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是对1997年以来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了经验分析,对生产性服务贸易行业的贸易竞争指数和Michaely竞争优势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不合理,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国际竞争力弱,发展不平衡。最后,本文分析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贸易;贸易结构;贸易竞争力
一、生产性服务贸易现状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全球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服务业在所有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日益突出,生产,就业,投资和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1970年仅为700亿美元,到2007年已经增长到32600亿美元,37年间增长了46.6倍,占世界出口贸易也上升到1/5,服务贸易发展速度呈现更比货物贸易的趋势在世界贸易,服务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逐渐成为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服务贸易的发展,成为推动国家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服务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粘合剂,以服务为中心的产业价值链环节串联连接,是先进国家工业化后期工业化的重要特征,因此,生产性服务贸易已成为重要内容服务贸易及发展趋势。从全球的角度来看,生产性服务贸易已经上升为服务贸易的主要内容,世界发达国家如X,英国,德国,所以非常重视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为国内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货物贸易的强劲增长的支持下,中国,服务贸易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服务贸易总额由1982年的44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30600.5亿美元,增长69.6倍,年均增长率超过17%,高于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和国际服务贸易,年平均增长率。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在全球服务贸易出口国中的排名也从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7位,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服务贸易出口的。在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为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出口贸易结构、促进贸易竞争力已逐步显现。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近年来,中国的服务贸易总量增长与结构失衡的矛盾依然突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消费服务品质优良的服务产品的竞争优势并没有得到更好的推广。更多的现代感,作为中间投入品的生产性服务贸易不仅是消费者的服务贸易发展,以及缺乏国际竞争力,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利益分配。因此有必要对生产中国服务贸易结构和贸易竞争力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便找到推广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对策。
二、生产性服务贸易文献综述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由马赫卢普首次提出,他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产业输出。随后,green2field,生产者服务业企业,非营利组织和XX主要的生产者而不是最终消费品的产品和服务劳动,他首先从产品属性或需求角度揭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内涵和后来通过褐变和single2mann深化和发展。
马蒂内利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与资源的分配和流通有关的活动,产品和过程设计与创新相关的活动,和生产组织和管理有关的活动,这一概念得到广泛认可的早期研究者。我国学者李江帆,比利肖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指那些为了满足需求,中间向外公司和其他组织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投入服务,为企业进一步生产,主要用于满足最终直接消费和个人需求的行业。一般来说,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服务,通常属于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生产性服务业生产者服务贸易进出口。
国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对一国贸易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这些研究大部分生产性服务贸易为生产所需的中间品贸易。马库森生产性服务贸易模型强调生产性服务业内部专业化或内部积累效应,以及生产性服务贸易和最终产品的贸易互补性问题。弗朗索瓦的生产性服务贸易模型强调生产服务部外部专业,使所有参与生产性服务贸易,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帮助提高国内专业化水平和融入国际专业化进程。vanmarrewijk在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服务的技术差异和服务强度差,生产性服务贸易中的最终产品的贸易功能,指出一个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缓慢或下降,最终使国家贸易失去了优势。
马库森从微观躺在一个国家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必要性,他认为,当一个生产者服务不足可能是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内容,弥补了国内最终产品由于缺乏相关服务投资比较劣势。
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国内外,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生产服务包括服务类型的定义是模糊的。为了促进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与国际比较重,WTO之《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将国际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共142个服务项目;中国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BPM5)关于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下服务贸易统计的要求,将服务贸易分为运输、旅游、通讯服务等12大类。研究的出发点和研究目的的不同,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定义的类型也不同。王素芹,孙燕(2008)运输,金融,保险,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使用费和许可费,咨询,广告作为一种生产性服务贸易;王蓉言,燕齐(2009)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定义是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建筑,金融,保险,版权和许可服务等服务业务及其他七个部门。
根据“中国国际收支”国际服务贸易和贸易统计数据库(贸发会议)对服务贸易的统计分类,作为体现现代生产性服务贸易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的特点,以及后续研究的国际比较研究,这将是生产者服务贸易分为通信,建设,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特许权使用费和其他6类。虽然运输服务与生产服务功能,但消费者服务也占相当大的比例,和运输的整体服务转向劳动力密集型服务,所以在本文中淘汰。
本文分析选择从1997年以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数据。我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数据,一是考虑到数据的可用性和完整性。1997以前,中国服务贸易统计分类仍然是不完整的,如“专有权利使用费和许可证费用”不在国际收支标准批准,后来有一个完整的和持续的服务贸易统计;二是进入第二十一世纪以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作用,世界服务贸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服务贸易,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其中最重要的特点,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迅速。此外,1997年以来是我国服务贸易在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使得研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和未来。
三、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分析
随着商品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在中国的总量不断扩大,服务贸易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服务贸易总体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贸易顺差到九十年代的剩余赤字。从内部结构,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消费服务在旅游业,建设和进一步发展,具有现代意义,作为中间投入品的生产服务,金融,保险,如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信息服务。
(一)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情况
本文列表比较了1997~2008年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额、出口额、进出口总额、贸易差额以及占服务贸易比重的总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1997年以来,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出口额由1997年的12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204.0亿美元,12年间增长了17倍;进口额由360.5亿美元上升到326.7亿美元,增长了9倍;进出口总额由1997年的480.5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530.0亿美元,增长了11倍,特别是2005年首次超过200亿美元以来,发展更加迅猛,三年中增长了138%,生产性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总体的比重逐年上升。但在总金额逐渐扩大的同时,生产性服务贸易发生在持续的贸易赤字,以及赤字规模逐年扩大,超过整体服务贸易逆差。生产性服务贸易逆差,已成为中国服务贸易总体亏损的谎言。虽然近两年的生产性服务贸易赤字有所减少,但减少赤字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仍有待观察。
(二)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结构分析
从进口份额上看(如表2所示),保险服务,版税和许可费是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部,在第一位置,两部门在大多数年接近整体服务贸易进口总量的15%,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份额到达3/4。建筑服务份额逐年下降,但近年来,趋于稳定。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的比重不是,和整体呈现下降趋势。通信服务的进口比例相对稳定,在1%附近。总体上,生产者服务贸易进口占的比例,服务贸易进口逐年增加,12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第二十一世纪以来,分享更多的稳定,一个小稳步上升的趋势。
(三)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分析

生产性服务出口则表现出与服务进口不尽相同的特征(如表3)。金融服务业占超过最低,近年来一直稳定在0.0%低水平。进口服务的最大比例的保险服务,版税和许可证费用在生产性服务业出口份额很小。相对而言,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建设服务中占有较大且增长迅速,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从0.0%增加到4.0%,成为增长最快的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出口部。进出口结构,通信服务仍然是小变化。
从生产性服务贸易为一体,虽然出口占整体服务贸易出口逐年增加,并快速上升,由1997年的4.0%上升到2008年的13.0%,但总体比例仍然偏低,与进口比例差异。

四、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分析
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国内外学者采用贸易竞争指数(TC)和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和其他工具来衡量,本文分析这一方法,但选择指数,利用贸易竞争指数和Michaely指数分析,之所以采用这一分析工具,是因为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衡量的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将能够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更清楚地反映。
(一)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反映相对于世界市场上由其他国家所供应的一种产品而言,本国生产的同种产品是处于效率的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以及优劣的程度,是分析行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的一种有力工具。其计算公式为:TCi=(Xi-Mi)/(Xi+Mi)。式中TCi表示第i种商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Xi表示第i种商品的出口额;Mi表示第i种商品的进口额。TCi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1],其值越接近于1,表示一国在该种商品的出口上具有竞争优势;越接近于-1,表示一国在该种商品的出口上竞争力较差。表4是中国服务贸易总体、生产性服务贸易整体和分部门的TC指数变动情况。
从整体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对我国不具有比较优势,技术指标已低于零。这反映了中国服务贸易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而贸易逆差逐年扩大,综合竞争力和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仍然是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从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更加明显,在多数年份指数已遍布-0.50,总体无显着改善,经过五年的相对稳定时期,从2006才有所回升,达到2008-0.04,反弹趋势更加明显。从生产性服务贸易部门,部门竞争力差异,除了建设服务,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近年来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外,其他部门一般不具有国际竞争力,保险服务,专利权费和使用费不具有国际竞争能力。
建筑服务在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占比较大,由该部不具有比较优势,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提高竞争能力。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在2005前的竞争能力的缓慢上升,竞争优势2006后增加后。专利使用费和许可证费用,保险服务TC指数已负面和消极逐年扩大,反映了中国的技术,资本,知识服务业的发展是非常薄弱,国际竞争力很低。金融服务TC指数是2001年为正,其余年份均为阴性,表明相对较低的总体下降,但更多的挥发性。在个人通讯服务多年的竞争优势明显,但也波动,不稳定的竞争优势。
下图1显示了: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波动趋于收敛慢提;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劣势,但近年来迅速崛起;从部门来看,建设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竞争优势的趋势;保险服务,皇族版税一直在竞争在国际比较劣势,TC指数在-0.02以下,且竞争力状况尚无明显的改善迹象;金融服务波动较大,通讯服务TC值在0附近波动,竞争力状况很不稳定。
(二)Michaely竞争优势指数(MI值)分析
Michaely指数从另外一个角度衡量了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它综合考虑了一种产品的出口和进口分别占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的份额。其计算公式如:MI=Xi/ΣXi-Mi/ΣMi。其中Xi和Mi分别表示第i种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ΣXi和ΣMi分别表示某类商品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MI数值的变动范围亦为[-1,1],正数越大表示竞争力越强,负值越大表示越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由此计算的服务贸易总体和分类MI值如表4所示。

由表4和图2可看出,因为Michaely指数考虑进出口份额的大小,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各行业发展不平衡,显示更加清晰。关于服务贸易的一般结论,Michaely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接近。该指数已低于零,总体不具有国际竞争能力。但由于Michaely指数考虑到大小的进出口份额,虽然中国连续多年的服务贸易逆差,但进出口总额逐年增加,国际市场份额逐步提高,我从1997年的0.0607上升为2008的0.0460,略有上升的趋势,这一点与指数特征显示略有不同。
MI指数将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比较劣势展示得更加突出,MI值一直位于-0.0600以下,且连续五年位于-0.1200以下,由于生产性服务贸易在总体服务贸易中的比重较小,出口份额也较小,因此总体处于竞争的劣势也就是自然的了。但自2006年开始,生产性服务贸易MI指数连续上升,且上升的趋势较为明显,这一点与TC指数的分析略有不同。
MI值的分析表明,在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部门中只有建筑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通讯服务和金融服务的MI值围绕0值波动,起伏不大,这可能与中国这两个服务贸易部门的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有关;保险服务、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竞争劣势最明显,MI值持续下降以后一直在低位波动,这也说明中国在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贸易方面还十分薄弱。
生产性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更加突出,我已经找到在-0.0600以下,并连续五年在-0.1200以下,由于生产贸易服务贸易服务一般较小比例的出口份额比较小,所以总体上处于不利的竞争是自然的。但自2006年初,该指数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持续上升,并呈上升趋势更加明显,这与指数分析略有不同。MI值分析表明了中国的生产性服务贸易部门只建设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通信服务和金融服务MI值在0值的起伏不大,这可能与中国的服务贸易行业相关程度低的对外开放世界;保险服务、版税和许可证费用竞争劣势是最明显的,MI继续下降以来一直在低波动,这也说明中国的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贸易仍然是很弱。
五、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不足
在本文中,全面分析了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出口贸易结构,计算了生产性服务贸易部贸易竞争力指数和Michaely竞争优势指数,通过近十二年的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进口出口结构不合理。在整个中国服务贸易主要依靠传统的服务行业的支持,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很小,无论是进口或出口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主要是利用自然资源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现代意义的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的沟通,建设,保险,金融,计算机信息,使用费和特许权使用费和其他生产部门对中国服务贸易的贡献很小,平均只占服务贸易进出口约10%20%。这和世界服务贸易结构变化趋势形成了巨大的反差,1990-2005年,世界服务贸易,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版税和许可证费用为代表的现代生产性服务型的比例从37.5%到47.0%中国逐渐发展,生产者服务贸易的发展仍有巨大的差距。而生产性服务贸易内部进出口结构不合理,知识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的建筑服务占更大,更多的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的特点,金融,保险,版税和许可证费用的出口份额很小,而进口占了很大的比例。进出口结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的服务贸易,进而影响整体水平的发展,严重制约了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第二,生产性服务贸易出现持续的贸易逆差,贸易的总体竞争力弱,发展不平衡。1992年以来,中国服务贸易赤字后的第一次出现,除了个别年(1994),中国的服务贸易逆差已。特别是近年来,服务贸易逆差逐渐扩大的趋势。作为回应,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竞争力指数已低于0。在服务贸易逆差,生产性服务贸易逆差贸易赤字几乎贡献了全部内容,在大多数年,生产性服务贸易逆差大于整体服务贸易。特别是,知识,反映了中国资本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贸易保险,版税和许可费,始终处于竞争的劣势,并有巨大的贸易赤字。
六、如何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根据以上结论可得如下的启示:
(一)中国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调整
第一,正确的看待生产性服务的贸易逆差,再适当的扩大资本技术密集型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导入。大多数服务贸易行业有不同程度的赤字表明,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但从动态的角度看,适当扩大生产性服务贸易特别是新兴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进口实现中国服务贸易,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国内制造业水平的提升意义。通过引进国外高水平的生产和服务,满足国内需求的高品质的服务,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还可以促进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在中国,总体水平的提高,服务贸易的发展,并通过生产服务“引进来”的实现整体服务业“走出去”。
第二,是优先发展现代生产者服务贸易,推动服务贸易结构升级。国内制度,资本,技术等因素的基础上,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行业,如建筑服务出口的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占一半左右的发展不平衡,结构很清晰。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有助于提高出口竞争力,生产性服务贸易,并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服务出口结构优化,减少对外国石油的依赖服务。长期以来,我国的服务业国家垄断程度高,只有服务业的深刻改革,加快服务业的市场化进程,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快速增长。除了具有战略意义或提供的服务的适当保护,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有效的,完善的市场体系,限制垄断,服务竞争,有序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综合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完善服务贸易和服务贸易法律制度。中国服务贸易立法必须加强团结和透明度的努力,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依据相关国内立法。为保证健康服务产业发展,应加强对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服务方面的研究,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法律制度,以提高服务业发展的法律支持。
(二)加大服务业的国际直接投资和贸易人才的培养
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和服务贸易出口是高度相关的。其功能主要体现为:一方面,增加了我国的资本资,从生产角度功能影响服务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建立将构成对服务的需求。为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吸引外资是必经之路,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的一种手段,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广先进服务元素形成特别增加服务贸易人才,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同时发生的,服务行业的“人与人”的服务业标准化的特色服务行业人员,质量要求高。提高人力资本素质的培养和引进的层面,我们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而且还通过优惠政策,尊重人才和科学的激励机制,加强力度引进海外人才。
参考文献
[1]殷凤.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7(1).
[2]丁勇,朱彤.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7,(3).
[3]袁其刚,时英,张伟.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及对策分析[J].商业研究,2006,(23).
[4]董小麟,董宛玫.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及服务业结构缺陷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6(11).
[5]赵明.服务贸易竞争力定量分析及竞争力提升对策[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6(6).
[6]李江帆,毕斗斗.国外生产服务业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11).
[7]王荣艳,齐俊妍.东亚生产性服务与商品的贸易模式研究:基于制造业生产分割框架的探析.世界经济,2009(2).
[8]汪素芹,孙燕.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及其结构分析.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11).
[9]Markusen,J.,Rutherford,T.,Tarr,D.TradeandDirectIn2vestmentinProducerServicesandtheDomesticMarketforEx2pertise.CanadianJournalofEconomics,2005,38(3):7582777.
[10]Marrewijk,C.,J.Stibora,A.Vaal,J.M.Viaene.ProducerServices,ComparativeAdvantageandInternationalTradePat2terns.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9,42:1952220.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