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蒙古族顶碗舞蹈的艺术特征

摘要

舞蹈既是民族精神的传承符号,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蒙古族民族民间舞蹈角度出发,以其中的《顶碗舞》为研究对象,它作为蒙古民间舞蹈的代表作品充分体现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纯净、热情豪爽的品质,也展现了蒙古族的文化民族特色。本研究以蒙古族顶碗舞为基础,详细分析该舞蹈的现状、历史演变、情感倾注、技术特点以及艺术特征等方面。取精去粗,在保留传统舞蹈文化特点的基础下,加强蒙古族舞蹈与现代社会人文与技术的紧密联系,希望能够有助于蒙古族顶碗舞在当代社会当中得到更好的发扬和展现。

关键词:蒙古族顶碗舞;发展与思考;艺术风格;

一、顶碗舞的艺术特征

(一)顶碗舞舞蹈的艺术风格

“顶碗舞”受地域、历史风俗的影响而形成的风格独特,舞姿优美。舞蹈一般用轻巧的小碗,有时还在碗里盛着清水,舞者们跟随音乐缓缓起舞,使舞蹈更加深入人心,表现出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开朗。 “顶碗舞”的伴奏多以民族古典乐器为主, 比如马头琴、三弦、四胡、扬琴等,现在加上了许多现代乐器,比如电子琴、架子鼓,小提琴等,使伴奏更具多样化,。蒙古族“顶碗舞”舞曲大都是即兴演唱的民歌,并无固定旋律和节奏形式。在音乐的引导下,人们极为自然的舞动身躯,并将强烈的情感注入舞姿。需要注意的是,顶碗舞的表演形式较为随意,且外部条件宽松。简而言之,群众利用碗筷撞击声形成简单的节奏,能够有效增强舞蹈的趣味性。由于限制条件较少,草原人们极为偏爱顶碗舞。再加上此类舞蹈动作难度较小,在草原上的普及率非常高。顶碗舞是一种自娱性舞蹈风格, 它的自由欢快更能获得旁观者的共鸣。同时这种舞蹈结合高难度的,人们不曾了解的杂技动作, 从而带有很强的技术性和观赏性,使人们享受这种过程和结束后的韵味。

男性顶碗舞的风格特征:根据舞姿来看,草原男性身材魁梧,性格慷慨豪迈,所以舞蹈中加以夸张了男性顶碗舞的幅度与动作,使男性本色得以彰显。除此之外,草原居民非常喜爱骑马。马的俊美、勇敢、坚毅代表了男儿们的品行,所以男性顶碗舞大都还原男性在骑马时的动作状态和情景。《草原酒歌》采集了蒙古族宗教信仰活动中的男性顶碗的仪式和风俗,使舞蹈风格变得更加贴近生活。与此同时,男性的舞姿更为洒脱。舞蹈中男性张开双臂的舞蹈动作表达了他们重情重义的精神。“圆”在蒙古族民间舞蹈中是非常重要的, 它使线条流畅、韵律十足。从蒙古族居住的蒙古包的圆形和古时一直传承到现在的圆形图腾都能体现出草原人们对于圆形的青睐。因此,顶碗舞中也融入了不少类似元素。简单来说,舞者要用手、腰、胸、跨画圆表现出来,使舞蹈刚柔并济,有始有终。舞蹈以在马背上跳顶碗舞为框架, 利用胯部、腰部、肩膀以及手臂等上肢部位进行配合,而下肢学习马奔跑的姿态。其中根据马的奔跑动作加以创新改编的走马步,还有大幅度快速向前的碎跑步,在单腿跪地舞蹈动作中加入绕圆动律,使人们仿佛看到一群骏马从远处跑来的画面。

女性顶碗舞的风格特征:蒙古族的女性拥有着男性的直爽自在又拥有女性独有的柔情细腻,这样的性格特点使女性顶碗舞相比之下显得更加柔情优美。舞者们头顶着小碗,配合着手、腕、腰的扭动,抖着肩、舞动着裙摆,持续交换位置,使队形发生变动。通过这种方式,使队形变得更加流畅,在观众的视线上呈现的各种传统审美图形,让舞台成了一个流动的火焰流动在观众眼中。在表演顶碗舞的时候,女性所表现出来的细腻、灵动和质朴,如娟娟溪水流入人们心中。

(二)顶碗舞的艺术形式

从类型上看,风俗性舞蹈、自娱性舞蹈以及表演性舞蹈共同构成了蒙古族顶碗舞的表演形式。由以前的自娱性舞蹈在蒙古族人民的不懈努力与创新发展下慢慢走向舞台走向人们的眼前。

1.民族自娱性舞蹈:对于顶碗舞而言,其民族特点非常明显,且风格与动作较为新颖。草原人民大多能歌善舞,尤其是在聚会上,他们便将茶杯或碗放在头顶,握着竹筷和酒盅等物品,伴随音乐随性起舞的蒙古族舞蹈。当时的顶碗舞的动作没有固定的套路,舞者要掌握击打节奏和基本动作,便可进行现场发挥。需要注意的是,舞者的舞姿与情绪呈正相关。因此,在舞者情绪较为亢奋时,舞蹈的渲染力越强。顶碗舞属于宗教仪式舞蹈或自娱性舞蹈,是草原人民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除此之外,此类舞蹈的节奏比动作更加重要,只需要与节拍搭配可以随性而舞,是当时人们表达心情的舞蹈。

2.风俗性舞蹈:作为部落图腾之一,雄鹰代表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精神。不少草原部落崇拜雄鹰,并将其融入顶碗舞中。通过这种方式,使其形态、气质加上当时人们相信山川地河跪拜祭祀的动作发展为顶碗舞。蒙古族民族的传统文化及民间习俗相结合使民间舞蹈更具有风俗性,记录蒙古族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顶碗舞的表演形式越来越成熟。从舞蹈风格来看,其豪放自由、柔中带刚的特点极为明显。

3.表演性舞蹈:在艺术家们的努力下,顶碗舞的表演形式愈发完善。与此同时,草原人们见证了顶碗舞从民族自娱性舞蹈到登上舞台让人们记忆犹新的过程。每一次创作都是对一直以来的总结和加深,艺术家们吸取蒙古族舞蹈文化的底蕴,又突破传统的舞蹈模式,把民族的性格特点融入在舞蹈中,让观看的人们如痴如醉。《草原酒歌》更是“顶碗舞”的一次巨大跨步,是一次传统与现代相契合的伟大作品。彰显了蒙古族的民族文化和豪放的酒桌文化,气势磅礴。从此,“顶碗舞”走上舞台,成为表演性舞蹈的一部分。

(三) 顶碗舞的技术技巧

顶碗舞在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它的技术技巧的独特性使观众为之惊叹。在表演过程中,“碗”的运用极为重要。不仅如此,舞者更倾向于凸显舞蹈的形式美,并尽力减少情节性。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们结合当代舞蹈的特点,并将其融入顶碗舞中,使该舞种变得更加优美。在此基础上,舞者必须充分发挥上肢的作用,更好的完成表演动作。需要注意的是,扔碗、挥手以及柔臂等动作均包含在该舞种当中。除此之外,拧倾动律、绕圆动律以及横韵动律共同构成了蒙古族舞蹈中较为常见的动律类型。“顶碗舞”因为需要保持头顶小碗的稳定性,所以特别需要身体的平衡和动作的稳定。舞蹈主要是以横韵动律和绕圆动律为主,横韵动律是顶碗舞最为主要的动律。横韵动律的核心就是保持腰部为中心平衡点身体进行左右摆动,双臂随着身体的摆动而进行和谐的优美的摆动。经过专业舞蹈者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加工、整理、发展和创新, 形成了一种动静相宜,且美感十足的风格。为体现舞姿的优美,舞者手臂需要大幅度的动作又不能失去顺畅软水的感觉。 肩部是柔韧含蓄的柔肩和绕肩, 而碎步、平步以及拖步均为脚下步法。在表演过程中,舞者要维持头部平稳,并保持平稳以及端庄的体态。日常训练中需要学生多多顶着碗走路跳舞,锻炼自己的稳定性,这样才能保持自己不在舞台上出错。

1.上身动作:肩在蒙古族舞蹈中占有主导地位。在保持头部的平稳下,通过肩部的扭动带动手臂、腕部、腰部,加上下肢动作的配合形成蒙古族舞蹈特有的舒展、柔美的风韵。在表演过程中,弹拨手、硬手以及提压腕等动作均为腕部动作。同时搭配呼吸上“快呼慢吸”的节奏。所以蒙古族“顶碗舞”动作的自然和谐,顺畅连贯和这些观察是分不开的。在眼神方面,蒙古族“顶碗舞”中眼睛时而眺望远方,时而眼波流转,使舞姿变得更加铿锵有力。

2.下身动作:传统性顶碗舞受游牧民族生活文化影响,下身动作较少,主要是不同幅度、快慢的曲腿步。在艺术家们的努力下,顶碗舞中融入众多现代元素,具体包括民族舞蹈以及传统秧歌等舞种。除此之外,云步、斜后点步、垫步、梭子步、三步一抬、左右搓步以及圆厂步均为顶碗舞的核心组成部分。有坐地绕腿、跪地对舞、骑腰坐背、以及单腿站背等表演形式。在融入上述元素之后,顶碗舞的观赏性大幅度提升,使观众沉浸舞蹈中百看不厌。

(四) 顶碗舞的情感表达

从实际情况来看,舞蹈属于独立性较强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表演过程中,舞者会倾注自身情感,增强舞姿的渲染力。而这一点,是武术和杂技等表演形式所不具备的。简而言之,舞者能够利用舞姿将内心世界呈现给观众,帮助他们领会到顶碗舞的魅力。因此,绚丽的舞姿并非衡量舞蹈水平的唯一标准。对于舞者而言,要让观众们身临其境,感受到这个舞蹈的内容和情感。“顶碗舞”就是这样一个存在,传统“顶碗舞”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在喜庆佳节人们跟随心中的感情随意的吆喝着音符,男人们敲着碗筷,女人们便头顶着小碗翩翩起舞,全场歌声响彻席间,使群众情感到达某个顶点,并以舞姿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草原人民的生活充满情趣与感染力。这种欢快的气氛也延续在舞台上,表演时舞者们的肢体和表情无不告诉观众们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顶碗舞》作为草原文化的体现形式之一,能够较好的反映出草原人们的特点。在此过程中,不仅是蒙古族人民的外在表达,也让宾客们放下局促与大家加快交流。在我看来这种方式应该借鉴,用行动与热情让世界更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二、顶碗舞的传承与发展

1.“顶碗舞”的传承现状

草原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核心部分。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在草原上生活的特性,导致他们崇尚萨满教,“顶碗舞”的出现与萨满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若从头追溯,便要自匈奴时期入手。根据现有资料所示,由于匈奴人占据了西汉,使“瓶舞”进入到中原。从舞蹈形式上分析与“顶碗舞”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由此判断出“瓶舞”就是“顶碗舞”的雏形。后来张骞通西域将《瓶舞》带回中原。明清时期倒喇舞蹈作为《顶碗舞》的缩影在当时的社会上得以传播与发展。20世纪50年代建国后,蒙古族舞蹈艺术家斯琴塔日哈融合“顶碗舞”不同的舞蹈发展与精髓, 编创的《顶碗舞》首次登上舞台,便让观众们眼前一亮。舞者利用绚丽的舞姿,提升了观众的审美体验。需要注意的是,赵林平在研究该领域时,选取饮酒礼仪为视角,对顶碗舞展开深入探究[1]。在其努力下,顶碗舞获得了更多观众的认可。与此同时,学界也更为关注草原舞蹈文化。而《大顶碗》舞蹈的出现,使顶碗舞成为蒙古族的标志。在2007年,《草原酒歌》获得了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表演金奖,其作者正是赵林平。从作品内容来看,赵林平融合筷子舞与顶碗舞的特点,既能提升舞姿的美感,又展现了草原魅力。在欣赏舞蹈的同时,观众们能够跟随舞者来到草原上,一边了解蒙古族的文化,一边感受草原风情。需要注意的是,在众多艺术家的推动下,顶碗舞逐渐成为主流舞种之一。不仅如此,观众们也对草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民族融合变得更加顺畅。

“顶碗舞”的发展研究:当今由于人们对传统舞蹈文化的忽视和缺少传统舞蹈发展的平台,导致《顶碗舞》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加上了搬后腿、搬旁腿以及劈叉等吸睛动作。在这种情况下,该舞蹈变得不伦不类,艺术价值大幅度下降。因此,可以认定《顶碗舞》是不正确的、急功近利的发展。但是创新一直是我国的发展理念,为了使我国宝贵的传统舞蹈得以发展和传承,就必须在保留蒙古族舞蹈的文化基础下添加更新颖能够吸引世界眼光的内容。例如技术技巧的创新, 舞蹈中顶碗、抖肩、前俯后仰仅是舞蹈的基本动作形式, 我们可以从基本动作入手, 对其加以深化和提高, 可以融入更多具有欣赏性的舞蹈动作,包括以碗为主的动作有45度顶碗旋转、顶碗跪转、歪顶碗转等都是对蒙古族顶碗舞技术技巧的创新。另外蒙古族顶碗舞的创新要以蒙古族日常生活作为借鉴,了解蒙古族人们的生活动态、了解蒙古族与众不同的民族知识,从中得到启发整合创作出令人惊叹的舞蹈内涵。这样才能使“顶碗舞”保留其传承情怀的前提下优化发展。

三、结语
本文从传统蒙古族舞蹈角度出发, 以“顶碗舞”作为基准点, 针对蒙古族顶碗舞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全方面的分析。顶碗舞的风格独特,且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舞者的演绎下,鲜明的民族特点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体验。现在《顶碗舞》成为蒙古族舞蹈文化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应该更加提升其本身的文化精神。因此,相关学者要加大研究力度,深入挖掘民间传统的艺术价值。通过这种方式,使人们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希望“顶碗舞”在世界舞台上也发挥自己力量,在给观众带来审美体验时,帮助他们认识到华夏文明的魅力。

浅析蒙古族顶碗舞蹈的艺术特征

浅析蒙古族顶碗舞蹈的艺术特征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2年12月7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1350.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12月6日
Next 2022年12月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