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企业对存货管理的重视程度,会直接反映在资金占用水平及运作效率中。在资产负债表日,会计人员对存货进行期末计量,是存货管理的重点。它的期末核算计量动用了企业大量的资金人力,随着信息化越来越普及有所改变。同时目前还有许多企业不重视存货的管理,而存在许多问题。为了相关人员要重视对存货的核算。本文首先通过归纳,总结了当前企业运用的存货期末计量的做法,分析其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包括:对可变现净值的影响、对商品存货的影响、对材料存货的影响;再具体分析按照当前会计准则会给会计核算造成什么问题,包括:使用这种方法的弊端、会违反会计一致性原则、以及会计人员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良莠不齐。最后根据目前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包括:完善企业相关设施,加大资金对企业实现电算化的投入、规范会计主体,及时更新存货核算、加强对会计人员能力素质的培养、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加强各部门的沟通问题。最重要的,是加强各部门的信息沟通及时有效,以及对会计人才的培养,会计信息的有效传达是期末存货计量的基础,再通过会计人员的计量分析,结合企业发展形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发挥存货期末计量的作用。
关键词:成本;可变现净值;存货
一、绪 论
(一)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存货作为企业运营的根本,大部分的财产都是作为存货而存在,占据企业财产的很一大部分。企业需要有对应的存货类型配备专业的人员对其进行保管、购买、再次运用和销售等,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能够连续正常地运行。因此,为了保证我国的经济正常有序发展,会计准则要求企业需要对存货仔细准确的核算,当中的存货期末计量,是存货会计核算的一个难点。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中明确的规定了,在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这体现了会计准则中的谨慎性原则。不过,这种计量方法其实不是适合所有的企业,并且它的具体操作又十分复杂,需要依靠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结合可靠地信息基础,才能较为准确的得出存货期末计量的结果,对于那些规模小,会计从业人员涉业时间短并且存货较少的企业,使用这种方法会大大增加他们的运营成本和难度。因此,会计人员需要严谨、公正地计量记录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经营状态优劣,前提之一是准确反映存货期末的价值。这也是为了企业管理人员更好更有方向目标去运营企业。
对此,本文运用规范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期末存货计量会计处理进行研究,分析“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这一原则的优缺点,以及通过相应理论的归纳总结,提出相关问题,并且提出相关的会计处理建议。本文还会对企业如何进行期末存货计量,使企业节省相应的成本投入进行探讨。
(二)文献综述
存货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对其进行保存管理是财务管理一项重要的任务。由于其占据企业资产的数量规模较大,在进行期末存货计量时,计量的结果必定会影响财务报表里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因此,有众多的学者对存货期末计量管理有着浓厚的兴趣,深入研究并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位雪艳(2016)向我们比较系统地介绍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的方法,她认为单项比较法得出的存货可变现净值会较为准确,因此更能在生产活动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她还认为,使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的工作量十分大,需要进行大量计算工作,该方法也违反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她在文章最后强调要做好对资本的掌握控制,才能保证企业发展。赵会岚(2018)提到存货管理对于企业管理影响深远,其中期末存货管理更是重中之重。她认为,使用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是符合我国国情,并且能够增加该批存货利润,还符合会计谨慎性的要求。但是使用该方法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会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和财务人员工作量,而且对于存货库存小的企业意义不大,得出的数据也不是真是的数据。她建议对于库存小的企业直接采用期末账面实际成本计价,降低企业库存量来减轻企业投入的成本。孙泽宇(2015)认为,存货在期末计量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他要求企业的管理层也要学习相关知识,对存货跌价准备有一定的了解;要规范核算方法,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还要与市场价格和市场信息相符合;并且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赵英会(2015)认为,我国的存货期末核算有两个难点,一个是可变现净值的确定,一个是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他详细地论述了两个难点的理论依据和优化方法,并用实际应用来进行解释,表示出优化后的存货期末计价方法的优越性。张子琦和李佳钰(2016)认为期末存货计量的准确性会影响企业是否能正常运作。他们认为,在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中,存货期末核算对会计人员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并存在核算的结果不符合一致性原则,使得损益表呈现不稳定状况。最后提出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规范会计主体,加强各部门之间交流,完善企业会计相关设施和完善内部控制的建议。王煜铭(2018)认为,谨慎性原则是具有两面性的,它能在面临经济活动中一些不确它确实能够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变动,并能几时对其变动作出修改,降低未来可能会面临的会计风险,但是假如运用不当,则破坏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他建议,加强审计监督,防止过度谨慎。
综上所述,文献中的相关理论内容对我国企业期末存货计量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期末存货计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于每个企业来说,存货核算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一项内容,而期末存货计量是最值得关注的,从中意识到期末存货计量会计处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继续研究分析企业期末存货计量会计处理方法,提出合理化建议,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顺利发展。
二、存货期末计量相关理论
(一)存货的涵义
存货,就是指那些企业在日常运作中用于销售或者是耗用为目的而进行存放的物品。有已经完工随时可以用于出售的产成品,或者是那些还没有完工在在产品。不仅仅只有产成品或在产品,那些为了进行二次加工而用于在产品的材料,也算是存货。所以存货是各类物品的总称,它包含了企业存放的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包装物等等。
由于存货以成本计量进入账本以后,可能会发生损失、毁坏、陈旧或者价格下降等现象,为了解决这些情况,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里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此规定符合会计的谨慎性原则。
(二)存货期末计量规定
按照“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的规定我们可以得知,在进行存货期末计量的时候,发现该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小于其成本,就表明了该存货预计获得的利益可能不能弥补已经支出的费用,就是不能给企业产生盈利,还会造成企业未来的损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会计人员就需要将这部分的损失计算出来,然后从存货的价值中扣减,然后计入当期损益。
若不按此规定操作,按照存货成本作为计量但其可变现净值却比成本还要低,就会出现虚夸当期利润和存货价值的现象,会造成企业报表发生亏损。如果按照可变现净值记录,但其实其高于成本,就会造成尚未实现的存货虚增,徒增企业不应有的税收等等费用。
有很重要的两个因素就是存货成本和可变现净值的计量。会计人员判断准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报表的真实性。而期末存货计量又分很多种情况而确定计量方法。接下来就用存货期末计量的关键词分析如何进行期末存货计量中的会计处理。
(三)可变现价值的确定
期末存货计量的关健一个是成本,一个是可变现净值。成本是指期末存货的实际成本,能从存货成本的日常核算中得出。可变现净值则是指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完工前还需要发生的费用、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算可变现净值,并非单纯地取存货的售价或合同价,因为其表示的是未来现金流量,不是当前发生的现金流,因此可变现净值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和精力计算。
1.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为了更好地理解企业正在进行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应该怎么判断,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主要从事的,最日常、主要发生的经营业务,例如一家生产经营日用品的百货公司,他们生产销售纸巾、卫生巾等等类型的日用品,这就是在进行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但如果该企业需要改造升级,未来不再生产销售纸巾、卫生巾,现将生产纸巾、卫生巾的机器和已经生产的纸巾和卫生巾清理变卖,虽然这也是经营活动,但它就不能算是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因为其业务范围已经改变,不可以用该价格作为基准来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2.预计未来净现金流量
在企业正在进行正常的经营活动后,期末的存货价值的计量不可以直接填写其对外的售价或者说它们的合同价,我们的做法应该是先去对它们的未来现金流量值进行预测计价,然后再去确定他们的可变现净值。在相关人员预计出来的销售存货的未来现金流量值也不是就完全等同于我们要测价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因为在预测计量的过程中,企业是正在进行正常的经营活动的,也就是我们一直在进行存货的销售,在这过程中,销售费用和相关的各种税费就会在销售存货时发生,还会产生各种费用支出,比如说是为了让存货达到预定可以销售的状态而发生的加工成本。这些支出可能会在我们预计存货未来净现金流量时发生,那么就把这些支出列明,并入现金流入抵减项目。然后,当会计人员期末需要计算其可变现净值,就把之前预计的销售金额扣减该扣除的费用,就会得到未来净现金流量。
3.不同的存货可变现净值的构成不同
企业的存货分为商品存货和材料存货。商品存货可变现净值的计量方式:估计售价-估计销售费用-相关税费,它的确认方式是可以直接出售;材料存货的构成就是:预计售价-估计至完工时会发生的费用-(估计销售费+税费),它的确认方式为还需进行后续改进。后者与前者的区别在于,后者还不是完工的状态,因此不能直接就能计算出它的可变现净值,还需要等到它完工以后,在进行计量的时候就需要扣除这一部分的费用支出。
四、存货期末计量对企业财务影响分析
(一)影响存货可变现净值因素分析
想要确定计算得到企业里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该考虑许多的因素,首先第一步是证明自己所需要计算的数值、存货等是有证据证明他们是在企业内真实存在的。然后还要去思考持有这些存货是为了什么,以及未来会使资产负债表发生怎么样的影响也是需要考虑的。
1.取得确凿证据是基础
会计人员在计算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时会得到大量的数据,但这些数据并不一定就可以直接去计算出想要的结果,应该要检查它们的真实性,是否有具体的来源去证明它们所对应的数值就是想要计算存货的数值,进而直接影响会计人员去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和成本。这些来源就是我们所说的“确凿证据”。
我们需要的“确凿证据”有哪一些呢。“确凿证据”分成两种,一种需要证明存货成本的证据,一种是证明存货可变现净值的证据。第一种依靠采购、销售或进行再次加工等等的相关人员提供的原始凭证、销售合同、生产部门的生产成本账本中的记录事项来证明。后者想要证明的是那些能使会计人员在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时,会直接影响最后计量结果的在库产品在国内外市场销售价格、其类似商品的市场价格,还有销售合同上面约定好的相关约定价格、生产成本资料等等相关人员得到的能作为计量基础去计量存货可变现净值的证明材料。
2.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
在会计人员计量存货可变现净值的时候,需要使用不同的计算方式去计量因为不同目的而去保管存放的存货。比如说有不能直接用于出售的后续还需要再次加工以后,才能用于销售的存货。比如说已经签订了销售合同但是对方公司由于某些原因暂时还没有来领取而存放在仓库中的存货,以及有一些已经完工但是还没有签订销售合同进行售卖的存货。以上这些企业持有的存货,它们的可变现净值的计量方法不尽相同,需要会计人员根据实际凭证、文件等的证明来作出合理判断,去确定需要用什么方法去计算。
3.考虑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
此外,会计人员在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的时候,在重点去关注资产负债表日与计量的存货的价格和成本波动的同时,也要去关注日后可能会发生的需要注意的变动,能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出来。方便以后会计人员在需要查询的时候就能够清楚明了地获取想要的信息。
(二)商品存货期末计价分析
在每年期末,会计人员都需要对企业的财产进行盘点清查,对其进行价值、规格等等数值进行再次确认,然后将他们的得出的结果记录在财务报表中进行存档,交给有需要的人员供其使用。对于商品存货的期末计价,按照国家的会计准则规定,我们可以将存货分为持有合同价格和没有持有合同价格的。对于持有合同价格的存货,我们就不用去纠结它们的价格应该如何计算,可以将它们的销售合同上列明的标价作为其可变现净值的核算基础。并且,假如已经签订销售合同,即使企业现存存货的数量比合同上的数量少,都要将企业仓库内现有的存货都需要进行计价。而目的是用作为制作这批商品的材料,这批材料的可变现净值也是需要按照合同规定的价格计量。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企业所拥有的存货有的还没有签订销售合同,导致比签订了销售合同的存货数量还要多。会计人员应该将多出来的存货,根据这些存货的有关人员提供的信息作为基础,将这些信息再次确认,得到的是市场价格信息,然后将市场的销售价格作为这些存货的可变现净值计量基础。这就是存货期末时会计人员处理的方法。按以上的规定我们可以得知,有签订合同的要按合同价格计价,超出的部分存货假如没有其他合同要求,其可变现净值按市场销售价格计量。但存货材料却不能按照这种方法来计量。对存放目的是用于销售的材料,它们的可变现净值计价是按照市场价格计价,并不能将其用于未来生产或在生产中的产品的价格当成其计价基础。
当企业实际持有存货的数量小于销售合同购买的数量,上面也提及过这一现象,如果发生这种情况,会计人员在期末计量时,将其计量根据应当以双方同意签订的合同里面已经作出规定的存货价格作为基础,把这些数值套用在企业实际持有的存货中。
(三)材料存货的期末计价分析
材料存货的期末计量方式,会计准则也有对其规定,企业里那些目的是为了生产或者是为了再次加工而拥有的物资材料或者是在产品,如果预计将来他们最后形成的产成品它的可变现净值高于生产成本,就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的原则,将该材料按照其生产成本去计量期末价值。如果会计人员查验出因为材料或者是在产品发生减值,引发其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和生产成本下跌,最后造成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比其生产成本还要低的结果。那么此时应该遵循会计原则,改为按可变现净值作为计量依据。
五、我国期末存货计量存在的问题
(一)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的弊端
首先,计量可变现净值需要用到的数据有:相关人员预估的销售价格、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相关税费,这些前期的工作都十分繁杂。由于企业中存货的特点就是流动性强而且品种丰富,收入和发出的发生次数频密,因此导致会计人员想要对其采用追溯调整法去处理也很难确定它们具体的数量,增加计算难度还缺少灵活性。并且,会计人员在计算可变现净值时过度的依靠自己的主观想法,就会存在增大利润的可操纵空间。并且,该核算方法得出的结果并不是真实的数据,是由会计人员根据市场价格和各种信息推断核算得出的,这个过程有大量的信息影响核算结果,市场也是灵活变动,市场价格变化极大,这对于会计人员的经验和职业素质要求较高。同时,后续如果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发生相反变动,又要进行转回、冲销,而且是再原计提的金额为限进行计量,这样就要求会计人员需要对存货做好跟踪反应,需要投入专门的人力和物力。
(二)违反会计政策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不允许随意更改以前已经发生了的会计业务处理,要求十分严格,一旦发现更改,该会计业务就会当作废处理。但该会计准则允许存货期末计量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改变会计计量方案。导致存货期末有时按成本计量,有时按照可变现净值计量,体现谨慎性原则。但违背了会计处理一致性的原则。随意变更方法容易造成企业出现财务问题,容易虚增或虚降企业的利润,造成报表信息不真实,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
(三)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能力欠缺
由于计量可变现净值需要的数据的取得并不简单,有时是需要会计人员作出合理的判断,这就取决于会计人员有完备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多年的经验来完成。但是,目前我国的会计行业还处于发展阶段,虽然大多高校都有相关的专业,但是培养出来的人员参差不齐,在职业素质方面还有较大的缺陷。根据中国财务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的数据可以得出,目前我国得到初级会计职业资格的人有578.34万,得到中级会计职业资格的人有216.8万,得到高级会计职业资格的人有18万。可以看出,我国中高级的的人才还是比较欠缺的,一方面我国会计准则时时更新,会计人员业务水平能力不高,难以掌握新的核算要求,难以适应新的准则;另一方面,企业存货期末计量是要求会计人员有一定的经验基础,能够对存货的未来价格趋势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而且会计人员的工资比例分级存在较大的区别,拥有中级和高级的会计人员工资薪金普遍是拥有初级会计人员的2倍到4倍,但是很多企业为了节省企业成本而选择聘用刚毕业的学生完成这些工作,这就影响期末存货计量的准确性。
五、解决我国期末存货计量问题的建议
(一)完善与期末存货计量相关设施
如今已经是电子信息的时代,大数据的时代,公开的数据信息也更透明和更加规范,各个企业也需要与时俱进,加大对改善企业会计核算环境的投资力度,建立完整的存货数据信息系统,讲存货期末计量与会计电算化处理系统进行对接,提高企业的自动化程度。电子处理更够更加准确的处理各种业务,能够对存货期末计量需要的各种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并自动完成,这样就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降低工作中因判断失误造成的各种误差值。同时也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确保及时有大量需要进行核算的存货期末计量工作中也能保持准确性。
(二)规范会计主体,及时更正期末存货计量核算制度
会计人员在进行核算审核工作时,要明确每一个会计主体对应的会计科目。会计人员需要有意识地规范会计主体,当会计主体发生变化时,要及时更换主体,比如说在一个订单完成交易以后,对方已交款项但尚未取走货物时,要作出相应的会计科目,借“其他业务收入”,贷“库存商品”,这样就不会因为会计人员的疏忽发生不必要的错误,方便以后会计期末的时候方便盘点、清算,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还能保证期末存货计量的准确性。并且,企业也要完善内部存货期末计量的会计核算制度,使得会计人员能够更好核算,更能保证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进而使企业的业务能顺利完成,增强企业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态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为各部门建立沟通的渠道,加强各部门信息交流
计量存货期末价值,需要大量的市场信息、价格信息的支撑。这就需要与市场密切接触的部门,比如销售部门、采购部门等等的部门及时上传市场的各种变动信息,方便会计人员有足够丰富的资源作为计量基础,确保在存货期末计量时的准确性。企业应该规范统一一个上传信息的系统,能够保证至少每月更新一次每一样销售物品的市场信息和内部企业信息,能使每一个该系统使用者都能及时准确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至少每一个季度开一次会议,明确各种变更信息,做好记录,工作人员要对库存的商品做好盘点,出入库信息的监督检查,会计人员要核查,确保货物账单凭证的信息与实际相符。
(四)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规范监督机制
企业的财产就是企业运行的根本,而会计人员就是企业财产的守门人,与企业财产运行的每一关都息息相关,培养企业会计人员的责任心也是企业员工培训的重点之一。企业要时时督促内部会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加强会计人员对新的会计制度准则的学习,构建新的知识系统,能够灵活运用的工作当中,强化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同时也要规范企业的监督机制,规范和督促会计人员的行为规范,不要做一些损害企业利益的事情,对于一些能力强和责任感重的员工要着重培养,重视他们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在企业内产生活跃的氛围和动力。对于经验不足,能力较弱的企业会计人员,企业不能要求其完成难度超过其能力的工作,应该先培养其工作能力和经验,规范企业会计人员职业操守,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五)完善审计监管,保证期末存货计量的谨慎性
会计制度里面对存货期末计量的规定体现的是会计制度的谨慎性。但由于谨慎性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较强的主观意识,当被记录的物品发生更改的时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是由会计人员根据自己的认识来判断是否需要作出更改核算方式的变动,这样就很容易在这方面给企业以此为借口,随意变更会计核算方法。为了避免企业滥用和过度歪曲谨慎性原则的意思,利用谨慎性原则的可变性去操控企业的成本费用,损坏相关报表使用者的知情权,隐瞒实际营业盈亏。对此,企业必须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使谨慎性原则能提高账务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六、结论
在这个信息时代,会计核算方法已经发生巨大的改变,存货是企业的根本,做好存货期末计量的核算对企业正常运转有着重要的保证。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优化了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使用电子数据的方法,更加规范统一会计记录审核方式,减少了因主观意识的操作不当影响会计核算,也更为统一行业的规范,操作方便简单。企业要不断督促企业会计人员能力的提高,完善存货期末核算制度,接受这个时代的新鲜事物,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
参考文献
[1]位雪艳.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的应用研究.现代商业,2016(5):140-141.
[2]赵会岚.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分析.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4):7-9.
[3]蔡代娇. 浅谈我国企业会计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22):4-5.
[4]王煜铭.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分析刍议.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2):97-98.
[5]刘忠玉.对存货——原材料可变现净值的思考.财会学习,2018(23):109-110.
[6]张春梅.存货期末计量涉及的会计业务处理[J].全国流通经济,2017(10):80-82.
[7]张子琦,李佳钰.存货期末计量核算问题及对策.商,2016(4):118-118.
[8]赵英会.存货期末计价核算难点阐释与方法优化.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2):62-63.
[9]孙泽宇.存货的期末计量探究——存货跌价准备的核算探索.时代金融,2015(2X):209-210.
[10]Analysis on the Logistics Cost Control of Self-Logistics System in the Electric Business Enterprise[J] .Yu Gu,Shichao Gao. American 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Manag . 2016 (12)
致 谢
本文在白雪梅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完成。从论文的选择到完成过程,我得到了白雪梅老师的帮助和指导。白老师的精心指导和专业知识给了我很大的思想帮助,使我能够顺利完成论文的创作,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论文完成后,我还要感谢辅导员和教师在四年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中对他们的关心和教学,也对四年级的同学。在创作过程中,论文参考并绘制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列出了主要文献的具体资料。最后,我要向所有帮助和指导我创作论文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1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