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居民经济实力的增长,我国乡村旅游得到蓬勃发展,据统计,南京市内私家车持有量也是持续攀升,截至2015年底,我市机动车拥有量达206.34万辆,与2013年年底相比,全年净增汽车31.79万辆,增长22.6%。而我市私家车数量近年来快速增长,2010年底时私家车拥有量为64.76万辆,5年时间内持有量翻了一番。
从古至今对乡村自驾游的研究很多,但是对于从居民角度来说基本属于空白,居民对待乡村自驾游带来的积极或消极的生态影响的看法究竟是怎样的,本文即从南京周边乡村居民的主观角度,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来研究乡村自驾游对当地生态的影响。
关键词:居民;乡村游;自驾游;生态影响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短途旅行排解都市压力,并且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可以带动就业,化解人口压力[1]。
但是随着乡村自驾游人数的增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们将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呈现居民对周边生态环境变化的感受。
南京市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居住居民也较多为土生土长,使得调查研究更具有真实性,可信度,本文以南京江宁石塘竹海的问卷调查以及通过网络问卷形式调查来进行科学分析。
1.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自驾游人数的增加,给当地乡村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破坏,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不够及时,给环境的自我恢复带来压力。我们希望通过调查研究可以最大程度的了解居民看法,本次研究目的:①通过研究使得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得到协调②使得当地居民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获得旅游收益③通过调查,感受乡村自驾游对生态已经造成的影响④影响居民看法的因素⑤提出保护管理相关具体措施,为景区的未来生态发展提供依据
2.研究方法和内容
(1)问卷调查法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形式,问卷发放实地选在江宁石塘竹海,对周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在网上以问卷形式发放及回收,并结合前人的研究,重在研究以下几个问题:①自驾游对乡村生态环境影响及后果②当地XX企业对于乡村生态保护方面采取的措施③影响居民感受的因素
(2)文献查阅法
现在是互联网信息发达的时代,本人在写本篇论文时参考借鉴了相关权威刊物以及知名学者的论文来增加本文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3.研究思路
图1-1研究思路图示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自驾游
1.自驾游定义
国内对于自驾游的定义有很多,本篇文章中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对于自驾游的定义。张晓燕认为自驾游是指拥有的或者以租赁汽车为交通形式,为了进行休闲体验,一般是自发性的前往目的地进行旅游及其引发的现象和关系的综合[2]。普里多认为自驾游是指在出发地及目的地之间驾驶车辆进行旅游活动,而车辆的话不论是自己拥有的或者租赁的[3]。Olsen认为应该从“过夜说”来定义自驾游:离家至少超过一晚,借用或者利用自己拥有的车辆为运输工具来进行探亲或者访友[4]。所以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自驾游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时(1)拥有或租赁车辆(2)目的地与出发地有有一定的距离(3)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
2.国内自驾游发展状况分析
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的持续铺垫,车辆及驾驶员数量的激增,节假日制度的国家鼓励等等,这些影响使得我国自驾游发展迅猛,出现的特征为全民参与,自驾游需求增长,旅游市场扩大,自驾游旅游服务设备越来越完善。以南京市为例:在2006年时,南京夫子庙以及中山陵景区等南京著名景点自驾游的游客人数占到了全部游客数量的13%[5]。
(二)乡村旅游
1.乡村旅游定义
EU和OECD认为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地区发生的旅游活动并且强调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和独特卖点[6]。冯淑华和沙润从旅游资源,社区参与等五个方面反映了乡村旅游的内涵[7]。本篇文章对于乡村旅游的特征综前人之述作了以下几点概括:(1)乡村性是最主要的特征(2)旅游以乡村所有的景色或文化为主(3)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行为。
2.国内乡村游的发展现状
周久才指出:2009年国内旅游人数在全部出游人数中占有很大比重,达到98%,国内旅游收入也占全部旅游收入的80%,河南省在2010年时,就开创性的创建100个特色旅游村和1万户农家乐体验项目进而促进乡村旅游[8]。就南京市乡村而言,2009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1158万次,比2005年增长68.6%。南京市江宁区2013年上半年更是以855万人次的接待人数在全市旅游人数中位居前列,实际获得旅游收入102.5亿元,同比增长32.5%[9]。
(三)生态旅游
1.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环境承载量的概念
1989年,Edword.Inskeep提出对于旅游容量的两种定义分别是指旅游业的接待能力以及环境的承受能力[10]。旅游环境承载量的话是由四部分组成:自然环境承载量,经济发展承载量,心理承载量以及旅游资源空间承载量[11]。
三、研究设计
(一)调研设计与过程
1.调研设计
作者根据对乡村自驾游生态影响的调查目的,设计出一份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标题,基本信息,问题,自主性答案以及致谢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标题及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情况等
第二部分为作为本地居民,乡村自驾游给其周围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怎么样的影响,主要从水体,空气,土壤,植物,动物等具体的项目来反映,且着重于对居民的直接影响和居民感受展开调查,并从宏观上的XX,旅游者,旅游企业角度,来对已经造成的生态破坏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调研过程
本调研始于2017年1月,问卷发放地在南京江宁石塘竹海周围乡村地区,调查对象为当地居民,问卷共发放200份,实地发放150份,网上投放50份,有效问卷180份,问卷回收率100%,有效回收率为90%。问卷发放共3人,都为本人同学。在发放问卷之前,都对同学进行培训,在填写调查问卷之前,让被调查人了解调查目的,已让其积极配合和填写完整并在结束时发放小礼物。
3.调研地概况
石塘竹海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前石塘村,素有南京的“小九寨沟”之称,是南京首个“旅游示范村”,2011年中国城市规划等年会都在此举办参观。因此,本文在研究调查时具有一定代表性意义。
(二)乡村自驾游对生态影响调查分析
1.调查对象的基本介绍
对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统计如下:
表3-1调查对象的基本介绍


表3-2调查对象的基本介绍


(三)乡村自驾游生态影响居民感知
经过调查发现,乡村自驾游对当地生态有一定积极影响。但本文从噪音,大气,水体,废弃物,土壤,植被和动物7个角度来阐述乡村自驾游给当地生态造成的消极影响,并在问卷调查呈现的调查结果的同时,结合相关参考文献,从居民角度出发,了解每种因素的影响程度。
1.噪音
由调查显示:对于噪声污染造成的生态影响,人群和交通嘈杂是乡村居民认为最大的噪声来源,并占到了32.38%的比重,经营场所嘈杂声位居第二,自驾车本身的音响所占比重最小为6.67%。
表3-3居民对噪音污染的看法


2.大气
乡村自驾游对于大气污染主要体现在:汽车尾气,吸烟,野炊焚烧,餐厅旅馆生活排放上,经过调查显示,有42.86%的居民认为,自驾游对于大气的污染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排放。陆诤岚也认为景区内CO2,NOX的排放量非常大,就是燃烧化石燃料的结果[18]。
表3-4居民对大气污染的看法


3.水体
旅游活动增加了水体周围的土壤进入水体的可能,使得土壤中的营养物质进入水中[13],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调查中显示,居民认为此影响较大的占到21.9%。粪大肠杆菌含量是水体水质好坏的重要评价标准,景区内接待游客的频率越高,景区内的水质就会越差[14],10.05%的居民认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较高,随地大小便等低俗行为极少会出现。餐饮行业中的饮用水和居民家中多已经接入自来水,所以在饮用水方面自驾游带来的影响不够显著,仅有5.95%的居民认为自驾游会对饮用水造成污染。62.1%的居民认为,自驾游对水质造成的污染最大来自旅游接待设施设备,其随意排放污水,直接对景区的景观造成的不良影响。
表3-5居民对水体污染的看法


4.废弃物
调查显示仅有28.57%的居民认为,废弃物影响美观是自驾游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调查中显示有71.43%的居民认为,固体废弃物带来的间接影响比较巨大。
表3-6居民对废弃物污染的看法


5.土壤
土壤有机质是多由植物或者动物等腐化物转化而成,其对土地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17],有80.48%的居民认为,自驾游对于土壤的威胁在于人们乱扔的废弃物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调查中仅有7.14%的居民认为,土壤中含水量的降低与自驾游有关。在旅游活动中,大多数的土壤侵蚀并不是人为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因素造成的,但是人为的旅游却提高了这一事件的发生率[16]。研究中也显示,仅有12.38%的居民认为,自驾游会对土壤造成侵蚀。
表3-7自驾游对土壤影响看法


6.植被
景区内公共设施的建造,一定程度上遮挡了植被生长所需要的阳光,仅7.62%的居民认为光照减少会形成问题。居民认为践踏导致死亡是自驾游对植被造成的最大影响,有53.33%的居民认为,自驾游所带来的对植被的践踏是无法避免的,且交通工具的碾压使得土地板结,严重影响了植物的种子的传播和生长[19],使得植被的再生能力降低。资料中显示,植物根系要克服外部压力0.2帕时,根系伸长速率将减少50%,若增加到0.58帕时,将减少80%[14]。由于缺乏全面的调查与规划,大量建造道路,宾馆,休闲场所,造成了地表植被的减少,34.29%的居民认为自驾游导致了地表覆盖的减少。
表3-8自驾游对植物影响的居民看法


7.动物
调查显示,有49.76%的居民认为动物被扰动的几率更大。生态开发破坏动物栖息地云南省由于热带雨林过度开发,曾发生过大象,老虎逃往缅甸事件。因为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的法令,仅10.95%的居民认为自驾游给动物还会带来狩猎的危险。
人类频繁的野营等行为,还有旅游活动产生的噪音,光线等破坏了动物的栖息环境[19],使得动物被迫迁徙,29.05%的居民认为自驾游对动物造成被迫迁移的影响。
表3-9自驾游对动物影响的居民看法


总结:总体来说,人为活动中,人群交通嘈杂,自驾游汽车尾气排放,乡村旅游污水排放,乱扔废弃物,践踏植物和扰动动物是居民感知最强烈的自驾游负面影响。
(四)防治措施
噪音方面,地方XX应该避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对游览人数不加限制,应该根据景区自身环境科学安排游览时间和人数上限;大气方面,应该鼓励公共交通出行,减少景区内自驾汽车流动数量;水体方面,XX应该加大对随意排放污水的企业的处罚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废弃物和土壤植被方面,要加强对游客的宣传和教育,对践踏植被者进行处罚,提高其自身素质;动物方面,要强化对景区的管理,对户外活动进行有效的限制,最大程度减少对动物的扰动。
四、影响居民看法的居民个体因素
(一)性别
调查显示,男性比女性更多认为自驾游会给环境带来消极影响。这是因为,其一,乡村中的男性居民数量多于女性,且男性多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农业的良好发展对生态环境有极高的要求。其二,男性兴趣爱好更多,外出参加社交活动机会多于女性,他们对环境问题了解渠道更多,对环境问题更加关注。
表4-1性别对居民看法影响


(二)是否从事旅游业
调查显示,从事旅游行业相关工作的人员认为自驾游生态影响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调查人员中,有15%的居民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从结果分析来看,个人经济与旅游业紧密相连的居民他们更加认可自驾游带来的就业机会,形成的经济利益,肯定其积极影响。但是不从事旅游业的人则对自驾游造成的生态影响呈现中立态度,原因是其对自驾游带来的环境影响不够关注和重视,因为没有涉及自身利益且自驾游带来的环境影响有时间性,短期内不易被察觉。
表4-2是否从事旅游业对居民看法影响


(三)受教育程度和年龄
调查中显示,居民年龄越小,受教育程度越高,对旅游负面影响的感知越发强烈。调查中,中专人数占到了68.57%,原因其一因为文化水平偏低,居民多数停留在关注生存经济方面,所以表现出他们认为自驾游对生态影响的中立态度,其二,相对于文化程度高的群体,他们分析判断能力偏低,接触事物少,对环境感知弱。而4.57%的研究生学历的居民则倾向于认为自驾游会造成负面影响。这与黄丹霞对广州白云山居民研究结论一致[26]。
在调查中发现,大多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农村中年龄结构偏大,不同年龄结构对自驾游带来正面影响感知不显著,而60岁及以上的居民,对自驾游生态负面影响感知强烈。这与张欣然对成都花香果居居民感知研究结论保持一致[25]。
表4-3受教育程度和年龄对居民看法影响




(四)月平均收入
收入水平越高,越认为自驾游带来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调查中,27.22%月收入超过5000的居民倾向于觉得乡村自驾游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而21.11%月收入在2000左右的居民则保持中立。黄丹霞在研究结果中也显示:收入在2000以上的居民更多的认为,XX应该更关心环境保护,而不是广泛的招来客源[26]。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月收入较高后,保证了基本物质需要,开始追求更高层次需求,更加注重生存环境。这与后物质主义模式的结论吻合:人们的环境意识受经济水平影响,当物质丰富后,人们会有精力关注生活质量的提高,于是随着经济提高,保护环境意识会更强烈。
表4-4月平均收入对居民看法影响


(五)对乡村自驾游的了解程度
表4-5对乡村自驾游的了解程度对居民看法影响


分析显示:居民对乡村自驾游了解程度越高,对乡村自驾游对环境的影响集中于负面影响。原因是对乡村自驾游了解的越多,对于其带来的影响了解会更加全面,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深入了解后发现:自驾游带来的积极影响局限于经济利益方面,对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并不明显。但由于居民对乡村自驾游多是了解少的状态,所以中立态度居多。
(六)居住地距核心景区远近表
4-6居住地距核心景区远近对居民看法影响


分析显示:居住地距核心景区越近,居民越认为自驾游会对环境带来消极影响。居住地距核心景区越近,居民可以利用此地理等优势开设店面,虽然增加闲散人口的机会,直接或间接地增加经济利益,但是随着客流量的增多,带来的环境问题更为严重。与此同时,居住地离核心景区越近,与旅游者的直接接触越多,对旅游环境感知越强烈。
(七)研究小结
1.居民对自驾游带来的环境影响感知并不强烈
乡村居民对自驾游带来环境影响感知并不强烈。性别中差异不明显,虽然男性表现的消极态度多一些,但是两性中立人数仍是占大比例;居民中不从事旅游业人数比例大,中专学历人数偏多,对自驾游了解少,收入普遍偏低,居住地大多离核心景区不远不近,研究显示:其对自驾游生态影响多呈现中立态度。
2.涉及自身经济利益时,居民更倾向于鼓励发展乡村自驾游
当居民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工作时,当农业与生态环境相关时,当居住地离核心景区近时,居民更倾向于认为,自驾游带来的生态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居民更鼓励发展乡村自驾游的原因是自驾游给他们带来了直接或者间接利益。而研究中涉及自己生存利益时,会认为自驾游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研究四)。
3.居民对乡村自驾游了解程度不足,对自驾游关注度不高
总体上,居民对乡村自驾游有所了解,但了解不足,在今后的景区发展中,要多对居民进行宣传教育。
五、生态保护措施
(一)XX加强对环境的管理
针对旅游废弃物过多和土壤有机层减少,要加强景区管理。其一,在旅游开发时要进行环境保护投资,多设立垃圾桶,减少废弃物随意丢弃。其二,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诸多法律条例来保护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在立法方面的保护已经较为完善,我国环保部门现已加强严格执法[16]。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立法仍存在滞后现象[23]。
(二)改善收入分配机制
研究表明,参与旅游业的人员更加关注景区生态环境。而居民中,直接参与旅游业的人数较少导致居民对生态保护关注度低,其原因是居民没有获得直接或间接旅游收益,而当旅游业发展到成熟时期,应该建立旅游公益性保障制度,帮助居民完成二次分配或者集体股权分红制度,使得居民获得旅游收益,使其更加关注景区生态[12]。
(三)科学编制总体规划
由XX、专家、社区等合作,由有经验的编制单位合理规划,宏观上树立保护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观念[15]。在景区开发时,就兼顾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效应,用经济保障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成果带动经济发展。
(四)加强对乡村居民和游客的宣传和教育
针对践踏植被和对动物的扰动,应该立足对居民和游客进行宣传教育。开展定期培训和教育,能够逐步提高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进而改善其旅游收益[21]。同时,自驾车旅游者数量众多,活动范围广泛,宣传时要引导游客认识,保护环境,可以在导游讲解过程中穿插,也可以把环保用语等刻于景区门票,时刻提醒游客[16]。从业人员要持证上岗,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作为背景,可以聘请园林,地理,生态学的专家参与景区的生态治理,加强对动植物的保护。
(五)加强对景区环境的监测和构建居民反馈机制
针对景区的噪音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对景区环境的监测是最有效的措施。XX和景区应该成立环境监测机构,对景区周围的生活空气质量,水体排放和噪音进行监管,征收排污税和资源税。居民感知具有阶段性和不确定性,XX相关部门应该运用反馈机制熟知不同阶段居民对待环境的感知情况[22]。
(六)旅游产品经营者:自觉帮助
企业造成的绝大多数污染在于前期的建设项目污染,如在乡村旅游开发阶段对食宿,养殖进行设备建设,其中产生的沙石,水泥,施工噪声等,以及旅游项目污染,乡村野炊,篝火造成的燃烧废弃物,以油为燃料的游船造成的水质污染[24]。其最大程度上的提高环保意识,运用低污染的先进的旅游设施设备,会给乡村自驾游的生态影响一定积极地帮助。
六、结语
乡村自驾游的发展对于个人和社会无疑有着巨大的好处,在确保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足以影响居民生活的时候,应该积极发展。在经济上看,因为有乡村自驾游所以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它间接的缓解就业压力,帮助人们解决基本生活需要;从文化上看,它更是有助于传播地区文化;从思想上看,它使人们回归自然,缓解压力,放松心情。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以南京市为例的私家车量增多,乡村自驾游近两年很是繁荣,而研究中发现乡村居民对自驾游带来的环境污染持一种中立的态度,即认为乡村自驾游对自身生活或者说是对当地生态环境并没有很大的影响,这为今后乡村自驾游的发展提供了又一重要理论依据。
研究发现,年龄,收入,居住地远近等都会影响居民对生态的感知,例如:受教育程度越高,对旅游负面影响的感知越发强烈。而研究最终得出居民对自驾游带来的环境影响感知并不强烈,这更有利于乡村自驾游的发展;研究同时得出:在涉及自身利益时,居民更倾向于鼓励发展乡村自驾游;且居民对乡村自驾游了解程度不足,对自驾游关注度不高。
全文最后还研究并综合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表述了居民对生态环境中具体因素的影响的判断和生态保护措施的提出。
本文作者由于自身能力,经费等原因,对乡村自驾游的研究也不够全面,发放问卷数量不够多,也可能造成一定的研究偏差,未来将对本文的接受调查人员数量进行一定的扩大,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吴必虎.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机遇[N].中国旅游报,2014-02-12011.
[2]张晓燕.我国自驾车旅游及其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3]PrideauxB;WeiS;RuysH.TheSeniorDriveTourMarketinAustralia[J].JournalofVacationMarketing,2001,7(3):209-219
[4]OlsenM.Keepingtrackoftheselfdrivemarket[A].InCarsonD,WallerI,ScottD.DriveTourism:UptheWallandAroundtheBend[C].Melboume:CommonGroundPublishing,2002.11.
[5]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九龙校区旅游管理系任禾.今年你自驾游了吗?[N].华东旅游报,2006-06-13A10.
[6]ArieReichel,OdedLowengart,AdyMilman.RuraltourisminIsrael:servicequalityandorientation[J].TourismManagement,2000,21(5):451-459.
[7]冯淑华,沙润.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J].地理研究,2007,03:616-624.
[8]经济视点报记者梁燕.回归国内发展特色乡村游[N].经济视点报,2010-02-04003.
[9]徐澄.南京市乡村自驾车旅游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10]EdwardInskeep.旅游环境计划.地理译报,1989,3:26-29
[11]郭静.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调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
[12]郭进辉,孙玉军.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影响感知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02:185-189.
[13]GoszJR.Non-pointsourcepollutionofwaterbyrecreation[M].EisenhowerConsortiumBullPress.1982:173-181.
[14]付恒阳.旅游对景区生态的负面影响及景区生态保护研究[D].长安大学,2014.
[15]奉钦亮等.泛漓江流域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
[16]赵新勇.生态旅游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措施[J].中国林业企业,2005,01:24-26.
[17](苏)柯夫达.土壤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56-58.
[18]陆诤岚,陆均良,李云云.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影响国外研究述评[J].经济地理,2009,01:130-133+152.
[19]苏盛刚,孙红瑜,尹冬冬.生态旅游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解决措施[J].林业勘查设计,2010,02:46-47.
[20]戴建兵.临安市农家乐旅游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研究[D].浙江林学院,2008.
[21]郭进辉,孙玉军.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影响感知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02:185-189.
[22]洪霞芳,汤勇源.居民对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的感知与态度分析——以江西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4,10:73-77.
[23]李娟.论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中自然生态环境的立法保护[D].山西财经大学,2013.
[24]徐文兵,吴承涛,蔡碧凡,李旭芳,夏盛民.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综合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10,03:144-149.
[25]张欣然.社区居民对都市近郊乡村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的实证研究——以成都花香果居景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12:243-248.
[26]黄丹霞,李力.居民对旅游环境影响的感知研究——以广州白云山风景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28:3974-3978.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