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古典艺术歌曲是我国古代音乐中的极为重要的一种音乐形式,体现了我国历史的人文精神,这对于发掘我国古代音乐的价值具有相当大的意义。相较于其他的音乐形式,古曲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对于演唱者的演唱方法与技巧要求较高,演唱难度也较大。本文以研究艺术歌曲《渔翁》的创作背景来展开对歌曲的探究,通过分析歌曲的艺术特色与二度创作来展现对古典艺术歌曲《渔翁》的艺术化再创造。通过对歌曲的全面分析更好地了解歌曲,从而提高自己对于古典艺术歌曲的演唱技巧。
关键词:古典艺术歌曲、渔翁、二度创作
引言
《渔翁》是一首中国清代的古曲,古曲是我国古代文人智慧的结晶,是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是我国极为重要的一种音乐形式。这其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古曲中包含了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精神追求及其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要想既保留古曲的文化底蕴又表达出古曲中的独特韵味,只有正确地使用演唱方法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来。因此《渔翁》这首歌曲对于演唱者所掌握的演唱技巧及其文化底蕴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演唱难度也较大。对这样的传统艺术歌曲进行二度创作,于作品本身来说就是意义非凡的。拿作品本身来讲,二度创作不仅可以通过歌唱者对歌曲的理解与对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更高层次的艺术表达,还可以通过演唱技巧的改变使原来歌曲的主旨得以升华,达到提高歌曲艺术价值的效果。对于演唱者来说,二度创作同样具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从古典艺术歌曲出发,通过对《渔翁》的二度创作的分析,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和对本歌曲演唱技巧的掌握。
1.创作背景概述
1.1时代背景
我们只有更多更好地了解了我们自己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了解中国古典审美的精神,这样才能更好更准确地把握古曲《渔翁》在演唱时的神韵与意境。
在古代诗词与歌曲就是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统一体。古曲始终于文学紧密相连,它是古代文人抒发自己的情怀之一,古曲与古代诗词就如同是一对双胞胎宝宝,一起成长。文学类意识在秦代一直到隋唐阶段,由最初的教化观念渐渐地演变成对文学类楷模和对写作技巧的关注,在这个阶段 古典艺术精神逐渐形成。在元宋阶段,文学类楷模和写作技巧慢慢迈向完善,把唐朝文学作为学习培训的楷模便是最强有力的证实。来到了明清阶段,文学类经典慢慢从能够学习培训的楷模变成了只可理解而不能效仿的崇高人生境界,写作与赏析从此打开了间距,对文学类经典的学习培训日趋变成了个性化的感受,对现代艺术精神实质也慢慢刚开始迈向更高的归纳与抽象。经典之作由具体的写作方式变成了蕴意情微的赏析目标,这也代表了我国古典艺术精神来到了最终的发展趋势完善环节。歌曲的审美观也经历了同样的环节。
古典风格审美观精神实质主要是高度重视生命体验、直观感受,且根据静观默察、判断力感悟等方法,进行全身心的感受和感受。
《渔翁道情》就正是这样具有此等审美精神的一首歌曲。“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挂,沙鸥点点清波远,荻港潇潇白昼寒。”作者通过描写这样的环境,把自己的情感寄予歌词中,感受自然万象,寻求人生之道,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1.2词曲作者简介
1.2.1词者郑燮
《渔翁》这是一首清代歌曲,是由郑燮根据民间流行的“道情”填词而来。
郑燮(1693_1765),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兴化人,康熙年间考中秀才、雍正年间取得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曾在范县、潍县任知县,因为饥荒为民请赈,而忤逆上官而被罢官,辞官而不再出仕。早年间因为家境贫寒,以卖画讨生活,久居扬州作画,与金农、汪士慎、黄慎、李鱓、李方膺、高翔、罗聘并称“扬州八怪”。擅长于诗、书、画,皆自成一家。有《郑板桥全集》传。他于 1729 年写了十首道情唱词,几经修改,1743 年才定稿。一经问世就脍炙人口。《渔翁》为其中第一首,流传最广。通过描绘垂钓于山水间的老渔翁,表现了古代文人对山林隐逸生活的由衷向往,词句恬淡隽永、情趣幽远。
1.2.2作曲王震亚
王震亚(1922年至2019年3月31日),男,汉族,中国xxx党员。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41年入重庆国立歌剧学校,师从郑志声学习作曲。代表作品有《五声音阶及其和声》、《播种之歌》、《洗衣妇》、《黎明之歌》等。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
谱曲为王震亚于上世纪 30 年代根据一位国文老师唱的调子记谱并配以伴奏。此曲在民间传唱中简繁稍有差异,但基本旋律是一样的。
2.《渔翁》的艺术特色分析
古乐曲包含了作者的本人感情、精神追求与人生境遇,因此,成功演唱歌曲最基本的条件是要全方位地对歌曲的基础格调进行掌握。《渔翁》这首歌的歌词是郑板桥在仕途消沉时创作的,在其中理应包括了郑板桥在被污蔑、诬蔑时的高低不平、被贬官时的无可奈何以及锲而不舍等的多种多样繁杂感情,在歌唱时演唱者理应从这种层面去把握这歌的基础格调,立在郑板桥的视角上来了解这首歌曲。
2.1艺术歌曲的特色分析
乐曲《渔翁》是首扬州的歌曲,中国南方的音乐风格比较显著。依据生活习惯、自然环境,经济形态等的影响,音乐的设计风格与歌唱的方式有下列特性:
2.1.1语言特点
从歌曲的语言特点上来看,歌曲歌词字较少,情感表达较为含蓄,歌词运用了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中的比兴手法。《渔翁》只有寥寥的数十个字,旋律却委婉、悠长。如下谱例:
古代的文人常常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他物之上。在《渔翁》中虽然看似描写的是老渔翁,实则是作者对自己人生遭遇的不满。“蓦抬头,月上东山”这句不正是在感叹时间流逝吗?演唱时以遵照中国南方古乐曲的审美规则,在演唱时咬字要轻便,便于情感的细致的表达。
2.1.2节奏特性
在节奏特点上,速度偏慢而坦然,音乐的乐曲较长。比如:
乐句较长,因而,在演唱时歌唱中的气息必须深沉平稳,促使声音坦然、洒脱。
2.1.3润腔特点
在音乐的润腔特点上,《渔翁》以三连音为主,旋律多级进。比如:
因而,歌唱时要委婉、细致、抒发感情。
2.1.4传情特点
在音乐的寄情特点上,歌声情多。歌曲便是擅于抒发感情的。汪曾祺老先生在《故居杂忆》里提及到《渔翁》是“字字写景,句句是情,听来意境悠远,心神俱寂,怎不教人偃息尘心,顿生出世之感?”因此唱此古乐曲,便是唱情。
2.2歌曲歌词的艺术风格特征
在学习声乐的全过程中,语言的表述至关重要,大多数的声乐作品全是必须用语言来表述作品的內涵。不难看出语言也便是歌曲歌词的必要性。针对我国古典乐曲就更是如此,音乐能够让观众更形象化的了解音乐中的歌曲歌词以及所表述的情感更加刻骨铭心的內涵。
《渔翁》是一首扬州诞生的古曲。这首歌曲歌曲是一首艺术歌曲,这首歌曲短小精悍、内容丰富。整首歌曲一共只有54个字,如下: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轻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这首歌曲的歌词具有强烈的音乐性,可以看出在歌词中,句子有长有短,歌词中的韵脚“an”在句子中时隐时现,其规律具有中国古诗词的特点,特别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规律。
2.3旋律的创作特点
《渔翁》时一首扬州古曲,歌曲中扬州的音乐风格明显。因人文环境、经济形态、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于北方的歌曲相比较,《渔翁》等一系列南方歌曲的演唱风格与演唱方法有所差别。《渔翁》这首歌曲歌词字少,只有寥寥数十字,但旋律却清婉、悠长。
整首歌曲一共寥寥数十个字,歌曲的旋律也是以级进为主而且多为一字多音,为其歌曲在演唱时不显得平淡而又突出重点想表达的信息,因此,突出歌曲的重点字是关键点。例如,歌曲中的“翁”“寒”“湾”“晚”等等这些字都是需要在演唱中重点突出的。
《渔翁》这首歌曲的取财、种类也就确定了这与西方国家传统式的声乐歌曲的演唱方法不一样,假如依照西方国家艺术歌曲同样的方法彻底依照谱子去歌唱,那样就会失去这首歌曲中原有的古典韵味而显得比较死板。应该参考扬州昆曲的行腔,在之中适当地加入一些润腔。加入润腔后适当的体现了歌曲原有的韵味,但是不要加得过度频繁与随意,以防会适得其反。
还有在歌曲中有几处换气的地方,“湾”、“寒”“阳”这几个字的旋律特点都是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在前附点八分音符唱完过度到后十六分音符时,中间要做有意识的停顿,要做到声断气不断,这样的旋律线条有一种情感进一步增进的效果,也比较符合昆曲行腔的特色。
2.4曲式结构布局
以王震亚老先生所写伴奏的正谱举例分析,以下为歌曲《渔翁》的谱例:
整旋律式为降E的C羽五声调式,4/4拍,整曲篇数不长,但根据剖析还是能够将整曲划分成整齐的2个部分加1个尾声。
(1)歌曲的第一部分
歌曲的1-9小节为音乐的第一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成了一个前奏+三个歌唱乐句。
歌曲的1-2小节则为前奏,两个小节的伴奏和弦沒有繁杂的音群,简单明了,沒有过多装点就进入了歌唱一部分,为全曲奠下基调。在乐曲纵向的和声走向中,所有的和弦大多应用纯四度与纯五度,沒有不和谐和弦的出現,极大地提升了歌曲的静谧感,为整曲确立了1个主旋律。从横向的和声开展中,节奏走向是重复第一部分中的第三个歌唱乐句,和声开展则是简易的I级和弦和V级和弦互相更换。
歌曲的3-4小节为a乐曲,也为整首歌曲的主乐句,它也是个弱起乐曲,伴奏和弦则是I级柱式和旋到V级的柱式和旋,简易且留出余白,伴奏音乐和歌唱实际效果看起来更为的整洁而又静谧。
歌曲的5-7小节为b乐句,这一乐句与上一乐句除了歌词与拖腔不一样之外,旋律走向是相同的,一样也是一个弱起。但是伴奏有了更进一步的递进,之中运用了分解和弦、二八节奏型,和弦里加入了负三和弦。
8-9小节为c乐句,这是一个呈上启下式的乐句,第一部分就到这儿完毕,之后返回了主和旋。从乐曲伴奏织体上而言,一样是分解和弦中的节奏型,6-9小节伴奏织体的高声部与乐曲主旋律是相同的,展现出了一种人声与伴奏中的琴声相共鸣之感,而且在第9小节的末尾弹出来了一段上行主和旋的钢琴琶音,对音乐往上开展了一个大的推动,到此音乐的故事主角(渔翁)、姿势(江中钓鱼)就在这里极致地展现了出来。
(2) 歌曲的第二部分
歌曲的10-16小节则为《渔翁》的下一部分,乐思到这里已经迈向了高潮的部分,伴奏织体已不是都为稳定级进,还出現了一部分四度之上的跳进,最能体现感情的矛盾与层递。
歌曲的10-11小节为d乐句。这一乐句选用了大多为六度音程与三十二分节奏型,是全曲中伴奏节奏型最为密集的乐句,在演唱乐句中也出現了四度音程的跳进,这为前面两个乐曲埋下伏笔层次的一个表现。歌曲的12-13小节、13-16小节各自为这一部分的第e和第f个乐曲,所用的伴奏型与5-7小节是相同的,不一样的是取决于和弦和声的应用更为的丰富多彩,在这个地方应用了很多的Ⅲ级、Ⅵ级、Ⅶ级原位和弦与转位和弦。
(3)歌曲的尾声
歌曲的最后一部分为一个尾声,在17小节这个地方,最终返回了c羽的主音上,在观众的听觉上会觉得音乐已经完毕,却在后面的18-20小节回到了歌曲开头的主旋律中,在全曲结束的地方加入了比较长的拖腔,让人产生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音乐的伴奏上也返回到了最开头的旋律和弦,提升了诗意悠长的效果,首尾相连,颇有古代中国诗词注重的韵味。
以下为歌曲的曲式分析图:
2.5调式调性特点
《渔翁》是一首五声调式的清代古曲。全曲为羽调式。旋律自然、优美、流畅、高雅。歌词与曲调配合完美,情景交融。
3.《渔翁》个性化的二度创作
音乐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一种听觉艺术,它根据歌唱来表述与体现了当时的人们的观念与心理活动描写,用旋律和歌曲歌词来表述日常生活的感情。在歌唱时精确地表述出音乐中所想表述的感情十分关键,一个演唱者不仅要歌唱方法好,还得在专业歌唱的技巧之中,能了解作品的感情并根据歌声把作者要想传递的感情传递给观众,使观众在听了以后也可以深有体会,音乐中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必须非常好地表现出来,在了解过《渔翁道情》这首歌的创作过程之后,在歌唱时才能更好地演绎出这首歌。
3.1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的准确把握
这首歌曲是郑燮在仕途失意之后所作。他曾有诗所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样的一个人又怎会对自己的遭遇无感呢?这种感受在歌曲《渔翁》中被传达出来。这首歌曲给我们的直观感受是一位老渔翁乘坐一叶扁舟,泛江舟上,独自垂钓,寄情于山水,向往大自然之感。但是这之后隐喻着一种一个为国为民的清官,刚正不阿却背负着诬陷、诽谤与被贬谪,对于这种种却无力改变的无奈。例如“蓦抬头,月上东山”,这一句中给人的直观感受是在恍然间,抬头一看,发现月亮已然从东面升起。但是这何尝不是借此隐喻着时光飞逝,一晃而过,对于之前的遭受感到不平却又无可奈何呢?因此,我们在演唱时要树立出一个寄情于山水,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一种清高的人物形象。
3.2歌唱声音技巧的运用
3.2.1歌唱中的吐字及音标发音
歌曲歌词是語言和文本构成的,歌曲歌词是音乐的关键构成部分,歌曲歌词能够 立即危害器乐著作的表述。从古到今,古筝演奏家都十分重视演唱的吐字音标发音。人们中国汉字是由拼音声母与构成的多音字。多音字的刚开始是拼音声母,把握多音字的发力点,
是汉字得以表达准确的重要条件。我国民族声乐唱法就是根据汉字的咬字发音,以语言为基础,来发展与继承的,在这基础上,还要以行腔韵味为特点。因此,我们的咬字发音要做到以下几点:
(1)发声的位置要准确,方式要正确。发音位置与字头是相互影响的,例如声母作为字头时,在发声的时候要分清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如歌曲中的“靠山崖,傍水湾”,这句歌词里的“山”和“水”唱作“Shan”与“shui”,这两个字都是翘舌音,(sh)如果这两个字唱成了平舌音(s),词义就被完全改变了,这就会影响听感效果。
(2)咬字位置易高不易后。在《唱论》中燕南之庵曾明确提出,吐字、行腔要字真、句笃、行腔、贴调。这规定演唱者声音要谙练,腔要彻满。吐字时不可以以美声唱法发声的位置来唱,不可以太靠后,要高位置吐字才可以较为非常容易保证做到这一点
。假如发声的位置太靠后的话,便会看起来太“洋气”,那样歌曲中独有的神韵便会被变弱。因此在歌唱《渔翁》这首歌时,人们应当轻轻把声音放在高位置上发声。
(3)气息的控制
在演唱时必须有充足的气息支撑着,可以效仿美声中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但不能过猛、过强。要以平和、线条形的气息支撑才可以具备古典神韵。不可以出现颗粒物式的气息。在我国传统音乐中会加入颤音,这样的颤音演唱者必须能非常好地管理自己的气息应用。中国古典歌曲中的颤音颇具风韵、摇曳多姿,但是这些都得创建在坦然、从容、牢靠的气息支撑之上的。
3.3语言文字的特殊处理
我国的传统音乐具有较强的地域性,这是因为受各地方言影响的原因。因此,音乐的旋律走向与方言习惯基本一致,《渔翁道情》这首歌曲里的一些字音就是受方音的影响,被唱作方言。因为《渔翁道情》时具有扬州风格的一首古曲,同时它也受昆曲的影响。所以,要想唱好这首歌曲,将它其中的韵味唱出来,那还得要了解扬州人的说话方式与咬字习惯,这样有助于唱好这首歌曲。 例如《渔翁道情》中“荻港潇潇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这两句中的“白”和“斜”这两字,这两个字就不按它们原本的字音来演唱,而是唱作“bo”和“xia”。因此,在演唱时应该考虑一下,在一定程度上尊重扬州话的特点。
3.4演唱中的情感表达
我们在演唱一首作品时,想要把作品演唱好,把作品完整地呈现给观众,歌唱时的情感的把握非常重要,用感情带动声音的演唱才能使得作品得以升华,才更能让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乐府传声》中清代音乐家徐大椿曾写道“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宣讲,而得曲之情尤为中。”
古代的文人在一般情况下不会直抒胸臆,通常都是将自己的情感与情怀寄予他物。因此一些古曲唱词大多数都是对现实中各种人物或事件进行勾画隐喻,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感慨。郑燮又何尝不是借老渔翁来寄托他的悲悯情怀呢?
在歌曲的开头,引子的这部分都是应用的纯四度与纯五度纵向的和声,这当中沒有不和谐音程的出現,大大的地提升了歌曲的空灵感,为全曲确立了一个基调。歌曲中的“沙鸥点点轻波远,荻港潇潇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这句,歌曲受昆曲行腔的影响张弛有度,留有余地,在控制气息的情况下,控制音量。这样的昆曲行腔非常符合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要求,这之中具有古意与古韵。歌词中的“沙欧”与“荻港”,给人一种静物环境的凄凉之感,对动物的描绘更加地衬托出了总体自然环境中极其的冷、清、静。在这部分歌词中的声音含有隐忍、淡雅、含蓄、清幽的情绪,其中有些洒脱,也还略带有一些无奈与苦涩,这反映了郑燮虽寄情于山水之间,但却又不甘被就此埋没的心情。
歌曲的尾声“一霎时,波摇金影,募抬头月上东山。”中的 “霎”与“蓦”这两个字体样式显现出了時间转眼即逝,渔翁忘却了時间的存在,就仿佛早已超脱在時间的循环以外。这里正是郑燮在含蓄与潇洒地感叹时光的飞快流逝,而空有一身文采与报国热情的自己却报国无门的无奈与苦闷的心情。因此,演唱者在演唱时的歌声中一定要带有这样的情感。
此外,全曲歌词对仗工整,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情景交融,韵角非常整齐,全首乐曲的个人信念与诗意也到升化到必须的高度比。古代人针对感情的表述几乎都并不是寓情于景,大多数寄情于物或景,针对感情与本人信念的表述也是十分委婉的,郑板桥的这首词也不列外。大家都知道,演唱首好的声乐歌曲必须原唱者有必须的艺术涵养,古诗文类的艺术歌曲则对原唱者的艺术涵养与文化艺术修养规定更高些,因此在歌唱这首声乐作品的情况下切勿不可以刚猛式的去歌唱,要尽量地克制自己的情绪,歌唱中身心的恬静在创作者所描绘的画面中,亲临其境的去感受音乐中所感表述的随意、恬淡与宁静。
3.5重、难点的剖析与解决
要想演唱好一首声乐作品,演唱者不但得掌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以及作品要想表述的感情,更重要的是演唱者得具有优秀的演唱技巧。
以下是我对《渔翁道情》这首作品在演唱方面的重难点总结。
(1)歌唱时声音的位置。
《渔翁》是一首清代的古曲,有着扬州风格,又受昆曲唱腔的影响,所以,这首歌跟我们平时所唱的声乐作品不同。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我们应该轻声高位。也就是在高位置唱歌,唱歌时应当保持位置一致,腔体要立起来,唱歌的时候要有张力,要在唱每个字时都尽量在头腔上,不要掉下来。
演唱者在找位置时应轻轻地把声音贴在头腔前面,尽量控制声音不要直接从嘴里出来,要放到头腔里出来。怎么样才能找到头腔共鸣呢?这就需要通过练习哼鸣来找到它了。
(2)歌唱时声音的处理。
在演唱这首歌时,演唱者的声音必须保持连贯,不能有断开。声音要集中,在唱高音时声音应该是越高越集中,唱低音的时候很多人会因为低声区容易唱而不自觉地放松,位置也随之掉落,这样是不对的,这个时候演唱者应该低声高唱,也就是说,低位置发声的时候也要保持在高位置上演唱,要保持声音的位置不变。
演唱者在开始演唱第一个音演唱时就要做到起音进头腔,起音之后要收拢聚中。还有在演唱时声音的音量要控制住,这是一首比较含蓄的歌曲,在要演唱时也应该唱得较为含蓄一些,控制自己的音量。在起音时不要拖音,要做到干脆利落,的声音要具有光泽感、穿透力与明亮度。
(3)歌唱时声音的状态。
唱歌时状态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演唱的时候一个人的状态有时候就决定了一首作品呈现出来的好坏。演唱的时候我们的状态应该保持高度紧张,让自己时刻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中,在演唱过程中要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一般在演唱到中间时演唱者会不自觉地慢慢放松自己的状态,这个时候记得重新调整自己的状态。
(4)歌曲的特殊处理
《渔翁》这首歌曲的节奏较慢,要注意不要因为歌曲的节奏慢,就因此把整首歌演唱得十分拖沓,这样会让人觉得演唱的人唱得很累,从而整体地影响到整首歌的意境。所以,在演唱这首歌时应该是自由、从容和具有流动性的,不要因为拖腔把整首歌里的意境唱没了。
《渔翁》这首歌的演唱需要声乐演唱技巧、情感表达与对这首歌曲的全面了解三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表达出作品的意思,使作品更加鲜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结 语
本文以清代古曲《渔翁》为研究目标,利用歌曲的创作背景展开全文,重点分析了歌曲的艺术特色与二度创作,从歌曲的创作特点、人物特征、情感表达与歌唱技巧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渔翁道情》的初步研究和探讨,让我知道了我国古代音乐的丰富内涵,也有便是让我对古曲有了很深的掌握,也让我对自身所学的专业拥有了一个很深层次的了解,体会了到音乐中存在的丰富多彩,让我更为明确了以后在演唱中的总体目标与方位。
参考文献
[1]李强.古曲《渔翁道情》演唱探微[J].音乐天地,2011
[2]于颖.中国近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探微.[D].山东大学,2010
[3]徐元勇.《中国古代音乐史》.[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
[4] 刘慧,刘忠.《中外艺术歌曲欣赏》.[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5]左美丽. 对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与施行的反思[J]. 价值工程, 2012(10):249-249.
[6]田文升 王冬弘. 中国古曲《渔翁道情》的演唱方法探究[J]. 北方音乐, 2015(11):1-1.
[7]孙丽娟. 浅谈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J]. 北方音乐, 2018(22):18-19.
[8]邵燕祥. 写实的和写意的[J]. 东方艺术, 1997(05):12-12.
[9]鲁元良. 松竹相映竞冰清——郑板桥与《双松图》[J]. 走向世界, 2011(19):46-48.
[10]王鸿. 走近郑燮[J]. 艺术百家, 2000(1):4-4.
[11]杨孜孜,郑杰,赵丽萍.中国艺术歌曲教程.[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0-1
[12]郑传寅.中国戏曲文化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3]赵青.声乐清微.[M].语文出版社.2009
[14]杨瑞庆.中国风格旋律写作.[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15]杨瑞庆.中国民歌旋律形态[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16]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17]李涛.中国诗词歌曲演唱研究.[M].东方出版中心.2011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3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