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沉默的螺旋”理论效应下网络暴力的形成

摘 要

“沉默的螺旋”理论在20世纪被提出后一直受到传播界的关注,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心理学、大众传播学和社会学。世界发展,时代进步,网络为大家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也使得人们的言论更加自由,言论的自由使得语言呈现多面性,促使网络暴力的发生。“沉默的螺旋”在新媒体时代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网络暴力”事件的不断发生。部分网络用户为了在网络上有自己的群体,不被攻击、不被孤立、不被网络暴力,在众多的舆论事件中都选择了沉默,都不愿意在其中畅所欲言,文中通过“网络暴力”来探索其与“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相关性。

关键词:网络社交媒体、沉默的螺旋、网络暴力

一、引言

大众传播与舆论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的课题。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合意达成”的理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作为传播的“载体”,发挥着合理且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随着信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家家户户。当人们不受限制地享受互联网带来的巨大便利时,也无意中打开了这个虚拟世界中的“潘多拉魔盒”,由“民意”的舆论所引申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不再单单属于传统的政治学与舆论学,同时也适用于现今的新媒体时代。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概念及现象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概念

“沉默的螺旋”是德国著名女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尔·诺依曼提出的理论。1974年,她在《传播学杂志》上发表了她的论文《沉默的螺旋:舆论理论》,该论文首次表达了“沉默的螺旋”的概念。诺依曼在1980年出版的《沉默的螺旋:公众意见——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全面总结[]。

“沉默的螺旋”概念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当人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意见时,如果他们看到符合自己心里所想的并且广受支持的意见,他们会积极参与其中畅所欲言;但是当他们发现某个观点并没有很多人支持时,他们会选择沉默,即使这个观点在他们心目中是认同的,也会选择不做声。一方意见的沉默导致对立方意见的大声疾呼,如此下来,沉默的就会越来越沉默,大声的就会越来越大声。这种循环将导致一个螺旋发展过程,这就是“沉默的螺旋”,而正是因为“沉默的螺旋”这一螺旋式的扩展过程,导致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而在当今这个新媒体时代,舆论的一边倒现象便会造就“网络暴力”——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效应下的现象

“沉默的螺旋”理论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舆论环境,但随着时代进步,目前人类社会的交流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理论也随着新兴媒体语境下的特征,进行新的发展和补充。

当和朋友们一起去看电影时,倘若只有自己觉得电影不好看,朋友们都觉得很好看,那么自己是不会轻易发表“不好看”的观点的,这个时候的自己在群体中寻找不到认同感,而此时自身产生的背离社会的孤独感会让自己处于“不发声”的状态,“沉默的螺旋”就在我们身边。

王菲诉张乐奕等名誉权纠纷案是我国正式进入司法程序的“网络暴力第一案”。2006年2月22日,原告王菲与姜岩结婚,婚后因感情不和,在2007年10月离婚,同年12月29日姜岩跳楼自尽。事件发生之后,王菲被支持姜岩的网友对他进行“人肉搜索”,很快王菲及家人的个人信息完全暴露在毫无庇护可言的网络上,甚至还有部分网民到王菲的住址进行骚扰,这些相对极端的举动给王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恶劣影响,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印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

韩国艺人崔雪莉自出道以来广受众多粉丝喜爱。在退团之后,社交平台上的她似乎总多了些故意与过去清纯人设对抗的意味。一瞬间,网友铺天盖地的恶性评论扑面而来,直面冲击这才20多岁的少女。尽管雪莉拥有众多粉丝基础,但是随着恶性评论的愈发激烈,那些出现过说要支持雪莉的言论也逐渐淹没。2019年10月14日,年仅25岁的雪莉被韩国警方确认在家死亡。然而,这一切看似突然的变故似乎早有征兆——雪莉曾在综艺节目《恶评之夜》亲自朗读了网友对自己的各种恶评,并在节目中将“请多多疼爱我吧”重复了好几次;雪莉经纪人曾透露,雪莉患有严重抑郁症,甚至有一段时间中断了所有活动,试图把自己隔离起来。尽管之前就有自残的行为,但是被发现时却被解释为“不小心伤到了手腕”。会有一些粉丝担心,但更多的是一些恶评者谩骂“精神不正常”。

不难看出,“沉默的螺旋”效应在粉丝群体中悄然启动。从来没有人真正正视过雪莉的精神状态,在网上发表恶性评论的网友或许就不会考虑过这样做是否会给别人带来伤害,只图自己一时嘴爽。不计其数的恶评将正向评论完全淹没,将舆论的导向引向逐渐失控的状态,这个时候的评论再正面也无济于事,在众多的恶评中显得微不足道。再者就是,正向评论因为恶评病毒式的蔓延而逐渐减少,更多粉丝选择沉默、不发声,这就给足了舆论发挥的空间,恶评成了舆论主导,网络暴力随之形成。

尽管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都在猜测雪莉的死因,但大量报道表明,网络暴力至少是压倒雪莉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她生前都未能解决的遗憾。

(三)“沉默的螺旋”理论特点

沉默的螺旋”是一种研究大众传播和公众舆论之间关系的理论。这一理论在舆论观和效果观两个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1.舆论即“公开的意见”

诺依曼认为舆论是一种综合的心理压力,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观点。在任何时期、任何时候,都有可能被公众所接受,令公众产生共识。因此,在她看来,公众意见被定义为一种有争议的“不会被公众表达孤立的观点”、“趋同压力”和“不会被认可和能够传达的观点”。在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事实上的民意可能不是多数人的意见,但表面上还是存在在人们的观念中,即人们还是认为这是“多数意见”。通过人们的从众心理来发挥社会控制的功能,诺依曼认为,只有那些可以被认为是“最常见、做共有的意见”才会成为民意[]。从“雪莉事件”可以看出,人们从一开始的喜爱到后来的恶评,因为恶评占据了评论的绝大部分,其余就算有支持雪莉的网友也会选择沉默以保护自己不被孤立,就算是有为雪莉发声者,也因为声音过小而掩埋在浩瀚恶评中,甚至有些立场不坚定的网友为了保护自己周全将评论转向恶评,这都体现了“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社会作用,网友因为不想处于一个孤立状态而选择抛弃初衷,随意听信“公开的意见”,并为之做出相应的恶评举动。由此不难看出,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正正是“沉默的螺旋”理论所强调的。

2.具有强大的大众传播效应

从传播效果的角度来研究,“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社会效应和大众媒体的影响有多强。“沉默的螺旋”假说提到一个重要的点——媒体提出的“意见环境”不一定真实反映社会舆论分布,因为为了防止隔离和被社会惩罚,个体站作出选择时,要观察周围环境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最有利或最有优势的时候,往往会积极和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当他们发现自己处于少数或劣势时,一般人会因为环境压力而选择沉默或附和。这一现象让媒体认为“沉默的螺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三、“网络暴力”与“沉默的螺旋”的相关性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基于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社交媒体的匿名互动功能,可以让用户社交媒体中随时随地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他们的见解。在网络社交媒体中,通常是由微博名人或者知名公众号来充当意见领袖,他们会对网络舆论引导效果,在“沉默的螺旋”角度来说,也会对相关现象在社交媒体上的发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网络暴力是指互联网用户在互联网中的暴力行为。这是一种在互联网上用语言、图片或视频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的行为现象,是现实暴力的精神延伸。这种暴力虽然没有现实中的拳脚相加的肉体触碰,却像一把无形的利刃,对人们的精神和价值观进行摧残,对整个社会造成恶劣影响 。

网络暴力的作用方式上可以分成两种,一是直接攻击,二是间接攻击。直接攻击是指在网络暴力中通过直接的方式进行攻击,也就是说,用直接且带有侮辱性和攻击性的语言对他人进行声讨;间接攻击则是通过讽刺等来按照他们的意思来发表意见,甚至会不带一个肮脏的词汇来达到侮辱的目的。不管是怎么样子的网络暴力,都会从虚拟世界进而影响到现实世界。因此,在处理网络暴力的过程中,任何形式的网络暴力都不能忽视。

有报道显示,雪莉葬礼消息发布后,其前组合成员队长、我国女演员宋茜的微博遭到网友围攻。无独有偶,几年前乔任梁去世之后,多数明星都在网络上悼念友人,而没有及时发声的友人之一的陈乔恩也遭到了网友的攻击和谩骂。不发声,似乎也成了不可饶恕的罪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暴力形成的原因有以下[]:

(一)自媒体的崛起为网络暴力提供“武器”

网络的发展为我们的意见表达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从前只能通过传统媒体来接收或获取新闻,而在自媒体时代受众开始转变身份,不单只是新闻接收人,更是新闻创造、言论发布的主体。在这个媒体时代,网民不再局限于现实的交谈,而是通过各种载体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观点。自媒体的崛起让群众有了更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的途径,网民千千万,千人有千语,网民在素质参差不齐使得发布的内容带有片面性、主观性,导致其他受众接收到的信息有被误导,导致极端性评论和行为的出现[],对被攻击对象发出“网络暴力”令他们受到网络欺凌,不可否认,新兴的媒体成为了网民实施暴力的武器。

(二)网络的虚拟性为网络暴力提供契机

新的网络技术创造了一种与现实社会完全不一样的虚拟领域,极大地鼓舞了人类,给他们带来了超越传统的全新体验。虚拟化是线上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在传统媒体时代,任何一篇新闻都会有它自己的楚楚和发布者的署名,而在线上社交媒体中,虚拟化带来的匿名性是人们言论自由的全新体验。在心理学中,匿名心理指在一种没有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下,人们会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当攻击行为从网络延伸到现实生活时,毫无疑问影响了当事人的正常生活,而正因为网络匿名化,主人公也无法找到发表过激言论的网友追究法律责任。部分网友因为缺乏必要的道德和法律约束,内心的善与恶被随意地释放出来,充分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以完成内心的私欲[]。不难看出,网络虚拟性的存在确确实实为网络暴力提供了空隙与契机,“有心人”自然就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乘机而入,网络暴力愈演愈烈。

(三)社交媒体用户的从众心理促成“沉默的螺旋”

在社会心理学中,从众心理是指受外部行为影响的个体在自我感知、判断和理解上与公众舆论或大多数人的行为一致的方式。在“沉默的螺旋”假说中,从众心理起着重要作用。传统媒体时代,群体压力导致了从众现象的产生,而从众心理,进一步导致了“沉默的螺旋”现象的出现。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形成也是依靠这一机制。网络门槛低的特点使得网民的素质参差不齐,对事物的判断和分析也缺乏理性与思考,从而很大一部分网民不能从全面的角度来看问题,容易做出“跟风”的行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道,中国网民9成学历不足本科,超七成月收入不足5000,这意味着网民的综合素质并不是有绝对保障的。当不同社会阶层的网民对一件公共事件表达自己的意见时,如果群体意见被认可,就会形成舆论。但是,如果意见不能合理表达,或者缺乏道德和法律约束,就很容易形成网络暴力[],产生“沉默的螺旋”现象——得到一致认同的意见(不论好坏)将会体现出来,得不到众人支持的意见就会慢慢消声甚至消失。

(四)法律法规不健全成为网络暴力 “垫脚石”

网络传播具有实效性,因此,当一则消息发布在网上时,网友就会非常迅速地进行传播,该新闻的阅读量会得到极为迅速增加。当这是一则不实消息时,对当事人的损害就会非常大。为什么不实消息会未经确认就发布呢?作为网络“把关人”的监管者监管不严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而最大的原因是我国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从而导致事后追责困难,因此发布不实消息的网民就会利用监管漏洞、法律漏洞来谋取私利,从而对别人造成伤害,产生网络欺凌。在网络世界中,网民因为共同的爱好、兴趣和观点聚集在一起,形成其中的网络群体。网络群体中当然也具有他们的“舆论领袖”,在这种情况下,网民可能不会自己理性思考,而倾向于接收“舆论领袖”传播的观点,这样就使得不实消息由“舆论领袖”发布出来时未经官方证实就被转载,被其他网民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不实消息,这样便会产生片面甚至攻击的观点,并且带有这种观点的声音会在群体中占主导地位。尽管如此,正因为法律法规的不健全难以杜绝这种行为,虚拟网络世界中的网络暴力推动了“沉默的螺旋”的出现,“沉默的螺旋”形成后又可能演变成新一轮的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频频发生,人们似乎总是在呼吁反思,但却很难对症下药。

崔雪莉自杀,网络暴力难辞其咎。各大媒体都在发问,是谁杀死了雪莉?我们从这件事上看到了新媒体所建立的群体关系下,网民非理性互动与参与的恶劣影响。这些对个人私生活的干涉与骚扰实际上是一种不健康的公共传播,与文明社会的宗旨相违背。

四、“沉默的螺旋”局限性

凡事都有两个面,凡事都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暴力也不意外。乍一听网络暴力只有坏处没有好处,众所周知“坏”的地方在对当事人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以及带坏社会风气,但是从“好”的一面来看,网络暴力可以通过群众的道德谴责和网络舆论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或能促成话题被关注、被解决。因此,作为网民中的一份子,我们都应该共同努力,重新审视网络暴力的危害。虽然“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得到了很多的肯定,但也招致了一些批评。一些批评家指出,该理论过分强调了“害怕孤立”这一心理社会因素,因此忽略导致其他不良因素出现的社会行为,也就是说即使一个人感到孤立,但是他也可能在“平衡利益”之后采取行动,而不是保持沉默。有些人不仅在害怕孤立时保持沉默,而且可能会发表冒犯性的言论或做出相对应行为,或许正是因为效果很小,所以很容易让人忽视。舆论压力对于性质不同、类型不同的问题,压力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雪莉在生前饱受舆论攻击之时,未必没有人肯站出来为她说话,但这一微弱的声音由于对多数人的意见屈从(不屈从的后果可能是被群起而攻之)而保留自己的观点选择了沉默。但当雪莉去世后,网友们讨伐键盘侠的言论之中,也未必没有人提出不同意见,但这种声音也会因为沉默的螺旋而陷入寂静之中。

五、基于“沉默的螺旋”理论减少网络暴力的方法

1、履行媒介职责,健全法律法规

传播速度快、进门门槛低以及具有虚拟性这些是网络社交媒体最大的共性以及它们自身的特点,通过这一载体来发表意见的自媒体和微博名人等作为媒介的“主体领袖”起着带头的作用,但是由于受教育程度、社会阶层不同,不同的媒介主体会出现新闻素养参差不齐的现象,容易造成发表的言论过于主观或片面的情况。并且当一个话题出现,网民很容易因支持的言论方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网络群体”,网络群体一旦形成,自然而然便会出现两个截然不同的对立的声音,这些都为网络暴力的形成提供了生存环境,这些也是“沉默的螺旋”现象产生的基础[]。当一件事被网络上的“舆论领袖”(即媒介主体)发表时,短时间内在网络上的迅速传播以及网民的从众心理,一并为网络暴力提供了有力的助力。从而使得更多的网民受到影响,言论更加主观、甚至偏激,网络暴力愈演愈烈。除了“雪莉事件”以外,网络中还有许多类似的案例。在韩剧《匹诺曹》中,不良媒体和资本勾结起来引导民众,将一起救火事件的舆论矛头转向在救火中失踪的消防员,舆论的压力致使其妻儿选择了跳海自杀。当部分无良自媒体和专业媒体为了追逐新闻热度和媒体流量,而不顾事实乱写一通时,大众很难得到真实、全面、客观、平衡的信息,更不必说做出正确的判断了。

网络暴力的形成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网络自身存在的缺陷使得网络暴力的出现成为可能,因此,要减少网络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应从网络暴力产生的每一个有可能的环节入手。

首先要提升公民的新闻素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9成学历不足本科,这一调查结果显示出网民素质的参差不齐。素质良好和素质较差的网民都存在在虚拟的互联网中,倘若要更好地监管起,必须健全法律法规,制定出相对应的明文规定,做到对所有网民的一视同仁,做到监管有力、落实到底。

新媒体中的“主体领袖”要发挥好“舆论领袖”的作用,积极引导正面的公众舆论,不要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入新闻事件中,错误引导舆论风向是媒介主体的失职,知名媒介肩负着比普通网民更重的责任,那就是尽量避免网民的认知偏差,以身作则,引领社会正向发展;从网络自身来看,建立网络实名制是重要且必要的手段之一,与此同时,网络“把关人”也要做好把关工作,从源头遏止网络暴力言论的扩散。

“雪莉事件”后,网络上很多人发言悼念她,但这些发文告慰她的人,也许恰恰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网络暴力不需要事后的漫天怜悯与惋惜,需要的是泛化生活中的一点理解和包容。

2、公众应加强舆论素养, 增强理性

人类才是我们认知世界的主体,作为人类的我们获取在信息时,应是出于我们的需要,而不是被动获取。我国适龄儿童都会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最最基础、最最根本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涵养是一般网民都具备的。或许生活环境的不同会造就网民对新闻事件的看法不同,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当我们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时,我们应该始终保持清醒。或许在新媒体时代,技术发展,媒介诱惑众多,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辨别是非真假,但是我们一定要时刻感受技术对我们生活控制的威胁。作为网民中普普通通的一员,自身渺小的力量无法做出巨大的高边,但是我们也要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互联网规则、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保持乐观积极生活态度。当需要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声音时,应该保持理性的头脑,共同创造更好的网络空间 。 

3.摆脱媒介依赖,追求现实认同

显然,不使用互联网在这个大时代下,显得幼稚而不现实。网络暴力发生,多数网友缺乏独立和理性思考。互联网时代带给人们交流便利的同时,也带给了大众海量和碎片化的信息,在此情况下人们往往被削弱了思考能力,总是依赖权威观点,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悲哀,人们似乎不会去想、也不知道怎么去想“为什么”。而毫无疑问的是,对互联网依赖程度越深,互联网所营造的外网就会越来越难以逃脱。人作为社会主体,应该衡量媒介社交圈与现实社交圈的重要性,媒介只是作为一种手段来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真正的沟通仍需要在现实世界的接触。走出媒介社交圈,才能更好地了解到他人的一些想法,才能当面看到他人发表意见是的态度与表情,才能获得对方最真实的想法,而不是个别网络上的“说说而已”。在新媒体时代下“沉默的螺旋”的形成过程中,其中一个环节网民的恣意恶评。正是因为有了各种媒介的依赖,使得发表恶评的网民缺乏现实体会,妄想自己活在虚拟的、无人监管的网络太空中。为了能够才能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世界,打破媒介束缚,挣脱媒介依赖,是我们眼下就必须列入考虑且实施的内容之一。

五、结语

网络暴力是“沉默的螺旋”在新媒体时代的产物。从前“沉默的螺旋”只是适用于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但是来到这个网络兴起且政正值高潮的时代,“沉默的螺旋”也相应加入了属于它自己的时代特征,并诞下了相应的时代产物。网络暴力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不良现象,不仅对新媒体的继续发展立下难题,还会存在挑战道德底线与法律底线的可能。

在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主人,每个人对这个社会都应担起重任,作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我们没有理由说“不”,我们也义不容辞。回到现实生活,健康的互联网状态应该是人人敢说话,人人不怕说错话。

“沉默的螺旋”与网络暴力之间是相互交联的关系,因为“沉默的螺旋”而存在网络暴力,因为网络暴力而更好地体现“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上,人人都是旁观者,人人都是受害者,人人也都是加害人,我们只能谨言慎行才能避免对别人的伤害,也只有丰富自己才能避免别人伤害我们。

通过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分析与了解,我们知道了网络暴力每一个产生的环节与“沉默的螺旋”每一个形成的环节的联系,目前,国家法律只能对网络暴力起到事后惩戒作用,在预防网络暴力这一方面仍是白纸,因此若要防治网络暴力,还需通过道德手段来规范个人行为,我们每一位公民,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郭光:传播学教程,-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99-202

[]郭光:传播学教程,-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郭光:传播学教程,-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杨慧 . 微博的“信息茧房”效应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14.

[]李娜:“沉默的螺旋”理论视角下的网络暴力形成机制[A].湖北武汉,中南民族大学

[]施拉姆·波特(美).传播学概论[M].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137

[]李娜:“沉默的螺旋”理论视角下的网络暴力形成机制[A].湖北武汉,中南民族大学

[]谢新洲:“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J],《现代传播》,2003年第 6 期

[]李娜:“沉默的螺旋”理论视角下的网络暴力形成机制[A].湖北武汉,中南民族大学

[]张凯.“沉默的螺旋”视角下网络暴力的形成机制[J]. 青年记者,2018(11):101-102.

浅析“沉默的螺旋”理论效应下网络暴力的形成

浅析“沉默的螺旋”理论效应下网络暴力的形成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3月14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6729.html,

Like (1)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3月14日
Next 2023年3月1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