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广东省耕地资源缺乏,耕地的总体质量不高,人均耕地少。2008年末全省耕地面积为291.8万hm 2,其中质量相对较好、灌溉设施完善的高产田非常少,只占耕地总面积的31.2%.剩下的68.8%的中低产田受到瘠薄、洪涝、干旱、过砂或过粘等各种限制因素的制约。根据障碍的因素,广东省中低产田划分为、渍潜稻田型、盐碱耕地型、坡地梯改型、渍涝排水型、干旱灌溉型、瘠薄培肥型和障碍层次型7个类型。其中,耕层土壤物理性质较差的障碍层次型面积最大达119.5万hm 2,占中低产田面积的比例很高,高达50%.分布最广,遍及全省各市各镇。这种类型的农田主要是耕层土壤,耕作困难.不适宜作物生长,所以产量通常很低,其中部分土壤类型还含有鸭屎层、铁仔层、石灰结核层、铁钉层等障碍层次:坡地梯改型中低产田面积有33.1万hm 2。占中低产田面积的14%,主要分布在清远、茂名、湛江、韶关等市。这种类型的土地主要是保水蓄水能力不足,一旦气候持续干旱,往往减产或绝收;另外,盐碱耕地型、渍潜稻田型、渍涝排水型和干旱灌溉型的中低产田面积较小,分别占中低产田总面积8%、7%、6%,3%。瘠薄培肥型中低产田面积有24.5万hm 2,占中低产田面积的l3%,主要分布在肇庆、韶关、惠州、江门等市。该类型土壤耕层浅并且土壤养分缺乏,作物生长后劲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非农建设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仍将不断占用优质耕地,而广东省耕地后备资源缺乏,开发补充耕地难度大,成本高,补充新增耕地普遍质量差,全省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不高。
二、耕地和基本农田变化格局
2.1耕地数量变化
从总量看1996年全省耕地面积325.4万km2 2010年减少到256.9 km2净减68.5 km2,年均减少近5万km2,其中1997-2001年耕地总量基本保持稳定2002-2004年缓慢减少2005-2012年的造园、造城热使得广东省耕地迅速减少,年净减少7.8万km2,从空间区域看1996-2010年耕地面积减少最多的是珠三角地区占全省减少面积的一半以上其次是粤西地区。21个地级市中耕地面积有所增加的只有河源市其余各市均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广州市减少量最多,减少8.3
万km2累计减少超过5万km2的还有阳江市、佛山市、湛江市、江门市、中山市和肇庆市。
2.2耕地结构和质量变化
根据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全省水田质量高于旱地,70。8%的水田属于较高质量的1-3等,只有不到1%水田属于质量较差的7-9等,而旱地质量达到1-3等的不到6%,80 以上旱地质量为7-9等。
2.2.1水稻田地力等级状况
通过调查广东省开展的土壤监测和耕地地力等级的研究,我们得知,全省水稻田地力等级主要是一到四级,占水稻田总面积的86.2%。其中,一、二等的水稻田的比例较低,占水稻田总面积的33.2%,并且以潴育型水稻土为主,是广东省农业生产的主力,多分布在河口、河流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山间盆地,成土母质主要是谷底冲积洪积物、滨海或者三角洲沉积物,土壤肥力较高,剖面也较好,其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达到了较丰富的水平,有效钾则缺乏,有效磷含量适中,灌溉条件也较好。三至八等水稻田占水稻田总面积的66.8%,在广东省担当了粮食生产的主要任务,也是主要的中低产水稻田,多分布在山间狭谷、低洼地带、坡地或低丘台地,土壤养分比高产田稍低,并且易受涝、旱、浅等低产因素的制约,产量通常较低。从区域角度来看,各区域水稻田总面积基本相差无几,但是区域水稻田质量相差比较大,珠江三角洲和北部山区水稻田质量相对较好,而两翼质量相对较差。在两翼区域中六至八等水稻田占全省相应等级水稻田总面积的53.36%,占该区域水稻田总面积的10.53%,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六至八等水稻田占全省相应等级水稻田总面积的27.24%,在该区域稻田中占据了5.32%。
2.2.2旱地地力等级状况
广东省旱地主要分布于低山和丘陵的岗地、缓坡地、台地及河流两岸的阶地和部分滨海地区。高产旱地主要以五至八等为主,土壤肥力中下,占旱地总面积的比例为72.89%,是水果和经济作物的主要生产基地;但是土壤肥力高,排灌条件好的旱地比重较低,一至四等旱地只占旱地总面积的7.8%,同样也是水果和经济作为主要生产基地。在区域分布上,旱地主要分布于北部山区和东西两翼,但是质量都不高。其中全省旱地总量的28.57%分布于北部旱地,全省相应等级旱地总面积的21.34%为前四等旱地,占北部山区旱地总面积的5.96%;全省旱地总量的53.13%分布于两翼地区,其中前四等旱地占据全省相应等级旱地总面积的比例为22.11%,占两翼旱地总面积的3.41%;珠江三角洲旱地的占有量较少,仅占全省旱地总量的19.20%,其中前四等旱地占全省的相应等级旱地总面积的58.45%,在珠三角区域中,占据了旱地总面积的24.89%。
2.2.3耕地结构变化
在耕地结构上2010年比1996年全省水田减少602243hm2占耕地比例下降4.7个百分点,旱地虽然也减少了91290.36 hm2但是占耕地面积还是上升了3.5个百分点。由于质量较高的水田的减少和较差质量旱地的相对增加,导致全省耕地质量整体下降,全省耕地质量区域差异明显,质量较高的耕地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平原和各条河流的河谷冲积平原,珠三角耕地,无论水田和旱地,其质量都高于其他地区。粤西质量较高的水田比例最低,粤北质量较高的旱地比例最低。由于质量较高的珠江三角洲耕地。特别是水田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和占全省耕地比例的下降,以及粤西和粤北地区水田占全省耕地比例的提高,导致全省耕地质量整体下降。
三、当前广东省耕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3.1耕地数量锐减
随着我国近年来的发展,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口也开始迅猛增加,各项建设用地和生态退耕等都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导致原本耕地面积就不多的广东省,耕地面积变得更少。耕地数量的锐减又使得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和农作物播种面积都不断下降,给广东省的粮食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而且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非农建设仍将不断占用耕地,而且占用的数量还会很多,而广东省耕地的后备资源原本就很缺乏缺乏,开发耕地的成本高,难度大,所以说最终的结果就是全省耕地总量仍将继续减少,人地矛盾也会越来越突出。耕地面积的锐减,将会严重影响广东省的粮食数量和品质。
3.2耕地地力退化
当今社会,农业生产的效益较低,所以农民对耕地保养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普遍存在重用轻养的现象。产出多,投入少,用养失衡,导致耕性变差,耕层变浅,抗灾能力和保水保肥降低。农业部2008到2010年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的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结果显示,和上一次的土壤普查相比,被调查的地区全氮土壤有机质等土壤养分含量均出现了下降,其次菜地也收到了严重的影响。全省地力监测结果也显示,地力退化严重,全省耕地的总体质量都不高。在全省270多个监测的网点中,有机质下降的比例高达59.3%,而耕地总面积中只有39%是质量相对较好和灌溉设施完善的高产田,中低产田面积达到63%,仍然受到干旱、洪涝、瘠薄、过砂或过粘等各种限制因素的制约,耕地产量和质量都很差。与此同时,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比较滞后,也严重影响了耕地潜力的发挥。而目前广东省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都比较老,大多数是上世纪70年代兴建的,排灌渠道主要是泥渠,经过长期使用,农田水利设施失修,老化,从而导致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幅下降。近年来,部分地方在实施耕地占补平衡中忽视质量,只看重数量,基本都在搞面子工程。新增耕地耕层过浅,肥力偏低,以至于中低产田的比重继续增大。
3.3土壤养分不协调,钾素水平偏低
经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不少农民对科学施肥的认识不足,在肥料使用上过于重视化肥,而忽视了有机肥得到使用。同时在化肥的施用中,比例也不合理,尤其是磷、氮肥施用过量,而钾肥施用严重不足,最终导致耕地土壤养分不协调,土壤缺钾的现象十分普遍,而长此以往下去,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很难。据珠江三角洲耕地地力调查结果显示,珠江三角洲土壤磷素、氮素出现盈余的情况,钾素亏缺非常明显,微量元素的缺乏也有增加的趋势。
3.4农业生态环境脆弱,耕地利用障碍因素较多
总的来说,广东省农业的生态环境还是很脆弱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是环境污染的加重,特别是珠江三角州地区。广东省的发展速度一直很快,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和生活三废排放量也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广东省废水排放总量为66.9亿t,比“九五”期间增长了59.5%,二氧化硫排放量达141.4万t,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为125.8万t,比2005年增加43%。同时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为2956.2万t,较“九五”期间增长了75.9%,同时酸雨的发生频率也明显升高,重酸雨区的面积有所扩大。工业废水、重金属元素等排入水体或土壤,加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土壤的质量,最终导致了耕地质量的下降。我国的农产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主要原因就是农田污染面积和污染程度不断增加,给农产品的安全也带来非常大的问题。通过分析2010年广东省基本农田的质量检查报告,全省已被污染的耕地面积高达5884.03hm2,潜在污染面积2.49万hm2。同时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不断增加农用化肥、农药等的使用量,同时农业化学污染的问题也日益严重,最终成为导致广东省的土壤环境恶化严重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水土流失的问题仍然较为严重。地方XX和农户育林、护林的积极性不高,林业用地的效益也比较低下,部分地区仍存在着植被严重的破坏现象,另外,修路、开矿、陡坡开垦等也不同程度的对植被造成了破坏,是造成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目前东江、韩江、北江上游和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依然急需解决。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左右都是有水土流失的现象,水土流失导致耕地耕作层变薄,保肥、保土、保水能力下降。
四、对广东省耕地利用的研究
4.1研究对象
下面我们取广东省耕地面积,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找出本质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方法。
4.2研究方法
4.2.1耕地总量变化受经济发展速度的牵动
在宏观驱动机制上,广东省的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增长有密切的关系。经济高速发展,则耕地快速减少;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则耕地减少速度趋缓甚至略有增加。此处,作者用耕地面积减少率(凡L,指本年内净减少的耕地面积占上年末实有耕地面积的百分比)作为反映耕地面积变动程度的定量指标。1985一1995年广东省的国内生产总值(CDP)增长率与耕地面积减少率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表1),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8645。1992年和1993年是广东省GDP增长率最高的两年(表1),也是耕地面积减少速度最快的两年(表1);1989年经济的低速增长与当年耕地面积略有增加的事实相对应。

表1 2000一2010年广东省经济增长和耕地减少的关系
这种“经济上去,耕地下来”的现象所反映的更深层的问题是:在刚刚过去的10余年里,广东省走过的是一条传统的、资源消耗型的发展之路,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的。如果继续按照这一模式发展下去,而不能够真正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会时时陷人两难境地,在资源与发展的矛盾中做艰难的取舍,耕地减少的势头也难以得到根本遏制。
4.2.2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用地受比较利益的驱使
在耕地被占用的具体形式上,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占用耕地的比例高居广东省耕地减少因素构成的首位,是造成耕地面积减少的首要因素。结构调整用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属于农民的自发行为,受市场价格和比较利益的驱动,即种粮不如种果、种果不如养鱼。表3列出了广东省南海和顺德地区种养各业的收人情况。可以看出,同样数量的耕地,其种菜、种果和养鱼的经济效益远高于种粮。因此,调整种养结构、改耕地为果园、挖耕地为鱼塘的现象普遍存在,最终致使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从充分发挥广东省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推行“三高”农业和创汇农业以及增加农民收人的角度上看,必须要实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因此,占用少量耕地应该是正常的。如顺德市发展高投人高产出的养鳗业,当年投人20亿元,产出50亿元,比传统农业效益高出1.5至3倍。但是,耕地的占用应该控制在一定的比例内,不能一哄而起,放任自流。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用地看似农民的自身行为,实际上却暴露出农村土地市场不健全、耕地流转制度不完善等宏观调控不力方面的问题。
耕地使用类型种水稻种菜种果养鳗鱼
纯收入(万元)1.5 7.5-9.0 12.0-18.0 30.0-45.0
4.2.3短暂的非农建设用地规模失控
另一类耕地被大量占用的主要方式是非农建设用地规模失控。这一失控现象集中发生在1992年和1993年,1994年起已得到明显的治理。当时的“县市化热”和“开发区热”使广东省的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严重超标。据广东省国土厅统计,1992年、1993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分别超过原计划指标的304.3%和121.6%,共计多占用耕地1.16万hm2。
4.2.4思想上对耕地资源的重要价值认识不足
这一因素所造成的耕地资源浪费主要表现在:()l部分经济较发达农村地区大量耕地的撂荒弃耕现象;(2)开发区、工业区内耕地的“圈而不建”、“占而不用”现象。这两种现象主要发生在经济过热发展阶段(如2002一2003年),一定程度上具有阵发性的特点。前一
种现象与农民思想上对耕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也不能排除向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倾斜的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后一种现象则主要反映了个别地方领导思想上对耕地资源的重要价值认识不够,为了实现任期内的经济增长目标,为了增加地方财政收人,不惜低价出让土地,招商引资;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因资源浪费所可能造成的巨大代价。由此反映出目前我们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还存在着一定缺陷,即考核标准中更多地偏重经济的增长数量,未能把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特别是资源和环境的损失和破坏代价纳人考核内容。进一步而论,则是未能从可持续
发展的角度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
五、关于耕地保护的主要对策
5.1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一些保护土地方面的制度,但是没有得到严格的实施,由此挖掘存量用地的潜力,严格土地的审批制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尽量减少建设对耕地的占用。严格执行有关法律中关于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占一补一这项规定。对破坏、乱占耕地的不法行为,要加大其处罚的力度,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绝不轻易放过。
5.2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确保耕地质量管理落
提高耕地质量和保护耕地一直都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法制的管理范畴应该明确规定耕地的永续利用问题。要加大力度进行耕地质量管理的法制建设,尽快制定和实施《耕地保养管理办法》,各级XX的发展计划中应重视耕地建设与保养,使耕地的保养工作走上法制化的轨道,确保我国的耕地的有效管理落到实处。
5.3合理利用耕地,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全面提升生产效益
首先我们要确保粮食的生态安全,充分发挥广东省的耕地资源优势,科学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合理利用耕地,突出地方特色,注重质量而不是只看中数量,推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在调整农业种植的结构中,一定要坚持以农户为基础,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因地制宜发展专用、品质好、无公害的农产品,增加优质高效的产品的生产,走出自己的特色,生产特色农产品,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同时发展具有广东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南亚热带水果、蔬菜、花卉等作物也是很重要的。最后切实关心农民的收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也至关重要。总的原则就是利用优质耕地培育产值较高的蔬菜,水果,加大力度改造中低产田,积极发展粮食的生产,并将部分污染耕地改种植花卉苗木,全面提升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5.4加大耕地地力建设力度,切实提高耕地质量
5.4.1大力改造中低产田
就目前来说,广东省的耕地55%以上为中低产田。要想进一步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唯一的途径就是各级XX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有针对性地采取农艺、工程、生物和化学措施对中低产田进行改良,同时增加土壤有机质;对干旱涝渍型的中低产田要进行降渍排涝,并且完善排灌设施的改造过程,致力于将中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稳产的农田,整体改善广东省耕地的结构。
5.4.2积极建设现代标准农田,着力提高耕地产出能力
通过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使垌田、洋田、围田等几大田类达到要求的标准,丘陵山区坑田和坡地基本实现梯田化,大大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农田综合生产能力,最终达到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5.4.3加大力度推进实施“沃土工程”
土地的肥沃程度严重影响着农作物的质量,所以打造沃土是非常重要的。鼓励农民群众进行秸秆还田,扩大经济绿肥种植面积,增加有机肥料的使用,调整氮、磷、钾的使用比例,注意平衡施肥,同时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将土地的肥力提高,全面提升耕地的质量。同时推行科学的耕作方式和种植制度,合理轮作,避免土地的过度使用,以免造成土地中养分的流失。最后要做好植树种草工作,营造防护林,保持土地表层覆盖植被,防治水土流失的发生。
5.5加强监测,开展耕地污染防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过于重视发展的速度,忽视了土地和大自然的合理使用,很多过度开采的事情发生,对此必须加大监管力度,实时检测,组织开展关于全省土壤污染现状的调查,建立健全的农业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体系,而且还要经常开展土壤环境质量预测预报。通过调整产业的结构,推进清洁生产和促进企业技术设备改造等途径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尽量减少污染源,禁止在主要的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进行污水灌溉,积极发展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和综合防治,最后做到防治土壤污染。同时要加强对工业用地、污灌区域及工业园区周边地区土壤污染的监管,积极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后还要开展典型地区耕地污染治理示范,有针对性地对污染土壤进行综合治理和修复,确保农业生产环境安全。
参考文献
[1]广东农村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广东农村统计年鉴[M].2006:29-37.
[2]广东农村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M].广东农村统计年鉴,2001-2006.
[3]林碧珊,汤建东,张满红.广东省耕地地力等级研究与评价[J].生
态环境,2005,14(1):145-149.
[4]广东农村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广东农村统计年鉴2006[M]:230.
[5]广东省土壤肥料总站.珠江三角洲耕地质量评价与利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6]苏少青,林碧珊.切实保护耕地实现广东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J].土壤与环境,2001,10(1):81-84.
[7]汤建东,林碧珊,张满红.人为活动对耕地质量的影响[J].土壤,2003,35(1):8-11.
[8]徐茂,王绪奎,蒋建兴,等.江苏省苏南地区耕地变化特征及其对策[J].土壤,2006,38(6):825-829.
[9]赵其国.从现代土壤学看江苏省农业持续发展中的问题[J].土壤,1996,28(4):169-175.
[10]颜文,池继松,古森昌,等.珠江三角洲工业区土壤(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J].土壤与环境,2000,9(3):177-182.
[11]敬东.城市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控制的相关性研究[J].城市规划,2004,28(11):60-70
[12]朱天,杨桂山,万荣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国内外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2009,29(6):977-983
[13]陈莹,刘康,郑伟元,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应用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2,16(4):26-29
[14]杨东朗,安晓丽.西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J].经济地理,2007,27(3):471-475
[15]王志成,陈银蓉.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定量分析模型的改进[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25(3):84-88
[16]常青,王仰麟,吴健生,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人工神经网络判定[J].中国土地科学,2007,21(4):26-31
[17]赵鹏军,彭建.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资源科学,2001,23(5):23-27
[18]Uu,S.S.Y.,Giridharan,R.,Ganesan,5.2003.PolieiesforlmPlementingmultiPleintensivelanduseinHongKOng.JOumalofHOusingandtheBuiltEnvironment.4(18):15一21.
[19]Uu,S·S.Y.,Giridharan,R·,Ganesan,5.2005.Mu]tiPleandintellsivelanduse:CasestudiesinHongKOng.HabitatIntemational.3(29):5一8.
[20]Sasses.1991.TheGlobalCities:NewYork,助ndon,TOkyo.Prineeton:PrineetonUnivereityP.55.
[21]UnitedNations.1996.IndieatorsofSustainabledeve1oPmentFrameworkandMethodologies[M].NewYork.
.致谢
四年的大学生涯即将结束,在论文完成之际,谨向给予我热情关心和帮助的师长及同学、朋友们致以诚挚的感谢。
本文从选题、提纲的拟定与讨论到论文的撰写、修改,都凝结着导师的辛勤汗水和大量的心血,凝聚了导师殷切的期望和鼓励。真诚的感谢我的导师在论文的选题和构思中给予我许多启迪,在资料的收集时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在成搞中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和意见。在这里真心的感谢她。
同时,感谢曾经教授过我的各位老师,老师们那深邃的学术思想、渊博的学识、深厚的理论基础、敏锐的思维,给予我莫大的震动;而老师们那宽阔的胸怀、严谨的治学作风、崇高的敬业精神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使我深受感染,将终身受益。
我还要感谢我的朋友,在论文创作过程中对我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是他们对我鼓励督促崔我奋进。借此机会,我还要感谢我亲爱的室友以及同学们对我生活上的无私关爱与照顾,是她们使我拥有了健康快乐的大学时光,是她们给予了我一次愉悦的人生体验。
最后我要感谢的是我敬爱的父母。我能顺利完成学业,与他们在生活上的照顾、学习上的支持和默默的奉献是分不开的。值此论文完成之际,我怀着感激的心情,谨向以上老师、朋友、同学及亲人致以真诚的谢意!由于本人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有限,论文必有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专家批评指正,本人将向你们表达我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0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