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根据已有的有关初中生家庭环境、总体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现状调查,为研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选用《家庭环境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人际信任量表》,对上海市长宁区延安实验初级中学395名初中生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论如下:
(1)家庭环境方面,初中生家庭环境各维度总体水平中等偏上;初中生在家庭环境的知识性和道德宗教观因子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初中生家庭环境的独立性和知识性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2)总体幸福感方面,初中生总体幸福感总体水平中等偏上;初中生在总体幸福感的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因子和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3)人际信任方面,初中生人际信任总体水平中等偏上;初中生人际信任总分及各维度在性别、年级、生源地上差异都不显著;
(4)在初中生家庭环境、总体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关系中,初中生家庭环境与人际信任呈显著正相关,初中生总体幸福感与人际信任呈显著正相关,家庭环境的道德宗教观因子和总体幸福感对人际信任起到一定的正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初中生;家庭环境;总体幸福感;人际信任
1问题的提出
1.1研究背景
初中阶段是在人生中发展的一个关键而特殊的时期,在这一阶段,青少年个体已经开始接收大量的新鲜事物,他们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都开始形成。在我国开展教育改革以及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初中生的家庭环境和人际环境发生着重要变化,这对初中生的人际交往、价值观和幸福观都产生了巨大影响[1]。因此,研究家庭环境、总体幸福感与人际信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初中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父母养育孩子首先要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其次要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为此针对家庭环境较差的学生需要我们引导家长不应该放弃,努力寻找可以帮助孩子的方法,通过了解他们的需要,来创造条件引领他们的兴趣爱好到正确的方向上,通过挖掘他们的潜能,追寻良好的生活方式[2]。加上现今对初中生的关注日渐增多,使得研究初中生的家庭环境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总体幸福感的研究在国内外一直都很热门,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四条标准中其中一条是“具有幸福感”。初中学生体会到幸福,这包括多个方面:如学生兴趣爱好的学习、家庭环境的和睦、同学间关系的融洽等,这些都是组成学生体会到幸福的重要因素。幸福感同时也是初中生人格健全的关键方面,因此研究初中生总体幸福感对未来理论体系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人际信任在生活中渗透到方方面面,经研究人际信任程度较高那么更易于同他人合作,另外心理状态能保持得更健康良好。对于初中生来说,初中时期是人际信任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合作共存,提升人际信任水平能够让他们心理上更成熟,还能健全他们的人格。因此,研究初中生人际信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初中生家庭环境、总体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整理,发现对初中生家庭环境、总体幸福感与人际信任各自单方面的研究很多,但对这三者的关系研究则很少。因此,本文旨在探讨研究初中生人际信任与家庭环境、总体幸福感三者的相关关系,并希望通过此研究,能够得到一些建设性的结果,可以提供一些帮助给初中生。对于培养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改善家庭环境,提升幸福感,完善自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2概念界定
1.2.1家庭环境
虽然各国文化不同,但对家庭环境,大致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本文认为家庭环境是指国内研究的家庭软环境,即一个家庭当前所处的条件和情况,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联系而形成的的气氛和关系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和教育[3]。
1.2.2总体幸福感
目前,关于总体幸福感的定义还没有完全统一,Neugarten和Cantril[4]认为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度的认知和评价,Dicner[5]等人(1984)认为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本文采用Dicner等人的观点。
1.2.3人际信任
目前学术界对信任的概念很多,而且各有涉及的领域。郑也夫认为信任是一种相信他人行为或周围秩序的态度。Rotter相信信任是人们行为、承诺和口头或书面陈述的普遍预期的可靠概括[6]。本文选取的人际信任量表由Rotter编制,因此本文采用Rotter的定义。
1.3研究现状
1.3.1家庭环境的研究
西方国家对家庭环境的研究经历了家庭结构变量从家庭过程变量到家庭资本变量的三个阶段的发展[7]。如今,国外学者认为家庭环境中的软环境与硬环境相比在家庭教育中起到更多的影响。因此,他们更多是研究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等,认为家庭氛围、家庭暴力等是社会应该密切关注的问题。Baumrind(1991)提出将家庭教育方式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她认为民主型更有利于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健康、个性良好的可以为社会提供帮助的人。民主型家庭要求家长指导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做事或者对孩子太过溺爱导致孩子形成过分依赖父母[8]。
国内岳冬梅[9](1993)等与Baumrind的观点相似,认为家庭中的父母太苛刻、频繁的惩罚、责骂,让孩子形成“高道德”价值观,当子女在评价自身的行为和态度时,通常严厉要求自己,造成了做事战战兢兢,生怕做错事受到惩罚。而父母的过度保护孩子又会造成孩子过于依赖他人的个性以及人际关系的缺失。薛亮、朱熊兆[10]的研究结果显示:家庭环境量表总得分在性别因素上存在显著性(p<0.05),家庭环境量表总得分在年级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男女样本在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量表上的得分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吴晓颖[2]于2005年对邯郸市城乡中学各3所共700名初、高中生进行调查问卷后测得,男女生家庭环境中的情感表达因子存在显著差异(p<0.05)。家庭环境中的道德性、组织性、成功性等因子以及学习成绩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p<0.05)。家庭环境中的情感表达、矛盾性、娱乐性、知识性、道德性、独立性、控制性等因子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5)。
综上所述,目前家庭环境在国内有较为成熟的理论系统,学者们对家庭环境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
1.3.2总体幸福感的研究
国外从20世纪50年代对总体幸福感进行研究,开始于威尔森1969年出版的《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对幸福的研究为生活质量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目前的理论体系已经发展得较为全面,自90年代后,国外对总体幸福感的系统研究速度更加迅猛。
查阅国内对总体幸福感的研究,发现时间很短,而且没有很大的研究数量。20世纪90年代,国内在青少年总体幸福感的研究上,大多依靠于外国学者对青少年的幸福感进行的现状调查然而大多是面向的大学生群体。有关青少年群体进行的理论研究数量少。二十一世纪后,国内学者发现总体幸福感有很大的挖掘空间,进行的研究方法也变得更加多样。在罗然[11]的研究中,高中生整体具有积极幸福感。研究结果显示,在性别上高中生幸福感的差异显著(p<0.05),男生幸福感要显著高于女生;在年级和生源地上高中生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p>0.05)。黄毅[12]选取广西省南宁市和桂林市7所高校的1200名在校大学生发放总体幸福感量表,最终测得男性大学生总体幸福感总分均值73.17分,女性大学生72.96分,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因子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对健康的担心因子在民族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总体幸福感总分及对健康的担心、松弛与紧张(焦虑)两个因子在年级变量上存在非常的显著性差异(p<0.001),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因子在年级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与紧张(焦虑)两个因子在生源地变量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
目前国内对青少年总体幸福感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大高中学生,针对初中学生的较少。
1.3.3人际信任的研究
人际信任的研究历史较短,早期研究多聚集在社会领域中,1970年以后,信任才得到真正广泛的研究。自2000年以来,学者们越来越少单独研究人际信任。比如Stein等人对人际信任与家庭大小的相关研究中,相信青少年信任他人的程度与该青少年的家庭规模大小联系在一起,越是家庭规模大的孩子他们的人际信任水平越低。
在国内,早期学者们并没有太多地关注人际信任这一方面。而费孝通[13]是首批研究者之一,1934年费孝通调研了我国国民的人际信任结构,总结归纳了“差序结构”这一观点。在郭燕[14]的研究中,选取山西省忻州市某中学初一至高三各年级共650名学生为被试,结果显示:青少年的人际信任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等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详细来说:女生的人际信任程度要低于男生;农村青少年人际信任水平明显高于城镇青少年,而非独生子女人际信任水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随着年级增高,青少年人际信任程度降低,并且差异显著。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人际信任的关注度日益增加,具有很高的研究意义,整体人际信任理论体系相对完备。
1.3.4家庭环境、总体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
在家庭环境与人际信任的关系中,王平平、李佳孝[15]对家庭环境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显示,高中生的人际信任度的总体水平偏低,显著低于常模水平;家庭亲密度对高中生的人际信任度有显著正相关(p<0.05),家庭亲密度越高,高中生的人际信任水平也越高。在井维华、张庆强[16]对《青少年学生的人际信任度与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中,大中学生家庭环境与其人际信任度的相关不显著(p>0.05),城乡、独生与否及家庭教育方式三个家庭环境因素在人际信任度上也没有交互作用。
在总体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关系中,李东,孙海红[17]于2011年使用总体幸福感量表与人际信任量表对150名初中生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初中生在总体幸福感量表上得分与儿童马氏量表上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因此,负相关结果表明初中生的人际信任程度越高,两者呈显著正相关(p<0.05)。苏贵秀[18]2014年研究的《大学生心理弹性、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也显示,人际信任与总体幸福感总分及其6个因子均正相关显著(p<0.05)。
在家庭环境与总体幸福感的关系中,研究较少。缪丽珺、罗希[19]于2011年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针对农村200名留守初中生进行调查问卷,测得留守初中学生的总体幸福感与家庭环境量表的亲密度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家庭环境量表的矛盾性和控制性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1)。
综上所述,初中生家庭环境、总体幸福感与人际信任三个方面可能彼此有所联系,但目前国内大多只对其中两者进行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仍为空白。
2研究方法
2.1研究被试
通过分层抽样,选取上海市长宁区延安实验初级中学的学生,共发放410份调查问卷,而有效问卷395份。其中预备年级152人,初一年级102人,初二年级141人(上海市中小学采用五四制);男生203人,女生192人;城镇户口290人,农村户口105人;独生子女241人,非独生子女154人。
2.2研究工具
家庭环境量表(FES)[20]是由Moss等学者在1981年编制而成,问卷一共有90道是非题,具有较好的效度和重测信度。该量表分为10个子量表,用于评估10个不同的家庭社会和环境特征。该量表所评价的家庭特征包括: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20]。该量表采用两点计分法,“是”为1分,“否”为2分。
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是为X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用来评价受试对幸福的陈述[21]。本量表共有33项。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本量表单项评分与总分的相关度在0.48-0.78,男性和女性的内部一致性分别为0.91和0.95。因此该量表具有良好的效能。除了评定总体幸福感总分,本量表共有6个因子: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驰与紧张(焦虑)。被试总分越高,说明总体幸福感程度越高。
人际信任量表是1970年由Hochreich和Rotter共同编制,用于测查受试者对他人的行为、承诺或(口头和书面)陈述之可靠性的估计。本量表7个月后测得的重测信度为0.56,3个月后测得的重测信度为0.68。本量表测得的劈半信度为0.76。因素分析后测得本量表有两个维度,一是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即特殊信任,二是对无直接关系者的信任即普通信任[22]。共有25道题目,采用五级对称评分法,完全同意计5分、完全不同意计1分。量表最低分25分,最高分125分,平均值75分。总分越高则信任程度越高。
2.3问卷发放回收及研究程序
主试在校园内张贴海报,进班宣传并向学生发放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整合,输入SPSS19.0,随后开始数据处理。通过对家庭环境、总体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整体及各维度描述性统计,在性别、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上对家庭环境、总体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各维度进行T检验,对年级进行方差分析。使用相关和回归分析对初中生家庭环境、总体幸福感与人际信任进行检验。
3结果
3.1有关初中生家庭环境的基本情况
3.1.1总体情况
将家庭环境的总分和各因子得分进行描述统计,结果如表1: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家庭环境各因子上,初中生的知识性和道德宗教观因子在性别上差异显著(p<0.05),在知识性因子和道德宗教观因子上女生的得分要显著高于男生,而其他因子均不存在性别差异(p>0.05)。
3.1.2.2年级差异检验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初中生家庭环境进行年级上的差异检验,结果如表3:

3.1.2.3生源地差异检验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初中生家庭环境在生源地上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如表5:

从表6中可以看出,在家庭环境量表的各因子中,初中生的亲密度、成功性因子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在亲密度上,独生子女初中生的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的初中生,独生子女的初中生在成功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得分。而其他因子则没有显著差异(p>0.05)。
3.2有关初中生总体幸福感的基本情况
3.2.1总体情况
将总体幸福感的总分和各因子得分进行描述统计,结果如表7:

从表8中表明,在性格方面,初中生总体幸福感总分及其他因子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2.2.2年级差异检验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初中生总体幸福感进行年级上的差异检验,结果如表9:

从表11可以表明,初中生总体幸福感的总分及其各个因子得分上在城乡生源地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
3.2.2.4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检验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初中生总体幸福感进行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检验,结果如表12:
从表12可以表明,初中生总体幸福感的总分及其各个因子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得分均不存在差异(p>0.05)。

从表13可以看出,初中生人际信任总分及两个因子为76.86,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3.3.2差异研究
3.3.2.1性别差异检验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初中生人际信任进行性别上的差异检验,结果如表14:

从表16可以看出,在生源地上,初中生人际信任总分及其因子没有差异(p>0.05)。
3.3.2.4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检验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初中生人际信任进行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检验,结果如表17:

从表18中可以看出,初中生特殊信任与家庭环境的各因子得分都呈正相关,除矛盾性呈负相关。初中生家庭环境中的独立性因子与普通信任呈负相关,知识性因子与普通信任呈正相关,其他因子及总分与普通信任没有关系。初中生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各因子与人际信任总分均成显著正相关,而矛盾性与人际信任总分成显著负相关。其他因子与人际信任总分没有相关性。
3.4.2初中生总体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相关分析
采用相关分析对初中生总体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总体和各维度进行处理,结果如表19:
从表19中可以看出,初中生总体幸福感总分及其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或紧张因子与人际信任总分和特殊信任均成显著正相关,对健康的担心与人际信任总分、特殊信任呈显著负相关。初中生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由于或愉快的心境、松弛或紧张和总体幸福感总分与普通信任呈正相关,其他因子没有相关。

表20表明,人际信任作为因变量,而道德宗教观和总体幸福感作为自变量,三者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后,得到的回归方程y=0.989×1+0.234×2+49.143,其中y代表人际信任,x1代表道德宗教观,x2代表总体幸福感。F=43.73呈显著性,ΔR²=0.178,说明初中生道德宗教观和总体幸福感能够判定人际信任17.8%的变异,并且道德宗教观和总体幸福感都对人际信任有一定的正向预测作用,表明了当初中生道德宗教观和总体幸福感程度越高,人际信任水平也越高。
4讨论
4.1初中生家庭环境的讨论
本文研究发现,初中学生家庭环境的得分总体偏高。亲密度、独立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和控制性都比全国常模分数高,而情感表达、成功性和组织性与全国常模相比要低,矛盾性则与常模分数相同。本研究选取上海市市区某公立初中(普通初中)的学生,可能从小生活在经济发达的地方,很小就接触到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故他们的独立性、娱乐性都比较高;学校孩子家境大多中等,家长会使用一些正确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教导孩子,因此亲密度、知识性、道德宗教观和控制性会更高一些。但也如此,初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外加家境不是特别困难,他们并没有很高的想要追求成功的渴望,因此,情感表达、成功性和组织性会比全国常模低。
在性别上,家庭环境的知识性和道德宗教观存在显著差异。初中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这可能是因为女生天性细腻,性格比较柔顺,而家庭中父母更希望培养一个文静的女孩,平时的兴趣爱好则培养女生喜欢阅读、乐器等。平时在家庭、学校中接收到的道德观、宗教观更容易接纳和执行[23]。而初中男生正处于青春期,个性变得比女生更加叛逆,把“不学习”当成潮流,把离经叛道当成时尚,学习压力大不愿意接受新知识的灌输,为人处世也相较于女生幼稚、轻狂,人生观、价值观也没有完全树立。
在年级上,家庭环境的十个因子中,初中生的独立性和知识性差异显著。在独立性方面,初一年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预备年级的学生得分,有可能因为初一年级的孩子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比预备年级的学生更加成熟,思想和行为也更加周全。预备年级的孩子还处于懵懂的阶段,做事迷迷糊糊,尚且还需要家长和教师的正确引导才能够完成事情,但初一年级的孩子开始关注自己,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建立自我同一性是青春期的孩子的主要任务,因此初一年级的孩子更加渴望独立,他们开始思考如何摆脱家庭的束缚。初中生的知识性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一、初二年级的孩子得分都低于预备年级的孩子,而初二学生得分则高于初一年级。预备年级正好是从小学至初中的过渡时期,学生身上还保存着小学时期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根据与学生的访谈,发现预备年级的孩子大多在小学时期受到的教育是比较死板的,教师对于他们的要求比较严格,使得预备年级的孩子有些畏惧老师,因此预备年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度是比较高的。而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则处于青春期,也习惯初中的学习,心思有些分散,不如预备年级的学生容易集中精力投入学习。但初二年级学生即将步入初三,他们开始紧张起未来的分班考试、中考等,学习压力的增强和学习内容的增多使得他们愿意花费时间来获取知识,因此初二学生比初一学生知识性更强。
在生源地上,初中生家庭环境的各个因子都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目前乡镇发展地迅速,和城市之间差距越来越小,初中生对提供给他们的家庭环境状况都比较满意,另外城市和农村的孩子都接受同样的教育资源,在学校里不会特意攀比家境,对生活环境都感到比较幸福。
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初中生家庭环境的亲密度和成功性因子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的亲密度比独生子女亲密度更高,这可能因为家中不止一个孩子,家长不会只围绕一个孩子转,孩子容易感到孤单的几率变少,碰到困难可以找到另一个人交流。这是独生子女缺失的部分。而独生子女的成功性比非独生子女更高,这可能独生子女在家中没有人可以分摊责任,独生子女承担的压力会比非独生子女来的大,因此独生子女更渴望成功。
4.2初中生总体幸福感的讨论
本文研究发现,初中生总体幸福感总分与全国常模相对较高。根据段建华(1996)[21]对他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解释,总分在73至110之间的人,可以被看成是有积极幸福感的人。本文研究的初中生总体幸福感总分超出73,因此可以认为被试群体都具有积极幸福感。整体总分的增高可能是因为时代的变化,初中生的生活环境发生了与日俱增的改变,家庭和谐,学校也提供了优良的读书环境,同学之间相互友爱,因此初中生感到幸福、美满。
在性别上,初中生总体幸福感总分及各个因子都不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总体幸福感总分及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和松弛或紧张因子都比男生的得分要高。本研究发现女生总体幸福感92.14(高于全国常模71分),男生总体幸福感89.39(高于全国常模75分),这可能是因为被试对象大多是上海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大都市,家庭环境较好,学习压力没有高中学生大,他们的幸福感更强。而女生相比于男生心思更为缜密细腻,对身边的人或事拥有更细微的观察,能发现一些小的细节打动人心。本文研究发现,男生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得分高于女生,这可能男生思维更偏理科,做事也比较理性,遇到困难相比于女生更容易稳定、控制心绪。
在年级上,初中生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及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研究发现,预备年级学生对生活的满足感和兴趣程度最高,可能是预备学生心智仍处于小学阶段,他们更加乐观地看待周围,对身边发生的事情更容易产生兴趣。而在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上,初二学生得分最低,可能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二学生面临着青春期的烦恼,心情相较于预备、初一学生会烦躁、困扰,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生源地上,初中生总体幸福感及六个因子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许芳(2010)[25]的研究结果一致,时代在发展,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也在不断减小,随着我国XX对农村建设的重视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初中生接触到的环境、获取信息的速度不断趋于一致。另外,现在的学校加强关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营造的学风和校风都比较正能量,因此城镇、农村孩子都能感受到满满的幸福,他们的总体幸福感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初中生总体幸福感及六个因子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对于独生子女来说,在家中,她/他都是家长的宝贝,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会让独生子女感受到家的温暖,也会顺利地度过令人头疼的青春期[24]。对于非独生子女,家里有一个兄弟姐妹虽然会产生竞争,但是亲情的血脉关系会让他们更加珍惜彼此,不容易产生孤单的情感。
4.3初中生人际信任的讨论
本文研究发现,初中生人际信任总分略高于中间分(75分),与李东、孙海红[17]的研究结果相比,本文初中生总分较高,这可能是被试选取的是上海市教育理念较先进、在栽培学生方面推崇素质教育的初中学生,生活在一线城市,被父母保护着长大,从小接受到的基本是道德观强、价值观正确的教育,学校传播的是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待他人。而李东、孙海红选取的是山东潍坊市两所初级中学学生,地域差异较大。另外初中生年龄尚小,还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残酷,受到社会上的黑暗面影响较小,学习压力较小,面临的最大考验就是考上一所好的高中,为人比较单纯、天真,容易相信别人的话,愿意接纳他人。
在性别上,初中生人际信任总分及两个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陈雪[1]的研究《初中生人际信任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结果一致。这可能是因为男生、女生都在相差不大的环境中成长,对于人际关系仅仅局限于家庭、班级和年级之中,平时家长、老师、同学大多都是友善的态度,如何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是在漫长的人生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归纳的,性别因素影响不大。
在年级上,初中生人际信任总分及两个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翻阅资料,在井维华的研究中发现,年龄越大,人际信任程度越低。本文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条可能,初二学生人际信任总分最低,而预备学生人际信任总分最高。可能伴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不断增加,学生知道如何更理性地看待事情,做出理智的判断。另外,网络媒体的负面消息的传播也会影响学生人际信任的程度,学生开始褪去幼时的单纯,通过了解社会上的负面新闻,心理上也日渐成熟。
在生源地上,初中生人际信任总分及两个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郭燕[14]的研究成果不一致,可能取样对象的差别,郭燕选取的是山西省忻州市某中学的初中学生,而本研究则是发达地区的初中学生。也许上海学生的生源地,城镇和农村之间环境相差不是很大,来到上海读书的农村学生已经习惯上海的快节奏、精明和世故,也接触到了和城镇学生一样的多元文化,思想相较郭燕选取的农村孩子更为复杂。
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初中生人际信任总分及两个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家庭和非独生家庭的子女现如今已经没有那么大的区别对待,独生和非独生子女都能受到同样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现在的初中生,他们的父母大多是70后、80后,他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不断进步,因此培养的孩子人际信任程度相仿。
4.4初中生家庭环境、总体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相关讨论
4.4.1初中生家庭环境与人际信任的相关讨论
在初中生家庭环境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中,初中生家庭环境各维度与人际信任总体上呈显著正相关。初中生家庭环境各维度与特殊信任总体呈现显著正相关,而家庭环境各维度与普通信任总体没有相关。在王平平、李佳孝的《家庭亲密度对高中生人际信任度的影响》中,研究结果显示:家庭亲密度对高中生的人际信任度有显著影响,家庭亲密度越高,高中生的人际信任水平也越高[15]。这与本文研究的结果相符。特殊信任是对同伴或家庭成员的信任,良好的家庭环境会让孩子获得亲密感、情感表达地更直接,在生理和心理上依赖自己的家人,遇到苦难也会首先想到向自己的家人求助,认为家庭是自己温暖的港湾。
特殊信任中,在优良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为人比较体贴,愿意敞开心扉去和同伴沟通交流,做事主动,形成积极、诚实的人格,开朗活泼地对待他人。父母的相处方式也会间接地影响孩子,如果父母是情商高,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那么培养出的孩子同样会对同伴拥有足够的信任,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更加大方得体。
普通信任则是无直接关系者的信任,良好的家境会使孩子更加有主见地思考问题,父母多样、有效的教育手段也会让孩子掌握更多的人际关系技巧。在面对陌生人,有主见、独立性强的孩子会冷静地判断当前状况并作出选择。
综上所述,初中生家庭环境与人际信任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双方互相促进,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人际信任程度的提高。
4.4.2初中生总体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相关讨论
在初中生总体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中,初中生总体幸福感的对健康的担心因子与人际信任总分成显著负相关,初中生总体幸福感总分及其他因子与人际信任总分均成显著正相关。初中生总体幸福感的对健康的担心因子与特殊信任因子成显著负相关,初中生总体幸福感总分及其他因子与特殊信任因子均成显著正相关。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与王希平[26]、李东、孙海红的结果一致,总体幸福感总分越高则人际信任程度越高,反之人际信任程度越高,总体幸福感越高。分析原因,可能愿意信任他人的孩子更易与同学、家人和谐相处。进而达到一种心情愉悦、生活美满的感觉。试想一下,一个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不信任别人的孩子是很难获得同伴的好感和友谊的。总体幸福度高也代表了在生活中,用积极、向上的心态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美好。这样的孩子也充满了好奇心,对未知的事物充满探索的欲望,善于发现同伴、家庭成员的闪光点,乐于与他人交往。初中时期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青少年在这一时期性格不定,人际信任越高,对友谊满意度越高,在家庭中即使与父母发生口角,但与朋友分享舒缓自己的情绪,幸福感体验得就越高。
而特殊信任得分越高,说明学生越相信自己的家人或同伴,初中生大多比较单纯,没有受过父母、朋友的欺骗,对友谊的需求比较大,在学校里总是会结成一个个小团体,生活在一个比较轻松、无忧无虑的校园环境中,学习压力也没有高中生大,因此总体感知到的幸福感则更强。
4.5家庭环境和总体幸福感对初中生人际信任的回归讨论
初中生家庭环境和总体幸福感对人际信任有17.2%的预测作用。F值=41.78在水平上呈显著性。
初中生家庭环境对人际信任有正向预测作用。家庭环境水平高的初中生在家庭成员互相关心、互相关怀的环境的成长,彼此给予支持和鼓励,在周末放假时候家庭成员愿意出去一起家庭活动,多多进行情感表达与交流,孩子会直观地感受到父母的爱,学会如何爱人,于是总体幸福感增强,人际信任程度越高。因此,学校和家庭应从这个角度入手,首先改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到幸福,其次教师在学校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这些途径提高孩子幸福感的增强,打开学生心扉,鼓励学生信任他人,以此对孩子的身心起到发展进步作用。
初中生总体幸福感对人际信任有正向预测作用。总体幸福感强的学生往往性格开朗、积极、正面、向上,在遭受困难时,他/她不会就此一蹶不振,努力勤恳,重新站起来是新的选择。而乐观活泼的个性也促使心理素质强,容易产生正面情绪,人际信任程度高。因此,学校和家庭也要重视起总体幸福感这一概念,从提高学生总体幸福感程度入手,多给予学生更加积极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幸福状态。
5结论
5.1初中生家庭环境的结论
初中生家庭环境程度中等偏高;
在性别上,初中生家庭环境的知识性和道德宗教观因子差异显著,女生得分显著高于初中男生;
在年级上,初中生家庭环境的独立性、知识性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初中生的独立性因子上,初一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预备学生;在知识性因子上,初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初一学生,预备年级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初一和初二年级的学生;
在生源地上,初中生家庭环境的各因子上差异不显著;
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初中生家庭环境的各个因子差异不显著,初中生的亲密度、成功性因子差异显著;在亲密度方面,非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的初中生;独生子女的初中生在成功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其他因子在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5.2初中生总体幸福感的结论
初中生总体幸福感水平较高;
在性别上,初中生总体幸福感总分及其他因子差异不显著;
在年级上,初中生总体幸福感的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因子和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因子存在显著差异;初中生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因子中,初一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初二、预备学生的得分,初一年级学生得分显著低于预备学生得分;初中生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因子中,初二学生得分显著低于预备学生;
在生源地上,初中生总体幸福感在总分和六个因子得分上均不存在差异;
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初中生总体幸福感总分和六个因子得分上差异不显著。
5.3初中生人际信任的结论
初中生人际信任水平中等偏高;
初中生人际信任总分及两个因子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5.4初中生家庭环境、总体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结论
初中生家庭环境与人际信任存在正相关;初中生总体幸福感与人际信任存在正相关。
5.5家庭环境与总体幸福感对初中生人际信任的回归结论
初中生家庭环境的道德宗教观因子和总体幸福感能够解释人际信任17.8%的变异,并且前两者可以对人际信任有一定正向预测。
参考文献
[1]陈雪.初中生人际信任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枣庄学院报,2008,25(6):56-59.
[2]吴晓颖.家庭环境影响学生创造力和学习成绩的调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24-25.
[3]谢莹.家庭环境与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3-5.
[4]陈抗,张英彦.国内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宿州学院学报,2011(03):58-61.
[5]DienerE.SubjectiveWell一being[J].PsychologyBulletin,1984,95(2):542-575.
[6]CarlaSaeehi.Interpersonaltrustindifferentages[J].InterdisciPlinaria,NullleroEsPeeial,2004:87一107.
[7]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91-103.
[8] 高宣扬.当代社会理论(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9-72.
[9]岳冬梅.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中文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增刊:213-214.
[10]薛亮,朱熊兆等.家庭环境量表简式中文版在青少年学生应用中的信度与效度[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6):881-883.
[11]罗然.高中生金钱态度、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24-25.
[12]黄毅.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11.
[13]费孝通.略谈中国的社会学[J].社会学研究,1994(1):2-8.
[14]郭燕.青少年家庭功能、自尊与人际信任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17-25.
[15]王平平,李佳孝.家庭亲密度对高中生人际信任度的影响[J].宜宾学院学报,2012,12(4):107-110.
[16]井维华,张庆强.青少年学生的人际信任度与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6,25(98):61-64.
[17]李东,孙海红.初中生人际信任度与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关系研究[J].西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11(4):123一126.
[18]苏贵秀.大学生心理弹性、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济南大学硕士论文,2014:29-30.
[19]缪丽珺,罗希.留守家庭环境对初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实证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1,31(6):77-80.
[20]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83-86.
[21]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4(1):46-51.
[22]程方平主编:中国教育问题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04):147-156.[23]LakshmiArun,Dr.RavikumarMB,ArushiJMakhija,ShonaliChristineBarreto,VidhyaVishwanathan.StudyofSelfConceptInRelationToFamilyEnvironmentamongAdolescents[J].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IndianPsychology,2015(2):58-63
[24]TaylorJE,IiWSCP,HaddockCK,etal.PsychometriccharacteristicsoftheGeneralWell-BeingSchedule(GWB)withAfrican-Americanwomen[J].QualityofLifeResearch,2003:31一39.
[25]许芳.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42-44.
[26]汪宏,窦刚,黄希庭.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3):597-600.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