235.

[5] 刘朝勇. 多方向移动训练对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普修班学生速度与灵敏素质的影响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0.

[6] 高俊霞.十字象限跳训练对网球运动员灵敏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3,29(04):78-79.

[7] 韩硕. 多方向移动训练对篮球训练营学员(小学生)灵敏素质的应用效果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20.

[8] 李阳阳,郭洋,王镆.短式网球训练对7-8岁儿童身体素质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0,28(07):81-82+116.

[9] 李雨芯. 软梯训练对7-8岁少儿网球运动员移动步伐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20.

[10] 卢中昌. 灵敏素质训练对10-12岁儿童网球底线移动能力影响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6.

[11] Speed, Agility and Quickness Drills. Marc O Dagenais. 2010

[12] Specificity of sprint and agility training methods. Young, W.B,McDowell, M.H, Scarlett,B.J.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001

[13] 王定飞. 步法灵敏训练对9-10岁女足运动员变向移动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8.

[14] 闵笑. 多方向移动训练对10-12岁学生灵敏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20.DOI:10.27245/d.cnki.gnjsu.2020.001913.

灵敏素质训练对7-8岁儿童网球底线移动能力影响的研究

灵敏素质训练对7-8岁儿童网球底线移动能力影响的研究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2年11月15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0696.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2年11月8日
Next 2022年11月1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