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采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以问卷的形式对盐城高校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人际交往能力、焦虑的现状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结论如下:
(1)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以下,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年级和生源地等方面差异不显著;
(2)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以下,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年级和生源地上差异不显著;
(3)大学生整体处于中度焦虑水平,在性别、年级、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不显著;
(4)本研究没有发现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对人际交往能力、焦虑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时间管理;人际交往;焦虑
1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时间是一种日常生活中非常宝贵的资源,它无可替代,也无法贮存,但却可以进行有效的管理[1]。学会科学地管理时间是现代人在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素质。时间管理可以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对时间进行合理地计划与运用与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它对个体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对时间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能够提高学习成绩及生活质量。时间管理指消耗同等的时间,尽可能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和有效程度的控制工作,是由于个体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不同而被要求的一种内在管理素质[2]。时间管理是关系大学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大学生不断地去学习。
在查阅大量文献后发现,针对时间管理学的研究已经历了数个过程。从Britton[3]提出时间管理到黄希庭[4]等提出时间管理倾向可以看出,时间管理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对于时间管理的研究和实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相关研究证明,青少年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人际交往能力存在一定的关系,大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上的得分对于人际关系有较好的预测作用[5]。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这一问题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6]。大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活动时经常表现出紧张不安甚至焦虑等负面情绪[7]。时间管理倾向作为一种人格特征,它可以调节人们接物待人的方式,可能是影响大学生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将对三者的关系进行探索,分析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是否会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焦虑造成影响,以期获取一些建设性的结果,对大学生调整人际交往提供理论依据。为大学生焦虑问题的改善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并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为有效提高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实践指导。
1.2概念界定
1.2.1时间管理倾向
对于时间管理的研究,Britton[8]等是先行者。时间管理倾向具有多个维度和层次结构[9],作为一种人格特征,它影响个体运用时间的方式。目前,国内外心理学者已经对时间管理倾向的组成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即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以及时间效能感。时间价值感是个体如何认知时间和对待时间的观念和态度,它通常带有感情因素,用来指导怎么去运用和操作时间,是时间管理金字塔的基层部分。时间监控观是个体内在的于实践中利用时间处理事物的能力,它通常体现为外在的活动,如课程的编排、目的行为、任务的步骤分配、所得成绩的检验这些监控活动。时间效能感关系到个体管理时间的信心,以及对于自身行为能力的估计,它制约着个体操作和利用时间的能力。
1.2.2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在人类社会交往活动中,个体存在与他人交往的意愿,并且付诸于积极地参与社会交往,进行有效和适度的交往行为,从而让自己的社会关系更加和谐的能力。在校期间的大学生,通常具有活跃的思想,充沛的精力,广泛的兴趣,他们迫切需要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他们希望通过适宜的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满足自己学习生活上的各种需要。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在其人生中具有重要意义,存在于所有社会活动之中[10]。
1.2.3焦虑
焦虑是一种基本人类情绪,是人类在与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焦虑并不意味着都是医学上的病理情绪。在某些情况下,适度的焦虑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充分地调动身体各部分的机能,提高个体的反应速度,以更好地状态面对突发状况。当具备某些病理性特征并且正常的社会功能受损的情况下,会成为病理性焦虑,它对于人类的身心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1]。
1.3研究现状
1.3.1时间管理倾向相关研究
就时间管理倾向的研究对象而言,目前关于大学生群体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对重庆三所大学选取有效被试541名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焦虑的研究测得[12]:541名大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三个分量表上的得分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时间价值感35.97±6.73、时间监控观76.71±12.44、时间效能感34.57±5.38。安梦斐[13]选取河南省某大学护理专业两个匹配的班级进行实验,研究测得:干预组在干预前时间管理倾向三个分量表上的得分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时间价值感35.96±5.57、时间监控观74.52±10.09、时间效能感35.04±3.23。干预后分别为时间价值感43.39±13.83、时间监控观91.43±10.21、时间效能感40.65±4.32.对照组分别为时间价值感38.13±4.88、时间监控观73.83±13.75、时间效能感35.04和时间价值感37.57±5.57、时间监控观72.83±9.34、时间效能感33.13±3.52。干预组在时间管理培训后收效显著,得分明显提高,而对照组得分没有显著性变化。
1.3.2人际交往能力相关研究
甘露[14]等在广州市内选取9所高校,抽取1600名在校生作为被试,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总分在8分以下的人际交往能力良好者占67%;总分位于9至14分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存在一定困扰者占26%;总分位于15至28分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存在较大困扰者占6%。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在性别上差异显著,男大学生的得分要明显低于女大学生。在具体交往能力得分上,男大学生要高于女大学生;而女大学生在异性交往能力、交谈能力等的得分要更高一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农村地区学生的交际能力,尤其是异性交往能力都要弱于来自城市地区的学生。
1.3.3大学生焦虑的相关研究
辛自强[15]等选取1993年至2009年,共涉及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总样本量分别为29543人和29694人,最大样本量为3686人,最小样本量为56人作为被试数据库。首先对年代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均值进行分析,以检验是否存在年代效应;其次考察1993年至2009年大学生的状态和特质焦虑水平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状态焦虑水平与年代的相关极其显著,特质焦虑水平与年代差异也较为显著。这证明17年间,我国大学生的状态和特质焦虑水平越来越高。周永安[11]选取广州2011级大学新生作为被试,运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Zung于1971年编制焦虑自评量表的修订后的中国正常人常模。
1.3.4三者的关系研究
涂涛[16]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时间管理倾向和特质焦虑的关系研究比较丰富,在时间管理倾向上得分越高的被试,在焦虑上的得分就低。陈本友[12]等人的研究表明:低时间管理倾向的大学生在焦虑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高时间管理倾向者,即越是不擅长把握时间的大学生,就会越焦虑。彭春江[17]以大理学院为例对体育学院大学生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考试焦虑总分与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其各个因子上的得分呈负相关。但是,较少有文献讨论时间管理倾向与病理性焦虑的相关关系。
关于时间管理倾向与人际交往能力相关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刘建平[18]等人的研究表明:时间管理倾向高分者比低分者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时间效能感维度对社会适应能力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孙鑫[5]等人的研究表明:时间管理倾向中的时间效能感因子能够较好的预测适应性中的人际关系适应。
基于以上,总结如下:(1)国内关于时间管理倾向与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一般局限于时间管理倾向与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此方面缺乏针对具体领域的深入研究。(2)国内时间管理倾向与病理性焦虑研究甚少,需进一步探究。(3)关于时间管理倾向与人际交往能力、焦虑这三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并未出现,尚且缺乏统一的定论。所以决定探究其三者之间的关系。
2研究设计
2.1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采用文献法和问卷法,对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人际交往能力和焦虑的总体情况及其差异进行分析,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
2.2研究方法
2.2.1研究对象
以盐城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32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为93.75%。被试具体情况如下:男生144人,女生156人;城镇户口169人,农村户口131人;独生子女168人,非独生子女132人;文科155人,理科145人;大一到大四分别为:40人,65人,58人,137人。
2.2.2测量工具
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是由黄希庭[4]等人编制的,涉及三个部分:时间价值感量表(包含10个项目)、时间监控观量表(包含24个项目)和时间效能感量表(包含10个项目)。量表分为5级评分,即“完全不符合”赋值1分,“比较不符合”赋值2分,“不确定”赋值3分,“比较符合”赋值4分,“完全符合”赋值5分。量表经过同质性信度和重测信度检验结果得出,量表同质性信度为0.61至0.81之间,重测信度系数为0.71至0.85之间。其中第9,17,27,30,41项目反向计分。本研究已对反向计分题进行得分转换。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量表,是林迪奇[19]等人编制的,根据Buhrmester[20]的人际交往能力问卷改编,分为人际关系建立能力、适度拒绝能力、自我表露能力、冲突控制能力、情感支持能力五个维度,共有40道题,量表分为5级评分,即“完全不符合”赋值1分,“比较不符合”赋值2分,“不确定”赋值3分,“比较符合”赋值4分,“完全符合”赋值5分。量表经过检验得出α系数为0.70至0.82之间。
焦虑自评量表(SAS)由Zung于1971年编制[21],共有20道题目,量表分为4级评分,即“没有或很少时间”赋值1分,“小部分时间”赋值2分,“相当一部分时间”赋值3分,“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赋值4分,其中第5,9,13,17,19项目反向计分。本研究已对反向计分题进行得分转换。
2.3施测步骤及数据处理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被试,当场完成并回收问卷。将整理出的有效问卷数据通过SPSS19进行分析,首先进行整体状况的描述统计,接着进行人口学变量的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然后分别进行时间管理倾向和人际交往能力、焦虑的相关分析,最后回归分析。
3结果
3.1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结果
3.1.1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总体状况
将时间管理倾向的总分和各因子得分进行描述统计,结果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各维度均低于中等水平。
3.1.2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差异检验
3.1.2.1大学生时间管理的性别差异检验
通过对大学生时间管理的性别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各维度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p>0.05)。
3.1.2.2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年级差异检验
通过对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年级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大二学生的得分略高于其他年级,大三学生的得分略低于其他年级。但是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各维度在年级上差异不显著(p>0.05)。
3.1.2.3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生源地差异检验
通过对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生源地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生源地为城镇的大学生得分略高于生源地为农村的大学生,但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各维度在生源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1.2.4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检验
通过对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5:

从表5可以看出,独生子女的得分略低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维度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不显著(p>0.05),而时间效能感维度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非独生大学生在时间效能感维度得分上高于独生大学生。
3.2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结果
3.2.1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总体状况
将人际交往能力的总分和各因子得分进行描述统计,结果如表6:

从表6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均低于中等水平。
3.2.2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差异检验
3.2.2.1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性别差异检验
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性别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如表7:

从表7可以看出,大学男生在适度拒绝能力维度上的得分上高于女生得分,大学女生在人际交往能力总分及其余各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生,但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p>0.05)。
3.2.2.2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年级差异检验
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年级差异进行单因素检验,结果如表8:

从表8中可以看出: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在年级上差异不显著(p>0.05)。
3.2.2.3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生源地差异检验
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生源地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如表9:

从表9可以看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在总分和各个因子在生源地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
3.2.2.4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检验
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如表10:

从表10可以看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总分及人际关系建立能力、自我表露能力、冲突控制能力、情感支持能力维度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不显著(p>0.05)。而适度拒绝能力维度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非独生大学生在适度拒绝能力维度得分上高于独生大学生。
3.3大学生焦虑的结果
3.3.1大学生焦虑的总体状况
将焦虑自评量表的得分进行描述统计,结果如表11:

从表11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处于中度焦虑状态。
3.3.2大学生焦虑的差异检验
3.3.2.1大学生焦虑的性别差异检验
通过对大学生焦虑的性别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如表12:

从表15可以看出,大学生焦虑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不显著(p>0.05)。
3.4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和人际交往能力与焦虑的相关分析
3.4.1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人际交往能力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6:

由表18可得,在预测大学生冲突控制能力时,时间价值感因子进入了回归方程,回归方程F(2,300)=5.30不显著。在本次调查中,由于回归方程不显著,所以没有发现时间管理倾向对人际关系的预测作用。尽管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时间价值感维度与人际交往能力冲突控制能力维度相关显著,但是其中可能存在一定的中介因素等。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未能进入预测焦虑的回归方程,可能与焦虑的种类有关,后期会继续研究。
4讨论
4.1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讨论
本研究中结果发现,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在总分和各个维度上的得分都要低于中等水平,说明当前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平均水平相对较低。这与安梦斐的研究成果[13]相反,这可能是由于专业的不同,本研究选取的被试,在学生培养方面更注重理论教育,而缺少实践操作;对于实践操作的要求也较低,因此学生没有学会如何进行很好的进行时间管理。本研究的被试,许多专业到大四都未能得到较好的实习机会,课程安排的也相对宽松,尽管有许多学生选择复习考研,但是大部分人半途而废,功亏一篑。缺少精度较高的实践操作,因此大学生的执行力也相对较差,在时间管理的目的性、计划性及利用时间的技能上不太好,缺乏时间管理策略的培养。
本研究中结果发现,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在性别和年级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众多研究结果一致。狄敏[22]等人对大学生的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在时间管理倾向的总体情况还是各个维度上,均不存在性别差异;张永红[23]认为大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的总体情况及各个维度的得分年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因为,时间管理是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大学生活甚至一生的能力,需要大学生不断学习。
本研究中结果发现,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在生源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江苏地区巨大的考试升学压力,在高中时期学习习惯几乎差不多,对于时间管理也都大同小异,所以此类大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上差异不大。
本研究中结果发现,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时间效能感维度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在时间效能感因子上的得分要高于独生子女。这与以往以普通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结果是不一致的。这可能是因为本研究所施测的地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父母会承担很多独生子女可以独立完成的任务。而非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会鼓励孩子更加自立,他们管理时间的信心也就更充分,因此非独生子女在时间效能感因子上得分高于独生子女。
4.2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讨论
本研究中结果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低,低于李晓东[10]等人的研究成果;相近于李芹燕[24]等人的研究成果。原因可能是,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江苏地区的大学生,普遍年龄区间为95后,这一代人正是在独生子女政策最为严峻的时期成长起来的,而江苏地区是独生子女政策落实的最为到位的地区之一,并且江苏地区经济水平和教育水平都比较发达,父母长辈护子心切,在如此的环境下成长,难免缺乏人际交往活动,导致人际交往能力较低。李芹燕[24]等人的研究对象为重庆文理学院,重庆是中国4大直辖市之一,父辈对于子女的保护也比较好,因此得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理想的结论。李晓东[10]等人的研究对象为某一高校,具体地理位置并未说明,可以推测,该地区的大学生得到了比较多的人际交往机会,因而人际交往能力较重庆、江苏地区大学生更高。此外,研究的时间、家庭和学校也会造成这些差异。在调查中发现,本研究施测区域内的绝大部分高校较少组织团体活动,所谓团辅活动也只为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在学生真正存在人际交往困难问题时不能及时的引导和教育,故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较低。
本研究中结果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有研究表明[14][24],大学女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显著优于男生。这可能因为所施测的地区,男女生的社会角色、社会期待越来越相近。此外,本研究调查的学校性别比严重失调,大学生缺乏与异性交往的机会,因此,没有发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上的差异。
本研究中结果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有研究表明[24],三、四年级大学生的交往能力要明显高于一、二年级,本研究发现趋势与其一样,但是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可能与研究的地区有关。本研究所施测地区的很多大学生到了大三、大四,所得到的实习机会较少,缺乏实践指导。他们需要专门的指导来解决他们的烦恼和迷茫。此阶段遇到人际交往等心理方面的问题,可能只是处于一个萌芽期,如果及时介入,能够做到更好的干预,使大学生能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25]。
本研究中结果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存在显著的生源地差异。有研究表明[24],城市地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好于农村地区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在江苏地区,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农村地区已经和城市地区的生活水平别无二致,既然生源地本身已经很难比较出差异,那么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可能都会遇到同样的人际交往问题。
本研究中结果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中的适度拒绝能力因子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在适度拒绝能力因子上的得分要高于独生子女。根据以往研究结果,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的能力上要优于非独生子女,但还是有自我中心的表现[26]。这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在生活中人际交往的机会更少一些,因而在如何拒绝他人不合理的要求方面,不如非独生子女做的好。
4.3大学生焦虑的讨论
本研究中结果发现,大学生在焦虑自评量表上的得分高于中等水平,这与先前的研究一致。周永安[11]对广州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中国正常人常模。不可否认的是,有很多因素会对大学生的焦虑心理产生影响,例如性格缺陷问题,大学生焦虑也与其成长的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密切相关[27]。无论是家庭中要独自承担起众多父辈的养育问题的现实处境,还是就业压力、毕业即是失业的社会生活困境,都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焦虑源。
本研究中结果发现,大学生焦虑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与大部分大学生焦虑的研究结果一致[15][27]。这可能是因为,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所面对的生活压力都是一样沉重的。尽管有传统男女观念的影响,在进入社会后,男性和女性都要面对同等的重担。男性需要在学业、事业上有所成就,能够在今后挑起生活的负担,而对于当代女性来说,男性可以做到的事,女性也能够做到。这样的观念已经潜移默化的渗透到了大学生群体中。因此大学生焦虑是所有大学生都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中结果发现,大学生焦虑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有研究表明[27],大三、大四的学生焦虑程度要显著高于大一、大二的学生。这可能是因为,低年级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没有了老师的具体指导和整天做不完的作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一方面不知道怎么学,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又必须有好成绩向父母交待,这样一来,这种对学习的厌烦和茫然不知所措再加上来自父母高期望的压力,学生就容易忧郁、烦躁,引发焦虑。而高年级的大学生,即将踏上社会,对前途充满忧虑,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每一年年初定下的目标,都会在时光的消磨中化为泡影。濒临毕业的压力会对学生带来惶恐,进而引发焦虑。焦虑对于大学生各个年级也都是普遍存在的。
本研究中结果发现,大学生焦虑在生源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有研究表明[28],尽管城乡差别存在,但对城乡大学生的焦虑没有太大影响。城镇生源的大学生,需要面对买房、工作等经济压力,想要在城市中生存下去,伴随而来的是不如意的生活造成的压力,因此焦虑水平较高;农村生源的大学生,需要面对户口、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因此焦虑水平也较高。
本研究中结果发现,大学生焦虑在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15][27][28]。这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承载了太多父母的期望,而非独生子女在家庭竞争中希望得到更多的关爱,因此两者的焦虑水平都很高。
4.4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人际交往能力、焦虑的相关讨论
4.4.1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讨论
本研究中结果发现,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人际交往能力总体上呈正相关。尽管时间效能感对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5],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人际交往能力还是没有较高的相关性。人际交往和时间管理都是大学生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根据研究结果,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时间管理倾向都低于中等水平。冲突控制能力水平越是低的大学生,在冲突问题上越是犹豫不决,也就缺乏正确的时间价值感,即对于时间管理的概念也相对于薄弱。要在人际交往能力上得到强化,就需要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参与人与人的交流,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水平越高,时间管理倾向水平越高。但是两者的相关性并不显著,所以,能力出色的大学生是可以做到两者兼顾的,利用优秀的时间管理能力,合理的安排工作和人际交往。
综上所述,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时间管理倾向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但是关系并不密切。
4.4.2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焦虑的相关讨论
本研究中结果发现,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焦虑的关系并不显著。根据以往研究表明,普通大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总分以及三个维度上与特质焦虑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病理性焦虑的相关分析,发现两者间并不存在较高的相关性。究其原因,病理性焦虑与现实性焦虑的不同在于,病理性焦虑与人格特征存在更多的关联性,不会随着现实威胁的消失而消失,因此,时间管理倾向与病理性焦虑之间,还存在着中介因素,今后将继续研究。
4.5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对人际交往能力、焦虑的回归讨论
在本次调查中,未能发现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对人际交往能力和焦虑的预测作用。
学生亟须在踏上社会之前加强人际交往能力,也需要在处理工作的时候训练时间管理能力。因此,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时候,既要培养大学生去参加各类活动,得到锻炼,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要对其强调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加强时间管理能力的培训,加强大学生的时间价值感,用以调节充分活动带来的不节制,有利于调节大学生的冲突控制能力水平,这有利于推动当前环境下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积极发展。大学生焦虑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一环,但是时间管理倾向和焦虑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对人际交往能力、焦虑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5结论
本研究中结果发现,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以下,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和各维度在性别、年级、生源地方面,差异均不显著;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总分不存在是否独生子女差异,但时间效能感因子得分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
本研究中结果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以下,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总分和各维度在性别、年级、生源地方面,差异均不显著;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总分不存在是否独生子女差异,但适度拒绝因子得分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
本研究中结果发现,大学生整体处于中度焦虑水平,大学生焦虑得分在性别、年级、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差异均不显著。
本研究未能发现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对人际交往能力、焦虑的预测作用。对此将继续研究和探索。
6教育建议
6.1提高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水平
第一,学校合理安排课程,适当增加见习、实习课程,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加强生涯规划的指导,而不是流于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实践指导,时间管理培训是一种有效的技术[29],因此可以增加对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培训。在中学阶段,中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水平从初一到高三总体呈下降趋势[30],因此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时间管理培训更有利于大学生活的适应。
第二,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家长不必处处帮孩子安排好,在孩子能独立完成任务的情况下,就不要进行多余的帮助和干扰,让孩子自己去进行时间管理完成任务。家长的督促和鼓励是学生提高时间管理倾向水平不可轻视的方面。
第三,学生要在平时的训练中了解、强化时间管理能力,掌握时间管理的目的性、计划性及利用时间的技能,改善方法,提高效率。
6.2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第一,学校应创设提供良性的人际交往途径。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校应给予高度的关注,尽可能的组织全员参与的集体活动,可以采用团辅等切近大学生活的方式,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更加和谐。
第二,家长要对孩子转变态度,家长疼爱、关心孩子无可厚非,但是父母长辈珍惜孩子到包办所有事物,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就会变成溺爱。家长也不愿意让陌生人与孩子过多交流,因此家长应对孩子适当放养,鼓励孩子多跟外面的世界进行交流,以此来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第三,大学生要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大学处于中学煎熬过后的放纵期,有的人选择继续维持自己的世界,较少和他人进行交流,有的人选择天高任鸟飞,将大部分时间都浪费无意义的事物上,因此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择友观,合理的处理人际关系。
6.3降低大学生的焦虑水平
第一,学校要把大学生的竞争改造成良性竞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可以参考最近发展水平,既要对学生传递期望,也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诱导,改善大学生的焦虑状态。学校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现状,针对每个年级不同的焦虑源,开展能够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工作。
第二,家长也要关注孩子的内心想法。孩子焦虑水平的高低与家庭环境息息相关,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注重自己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影响,不要施加过高的压力给孩子。
第三,大学生要有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每个年级的大学生要试着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学着如何去调整,如何去应对,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素质,不让焦虑情绪成为阻碍自身发展的障碍。
参考文献
[1]宋美臻.浅谈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及应对策略[J].西南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4):157-158.
[2]陶宁.论大学生的时间管理[J].速读(中旬),2015,(2):234-237.
[3]BrittonBK,TesserA.Effectsoftime-managementpracticesoneollegegrades[J].JournalofEdueationalPsyehology,1991,83(3):405-410.
[4]张志杰,黄希庭,凤四海.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相关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1,(6):649-653.
[5]孙鑫,于伟霞,夏海龙,张锋.大学新生时间管理倾向与适应性的关系[J].校园心理,2012,(5):295-297.
[6]刘娟.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4,(3):1-2.
[7]鲍峥璐.大学生社交焦虑问题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2):40-42.
[8]BrittonBK,GlyunSM.Mentalmanagementandcreativity:Acognitivemodeloftimemanagementforintellectualproductivity.HandbookofCreativity[J].NewYork:PlenumPress,1989:429-440.
[9]陈挺,李好永.时间管理倾向综述[J].红河学院学报,2009,7(5):109-113.
[10]李晓东.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的实证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2,27(1):101-105.
[11]周永安.焦虑自评量表在我国高校大学生中应用的评价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12,(5):1-2
[12]陈本友,张峰,邹枝玲,杨勋,黄希庭.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焦虑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3):307-308.
[13]梦斐.护理专业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及其与成就动机、焦虑的关系及干预[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5,(4):1-2.
[14]甘露,张旭,罗德秀.广州市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J].心理卫生,2007,28(9):842-843.
[15]辛自强,辛素飞,张梅.1993至2009年大学生焦虑的变迁:一项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6):648-652.
[16]涂涛,王道阳,方双虎.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焦虑及其相关性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4):356-357.
[17]彭春江.体育专业学生考试焦虑与时间管理倾向相关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2):88-90.
[18]刘建平,熊月娥.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心理学探新,2009,29(3):70-73.
[19]林迪奇,曾楚轩.人际交往能力问卷编制[J].人格心理测试,2003,(5):23-33.
[20]Buhrmester.Fivedomainsofinterpersonalcompetenceinpeerrelationships[J].JournalofPersonality,1989,55(6):991-1008.
[21]ChagasMH,TumasV,LoureiroSR.ValidityofaBrazilianversionoftheZung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forscreeningofdepressioninpatientswithparkinson’sdisease[J].ParkinsonismRelatDisord,2010,16:42-45.
[22]狄敏,黄希庭.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和A型人格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2(12):154-155.
[23]张永红.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和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3):567-568.
[24]李芹燕.地方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研究——以重庆文理学院为样本[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9):1-2.
[25]张科青.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社会工作介入[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3,(6):1-3.
[26]薛敏,薛涛,廖大凯.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J].大学生与研究生心理研究,2011,19(3):358-361.
[27]杨玉森.大学生焦虑问题成因分析[J].当代大学生,2008,1(1):51-53.
[28]吕峰,朱孔香.城乡大学生焦虑及社交焦虑的调查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2005,18(1):30-31.
[29]MacanTH.Timemaganement:Testofaprocessmodel[J].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1994,79(79):381-391.
[30]邓凌.中学差生时间管理倾向特点及培训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6):1-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