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本文中,笔者将根据阿申巴赫编制的《儿童行为量表(父母版)》与杨丽珠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原平市全市180名幼儿家长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当下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对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哪些影响。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民主型在五种父母教养方式中得分最高,溺爱型得分最低。在父母的五种教养方式中,即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放任型、不一致型,对于不同性别的幼儿没有太多区别,在民主型上男孩平均分高于女孩,其他四种教养方式上均是女孩高于男孩。父母教养方式在幼儿年龄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幼儿有无攻击性行为在专制型、放任型、溺爱型、不一致型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民主型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溺爱型、放任型 、专制型、和不一致型四种教养方式均有显著正相关,与民主型教养方式呈明显负相关。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提出两点建议:正确认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改善父母的教养模式,正确引导幼儿的行为方式。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幼儿攻击性行为;教育建议
1问题的提出
1.1概念的界定
针对攻击性行为,存在多种释义。心理学者认为对于某个人事物进行行为宣泄,表示自己的紧张或不满则为攻击性行为。王芸芸(2017)则指出攻击性行为不仅包括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也包括语言表达。而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则表现为语言上的辱骂、威胁、恐吓等与肢体动作上的打、推、踢、抢、咬等。
张小琼(2023)指出虽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会使他人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但由于其年龄与能力的限制,加之大部分时候并非是有意为之,并不能归结于反社会行为的性质,只是在自身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的表现。
林磊(1994)认为教养方式是指日常学习生活中,父母大部分时间采取的教育方针与习惯。
张承菊(2023)认为教养方式是指在家庭环境中所固有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家庭教养方式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家庭教养行为的主体是父母; 其次,家庭教养方式是一种行为倾向; 第三,这种行为倾向比较稳定。
1.2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促进学前教育的进步。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培养幼儿在实际交往中中善良、乐于助人,懂得团结协作的社会人格。这是一个漫长的教育之路,需要社会、家长、学校等多方达成共识,形成良好的协作模式,共同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在幼儿园会发现一些幼儿会有攻击性行为,如辱骂他人,抢夺他人物品,甚至会出现打人行为。有关研究发现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对儿童的学习和人际交往等都有影响,那些在早期就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更有可能成为校园暴力的实施者。幼儿在学前时期受到家庭教育、自身身心变化等影响,可能产生一些攻击性行为。父母作为幼儿接触最多的人,其行为方式就会直接或间接对幼儿产生引导作用,有些父母自身就有攻击性行为,幼儿模仿能力很强,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会无意识的表现出行为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展开研究。
1.3研究意义
xxxx报告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立德树人,为祖国、社会建设培育出更多全面综合素质发展的人才。这就给幼儿教育带来了更高要求,要从小重视孩子的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鼓励幼儿培养自身兴趣、专长,形成正向发展。本研究通过调查幼儿攻击性行为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讨论二者之间的关联,明确哪些父母教养方式会对幼儿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其出现攻击性行为,并进一步提出建议,进一步加强父母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认识与理解,引导家长正确看待幼儿的言行举止,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不断改进,让幼儿能够更加健康、全面的成长起来。
2研究设计
2.1研究对象
此次调查将在两所原平市的幼儿园中进行,总计对180位幼儿家长进行统计,其中小班有56 名,占26.7%;中班61名,占35.0%,大班63名,占38.3%。具体信息如图2.1:
表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统计表
人数 | 百分比 | ||
性别 | 男 | 90 | 50.0% |
女 | 90 | 50.0% | |
年龄 | 3—4岁 | 56 | 26.7% |
4—5岁 | 61 | 35.0% | |
5—6岁 | 63 | 38.3% | |
家长学历 | 硕士及以上 | 32 | 13.3% |
本科 | 43 | 31.7% | |
专科 | 47 | 38.3% | |
高中 | 32 | 13.3% | |
初中及以下 | 26 | 3.3% |
2.2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阿申巴赫(1983)编制的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版)调查3-6岁儿童的行为问题和社交能力。采用三点计分法,0 为“无”,1 为“偶尔或轻度”,2 为“经常”。如果因子评分高于标准临床临界值,即第98个百分位数(P98),则判断孩子的因子行为异常;因子得分大于或等于规范高危临界值,即第 95 个百分位(P95),但小于或等于等于国家规范 P98,这意味着儿童处于因素行为的高风险;如果因子得分低于标准P95,则确定儿童的因子行为正常。我国男生攻击性行为评分为19-20分,女生18-19分,在此范围内的幼儿被评为具有攻击性行为。
本研究采用杨丽珠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五种:放纵型(1-7)、民主型(8-17)、宽容型(18-26)、专制型(27-34)与不一致型(35-40);共40个条目,问卷采用五点计分法,1分代表“没出现过”,2分代表“很少出现”,3分代表“有时出现”,4分代表“经常存在”,5分则代表“一般都存在”。分数越高,就表示该父母教养方式越优秀。
3研究结果
3.1父母教养方式的结果与分析
3.1.1父母教养方式总体情况
表3.1父母教养方式总体情况
N | 平均值 | 标准偏差 | 排序 | |
民主型 | 180 | 3.75 | 1.17 | 1 |
专制型 | 180 | 3.29 | 1.26 | 3 |
放任型 | 180 | 3.15 | 1.39 | 4 |
溺爱型 | 180 | 3.00 | 1.56 | 5 |
不一致型 | 180 | 3.54 | 1.31 | 2 |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发现在五类教养方式中,民主型的平均值最高,达到3.75,溺爱型教养得分最低,为3.00。
3.1.2父母教养方式在幼儿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表3.2父母教养方式在幼儿性别上的差异(M±SD)
男 | 女 | T | P | |
民主型 | 3.81±1.08 | 3.69±1.26 | 0.389 | 0.70 |
专制型 | 3.10±1.09 | 3.47±1.42 | -1.125 | 0.27 |
放任型 | 3.04±1.20 | 3.26 ±1.56 | -0.603 | 0.55 |
溺爱型 | 2.67±1.46 | 3.33±1.60 | -1.669 | 0.101 |
不一致型 | 3.50±1.20 | 3.58±3.58 | -0.229 | 0.820 |
由表3.2可知,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溺爱型、不一致型这五种教养方式在幼儿性别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民主型上的教养方式上男孩平均分高于女孩,其他四种教养方式上均是女孩高于男孩。
3.1.3父母教养方式在幼儿不同年龄上的差异比较
表3.3父母教养方式在幼儿不同年龄上的差异(M±SD)
小班 | 中班 | 大班 | F | P | |
民主型 | 3.87±1.26 | 3.53±1.27 | 3.91±0.87 | 0.663 | 0.519 |
专制型 | 3.31±1.39 | 3.41±1.36 | 3.08±0.97 | 0.311 | 0.734 |
放任型 | 3.26±1.48 | 3.11±1.58 | 3.08±0.96 | 0.083 | 0.920 |
溺爱型 | 3.23±1.54 | 3.15±1.64 | 2.50±1.42 | 1.161 | 0.321 |
不一致型 | 3.46±1.52 | 3.63±1.35 | 3.51±0.98 | 0.091 | 0.913 |
由表3.3可知,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溺爱型、不一致型这五种教养方式在幼儿不同年龄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3.2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结果与分析
3.2.1幼儿攻击性行为在性别、年龄上的差异比较
表3.4幼儿攻击性行为性别差异
性别 | 总人数 | 攻击人数 | 检出率 | T值 |
男 | 90 | 16 | 17% | 5.146* |
女 | 90 | 13 | 14% |
注:***表示p<0.001;**表示p<0.01;*表示p<0.05
由表3.4可知,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男孩的攻击性行为检出率要高于女孩的攻击性行为检出率。
表3.5幼儿攻击性行为年龄差异
年龄 | 总人数 | 攻击人数 | 检出率 | F值 |
小班 | 56 | 12 | 21.4% | 2.580** |
中班 | 61 | 11 | 18.0% | |
大班 | 63 | 6 | 9.5% |
注:***表示p<0.001;**表示p<0.01;*表示p<0.05
由表3.5可知,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检出率要高于中班和大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检出率,表明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较多。
3.2.2父母教养方式在幼儿有无攻击性行为上的差异比较
表3.6父母教养方式在幼儿有无攻击性行为上的差异(M±SD)
无攻击性(n=151) | 有攻击性(n=29) | T | P | |
民主型 | 3.29±0.81 | 2.93±1.24 | -1.957 | 0.120 |
专制型 | 2.28±0.71 | 3.68±1.22 | -4.449** | 0.000 |
放任型 | 2.11±0.92 | 3.57±1.32 | -3.152** | 0.000 |
溺爱型 | 1.99±0.82 | 3.40±1.60 | -3.446** | 0.001 |
不一致型 | 2.95±1.21 | 3.95±1.11 | -4.442** | 0.000 |
由表3.6可知专制型、放任型、溺爱型、不一致型这四种教养方式在幼儿有无攻击性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分数在这四种家庭教养方式中明显高于民主型教养方式。而在民主型教养方式上,有无攻击性行为不存在显著差异。
3.3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相关分析
表3.7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相关分析
教养方式 | 民主型 | 专制型 | 放任型 | 溺爱型 | 不一致型 |
攻击总分 | -0.325* | 0.402** | 0.405** | 0.326* | 0.460** |
自变量:攻击性得分:1
注:*表示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表示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由表3.7得知,攻击性行为与民主型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负相关,与专制型、放任型、溺爱型、不一致型这四种教养方式呈显著正相关。
4分析与讨论
4.1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分析
此次调查结果为:民主型(M=3.75)、不一致型(M=3.54)、专制型(M=3.29)、放任型(M=3.15)、溺爱型(M=3.00),分别是父母教养方式的均值得分从高到低排列。更多家长会倾向于采取民主型教养方式。
本研究具有攻击性行为幼儿共有29名,男孩16名,女孩13名,从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性别差异来看,男孩的攻击性行为检出率17%要高于女孩的攻击性行为的检出率14%,总检出率高于其他研究,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男孩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力量较强,所以倾向于用攻击解决问题,女孩相反,因此女孩攻击行为较少。第二,调查地区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部分家长的受教育水平较低,相信“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武力”,并且普遍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对男孩的要求较高,家长更倾向于要求男孩自己解决问题,男孩学习了父母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所以男孩的攻击性行为较多。第三,样本代表性有限,本次研究只调查了原平市2所幼儿园,可能存在取样偏差,所以攻击性行为的检出率较高。第四,迄今为止,对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和评测方法不一致,本研究只采用了家长测评,测评方式单一,主观性强,也可能导致攻击性行为的检测率较高。
本研究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小班12人、中班11人、大班6人,小班检出率为21.4%、中班为18.0%、大班为9.5%,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较多。原因可能是随着幼儿生理和心理的成熟,他们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在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和鼓励下,自我控制能力和合作意识增强,学会了更多的解决冲突和矛盾、满足自身需求的方法。
4.2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关系分析
本研究表明,溺爱型、放任型、专制型、不一致型这四种养育方式与幼儿有无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区别,但都与幼儿攻击性行为呈负相关变化。
根据溺爱型均分的不同,可知家长的溺爱程度直接关系着幼儿是否具有攻击性行为,无攻击性行为幼儿父母溺爱型均分(M=1.99)要远低于有攻击性行为幼儿溺爱型均分(M=3.40)。说明了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在家长溺爱孩子的程度上要明显高于没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由于孩子年龄尚幼,对事物不具备清晰的辨别能力,若家庭中给予幼儿过多宠爱,没有限制原则,对幼儿过分关爱、以孩子为中心,造成幼儿占有欲强、自私自利。久而久之,一旦幼儿遇到自己不满意的事情时,就会大哭大闹,甚至出现明显的攻击性行为。
根据幼儿放任型均分的不同,可知父母的放任程度会影响孩子是否会形成攻击性行为,无攻击性行为幼儿父母放任型均分(M=2.11)远低于有攻击性行为幼儿放任型均分(M=3.57)。采用放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常常不重视幼儿,忽视幼儿的行为,对待幼儿爱搭不理、冷漠,对幼儿实行“放养政策”。当幼儿遇到困难时,家长不管不顾,使得幼儿性格冷漠,自我控制力差。如果幼儿犯错,家长没有及时制止幼儿的行为,那么幼儿会认为这样做是对的,从而导致幼儿没有规则意识,进一步造成攻击性行为的增加。
根据无攻击性行为幼儿父母专制型均分(M=2.28)低于有攻击性行为幼儿专制型均分(M=3.68)可知,父母采取的教养方式若为专制型,不尊重幼儿的意见和想法,不顾及幼儿的感受,过多干预和禁止幼儿行为,强制性要求幼儿服从指令,当幼儿违背父母意愿时,父母更多采取叫喊或打骂幼儿的方式,幼儿习得父母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在遇到问题时也会倾向于选择采用攻击的方式。
根据无攻击性行为幼儿父母不一致型均分(M=2.95)低于有攻击性行为幼儿不一致型均分(M=3.95),采用不一致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幼儿没有具体的规则和要求,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对待幼儿的态度不同,有的父母双方不认同彼此的教育方式,一致觉得是对方的错误。父母对幼儿有时是慈母严父,有时是慈父严母,父母为幼儿考虑事情时,会造成不一致性,幼儿夹在中间,不知道该听谁的,容易造成幼儿的心理负担。长此以往会造成幼儿自行其是倾向的增加,会有任性贪玩、叛逆、不受节制等不良表现,不利于幼儿社会化的进程,与此同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会非常明显。
在幼儿性别上,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放任型、不一致型等五种教养方式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上男孩平均分高于女孩,其他四种教养方式上均是女孩高于男孩。可能是家长重男轻女观念比较严重,望子成龙心切,会在男生的教育问题上投入更多精力,努力学习更多的科学幼儿知识,所以会更加民主,对女孩的教育关注较少,更多的沿用父母的教养方式。
5 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第一,在五种教养方式中民主型分数最高,溺爱型分数最少。
第二,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放任型、不一致型这五种教养方式在幼儿性别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民主型教养方式上男孩平均分高于女孩,其他四种教养方式上均是女孩高于男孩。父母教养方式在幼儿不同年龄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第三,幼儿有无攻击性行为在专制型、放任型、溺爱型、不一致型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民主型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第四,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民主型存在显著负相关,与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放任型、不一致型呈明显正相关,。
5.2建议
本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显著影响。家长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帮助幼儿减少攻击性行为,促进他们社会性行为的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正确认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父母要形成科学的育儿观,加强交流,给予幼儿正确的指导,比如,当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家长及时制止幼儿的行为或者告诫幼儿,这样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攻击性行为会逐渐减少。假设家长放任幼儿,那么幼儿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攻击行为逐渐增多,严重会形成暴力倾向,甚至走向犯罪道路。了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有效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基础。
二、改善父母教养方式,营造良好的教养环境
作为幼儿接触时间最多、最信赖的人,家长要积极改进自身教养方式,学习新的育儿知识,营造良好的环境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其中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幼儿具有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亲社会行为表现较佳。他们会帮助、关心身边的人且自理能力较强。所以,当家长平等的与幼儿进行交流,蹲下来与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看世界,幼儿的行为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一个充满爱和尊重的家庭培养出的幼儿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不会有偏差。因此,家长要多与幼儿沟通,尊重幼儿意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理智处理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幼儿内心世界,及时引导并有效地制止幼儿不正确的行为举止。如果父母没有树立好榜样,反而争吵起来,幼儿就会一步步走向攻击和暴力,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若是父母双方关系非常亲密,孝顺老人,关心幼儿的生活,那么孩子也会成为积极乐观的人。
另外,父母要细心留意幼儿的言行变化,及早调节孩子的负面情绪,引导其善于表达。当孩子遇到困难无法解决而生气时,父母应及时与幼儿进行沟通,问清楚生气的原因,帮助幼儿宣泄情绪。在与幼儿沟通中一定要适当的多鼓励幼儿,避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平等地与幼儿进行沟通。
参考文献
[1] 王芸芸.幼儿攻击性行为解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1):473.
[2] 张薇.学前儿童攻击行为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07):165-166
[3] 张小琼.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性为的影响及教育建议[C].西华师范大学,2023.
[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J].山东教育,2001,(30):4-8.
[5] 曲亚.沙盘游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研究[C].辽宁师范大学,2019.
[6] 胥婕.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J].教育观察,2020,9(32):5-7+47.
[7] 陆红梅.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剑南文学,2013(3):387.
[8] 顾茜茜.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19,(78):165-166.
[9] 徐东;唐苗苗;夏巍.幼儿攻击行为的研究综述[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3,41(06):87-97.
[12] 张承菊.家庭教养方式对中班幼儿创造性思维水平的影响研究——以昆明市四所幼儿园为例[C].云南师范大学,2023.
[13] 张丽华,杨丽珠,宋芳.父母教养方式对3-9岁儿童自尊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09).
[14]杨丽珠,杨春卿.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J].心理科学,1998(01):19-21.
[15] 陈会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测量──《中国 3-9 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课题总报告[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04):1-17.
[16] 李芳霞.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5,36(02):147-195.
[17] 程玉敏.家庭成长环境与青少年犯罪关系实证研究[J].犯罪与改造研究,2018,(08):46-51.
[18] 刘雨欣;周楠.家庭教养方式与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关系研究综述[J].教育观察,2023,10(36):6-9.
[19] 林磊.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04).
[11] 米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归因与教育策略的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报,2020,22(05):157-160+166.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5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