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一系列信息披露法案的颁布,社会各界也逐步意识到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必要性,并且内部控制信息作为企业信息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颁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入了强制披露阶段。回顾梳理相关文献和理论分析,发现管理层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人物他们的行为很有可能会影响其信息质量的高低。本文以2015-2017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管理层权力入手来研究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之间关系,研究发现,管理层权力会影响内控信息披露质量,且当权力越大时披露的内控信息质量越低。
关键词:管理层权力;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披露质量
前言
两权分离即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的特征。拥有实际控制权的管理层不仅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在内部控制系统里扮演着重要角色,股东拥有着所有权但不能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而公司治理的核心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构建。管理层掌握着企业内外部更多的信息,所以企业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质量会受到管理层权力的大小、自身能力与动机的影响。根据信号传递理论,如果企业向外界披露内部控制信息,高质量的信息能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能够缓解市场信息不对称性,促进企业和市场健康发展。
从国内外近年频频发生的各种财务xx丑闻可以看出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一定的缺陷,管理层运用种种手段粉饰财务报表虚构利润,投资者被误导,资本市场被扰乱,严重影响了我国市场的经济安全与秩序。由此使得我国认识到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刻不容缓。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往往容易产生委托代理问题,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矛盾,降低证券市场的不对称性,从而提高市场资源有效配置。在日常经营管理中,管理层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在内部控制运作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管理层自身能力与动机会影响到内控信息披露的质量。通过信号传递理论得知,如果市场接收到企业发布的较低质量内部控制信息时,可能就会扰乱证券市场的秩序使得市场透明度降低,损害股东、外部投资者等与公司利益相关的人,同时妨碍投资者做出合理的判断与决策。本文将验证管理层权力和内控信息披露质量的相关性,一方面为企业改善内控体系和增加对内控信息质量的重视以及投资者做出理性正确的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有利于监管部分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并有效实施。
1文献综述
1.1管理层权力的研究
1.1.1管理层权力的内涵
随着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管理层所获得的经营决策权日渐增大,在日常管理中甚至能够决定重大事项。如果公司治理出现缺陷,管理层可能将会超出相应一定的控制权。Bebchuk(2004)提出的管理层理论认为,代理问题不仅存在于企业内部治理中而且还会存在于股东与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之间。在此之下,董事会没有能力完全有效控制监督管理层,这样管理层会为了私人利益运用自身权力寻租而对企业价值造成一定影响[1]。卢锐(2007)研究发现当管理层权力越大他们就具有职权追求个人利益的动机[2]。权小峰等(2010)认为管理层权力是管理层将主观意愿、思维习惯、内心想法施加给企业内部其他人员的能力以及个人能力从而成为内在影响力[3]。
1.1.2管理层权力的衡量
Finkelstein(1992)在研究中把管理层权力划分为:所有权权力,测度管理层持股比例;结构权力,体现为总经理与董事长两职合一;专家权力,表示为总经理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素质;声誉权力指管理者任职时间较长或在某个行业从事管理工作时间较长而获得的公众认同。并且他认为当企业进行战略决策时会受到管理层权力的很大影响。[4]。卢锐(2008)采用两职兼任(董事长兼任总经理)、股权分散度和管理层的任职期限来界定管理层的权力大小和配置状况,同时他认为还需要从企业的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管环境中去识别管理层权力,因为它具有一定的隐藏性[5]。吴世农和权小峰(2010)从四个维度来划分管理层权力:声誉权力、专家权力、组织权力和所有制权力[6]。徐良果等(2012)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权力可从“负向”权力和“正向”权力来衡量。他们将两职兼任与总经理在位时间长短来衡量“正向”权力,而用独立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和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来衡量“负向”权力[7]。刘恒(2014)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衡量管理层权力综合指标时,从管理层所有权权力与组织结构权力角度入手并选取了五个单维度变量[8]。谭庆美等(2015)在构建管理层权力时不仅考虑了两职兼任、独立董事、董事会规模还将管理层持股与学历纳入了指标体系[9]。
1.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研究
1.2.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企业管理层应当按照一定的日期根据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是否完整、有效与合理。再以公开报告形式提供给信息使用者,股东能够据此了解管理层是否有效经营公司,投资者能够了解企业经营管理情况,判断企业的价值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蔡吉甫(2005)实证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质量,分析发现具有披露信息趋势的上市公司往往是那些经营业绩良好、财务报告质量也很优秀的上市公司,而财务状况与大多时候相比存在异常情况时,上市公司进行披露的概率越低[10]。杨清香等(2012)实证分析2006至2009年三年上交所企业的内控信息披露发现,内控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存在显著性差别。强制性披露比自愿性披露更具有价值相关性[11]。叶康涛等(2015)研究分析发现当企业价值泡沫过高时,泡沫一旦破灭所出现的崩盘风险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提高公司内控信息披露水平会明显降低将来股价崩盘风险。得出信息不对称情况可通过增强企业的内控信息披露来降低,这样有利于投资市场稳定健康的发展[12]。张超、刘星(2015)认为内部控制缺陷信息也属于内控信息披露的一部分,而且企业内部、企业与市场之间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局面也能因为披露此信息进而得到有效的缓解[13]。赵息、许宁宁(2013)认为管理层有可能运用权力寻租来操纵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以获取个人的利益,而不对外披露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14]。
1.2.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
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使企业能够显示内部控制在企业运行的状况和企业的诚信文化、目前的风险状况,并能据此改进和完善内控体系和及时跟踪调查管理层的决策行为,并能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内部控制信息得到了广大利益相关者的重视与密切关注,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们根据所披露的信息,判断信息质量高低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基础。张佩佩、黄娟(2017)研究发现内控信息披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公司代理问题,并且质量高低还能反映出管理层能力的高低[15]。林煜恩等(2018)通过从管理层角度探究企业研发支出,发现内控信息披露质量会影响管理层权力对研发支出的效应,提出在日常经营中需要提高内控信息披露的质量,公司治理需要合理控制管理层的权力[16]。任政亮、周兵(2017)通过修正熵权TOPSIS算法分析了企业内控信息披露质量,发现尽管整体质量不高,但由于实施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各行业披露的信息质量都有一定的上升[17]。丁熙、孙武(2014)以公司治理结构为切入点,并使用内容分析法建立内控信息披露指数,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治理结构能有效约束内控信息披露质量且完善的治理结构能够影响管理层对内控信息披露的决策和质量[18]。张建儒、候雪晨(2015)通过对中小板上市企业内控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有助于对中小企业的监管、投资者做出正确投资决策提供理论基础[19]。
1.3管理层权力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影响研究
通过梳理归纳其他国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总结为两种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管理层权力是能提高内控信息披露质量。另一部分学者则持相反观点。
Zhang X.et.al.(2008)通过对盈余管理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数量越多,则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就越高[20]。Stephen O和Gouranga G(2010)研究认为当总经理与董事长两职合一时,会削弱董事会的监督作用,此时将很难限制总经理的权力,导致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总经理个人意愿,难以保护广大利益相关者,从而企业披露的积极性不高[21]。
国内关于管理层权力对内控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也有两种观点。陈国辉等(2015)认为股权集中度越高,股东可以更好的控制管理层此时大股东将会决定企业的行为,导致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越差[22]。刘爱东和万方(2016)通过从公司管理层治理角度入手研究得出管理层持股能有效改善信息披露的质量[23]。卢秀锋和周筱俊(2015)探究同一人兼任董事长与总经理、高管持股比率和管理层薪酬对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当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趋同,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提高、高管薪酬增加,上市公司向外界披露的信息透明度就会随之越高,但是两职兼任与信息披露透明度没有显著关系[24]。
一种研究观点认为管理层权力会降低信息披露的质量。崔学刚(2004)在对公司透明度的影响研究时,将内部治理机制纳入研究,发现当两职兼任时,企业信息对外披露的程度会降低[25]。刘恒(2014)通过对我国深交所上市的企业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两职合一与管理层持股会降低信息披露质量,并且发现管理层权力会弱化货币薪酬激励[26]。陈国辉等(2015)也认为股权集中度越高,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越差[27]。狄为和乔晓杰(2015)认为管理层权力越大越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等现象使内控信息披露质量降低[28]。齐灶娥等(2013)对公司治理对信息披露质量关系的研究得出“两职合一”的公司信息披露程度水平较低,通过两职分离可以加强相互间的监督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信息质量水平。高强和伍丽娜(2008)研究发现,董事会秘书兼任副总可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但两职合一则会降低质量[29]。
1.4已有文献评述
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文献,可以认为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如果是是包含了全部要素的话那么这样的内控信息应当是高质量的,并且信息所流露出的经济意义是真实可信的,最终能作为有效信息为信息使用者服务,可用来判断企业内部控制状况好坏,有利于保持投资者对企业经营前景的信心。学者们对两者关系基于管理层权力来分类,一类是管理层权力的增大会提高内控信息披露质量,这类学者认为此时企业所有者与管理层目标利用是一致的,管理层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会认真实现共同的目标,努力提高企业的价值,从而获取企业中剩余的权力,从信息披露行为来看,管理层将会做出披露高质量的内控信息的行为。另一类研究观点则是随着管理层权力的增加,内控信息披露的质量会降低,这类研究学者认为管理层会利用自身权力去进行一系列机会主义行为为自己获得更多利益,而忽视内部控制所存在的缺陷,导致披露的信息不完全不真实,造成披露较低质量的信息的现象。
我国虽没有明确规定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实施主体和负责人员,但是管理层不但参与日常经营管理并还是内部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他们对信息披露过程直接负责任。
拥有经营管理权的管理层是构建内部控制系统和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关键人物,并且其权力大小会影响上述行为。由于市场中存在着的信息不对称局面,从信号传递理论可知,当管理层披露质量较高的内控信息时,市场对此会有积极的反应,市场投资者根据发布的信息可以知道企业的内控信息,委托者可以了解代理者是否有效履行他们的责任。而披露某些内控信息,如果会引起企业业绩波动或者是受到相关的惩罚,管理层很有可能会避免此类信息的披露。由此可看出管理层不会总是做出理性的决策行为,他们的行为一定会影响着内控信息披露质量。
2理论基础
2.1委托代理理论
企业所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是基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合同契约,委托人将企业日常经营权力赋予给代理人,股东作为委托人享有公司资产的剩余索取权和最终控制权。该理论遵循“理性经济人”假设,委托人以企业价值和股东权益最大化作为目标,而代理人追求自身利益薪酬最大化。委托代理问题会由于当他们的目标不一致,各自都会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行动时产生。代理人掌握着企业日常管理的更多的信息,内部控制作为公司内部治理的一部分,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有利于缓解由于委托代理关系而产生的冲突。企业所披露的信息能够帮助委托人全面了解公司的日常运营情况和管理层在经营中是否履职尽责。
2.2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投资者们在投资市场中所获取的信息不同并且知道的多少也不一样,信息充盈的投资者处于优势地位而信息匮乏的投资者相对处于不利的地位,双方由于掌握的信息程度是有差别的就处于不平等地位。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道德风险问题和逆向选择。逆向选择发生在交易之前,“劣币驱逐良币”会出现在在信息不对称局面下,使得市场的产品质量下降。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拥有更丰富信息的当事人为了自身效用最大化而同时损害他人利益的行动,发生在交易后。
2.3信息传递理论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管理层为了获取市场资金或出于其他目的时,主动披露业绩经营优秀的信息,通过信号传递,市场能接收到企业释放积极的信息从而能与业绩较差的公司区分,投资者就可以根据信息来对企业做出合理的判断。根据信息传递理论的作用机理当企业披露的内控信息质量越高,相应地市场也会有积极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各种利益相关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样资源能得到有效配置和优化并能促进资本市场健康有效运行。
3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信息不对称局面很容易产生委托代理问题,而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问题。管理层不仅是公司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在披露内控信息工作中也是重要的角色。基于此背景,管理层权力会在构建内控系统和披露内控信息有所体现从而影响到内控信息披露质量。同时参与日常经营的管理层也掌握着更充分的信息,管理层为了实现自身动机利用权力来做出内控信息披露的决策,隐瞒存在缺陷的内控信息而披露有效的信息以避免监管部门的处罚或是向所有者和外界传递自身业务能力不错,都会影响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根据信号传递理论,经营业绩好、内部控制运营好的企业更愿意披露,这样投资者能将他们与内控质量差的企业区分开来,增加投资者的信心、引起积极的市场反应,提升企业形象和业绩。
现代企业的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者赋予管理层一定权力,并且这种权力在经营管理中不断增大。管理层的权力越大,作为企业的重要代理人越有可能利用手中权力操纵信息隐瞒存在缺陷的信息获取私利从而降低内控信息披露质量。管理层权力越大,他们将按照自身的能力与动机来决定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进而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已有研究表明当企业股权相对分散时,董事会将缺乏对管理层的有效率的监督,管理层权力与企业信息质量显著的负向关联。徐良果(2012)等又发现当企业存在两职兼任、股权分散的情况下,管理层受到的约束就越弱,而管理层权力就越大,他们会为了巩固自己的职位或者出现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此时会与企业目标相背而行,就有可能做出损害企业价值的行为。相比而言管理层更加了解企业内控信息,当他们的权力越大更多为自身利益考虑时,由于没有统一的披露标准,他们将会出现选择性披露信息的行为,降低披露信息的质量。
由以上的理论分析,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
H:管理层权力越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越低。
4研究设计
4.1样本选取与数据
本文选取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A股公司的2015-2017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按照研究需要对样本数据又进行如下的筛选:剔除金融行业和保险行业的上市公司;剔除ST和S*ST上市公司样本;剔除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通过上述步骤,最终样本数据记录共8411条。研究中的数据来源迪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CSMAR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并运用STATA12来进行实证分析。
4.2变量定义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迪博内部控制指数结合我国上市企业的实际现状,在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基础之上,同时结合企业战略、经营、资产、信息披露等情况,构建符合我国特色的内部控制指数。因此使用迪博公司内控指数来衡量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
管理层权力。借鉴卢锐对管理层权力的衡量方式选择这三个单维度变量:董事会规模(Power1)、两职兼任(Power2)和股权分散性(Power3),并在此基础上将上述单一维度变量求和构建出一个反映管理层权力的综合变量Power(=Powerl+Power2+Power3),为进一步增加两者关系的说服性再构建一个综合虚拟变量反映管理层权力Power0(当Powerl+Power2+Power3>=2时取值为l,反之取值为0)并在稳健性检验时使用虚拟变量[9]。
(1)董事会规模(Power1)
董事会规模越大各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合作可能会受到一定阻碍,决策与管理效率会因此降低,此时董事会对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层容易对董事各个“击破”。因此采取当董事会成员总人数高于样本均值时,Power1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2)两职兼任(Power2)
在企业日常经营中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会对管理层的行为进行监督。两职兼任是指当xxxx经和董事长由同一个人的人来任职,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拥有了管理企业的权力还有了直接参与企业战略决策控制董事会的权力,董事会的监督作用会大打折扣。与在两职不兼任的企业相比,管理层权力被直接扩大。因此当两职兼任时,Power2取值为1,否则取0。
(3)股权的分散性(Power3)
股权分散度会影响管理层的决策能力,股权不那么集中时,股东们对管理层监督作用会减弱,管理层在这种情况下能拥有更大的权力,在日常经营中做主更受到主管意志的影响。而当股权相对集中时,大股东对管理层的监督较有效。当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除以第二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比值小于1时,Power3取1,此时对管理层的监督作用不太明显,这样管理层的权力相对较大,否则取0。
选取企业成长性(Growth)、企业规模(Size) 和审计意见类型(Opinion)为本文的控制变量。
表 1变量名称及描述
变量类型 | 变量名称 | 变量代码 | 变量描述 | |
被解释变量 |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 | Icidi | 迪博内部控制指数除以100予以标准化 | |
解释变量 | 董事会规模 | Power1 | 董事会成员总人数高于样本均值取值为1,否则为0 | |
两职兼任 | Power2 | 兼任取值为1,否则为0 | ||
股权分散性 | Power3 |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除以第二大股东到第十大股东所持比例之和,比值小于1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 ||
管理层权力 | Power=Power1+ Power2+ Power3
0Power | 求和
Power1+ Power2+ Power3>=2,则取1,否则取0(虚拟变量) | ||
控制变量 | 企业规模 | Size | 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 |
企业成长性
审计意见类型 | Growth
Opinion | 营业收入增长率
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标准审计意见取值为1;否则为0 |
4.3模型设定
模型一将验证管理层权力综合变量对内控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模型二分别检验三个单维度虚拟变量即董事会规模、两职兼任和股权分散性对内控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
4.4实证分析
4.4.1描述性分析
表 2描述性统计结果
Variable | Obs | Mean | Std. Dev. | Min | Max |
Power
Power1 Power2 Power3 | 8411
8411 8411 8411 | 1.234812
0.609202 0.261919 0.36369 | .7876308
0.487985 0.439705 0.48109 | 0
0 0 0 | 3
1 1 1 |
Icidi | 8411 | 6.17359 | 1.625667 | 0 | 9.3321 |
Size | 8411 | 22.37304 | 1.472312 | 15.97917 | 30.89246 |
Growth | 8411 | 0.710471 | 21.25725 | -0.561406 | 5.075526 |
Opinion | 8411 | 0.961122 | .1933148 | 0 | 1 |
从表2中来看,因变量即被解释变量,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标准化处理后的结果是6.174,最大值为9.332,样本间的标准差为1.626,可以看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在不同企业之间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企业对内控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视程度存在不同差异。从两职兼任方面可看出在公司治理方面基本上实现了管理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从管理层权力的积分变量来看有的公司得分为3,而有的公司管理层权力较低,分布较不一致。其他控制变量来看,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为22.37,标准差为1.472。营业收入增长率平均值为0.7104,也有的公司表现不佳反而退步,企业成长性为负值,而有的公司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营业收入增长率超过了5。绝大部分公司,对应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意见是标准审计意见,平均值为0.9611。也有少部分公司没有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或被出具了保留的审计意见。
4.4.2相关性分析
表 3相关性分析结果
Icidi | power | power1 | power2 | power3 | size | growth | opinion | |
Icidi | 1 | |||||||
power | -0.021** | 1 | ||||||
power1 | -0.019* | 0.542*** | 1 | |||||
power2 | -0.018* | 0.484*** | -0.159*** | 1 | ||||
power3 | -0.031*** | 0.644*** | 0.018* | 0.040*** | 1 | |||
size | 0.139*** | -0.00400 | 0.171*** | -0.148*** | -0.044*** | 1 | ||
growth | 0.0120 | 0.026** | 0.00600 | 0.022** | 0.0160 | 0.038*** | 1 | |
opinion | 0.468*** | -0.00200 | 0.027** | 0.00100 | -0.031*** | 0.136*** | 0.0010 | 1 |
注:括号内为标准误差,*** p<0.01, ** p<0.05, * p<0.1分别表示1%、5%、10%的水平上显著。
首先进行相关性分析来初步了解和分析各变量的关联。上表中可以得出,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之间存在着反向关联。具体来看,管理层权力与内控信息披露质量存在显著负向关系。而ICIDI与SIZE和Opinion存在显著正关系。权力的积分变量指标在5%显著性水平下相关。董事会规模、两职合一和股权分散度分别在10%、10%和1%显著正向变化。另外本文所使用到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值均未超过0.6,变量选取合适,可初步认为不需特别关注多重共线性问题。
4.4.3多元回归分析
表 4多元回归结果
Model1 | Model2 | Model3 | Model4 | ||||||
Variables | Icidi | ||||||||
Power | -3.893** | ||||||||
Power1
Power2 Power3 | (1.768) | -3.425**
(1.496) | -3.841***
(1.123) | -4.574**
(0.0117) | |||||
Size | 0.0857*** | 0.0806*** | 0.0885*** | 0.0834*** | |||||
(0.0122) | (0.0123) | (0.0123) | (0.0120) | ||||||
Growth | 0.000646** | 0.000630** | 0.000571*** | 0.000649*** | |||||
(0.000213) | (0.000213) | (0.000214) | (0.000212) | ||||||
Opinion | 3.836*** | 3.838*** | 3.833*** | 3.835*** | |||||
(0.151) | (0.151) | (0.151) | (0.151) | ||||||
Constant | 0.611**0.586* | 0.489 | 0.641*** | ||||||
(0.299) (0.301) | (0.305) | (0.297) | |||||||
Observations | 8,4118,411 | 8,411 | 8,411 | ||||||
R-squared | 0.2250.225 | 0.226 | 0.225 |
注:括号内为标准误差,*** p<0.01, ** p<0.05, * p<0.1分别表示1%、5%、10%的水平上显著。
模型一验证了管理层积分变量与内控信息披露的质量的关系,两者在5%的显著性水平负相关,表明了管理层权力越大,内部控制质量越低。模型二分别验证了三个单维度变量即董事会规模、两职兼任和股权分散性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的关系,并都呈现负向关系。
董事会规模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在5%显著负相关,当董事会规模越大,决策效率将会下降更难形成统一的意见,对管理层的约束就会弱,而管理层的权力相对加强。两职兼任与内控信息披露质量在1%的水平上负相关,当企业存在两职兼任时董事会无法有效的监督管理层,管理层拥有的权力增加更有可能利用自身权力寻租,导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越低。股权分散性与内控信息披露质量在5%的水平上负相关,表明了股权相对分散时,股东对管理层将缺乏有效控制从而管理层的权力增加。
从控制变量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回归可以看出,企业的规模越大,内部治理会更完善,管理层愿意对外披露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信息,这可能是披露较高质量内控信息,投资者能将他们与内控质量差的企业区分开来,增加投资者的信心,引起积极的市场反应,提升企业形象和业绩。当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标准审计意见时企业也更倾向披露高质量内控信息。
4.4.4稳健性检验
为验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借鉴卢锐的研究用管理层权力的虚拟变量Power0来进行稳健性检验[9]。从下表回归结果来看,管理层权力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显著负相关。继续验证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公司规模,企业成长性和审计意见与内控信息披露质量呈正相关。
表 5回归结果
Model 1 | |
Variables | Icidi |
0Power | -1.374** |
(0.4620) | |
Size | 0.0840*** |
(0.0121) | |
Growth | 0.000636*** |
(0.000213) | |
Opinion | 3.838*** |
(0.151) | |
Constant | 0.614** |
(0.299) | |
Observations | 8,411 |
R-squared | 0.225 |
注:括号内为标准误差,*** p<0.01, ** p<0.05, * p<0.1分别表示1%、5%、10%的水平上显著。
5研究结论与建议
5.1研究结论
回顾与梳理管理层权力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相关文献,并结合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本文从管理层权力角度出发以我国2015-2017上交所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以迪博内控指数来衡量内控信息披露质量,构建管理层积分变量来衡量管理层权力,并还用了三个单一维度来检验谁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更为显著。得出了以下结论:
从描述性统计结果来看不同企业内控信息披露质量差别较大,可能是因为各企业重视程度不同,但企业需要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从而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
从实证结果来看,从单一维度变量来看,董事会规模、两职兼任和股权分散度均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负向相关,而两职兼任与内控信息披露质量的负向关系更为显著,更表明了与没有两职兼任情况的企业相比,总经理兼任董事长会导致管理层权力的显著扩大,这样就具有了控制董事会的权力。董事会就无法有效监督管理层,管理层受到的约束越小则权力越大,配置资源披露信息时更能按照自身想法来做决定。
管理层综合变量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显著负相关,结果证明管理层权力越大,内控信息披露质量越低。当管理层权力扩大时,他们为了自身利益或巩固自身职位,就会产生操纵内控信息披露的行为动机,选择对外披露哪些信息来向市场传递积极信息而隐瞒对自身和企业不利的信息,就会导致披露的内控信息质量越低。从单一维度变量来看,董事会规模、两职兼任和股权分散度均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负向相关,而两职兼任与内控信息披露质量的负向关系更为显著,更表明了与没有两职兼任情况的企业相比,总经理兼任董事长会导致管理层权力的显著扩大,这样就具有了控制董事会的权力。董事会就无法有效监督管理层,管理层受到的约束越小则权力越大,配置资源披露信息时更能按照自身想法来做决定。
实证分析结果还发现企业规模、审计意见和企业成长性与内控信息披露质量呈正相关关系。企业规模越大,内部治理更完善,更重视内部控制,管理层更倾向对市场披露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信息质量,这样市场上的投资者们能据此把他们和内控质量差的企业区分开。企业成长性越好,越倾向于披露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信息,由此来向市场释放企业积极良好的信号,增强外部投资者的信心。当企业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时他们也更愿意披露质量高的内部控制信息;并且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正向关系更为显著,这可能是因为企业被出具标准的审计意见一定程度上能反应出内部控制较为完善合理,这样企业更愿意披露详细的内部控制信息。
5.2建议
对企业而言,应当合理安排管理层权力,协同内外部人之间的利益。改进公司的治理结构,减少企业中的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兼任的情形、适当控制董事会的规模,才能发挥精干高效的作用。并且要适当控制企业股权分散度。进一步优化内控控制环境,监督与约束管理层的权力,形成权责利均衡的内部结构,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自身监管能力。提高企业对内控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视程度,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运作,资本市场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局面也能因此等到一定缓解。对上市公司而言,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不仅能树立公司的形象,还是对信息使用者负责任。
对外部监管而言,应当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同时出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权威统一评价体系,来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提供相关的依据并能促进我国内控信息披露的完善和发展。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内控评价指数,并制定统一的披露格式,从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充分发挥监管部门的作用,提高违约成本以及加大惩罚力度,积极引导并借助媒体舆论的力量,加强企业披露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 Bebchuk,L.,J.Fried. Executive Compensation as an Agency Problem[J].Journal of Economics Perspective,2003,17(3):71-92.
- 卢锐.管理层权力、薪酬差距与绩效[J].南方经济,2007, (7):60-70.
- 权小锋,吴世农,文芳.管理层权力、私有收益与薪酬操纵[J].经济研究,2010, (11):73-86.
- S.Powerin Top Management Teams: Dimensions,Measurement,andValidation[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2,35(3):505-538.
- 卢锐,魏明海,黎文靖.管理层权力、在职消费与产权效率[J].南开管理论,2008,(5):85-92.
- 权小锋,吴世农,文芳.管理层权力、私有收益与薪酬操纵[J].经济研究,2010, (11):73-86.
- 徐良果,王勇军,汪丽.管理层权力与信息披露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藏大学报,2012,(4):182-189.
- 刘恒.管理层激励、管理层权力与信息披露质量[J].商业会计,2014,(1): 105-107.
- 蔡吉甫.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2):85-88.
- 杨清香,俞麟,宋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市场反应研究:来自中国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4,(1):123-130.
- 叶康涛,曹丰,王化成.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能够降低股价崩盘风险吗?金融研究[J].2015(2):192-206.
- 张超,刘星.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与企业投资效率——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5(5):136-150.
- 赵息,许宁宁.管理层权力、机会主义动机与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J].审计研究,2013(4):101-109.
- 黄娟,张配配.管理层权力、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绩效[J].南京审计大学报,2017(2):2-10.
- 林煜恩,初昌玮,池祥萱.管理层权力、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对研发支出的影响[J].管理学刊.2018(4):47-61.
- 任政亮,周兵.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测度与评价[J].会计之友.2017(20):83-88.
- 丁熙,孙武,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4(5):714-717.
- 张建儒,候雪晨.中小板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5(1):21-25.
- , Bartol K.M., Smith K.G.,et. CEOs on the Edge: Earnings Manipulation and Stock–Based Incentive Misalignment[J].The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8, (2):241-258.
- Stephen O., Gouranga G., Voluntary Reporting on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and Governance Characteristics: An Analysis of Large U.S.Companies[J].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 2010,22(3):383-408.
- 刘爱东,万方.公司治理对管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J].会计之友, 2016,(9):47-50.
- 卢秀锋,周筱俊.管理层特征对公司透明度的影响——基于深市2010-2011面板数据的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5,(7):86-90.
- 崔学刚.公司治理机制对公司透明度的影响——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04,(8):72-80.
- 刘恒.管理层激励、管理层权力与信息披露质量[J].商业会计,2014,(1):105-107.
- 陈国辉,胡欣,刘斌.公司治理,信息披露与知情交易[J].财务与会计研究, 2015, (5):55-65.
- 狄为,乔晓杰.管理层权力、信息披露质量与投资效率[J].会计之友, 2015,(3):58-65.
- 齐灶娥,吴志明,刘元秀.公司特征与信息披露质量关系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31):97-99.
- 高强,伍利娜.兼任董秘能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吗?——对拟修订<上市规则>关于董秘任职资格新要求的实证检[J].会计研究,2008,(1):47-54.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1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