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选择一个对我国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即具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当然最重要的是自己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题目作为论文题目,值得我们去研究的问题有很多,这使得每一个大学即将毕业的学生都不禁为之困扰,我们到底应该去研究什么呢?
我国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开始,经历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数共八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人们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注点从转变教学方式转移到了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课程改革主要改革的是什么呢?它主要改革的主要是学生如何去学习,还有一点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是怎样的。现如今,有很多人认为传授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也是课程改革需要去改变的。课程改革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学习时态度是积极主动的,让学生真正的做到学会学习的同时而且还获得了能力价值观也因此而形成。这个过程就是将过去老旧的学生被动学习,依赖于教师的学习方式慢慢过渡到当代学生学会自己去学习,爱上学习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大目标。但是,现如今因为我们的教师等教育工作者的经验不足,对新课改的主要目的无法真正正确的去理解。课堂教学改革的带给我们的结果与一开始想要达到的目标大相径庭,课堂上出现了教学低效化、课堂过于形式化等等对我们想要的“有效”不利的情况。那么如果我们真的想要真正实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一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重中之重。
综上所述,整理我国有关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关资料是很有必要的,接着进一步去思考并找出我国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现状及提升思路。所以我选择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思路”这一个题目。“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作为一名师范学院的学生,我以后终将成为一名老师。那么“我的教学将会是有效的吗?”现实中,太多的教师课堂教学过于传统、教学质量低、学生不会学习仅仅只是被动接受等等真实存在的问题可能是造成我国教学没有办法真正做到“有效”的最大原因。我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一些方法策略去改变现在的情况?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以及问卷调查法对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自己的分析来确定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并提出相应的提升思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课堂教学中有教学有效性这个理论,这个理论包含有如何进行有效教学上的管理、组织与教学的过程也指既有效教学的管理又有效果更有效益的教学活动。国内专家尹祖琴认为在新课改中,教师的教学也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21世纪初,余文森教授对我国研究有效教学的文献进行统计过,从2001年开始,关于有效的教学的研究逐年倍增,至今数目依然没有停止过增长。国外对有效性教学也有大量的论述。“一个能把自己的教学策略与所教主题恰当融合的教师,其教学的有效性最大。”X学者哈达莫切克指出:有效教师应该充满人性、有幽默感、公正、有同情心。
我国开始研究中小学有效教学的是比较迟的。当然也不乏许许多多的学者探索了很多关于有效教学的道路,但得到的不一定完全是我们想要的,取得了很多有用的成果是肯定的,但随之而来的也有很多的不足。对于有效教学的定义我国学者的观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类是从教学投出和产出的关系界定。主要代表人物是刘立明,他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另一类定义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界定有效教学。这一类定义主要有是高慎英,他认为凡是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的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而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陈厚德是我国第一位凭借专著的形式发表了自己有关有效教学的研究成果,他研究有效教学是从学习与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开始的对深度的分析教学的有效性带来了方法论的支柱。
三、研究方法与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的主旨是搜索并整合文献,利用对有关文献的深入研读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和目的,通过搜索文献来获得资料,甄别文献来加深探讨,整合文献来进行研究。从而系统的掌握自己所想要研究的问题,了解有关研究课题的历史和现状。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也称问卷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
“有效”一词是从单词effective直译过来的。“效”有大有小的,所以,得到的“效”也是有大有小的。什么是“低效”“无效”呢?可以这样来说,当付出的大于得到的,或者说得到的结果和我们想的不一样时,就说其“低效”或“无效”。教学究竟有没有效益,不是指教师在教学生的过程中用不用心努不努力,而是要根据学生到底有没有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进步或者发展。如果学生什么收获都没有,哪怕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用了再多的时间。我们还是会说这样的情况是无效教学或者低效教学。
我国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在学习上得到了进步。具体来说,指的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什么都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四、小学有效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过程中完成了基本教学目标,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探索关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道路。想要找到这条道路,我们必须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上,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去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为学生培养自己优良的综合素质打下不可被破灭的根基。
儿童有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欲和好奇心的心理特点,想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要好好的利用这一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是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学生自己对所学到的新知识进行处理,这些知识才能被学生真正的所吸收。只有经过学生这一系列自发的行为,这样的只是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效的知识。如果是按照成年人的想法,成年人的思维将知识硬灌给学生,只会使学生无法做到真正的有效学习,仅仅只是机械记忆,无法融会贯通。这样的过程是无效的。知识与情感是小学生心理同时发展的两个方面。以前,我们对知识方面太过重视,对小学生的情感方面视若无睹。不够重视的结果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无效的现状。只有将小学生的将知识和情感两方面都认真考虑,不顾此失彼。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打造出最坚实的基础,真正做到让小学生学的有效。
五、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分析
在利用问卷星这一网络软件通过微信平台对身边的老师学生进行了《小学课堂教学现状调查问卷》(老师版和学生版)。(调查问卷附后)总共有60位老师和220位同学参与了我的调查。参与答卷的教师,男女均有,教龄以及所教的年级也各不相同,学生的年龄也各不相同。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在我们的课堂上存在着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教学准备
通过分析我发现,仅仅只有20%的教师对当前的小学课堂教学在践行课程理念方面的现状的表示很满意。这说明了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低效化。20%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很满意,甚至有13.33%的教师觉得无所谓。有40%的教师因为课前没有有效地专研教材只是凭经验备课,考虑更多的仅仅只是知识性内容,导致课堂目的性不明确,没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甚至有6.67%的教师抄袭相关教学设计备课。很多教师还没有真正搞清楚学习目标是什么,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就是因为教师在上课前没有认真的仔细的地读懂教材。有1.82%的学生竟然在每节课前,不知道本课的学习目标。41.82%的学生都没有预习的习惯。
(二)教学过程
26.67%的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很少使用合作、探究式方式进行教学。26.67%的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很少使用合作、探究式方式进行教学。46.67%的教师会根据创设问题情景从而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67.72%的学生认为老师最常用的教学方式是一讲到底。一讲到底的课堂是枯燥无味的,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只是一直在被动接受老师灌给他的知识。从调查中发现有45.45%的学生对上课很感兴趣;21.82%的学生对上课的兴趣一般;16.36%的学生对上课的积极性很高。而有58.18%的学生上课偶尔有过交头接耳的现象。学生注意力无法一直集中在教师身上,这就说明教师无法通过自己的“魅力”来唤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而在学生之间交流讨论时,有6.67%的教师只观察并不参与。78.18%的学生认为课堂上老师常使用指名学生回答的提问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要处理好如何去传授给学生知识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时的独立自主性。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才能真正有效的学习。
只有21.82%的学生除了完成老师要求的任务,还有复习的习惯。有9.09%的学生从不复习。学习结束后,回家会47.27%的学生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18.18%的学生仅完成作业,还会做一些提高题。
六、影响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一)教师对课堂有效性的影响
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正确,教学素养是否专业等等都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有效。所以教师是影响小学课堂教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1、教学观念传统
教师的教学观念如果过于传统,就会将自己一直放在主导地位,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作为权威对于学生究竟听没听懂根本不了解。整堂课上,学生的思维一直被教师拴着,在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却无法认真独立思考;学生不能走出教师所圈定的教的范围去自己一个人认真的思考。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思想陈旧,不愿意去改变,不愿意去创新。在旧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这些教师设计教案时不是去根据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去设计,而是梦想着每一节课都能够跟自己设计的教案里的步骤一模一样,不出一丁点差错。这些教师喜欢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喜欢得到一成不变的答案。
2、教学方法陈旧
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没有从学生实际情况开始、没有管学生的接受程度大小,而是统一的对学生要求,统一的让学生做练习。越来越多的教师出现了“教学倦息”,缺少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意识,缺少去寻求新的教学方法的欲望。单调的“老一套”只会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低,根本没有热情去积极主动思考。就算运用了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暂时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随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兴趣也会一天天减少。我们会在课堂上有时候看到这样的现状,有很多学生太过小心翼翼。实习期间,通过跟学生的相处,很多学生是这样跟我说的:“我害怕万一说错了,老师和其他同学会笑话我。”一个“错”字牢牢的束缚着学生:学生根本不敢去想别的方法,害怕自己出错,害怕出丑,害怕跟别的同学不一样,有不同意见也不敢说出来,害怕得到的只是教师训斥。久而久之,也没有什么学习热情可言。

3、文化素质有限
每一门的学科的综合性都是很强的,跟很多很多领域的学问都有关。现如今,有些教师将自己困在书本的知识上,一味地实行“满堂灌”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无法真正做到有效教学的。教师如果无法完全掌握书本上的知识的话,在教学时是会十分盲目的。教师需要去学习一些与学科有关的额外的知识,进一步的去了解学生在想什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个性是什么。同时,教师如果没有渊博的文化素养,没有深刻的教学体验,是无法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教学时是也无法做到应对自如。
4、教学能力不足
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实现有效的教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的实际教训了会在教学过程中表现。教学水平高的教师,不是将知识硬灌给学生,而是将正确的学习方法也给予了学生。所以说想要作为一名有效的教师,必须拥有足够的教学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教师能否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能否管理学生的能力,能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的能力等等。而这些能力都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学生对课堂有效性的影响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的场所。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以学生为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学生之间的差异
根据对小学生的心理研究,我们知道学生的喜好、智力、性格特征等等方面因每个人的差异所表现出来的当然也会有所不同。现如今,我国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班级由学生而构成。即使在一个班里,每个同学之间也有着很多方面的差别。这种差异就使得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些学生的反应很快、理解知识的能力也不错、学习积极性也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很强,而有的学生则反应比较慢、无法很快地理解所学到的知识、对学习的积极性低沉、最终无法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学生的学习方法
还有一个影响课堂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要能够意识到,学生仅仅只是在被迫接受学习是没有用的,真正有用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虽然教师期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但在教学的时候,往往忽视教会学生如何靠自己去考虑问题,如何让靠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觉得自己已经了解老师讲解的知识,觉得他们已经完全有能力自主的解决问题,但是真正到做题的时候,又感觉摸不到头脑。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学习方法,缺乏独立思考。教师应该去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最终,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3、学生的参与程度
学生参与程度的大小是影响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知道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只有真正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那么什么才叫做学生真正参与了呢?就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完全的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了主体建构的过程。在以前的实习生活中,在我听教师讲课时,有时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十分认真,而学生在下面注意力不集中,不知道在想什么,还有些学生在交头接耳,偷偷讲话。学生这样的表现说明他们也许并没有真正进入到课堂活动中来。只是被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果没有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就无法四十分钟完全呆在这间教室里,从而引发的后果就是导致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降低。
七、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思路
(一)教师
1、教学观念的有效性
我国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想要转变成功就必须要将将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完全用在实际情况里。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理论基础,教师应该有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是现代课程教育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最根本的要求。但是,在当前的一些教学中,许多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仍然还停留在过去,所以现在最重要的是是让每一位老师能够正确认识课程改革,处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新的教学观念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这些都是教师所需要面对的思想问题。一旦把思想上的问题解决了之后,接下来就要把新的教育观念落实在行为上,这是很重要的一步。
2、教学准备的有效性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首先要在课前认真准备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教学准备,这一步对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也是有很大影响的。那么应该怎么做呢?在上课前认真的钻研教材,认真准备教案,引导学生认真有效地进行预习。教师还需要认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情况,特别是要清楚学生究竟储存了多少知识,将之前学过的知识和即将学到的新知识之间做好联系。预习的好与不好直接影响着这堂课是否成功。教师应在一节课结束后,为下节课的更好的开始专门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好好准备。这样做的话可以节省课堂上宝贵的四十分钟。当然相应的要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不能有丝毫懈怠。
3、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1)教师应在上课一开始就应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的调动起来。那怎么样去引起学生对这堂课学习的兴趣呢?通过讲有趣的故事,或者让学生猜谜语等等方式都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一开始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话学生就会对这堂课有浓厚的兴趣,上课时认真听讲,踊跃发言,思想不开小差。
(2)兴趣当然不能仅仅只是在引入这单单的一个方面上,而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直让学生充满兴趣。这是激活课堂教学气氛的根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管理者,应该不惜一切代价让课堂的气氛能够调动起来,而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在上课时的每一分钟都应该面对学生始终充满微笑,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哪怕今天过得很不顺利,也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显露出来。教师应对教学时处变不惊,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无所顾忌。如果教师上课时过于严肃,那么就算教得再好,也没有办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学生面对着一位过于严厉的教师,是没有勇气去向老师提问的,害怕老师凶他,老师提的问题没有勇气回答,有时甚至不敢和身边的同学合作交流。最终得到的结果就是离新课标所提出的学习方式越来越远。
(3)当然新课标所提出来的自主探究并不是说同学之间随便交流几句就足够了,最主要是还是靠老师引起学生兴趣,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组织学生小组之间去合作学习。通过老师的帮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一个人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如何和同学合作去解决问题。能够让学生懂得合作讨论是一种十分必要的学习方式,学会去听进去其他同学的观点并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做到以上种种,才能帮助教师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4、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以学论教”是提出来的很有突破性的思维方式。教学评价主要的目的是寻找出来让学生可以适应的学习通道,但是一般的考试模式单纯的去适应教育,所以理论上来说不能讲教学评价与一般的考试等混杂着分析的。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每一位学生的评价都应该考虑在考虑,不能依据分数给学生下结论。有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一个路人的大衣吹掉,北风呼呼猛刮,行路人紧裹大衣北风无奈于他。南风徐徐吹动,温暧和煦,行路人解开衣扣脱衣而行,南风胜。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必须选择正确的方法,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对学生而言,称赞他们的语言他们比严厉的批评更能让他们受益终生。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教师对学生的每一句评价直接可以影响他们的成长。
(2)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己对自己进行评价。在学生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一个人静静的思考,去想想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的好不好。当然,学生自我评价后应该有所有反馈,教师根据这些反馈可以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得到的新知识。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将新知识掌握好的学生,激励他,让他对自己有信心,教师应适当的给予学生第二次机会,让学生有再一次的机会去取得成功,去感受成功带给他的的快乐,不让学生因失败而感到气馁,永远有探索新知的渴望。
5、课堂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课堂作业的设计对课堂教学有效性也是有影响的,他可以帮助学生开发自己的创造潜能。课堂作业是对知识的运用、日常生活的理解和文字表达的载体。课堂作业设计的成功,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那么,如何设计好课堂作业呢?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圆心,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设计作业。学生的自身素养和知识掌握程度不一样,进一步的可以因材施教,将作业分类布置给不同的学生去做。也可以设计一些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的有趣的作业。还可以设计一些必须和其他同学交流探讨的作用。通过学生对作业进行完成,可将知识了熟于心,获得独自去面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当然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可以真实的做到有效学习。
6、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波斯纳当初总结了教师如何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只有反思过后得到的经验才是真正有作用的经验,一个教师如果只对得到的经验产生满足感,却不去进一步的思考总结,那么这位教师只能一直原地踏步,无法取得更高的成就。当一名教师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突破和发展,教学上进行有必要的反思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实现新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所以说想要作为一名可以有所突破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可以教学观念、或教学方法过人之处实时的记录下来,作为未来从事教学的宝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从来没有停止充实自己,这一系列的行为可以帮助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教的越来越轻松,越来越好。同时也可以听取其他教师的教学,在工作中时常交流下看法和经验,知道别人在教学课程设计等方面的闪光点,取其长处,补己短处。哪怕看到了其他教师上课时的缺点对自己有帮助,不足之处也是很重要的经验。找到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主要缘由,找到究竟要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真正做到有效的教学反思,最终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性,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环境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和发展在教育中从很久以前就是常常议论的话题,国内从古到今的教育家有荀子、卢嘉锡、胡雨人,国外的著名教育家有马克思、赫尔巴特、斯宾塞等,他们都曾对环境对人的影响这个问题进行过精妙绝伦的言论。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有觉得自己是肯定安全的情况下才能将创新能力发挥到极致。教育学也经过调研显示,学生在自我感觉放松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完完全全的将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运用的淋漓尽致。据此表明,如果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就需要让学生觉得自己处于自由的空间,自由的氛围。
教学环境对学校教学方面上有很大的影响力度,必须完完全全的将教学环境的有利之处展现出来,并将其带来的负面之处进行清除。为了实现教学环境的最优化,我们要对教学环境要做出一定的改变。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改变。
1、整体协调策略
这一策略是指在控制教学环境的过程中,在这所学校中的任何一个人都要有控制大局的想法,要从大的方面将教学环境的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把所有因素融合在一起。构成教学环境的因素有什么呢?其中有看得见的,如桌椅板凳,也有看不见的,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论是什么因素,我们都应该考虑到。了解不同的因素将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影响,防止那些对学生有害的影响,将对学生有益的影响留下,让一切都朝着将学生变得越来越好的方向走去。
2、增强特性策略
这一策略是指在改进教学环境的过程中,控制环境的人有针对性的的去营造出出一些环境条件来影响老师学生的行为,从而达到一开始营造出这种环境的目的。在墙壁上贴上一些从古至今的一些有名的人如爱迪生、牛顿等人的画像,并在这上面写上他们的简介以及为这个世界做出了什么突出的贡献,通过这个途径可以让学生视野变的更大,让他们以名人为榜样,最后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会进一步提高。
八、结语
以上是我对小学课堂有效性的提升思路的见解。本文从提出问题开始,然后就我国当前小学课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也了解了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以及自己的认真研究,提出了几点关于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路,我知道,我所做的还有所欠缺。但是我相信只要每一位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教学中给与学生足够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总有一天会学会自己去学习,爱上学习带给他的乐趣。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所包含的学问是很深的。而我们也会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努力,一直实践,一直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完善。最终真正做到学生学的有效,教师教的有效。
参考文献
[1]史堍玛.课程改革[D].2010.12.
[2]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01.
[3]尹祖琴.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教师成长篇[D].广西大学出版社:2007.08.
[4]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D].福州:福建教唷出版社.201l.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