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汉字理据的小学生错别字纠正策略探究

摘 要

汉字是华夏文化的载体,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学好汉字,但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在识字教学领域写错别字的现象非常普遍。作为未来的一名人民教师,应当用正确的理论引导学生掌握中国汉字。由此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汉字掌握和提高正确的书写率。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小学生在书写中的错别字情况,本文采用客观性原则,采用文献法、观察法等多种方法对当前小学生的汉字教学中学生书写错别字的情况进行研究,在此过程中通过分析整理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笔者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理解何为字理、字理教学和错别字;第二、分析小学生书写错别字的现状;第三、小学识字教学为什么要运用字理理据。第四、运用字理理据提出纠正小学生书写错别字的策略。

关键词:识字;教学;字理;错别字;纠正策略

引 言

学生有效识字才能有利于写字,从而为今后的阅读和写作做好准备。识字和写字是低年级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也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识字教学就迎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提高识字教学的科学性和促进学生识字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传统的识字教学法往往忽略了汉字本身的理据,不能够达到科学识字的要求,从而造成学生书写错别字的现象岌岌可危,为此,本文提出教师在语文科目的识字教学板块结合汉字的字理知识,对学生书写错别字的现象进行必要纠正。本研究立足于部编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字理、错别字的定义进行分析,其次通过观察法,分析小学生书写错别字的现状,并结合相关的理论提出可操作性方案。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汉字的理据

该理论指教师通过分析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观察和想象字的构形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字形,从而进行识字教学。其中“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法;转注、假借属于用字法。

(二)汉字理据的重要价值

1.字理识字特点

字理识字教学法指教师根据汉字形与义的联系识字教学,有效避免学生在作业中书写错别字。

2.《语文课程标准》(2010版)对教师运用字理教学的相关建议

课标提到认写分流,多认少写。[1]教师可以拿出这部分时间,渗透一些六书构字理据的知识,通过对汉字理据相关知识的分析,使学生透过汉字构形理据了解汉字的构形,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三)错别字

“错别字”,以汉字正字法为根据划分类型。即如何使组成汉字的笔画和部件的书写合于结构规则的方式方法。[2]错别字分为错字和别字,错字是把正确的字写错了,别字是写成了另一个字。例如有的学生把“念”下面的“心”写成了“必”。助词“的”写成“地”或者“得”。别字,语言学家周祖谟认为别字是指学生将某一个汉字写成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

(四)字理识字与错别字教学

字理识字是由汉字表意性的特点决定的,每一个汉字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承载着一定的思想、文化和感情,即字理,可以表达一定的意思。汉字造字由“六书”,分别为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字理识字就是解释汉字的构造原理及其演变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起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地提高汉字教学的效率。[11]

本文对前人关于小学生错别字的有关研究以及结合在实习过程中对小学生作文、练习册、听写本中的错别字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小学生书写错别字的规律,并且结合字理识字理论给教师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从而有效地进行识字教学,纠正学生的错别字。

二、小学生书写错别字的现状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及结合在实习过程中对学生语文学科的各项作业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得出我国小学生书写错别字具体情况如下:

(一)研究对象

笔者通过分析内蒙某区域某小学、新疆某区域某小学、重庆区域某小学等几所有代表性区域的小学,通过文献研究小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和年段特点。将小学分为低年段、中年段、高年段研究其心理特点和写错别字的特点。

(二)我国小学生不同年段书写错别字的特点

王静对小学生错别字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得出,第一,小学阶段最容易将汉字的笔画和整个字写错,其中主要受汉字音形义因素影响。[3]不同年段书写错别字的特点不同,小学低年级主要会将汉字的笔画写错,小学中段主要会将汉字部件写错或将整个字写错,小学高年级以主要会将整个字写错。

1.低年段以笔画类错误为主

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还不完善,学生以无意注意为主,对事物分析不够精确,只感知和注意事物的整体,较依赖教师。低年级小学汉字的识记有一定的困难,字形的出错率大于字音、字义的出错率。[9]例如:“未”和“末”,“已”和“已”在他们看来都是同一个字,书写时难以区分,容易写错字。“财”的最后一笔“撇”写成“点”。学生对汉字的运用属于初级阶段,错字远高于别字。学生易把不规范类字及音同或音近类型的汉字写成别字,义近和形近的的错别字较少。

2.中年段更易将汉字的部件写错或者将整个字写错

中年段的学生的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开始接触更多的课外书籍,对教师的依赖程度降低。中学段的学生识字能力有所提高,但也会出现误落下偏旁部件,笔画较多的字写漏笔画的现象,该现象随学生记忆水平以及直觉能力的发展逐渐降低。如:“抖擞的“擞”的部首“扌”漏掉。此外,还有字形相近而写错别字。如,“梦幻”的“幻”字将偏旁“幺”漏写最后一点。

3.高年段以音(形)同(近)的错别字主

高年段的学生思维由抽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具有不全面的评价能力,心智逐渐成熟。第二信号系统占优势,求知欲增强,逐渐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学会对问题进行探索和追问。小学高年级学生识字回生现象严重。[19]学生学习的汉字很容易遗忘或者受到干扰,此外还有因字迹潦草,即写字不规范导致的错别字。学生将“州”和“洲”,“梁”和“粱”。“祟”与“崇”等形近词相混淆。

(三)对小学生书写错别字进行分类

前人对错别字的类型研究较多,集中体现在早期期刊文献和近几年来的硕博论文,学者的著作中对错别字的类型的专门研究少。[17]

昌学汤认为汉字的音、形、义均相异[4]。商海静把错别字分成八类:字素易位、字素混淆、笔画增损、笔画变形、结构错位、音(形)同(近)、同化致错和不规范字[5]。刘静把错别字分成错字和别字两大类,错字又分成笔画错误和部件错误,笔画错误包括笔画增加、笔画减少、笔形错误以及空间组合错误,部件错误包括部件增加、部件减少、更换部件(自创部件)以及空间组合错误(即结构错误)[6]。

综上,(1)错字主要有笔画的增加和减少及笔形的错误。

A类错字类,指写的字不是字,字典也无法查出来的字,如,“丰”字少写一横。。别字,指的是学生把这个字写成另一个字典里可查的字。如,“拔河”写成“泼”。

笔画错误类:增加笔画,笔画增加在低年级多见。如,“乞巧”的“乞”字第三画时多写一横。②笔画减少。“拜访”的“拜”右边部分少写一横。③形近的笔画错误,如,如竖与撇之分,顺。

部件错误类:写错部件,将字的某一部分写错,如,忧虑的“忧”写成优秀的“优”的。未来的泡沫的“沫”右边的“未 ”写成了“末”②少写了部件,如,“拜”字右边写成三横。“武功”的“武”少写第一画“短横”如,③多写了部件,如句子:我的鞋子是黑色。学生将“黑”写成了“墨水”的“墨”。 “甘”字写成了“甜”。

(2)别字从学生写错部件和写不规范字来分类。

B类,别字类:音同或音近,“报”写成“抱”;②音形都相近的别字,如“抚”写成“扶”;形近错误,学生无法分清形近的笔画;③形近的别字,辩护的“辩”和“辫子的“辫”互为混用。

三、小学生书写错别字的原因

小学生出现错别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学生的原因、教师的原因、教材设计特点、汉字本身的原因、社会环境因素、家长因素。[10]

(一)教师在识字教学时没有重视字理教学原则

一方面,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时不重视字理理据的分析,部分教师因受自身知识积累不足和上课学时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汉字教学时没有融入汉字字理理据的相关理论,没有联系所记词语的音、义讲解汉字,仅仅是让学生模仿字形,对汉字理据分析不够准确等,使学生无法真正掌握汉字音、形、义之间的关系,因从而学生在运用这些刚学过的生字时写错别字。学生不会从字形上分析音同(近)字的意思,不会从部件上分析形近字的区别。[16]在小学的高年段,教师忽略了对形近字或者复杂字形的精细区分,如,比如“喇叭”中的“喇”字,多数学生没有完全掌握就直接将右面的偏旁写成了“欠”。

另一方面,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将汉字的构件讲错,没有遵循字理教学的原则,也就说将汉字的字形没有辨认清楚,将甲形误认为乙形来讲解。[7]如:“福”,“一口人有田种,有衣穿,就是福”。这种讲解不仅是造成构件拆分的错误,把“示”讲成“衣”,就是一种极大的滥竽充数。[18]再如:有人把“攀”字说成“林老师举起她的大手打了两个叉×”,这种降解已经完全偏离了汉字字理。

最后,有的老师在讲解汉字时,分析其构件定位不准确,牵强互会、生拉硬扯,忽略了汉字构件之间的联系是合情合理的。如:“饿”字。有的人是这么解释的,“我要吃食物,所以我饿,因此,这个字是食字旁”,实际上这里的“我”是示音构件,没有表意功能。

教师在纠正学生的错别字时,应结合汉字的构字理理据分析,如:“舟”的甲骨文如下:基于汉字理据的小学生错别字纠正策略探究像一叶扁舟,经过演变,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汉字“舟”字。

(二)学生方面

学生的知觉分化水平低,对事物只关注事物的大概,不做精细的分析,故常易写错的错别字类型有:形近字写错、因形近部件替换导致写错别字、学生对字形结构不清楚而写错别字、汉字笔画的增减而写错别字等;2.学生受负迁移影响 如:我想和他断续游泳。[8](断——继) 3.思维定势 如“暖”,学生先学“日”将“日”字,后学“目”,在写“温暖”的“暖”字时就把“暖”字的偏旁“日”写成“目”。4.遗忘规律的影响 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可知造成学生书写错别字还受记忆影响。如:学习“洲”字,学生当时记住了“洲”字左边的偏旁是三点水,可是过不了多久就写成了“州”。5.有的学生词汇的储备量不足 导致在周记本中写别字,书写时用同音或近音字代替。如:将“跑步”写成“跑不”。6.方言影响 学生常在练习册中写词不准确。如:福建省宁德市某小学的学生将“吃饭”写成“吃换”。“肉”的拼音写成“Ιò”。

(三)教材设计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涉及的识字要求学生很难完成。形近字在小学一年级出现的较少,也是小学生在刚开始识字是遇到的难题,笔者在实习期间对一年期学生的错别字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学生在形近字方面学习欠缺。例如:“东西”,就会写成“车西”,“办法”会写成“为法”,“瓜果”会写成“爪果”。并且有的学生分不清楚“喝”和“渴”的读音,“己”和“已”的区别。同音字在小学阶段是经常出现的,是老师识字教学的一大难题,也是学生学习汉字的一大阻碍。“齐心”和“其心”,“座位”和“坐位”,“一颗”和“一棵”,“个和各”,“在”和“再”,读音相同意思相近却有些差异,在选字填空和看拼音写汉字的经常容易混淆。根据课标的要求应该是要写“齐心”,而部分的学生写成了“其心”。在选字填空中,应该是“一颗”白菜,但有的学生写成了“一棵”白菜等。

教材把识字、写字的任务主要集中在低、中学段。普通话中的单音节的同音字超过了1000个。[9]高学段教材侧重了阅读,为确保新课标对识字量提出的要求促进了学生的识字量,但也增加了学生的压力,也是导致学生出现写错别字。

(四)汉字本身的原因

杨金认为学生写错别字有以下原因,汉字本身原因主要为:汉字是音形义多元构成的结合体,存在难以认知和完善的负面影响。[10]1.汉字的同音字较多。例如:教师在听写生字“再见”这个词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写成“在见。”再如,这个玩具真有义思。“意”写成“义”。2.汉字的形近字较多。学生在写的时候也很容易写错,如:“媒”和“煤”。3.义同字不同导致学生写错别字。“视”字和“见”。4.通假字。南北朝《敕勒歌》中的诗句“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有的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它的含义,不仅会读错,还会写错。5.汉字是方块字,学生识记困难。如:“完璧归赵”的“璧”指玉,“墙壁”的“壁”指墙,两者笔画多且只有轻微的差别。学生在书写的时候经常写错。

(五)社会环境因素

小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如1.在学习中受同伴作业中的错别字干扰 2.课外阅读书籍中的错别字 3.网络媒体中的不规范字,如谐音字,“同学”用“童鞋”代替。如,小品表演中为增强娱乐性而使用的错字。4.普通话普及不够,学生接受周围错误普通话的发音影响,如,福建宁德某些地区受方言影响,“开花”说成“开发”。5.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学生所学汉字无法得到巩固。因此,学生无时无刻都在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无形中导致学生书写错别字。

(六)家长因素

家长文化素质的高低以及家长对学生书写错别字的现象的重视程度都会影响学生书写错别字的频率,如果家长文化素质高,对学生平时作业中的错别字能及时发现并且予以指正,这就会降低学生书写错别字的概率。在学生遇到识字困难,如果家长能耐心指导并给学生正确引导教他如何使用工具查找资料,也会帮助学生避免书写错别字。如:孩子在写“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时“蕉”字不会写用“交”替代,家长若在作业监督时及时纠正便可避免学生书写错字。

综上,学生写错别字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的。

四、小学汉字识字教学为什么要结合汉字构形理据教学

学生写错别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明白字理,在字(词)义上理解错误,或字形上理解错误。[20]许慎的《说文解字》,按照汉字的结构类型,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卷,是对前人识字教学的传承和发展,提出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来认知汉字。解释汉字的构造原理和演变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起“形-义”、“形-音”联系,有效提高了汉字教学效率。

(一)有助于防止教师错误讲解汉字

汉字的构件的组合是有理据的。一些人对汉字的结构进行胡乱拆解、选择一些提高汉字教学效率的游戏,结果使汉字的识字教学将汉字的严密构形规律遗忘了,最后不仅没有让学生快捷准确地识记汉字,反而形成了学生的一种错误的理解汉字构形的习惯。例如有人讲解“碧”字,将它拆分成“王”“白”“石”三个字组合而成。这就完全是一种错误的讲解说解,违背了汉字的造字法。而事实上,碧,会意字,从玉,从石,“白”的含义是是光彩、明亮,即“碧”是指明亮有光彩的美石。只要掌握汉字的构形的原理和方法,就能在汉字的识字教学中避免牵强会意、扰乱系统的胡乱讲解汉字。

(二)可以帮助分辨形近字和纠正小学生书写错别字

形近字对小学生来说认读和识记都具有极大的挑战性,有的教师只让学生观察形近字的细微区别,然后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其释义,学生记住了,却不知字的来源和构形理论。不久就忘记了字的书写和含义,在书写的时候就写错或者和别的字混用。当学生在书写中混淆这两个字(即、既)的时候,便可对这两个字的构形理据做详细分析。“即”与“既”,左旁相同,读音也近,所以现实常常混淆。运用字理理据可以详细而准确地分析。

(三)不重视汉字理据教学导致的错误理解屡见不鲜

讲解汉字必须以构件或者在构字过程中的实际功能为依据,若讲错或曲解了构件功能,都会使整个字的讲解发生错误。[11]如,“夫”解释为“一个人拿着两根棍子”,“玩”解释为“小王只有一元钱”。也有人因为“韭”和“非”两个字的外形相似,就说“韭”字拆分为“非”和“一”。要对汉字的来源和构字理据进行科学、正确的讲解。对于汉字字形的分析,在七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篇知识短文《汉字的形体》,是对汉字学的一些知识的简单补充,汉字学大多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有些小学教师对这个知识点不是很了解,因此也有必要补充一下这方面的知识。[16]

五、运用汉字理据纠正和指导学生的错别字

于照洲提出,自许慎《说文解字》开始,“六书”便成为分析汉字结构的主流理论依据,解释汉字的构造原理及其演变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起“形—义”、“形—音”联系,可以有效提高汉字教学的效率。[12]

(一)象形字教学

《说文解字》里象形字只有364个。多数学生认为在学习汉字的时候结合字的象形是非常有趣的学习方式。但是也不排除学生在学习了这些字以后不会写错别字。

例如:“鱼”字,学生常常不知道该字的来源,在书写的时候往往将中间部分的“田”写成“口” ,教师在识字教学时要结合这个字的演变,如图:

基于汉字理据的小学生错别字纠正策略探究,经过不断演变,便循此发展为楷书的“鱼”字。以后便循此发展为楷书的“鱼”字。[13] [14][15] [16] 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个字,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动画、音频、视频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各种各样的鱼。

再如:“食”字的演变过程,基于汉字理据的小学生错别字纠正策略探究教师先请学生观察这个字,讲解这个字的上面像一个盖子,下面则像盛满饭食的容器,人们打开容器津津有味地品尝就是“食”。“粥”的甲骨文基于汉字理据的小学生错别字纠正策略探究,上面的“米”指粮食,“米”字下面部分指三角的锅,两边部分指锅中事物被煮得热气腾腾。“家”的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如图:基于汉字理据的小学生错别字纠正策略探究 其寓意都是一样的,“宀”(mián),指房屋,甲骨文的意思是:家里养了一头野猪。“豕”中国书法,指的是非常难得珍贵的野猪,古代用猪祭祀,古达最早的房子是用来开家庭会议或者祭祀的。

(二)指事字教学

指事字是一种十分抽象的造字法,指用抽象的符号表示没有或无法用具体的形象画出来的某个字。指事字有以下几张:1独体指事,指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其形体没有发生改变的用来表示抽象事类的独体字,如:上、一、下等字。合体指事指的是一个文为主体加上不成文的符号组合而成的字。如:元、王等。变体指事指的是为了表达一个抽象的概念,把一个字的部分构件发生改变或者增减部分笔画,变成另一种含义。这种变化,通常指位置上的变化,如:左右相反,上下相倒。如:延、逆、臣等,

生书写时将“刃”写成“刀”)

“刃”是是独体字,属于指事字,小篆字形,在刀上加一点,说明刀锋所在。本意:刀口,刀锋。组词:刃具(即刀具)

本(“本”字与“木”混淆)

教师在讲解时,应讲清“本”字属指事字,下面的一横是指明树根之所在。

“本”的含义是指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三)形声字教学

形声字即字的构件一部分与字义发生联系,一部分与字音发生联系。小学语文教师在识字教学时应该利用汉字的音义理据,通过讲解声符、意符与形声字音、义之间的关系。当学生掌握了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以后,就会很快记住汉字并且能够正确使用了。如:“烫”和“煲”两者皆为形声字,“火”字底,上下结构。“裂”的部首是四点底,下形上声。

例如教师在讲解下列汉字:“柏、烤、肝、吐、杆、航、理”等字时,教师应提示学生哪部分是形旁,哪部分是声旁。学生在书写中常把财产的“财”写成“材”,把账目的“账”写成“帐”,把“贵”字和“货”字下面的“贝”字旁写成“见字。因此,教师在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贝”的故事》一文中,通过“贝”字教学的引出与”贝“字相关的汉字时,可这样讲解:贝的甲骨文如下:基于汉字理据的小学生错别字纠正策略探究 ,像两扇壳张开的样子,他有不易损坏。易携带的特点,所以古人把它用来做钱币。我们经过研究知道,与“贝”作意符的字都与财富或钱财有关,如货、贫、财、赚、购、贴、赏、赔费等。“珠宝”的“珠”字,是一个会意字,左边的“王”表形,右边的“朱”表音。“王”字旁,与珍贵的玉石有关。“王”字旁的字还有:拢、瑜、珍、琢等。汉字形体中可分析的意义信息,就是造字的理据。

此外,学生在学习汉字的时候,往往不知道形声字还可做以下分类识记,教师在识字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对汉字进行区分,部分形声字可做如下归类: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下形上声、外形内声。

(四)会意字教学

会意字的偏旁只与字义发生关系,与字音没有关系,如:莫、休、岩、森、尖等字都是会意字。教师在对“休”字教学时,结合该字的构形理论进行讲解,“休”字的甲骨文基于汉字理据的小学生错别字纠正策略探究指一个人倚靠在树上休息,后经过金文基于汉字理据的小学生错别字纠正策略探究、小篆、基于汉字理据的小学生错别字纠正策略探究繁体隶书基于汉字理据的小学生错别字纠正策略探究的逐渐演变成今天的“休”字,结合字义,让学生造句识字该字:每次我写作业写累了,我就去楼下的球场打球,让我的大脑休息一会儿。教师在讲解“焰”和“灶”这两个字时,分析这两个字都是“火”字旁,左右结构,会意字。

学生常容易写错一些会意字类的错别字,例如,学生在作文中:我和爸爸妈妈在郊外在春游时,妈妈告诉我不要采摘树上的野果。学生很容易将“采”写成“釆”,将词语“采摘”写成“釆摘”,对于这种错误,教师不能忽视,而应该将这个作为一个例子讲解,防止其他学生再写这样的错别字。“采”,共八画。为了纠正学生书写错别字,对“采”字的教学如下,会意字。甲骨文象一个人的一只手在树上采摘果子。有摘的含义。组词:采摘、摘抄。或者让学生结合语境记这个字。例如:花丛中的蜜蜂正在采蜜。菜、踩等字都含有“采”的构件,“采”在这里作声旁。“釆”象兽指爪分别之形,义为辨别。“释、釉等字都以“釆”为部首。随后,请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多写写这两个字,和同学讨论它们的区别。

结语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实习经验分析了我国识字教学运用字理的情况及学生书写错别字的原因和类型,由此提出可实施的建议。重视字理教学,可逐渐改变教师传统的思想观念。传统的识字评价只注重学生对生字数量的掌握,而忽略了对学生识字方法和识字能力的考察,只重视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而不采用科学的识字教学方法。其次,重视字理教学,使学生更加科学地掌握汉字的来源,明白汉字的构形原理,明晰字形与语素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提高识字效率,从而避免学生因不理解字形、字义而写错别字。最后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增强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独自识字的效率。

本文的研究数据有限,对学生的错别字的调查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具体,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笔者将对不同年段的学生的错别字再进行具体的统计、整理和分析,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发现,用理论武装自己,用实践检验理论,从而更好地进行教育实践。

此外,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掌握汉字字理的基本知识并合理,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正确分析汉字的来源,使学生正确掌握汉字的有关知识。

致谢

首先,能够顺利完成这一篇的论文,非常感谢我的论文导师赵峰教授,论文的开始到结束的这个过程中,是老师对我不断的鼓励与悉心指导,才使我由开始的束手无策到现在论文的定稿,老师对论文内容及细节都十分严谨,这种严格的的态度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在心中种下一颗种子:我也应严格要求自己,此外,导师积极的工作态度使我非常的敬佩。

其次,当然论文可以完成还要感谢我所实习的学校及小学的老师,他们提供了我资料收集的机会和平台,并给了我很多有效的建议,这是我论文之所以可以完成的基础,对他们不胜感激。

最后,当然也非常感谢写论文的这段时间同学们对我的帮助和鼓励,在空闲时间的一起分享写论文的心得、迷茫和收获,一起探讨写论文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感谢你们的陪伴。

参考 文 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宋华.基于语料库的中小学生错别字类型多元解析[D].鲁东大学,2007.

[3]王静. 小学生错别字调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

[4]昌学汤. 汉语错别字心理分析[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1991:30-38,300-339,350-415.

[5]商海静. 小学高年级学生错别字现象的调查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6]刘静. 小学高年级学生错别字成因分析及对策探究[D]. 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16.

[7] 赵峰.汉字学概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111.

[8]曲朝霞. 基于语料库的小学生错别字分析[C]. 山东:鲁东大学出版社,2007

[9]马云英,教黎明.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及对策[J].辽宁教育,2012(09):49.

[10]杨金. 不同学段小学生错别字现象的调查及识字教学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11]于照洲.从字理的视角开展汉字识字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8(09):80-82.

[12]陈政.字源谈趣.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292-293

[13]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682

[14]李学勤 主编.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1028

[15]窦文宇,窦勇著. 汉字字源 当代新说文解字[M]. 吉林林文史出版社, 2005.11:132

[16]赵峰.汉字学概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110-111.

[17]谢巧鸿. 汉字学视野下小学生错别字纠正策略的研究[D].集美大学,2019.

[18]赵峰.汉字学概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111.

[19]商海静. 小学高年级学生错别字现象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20]蔡淑丽.不写错别字有妙招——运用字理纠正错别字的实践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3(03):54-55. ​​​​​​​

基于汉字理据的小学生错别字纠正策略探究

基于汉字理据的小学生错别字纠正策略探究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1月2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1342.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1月1日
Next 2023年1月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