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政策之一。它指的是在人口政策方面的有计划地生育。“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是其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控制人口的目的。计划生育这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稳定了我国低生育水平,有效的控制了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当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带来了一系列人口老龄化、人口抚养比、出生性别比失衡等方面的问题,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将基于回首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历程,认识和了解计划生育实施的对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通过结合推行计划生育过程中产生的实际影响,然后浅析我国计划生育实施的现状和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几点改善实施计划生育过程中所产生影响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计划生育,优生,人口结构,老龄化
第1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计划生育政策实行的背景分析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人口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其增长速度是自然发展的,出乎意料的。随之,持续增长的人口出生率与有计划发展的经济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与此同时,伴随人们健康状况的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了我国人口死亡率的大幅度降低,因此人们对于生育的需求正在增加。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跟据先关部门统计,自1982年12月XXXX通过的计划生育条例以来,截止到2019年末,中国的总人口达到140005万,人口出生率达10.48%。虽然我国的低生育水平已趋于稳定的状态,即便如此,由于人口总数量大,我国每年总人口的增加还是达到了一千多万,长期以往,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巨大的压力。
随着人口总量的不断扩大,持续增长的人口与资源的矛盾越来越明显。虽然我国土地拥有近千万平方公里,但能够给予人们居住和开展经济活动的空间十分稀少。农业资源也已经迅速接近承载力的上线,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7%,只有18.51亿亩;人均耕地仅有1.43亩,在世界人均水平中不到40%。人口增长过快,使国家相对减少了用于发展的资金,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事业也出现了资金不足的现象,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条件和水平,面临着不少的困难。
当前,实施维持低生育水平政策面临着重大现实问题,例如人均资源较少,人口过多,婴儿性别比上升,人口老龄化等,影响着中国人口发展的方方面面。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主要阻碍始终是我国人口过多和人口的过快增长。当务之急,是要把推行计划生育通过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以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需要,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社会持续发展得以实现。
1.1.2 研究意义
三十年以来,计划生育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已经摸索出一套经实践可行的、较为完整的政策措施、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初步探究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综合管理的道路。尽管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进行正方兴未艾,但是在推广计划生育、执行措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中国的计划生育思想的了解,以及浅析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和其取得的成效,从而能够对其概念、理念等方面的了解更加透彻。同时结合当代中国因为计划生育的推行所引发的诸多问题,分析其一系列问题的前因后果,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计划生育政策的不足。
我们必须意识到,人口的快速增长,不断涌现出了环境污染、资源匮乏、能源紧张、生态恶化等问题,造成了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产生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的影响,人口过剩的巨大威胁一直存在。如何协调各种人口问题,长期有效地实现我国人口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焦点。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
其实早在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就论述过关于人口和财富之间关系:他人文,相应的财富出现匮乏,是因为人口的不断增加,用尽力气劳动,却连吃用都不够,从而引起了人们互相争夺。就是说,韩非子认为引起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人口与财富形成反比,人口与财富这两个因素的比例关系决定了社会变动。
中国古代的人口思想到了宋代获得了一个较大的发展。南宋学家马端临(1254-1323)认为人口质量与人口数量同等重要,他强调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人口质量的作用与地位,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为人口质量的概念作了定位。同时他是在中国历史上首位明确地提出人口质量问题、并论述人口质量问题的经济意义与政治意义的学者。
清代乾嘉时期著名地理学家洪亮吉(1746-1809)基于绝对人口过剩的理论,一语中的地指出人口无限增长,将会导致生活必需品的供不应求,从而造成物价上涨,为此对改善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的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
1957年7月,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其作品中对人口问题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并对我国的人口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人口应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而不是越多越好;推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我国人口素质,才是缓解我国人口问题的重点。
1988年,孙沐寒发表了《中国计划生育史稿》,通过结合我国发展计划生育工作的进程和人口变化,在理论、政策、措施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对计划生育进行系统的分析对我国建国以来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从客观事实出发,通过我国的实际情况,说明计划生育的开展实行具有深远意义和必要性,是我国计划生育史学的“拾荒”之作。
1.2.2 国外研究
1789年,人口理论这一学说,由号称“人口学之父”的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提出,是西方人口理论的奠基人。他认为情欲必然存在于男女两性之间、认为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而在这两者之间,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增长远比用于人类生活资源的土地生产能力强,久而久之,人口过剩是必然的。
最先提出人口转变的是1909年法国人口经济学家阿德尔费·兰德里(Adolphe landry),他分析了在经济发展中人口的下降趋势对其产生影响,勾画出了人口转变的轮廓;随后他在《人口革命》用三个阶段来描述人口发展:生育无限制的时代——原始阶段;节育方法普及的时代——中期阶段;人们自觉地限制家庭人口规模的时代——现代阶段。
1929年,X社会学家沃恩·汤普森(Warren Thompson)发表了著作《人口》,在这篇著作中,他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人口转变的问题,以出生率、死亡率、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为依据,划分三类地区来分析人口发展,体现了人口发展的三个阶段。汤普森的三阶段模型在方法论上有较大的突破。
后来,1945年,弗兰克·华莱士·诺特斯坦(Frank Wallace Notestein),对汤普森的文章的思想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认为,人口出生率会随着城市化、经济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出现下滑;另外,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人口死亡率随之下降,人口出生率则呈现上升趋势。之后,诺特斯坦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中,更加明确地分析了人口转变的状况;强调经济现代化、生活水平提高和医学进步的结果是死亡率的下降,发展中国家除了必须对人口进行控制外,还必须发展生产,尽快实现经济现代化。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首先,本文对我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的背景以及研究意义进行一个简要地阐述;接着,基于对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发展进程和我国人口发展的认识和了解,结合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过程中人口众多依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人口年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现状,简单分析了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正面效应,比如有效缓解人口快速增长、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促进家庭关系和睦发展等;接着从计划生育对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对人口抚养比、对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以及对家庭生活等来说明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各方面的影响;最后简要地从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来分析,阐述现阶段如何调整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思路;最后,给出改善计划生育政策如全面放宽“二胎”政策、延迟我国退休年龄以及加强对非法鉴定胎儿性别行为的执法力度等几点相关建议。
1.3.2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本文通过查阅了大量关于计划生育政策方面的文献资料,积累论文的素材和相关理论研究,以及相关的报道,XX数据等,在详细了解计划生育政策的拟定、实施、背景和政策实行的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比较,得出本文的相关观点,是本文最为主要的一种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方法。本文经查阅全国各订实行计划生育的相关资料,结合计划生育的发展历程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计划生育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效和其造成的不良效应。了解了其现有的现象、理论后,通过自己的理解、分析,给予叙述和解释出来。
观察研究法。本文根据既定的研究目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现状及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观察全国计划生育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效应,在对比分析相关的文献研究后,得出本文的观点。
数据研究法。本文通过获取我国官方的人口方面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不仅同过去进行对比,还通过数据预测未来,从而分析出本文相关的论点。
第2章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发展与现状
2.1 我国计划生育的发展
2.1.1 提出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口的增长不受控制的自然增长,这种增长状态成了我国发展的最大障碍。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使之与我国有效的资源的矛盾突出。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对粮食、教育、环境、就业、住房等方面都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特别是对于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不免是一个很大的困惑。人口的快速增长,使有限的土地资源、环境资源、能源资源等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如何协调人口数量与有限的资源之间的平衡成为一个难题。为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文化素质,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保证人民的根本利益,由国家宏观调控、中央统一领导,对全社会生育情况进行有计划地提前调解,根据各个地方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的作出调整,实行可行的计划生育。
2.1.2 计划生育政策的法制化
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四年间,我国人口净增加4600多万。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对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接受医疗的程度越来越高,使我国新生儿出生率呈现上升的态势,死亡率也得到大幅度下降。如此,人口盲目增长会与经济有计划发展之间便会产生矛盾。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协调现代化经济与人口发展之间的平衡木,控制人口盲目增长非常有必要。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提倡计划生育,计划生育被写入《中华共和国宪法》,初步实现了由政策向法律的转换,还被写入了一些相关法律,为其他法律提供了法律渊源,把与计划生育有关的规定和地方性法规写入这些法律中,公民必须履行其相关规定,确立了计划生育的法律地位。同时,加强建设计划生育法制化和进一步稳定计划生育政策。
2001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正式出台,它使《宪法》的规定更加具体,是一部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基本法律。《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通过法律固定了推行计划生育的政策、基本方针、制度、措施,从而为地方人口与计划生育立法,综合治理人口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是我国计划生育走上了全面法治化的标志。
2.2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现状
2.2.1 “人口众多”依旧制约我国经济发展
现阶段,我国生育水平已趋于低增长的状态。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9年底我国总人口达到14.01亿,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3.34%,相比200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了4.24%。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在人口总数上较高但人口增长速度有较为明显的下降。未来十年中,即便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平缓,由于我国人口总数过多,我国人口总量会依旧处于增长的趋势。制约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口数量过多”。根据相关部门预测,到2023年前后,我国将达到14.7亿左右的总人口的高峰值。因此,为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社会现代化,必须严格控制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
2.2.2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明显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19年末,我国有140005万人的总人口,其中包含23492万人的0-14岁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16.78%;89729万人的15-59岁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64.3%;24949万人的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有1665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1.9%。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人口结构有所变化,其中0-14岁少儿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18个百分点,15-59岁劳动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84个百分点,60周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4.6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3.03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人口生育水平仍然很低,导致我国15-59岁的劳动人口数量和比重在逐年下降,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不断提升。这意味着我国将会面临由于人口老龄化导致的社会养老负担和劳动力减少而造成的人力资源出现短缺的问题。
2.2.3 我国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老龄化问题严峻
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进步,许多严重危害身体的疾病得以控制,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也得到了提升。据统计,1990年,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8.55岁,其中男性平均预期寿命比女性的平均寿命低,为66.84岁,女性的平均寿命为70.47岁。有关数据显示,至2015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6.34岁,其中男性为73.64岁,女性为79.43岁,预测我国老龄化程度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继续加深。据相关数据显示,至2019年末,全国人口中有2.495亿人年龄达60周岁及以上,在总人口中占17.9%,其中有1.666亿人是65周岁及以上,在总人口中占11.9%。有专家预测,到2025年,我国将成为超老年型国家,即我国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
2.3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成效
2.3.1 有效改善人口快速增
自1982年,一胎化的计划生育政策严格实行三十多年以来,“一胎化”的实施在控制和降低我国人口出生率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我国人口增长的主要时期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高达25%、15%左右。其中人口出生率的最高水平的1986年的22.43%,如图1所示,随后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到2010年底,人口出生率降到了11.09%;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至2019年末,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为3.34%,为1961年以来最低。
另外,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40005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十年间增加了6033万人,增长了4.50%,比2000年到2010年的增长率5.84%下降1.34个百分点。从这些数据可以表明,我国近十年来,我国生育状态持续处于一个稳定的低出生率的水平。
图1: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2019年统计年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2.3.2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伴随着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改善,使人均的各类社会资源配置更加充分。计划生育政策是针对避免我国人口增长过快、超过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的情况提出的。过多的人口对于有限的自然资源,社会和环境容易造成巨大的负担。根据人口专家计算,到2005年底,在过去30年中,计划生育的推行使我国少生了4亿多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现有人口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也在极大程度上缓解了环境承载能力的压力,充分利用人口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文化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医疗设备、资源、人员少之又少,只有3670个医疗卫生机构,8.5万张医疗床位,50.5万个卫生技术人员;可想而知,当时享受最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都是一种奢侈,人民生命健康很难有所保障。现如今,时代已经改变,经济的飞速发展,医疗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已达100.5万个。从缺医少药到设备齐全,医疗条件的巨变解决了人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许多疾病得到控制,我国人民健康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就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为例,2010年的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平均预期寿命相比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了39.83岁,达到了74.83岁;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的平均预期寿命于2018年提高到了77岁。这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着显著的提高。
2.3.3民众婚姻观念、生育观念发生变化
在推行计划生育的作用下,人们的婚姻观念悄然转变。新中国成立之初,虽然封建传统制度早已废止,实际上,妇女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对待婚姻依然残留着中华民族数千年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思想。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普及,人们的择偶标准越来越具有时代性,人们越来越考虑对方的经济因素,不再单纯地只要求对方的人品。
除了婚姻观念发生变化,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变。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部分人们都及受过高等教育,不容易被传统思想所束缚,“传宗接代”不再是人生的必选项。如今,抚养成本太高,生育花费、儿童教育、吃穿用度等是一笔沉重的负担,所以部分家庭望而却步;加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养儿防老”也不再是必选项。
2.3.4 促进家庭关系和睦发展
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的势头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得到了控制,以前的传统观念已经慢慢被新观念所替代,不再“重男轻女”,要求“多子多孙”;大部分家庭越来越看重孩子的健康与教育。可以看到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早婚比例下降,平均初婚年龄提高,生育人口有明显的减少,这为实现子女优育优教打下了基础。家庭子女少,父母不仅可以在经济上可以给予子女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父母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子女相处,陪伴他们成长。生活上,子女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学习上,子女也能得到父母的支持和帮助,这些都有利于父母与子女建立和睦亲密的关系。总之,计划生育提高了家庭的生活水平、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以及培养子女健康成才。
第3章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3.1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我国人口出生率得到了良好的控制。然而,持续偏高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例的问题随之而来。计划生育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生育空间缩小了,加之在劳动中男性比女性的劳动效率和能力高得多,引发了人们有选择性的生育行为,从而使出生性别比的平衡受到影响。
我国千年来传统的“重男轻女、偏好男孩”的思想观念,尤其是文化较为闭塞、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这个观念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正是如此造成了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现偏高的现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人口男女比例远远偏离了正常值范围,给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埋下了严重隐患。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在2008年达到峰值1.17后有所回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出生人口性别比达1.16,2015年出生人口性别比达1.14,截至2019年年末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降到了1.13。虽然升高势头有所遏制,但仍远高于1.02-1.07的正常值域。
3.2 少儿人口、青少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比重下降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有22239万0-14周岁的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16.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比重22.89%相比,下降了6.29个百分比。同时青少年比重也在逐年减少,造成我少儿儿童和青年比重下降的原因是人口持续的低生育水平。
过去的30多年,中国总被认为是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然而,在计划生育的作用下,我国人口增速急速下降,劳动人口也在逐渐减少。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末,我国16-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89729万人,占总人口的64.3%。相比2017年末,16-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470万人,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长期实行的计划生育导致人口增速的急速放缓,出现了劳动力人口减少的现象,就业人员于2018年末出现首次下降,而且预计未来几年还将继续下降。这说明劳动力短缺问题也必将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深入影响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3.3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过去30年,独生子女家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计划生育政策提倡“少生优生”,父母压力减小,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子女成长,也有经济能力提供子女接受更良好的教育。然而,计划生育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在独生子女家庭中,问题接踵而来。
大部分家庭对子女的期许无非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子女是父母的珍宝,集宠爱于一身,正是这种过度宠爱容易让子女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惰性。久而久之,孩子不懂得尊重父母,贪图享乐,形成自私自利的畸形人格。也有一些家庭,父母由于希望自家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惜一切给子女选学校、请家教,强迫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使孩子整天除了学习学校功课外,还要学习各种兴趣班,整天疲于学习,精神上不堪劳累。长期以往,子女厌恶学习,厌烦父母的教导,家庭关系越来越紧张。父母的过度溺爱或期望过高的行为都是不利于子女接受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
3.4 老年抚养比变大,养老负担加重
生活水平的改善,使我国人口健康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老年人人口越来越多,在全国总人口中也逐渐占有很高的比重。国际上对老龄化有一个判断标准,当老年人口在国家或地区的比重超过这个标准时,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老龄化程度已经很严重了。2010年人口普查统计显示,我国有11894万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全国人口总数中比重为8.9%,比2000年增长了1.9个百分点;2019年,我国老年人口达16658万人,在总人口的比重为11.9%,相比2010年增加了3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将近十年间,老年人口的比重一直处于攀升的态势。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抚养比也一直呈现上升趋势。据统计(如图2所示),我国的老年抚养比由1990年的8.3%上升到了2018年的16.8%,与此同时,我国0-14周岁的少儿人口由1990年的31659万人下降到2018年的23523万人,少儿的抚养比也从41.5%下降到了23.7%。
图2:我国28年来人口结构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2019年统计年鉴》,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多,老年抚养比的增大,使子女承受着巨大的抚养压力,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负担持续加重。在一胎政策的实行下,一对夫妻,四位老人和一个孩子,是我国一个完整的独生子女家庭结构,这让青年一代担负着很大的压力和责任。在家庭养老问题上,除了在时间和经济上需要子女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对其精神上的关怀,这给独生子女家庭以很大的困惑。如何在照顾老人、子女和社交上合理安排时间成了每个独生子女的难题。社会养老,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基本的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窄,连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都不到。如今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养老金费用,社会保险基金根本不足以满足生活需要。加上养老保险金在社会保障总支出的比重比较小,其退休金远远不够满足其物质精神需要。
第4章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对策
4.1 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全面放宽生育二胎政策
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依旧是人口过多。短时间内我国仍然需要实行计划生育,因为人口数量问题依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当然,任何政策都可以根据形势变化进行适时的调整。当务之急,调整人口结构,提高人口质量才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目标。
实际上,从最早的二胎试点,到“双独二胎”政策出台,再到如今的“单独二胎”政策,可以说,XX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政策来应对一胎化政策带来的负面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循序渐进的改革产生了积极作用。但现实中,我国目前的计划生育政策改革措施效果并不可佳,与预计效果相差甚远,申请二胎遇冷,计划生育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依旧没有减轻。由此看来,应了解人民的生育意愿,准确把握人民的生育变化,以及掌握我国劳动力的需求,然后对第二胎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调研并评估,再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并且在合适的时机,全面放开二胎政策。
4.2 加强对非法鉴定胎儿性别行为的执法力度
虽然我国《人口与计划法》有规定严禁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但在实际生活管理中,还是有漏网之鱼。我国“生男孩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陈旧思想依然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有选择的进行生育,这种非法行为的存在更促使出生人口性别比失去平衡。因此,要切实管理好胎儿鉴别技术的使用,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的行为,在现有的相关管理制度上,进一步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加强严惩胎儿性别鉴定的非法行为。
4.3 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需要赡养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需求已经很难以中国居家养老的传统模式来满足。当务之急,应寻找可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养老模式。通过把中国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与社区养老服务相结合,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发挥出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相结合的最佳作用。
通过创新老年人养老模式,强化养老机构和老年人生活服务等软硬件建设,即可以兴建适合老年人活动场所,各种娱乐活动多样化,方便老年人培养兴趣爱好,文化和娱乐活动的服务不仅能够使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也能保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最重要的是,必须要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城乡贫困老年人的救助制度,完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才是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根本之策。
4.4 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大力提升公众的生育意愿
走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是计划生育工作的根本。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时,深入了解群众的利益与爱好,以及家庭在生活、生产和生育方面的需求,从而促进家庭在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的转变。
公众的生育意愿偏低导致了低生育率。XX可以通过对配置进行优化和在公共资源上增加投入,从宏观上对影响生育意愿的各种压力进行缓解,因为XX作为最主要的资源配置着和公共服务提供者,有责任也有能力采取相应措施。因此在指引全面二孩计划生育政策以及提高“全面二孩”政策观念的宣传上,必须加强力度,独生子女观念逐步淡化,形成一个对“二孩家庭”公平的政策环境。在鼓励二孩生养方面,我国XX应当出台相关的奖励政策,并从法律的层面保护二胎夫妻的合法权利。
4.5重视人才教育
人才的培养是保障我国国民健康、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合理的重要保障。重视、着力发展教育,是实现优生政策目标的根本途径。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让他们从小就接受先进的思想教育,取其精华抛弃父辈们传统落后的生育观。人们受教水平越高,生育观念更健康,同时,也会越有利子女的成长环境。另外,教育是优生的根本途径,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只有当适龄学童能够便利地享受优质的教育服务,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达到优生的政策目标,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4.6 进一步延迟我国退休年龄
目前,我国法定退休年龄的标准为男性60周岁,女性55周岁。如今,人们的寿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社会条件不断改善得到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发严重,而且在未来的30年到40年中仍然会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伴随而来的劳动力短缺、市场萎缩等问题将会极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可想而知,“延迟退休年龄”,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有效选择,是必然趋势。
首先,逐步提高男女法定退休年龄是一个必要趋势。对于不同行业、群体和不同地区不同的实际情况,国家应鼓励其灵活自主地选择退休年龄政策,制定延迟退休年龄的指导性政策,以便缓解未来劳动力不足、维护养老金收支平衡,为国家经济发展,提高经济人口总量,提供必要的人口资源。而且,还能为老年劳动者提供收入保障,减轻国家财政、社会负担。
其次,适当提高我国女性退休年龄,逐步缩小男女退休年龄差距。“优生优育”政策的实施使传统的“重男轻女”封建思想慢慢转变,即我国女性与男性一样可以享有受教育和就业的权利。一方面,我国现行的男女退休年龄相差5年,男性工作的时间比女性长,在一定程度上这一差距不利于高学历女性人力资本的利用,社会养老保险的支付压力也进一步增加了。另一方面,女性的人均预期寿命与男性相比,女性的寿命明显较高,对女性退休年龄进行提高,能逐渐缩小与男性退休年龄的差距,有利于实现男女平等观念,有利于性别健康的发展。
第5章 总 结
30多年来,计划生育对控制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发挥了不容忽视的效用,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从本文可以看出,计划生育的实行,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促进家庭关系和睦,也是实现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
从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来看,计划生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的。伴随着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人口情况变化巨大,计划生育的推行引发一系列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出生性别比失衡、独生家庭子女的教育、青年比例的下降和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比重下降等,也已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调整和改革计划生育政策不得不提上日程。
事实上,XX也通过“二胎”试点的方式对二胎的可行性进行核实,随后2013年“单独”二胎政策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并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及时响应了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和改革。虽然没有明显的效果,但对于进行我国计划生育的改革工作是及时有效的。
本文通过对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历程的回顾,采用实际数据分析对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正反面效应进行简单的阐述,并针对这些问题,从重视生育和道德观念的宣传、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重视人才教育,进一步延迟我国退休年龄和健全养老保障体系等方面对计划生育的进一步调整和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过去计生工作的经验证明,实行计划生育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虽然其中有很多干扰和不足,但不可否认的是计划生育工作的成绩可佳,协调人口与经济的发展的关键,是要正确认识计划生育,排除万难,毫不动摇地把计划生育当作长期战略任务。
参考文献
[1]任庆伟.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成果、问题及对策[R].大连:大连市金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114.
[2]彭庆超.我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困境与对策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8-23.
[3]周兰翠.我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成效、限度与未来[J].哈尔滨学报,2014(7).35-37.
[4]徐骏.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和改革探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015.14-31.
[5]向霜.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社会效应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专业,2015.23-25
[6]杨发祥,张飞来.当代中国计划生育的法制化进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7(4).85-89.
[7]鞠德珩.完善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2013.35-50.
[8]王承宽.21世纪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6.118-127.
[9]努尔他衣.买孜汉.80年代以来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及问题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社会学专业,2014.15-36.
[10]谭乐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变迁与完善研究[D].湖南: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7.28-44.
[11]倪同春.浅谈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现状及其对策[Z].https://www.doc88.com/p-6089860833250.html,2012.
[12]迟明.中国人口生育政策调整的经济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5.
[13]曾云光.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3.
[14]王国军,赵小静,周新发.我国人口出生率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计划生育政策、社会保障视角[J].经济问题,2016.
[15]陆万军,张彬斌.中国生育政策对女性地位的影响[J].人口研究,2016.
[16]杨江权.现阶段我国人口结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3.
[17]宋全成,文庆英.我国单独二胎人口政策实施的意义、现状与问题[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22-129.
[18]Shixiong Cao,Tao Yian, Fan Qi,Li Ma,Guosheng Wang. An investigation of women’s attitudes towards fertility and China’s family planning policy[J].Journal of biosocial,2010,42(3).
[19]Ewa Andersson,Rhonda Small.Fathers’satisfaction with two different models of antenatal care in Sweden-Findings from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J],Midwifery,2017,50.
[20]Diane Wright,Jan,Pincombe, Lois Mckellar.Exploring routine hosptial antenatal care consultations——An ethnographic study[J],Women and Birth,2018,31(3).
[21]段塔丽.中国古代人口控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人文杂志.2002(1).128-133
[22]李国丰.中国延迟退休年龄的必要性分析及改革设想[J].经济师(经济观察).2019(2).54-55.
[23]孙锴.我国人口政策的演变、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13.31-33.
[24]何碧莹,李萌萌.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问题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公共/财税).2016(4).172-173.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05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