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研究目的:本研究将颈型颈椎病患者纳入样本,观察胸腹式呼吸训练法对临床症状的影响,同时评估本病患者在干预后的康复情况,从而为大众预防、解决颈椎病提供借鉴。
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将22例颈型颈椎病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1例)和对照组(11例)。筛选符合入组标准的受试者进行前测。对照组在实验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颈椎操训练,训练15分钟。一周5次训练,持续4周。实验组在实验人员的指导下,完成每天5 组练习,1min/组,一周5次训练,持续4周的胸腹式呼吸训练;四周结束后,再次测试上述指标,统计分析后评价。
研究结果:
1.对照组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得分在干预前后差异明显,(p<0.01)。颈椎关节活动度值在统计学上有显著的差异(p<0.05);
2.实验组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活动度在干预前后差异明显(p<0.01);
3.干预后,两组在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NDI)得分、颈椎活动度均有显著差异,表现显著性差别。(p<0.01);
4.干预后,两组受试者均有有效的临床疗效,(p<0.01)。
5.相关性分析:症状体征积分、颈椎活动度二者的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r=-0.8756,提示有强烈的负相关(p<0.01)。
研究结论:
1.胸腹式呼吸训练和颈椎操对颈型颈椎病受试者颈肩部疼痛的缓解、颈椎功能障碍、颈椎活动度的增加以及颈椎功能的提高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胸腹式呼吸训练有利于颈椎关节活动度异常的恢复或纠正。颈椎活动度的改善利于颈型颈椎病的康复
故此,胸腹式呼吸训练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自我治疗方法值得应用于颈型颈椎病受试者的治疗和康复中,而且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颈型颈椎病;胸腹式呼吸训练; 颈椎操; 颈椎活动度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颈椎病中,颈型颈椎病是相对普遍的类型。由于处在颈椎病初期,患者的症状并不严重,多为局部,如肩部发沉、颈部活动受限、背部存在某个压痛点以及酸胀痛[];X线片显示:颈椎曲线发生异常,椎体不稳定,伴骨质增生,但程度较轻。智能手机的推广和科技的创新,使受试者中有不少“低头族”也被确诊颈型颈椎病。同时,本病日益倾向年轻、低龄化。据WHO的最新数据,世界上十大顽症中,颈椎病排列第二。从终身发病率上看,颈型颈椎病已接近71%,对广大患者和家属留下巨大的痛苦与沉重的负担[]。
针对颈型颈椎病,现代康复+传统康复有助于减轻疼痛,在早期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故而,临床需要将传统、现代康复进行结合,及早实施干预。在发病初期进行干预,能够防止病情恶化。而颈型颈椎病传统康复治疗与现代康复治疗效果虽显著,耗费的精力、财力相对较大,对专业技术有严苛的标准。大多数消费者因处于颈椎病早期(颈型颈椎病),症状轻,病程短,权衡性价比而错过了最佳治疗干预时间。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1选题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胸腹式呼吸训练对颈型颈椎病受试者进行运动干预,观察颈椎病干预前后症状体征得分、视觉模拟得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病活动度等指标的变化,探讨胸腹式呼吸训练治疗颈型颈椎病受试者的效果。
理论上讲,胸腹式呼吸训练法有助于纠正人体的呼吸模式,干预治疗颈型颈椎病的训练方法,操作简单,技术要求低,比其他运动疗法更容易、更可行。
1.2.2选题意义
通过本研究试图为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找到一种科学高效、便捷易行的自我训练方法,为治疗颈型颈椎病方面提供一个新的操作可行的治疗方式。治未病,落实预防为主,养成正确的呼吸方式,避免颈椎病的不断恶化,从而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2 文献综述
2.1颈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2.1.1颈型颈椎病定义
颈型颈椎病,也称作局部型颈椎病。X线片上未见退行性改变,但可出现颈椎弯曲、骨质增生以及椎间不稳等这类轻度的异常。临床上,该类型相对普遍,是早期的颈椎病类型,很多反复僵硬的颈部患者都属于这种改变。实质上,它是颈椎病的初发期,同时也是治疗颈椎病的黄金时机[]。
2.1.2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
1.颈部症状
颈部僵硬或是按摩后得以缓解;晨起、疲倦、加剧后颈部寒冷;活动颈部时伴有明显的“嘎嘎”声;肌肉相对僵硬;按压自己的颈部时,触及到疼痛点;按摩韧带时可见“弹跳”,且患者的颈部无法自由地旋转。
2.肩部症状
肩部自感沉重;肩部疼痛和肿胀疼痛;压颈疼痛或是肌肉痉挛,疼痛强烈;疲劳,久坐和姿势差。
3.头背部症状
头部会感觉有明显的酸胀与不适感,头皮部甚至伴随有明显的经箍感,但是通过简单的肩颈部活动,对应的不适感会下降。背部及肩胛骨内侧会有酸胀不适,头部及背部有对应疼痛点,工作疲劳后将会有明显不适。
2.1.3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中国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
1、有些患者颈部曾受过外伤,或是伏案频繁;
2、颈部周围僵硬疼痛、颈部活动受限、经常性的落枕等功能障碍;
3、椎体小关节严重地错位,或是钩椎关节出现不稳。由此说明,颈椎生理孤弓异常(如变直、反弓);
2.1.4颈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
2.1.4.1西医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生物力学的角度:
通常情况下脊柱保持着正常的生理曲度,稳定于静态的功能位置,又或是稳定于动态平衡的某个位置上,但不影响功能发挥。而肌肉、外周结缔组织,均为促进平衡、稳定的基础[]。而颈部结缔组织退行性改变,从而引发颈椎病。其颈部结缔组织异常在机体的表现多为扳机点,扳机点一般集中在枕下肌群、上斜方肌、上胸椎段、胸锁乳突肌[]。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对应骨骼肌肉会发生退化,原先的功能会弱化,而颈部周围对应的骨骼肌肉能很好的维持颈椎稳定性,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这些对应的骨骼肌肉系统退化,导致颈部周围出现对应的延展性功能障碍,灵活性功能障碍,颈部周围的力学平衡被打破,骨细胞的应力不均衡,骨细胞大量聚集,出现对应骨质增生来维持力学平衡。如果骨质增生压迫对应神经血管,会引发对应症状。
生物化学的角度:
颈椎周围的肌群能对颈椎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并在颈椎的运动过程和姿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颈肌急慢性损伤引起的炎症、不正确的体位、压力过大、和温度等因素,均会改变肌肉的代谢,内环境稳态失调,出现各类生物化学改变,风寒湿致使的颈肌无菌性炎症或是慢性劳损,从而上调了一氧化氮RNA含量。颈部受损处,分泌5羟色胺、钾离子或是缓激肽等,扰乱颈肌生物化学系统。
2.1.4.2中医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病因病机:
颈型颈椎病在《黄帝内经》中描述为风、寒、湿三气相混而为偏。指出了关节痛综合征的基本病因。中医认为,颈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为气虚,感受外邪,姿态不佳,长期劳累。感受寒湿是本病的主要原因。《黄帝内经》中也有说:“凡痉挛者皆因湿气而强,湿气克之……。病中有头痛,日似脱,项似拔”。因寒湿之邪外侵,颈部经络阻滞,气血不畅,导致病邪侵袭,疼痛难忍,故本病的治疗标准为综合症治疗标准。《证治准绳》描述:“本病的根源在于风寒侵袭三阳经,由于经络受阻后产生疼痛。颈项强急症,是源自邪客三阳经,风搏则患者的筋血松弛”。张介宾认为:“中症是由于虚寒,唯气不足,故风寒可入”。综上所述,颈椎病的根源在于正虚外固,风寒湿邪才是真正的外因。邪气阻滞经络,是本病的发病机理。
2.1.5颈型颈椎病的治疗现状
2.1.5.1中医治疗
关于颈型颈椎病,中医已有多年的治疗史,其经验富足,疗效较好,易被大众接受。临床疗效上,中医和现代医学可谓不相上下[]。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外用中药:
周群英等人[]对35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采用500g茱萸加粗盐500g局部热敷结合针灸治疗,能有效缓解疼痛。邱新等人[]采用自制 “颈痛贴 “穴位贴敷结合针灸治疗颈椎病。其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药物的局部渗透,达到活络经络、散寒祛风、温经活络的效果。
内服中药:
治疗时应结合综合征分型和疾病分型。各类颈椎病都可以用经典方剂治疗。也可根据五行、阴阳及现代医学的分类,区分疾病,设计处方。临床治疗颈椎病以葛根煎为主[]。《金匮要略》中有关于治疗颈椎病内服中药葛根汤,葛根汤具有疏经活络、散风寒表邪的作用,而且副作用小,效果显著,在环节疼痛方面,效果可以说是十分明显。
非药物治疗:
针刺疗法:
临床中,针刺疗法相对普遍,对颈型、神经根型以及椎动脉型颈椎病均有确切的疗效[]。由于针刺颈部肌群,促进颈椎动、静力平衡恢复,颈部周围组织延展性恢复,神经血管受压减少,加速了头颈部血液循环;减轻酸痛的作用。
艾灸疗法:
针对颈型颈椎病,艾灸治疗最主要的就是疏解颈部肌肉紧张,艾灸过程中热力刺激,渗入机体的较深部位,促血液循环,加快细胞的新陈代谢、能有效缓解酸痛不适。针至不到,药之不及,必须灸之。李俊涛等选择艾灸疗法联合针灸疗法来对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得知两种方案均得到一定的疗效[]。
针灸疗法:
针刺+艾灸疗法用于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已看到较多的效果。肖清宁等人[]通过艾灸颈夹脊配合针刺风池、肩井或是颈夹脊来对颈型颈椎病进行治疗,其效果也十分突出。
2.1.5.2西医治疗
关于颈椎病,现代医学多选择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疗,一是手术,二是非手术,以抑制对血管或是神经的剧烈压迫;减少无菌性炎症;治疗软组织延展性功能障碍,增强椎体的平稳性[]。从原则上讲,颈型颈椎病无需接受任何的外科手术。非手术治疗,一是药物,二是物理治疗。
西药治疗:
西药疗法对疼痛缓解见效快,但对肝肾负担极大,多次使用治标不治本,还会带来身体的多种影响。就颈型颈椎病而言,适合的西药相对偏多,其功效为消炎、止痛。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在不损伤人体的前提下,通过非药物治疗的干预手段,能够帮助受试者抑制炎症、防止肌肉痉挛,避免椎间韧带或是关节囊出现严重的钙化、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扩大肌肉本身的张力、扭转小关节错位,以声、光、电、热、磁等相关物质来对机体予以刺激,使其出现生理反应,以促进治疗。常规的物理疗法,有超声波、磁巧、低 中 频 电 疗 (如电脑中频)等[]。这些方案,对于颈型颈椎病均有一定的疗效。牵引治疗(物理治疗):牵引治疗就是型颈椎病保守疗法中的一种很好治疗方法。它的作用原理很简单,主要通过缓慢轻柔且持续的牵引,使颈椎周围的作用力相互平衡,改善颈椎周围的力学结果,缓解颈椎周围压力,放松颈部周围的肌肉,通过牵引使颈椎的生理弧度恢复到正常水平,纠正颈椎小关节错位的作用。有研究者运用牵引方式治疗颈型颈椎病,很大程度改善了颈型颈椎病人群的不适感,且效果显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类型颈椎病的牵引,牵引时会有很多注意事项,例如牵引的角度应根据人群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角度。如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颈前屈11°~30°角,颈型颈椎病采用颈前屈11°角以下牵引。因此牵引的角度、时间、重量是值得在临床上不断探究。如果病人症状改变不明显,应该调整牵引角度,以牵引数分钟后,病人感觉舒适为宜。
2.1.6颈型颈椎病的测评指标
临床疗效,参照症状体征积分(VAS)进行判断:张鸣生等在《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研究》这文中针对颈椎病设计了评价量表项目,同时也给出了得分标准。结合患者的病情,将各项症状、体征分解成4、2、0分,共计8项,总分32分,得分越高,病情越严重[]。症状体征积分,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来对颈型颈椎病给出了具体的诊断条件和疗效标准,从而判断患者的疗效。症状体征积分改善率=(干预前积分-干预后积分)/干预前积分*100%。
疗效标准:1痊愈:体征、临床症状均已消失,颈部可以自由地活动,生活、学习不再受影响,积分改善率≧90%[]。2显效:体征、症状大体消失。每当疲劳或是变天的时候,颈部会有轻度症状,但患者的生活、学习并无影响;积分改善率≥70%,<95%。3有效:临床症状得以缓解,有时发作,在工作压力大的情况下,仍会受影响。体征、症状积分改善率≥30%,<70%。4无效:患者的体征、症状未见很大的缓解,甚至恶化,积分改善率<30%。(附录B:颈椎病症状体征积分表)
颈型颈椎病疼痛程度:视觉模拟得分量表(VAS),无痛:横线左侧端分值为0;非常痛:横线右侧端分数为10分;受试者结合他们的主观感受,自行在横线上进行标注,代表疼痛水平,测定从0到该标记相隔的长度,视为得分结果。0-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燕铁斌主编的现代康复治疗学一书中论述到,视觉模拟得分是种简单实用以受试者主观感受为指标的评价量表,特别是在疼痛方面作为敏感性最强的有效方法。VAS作为疼痛的评定方法,已受到国际上的认可。(附录C:视觉模拟得分量表(VAS))
生活质量,参照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来作出评价。在临床中,很多人习惯使用NDI来对患者的颈椎功能状态进行评价。该量表中涵盖了疼痛程度、抬物、头痛、阅读、注意力、驾驶以及睡眠等指标,共有10个。每项得分5分,0分,无障碍;50分,完全瘫痪;得分越多,提示功能障碍相对也就越严重。根据NDI得分来对患者后期的生活质量作出评估,其信度、效度均得到检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表现出较高的效度、敏感度以及信度,适合对颈椎病受试者自身的功能状态作出评定[]。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设计了一份自评问卷。其内容涵盖了颈部疼痛和各类症状,包括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变,即主要从颈椎病的常见症状和功能进行评估。所以,对不同类别的颈椎病患者均很适合[]。(附录D:颈椎功能障碍指数(DNI))
以上测评方式的选择,具有很强的优势性:①测试工具与人数不多;②操作便利,实施难度小;③测试工具简单,成本少;④适合群体测试。
状体征积分、VAS得分结合NDI量表相互结合能较全面反应受试者的症状体征、疼痛感受及各种生活适应因素,故本研究选取症状体征积分、VAS得分结合NDI量表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可以从客观的角度来对颈型颈椎病作出评估,有一定的权威性。
2.2颈椎活动度的研究进展
2.2.1颈椎活动度定义
颈椎活动度,即人的颈椎在各个方向上自由运动保持的最大角度。颈椎活动度(Cervical range of motion, CROM),指的是三个平面,一是矢状面,二是冠状面,三是水平面,涵盖了前屈、左旋、后伸、左右侧屈等6个独立的自由度。CROM,可作为颈部运动功能较为科学的评价指标[]。颈椎正常活动范围是:正常解剖学姿势下,颈椎的屈伸活动度范围分别可达到35°~45°,左右侧屈活动度范围分别可达到45°,左右旋转分别可达到60°~80°。很多颈部疾病均可能会改变机体的颈椎活动度,影响受试者个人的主观感受。甚至,干扰受试者日常的生活。所以,有人也将颈椎活动度当作颈部疾病严重性的评估指标[]。
2.2.2颈椎活动度测量
颈椎活动度可以采用颈椎活动度测量仪进行测量,利用颈椎活动度测量仪依次对患者的颈椎前屈、左右侧屈以及左右旋转活动度进行测量,判断颈椎关节活动实际的受限状态。颈椎正常活动范围是:正常解剖学姿势下,颈椎的屈伸活动度范围分别可达到35°~45°,左右侧屈活动度范围分别可达到45°,左右旋转分别可达到60°~80°。临床上,颈椎活动度受限是很多颈型颈椎病患者身上的一种典型表征,颈椎关节活动度的测量简单易行,结合受试者临床症状,能够对该病进行初步诊断,对各个节段功能或是定位诊断均有深刻的意义[]。
2.2.2.1颈椎活动度测量仪
颈椎活动度测量仪,是以颈椎活动实际被测量到的运动范围为前提,将倾角仪成功地与罗盘进行结合,从6个方向上对颈椎的运动区域进行测定。测量仪器涵盖了3个测角器,分别固定在可戴在头上的框架的三个表面。其中,固定在冠状面和矢状面上的为重力测角仪,而罗盘测角仪,则是在水平面上进行固定。它利用肩上磁铁,来达到测量之目的。冠状面测角仪,适合对侧屈活动进行测量;矢状面测角仪,则适合对屈伸活动进行测量;而水平磁力测角仪,能够对旋转角度进行测量[][]。
2.2.2.2颈椎活动度测量的意义
颈椎活动度的测量对颈椎病早期诊断、判断患病的严重程度、判断颈髓各节段功能等均有一定的意义。颈椎活动度的测量已逐渐成为评价颈椎病严重程度、鉴别颈椎病、分析恢复情况和评价疗效的重要参考指标。
颈部疾病的严重程度评估:
颈椎活动度的变化,有时可能转变受试者自己的主观感知,甚至,干扰受试者日常的生活。所以,有人也将颈椎活动度当作颈部疾病严重性的评估指标。颈椎病会导致受试者无法进行一些日常生活活动,降低自尊和自信,影响与他人的互动,影响整个家庭和社会。Liu S 等[]报道了110例脊髓型颈椎病受试者,他们发现,颈椎活动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以及生活质量得分情况,均和颈椎活动度的改变存在关联,提示颈椎活动度的变化可用于判断脊髓型颈椎病的严重程度。目前,相关研究的样本量较少,所以暂时无法得出统一的结论。
愈后评估:
目前,关于颈椎运动范围对疾病结局的评价研究较少,有研究认为颈椎运动范围与疾病结局无关,有研究证实,颈椎运动范围可用于预测颈椎病受试者的治疗结局[]。目前,有研究者认为,影响颈椎活动范围的因素很多,分析时应在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对颈椎活动范围对颈椎病的恢复进行分析[]。但关于颈椎的活动范围与康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较少,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疗效评价:
颈椎活动度是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判断治疗效果最常用的指标之一。Klein 等结合颈椎活动度的改变,对颈痛受试者最终的疗效作出评估。Duc C等[]选取15例颈椎内固定患者进行观察,记录他们术后颈椎活动度及其频率,以判断手术究竟对颈椎操有何种影响。Sarig B H 等[]颈椎活动度纳入衡量指标,用于判定运动训练后受试者慢性颈部疼痛的变化情况。如今,很多颈椎疾病研究者均将颈椎活动度当作疗效的参考指标。
2.2.3颈椎活动度的影响因素
翻阅相关文献,很多因素均会对颈椎活动度产生影响,如男女、年龄、职业或运动等。
性别:
性别可以体现为不同的生理构造对颈椎的影响,目前,男女对颈椎活动度有何种程度的影响,暂时未给出相同的定论。有些学者表示,性别在某些情况下和颈椎活动度保持关联。不过,它与颈椎活动度之间的这种影响未见显著性差异[]。Arbogast 等[]报道3~12岁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性别对他们的颈椎活动度几乎没有影响。很多研究者表示,和女性相比,男性自己的颈椎活动度明显要大的多[]。
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伴随着身体的退行性改变。不少学者也在探讨年龄、颈椎活动度二者的相关性。有很多文献中都有论述。Arbogast 等[]选取3~12岁这一年龄段的67个孩子,测定他们的颈椎活动度。结果:年龄越大,孩子的颈椎旋转或是前屈活动度均会有所扩增。Nilsson等[]借助颈椎活动度测量仪来对人体的颈椎被动活动度作了检测,其受试者为白领工人,年龄区间11~60岁。从中得知:年龄越大,其颈椎被动活动度相对也会减小。
职业或运动:
颈椎活动度与生活息息相关,不同的工作方式,运动习惯都有可能影响颈椎活动度。Guths等[]以14~16岁区间的男性为样本,他们的职业均为竞技游泳,人数共40位,分别测定其颈椎旋转活动度,并取同期40名健康男性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在颈椎总旋转角度上,竞技游泳者明显要高,同时一侧颈椎旋转角度相对也会更大。Park 等[]共选取11名受试者测量1小时计算机工作前后颈椎的活动度。从颈椎活动度上看,它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通常,健康者的颈椎活动度和他们的年龄、职业还有运动习惯均有关联。
2.2.4颈型颈椎病与颈椎活动度的关系
颈型颈椎病的具体阐述是由颈部肌肉劳损、颈椎退行性疾病等造成的病症,在这些病症的具体表现为颈部肿胀、僵硬、疼痛、颈部活动受到限制等的现象。这种病症是比较容易引发的,而且发病可伴有颈椎活动度的异常变化,人体头部运动、血管、神经和脊髓由颈椎正常活动度保护,颈椎正常活动度是保持颈部的动态平衡的重要部分。如果颈椎的活动度不正常时,那么超过了它能承受的范围,会进一步的影响甚至是加快了颈椎病的进发展[]。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相比于对照组来说,更为普遍的是前者的颈椎活动范围不正常,这边百分比大概占70.88%。这也是颈椎活动范围异常者经常引发颈椎病的原因,其中在26~35岁这个年龄段发病是最高的[]。颈椎的改变和颈椎实际的活动范围存在关联。活动范围的改变,是颈椎非正常受力的结果,也是颈椎最终整体失衡的前兆。颈椎病是这样产生的:当我们进行颈椎运动时,若颈椎发生异常改变,会导致软组织变形进而影响到颈椎的结构的稳定性。如果我们在颈椎病早期能够及时的对颈椎活动范围采用干预的方法,并采取进一步的治疗,那么,这样可以减缓颈椎病的恶化。另一边的研究表明,颈椎活动的范围变化与临床的症状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蔡尚欢等[]通过对颈椎病年轻受试者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等干预前后的Bourdon值数据及相关分析,对于实验数据较好的,分析发现缓解受试者的临床症状比较乐观有效,所以对于年轻的颈型颈椎病患者来说应采用恢复颈椎活动度为主要临床目标。从以上角度来看,在我们诊断和临床过程中不断探索发现,颈椎活动范围的变化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帮助,对于我们病理的研究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2.3颈椎操的研究进展
2.3.1对颈椎操的认识
颈椎操是对颈椎有效且健康的运动。颈椎操可以促进颈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提高颈部韧性。颈椎操不局限于特定的运动形式。在实践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和机会选择合适的方法。常见的有米字操、凤字体操等。
2.3.2颈椎操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相关研究
有许多研究学者通过颈椎操来治疗颈椎病。刘宝林等[]采用颈椎推拿与颈椎操相互配合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痊愈率45.16% , 有效率100%。郭玉海等[]受试者在前屈、颈椎牵引治疗和牵引治疗联合颈部功能锻炼干预前、2周和3个月进行评估,经过2周的治疗和持续3个月的随访,与对照组的得分进行比较,发现存在较大的差异性,P<0.05。 林立[]等在临床观察和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传统的康14电针结合颈椎操治疗神经型颈椎病,每次运动持续30分钟,每天训练两次,结束治疗时,可达到97%的有效率。鲁艳、顾文红[]除了给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之外,还采用了中药汤剂进行活血化瘀。而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将中药贴敷于穴位,同时结合颈椎操。通过对实验组进行干预,有效率可达到97.4%,而对照组仅为75%。褚小刚等[]除了进行颈椎操训练以外,还配合使用了中药,干预后痊愈的有57例,有效的共11例,无效的共14例,达到了83.2%的总有效率。刘建芳[]通过颈椎操,同时结合垫中药枕,以此治疗颈椎病。每天,实验组做颈椎操的次数为1~3次,每晚睡6-8h的药枕。颈椎操以颈肩放松为主,步骤包括左、右扫视、对侧牵引、夹紧颈、比赛、转体、满月日按地面、爬行、伸直颈部等,这些都属于缓慢动作,每次重复5-10次的运动,逐渐增加至每天1-3次,每次至少10分钟,坚持3个月以上,两组治疗疗程为3个月。
2.3.3本颈椎操的来源
参考文献,通过很多众多的临床经验并且结合颈椎病发病的机理,探索出对于颈椎的改善有帮助的保健操,比如传统五节肩颈操[]和改良肩颈操[]等保健操。有一套保健操,分为预备、玉凤点头、左右侧摆、左右环顾等动作,这就是张茂士等[]自创的颈椎的保健操,也比较适用。经过仔细研究了这些颈椎操的具体动作,我们发现这些颈椎操的最终目标都是以颈椎运动后左右两侧的屈曲、屈伸和旋转。通过这样以后,就可以加强活动的范围,并增加颈部的肌肉弹性,从而也能够保持椎体稳定性。颈椎操是根据以往颈椎操的参考和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动作简单方便,又不失治疗效果。
结合前人研究,本研究采用的颈椎操[]。
进行以下操作:前俯后仰、左顾右盼、提肩缩颈、与项争力、前伸探海、挺胸伸肘、颈项侧弯等,每个动作可连续做10 次,每天做1次完整的颈椎操,每次在15 min以上。经锻炼后,不会产生疲劳感,不会加重疼痛,逐渐减轻临床症状之后,运动量可适当增加。锻炼之后,如果感到全身不适或疼痛加重,运动次数需减少。
2.3.4颈椎操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生物力学方面:
颈椎操能够使颈部肌肉力量得到增强,使颈椎保持稳定。如果颈椎能够保持稳定,椎间盘和颈椎椎体不易发生退化,这样颈椎静态系统就不会失衡。"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这句话,施杞充分地阐述了两者在造成颈椎病上之间的联系。所以如果我们将颈椎操用来预防和治疗的话,那么对从颈椎病的病理来说是有一定的理论参考的。
骨胳新陈代谢方面:
加强体育锻炼可以加速骨的新陈代谢。在生理层面原理:压电效应:当致密结缔组织受到机械应力时,其分子发生变化产生电荷,扩展到细胞水平,当附近的细胞收到拉力或推力时,它们受到刺激产生纤维,这些纤维沿压电应力重新排列细胞间质成分。比如韧带部分增厚,骨密度变大等。沃尔夫定律:依据压电效应原理,骨组织在受到压力时将会变厚,形成一个更强的骨矩阵。相反,当应力解除时,骨会垮下来,同时骨骼将增加有机成分,骨密度、骨矿也会随之增加,而且骨的韧性和强度相应増加,进而减缓骨质的退变,防止发生颈椎病。
肌肉细胞代谢方面:
聂金雷[]提出,体内的自由基由剧烈运动增加。如果通过耐力训练,可以让肌肉具备更好的抗氧化能力。姜杰、施杞等教授[]认为肌肉在反复的收缩的话,那么会使得细胞产生比较多的新陈代谢物、氧自由基等的物质,然而身体不具备如此大的消除能力,在短时间不能将这些物质排除的话就会大大的降低收缩的能力;根据赵凯聚[]观察颈椎病的家兔模型后发现如果颈肌经过了长时间的收缩之后,会导致软组织缺乏血液供应。还提到,如果病情不好转,肌肉组织容易出血或导致肌纤维断裂,同时释放出5-直径5-羟色胺,肌肉组织由于受到刺激,将出现僵硬或肿胀,颈部肌肉也容易恶化,颈椎变性。
2.4呼吸训练的研究进展
2.4.1胸腹式呼吸
胸腹式呼吸定义:
胸腹式呼吸是利用腰部、胸部周围的肌肉,肋间外侧经收缩后,肋骨将上提,同时胸部也会扩张,使肺部吸入大量的空气,从而控制呼吸的一种呼吸方法。肋间肌肉如果发生收缩,肋骨被拉回,同时缩小胸腔,肺部将呼出空气,胸部的扩张、收缩是有节奏的,以此交换气体,这就是呼吸的整个过程[]。通常,呼吸肌的组成部分有腹肌、肋间肌以及膈肌。
呼吸肌和呼吸方式:
呼吸训练需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下进行,这样大脑才能快速平静,提高注意力。呼吸作为人体、内环境之间的重要纽带,主要受核心稳定因素的影响[]。胸部呼吸、锁骨呼吸、胸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四大呼吸方式:锁骨呼吸是指随着肩部的抬高而吸入,但由于肺解剖结构小而导致吸入量减少;胸部呼吸是指肋间肌肉活动,胸部也相应地运动,这种呼吸最常出现在胸部上下;胸腹式呼吸指的是,舒张或收缩膈肌,腹部将随之升降。通常,膈肌活动也叫做膈式呼吸或胸腹式呼吸;将胸腹式呼吸与胸式呼吸相结合,即腹式呼吸,腹部和胸部都在扩张和收缩[]。除此之外,辅助呼气肌肉的收缩和胸廓尺寸的减小进一步增强了呼气过程通过腹肌组和辅助呼气肌组的协调[]。婴儿刚新出生不久,主要采用的是胸腹式呼吸,而一般人正常呼吸主要为腹式呼吸,胸式呼吸常见于女性,腹式呼吸以男性居多[]。进行正常呼吸时,吸入阶段容易使腹腔增大,口腔或鼻腔都将吸入气体,一直到达肺泡。此过程因为膈肌收缩,胸部、腹部都会发生扩张,而且还能收缩、激活肋间外肌,使呼吸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患有呼吸道疾病的病患,主要靠胸部、锁骨呼吸来交换气体。无论是锁骨呼吸还是胸部呼吸,如果形成了习惯,将减少颈椎操,同时呼吸辅助肌群也会降低激活程度,其中“锁骨深”[]最为常见。呼吸肌所做的不仅仅是交换气体,在维持姿势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解剖结构上,内斜肌、外斜肌、肋间内肌和肋间外肌相互补充,从而有助于吸气过程的完成;在呼气阶段,膈肌和腹直肌都可对腹内压力进行调节,随着气体的排出,膈肌能够进行再次收缩[]。只要不超出正常的范围,提高腹部内压,骨盆和脊柱将达到更高的稳定性。然而,腹部内压如果超出了正常的使用范围,骨盆和脊柱将提高稳定性,隔膜同时产生疲劳,血液循环也被阻塞,导致大脑出现血液供应不足,过度的呼吸容易出现瓦尔萨现象[]。盆底韧带、肌肉可相互作用,这样形成的基础十分稳定,可使腹内压力得以维持,使吸气、呼气能够平稳过渡[]。有些运动要求躯干具备较高的稳定性,而且需激活辅助肌肉,以保持躯干的稳定性[]。
负责呼吸运动的呼吸肌收缩时,有伸展胸廓的肌肉和收缩胸廓的肌肉。前者称为吸气肌,后者称为呼气肌。代表面的吸气肌将胸壁和腹壁隔开,胸部壁内的压力变成负压,肺膨胀,使空气被吸入肺部。穹顶向下,腹压上升,腹壁向外扩张。因为有这个动作,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横膈膜呼吸称为腹式呼吸。脊髓损伤腹壁肌麻痹时,坐位状态下的腹压会影响腿部,然后穹顶向下,使横膈膜的力量无法发挥。此外,腹压如果太弱,圆顶变成凹状的话,横膈膜的收缩反而会提高胸腔内的压力。就这样把空气吐了出来。胸壁、腹壁有很多肌肉,特别是肋间肌肉是主要的呼吸肌。肋间肌是胸壁的一部分,在腋窝部位,从外侧肋间肌,叫肋间内肌。正确地说是肋间内肌再往里也有肋间肌,这是最内侧的。内侧肋间肌,也叫胸横肌,没有作用。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的区别不只是外侧和内侧,还有机能性不同。这两种肌肉的功能差异取决于附着在骨头上的起始、附着点的不同。肋间外肌的起始位于上位肋骨的脊椎附近,附着在位于下位肋骨的末梢侧。因此,肋间外肌收缩时,起始于上位肋骨的椎骨。因为是立着的,靠近支点,附着在上面位于末梢侧的下位肋骨向上提升。肋间外肌附着的所有肋骨都有这个动作。为了发生胸壁向上拉,胸壁扩张。另一方面,肋间内肌开始,附着与肋间外肌相反,肋间内肌收缩时,肋骨向下挤压,胸部墙壁会收缩。肋间外肌是吸气肌,肋间内肌是呼气肌也就是呼吸肌。肋间肌的收缩肋骨的运动就是水桶方向盘的运动从酷似的地方看。肋间内外肌在很多部位都是2层性的,但是有2处,准确地说,在四个地方,肋间内肌是单层的。一个是上位胸壁,第二、第三肋间胸骨附近有一层肋间内肌。这个肋间肌称为旁胸骨肋间内肌。肋间肌收缩的时候,肋间肌就会向上伸展。胸壁膨胀起来。肋间内肌在吸气也挥发重要作用,即使在安静的呼吸中也是很重要的吸气肌。第7-10肋间前腋下也有一层肋间内肌,这个肋间内肌和其他的肋间内肌是一样的没错,就是呼气肌。没有外侧肋间肌在这一点上形成了1层性。下位肋间肌有腹直肌、外腹斜肌、内腹斜肌、腹横肌和腹部肌肉相互协调工作。腹肌收缩使得下胸壁向内拉,腹压也提高,横膈膜向上推。你可以抬起肩膀,转动脖子,有很多肌肉,这些肌肉其中拉起锁骨的肌肉是呼吸肌,可以说是吸气肌,斜角肌和胸锁乳突肌是典型的吸气肌。通常是辅助呼吸肌安静时不工作,负荷加大呼气时被动员的肌肉称为辅助呼吸肌,斜角肌在安静的时候也会活动,从脖子到肩胛骨的肌肉也作为吸气肌,被称为脊柱站立肌,在脊椎的旁边,和姿势有关的肌肉也全部为吸气肌。
2.4.2呼吸肌在呼吸控制中的作用
呼吸肌在呼吸控制中的作用:
提高呼吸效率,改善潮气量,增加肺活量,增加呼出空气和肺泡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节约耗氧量,训练呼吸肌可达到更高的利用率,只需通过控制训练呼吸。有节律地进行呼吸,可使胸腹压力得到改变,同时还能起到按摩内脏的作用[]。呼吸肌功能是否发生改变,主要受人体运动的影响,改善呼吸肌功能,可以提高运动能力。经研究发现,呼吸训练能够起到改善哮喘[],而且还能使慢性疾病患者具有更好的肺功能,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研究表明,太极拳练习者在反向胸腹式呼吸过程中的手指温度、皮肤温度和心肺功能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反向呼吸可以使身体具备更好的吸氧、输氧能力,同时还能调节神经,使肺通气得到改善,确保消化系统能力得以提高,而且还能使焦虑情绪快速消除[]。朱震等人发现,通过调节健身气功呼吸,对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相当有利[]。现阶段,阻塞性肺疾病、过度通气综合征广泛应用了胸腹式呼吸,而且还能用于治疗考前焦虑综合征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有研究显示,对于水平较高的运动员,吸入21%氧和79%氦氧这一混合物,借助呼吸肌观察气体压力有无发生改变,有利于呼吸肌降低通气阻力,使呼吸肌减少额外工作,同时呼吸功能也将得到显著改善,运动能力也会提高[]。相关研究显示,最大摄氧量,即超过85%,训练长达15-35时为高强度训练,此时人膈肌容易产生疲劳感[]。通常,隔肌疲劳的产生伴随隔肌功能的降低,数小时或几天之后将恢复正常。此外,高级运动员如果进行电阻加强训练,也容易造成隔肌疲劳,导致呼吸功能下降,各项运动能力指标将随之下降,之后出现递增。运动负荷在90%以上,呼吸功能将随之减弱,同时运动能力也会逐渐降低各项指标[]。由此可见,高强度运动能够降低呼吸功能,使运动性能受到影响。相关学者指出,膈肌疲劳可以降低通气量,同时下肢交感神经也会增加敏感性,由此阻碍下肢血液循环,进而降低其运动能力;此外,在运动负荷的正常范围内,想要使通气量得以保持,膈肌和辅助肌肉做更多的工作,导致呼吸困难。经研究发现,运动强度保持最大的情况下,呼吸困难将会阻碍运动,同时产生更严重的膈肌疲劳[]。因此,膈肌、膈肌疲劳,包括下肢肌肉不能保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包括呼吸困难等,都是因为运动强度过高所导致的。肺自身不能扩张与呼吸,即肺需要通过呼吸道将空气吸入肺的末梢(肺泡),这就要求肺周围的肌肉起一定作用,这些肌肉即被称为呼吸肌。有吸气时发挥作用的呼吸肌,也有呼气时发挥作用的呼吸肌。特别是吸气时发挥作用的吸气肌,对呼吸运动起着必不可少的关键作用。吸气肌主要包括横膈膜和一部分肋间肌。其中,横膈膜无论是在睡眠中还是在运动中都在不停地工作。当各种各样的肺部疾病发生时,呼吸需要更加活跃,这时,呼吸肌具有比平常更多的功能。另外,除了横膈膜和肋间肌以外,颈部的肌肉也能活跃地发挥作用。但是,它的作用是有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的话,对呼吸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了解呼吸肌的作用及各种呼吸肌的呼吸方式,对于呼吸系统疾病和呼吸功能障碍的疾病,如何有效发挥呼吸肌的功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此,研究呼吸肌的基本功能、功能评价、药物的影响等是非常有必要的。呼吸功能是生存所必需的功能,通过调节呼吸运动,进行适当的换气,为能源代谢提供必要的氧气,调节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含量,使身体保持一定的酸碱平衡。除了代谢性呼吸,还有行动性呼吸,为适应各种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产生了适应环境的呼吸。代谢性呼吸的中枢位于延髓和脑桥干,中枢存在于掌管随意呼吸的大脑皮质运动区和掌管情绪的大脑边缘系统。大脑边缘系统内的杏仁核是身体制造感情的第一中枢,这里也制造呼吸节奏,感情的变化随着呼吸的变化,情绪也随着呼吸的变化而变化。通过调节呼吸肌的运动,可以控制情绪。另外,通过软化呼吸肌,可以降低功能残气量,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肺功能。呼吸肌伸展可以减轻呼吸困难,改善肺功能,对稳定情绪有效果。不安等消极情绪长期持续的话产生不安症候群等。正如我在呼吸中枢的部分所述,杏仁核的情感活动和呼吸融为一体,从形成的地方开始,情绪改变,呼吸就会改变,反之呼吸也会改变情绪,而且也会随情绪改变。通过调整呼吸来调节情绪。瑜伽作为调整呼吸的方法很盛行理,胸腹式呼吸等呼吸方法把主要着重点放在呼吸模式调整上。从理论上讲,拉伸呼吸肌在收缩时提高肌梭的活动。因吸烟导致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人在不断增加,呼吸困难,动弹不得,卧床不起也有这样的患者。改变呼吸肌的性状也会发生变化。不仅是呼吸肌,肌肉在缩短的状态下收缩。反复这样的话,那块肌肉就会变硬,难以伸展变了。反向伸展(伸展)在状态下收缩,之后肌肉就会变得柔软变了。
2.4.3胸腹式呼吸训练方法
通过查阅与呼吸训练有关的书籍,筛选出最常用的一种呼吸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胸腹式呼吸。膈肌经过充分收缩,同时抬高胸部矢状面。以下是具体的操作过程。体位:受试者仰卧,身体放松,屈膝屈髋并保持90°,逐渐吸气,向四周打开腹部,一直吸至最底,沿着躯干将胸廓缓慢抬起,持续2秒钟,缓缓地呼气;呼气过程中,先放松腹部,再使胸廓放松,将气体排出,由此呼气便完成了。受试者在吸气过程中,实验人员的手可放在其腹部周围,然后进行轻柔地施压,再向腹部四面慢慢打开。接着,可将手放在胸前上方,沿着躯干状面使胸骨缓缓移动,使之充满空气。受试者进行呼气时,腹部应先放松,接着放松胸部,直到呼气完成。吸气、呼气都要保持均匀。呼吸速度:因为不同受试者长期的呼吸习惯和身体情况不同,受试者应尽量在感觉舒适的呼吸频率范围内放松。
2.4.4胸腹式呼吸与颈型颈椎病的关系
呼吸模式的改变可能从以下多个方面对颈型颈椎病产生影响:
辅助呼吸肌群过度代偿:
膈肌的收缩与舒张在呼吸运动中起着非常重要和有效的作用,膈肌可以接受不断进行收缩的运动,能不停地收缩舒张[]。但当横膈膜收缩与舒张功能发生障碍时,辅助呼吸肌就会被动地进行补偿,即在呼吸方式上进行胸式呼吸,即抬胸运动,将胸部抬起,以便增加更多的通气量,确保机体能够维持正常的代谢。呼吸肌包括背阔肌、颈阔肌、半棘肌、斜方肌、肩胛提肌、颈半棘肌胸肌等。与膈肌不同的是,辅助呼吸肌可进行反复收缩,但不会出现疲劳,如果过度使用辅助呼吸肌,呼吸运动中由于反复收缩,辅助呼吸肌也可产生疲劳,辅助呼吸肌与颈椎相连,直接或间接地诱发或加速颈椎退行性改变,出现相应的组织功能障碍、延展性障碍,并进一步演变为稳定性和运动控制功能障碍[]。
颈椎周围肌群过紧,使膈神经受压迫进一步限制膈肌收缩舒张:
膈神经对膈肌具有支配作用,神经根前支(C3、4、5)是膈神经的端头,以C4前支为主,位于前斜角肌的前端,按上外下斜的顺序,沿着静脉、锁骨下动进入胸腔,下端从肺根前方经过,在纵膈胸膜与心包前方,降入膈肌[]。神经组织是一个富血的结构。神经组织占身体质量的2%,却消耗全身11%的氧气。当处于婴幼儿时,耗氧量甚至达50%。周围神经需要空间。轴突的流动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对缺氧相当敏感,通常神经如果受到了压迫,容易引起缺氧,轴突发生流动,可作为障碍,轴突受压30mmHg时,轴突运输会减少[]。故膈神经不耐长时间挤压,长时间挤压必然会导致膈神经受损,最常见于感觉障碍和运动功能障碍,同时其分布区域也可能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一般来说,运动功能障碍也叫做下运动单位障碍。常见的感觉功能障碍有两种,一种是刺激性症状,另一种是破坏性症状。其中,刺激性症状常见于程度不一的疼痛,而破坏性症状表现为感觉消失或减退。颈型病一般与不正确的身体姿势、不良的生活习惯、长期坐着鞠躬办公有关。诱发颈椎病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横膈膜收缩和舒张肌功能失调,使呼吸方式出现代偿现象[]。研究显示,改变呼吸模式可导致自主神经状态随之改变,同时膈肌也会存在功能障碍,必然导致辅助呼吸肌代偿,而辅助呼吸肌的特点是浅而快,也就是高频呼吸,呼吸的频率过高的话,交感神经将产生较大的作用。自主神经系统虽然不能对骨骼肌肉进行直接支配,但能够使机体神经产生紧张感。辅助呼吸肌:背阔肌、斜方肌上束以及头夹肌,包括颈夹肌肩胛提肌以及头半棘肌,还包括锁乳突肌、颈半棘肌胸以及斜角肌,这些肌肉由其生物学特性决定,其容易发生紧张,且膈神经的走形于其中的辅助呼吸肌,呼吸肌过紧张,极易卡压膈神经,从而又反过来抑制膈肌正常收缩和舒张,使得辅助呼吸肌更加代偿,从而加速颈椎退行性改变。
呼吸肌功能障碍,会改变关节的正常功能:
胸椎和肋骨都与肋横突、肋凹关节相连,机体内的肋横突、肋凹关节进行呼吸时,将会产生较大的活动度。然而,其功能是为了保证机体能够自主的呼吸,故其活动度也是受限的。受试者长时间的处于膈肌薄弱状态,如果胸廊被扩大和提升,那么肺容量也会随之扩大,这样膈肌呼吸能力也将得到增强[]。长此以往,胸肋结合处必定会增大张力,限制了胸椎的灵活性,根据关节相邻理论,使颈椎牺牲其稳定性来代偿其灵活性,导致功能障碍。肋间的某些软组织或是筋膜,同样也会制约肋骨的活动,使其陷入代偿性病态。为了适应人体对呼吸的功能需求,有时被迫要放弃某种正确的姿态,而保持某些不正确、不合理的呼吸模式。此时,在与腰椎交汇的位置,胸肌也会多次后伸,导致病理损伤,影响人体颈胸的生物力学排列,并削弱其功能。扭转脊柱的错误姿势,最好的办法是调整呼吸方法,杜绝上述代偿模式,从而预防颈型颈椎病。
3 研究设计
3.1研究对象
3.1.1研究对象来源
本课题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于北京体育大学校医院,于2020年11月5号进行线上招募,11月7号至8号到校医院进行影像学X片检查、结合临床症状、体格体征进行颈型颈椎病判定,筛选出符合入组标准的颈型颈椎病受试者,共22例纳入研究。受试者均会签署知情同意书(其内容,如附录A)。
3.1.2研究对象选择
3.1.2.1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中国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
1、有些患者颈部曾受过外伤,或是伏案频繁;
2、颈部周围僵硬疼痛、颈部活动受限、经常性的落枕等功能障碍;
3、椎体小关节可见严重地错位,或是钩椎关节出现不稳。由此说明,颈椎生理孤弓异常(如变直、反弓);
3.1.2.2入组标准
1、符合颈型颈椎病的西医诊断标准
2、存在颈椎活动度障碍
3、年龄范围18-25岁
4、已签署知情同意书(附录A)
3.2研究方法
3.2.1文献资料法
从百链云图书馆、知网或是Pubmed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如颈型颈椎病、颈椎操、respiration training、颈椎活动度等关键词,文献数量共计100余篇。梳理全部的文献资料,分析国内外对于呼吸训练、呼吸模式、颈型颈椎病和颈椎活动度的研究现状、成果和未来趋势,为研究设计打下牢固的基础。
3.2.2实验法
为了探究胸腹式呼吸训练对颈型颈椎病颈椎活动度影响的研究。将符合入组标准的22例颈型颈椎病受试者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两组,实验组(11名)、对照组(11名)。所有受试者进行症状体征积分测评、视觉模拟得分量表(VAS)以及颈椎关节活动度评定等。实验组在实验人员的指导下,完成每天5 组练习,1min/组,一周5次训练,持续4周的胸腹式呼吸训练;对照组采用颈型颈椎病传统康复疗法颈椎操15min。一周5次训练,持续4周。四周结束后,再次测试上述指标,统计分析后评价。
1.具体干预方法:对照组采用颈椎操[]。
操作步骤:反复练习颈椎操,它的几个基本动作为左顾右盼、与项争力、昂首挺胸、提肩缩颈以及前伸探海;单个动作需完成10次,这套操的练习频率为1次/日,每次15 min。当受试者的症状有所缓解后,可考虑扩大运动量,参考标准:练习后没有疲劳,且颈椎疼痛并未加重。如果训练后受试者的疼痛感比较强烈,或是全身感觉不适,需考虑降低运动的频率。
2.实验组采用胸腹式呼吸训练法。
操作步骤:取受试者的仰卧位,屈髋90°,让整个身体保持完全的放松,缓缓吸气,顺着四周将自己的腹部予以打开;吸到最底端,胸廓顺着躯干渐渐地上抬,持续2秒,再次呼气;在呼气时,受试者要先放松自己的腹部、胸廓,将体内的气体予以排出,结束呼气。操作时,实验人员可以将自己的手置于受试者的腹部,以很小的力量进行按压,辅助受试者往外打开自己的腹部。接着,将手转而放到自己的胸前上方,使胸骨顺着受试者的躯干矢状面进行自由移动,使之充满空气。呼气时,提醒受试者先放松自己的腹部,而后是胸部,结束整个呼气动作。吸、呼气均需控制得当,力度要深,并且均匀。呼吸速度:因为不同受试者长期的呼吸习惯和身体情况不同,在呼吸频率比较舒适的情况下,受试者需保持身心的放松。训练频率:5组/日,1min/组,5天/周,共计4周。
3.测试方法:
测试顺序:
(1)症状体征积分
(2)视觉模拟得分法(VAS量表)
(3)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量表)
(4)颈椎活动度测量
测试前准备工作:受试者穿着宽松衣服,测试前一分钟受试者闭眼踏步,实验人员准备评估表格、标记笔、颈椎活动度测量仪。
测试时间:实验前各项指标测试于 2011年11月7号至11月8号 10:00-17:00测试完成。实验后各项指标测试于 2011年12月 6号 10:00-17:00完成。每项测试间隔 1分钟。
测试地点: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
临床疗效,参照症状体征积分(VAS)进行判断:张鸣生等在《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研究》这文中针对颈椎病设计了评价量表项目,同时也给出了得分标准。结合患者的病情,将各项症状、体征分解成4、2、0分,共计8项,总分32分,得分越高,病情越严重[]。(具体评定方法见附录B)
症状/体征 | 有 | 有时有 | 无 |
头肩颈部疼痛 | 4 | 2 | 0 |
头肩颈部酸胀 | 4 | 2 | 0 |
肩颈部僵硬 | 4 | 2 | 0 |
肩颈部有压痛点 | 4 | 2 | 0 |
肩颈部前屈受限 | 4 | 2 | 0 |
肩颈部后伸受限 | 4 | 2 | 0 |
肩颈部侧屈受限 | 4 | 2 | 0 |
肩颈部旋转受限 | 4 | 2 | 0 |
干预前总积分 | 干预四周后总积分 |
疼痛的评定:采用视觉模拟得分量表(VAS)(具体评定方法见附录C)
具体做法:
拿出一张纸,在上面画一条横线,长度10cm,一端为0,代表无痛;另一端为10,代表剧痛;而中间刻度,则反映了疼痛的具体程度。受试者结合自己感受到的痛感,在横线上进行划记号,以判断疼痛的程度。
舒适,0-2;轻度不舒适,3-4;中度不舒适,5-6;重度不舒适,7-8;极度不舒适,9-10;
对应疼痛程度:
生活质量评价:NDI。NDI,适合对颈椎功能状态作出判断与评估。(具体评定方法见附录D)
可以使用颈椎活动度测量仪来测量颈椎关节活动度,如图示3-1 (具体细节测量的方法见附录E)。
图3-1颈椎活动度测量仪
3.2.3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中的一切数据,均导入Microsoft Excel 1116 中,分析工具为SPSS22.0 软件包,数据描述为平均值±标准差。若符合正态分布(秩和检验),检验工具为样本T,p<0.05,表明了有明显的差异,如果是p<0.01 表明存在很大的显性差异。在进行干预之后,可以用Cohen D 值来表示T检验得到的效应量,效应量的判断标准为:D=0.11小的效应,D=0.50中等效应,D=0.80高的效应 。
4研究过程与分析
4.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均来自北京体育大学在校学生,均在 2011年11月7号8号在北京体育大学校医院进行就诊,结合影像学资料,临床症状,体格检查,确诊为颈型颈椎病。以随机的方式将22例符合要求的受试者进行分组,男女分别为9、13例;年龄介于18-25岁,中位22岁。病程约0-24个月,中位13个月。症状体征积分、NDI指数、VAS疼痛以及关节活动度分值上,相比未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基线良好,适合对比分析。最终有22例受试者完成全部治疗,未见1例脱落,结果如下:
4.1.1干预前两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病程长短分析
表4-1两组病例基线资料分析
组别 | 例数 | 性别 | 平均年龄 | 平均病程 | |
男 | 女 | (±s,岁) | (±s,月) | ||
实验组 | 11 | 5 | 6 | 22.13±2.10 | 13.270 ±10.02 |
对照组 | 11 | 4 | 7 | 21.46±1.94 | 15.530±14.16 |
从表4-1可以看出,在性别、病程还有年龄等资料上,利用chi-square检验后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适合比较分析。
4.1.2干预前两组受试者的症状体征积分的分析
表4-2 两组症状体征积分分析
组别 | 例数 | 症状体征总积分 |
实验组 | 11 | 23.79±2.11 |
对照组 | 11 | 23.60±1.99 |
从表4-2 可知,胸腹式呼吸训练组和颈椎操训练组的两组受试者在干预前的症状体征积分,经方差分析,p=0.13(p>0.05),提示未见显著性差异,两组受试者在症状体征上适合比较分析。
4.1.3干预前两组受试者的VAS得分的分析
表4-3干预前两组受试者的VAS得分的分析
实验组别(n=11) | 对照组别(n=11) | p | |
VAS | 4.78±0.76 | 4.01±0.95 | 0.12 |
从表4-3 可知,胸腹式呼吸训练组和颈椎操训练组的两组受试者在干预前,VAS得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12(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4.1.4 干预前两组受试者的NDI得分的分析
表4-4干预前两组受试者的NDI得分的分析
实验组别(n=11) | 对照组别(n=11) | p | |
NDI | 9.03±1.95 | 8.39±2.00 | 0.33 |
从表4-4 可知,胸腹式呼吸训练组和颈椎操训练组的两组受试者在干预前,NDI的得分并没有表现出显的差异,此时p=0.33(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4.1.5 干预前两组受试者的颈椎关节活动度的分析
表4-5干预前两组受试者的颈部前屈和后伸度数的分析
实验组(n=11) | 对照组(n=11) | p | |
前屈 | 39.25±5.91 | 11.05±6.11 | 0.80 |
后伸 | 49.52±2.87 | 50.60±2.84 | 0.11 |
从表4-5 可知,胸腹式呼吸训练组和颈椎操训练组的两组受试者在干预前,如果是后伸的关节活动度和颈椎前屈都不表现出很明显的差异,此时p=0.80,p=0.11(p>0.05),表明两组受试者在颈部前屈和后伸度数差别不大,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表4-6干预前两组受试者的颈部左侧屈和右侧屈度数的分析
实验组(n=11) | 对照组(n=11) | p | |
左侧屈 | 29.74±5.83 | 31.47±3.25 | 0.55 |
右侧屈 | 30.47±6.02 | 30.71±5.12 | 0.17 |
从表4-6 可知,胸腹式呼吸训练组和颈椎操训练组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受试者干预前,右侧屈的关节和颈椎左侧屈活动度都没有不存在明显的差别(p>0.05),表明两组受试者在颈部左侧屈和右侧屈度数差别不大,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表4-7干预前两组受试者的颈椎左右旋转度数的分析
实验组(n=11) | 对照组(n=11) | p | |
左旋转 | 49.07±5.22 | 51.90±6.03 | 0.93 |
右旋转 | 50.87±5.95 | 49.37±6.01 | 0.18 |
从表4-7 可知,胸腹式呼吸训练组和颈椎操训练组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受试者进行干预前,右旋转的关节活动度和颈椎左旋转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别(p>0.05),表明两组受试者在颈椎左右旋转度数差别不大,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4.2干预前后两组受试者各项指标的分析
4.2.1 干预前后两组受试者临床疗效的分析
表4-8 两组受试者临床疗效分析例(%)
组别 | 例数 | 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愈显率(%) | |
实验组 | 11 | 11 | 10 | 1 | 0 | 100% | |
对照组 | 11 | 5 | 6 | 0 | 0 | 70.73% |
临床疗效:chi-square检验,p=0.000,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
4.2.2 干预前后两组受试者VAS得分的分析
表4-8两组干预前后的VAS得分情况
实验组(n=11) | 对照组(n=11) | 效应量d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VAS | 4.78±0.76 | 1.01±0.66**△△ | 4.01±0.95 | 2.13±0.35** | 1.13 |
注:此实验数据与进行干预前相比,**p<0.01;而与对照组别相比,△△p<0.01;d>0.8 代表着大效应。
图4-1 干预前后两组受试者VAS得分对比
注:与干预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别对比,△△p<0.01。
从表4-8 和图 4-1 可知,实验组受试者经过四周的胸腹式呼吸训练干预前后,根据VAS得分有着很明显的差异(p<0.01),从 4.78±0.76 的数值下降为1.01±0.66。经过对照组别受试者历时四周的对颈椎操干预前后,VAS得分仍然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p<0.01),从4.01±0.95下降为2.13±0.35。通过上述数据表明胸腹式呼吸训练和颈椎操均可以减轻颈型颈椎病受试者的疼痛症状。
干预后,VAS得分在两个组别上都有明显差异差异(p<0.01),这样的差异表明我们受试者经过接受胸腹式呼吸训练治疗之后,相比于采用颈椎操的效果,胸腹式呼吸训练治疗要好得多。同时干预后的VAS改善效应量d=1.13。因此胸腹式呼吸训练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4.2.3 干预前后两组受试者NDI得分的分析
表4-8干预前后两组受试者NDI得分的分析
实验组(n=11) | 对照组(n=11) | 效应量d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NDI | 9.03±1.95 | 2.39±1.01**△△ | 8.39±2.00 | 4.00±1.21** | 0.89 |
注:相较于干预前,**当p<0.01;与对照组相比,当△△p<0.01;d>0.8表明有大效应。
我们发现实验组受试者历时4周进行胸腹式呼吸训练干预的前后,通过表 4-8和图4-2可知,NDI得分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p<0.01,从9.03±1.95 降低为2.39±1.01。干预前后,对照组在NDI得分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从8.39±2.00 降低为4.00±1.21。由此说明,胸腹式呼吸训练和颈椎操均可以起到提高受试者颈椎功能的治疗效果。干预后,两个小组中在NDI分值上相比有较强的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说明受试者在接受胸腹式呼吸训练的干预之后,干预后的颈椎 NDI 改善的效应剂量 d=0.89 ,并且NDI 的得分明显要比颈椎操的降低程度高得很多,而且,有很大的效果。所以胸腹式呼吸训练的治疗效果更显著。
4.2.4 干预前后两组受试者颈椎关节活动度的分析
表4-9两组在干预前后测定的颈部前屈以及后伸度数情况
实验组(n=11) | 对照组(n=11) | 效应量d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前屈 | 39.25±5.91 | 60.02±6.07**△△ | 37.98±5.94 | 50.67±3.68** | 0.87 |
后伸 | 49.52±2.87 | 62.67±4.14**△△ | 50.6±2.84 | 55.27±4.85** | 1.39 |
从表4-9和图 4-3 可知,实验组受试者经过四周的胸腹式呼吸训练干预前后,发现颈椎后伸、前屈关节活动度都有明显的差别(此时p<0.01),前屈关节活动度从原来的39.25±5.91上升至60.02±6.07,而后伸关节活动度则从原来的由49.52±2.87上升至62.67±4.14。对照组受试者经过四周的颈椎操干预前后,颈椎前屈、后伸关节活动度均有较强的差异性(p<0.01),颈椎前屈关节活动度由 37.98±5.94 提高到 50.67±3.68,颈椎后伸关节活动度由 50.60±2.84 提高到 55.27±4.85。由此说明,受试者在经过胸腹式呼吸训练和颈椎操后,颈椎后伸、前屈关节的活动度的治疗效果明显变得很好。
两个组别在进行了干预之后,颈椎后伸、前屈关节的度数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受试者在接受胸式呼吸训练治疗后颈椎前屈、伸展运动量上升明显,且干预后颈椎前屈改善效果量d=0. 87,经干预后颈椎后伸改善效果量d=1.39,说明效果大,故胸式呼吸训练效果较为显著。
表4-10 两组在干预前后检测的颈部左、右侧屈度数
实验组(n=11) | 对照组(n=11) | 效应量d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左侧屈 | 29.74±5.83 | 39.18±5.14**△△ | 31.4±3.25 | 35.00±4.02** | 0.97 |
右侧屈 | 30.47±6.02 | 40.99±3.68**△△ | 30.7±5.12 | 36.35±5.01** | 1.05 |
注:相较于干预前,**p<0.01;与对照组相对比,△△p<0.01;d>0.8表示有很大的效应。
图 4-5 在进行干预前后两组别受试者的颈椎左侧屈、右侧屈关节活动度对比
注:干预前比较,**p<0.01;对照组比较,△△p<0.01。
以表4-10 和图 4-5 可见,实验的组别可以很显然的看出来颈椎左侧屈、右侧屈关节活动度都有很明显的差别(此时p<0.01),发现颈椎左侧屈关节的活动度从29.74±5.83 提高到 39.18±5.14,颈椎右侧屈关节活动度由 30.47±6.02提高到40.99±3.68。我们和实验组进行了对比发现颈椎右侧、左侧的屈关节的活动度都有很明显的差别(p<0.01)。由此说明,胸腹式呼吸训练和颈椎操与颈椎左侧屈、右侧屈关节活动度的治愈的品质要大大提升,在进行了干预后,两个组的颈椎左侧屈、右侧屈关节活动度也都存在很大的差别(此时p<0.01),表现了受试者在经过胸腹式呼吸训练治疗后颈椎左侧屈、右侧屈关节的活动度比颈椎操的效果好。此时干预后的颈椎左侧屈改善效应剂量d=0.97,干预后颈椎右侧屈改善的效应量 d=1.05,有明显的效果,因此胸腹式呼吸训练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表4-11 干预前后两组受试者颈椎左右旋转度数的分析
实验组(n=11) | 对照组(n=11) | 效应量d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左旋转 | 49.07±5.22 | 61.58±5.42**△△ | 51.90±6.03 | 58.05±4.96** | 1.07 |
右旋转 | 50.87±5.95 | 63.87±6.75**△△ | 49.37±6.01 | 56.87±4.92** | 1.20 |
注:相较于干预前,**p<0.01;对照组对比,△△p<0.01;d>0.8有大的效果。
以表4-11 和图 4-6 可明白,实验组用4周的胸腹式呼吸训练干预的前后,颈椎左旋转、右旋转关节活动度有很明显的差别(p<0.01),在颈椎左旋转的关节活动度从49.07±5.22 增加了61.58±5.42,颈椎右旋转关节活动度由 50.87±5.95 增加到63.87±6.75。对照组受试者经过四周的颈椎操干预前后,颈椎左旋转、右旋转关节的活动度仍然有很大的不同(p<0.01),对于颈椎左旋转关节活动度由 51.90±6.03增加58.05±4.96,对于颈椎右旋转关节活动度从49.37±6.01 增加到 56.87±4.92。如果增加受试者颈椎左旋转、右旋转关节活动度的增加与胸腹式呼吸训练和颈椎操有很大的密切联系与明显效果。
4.3 分析讨论
4.3.1 干预后两组受试者VAS得分变化的分析
诊断时颈型颈椎病受试者颈肩痛无特异性器质性改变,受试者疼痛的主要原因与颈椎活动度直接相关[]。疼痛的出现是身体的自我维护的方式。如果肌肉失衡、颈椎活动度异常和运动模式被打破的时候,可引起颈肩痛。而且如果我头颈总是只保持一个方向的话,会让我们的肌肉产生疲惫,使得颈肩肌紧张、紧张和张力增加,受影响肌肉的血液循环和供应而引起疼痛,说明颈肩痛应与肌肉痉挛引起的颈椎活动度异常有关。当在受试者进行相应的颈椎操训练时,可起到疏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加强和恢复的作用,运动颈椎可以刺激肌肉,降低肌肉痉挛程度,放松紧张的肌肉,也能加速血液和淋巴的循环,增强肌肉的活性能力,还可有效缓解肌肉疼痛症状。同时,颈椎操的应用还能对关节和肌腱会到正确的方向,也可以取消组织的牵拉的刺激,从而也能够减轻病症。同时促进减少疼痛的感觉。但是,错误的呼吸模式会引起辅助呼吸肌群的过度代偿,反而造成更坏的影响。它会导致软组织机械性改变形状,刺激我们内部疼痛蛋白,使得我们产生疼痛,结合颈椎关节和周围组织造成机械变形血液循环障碍, 最终导致受试者疼痛症状。此外,一些研究人员发现,慢性颈部疼痛受试者在颈椎活动范围的减弱和延迟激活,肌电图活性明显降低,最近的研究还表明,颈椎活动度与颈部疼痛直接相关[]。因此,当颈椎病受试者颈椎颈椎活动度得到纠正时,可以减少颈椎周围肌肉疼痛受体的刺激促进肌肉血液循环,减少疼痛感。颈椎病受试者通过反复的胸腹呼吸训练,可以使肌肉在短状态下放松,降低其张力,提高弱肌肌力,改善肌肉不平衡,纠正头颈颈部运动,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症状的目的。虽然胸部呼吸训练和颈椎操治疗颈肩痛的症状和干预后的改善次数无明显差异,但仅对颈椎治疗受试者的症状进行运动,没有直接从源头去治疗,因此受试者的症状往往容易复发,导致疾病恶化。而胸式呼吸训练的要求在治疗过程中,受试者必须保持头部高,就在双眼的位置前面,同时通过反复的胸式呼吸训练,使颈椎接近正常位置,纠正颈椎活动度,促进颈部、肩部肌肉恢复平衡,具有缓解受试者疼痛症状的作用。当受试者颈部疼痛症状再次出现时,立即进行胸腹呼吸训练来减少疼痛。所以胸部呼吸训练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4.3.2 干预后两组受试者NDI得分变化的分析
我们选定的NDI量表从受试者颈椎的病症对比分析,发现它可以客观地评价颈椎病受试者的颈椎功能障碍程度,颈肩痛是颈椎病受试者最直接的感受和症状之一但是也给患者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此外,颈长颈肩颈型颈椎病受试者在肌肉僵硬收缩状态下,有时候变得神经、不自主的抽搐。皮下结节扳机点柔韧性、肌肉改变自身的弹性等物理特性,降低颈椎的正常活动度,在一些颈部活动与日常活动有关的受试者中明显受限。本研究结果表明,胸腹呼吸训练和颈椎操都能有效地纠正颈型颈椎病受试者颈椎活动度,缓解受试者疼痛症状。在此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这些患者的疼痛感,给他们的心里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4.3.3 干预后两组受试者颈椎活动度变化的分析
测量颈椎关节活动度的标准各有不同,引起的正常参考值也将有所不同。此次研究结合了一些其他的结论,并且使用了《康复评定技术》一书中的测量方法以及参考值。由此确定了正常的成年人的颈椎不同方向的活动范围,依次是前屈为85°、后伸为70°、而左一书里面的的侧屈为45°、右侧屈为45°、左旋转 是80°、右旋转 是80°[]。颈椎的活动度与颈椎的结构特征和四周软组织的特征如伸展性以及弹性有很大关系,颈椎的韧带的数量和肌肉的力量和强度也会造成一定影响。如果颈椎发生了运动,就会导致保护性张力挛缩会在周围的软组织中发展,导致颈椎活动度有限。干预前受试者颈椎活动度就不正常。相关文献报道,颈椎活动度的变化通常表现在某些颈椎疾病的初始阶段或颈部周围出现一些临床症状时。因此,颈椎活动度的变化对颈椎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颈型颈椎病受试者因为不了解正确的呼吸模式,在平时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使用肩式呼吸,在颈椎肌肉过度代偿呼吸的情况下,韧带等软组织的负荷会增加,由颈部肌肉代偿呼吸克服额外的负荷要求进行的收缩要更多。时间越久,颈椎附近的软组织会被拉伸或者为了适应而缩短,这将破坏掉维持颈椎的正常生理弯曲动态系统,由此也会改变颈椎关节处的结构特征,从而导致限制了颈椎活动度。
在本研究中,两组颈型颈椎病受试者在接受颈椎操和胸腹呼吸训练治疗四周后,颈椎活动度明显扩大,这可能与颈椎操和胸腹呼吸训练都能有效改善颈椎活动度有关。当颈椎病受试者颈肩活动肌和拮抗肌两者之间的肌肉趋于正常不平衡的时候,颈椎自身的骨以及自身的关节结构会回到正常。进而可以将颈椎的活动度改善,据研究表明,只有当改善大于15%时,颈椎活动度的变化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虽然颈椎操和胸腹式呼吸训练可以改善颈型颈椎病受试者的颈椎活动度功能,在改善计数方面没有差异,但胸腹式呼吸训练比颈椎操的效果要更好一些,在肌肉骨骼系统受到损伤时被治疗时,关节以及骨骼肌的活动对组织的修复以及重建更加的重要。此外,胸腹式呼吸训练方法不仅能在降低肌肉痉挛程度和释放粘连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而且还能增强肌肉力量,提高颈部的稳定性,巩固治疗效果。本研究选择胸腹式呼吸训练强调受试者是自我训练的特点之一,重视受试者的积极参与, 受试者通过胸部式呼吸训练积极运动,可以有效降低张力肌痉挛的程度,对关节活动的扩大有一定的重要作用,但是颈椎操相对而言比较复杂,忽视了受试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治疗效果小于胸腹呼吸训练。因此,胸腹式呼吸训练更有效地改善颈椎病受试者的颈椎活动度。
4.3.4 胸腹式呼吸训练与颈椎操的分析
在本研究中,所有颈椎病受试者在连续四周的颈椎操和胸腹呼吸训练干预后,均能有效纠正颈椎活动度,改善相关症状。 颈椎操以其显著的治疗效果、安全操作和无创性等特点得到了受试者和医生的广泛认可,但颈椎操的手法复杂多样,难以有统一的操作标准。 如果运动或力量的范围太大或太小,轻则影响治疗效果,重则可能会出现新的伤口。所以,治疗是需要有临床经验的,除此之外,当疾病复发时,受试者难以自我治疗,预防二次发病以及预防疾病是非常不好的。除此之外,经过不断的发展,胸腹呼吸训练在颈椎病的治疗中,它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在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形成的一个相对成熟的系统中渐渐的得到了证实。胸腹式呼吸训练属于运动治疗的范畴,有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胸腹式呼吸训练简单、方便、易于学习,安全性高。 受试者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快速掌握相关知识并且能够积极的参加治疗。这个不仅改变了以前的被动治疗模式,还让受试者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能够很明显的提高治疗效果。在症状再次出现时,受试者可以利用胸腹式呼吸训练进行自我治疗,纠正早期颈椎活动度,缓解颈肩肌痉挛,治疗效果更快,大大节省了医疗和治疗时间。由此可见,胸腹式呼吸训练能够防止疾病复发,并且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不过这两种治疗方式对于止痛、扩大运动次数和改善颈椎功能方面没差异明显,但在操作难度上,胸腹式呼吸训练对更简便。因此,当二次发病时,自我治疗可以带来一定的治疗效果给受试者。在颈型颈椎病治疗中,胸腹式呼吸训练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当颈型颈椎病受试者接纳了采用胸腹式呼吸训练来治疗的时候,受试者在平时就需要保持的正确的位置就是治疗的位置。因此,反复的胸腹式呼吸训练可以帮助受试者在日常生活和研究中保持或重建正确的颈部姿势,有效防止复发,降低颈椎颈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和复发率。在颈椎操的治疗中,受试者必须采取放松的姿势,忽略正确姿势的重要性,在预防方面略差于胸腹式呼吸训练。胸腹式训呼吸训练特别强调主动治疗的自我和积极的预防观点,并对颈型颈椎病受试者进行相应的运动训练,并保持一定的时间,运动后力量增长远远超过自我形成的被动治疗的力量[]。 胸腹式呼吸训练和颈椎操对颈型颈椎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颈椎操复杂多样,难以有统一的操作标准,而胸腹呼吸训练简单易学,因此,胸腹呼吸训练作为一种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方法,值得应用于颈型颈椎病的治疗和康复。
5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颈型颈椎病受试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胸腹式呼吸训练和颈椎操作来用作干预的手段,以此来进行将近四周的治疗,可以用两组受试者的NDI得分以及VAS得分、症状体征积分以及颈椎关节活动度等方面的改善情况以及经过干预后的改善人数,得出如下结论:
1.胸腹式呼吸训练和颈椎操对颈型颈椎病受试者颈肩部疼痛的缓解、颈椎功能障碍、颈椎活动度的增加以及颈椎功能的提高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胸腹式呼吸训练有利于颈椎关节活动度异常的恢复或纠正。颈椎活动度的改善利于颈型颈椎病的康复
故此,胸腹式呼吸训练是一种可推广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可用作颈型颈椎病受试者的治疗以及康复中的高效的自我治疗方式。
5.2 研究建议
由于研究时间、研究环境、研究经费及本人研究水平的受限,此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
(1)此次研究对于用胸腹式呼吸来治疗颈椎病并不能提供跟有力的临床证据,因为实验样本比较少。
(2)本次纳入的受试者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校医院受试者,此次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缺少了多中心实验。
(3)目前没有客观依据说明此次研究的胸腹式训练方法能够在改善呼吸功能上有太大的作用。应该多增加客观理论依据在以后的研究中,如便携式肺功能测量仪(Pony FX, Cosmed, Rome, Italy)等。
参考文献
附 录
附录A 知情同意书
您好!
第一我们很感谢您能参加本次研究,您需要从仔细阅读此次研究的相关内容中了解到您需要在此次研究中尽的责任和您所起到的作用,这将决定着您能否加入到我们此次的研究中。
(1)研究项目简介及过程
您将被随机分到胸腹式呼吸训练和颈椎操这两种治疗方式中的随机一种,每种方式都是无创治疗。我们采用每周治疗达到五次,需要连续治疗达到四周。我们将在研究过程中让您进行功能评定并且坚持监督治疗方案。我们希望您可以能够积极的配合严格的遵守我们的指导直到我们此次研究的结束。无论是哪种治疗方法您都可以获得益处。
(2)参加本项研究可能的风险
没有什么研究可以保证百分之百的安全,本研究所选取的胸腹式呼吸训练和颈椎操均安全有效,不过有可能会因为在进行颈椎操的治疗时因为力度不够均匀而出现的疼痛感。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任何让您感到不适的症状,无论与我们的治疗是否有关系,之后要您告知了我们,我们将会免费为您提供帮助,您不用担心费用问题。
(3)退出的权利
在此次研究中,若您想退出您可以随时退出,你只需要与我们进行联系,并且给我们您退出的理由即可。
(4)保密原则
再确认参加此次研究以后,有关于你的身份以及其他的信息都将会有所保密。如果没有您的允许,我们将不会让与你相关的任何资料出现在任何公共场合以及与此次研究无关的任何研究报告以及发言中,更加不会泄露您的资料给任何机构。
特别的是,当您同意参加此次研究以后,您有必要接受我们研究给出的检查以及评估,并且有必要告诉我们您的详细情况。这将方便与我们能够更快的决定您是否属于我们研究的纳入标准。我们希望您能根据我们制定的方案来来进行治疗,以此来保证此次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此期间,其他的治疗方法您不能够随意的接受。我代表此次研究的管理者及其参与者在这里用最真挚的感情对您能够参加我们此次的研究表示感谢。
受试者签名
在我阅读过此次研究的所有需知要点以后,我愿意签下知情同意书。治疗师对本人的疑问也给出具体的阐述与解释。本人对治疗方法、过程、时间以及相关要求均十分清楚。参与本次研究,需要告诉我本人为什么要参加,研究人员给了我十分充足的时间来考虑,我知道在这次研究中我应该尽到什么责任以及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本人十分自愿参与此次研究。
受试者签名: 签名日期: 年 月 日
受试者电话:
研究者签名
本人将本研究的各项研究内容,以及此次研究的基础情况以及所需达到的要求已经向受试者说明过了,并且也告知了此次研究带来的益处及其可能的风险。
研究者签名: 签名日期: 年 月 日
联系电话:
附录B 症状体征积分表
症状/体征 | 有 | 有时有 | 无 |
头肩颈部疼痛 | 4 | 2 | 0 |
头肩颈部酸胀 | 4 | 2 | 0 |
肩颈部僵硬 | 4 | 2 | 0 |
肩颈部有压痛点 | 4 | 2 | 0 |
肩颈部前屈受限 | 4 | 2 | 0 |
肩颈部后伸受限 | 4 | 2 | 0 |
肩颈部侧屈受限 | 4 | 2 | 0 |
肩颈部旋转受限 | 4 | 2 | 0 |
干预前总积分 | 干预四周后总积分 |
附录C 视觉模拟得分量表(VAS)
具体做法:
拿出一张纸,在上面画一条横线,长度10cm,一端为0,代表无痛;另一端为10,代表剧痛;而中间刻度,则反映了疼痛的具体程度。受试者结合自己感受到的痛感,在横线上进行划记号,以判断疼痛的程度。
0 1 2 3 4 5 6 7 8 9 10
对应疼痛程度:
附录D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DNI)
1.疼痛强度
我此刻没有疼痛
此刻疼痛非常轻微
此刻有中等程度的疼痛
此刻疼痛相当严重
此刻疼痛非常严重
此刻疼痛难以想象
2.个人护理(洗漱、穿衣等)
我可以正常照顾自己,而不会引起额外的疼痛
我可以正常照顾自己,但会引起额外的疼痛
在照顾自己的时候会出现疼痛,我得慢慢的、小心的进行
我的日常生活需要一些帮助
我的大多数日常生活活动每天都需要照顾
我不能穿衣,洗漱也很困难,不得不卧床
3.提起重物
我可以提起重物,且不引起任何额外的疼痛
我可以提起重物,但会引起任何额外的疼痛
疼痛会妨碍我从地板上提起重物,但如果重放在桌子上合适的位置,我可以设法提起它
疼痛会妨碍我提起重物,但可以提起中等重量的物体
我可以提起轻的物体
我不能提起或搬动任何物体
4.阅读
我可以随意阅读,而不会引起颈痛
我可以随意阅读,但会引起轻度颈痛
我可以随意阅读,但会引起中度颈痛
因中度的颈痛,使得我不能随意阅读
因严重的颈痛,使我阅读困难
我完全不能阅读
5.头痛
我完全没有头痛
我有轻微的头痛,但不经常发生
我有中度头痛,但不经常发生
我有中度头痛,且经常发生
我有严重的头痛,且经常发生
我几乎一直都有头痛
6.集中注意力
我可以完全集中注意力,并且没有任何困难
我可以完全集中注意力,但有轻微的困难
当我想完全集中注意力时,有一定程度的困难
当我想完全集中注意力时,有较多的的困难
当我想完全集中注意力时,有很大的困难
我完全不能集中注意力
7.工作
我可以做很多我想做的工作
我可以做多数日常的工作,但不能太多
我只能做一部分日常的工作
我不能做我的日常的工作
我几乎不能工作
我任何工作都无法做
8.睡觉
我睡眠没有问题
我的睡眠稍受影响(失眠,少于1小时)
我的睡眠轻度受影响(失眠,1~2小时)
我的睡眠中度受影响(失眠,2~3小时)
我的睡眠重度受影响(失眠,3~5小时)
我的睡眠完全受影响(失眠,5~7小时)
9.驾驶
我没有驾驶过车
我能驾驶而没有任何颈痛
我想驾驶就可以驾驶,但仅有轻微颈痛
我想驾驶就可以驾驶,但有中度颈痛
我想驾驶,但不能驾驶,因有中度颈痛
因严重的颈痛,我几乎不能驾驶
因颈痛,我一点都不能驾驶
10.娱乐
我能从事我所有的娱乐活动,没有颈痛
我能从事我所有的娱乐活动,但有一些颈痛
因颈痛,我只能从事大部分的娱乐活动
因颈痛,我只能从事少量的娱乐活动
因颈痛,我几乎不能参与任何娱乐活动
我不能参与任何娱乐活动
附录E 颈椎活动度测量
颈椎关节活动度记录表(每项测试进行三次,取平均值):
姓名性别年龄
诊断
中立位 | 动作末端 | 差值 | 平均值 | |||||||
1 | 2 | 3 | 1 | 2 | 3 | 1 | 2 | 3 | ||
屈曲活动度 | ||||||||||
伸展活动度 | ||||||||||
左侧屈活动度 | ||||||||||
右侧屈活动度 | ||||||||||
左旋转活动度 | ||||||||||
右旋转活动度 |
颈椎关节活动度测量方法
1.颈椎前屈关节可活动度测量
(1)测量体位:测量的时候受试者需要用端坐位。
(2)量角器摆放的要求:轴心要求和左侧肩峰对准,固定臂应该放在矢状面上面,并且和肩峰的垂直线平行,移动臂要求与外耳道垂线能够一致。
(3)应该注意的事项测量时受试者颈部弯曲使下颌能够贴近胸部,如图1
2.颈椎后伸关节可活动度测量
(1)测量体位:测量时受试者使用端坐位。
(2)量角器的摆放位置:轴心要求和左侧肩峰能够对准,固定臂要求放在矢状面上,并且和肩峰的垂直线平行,而移动的量角臂要与外耳道垂线一样。
(3)需要注意的事项:测量时要求受试者抬头看天花板让头的背侧可靠近背部,如图2
图1 颈椎前屈关节可活动度测量
图2 颈椎后的伸关节可活动度测量
3.颈椎侧屈关节可活动度测量
(1)测量体位:受试者需要用端坐位,脊柱需保持不动,以防胸腰椎代偿。
(2)量角器摆放:轴心应与第七颈椎棘突对准,固定臂应该与第七以及第五腰椎棘突两者的连线能够互相平行,并且移动臂,枕骨粗隆也需要和第七颈椎棘突的连线在同一平行线上。
(3)注意事项:受试者需要向侧方曲颈让一侧的耳廓能够靠近同侧的肩部,例如图3,4。
图3 颈椎的左侧屈关节可活动度的测量
图4 颈椎的右侧屈关节可活动度的测量
4.对于颈椎可旋转关节活动度测量
(1)测量体位:受试者需要用端坐位,脊柱需要固定不动,防止胸腰椎进行代偿活动。
(2)量角器的位置:将轴心放在受试者头顶,固定臂需要与两肩峰连线能够相互平行,而可移动的量角臂需要与受试者的头顶以及受试者的鼻尖保持平行。
(3)需要注意的事项:受试者应该颈部旋转而头部保持着水平转动,眼睛注视着前方,在测量的时候除了颈部其他活动不可出现,如图5,6
图6为测量颈椎右边可旋转关节能活动的角度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4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