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数量急剧上升,所带来的显著问题便是毕业生就业形式极为严峻。目前,全国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性话题。其实,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较为复杂,因为其涉及到XX、社会政策以及学生自身因素。有效解决就业问题不仅仅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社会稳定,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国家稳定发展。但是对于此问题的解决,需要XX、学校、社会以及学生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与此同时也离不开经济发展与观念的变革。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一项较为复杂且庞大的工程,需要各个方面共同的努力。同时,XX应该强化社会分工,不断推进就业改革,详细规划企业、学校以及XX在学生就业方面的职责以及其所承担的义务,加快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就业保障机制,使得就业生能够获得较为满意的工作岗位。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人才;高等教育;发展对策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尤其是高校扩招学生涌入就业市场后,无论是XX、社会、学校、还是家长、学生都感到了就业形式的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XX、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伴随着改革进程的进一步完善,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其已经从先前的统一分配逐步向企业与个人双方彼此间相互选择的方向迈进。这种就业方式所带来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一方面能够给广大毕业生提供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有利于促进个人成长,同时通过彼此间的相互竞争能够为企业选择更为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相应的挑战。
一、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数量供求不平衡
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必然会伴随着经济体制与结构方面的转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便出现了极为严重的压力。具体可以将其概括为:第一,失业率逐步提升。根据相关统计,我国的城镇失业率从3.1%提升到目前的8.3%;第二,农村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迈进。在1978年,我国农村人口占比约为72%,而根据最新统计,这一比例已经下降至45%。在未来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过程中,这一比例依然会进一步降低,也就是说未来农村劳动力必然还会逐步向城市迁移;第三,劳动力数量增加。据统计,目前我国现有的劳动力人口约1300万,这一数值接近于欧洲国家人口总数;第四,就业岗位的减少。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城镇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急剧上升,因为此时国家经济发展较为迅速,每当我国的GDP上升1%,便能够使得相应的就业率提升0.32%,但是自90年代,这一比例便开始显著降低,截至目前,该数值仅为0.1%。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其平均值约为0.3-0.4%之间。第五,岗位矛盾难以有效解决。尽管从数量上来讲,我国拥有极多的劳动力人口,但是国家对此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资金投入,也就是说没有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其仅仅能够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并且人员素质较低。这一问题是目前且未来普遍存在也需要长期进行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很落后。如X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达8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韩国、菲律宾等国也在30%以上,全世界平均毛入学率为14.5%。从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至少达到25%一30%,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2003年我国的毛入学率仅为17%。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将继续扩大,以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1.民营企业概念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均被统称为民营企业。这是现在对民营企业最普遍的定义。
(二)局部高新技术人才不足
尽管我国人口众多,能够从事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将近7亿人,但是顶级优秀人才依然极为匮乏。根据相关统计资料,在我国本科生以上人员占比仅仅能够达到总人口数量的1.38%,也就是说本科以上的人口数量还不到1000万。另一方面,国内人才分布结构也极为不均。从市场划分的角度来看,在某些领域内部,专业人员数量过多,但是在另外一些领域则专业人员极为匮乏。从这几年市场的角度来看,在电子、互联网、软件、机械领域,高技术人员供不应求。同时,从地区方面来看,农村与城镇人才更为缺失。
从以上所述能够看出,所谓的大学生“就业难”,其实并不是指大学生无法找到工作,更为贴近的是其不能够在较为发达的城市内部找到适合自身的高薪工作岗位。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2002年毕业生人数为145万人,2003年为212万人,2004年的毕业生达到了大学生就业的历史高峰,人数达到了280万人,比2003年净增了68万,增幅为32%,预计到2005年毕业生将达到340万人。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2年7月份,全国待就业毕业生为50万人,2003年7月份达到70万人。从整个国家来看,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共有2400万城镇劳动力需安置,其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共600万人,登记失业人员近800万人。这样一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形势越来越严峻。
(四)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在应届生就业问题中主要存在一些结构矛盾,其主要包括了相应的地域、专业等方面的矛盾。同时,学生在就业的时候也会受到相应的地域限制,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领域,其就业形势普遍较好,相应的各个领域内部的专业人才数量较多。但是在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其相应的就业矛盾就比较凸显,对于优秀人才极为缺乏,同时人口流失较为严重,因而相应的阻碍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从专业角度而言,其主要矛盾主要集中于学校内部各个专业划分与市场需求双方的矛盾。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内部的各个高校其主要施行的是分配制,也就是说应届生并不需要自己找工作便能够获得相对较为满意的工作岗位,这就导致各个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结合市场需要,而只是考虑到自身建设问题。当计划经济改革之后,也就是说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大学生就业便开始由早期的分配制逐步向个人与企业双方相互选择的方向迈进,国家鼓励“双向选择”。此时相应的问题便开始逐步凸显,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就业观念等方面无法及时跟进市场发展的脚步。同时,在近年来的发展中,绝大多数的一部分学校为了追逐名气与学生数量,开始创办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由此往往会导致该领域人才过剩。与此同时,还有一种情况便是,有的学校不能够与市场进行相应的匹配,存在一些极其冷门的专业,同时在授课教学方面方式较为古老,从而导致该专业的学生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毕业即失业。
(五)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近年来,国家对毕业生就业所做出的相应改革使得毕业生由先前的“分配制”转变为相应的“双向选择制”。在每一个地方,形式各异的工作形式不断出现,但是相应的工作方式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使得大学生就业存在研究障碍。目前,对于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主要是由教育局进行主管,而对于学生的户口问题则完全是由当地的公安部门统一进行管理。这些部门彼此间的工作相对较为独立,这就使得各个部门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同时又由于存在相应的地方性主义,这些地区比较倾向于招收于当地学生,而对外地毕业生则会有各种各样的限制性条件。因而可以看出,目前就业市场并未能够建立起真正的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优良体系。
(六)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
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是当前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所面临的极大障碍。目前,存在一部分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并未能够从实际出发,而是单纯的以自身的需求为目的来提升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盲目提升对学历的要求,使得一些原本专科生便能够从事的工作转移到本科生身上,而相应的将本科生便能够完成的工作转移至研究生。这种方式严重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加剧了就业形势。另一方面,企业又没有较为全面的人才培养方案,仅仅只是希望所招收的员工能够立即投入工作中,因而其在人员招收中比较倾向于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员工,而不愿意去招收不具有工作经验的应届生。
(七)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八)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应届生数量逐年递增,同时由于学校自身硬件与软件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学校所培养的学生质量逐年下降,因而那些在学校里没有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未能够获得相应的英语、计算机证书的学生在择业时往往最先被淘汰。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外部环境威胁
就毕业生就业问题而言,对于其最为重要的威胁集中于社会竞争。由于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使得就业岗位变得极为匮乏,就业所需人数有限,也就是说市场上并不能够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同时,由于学校专业的设置未能够有效考虑市场需求,这就使得一部分专业在就业时变的极为尴尬,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进行人员选择时拥有极高的主动权,因而其对相关岗位限制性条件极多。正是由于这些因素导致毕业生就业极其困难。
(二)内部劣势
就业的主体是高校毕业生,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意识比较淡薄,就业观念也相对落后,很多学生并没有提前做好就业的准备,而是到了毕业季才慌慌张张地择业。受到父母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就业上还是过于追求“编制”,没有能够根据时代的特点进行转变。有的大学生眼高手低,自身的就业心理素质比较差,在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不对口或者不理想的情况,他们容易出现心理上的波动和不安。此外,自我评估能力不足,对于自己的能力和优势评价不够客观,导致学生在就业上存在着影响和偏差,这样的能力不足也形成了学生在就业上的劣势。
(三)对于就业政策不够了解,解读能力薄弱
就业政策是国家和XX推出的推动大学生就业、保障大学生就业权益的一些惠民措施,是稳定性较强、风险性较低的重要资源。如果能够对就业政策把握到位,就可以更好地在就业中获得优势和收获。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对就业政策的把握是他们的基本职责,也是他们应该具备的能力。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了解有助于他们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对就业政策的把握会推动他们在就业中得到更好的帮助。当前,我国不少的大学生对于就业政策没有很好地重视,有的即使重视了,也因为自身缺乏良好的解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得在政策的把握上不够得当和准确,从而不利于自己就业行为的进行和就业良好成果的呈现。
(五)自我评估定位能力不足,评估结果不准确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大学生如果能够对自我有一个准确的定位,那么在就业的时候就会更有针对性,成功率会更高。自我定位是需要进行自我评估的,通过自我评估可以更好地进行定位。当前,我国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对自我能力进行合理、准确地评估,对于自身的能力状况不够了解,从而出现了就业的期望值过大、本位思想严重、好高骛远的情况,没有能够很好地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环境进行一个正确的评估和定位,最终导致实际就业与自我能力上的偏差,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发展和用人单位的发展,也使得国家的教育资源和其它资源出现了浪费的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对自己进行了评估,但是评估不准的情况是常见的,其主要原因不仅在于他们对自身的了解不够清晰,同时也在于家庭对他们的一些影响。有的学生受到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较为严重,滞后的就业观念等使得他们的自我评估和自我定位不准确、不科学、不实际,从而就业成功率大大下降,就业满意度也得不到提高。
(六)就业技能不够突出,竞争力不强
就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比拼的不仅是学生自身的能力,同时还有他们的就业技巧和能力。因此,就业技能是就业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业技能是一个十分广义的概念,它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大学生的语言表达、简历制作、临场表现、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等都是它的一部分。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对新媒体和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是就业技能的一部分。当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在综合就业能力上显得较为薄弱,尤其在人际沟通方面,虽然他们在这方面凸显出和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优势,但是从整体的沟通能力角度出发,还没有达到社会的需求状态,和相近学历的人比起来,没有体现出更大的优势,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不自然或者怯场的情况,考虑问题不够周到,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同时在自身的礼仪、职业素养上也不够突出,不能使自己在就业中占据先机,获得招聘方的青睐从而赢得更好的岗位。就业技能不突出最终也会影响大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使得他们在就业中不占据优势地位。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对策研究
(一)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就业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在大学生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自己的大学生活,避免虚度光阴,同时也能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动地关注社会的需求,了解自己专业和理想职业的发展现状,以便于学生进行更好的调整,并为之制定可行的计划。我国的高校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上,一直都是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来进行。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可以让其尽早地为自己做规划和打算,一步一步地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和资本,近年来根据创业的号召,一些高校也增设了诸如“SYB创业培训”之类的课程。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抓住服务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能力提升这两个立足点。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前提,根据学生本身的特点和需求打造个性化的指导模式,帮助学生进行提升。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引导,使学生能自己更好地发展,并且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找到回归到群体的共性当中,而不是一味的个性化,导致与社会的需求相去甚远,成为一个异类,惨遭社会的淘汰。
(二)加强实践基地的建立,为就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各个方面来共同促进,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式上,要勇于创新,不要一味地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磨灭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业指导课程由于内容的特点在教学方式上是更容易进行创新的,因为它是一门从理论起源但是最终需要回归到实践的一门实用性课程。在教学方式的创新上,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就业技能大赛、职场模拟活动、求职观摩等等,将理论性的课堂搬到实践性的操作场合,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就业的每一个环节,并且从自己亲身感受的角度触发自我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课程的学习中有选择性地进行知识的补充和知识的建构创造。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注重加强实践基地的建立。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来说,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亲身的感受中自己体会、不断打磨,从而进行调整和提高,因此,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社会上的一些企业进行联合办学,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让他们在不断地体验和锻炼中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三)改革培养方案,注意就业教育
在高校中,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每个高校都会有的,但是具体的开展效果却差强人意,究其原因在于就业教育工作没有很好地融进人才的培养方案中,缺少了系统化的背景,使其得不到重视,成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从而对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起不到良好的作用。高校应该把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和人才培养进行结合,通过培养方案来呈现和实现,加大就业教育的比重,切实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提供帮助。
根据SWOT理论,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另一个主要因素为自身的心理因素,众多大学生在就业时不够自信。同时,由于激烈的竞争,使得毕业生压力巨大,因而往往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此时,便需要学校能够及时开设相应的心理课程,强化学校内部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使其能够在找工作时拥有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要进行及时关心,并及时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以免产生严重后果。
(四)高等学校提升师资力量
很多高校从事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都是辅导员,他们缺乏专业的职业指导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能力,难以在就业指导的方式上进行更多有意义的变动,对于课程内容和指导方式的把握都比较局限。同时,受到辅导员工作现状的影响,繁琐的日常工作使得他们很难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就业指导工作中。就业指导的施教者自身的水平和整体的师资结构对于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是有较大的影响的。虽然辅导员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比较多,也接受了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是从师资力量和水平上来说还是有所欠缺的。要想做好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工作,就需要对教师队伍进行改善和调整,多引进相关的专家和学者,通过开展项目性的科研工作,提高整体的师资水平。在人才引进和师资结构组成上,学校本身对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的态度也是十分重要的。很多高校对于就业工作只重视最终的就业率,因为这个和学校的招生息息相关,因此忽略了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教育过程的质量才是决定最终就业成绩的重要因素。正是因为这样的思想意识不到位,才会使得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师队伍素质上升缓慢,跟不上社会格局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要求。部分从事这方面教学的教师本身并不专业,这种状态决定了整个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达不到社会的标准,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因此,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十分重要,要从自身来提高,也要注重社会资源的良好整合,外聘一些企业的优秀人士担任校外的导师,定期做客就业指导课程,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切实性的帮助。
结束语
在快速发展的经济中,企业在获得相应的有形资产时一定要注意对无形资产的培养,比如企业内部人才培养。只有先进的专业知识技能才能够促进企业的有效发展,增强自身竞争力。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其更应该强化自身的管理与发展,珍惜企业内部人才,使得企业内部人员能够发挥所长,才尽其用。同时,还要能够建立健全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与管理机制,在为企业培养更多人才的同时又能够防止人才流失,从而使得企业能够持续稳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兆,孙晓明,左杨,等.基于SWOT理论浅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3(1):31-33.
[2]秦童.基于SWOT理论的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4(6):51-52.
[3]赵永磊.基于SWOT理论的师范生就业策略[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8):230-232.
[4]张智勇、边慧敏.大学生就业指导[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42~50。
[5]张福珍.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指导[J],江苏高等教育,2009(6)。
[6]李颖.浅谈高校毕业生如何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2001年第8期。
[7]莫荣.就业问题专家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2003年第3期。
[8]杨邦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77~86。
[9]宋学成.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10]张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江苏:江南大学,2010。[11]李胜利,“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基于对河南省九所高校的抽样调查研究分析[J],2012,(10)。
致谢
在最后我要由衷的感谢我的
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赵娟老师,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对我的精心教导,和耐心的讲解,并帮我疏导理清思路。她为人随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在论文的写作和措辞等方面她也总会以“专业标准”严格要求我,从选题、定题开始,一直到最后论文的反复修改、润色,赵娟老师始终认真负责地给予我深刻而细致地指导,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正是赵老师的无私帮助与热忱鼓励,我的毕业论文才能够得以顺利完成,谢谢赵老师。这对我的帮助是非常大的,通过这次论文的撰写我学习并了解到了大量的专业知识。本论文的完成还要向所有在课题中给予本人关怀和帮助的前辈及老师致以深深的感谢。
最后再次感谢关心、支持和帮助我的老师父母和朋友,同时也感谢论文答辩组的老师们,你们辛苦了,祝愿你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