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反映了社会道德的现状,是社会道德缩影,它关乎着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因此从全面认识大学生道德认同入手,以厦门市华侨大学厦门工程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和宁德市宁德师范学院的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学生道德认同中,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起着极大的作用,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认同具有重要作用。提出了针对大学生道德认同存在问题中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以达到优化大学生道德认同的目的,同时提出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认同的路径。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大学生;道德认同
引言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发展趋势日渐复杂,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大学生的道德认同至关重要,然而至今极度缺乏家庭教养方式对道德认同的影响。其中父亲、母亲的教养方式和学历的差异等都是影响道德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在道德认同研究中,万增奎发现,父母温暖型教养方式对子女的道德同一性都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1]。而其他教养方式如拒绝型等教养方式对子女道德同一性具有消极作用。本研究将着重研究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影响并为之提出相关建议,促进中国家庭教养方式理念的完善,增进大学生道德健康,深化道德心理学的研究。帮助家长找到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从而制定针对性地教育对策。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家庭教养方式
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父母的教导和养育,父母的家庭教养方式影响着子女的方方面面。关于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有许多学者给出了定义。2005年,李坚敏将家庭教养方式定义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抚养子女的教育行为倾向。父母使用教养方式把一系列日常行为规范、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观等教导给孩子,进而促使孩子逐渐形成具体的社会化内容[2]。徐慧在2008年对家庭教养方式进行概念界定: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孩子的长期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方式[3]。孙雪(2014)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是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的有机结合,是稳定的一种教育行为模式[4]。
(二)道德认同
道德认同是道德主体接受并认可道德规范要求,将道德置于自我认同的核心位置,以成为有道德的人作为人生目标并自觉践行道德规范的社会认同形式[5]。布拉西认为,道德认同是个人的道德系统和自我系统的同化或融合,以至道德感和认同感达到一定程度的统合[6]。
简言之,道德认同就是道德处于自我认同的中心,即在个体的价值观体系中,道德价值观居于首位和核心位置,任何其它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冲突时都要让位于它,个体内在的认知与情感以及外在的行为上体现出对道德的认可和接受即为道德认同[7]。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主要以厦门市华侨大学厦门工程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和宁德市宁德师范学院的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于2019年11~12月期间总共发出330份问卷,通过剔除漏填、无意义填答和重复性作答等问卷后,最终整理出302份有效问卷,有效率91.5%。研究对象具体情况详见表2-1。
由表2-1可知被试人数共302人,根据性别来分组,其中男生占比38.08%(115人),女生占比61.92%(187人);根据年级来分组,其中大一人数占比9.60%(29人),大二人数占比16.23%(49人),大三人数占比32.78%(99人),大四人数占比41.39%(125人);根据学历来分组,本科生人数占比67.88%(205人),大专生人数占比32.12%(97人)。
表2-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N =302)
变量 | 组别 | 人数 | 百分比 |
性别 | 男 | 115 | 38.08% |
女 | 187 | 61.92% | |
年级 | 大一 | 29 | 9.60% |
大二 | 49 | 16.23% | |
大三 | 99 | 32.78% | |
大四 | 125 | 41.39% | |
学历 | 本科 | 205 | 67.88% |
大专 | 97 | 32.12% |
(二)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包括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和道德认同量表问卷。
本文采用的家庭教养问卷是S-EMBU,此问卷由Arrindelll等作者根据EMBU编制[8]。该问卷有两个量表,每个量表有21道题,分别是父亲和母亲量表,采用4分级评分,各计分含义见附录。题目测试内容有拒绝型(1、4、7、19、12、14题)、情感温暖型(2、6、9、11、13、17、21题),过度保护型(3、5、8、10、15、16、18、20题)。被试者在维度上的得分可以通过每个维度题目的所得分数相加来求出。
道德认同量表是采用我国学者万增奎(2008)对阿奎诺和里德的道德认同量表进行修订后的量表,该量表经检验,信效度良好[9]。问卷包含内隐维度和外显维度两个部分,一共有22个题目,采用里克特5点计分法,计分含义见附录。道德认同问卷的量表中的第1、2、4、7、10、11、13、16、18、19题是属于内隐维度部分,第3、5、6、8、9、12、14、15、17、20、21、22题是属于外显维度部分。将内隐维度部分的总分和外显维度部分的总分加起来就是道德认同的总分。
(三)统计方法
对于本次研究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结果方式为定量方式和定性方式,利用 Excel、SPSS25.0 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并由此分析数据结果背后的含义与原因,并进一步分析、解释,阐述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影响,从而得到相应的事实和理论依据。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道德认同状况
1. 不同性别道德认同对比
由表3-1可知,女生与男生相比较,女生道德认同在内隐维度上比男生的高,在外显维度上得分比男生略高,在道德认同总得分上,女生也比男生略高。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内隐维度上的得分均比外显维度上得分高。
表3-1 不同性别道德认同水平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性别 | 内隐维度 | 外显维度 | 总体 | |
男 | M | 4.31 | 3.76 | 8.07 |
SD | 6.38 | 6.19 | 11.99 | |
女 | M | 5.13 | 3.78 | 8.91 |
SD | 6.15 | 5.34 | 10.89 |
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从表3-2中的结果可以看出,道德认同在性别上呈现出的差异不明显,在总体(F=0.661,p=0.417,p>0.05)、内隐维度(F=0.196,p=0.659,p>0.05)和外显维度(F=1.899,p=0.169,p>0.05),说明道德认同水平在不同性别间没有明显差异。
表3-2 不同道德认同在不同性别上的差异检验
Df | F | P | |
内隐维度 | 1 | 0.196 | 0.659 |
外显维度 | 1 | 1.899 | 0.169 |
总体 | 1 | 0.661 | 0.417 |
2. 不同年级道德认同比较
通过对样本中不同年级的道德认同水平进行分析,由表3-3可知,按照内隐维度上所得的分数来看,各年级得分均有差异,大四学生得分最高,大三学生得分和大二学生得分次之,大一学生得分最低。通过外显维度上所得的分数显示,大四的学生分数最高,大一的学生分数最低,大二的学生和大三的学生所得的分数均比大四的学生所得得分数低。从总得分上来看,即道德认同水平,大四学生道德认同水平最高,大三学生和大二学生道德认同总分次之,大一学生道德认同总分最低。
表3-3不同年级道德认同的标准差和平均数
年级 | 内隐维度 | 外显维度 | 总分 | |
大一 | M | 2.45 | 1.38 | 3.83 |
SD | 9.63 | 10.47 | 19.41 | |
大二 | M | 2.84 | 2.84 | 5.67 |
SD | 7.13 | 7.20 | 13.87 | |
大三 | M | 4.21 | 3.73 | 7.94 |
SD | 6.22 | 6.77 | 12.22 | |
大四 | M | 5.93 | 5.30 | 11.22 |
SD | 6.44 | 6.89 | 12.73 |
根据单因素ANOVA检验,如表3-4,结果表明道德认同水平在至少两个年级上是有显著差异的,在总体(F=3.614,p=0.014,p<0.05)、内隐维度(F=3.699,p=0.012,p<0.05)和外显维度(F=3.011,p=0.030,p<0.05)上都出现了较大的差异。
表3-4 不同年级道德认同比较
df | F | P | |
内隐维度 | 3 | 3.699 | 0.012 |
外显维度 | 3 | 3.011 | 0.030 |
总体 | 3 | 3.614 | 0.014 |
3. 本科生和大专生的道德认同比较
由表3-5可得,本科生比大专生的道德认同得分高,在外显维度得分上,本科生的得分比大专生的得分高;在道德认同内隐维度上,本科生的得分比大专生的得分高。
表3-5 本科生和大专生生道德认同标准差和平均数
学历 | 内隐维度 | 外显维度 | 总分 | |
本科学生 | M | 5.08 | 4.55 | 9.63 |
SD | 6.58 | 6.91 | 12.84 | |
大专学生 | M | 3.37 | 2.86 | 6.23 |
SD | 7.56 | 8.13 | 15.16 |
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由表3-6的结果可以看出,本科生和大专生道德认同在内隐维度上稍有差异(F=4.034,p=0.045,p<0.05);本科生和大专生道德认同在外显维度上没有明显差异(F=2.349,p=0.126,p>0.05);在总体上,本科生和大专生道德认同差异不显著(F=3.542,p=0.061,p>0.05)。
表3-6本科生和大专生道德认同的比较
Df | F | P | |
内隐维度 | 1 | 4.034 | 0.045 |
外显维度 | 1 | 2.349 | 0.126 |
总体 | 1 | 3.542 | 0.061 |
(二)家庭教养方式与道德认同的关系
1. 家庭教养方式总体状况
由表3-7数据显示可得出,情感温暖型的得分最高,过度保护型次之,拒绝型最低。情感温暖型中母亲的分数比父亲的分数高,过度保护型中母亲的分数比父亲的分数高,拒绝型中父亲拒绝型的得分比母亲拒绝型的低。
表3-7量表上被试者的得分
分量表 | M | SD |
父亲情感温暖型F1 | 17.31 | 3.26 |
续表3-7
分量表 | M | SD |
父亲拒绝型F2 | 10.04 | 3.83 |
父亲过度保护型F3 | 16.21 | 3.87 |
母亲情感温暖型M1 | 18.47 | 4.37 |
母亲拒绝型M2 | 10.36 | 3.64 |
母亲过度保护型M3 | 17.04 | 3.68 |
2. 父亲教养方式对子女道德认同水平的影响
由表3-8所示,采用相关分析探讨父亲教养方式与子女道德认同的关系,根据皮尔逊相关系数,在各对相关关系中,呈负相关的分别有:内隐维度与父亲情感温暖型,内隐维度与父亲拒绝型,内隐维度与过度保护型。呈正相关的有:外显维度与父亲情感温暖型。由此可知父亲的情感温暖水平与子女的道德认同存在正相关,但是父亲温暖水平与子女道德认同内隐维度呈负相关,这与预期结果和其他学者研究的结果有出入,原因之一可能是样本容量不够大,造成数据处理结果中父亲情感温暖型与道德认同内隐维度呈负相关,而与道德认同总分呈正相关,此原因需要再进一步扩大样本容量后进行数据处理才能验证。另一种原因可能是样本的有效性问题,问卷中关于父亲情感温暖型和内隐维度这两组题目中可能存在部分人为的无效数据,造成实际的数据结果与期望的结果不相符。具体原因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容量或者更换一批样本对象处理分析后得出。
表3-8父亲教养方式与子女道德认同的相关分析
内隐维度 | 外显维度 | 道德认同总分 | |
F1父亲情感温暖型 | -0.185** | 0.253** | 0.269** |
F2父亲拒绝型 | -0.238** | -0.147** | -0.205** |
F3父亲过度保护型 | -0.122** | -0.027 | -0.081 |
注:**在0.01水平上(双侧)相关性显著
为进一步考察父亲温暖水平对子女道德认同水平的影响,取父亲温暖分量表上得分的前27%作为高分组,后27%作为低分组,其余为中间组。以道德认同总分为因变量,采用性别与父亲温暖分组双重因素,然后进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9所示。
结果表明:通过主体间效应检验,父亲温暖水平分组对子女道德认同影响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8.725,p=0.00,p<0.05),进一步分析不同父亲温暖水平分组上的道德认同得分,可见父亲温暖水平越高,道德认同越高。另外,道德认同在子女性别上的差异不显著(F=0.086,p=0.770,p>0.05)。父亲温暖水平与子女性别交互作用对道德认同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F=0.049,p=0.953,p>0.05)。
表3-9父亲温暖水平与子女性别对子女道德认同的影响
df | F | P | |
父亲温暖组A | 2 | 8.725 | 0.00 |
子女性别B | 1 | 0.086 | 0.770 |
A×B | 2 | 0.049 | 0.953 |
以道德认同总分为因变量,以双因素交叉影响的方式(年级和父亲温暖水平分组)进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10所示。
表3-10结果表明:通过主体间效应检验,发现在两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父亲的温暖水平这个因素对道德认同影响差异最显著,即父亲温暖水平为两因素交互对道德认同影响中的主效应因素(F=13.318,p=0.00,p<0.05),说明不同父亲温暖水平对子女道德认同的影响不同。不同年级对道德认同影响的差异非常显著(F=3.655,p=0.013,p<0.05)。另外,父亲温暖水平分组与年级这两个因素的双重交互作用下,道德认同水平仍然存在显著差异(F=2.456,p=0.025,p<0.05)。
表3-10父亲温暖水平与子女年级对道德认同的影响
df | F | P | |
父亲温暖组A | 2 | 13.318 | 0.00 |
续表3-10
df | F | P | |
年级C | 3 | 3.655 | 0.013 |
A×C | 6 | 2.456 | 0.025 |
3.母亲教养方式对子女道德认同水平的影响
由表3-11可以发现,采用相关性分析来考察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子女的道德认同的关系,表中数据为皮尔逊相关系数,结果表明,母亲情感温暖型与道德认同内隐维度存在低度正相关,与外显维度也存在低度正相关。母亲拒绝型与道德认同内隐维度存在低度负相关,与外显维度也存在低度负相关。
表3-11母亲教养方式与子女道德认同的相关分析
内隐维度 | 外显维度 | 道德认同总分 | |
M1母亲情感温暖型 | 0.283** | 0.280** | 0.296** |
M2母亲拒绝型 | -0.227** | -0.165** | -0.205** |
M3母亲过度保护型 | -0.082 | -0.029 | -0.060 |
注:**在0.01水平上(双侧)相关性显著
为进一步考察母亲温暖水平对子女道德认同水平的影响,取母亲温暖分量表上得分的前27%作为高分组,后27%作为低分组,其余为中间组。以道德认同总分为因变量,采用性别与母亲温暖分组双重因素作用下,进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12所示。
结果表明:通过主体间效应检验,在母亲温暖水平和子女性别两重因素作用下,母亲温暖水平对子女道德认同影响的差异最显著,即母亲温暖水平是两个因素交互影响下的主效应因素(F=14.040,p=0.00,p<0.05)。道德认同在子女性别上的差异不显著(F=0.040,p=0.842,p>0.05)。另外,母亲温暖分组与子女性别这两个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子女道德认同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F=1.124,p=0.326,p>0.05)。
表3-12母亲温暖水平与子女性别对子女道德认同的影响
df | F | P | |
母亲温暖分组a | 2 | 14.040 | 0.00 |
子女性别b | 1 | 0.040 | 0.842 |
a×b | 2 | 1.124 | 0.326 |
以道德认同总分为因变量,以双因素交叉影响的方式(年级与母亲温暖水平分组)进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13所示。
结果表明:通过主体间效应检验,两个因素双重作用下,母亲温暖水平对子女道德认同的影响的最显著(F=19.893,p=0.00,p<0.05)。对于不同年级,道德认同差异显著(F=3.068,p=0.028,p<0.05)。双因素交叉影响下(年级与母亲温暖水平分组),道德认同差异显著(F=2.510,p=0.022,p<0.05)。
表3-13母亲温暖水平与子女年级对子女道德认同的影响
df | F | P | |
母亲温暖分组a | 2 | 19.893 | 0.000 |
年级c | 3 | 3.068 | 0.028 |
a×c | 6 | 2.510 | 0.022 |
四、讨论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认同现状
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宁德师范学院和华侨大学厦门工程技术学院的302名学生为对象,调查了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大学生的道德认同现状,再通过分析整合后的问卷,计算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辅以文字分析说明。
通过具体实证研究发现:总体上(N=302),道德认同总得分平均数为8.59分,其中内隐维度平均分是4.82分,外显维度平均分是3.77分,由此可见两所高校的大学生道德认同水平良好,通过内隐维度和外显维度的平均分进行比较,前者高于后者,这表明了大学生存在道德认知与行为不统一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大学生道德认同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情况,可以发现,大学生道德认同水平不管是在内隐维度(F=0.196,p=0.659,p>0.05)还是外显维度(F=1.899,p=0.169,p>0.05)上的呈现出的差异都不显著,总分在性别上呈现出的差异也不明显(F=0.661,p=0.417,p>0.05);对大学生道德认同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分析,发现大四学生的道德认同水平最高(内隐维度M=5.93,外显维度M=5.30,总分M=11.22),大三学生和大二学生的道德认同水平次之(内隐维度M=4.21,外显维度M=3.73,总分M=7.94;内隐维度M=2.84,外显维度M=2.84,总分M=5.67),大一学生道德认同水平最低(内隐维度M=2.45,外显维度M=1.38,总分M=3.83),通过单因素F检验,大学生道德认同水平在不同年级上呈显著差异(F=3.614,p=0.014,p<0.05),说明对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道德认同水平不同。从不同本科生和大专生分组来看,道德认同在该分组上不存在显著差异(F=3.542,p=0.061,p>0.05)。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认同分析
1.“知行不一”的问题
通过前文的数据分析可知,我国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高于道德行为。在思想上能够正确理解道德规范及其意义,拥有对事物善恶、好坏的良好判断力,但是行为上往往没办法做到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一致。比如说明知考试作弊是不对的,但还是有些人会去作弊,或者明知课堂上玩手机等开小差行为是对老师和自己学业的不尊重,却仍有人明知故犯[10]。这些现象都表明了大学生存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问题。
2.不同年级道德认同的差异性
对年级和大学生道德认同的调查研究发现,道德认同在不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性也随着提高,即大学生道德认同水平会随着知识水平和年龄的提高而提高。
3.不同性别道德认同的差异性
由上文数据结果可知,大学生道德认同在性别上没有明显差异。虽然不同性别道德认同差异较小,但是“知行不一”的问题上女生会比男生严重(内隐维度:女生是5.13分,男生是4.31分),可知女生存在道德“知行不一”问题更加严重。
对于道德认同在性别上的差异性问题,不同学者的研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万增奎等学者的调查结果显示道德认同在性别上呈显著差异[1],潘红霞和丁芳盛在研究中发现道德认同在性别上没有显著的差异性[11][12]。本研究基于福建省内的大学展开,体现了福建省地方特色。
4.本科生和大专生道德认同的差异性
由上文结果可以发现,对于不同学制下的学生,本科生和大专生的道德认同没有明显差异,只有在内隐维度上,道德认同在本科生和大专生间呈微弱差异(F=4.034,p=0.045,p<0.05),在外显维度上没有明显差异。说明无论是大专生还是本科生,道德认同水平并没有较为明显的差距。
5.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影响
(1)情感温暖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道德认同具有促进作用
以父亲的情感温暖型和母亲的情感温暖型分组为例,说明情感温暖水平对子女道德认同的影响,通过对父亲情感温暖型分组、母亲情感温暖型分组分别和子女道德认同进行组内方差分析,发现不同情感温暖分组中,子女道德认同存在明显差异。由父亲或者母亲情感温暖型与大学生道德认同呈正相关可知,父母的情感温暖有助于大学生的道德认同的培养。情感温暖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用温情与慈爱去教育孩子,能够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世界万物,理解和接受孩子的思想。父母和孩子是互相尊重和平等的关系,父母尊重和理解孩子,待人处事不强迫、不威胁孩子。处于情感温暖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在人的道德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国家计生的政策下,各个家庭大都只有一两个孩子,因此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无价之宝,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投入了无数的精力、期望和关爱。因此,相对于严格惩罚的教养方式,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更易于被接受。所以,温暖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助于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认同的形成。
(2)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道德认同具有一致性
以父亲、母亲的教养方式分别和大学生道德认同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教养方式对道德认同的影响结果呈现一致性。例如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型和父母亲的拒绝型都与子女道德认同呈显著相关,且父母亲情感温暖型的教养方式与子女的道德认同呈正相关,父母亲的拒绝型与子女的道德认同呈负相关。
(3)父母拒绝型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道德认同具有消极影响
从前文数据可得,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拒绝型的教养方式与大学生道德认同水平呈负相关。在我国,许多父母认为“严师出高徒”,因此对子女要求严格、严厉,遇事对子女横加干预,子女做错事严厉批评指责,长此以往,子女越来越缺乏认可,容易形成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情绪,不利于子女道德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正处于道德品格趋于形成的过程中,长期来自父母的否定和强横干预,会严重损害大学生的道德认同,不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父母应该避免采用不良的教养方式,要多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促成子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道德认同。
五、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道德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一个能够造福家庭的承担者,还应该是为了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建设者。国家和社会是每个家庭最坚实的后盾,国家的富强和社会的繁荣离不开高素质的建设者,因此,作为教育中的基础一环,即家庭道德教育,更应该得到全体家长的重视。
家庭的育人功能是不容忽视的,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一环[13]。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观,在进行教育时要尊重和理解孩子的个性,让孩子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能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让孩子们主动接受而不是被动接受。这样有利于提高孩子的道德认同感,不仅有利于良好道德思想的形成,也有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实践。在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家长要细心、耐心和专心地倾听,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这样有利于营造平等、民主的家庭教育氛围[14]。
(二)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生活中,孩子会受到家长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不好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孩子的一生[15]。如果家长只看重孩子的智育,片面追求成绩,以分数的高低来判断孩子的能力,将会导致孩子价值观及道德观发生畸形。因此家长不应只关注孩子的智育发展,而应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重智轻德”观念替换为“全面发展”观念。
做好家庭教育的关键是拥有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念,向父母渗透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16]。从“养儿防老”观念替换为“为国教子”观念,只有将子女培养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成功的家庭教育。从“只养不教”观念替换为“养教结合”观念,必须从小对他们进行规范性家庭教育。从“权威服从”观念替换为“民主教育”观念,在家庭中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将民主的教育观念贯穿于整个家庭教育中,使得父母与子女互相影响教育,共同进步和学习[17]。
(三)采用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
1.滴渗式
很多家长在教导孩子时,总是喜欢把教导的内容一股脑儿地讲给孩子听,父母与孩子之间,往往是一个说一个听,一个说一个做,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打击孩子的主观积极性,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问题,长此下去,家庭道德教育将会难有成效。父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不应该是这样枯燥、无味的,而应该寓教于乐,寓教于小事之中,采用“滴渗式”,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着眼,以身作则,父母在身体力行的同时,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将道德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孩子,营造严谨而又轻松快乐的家庭道德教育氛围,提高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使道德教育切切实实回归到孩子自身,回归到孩子的日常实践中,做到道德思想与道德行为相一致,从小事做起,养成“知行一致”的习惯,才能在大事上做到思与行的统一。
2.民主式
总有一天,孩子是会离开父母的身边,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不应该一箩筐地包揽孩子的各种事,什么都要管的后果就是孩子很可能不知怎么为人处世或者知道却不会做[18]。因此,在家庭道德教育中,家长应该要有民主意识,尊重孩子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道德教育的结果最终是要体现在孩子的为人处世上,良好道德素质形成的过程需要孩子自身付诸思考和实践,家长如果事事插手,不利于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形成良好的行为原则。家长应该多关心孩子的道德思想,做到不强硬地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孩子,可以适当地指导,指出其行为的不妥之处和思想上的问题,与孩子协力探讨如何解决问题,适当提供方法,然后放心地让孩子去处理,做到道德思想上的指导和道德行为上的监督,避免孩子误入歧途,有利于形成孩子良好的道德认同。
3.冷却式
当父母与孩子产生矛盾时,产生矛盾的原因可能是意见不合或者思想上的矛盾,这时候,如果一味地强调自己的经验或者阅历,不但不能使孩子理解,反而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19]。父母的阅历和经验固然可以给孩子参考,但不意味着可以对孩子直接灌输,因为孩子往往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经历过或者亲眼见到的事都会对自己的道德思想产生影响,并且逐渐地形成自己的道德思想框架[20]。父母更多的作用是给予参考,进行指导,与孩子发生矛盾时,应该冷静处理,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彼此双方冷静下来,然后再深入沟通。当父母孩子双方处于暴躁的情绪时,是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时候就得需要父母主动放下架子,让双方之间的气氛冷却下来,这样才有利于进一步沟通。据上文所述,父母越是严厉批评,子女的道德认同越低。所以,在生活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应该采用冷处理方式,父母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下来,再与孩子沟通,鼓励孩子有自己的主见,适当地纠正孩子的错误,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思想道德框架逐渐形成的时候,不抵触父母意见,乐于与父母沟通,增加道德认同。
结论
大学生的道德认同受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会造成大学生道德认同水平的差异。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形成大学生道德认同的一致性,不好的家庭教养方式会阻碍大学生道德认同水平的发展。
致谢
随着论文的完成,心里感慨万千,即将毕业的我们将各奔东西,告别老师同学们,走向社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在此,感谢陪伴两年的老师们,感谢你们的辛勤付出和孜孜不倦的教诲。
最后,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从选题到论文结束,每一步前进的背后都有老师您辛劳的付出,您严谨治学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在此,谨以最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献于我师。
参考 文 献
[1]万增奎.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与建构[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2]李坚敏.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04):60-61.
[3]徐慧,张建新,张梅玲.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8,(04):940-942.
[4]孙雪.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助人行为发展的影响[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21):50-51.
[5]李晨曦.当代大学生道德认同的现状及培育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7.
[6]沈琴.道德认同[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18
[7]刘仁贵.道德认同概念辨析[J].伦理学研究,2014.
[8]蒋奖,鲁峥嵘,蒋苾菁等.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01):97-102.
[9]万增奎,杨韶刚.青少年道德自我认同问卷的修订[J].社会心理科学,2008.
[10]曾健平,代峰.公民道德建设与核心价值认同[J].道德与文明,2010.
[11]潘红霞.“9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现状与赢得措施[J].中国青年研究,2014.
[12]丁芳盛.大学生道德认同现状分析及其培育策略[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
[13]黄华.社会认知取向的道德认同研究[J].心理学探究,2012.
[14]曾晓强.道德认同进展研究与德育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5]张晓昀.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道德认同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6.
[16]王钢.道德认同危机与学校德育管理理念的变革[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
[17]梅平.国外公民道德认同的方式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2008.
[18]罗品超.全球化现实中的青少年同一性困惑与教育对策[J].重庆社会科学, 2006.
[19]王耀华.青少年道德认同失范的对策[J].科技资讯,2006.
[20]王俭.基于价值尊重与价值认同的教育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附录
当代大学生道德认同状况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我们在调查一些问题,需要了解你的想法。这些问题无关对错,无关他人,只是你内心想法的映射。此问卷问题只供我们研究使用,我们尊重个人隐私,将严格保密你填写过的问卷,请放心作答。真挚地邀请你参与此调查问卷的填写,你的热心是我们研究的极大鼓励,在此不胜感激!
第一部分 个人基本信息
请在每个问题的相应选项旁打个“√”
1、性别: a.男( ) b.女( )
2、学校类型:a.本科( ) b.专科( )
3、年级: a.大一( ) b.大二( ) c.大三( ) d.大四( )
第二部分 道德认同状况问卷
下列词语是用来描述一个人的特征的:
守信的,诚实的,孝顺的,负责的,真诚的
礼貌的,善良的,助人的,正直的,忠诚的
拥有这些品质的人可能是你,也可能是他人。现在,在你的头脑中想象这样一个人,想象这个人会怎么思考、生活和行动。当你在脑海中对他(她)有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时,回答下列问题(请在每道题后相应的选项中打√)
题目 | 完全不同意 | 有些不同意 | 中立 | 有些同意 | 完全同意 |
1.做一个有如上品质的人会让我感觉很好 | |||||
2.成为拥有这些特征的人对我来说很重要 | |||||
3.我的着装打扮使我看上去是这样的人 | |||||
4.我会因为有如上品质而羞耻 | |||||
5.我在空闲时间做的事情能清楚地反应我有如上品质 | |||||
6.我读的书、杂志能清楚地表现我有如上品质 | |||||
7.有这些品质对我不是十分重要 | |||||
8.在我的工作学习环境中,平时别人知道我拥有这些特征 | |||||
9.我积极参加能表现这些品质的活动 | |||||
10.我强烈渴望拥有这些品质 | |||||
11.我觉得具备以上品质至少能对的起自己的良心 | |||||
12.因为我有以上人品,所以每个接触我的人都特别认可我 | |||||
13.我想尽力实现上述品质,这样才能对自己的品行感到很满意 | |||||
14.对于以上品质,我的同学曾经指责过我 | |||||
15.我有上述品质,所以周围人都很喜欢我 | |||||
16.具有了以上品质会让我感到自豪 | |||||
17.因为如以上品质我做的不够好,因此有些人不太愿意和我相处 | |||||
18.我认为具有如上品质会使我的一生很有意义 | |||||
19.我认为有如以上的品质会让我感到快乐 | |||||
20.我常常想希望自己能成为有如以上品质的人 | |||||
21.周围的同学都曾经夸奖我有如上述品质 | |||||
22.我有如以上品质,所以赢得了大家的信赖 |
第三部分 家庭教养方式状况问卷
下列问卷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家庭情况,分别在每个问题后的父亲和母亲一栏填上相应数字(1表示从不,2表示偶尔,3表示经常,4表示总是)。
题目 | 从不 | 偶尔 | 经常 | 总是 | 父亲 | 母亲 |
1.父/母常常在我不知道原因的情况下对我大发脾气 | 1 | 2 | 3 | 4 | ||
2.父/母赞美我 | 1 | 2 | 3 | 4 | ||
3.我觉得父/母对我正在做的事过分担心 | 1 | 2 | 3 | 4 | ||
4.父/母对我的惩罚往往超过我应受的程度 | 1 | 2 | 3 | 4 | ||
5.父/母要求我回到家里必须得说明我在外面做了什么事 | 1 | 2 | 3 | 4 | ||
6.我觉得父/母尽量使我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更有意义和丰富多彩 | 1 | 2 | 3 | 4 | ||
7.父/母经常当着别人的面批评我既懒惰又无用 | 1 | 2 | 3 | 4 | ||
8.父/母不允许我做一些其他孩子可以做的事,因为害怕我会出事 | 1 | 2 | 3 | 4 | ||
9.父/母总试图鼓励我,使我成为佼佼者 | 1 | 2 | 3 | 4 | ||
10.我觉得父/母对我可能出事的担心是夸大的,过分的 | 1 | 2 | 3 | 4 | ||
11.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我能感到父/母在尽量鼓励我使我得到安慰 | 1 | 2 | 3 | 4 | ||
12.在家里往往把我当作“替罪羊”或“害群之马” | 1 | 2 | 3 | 4 | ||
13.我能通过父/母的言谈,表情感受到她/他很喜欢我 | 1 | 2 | 3 | 4 | ||
14.父/母常以一种使我很难堪的方式对待我 | 1 | 2 | 3 | 4 | ||
15.父/母常常允许我到我喜欢的地方去,而又不会过分担心 | 1 | 2 | 3 | 4 | ||
16.我觉得父/母干涉我做的任何一件事 | 1 | 2 | 3 | 4 | ||
17.我觉得与父/母之间存在一种温暖、体贴和亲热的感觉 | 1 | 2 | 3 | 4 | ||
18.父/母对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有严格的限制而且绝不让步 | 1 | 2 | 3 | 4 | ||
19.即使是很小的过错,父/母也惩罚我 | 1 | 2 | 3 | 4 | ||
20.父/母总是左右我该穿什么衣服或该打扮成什么样子 | 1 | 2 | 3 | 4 | ||
21.当我做的事情取得成功时,我觉得父/母很为我自豪 | 1 | 2 | 3 | 4 |
家庭教养方式问卷采用4点计分,“从不”计1分到“总是”计4分,其中第17道题反向计分。该表分三个维度:拒绝(6道题)、情感温暖(7道题)和过度保护(8道题)。计算每个维度包含题目得分的总和即为该被试在这一维度上的得分。
道德认同量表是采用里克特5点计分法,-2、-1、0、1、2依次表示“完全不同意”、“有些不同意”、“中立”、“有些同意”和“完全同意”,其中正向计分题,-2、-1、0、1、2分别计-2、-1、0、1、2分,反向计分题-2、-1、0、1、2分别计2、1、0、-1、-2分,得分越高表示道德认同程度越高。反向计分题为题4、7、14、17。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1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