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是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应用能力的重要载体。同时,是体育教育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核心内涵。开展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评价的研究,对客观、精准、及时的反馈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导向功能。本文在分析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依据的基础上,提出评价的内容、实施、要求。试图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为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服务。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方式
前言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是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需求的重要方面。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既是自我发展的需要,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1]。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下,招生数量逐年增加。基础教育对体育教师的需求量在增加,同时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化与职业化要求不断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进入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成为了专业建设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为此,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问题已成为专业建设的核心。本文通过研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评价,对增强社会适应力具有现实指导价。
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评价的依据
1.1专业发展性
专业发展性是指体育教育专业开展社会实践必须符合专业发展目标的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除了系统的掌握体育教育专业理论,具备扎实的体育技术基础之外,还必须具备从事体育实践教育技能。专业理论可以从所开设的体育社会科学与体育自然科学系列课程学习中掌握与应用。体育技术可以从所开设的各项运动技术项目课程中获得。而体育与社会发展相连接的实践技能必须通过专业化的体育社会实践加以培养。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强弱”,客观上决定了能否胜任学校体育教育的任务。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进行评价,将有利于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将课本中的体育系统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之中,促进学生不断的在社会实践中更新知识体系[2]。
1.2社会适应性
社会适应性是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主动、积极、历练、驾驭适应社会的过程。首先,能够从体育教师角色中,认清自我价值与自我定位。其次,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提高社会适应性。再次,能够展现个体的社会协调能力。开展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评价,判断参与社会、融入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将有利于促进学生重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规范的社会教育行为。不但适应学校体育教育实践的需要,与所教学生平等共处、平等对话、平等学练、平等竞赛;而且适应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结合的需要,有责任感的参与社会体育各项活动,发挥积极主动的专业指导作用,为区域性社会体育发展、为实现健康中国的体育事业宏伟目标贡献力量[3]。
1.3自主创新性
自主创新性是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对实践的内容、方法、手段具有创新点。体育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内容丰富、方式多元、手段新颖、管理创新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实质上反映了学生在校掌握专业知识与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反映了学生所学专业教育思维的创新能力。开展体育教育专业社会实践评价,将有利于维护与促进学生参与体育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创新与方式创新;引导学生通过创新设计、创新方案、创新实践等的路径,培养个体适应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改革的现实需要,通过多层次、多系统的体育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提高体育综合素养,明确体育事业发展个体目标,将个体培养成为体育教育专业“一专多能”、“多专多能”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4]。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评价的内容(表2-1、表2-2)
2.1社会实践的目标
明确体育社会实践活动目标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评价的首要内容。目标具有引领性和导向性,只有保持体育社会实践目标的正确性,学生个体才能产生积极参与的内在动力。具体的体育社会实践目标有:第一,促进学生个体明确了解社会、走向社会、融入社会、驾驭社会的重要价值。第二,促进学生个体明确参与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专业学习质量的重要平台。第三,学会、掌握与应用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保持创新思维参与体育社会实践活动。第四,通过参与体育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升自我体育综合素养。第五,增强体育事业心和责任感;尊重他人;遵守法律,具备良好的体育职业道德与公民意识[5]。
2.2社会实践的行为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行为评价十分重要。可以从主动积极、团队意识、职业操守指标进行评价。主动积极的行为表现在,明确实践目标、尊重实践指导教师、尊重实践单位、创新收集实践成果。团队意识表现在合作精神强、职责分工明确、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职业操守表现在实事求是、勤奋努力、探究学习。社会实践行为是指个体对社会实践反应的倾向性客观存在。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社会实践行为评价结构中,主动积极、团队意识、职业操守指标因素是核心内容。体育社会实践行为评价是总体评价的一部分,而从具体化的视角来考察学生社会实践行为倾向性,对学生主持的参与体育社会实践动机的直接性密切相关,可以从主体实践行为对应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6]。
2.3社会实践的内容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体育科普宣传,利用各地科普宣传周,做好宣传展板,联系宣传地点,到街道、社区、乡镇、村组,向群众宣传运动健身、卫生保健、医务监督等科学知识,解答群众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培养群众树立科学健身的意识。体育志愿者活动,在各地志愿者协会的支持下,开展体育志愿者活动,如晨练点的健身指导、广场舞指导、社区健身指导等。体育文化艺术实践,编排与体育文化相关的艺术类节目,如健美操、广场舞、民族民间舞、国际标准舞、体育相声小品、体育歌舞节目等,到企业、相关单位、农村集镇进行巡回演出。社会体育竞赛,参与组织各种社会体育竞赛活动,担任编排、裁判、组织、管理、场地、安保等各项工作。体育社会调查,接受体育行政相关部门委托,进行全民健身、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方面的社会调查研究,通过制定调查提纲、选择调查对象、设计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向XX体育行政部门提交调研报告。学校体育实践的内容十分丰富,具有很大的选择性,有利于为学生提供综合锻炼的平台[7]。
2.4社会实践的组织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是提高实践效果的关键。评价社会实践组织的效能,对保持社会实践的正常化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实践的组织方式主要有:集中成立社会实践小分队是具有主导性的组织方式,其特点是目标明确,内容准确定位,参与人数多,产生的社会效益广泛。小群体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容易形成特色化的实践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群体的内在激情,保持群体合作意识,形成社会实践内容的多元化。个体社会实践组织形式主要是个体操作,能够在某一项目社会实践中获得成果,具有学生个性特点。由于缺乏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其成果的可靠性容易受到质疑。因此,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有利于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施监督与管理,并为体育教育专业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指导、参与、管理、监督的平台[8]。
2.5社会实践的成果
评价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极其重要的评价指标是社会实践的成果展示。成果的形式有:体育社会实践视频,通过视频可以反映学生参与体育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反映获得的成效。现代媒体的转载,学生体育社会实践活动对地方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会在互联网、地方报刊杂志、地方电视台、地方广播台等媒体展现,对体育社会实践活动给予充分的肯定。相关单位的反馈,学生体育社会实践活动为相关单位服务,得到较高的赞赏。学生体育社会实践活动实物,包括活动照片、自制器材、秩序册、展板设计、调查报告、公开发表的论文等[9]。
表2-1体育教育专业社会实践评价标准


表2-2体育教育专业社会实践评分表


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评价的实施
3.1学生的自我评价
体育教育专业社会实践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学生是直接的参与者,对自我在实践中的表现、行为与成果应该有全面的了解。应该有充分的相信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自我评价,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总结实践经验,进一步学习与掌握体育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律,树立正确的实践行为,提高自我评价的意识。学生自我评价的分值可在10-15分之间。运用学生自我评价有利于实现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有利于学生严于律己,保持客观公正的科学态度[10]。
3.2实践单位的评价
实践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评价主要从思想道德行为、实践操作能力、体育专业素养、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总体评价。思想道德行为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客观上展现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操与时代风尚。实践操作能力主要表现在体育实践活动中,能够出色完成实践任务,与实践单位协调配合,取得高质量的实践效果。体育专业素养表现为对体育理论与各项运动技术的掌握与运用技能,能够充分展现在实践的过程之中。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在处理好与实践单位的关系,处理好实践对象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与指导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实践单位的评价分值应该在10-20分[11]。
3.3指导教师的评价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在体育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应该全盘掌握,对学生个体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应该比较顺利。指导教师的评价应该包括学生的实践态度、实践认知、实践参与、实践能力、实践创新、实践总结等方面。指导教师评价的分值应该在20-30分。
3.4系室部门的评价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评价,系室部门的评价应该是主要的,分值应该在40-50分。因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管是各专业教研室与体育教育系。对学生个体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的评价占很大比重,在学生众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中,评出优秀的并给与奖励。相关成果一方面可以作为学生个体社会实践评价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可以作为相关课程成绩评价的重要依据[12]。
4、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评价的要求
4.1个体重视程度的提升
体育教育专业社会实践是将在校学到的课本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之中。因此,要求学生在思想上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从系统的理论学习状态转向理论联系实际的状态,从不重视社会实践状态转向重视并积极参与状态。可以采用正面教育与典型教育的方法,启发学生明确积极参与体育社会实践与未来就业的紧密关系。可以采用社会实践课程教学,促进学生直接掌握社会实践的理论与方法,提高参与社会实践的自觉性。可以采用用人单位与学校共建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我的才能与应用实践智慧的能力。
4.2社会实践组织的优化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次数多少,与实践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应该创造条件,增加社会实践的时间与次数,并加强社会实践的组织与管理,形成开放性的、立体性的社会实践体系。可以通过建设体育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体育专业教育实践活动基地、体育科学研究基地,增加学生参加体育社会实践活动的机率。可以通过建立大学生体育社会实践团体,体育教育系给予充分的支持,加强组织的优化,发挥团体的自主性作用,面向社会寻求更广泛的社会实践领域或项目。
4.3社会实践评价的管理
优化体育教育专业社会实践体系,必须完善社会实践评价管理体系。体育院系应该建立相应的社会实践管理机构,制定相应工作制度,保障体育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要进一步丰富体育社会实践的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和奖惩条例。可以把学生参与体育社会实践与专业教学相连接,完善社会实践评价机制,适当增加学时和学分,规定体育社会实践课程的内容、标准和要求,并配备专门指导教师。可以把学生参与体育社会实践活动的成绩与综合素质测评连接,建立激励机制,分级评选大学生体育社会实践先进班级、指导教师与个人以及特色项目。
4.4社会实践条件的改善
必须重视体育教育专业社会实践条件的改善。可以通过建设体育社会实践实验室、设立学校专项经费、社会实践基地资助、社会实践有偿服务等途径,增加体育社会实践的投入。
5、结语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时,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培养体育人才质量的关键。通过建立与优化社会实践评价体系,进一步促进体育教育专业深化改革所取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xc.mnu.cn/mnutvnews.asp?id=2945,2009-11-23.
[2]王勇;王丙振.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刍议[J].洛阳师专学报,1997,30(1):1093教基(2001)17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课程改革纲要》的通知[S].教育部,2001,6:19.
[4]杜朝辉.体育教育专业“服务学习”社会实践的意义与途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论坛,2011(10):102
[5]曹晓东、蒋荣.体育社会科学教育实践理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8):43
[6]王显生.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需要与目标培养相结合的分析研究–以广西师范学院学生为例[J].体育科技.2011(1):123-126.
[7]时立新,宋永晶,贾贵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10(1):325-327.
[8]邓万金.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研究与改革综述.[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6):13-16.
[9]姜秀英.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2(1):120-123.
[10]陈晓光,袁海生,罗秉光.宁夏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适应力评价[J].阴山学刊.2008(2):96-99.
[11]张宇,王晓春,郑菲.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校体育工作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科教文化.2009(3):37-42.
[12]吴晓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研制与实践[J].体育科技.2013(6):102-106.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