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维族舞蹈和藏族舞蹈是我国少数民族舞蹈中的璀璨明珠,它们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种类多样的形式,典型独特的风格。维族舞蹈和藏族舞蹈不仅形象地反映出当地特有的地理环境,同时也表现了维族和藏族人民勤劳善良、勇敢乐观、朴实无华的性格特点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颤膝”是维族舞蹈和藏族舞蹈最基本的元素之一,但这最基础的动作中却蕴藏了维族舞蹈和藏族舞蹈典型独特的风格特征、细致而不失洒脱的表演形式以及奇特浓郁的维族文化和藏族文化,是维族舞蹈和藏族舞蹈的“精髓”所在,两种不同的颤膝技巧间存在着异同点,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颤膝;藏族舞蹈;维族舞蹈
引言
民间舞蹈起源于人类的劳动生活,是由广大人民群众自行创作表演的群众性舞蹈活动,它可以表现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风俗、生活习惯和人们内在审美。而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便正是其中独具特色的藏族和维族民间舞蹈。“颤膝”虽然是维族舞蹈和藏族舞蹈中最为基础的动作,但维族舞蹈和藏族舞蹈独特的风格特征、细致而不失洒脱的动作表演以及神奇浓郁的维族文化和藏族文化都蕴藏在这最基本的动作当中,成为维族舞蹈和藏族舞蹈的“精髓”所在,两种不同的颤膝技巧间存在着异同点,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特征。由于颤膝是舞蹈中的一种动作,因此笔者选择从“颤膝”的韵律、舞蹈整体的结构、动作要求的不同、历史学的视角等进行探讨维族舞蹈与藏族舞蹈的异同。只有正确深入地了解维族舞蹈和藏族舞蹈中“颤膝”的异同,才能从中有所收获,以期为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1 维族舞蹈与藏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舞蹈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是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与内在审美情趣的一门行为艺术,我国复杂的地理特征和丰富的文化背景下孕育了多种不同风格的舞蹈。不同地区民族的舞蹈各具特色,其中维族人民和藏族人民世代居住在我国西部地区,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勤劳智慧的两族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彩且带有浓厚民族文化和宗教气息的两种舞蹈艺术,下面我们就对这两种舞蹈的风格特征进行分析。
1.1 维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新疆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为歌舞之乡,该地区不仅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具有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族舞蹈的发源地是新疆,对其发展历程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维族舞蹈的发展是基于传统的天山回鹘族与鄂尔浑河流域乐舞以及古西域乐舞三者各自的特点融合,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断发展与演变,最终形成了如今我国特色最为浓厚且形式丰富、风格独特的维族舞蹈,广泛流传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维族舞蹈动作丰富且灵活,技巧性强,又因为舞蹈音乐为维族音乐,所以其在舞蹈动作和音乐结合上别具一格,整体风格特征大致分为以下三种:(1)舞蹈动作灵活多变,维族舞蹈中传情达意的舞台效果和舞蹈主题内容与思想的表达主要依靠表演者的各个身体部位动作同眼神的密切配合来实现的。这就要求舞蹈中动作元素要十分丰富以供表演者来选择和组合,可以说维族舞蹈从头肩臂腰甚至到脚趾都有动作编排,大量的动作元素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颤膝和快速旋转。颤膝技巧的动作要领是膝部规律性的颤动,通过这种颤动来体现出人们沙漠上行走的特征,再配以动静结合的动作对比和其他相关装饰性动作的衬托,形成了维族舞蹈所特有的沉稳细腻、热烈激昂的风格。而不同舞蹈形式的旋转又各具特色,旋转技巧的加入不仅使舞姿轻盈洒脱,还具有一定的竞技性色彩。(2)与维族音乐充分结合。维族音乐也同样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征,而维族舞蹈高超且观赏性较强的技巧、微颤的动律和形式多变的舞姿正是其与维族音乐完美结合的体现。维吾尔族舞蹈的配乐在节奏上较多用附点、切分音节奏和弱拍给以强势的效果处理,其音乐风格激情活泼,节奏感强烈。维族舞蹈与维族音乐在节奏和形式上做到统一,微颤的动律体现出很强的节奏性,或急或缓的动作变化与动感的节拍相照应,让观者耳目一新,浮想连连。(3)大多使用道具表演,增强舞蹈的艺术感染力。维族舞蹈中常常用瓜果盘碟等道具来再现维族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场景,道具的加入不仅仅为表演增强了舞蹈的动态美与旋律美,还极大程度地增添了舞蹈的艺术表现力。以手鼓为例,在维族舞蹈中手鼓这一特色乐器既可以被拿来伴奏,同时又能够作为表演工具直接登上舞台。以《手鼓舞》为例,该舞蹈就是维舞中手鼓道具与舞蹈动作完美结合的代表,表演者只用一只手鼓作伴奏,同时手鼓也是表演者的道具,该舞蹈以起伏变化显著的手鼓音乐和节奏复杂多变的舞蹈动作,展现了维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的欢乐情景和喜悦心情。
1.2 藏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藏族历史悠久,其世代居住在我国广阔的西部高原地区,自然环境、劳动生产、风俗习惯与其他地区差异较为显著,再加上其受西域文化以及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较为深远,所以形成了种类丰富多彩,风格独特的藏族舞蹈。作为我国西藏地区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结合的艺术产物,藏族舞蹈在形式和主题上包含有较多的宗教色彩,其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舞蹈的动作排演和独特的伴奏旋律上。从整体来看,藏族舞蹈又分为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而这两种类型舞蹈无论什么风格都有一个共同特征:表演者喜欢上身松弛且重心向前微倾,下肢动作尤其是膝盖部位主要是频率较快且富有弹性的颤动、连绵柔韧的屈伸。这从侧面反映出藏舞在发展中有一定的受压迫心理的痕迹,但更主要原因是来自以劳动者为主的舞蹈表演者为减轻表演时的体力负担而做出自我身体协调性的调整,这一调整反而为舞蹈增添了较强的艺术观赏性。此外,藏族舞蹈还非常强调表演者在表演舞蹈时膝盖、双脚、腰部、手、肩、头的统一协调配合,其基本的舞蹈体态特征主要有松胯、弓腰、屈背、颤膝,此外舞蹈的动律特征讲究大开大合以及舞袖。因为舞蹈的发展与演变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教礼俗文化的影响,所以在舞蹈的演进和组合中旋转动作的方向大多是由左向右。此外农区、半农半牧区和牧区之间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也对舞蹈风格特征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农区舞蹈多细腻柔和、节奏较缓,牧区的舞蹈特征多豪放热烈、节奏激昂,半农半牧区兼具这两种特点。藏族舞蹈表演与歌唱艺术结合紧密,表演形式多为以歌伴舞、以乐伴舞和歌舞乐一体,舞乐艺术性较强。
2 维族舞蹈颤膝与藏族舞蹈颤膝的相关内容
2.1 维族舞蹈颤膝的历史背景及特征
维吾尔族人民早期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大草原上,历史上被人们称为古西域,即今天的新疆地区。随着历史的发展,维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由草原游牧生活逐渐过渡到以农业为主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的变动在维族舞蹈中留下了许多文化印迹。我们可以发现在维舞中既有古代西域舞蹈的独特韵律,又有萨满跳神的宗教神秘色彩;既有古波斯等地方舞蹈的神态之美,又有中原民族舞的典雅余韵。其舞蹈体系在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族传统舞蹈的基础之上,又吸收融合古西域乐舞精华,后经过勤劳善良的新疆人民的长期发展与不断演变以追求艺术表演上的尽善尽美,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具有多种形式和特殊风格的维吾尔族舞蹈艺术。在我国历史上,维吾尔族自古就享有“歌舞之乡”的美誉,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地段,生活在该地区的维族人民广泛吸收丝路各国的各种文化与知识,并结合自身特点融会贯通,创造出属于维族人民的宝贵财富。作为宝贵财富之一的维族舞蹈,其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颤膝动律上,最具特点的“赛乃姆”和“手鼓舞”,这几类舞种在动律上基本代表了新疆舞蹈的动律特点。
维族舞蹈的颤膝技巧主要体现在脚下的要求,表演者自身除了要对节奏有着极为准确的把握以外,在步法灵活变化的同时还要能够做到保持膝部持续微颤的动律,使这种稳定且富有内涵的起伏变化几乎贯穿于全部舞蹈动作中。维族舞蹈的颤膝要求颤动幅度较小,且能够做到 “脚下不离散”,即表演者的膝盖部分几乎很少离散开来。此外,维族舞蹈颤膝最主要的形式是摇身点颤,这种形式的颤膝动律强调动而不乱、舞者膝部既要有稳定的控制又要富有弹性变化,通过膝部屈伸来使得舞蹈表现出颤动的独特风格。如“赛乃姆”舞蹈节奏中的点颤,要求表演者在膝部进行上下持续颤动的同时,脚掌还要做出与配乐中符点节奏相对应的点地动作,这两种变化快速的动作结合形成一种点颤式的屈伸动律,不管身体其他部分做出怎样的变化,其都是在这种点颤式的屈伸动律中进行的。与“赛乃姆”不同的是,“奇克提曼”舞蹈节奏中的颤步则是膝部更为规律性且富有节奏变化的颤动,即在一步的动作范围内做到一小一大不同程度地两次颤动,稳定有力并带有一种明显的节奏起伏变化使颤膝与步法形成平稳起伏的独特特征。颤膝作为维族舞蹈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动律技巧,其重视内心变化与舞蹈动作协调的特征形成了维族舞蹈细腻深情、热烈激昂的动作特点,展示出维吾尔族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2.2 藏族舞蹈颤膝的历史背景及特征
藏族人民居住在我国西南的高原地区,当地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山脉众多且地势险要,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对藏族人民的生活和劳动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长期上山、下山的生活方式练就了藏族人民灵活的双腿,又因为高原地区常年气候寒冷,人的膝关节肌肉在低温环境下会表现出紧张的生理性反应,通过膝部肌肉收缩来增加产热,维持身体热量平衡,藏族人民膝部习惯性卷曲的生活状态与膝关节长期条件反射性地卷曲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特别喜爱边干活边唱歌的劳动形式,将舞蹈动作与劳作相结合,动作轻松舒展以减轻疲劳,使劳动不致过分单调,而劳动中双手一般情况下被所从事的劳动占用,所以舞蹈动作多为下肢变化,膝关节的屈伸和颤动就逐渐成为藏族舞蹈中最具特色的动律,在藏族有文献记载的舞蹈颤膝动作种类十分丰富。
在藏族人民的观念中,膝盖是人身体中最为灵活部位,因此作为藏族舞蹈的核心动作, “颤膝”在藏族舞蹈中具有十分显著的表现力和特点鲜明的艺术形象,不论舞蹈节奏或快或慢、动作或繁或杂,“颤膝”都能够做到柔韧有余。藏族舞蹈中膝部的屈伸颤动不仅能够体现出身体的灵活性与柔韧性,还能够使舞蹈更有灵动性和更具吸引力。藏族舞蹈总体以下肢动作为主,下肢关节相对较少,所以膝关节的颤动是下肢动作的核心。由舞者膝关节发力并上下运动从而产生膝部有规律颤动的颤膝动作几乎贯穿于藏族舞蹈的整个过程,并带动产生了许多复杂有趣的步伐,其中在膝关节发力而引领下形成了多种风格的步伐动作,有时小而细微,有时大而豪放,有时绵柔似水,有时沉稳雄壮。在藏族踢踏舞中,颤膝动作所展现出的就是一种碎颤,这种舞蹈用脚踏音乐节奏的方式来编排舞蹈,其步伐变化与音乐节奏变化紧密结合,表演者脚穿硬底皮鞋,通过踏出有变化的节奏表达内心的感情,其步法变化丰富,节奏感强,这也就要求膝关节屈伸颤动的幅度小频率快来与之协调,从而展现出细碎而有力的膝部颤动。而在柔缓温和的弦子舞中颤膝便是另一种柔颤动作,藏族弦子舞节奏偏慢,舞蹈风格舒畅洒脱,其基本律动特点三步一撩、一步一靠对于颤膝技巧的要求更为细致,只有膝关节柔韧发力才能展现出弦子舞柔美的颤动特征。膝关节在保持相对松弛的状态下,所做出的动作要稳定柔和,从而体现出柔美的颤动,表演者的膝关节无论是快速灵活还是缓慢柔韧都似小溪流水一般连绵不断,舞蹈意蕴丰富,精彩万分。
3 维族舞蹈颤膝与藏族舞蹈颤膝的异同
3.1 维族舞蹈颤膝与藏族舞蹈颤膝的差异
3.1.1 颤膝的历史起源不同
维族舞蹈中颤膝的起源是模仿沙漠上行走的步伐特点,维族人民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富有想象力的创作,将这一身体动作成功融入到舞蹈中并不断发展完善,逐渐演变成现在维族舞蹈动作中的颤膝。而藏族舞蹈中颤膝的起源在前面有所提到,常年低的温高原气候会导致人体肌肉的生理性颤动以产生热量,且崎岖险峻的居住环境使藏族人民的下肢得到充分锻炼,两者结合从而形成了藏族舞蹈中的颤膝动作。这两种颤膝在历史起源上就存在较大差异,其动作的细节也各不相同。藏族舞蹈主要在表现人们的质朴,舞蹈中的颤膝动作和身韵多由以前被压迫的劳动人民所创作表演,而维族舞蹈以表现生活为主,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3.1.2 颤膝与舞蹈整体的结合不同
维族舞蹈中膝部的屈伸是幅度较小的微颤,其更多形式是在变换动作时的一瞬间微颤,并非贯穿于所有动作,而且维族舞蹈为表现维族人民热情豪放的性格特征,要求表演者上身保持昂首挺胸的昂扬姿态。与维族音乐搭配的舞蹈节拍使颤膝不仅与全身的动作相协调,更要与音乐节奏相互照应, 维族舞蹈的主要动作在于上身尤其是以手、臂、肩为主的动作变化,并通过下肢步伐和膝盖颤动来达到整体律动的风格特征,其颤膝技巧处于辅助性地位。而藏族舞蹈中的动作中心在于下肢,颤膝技巧的使用几乎贯穿整个舞蹈并且颤膝动作重点突出,与维族舞蹈不同的是藏族舞蹈表演者在表演时上身保持前倾,弓腰曲背的独特特征。由于上身动作较为受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下肢动作的发展,藏族舞蹈中颤膝与步伐等动作种类十分丰富且特点突出,在舞蹈情感表达与艺术塑造方面其主要作用。
3.1.3 颤膝的动作要求不同
维族舞蹈中颤膝多是有规律性且幅度较小的微颤或在变换动作时极为短暂的微颤,其目的在于使舞蹈整体动作衔接自如。然后维族舞蹈风格稳定且带有丰富内涵,动律屈伸主要体现在步伐灵活多变和膝部的有规律的微颤,幅度相对较小,频率较快,膝部很少离散开,做到沉稳有力,这要求舞者的膝部既要有灵活性还需很强的控制性,表演者在颤膝的同时要强调内心的节奏,这样才会是颤膝具有细致的情感表达和热情欢快的艺术风格。藏族舞蹈中独特的风格特征和舞蹈动作是舞者膝部关节韧性十足的律动感。“颤膝”中膝盖的韧性与松弛是一大亮点所在,舞者对于膝部延伸极好的控制能力是藏族舞蹈内在气质和风格特征的必然要求。不论舞蹈动作侧重于绵柔抒情还是快速激昂,膝关节的发力总是离不开柔韧性的,表演者通过膝关节的律动来把其独特的发力特征带到全身,将藏族舞蹈稳重大气的风格特征表现出来。藏舞颤膝的特征主要是颤动幅度较为平均且具有强烈的节奏性,要求舞者对膝关节要有高度的控制和韧性才能够实现这种基本持续不断的颤动,同时也使得肌肉和韧带产生了拉伸。在过去藏族民间艺人表演“堆谐”时,有技艺高超者甚至能够做到“头顶一碗酒,跳而不洒出”的绝妙境界,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十分熟练地掌握了舞蹈中膝部的颤动规律,使膝部具有高度的韧性与灵活性,这样对膝盖的运用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3.2 维族舞蹈颤膝与藏族舞蹈颤膝的相同
维族舞蹈和藏族舞蹈中颤膝动作都是膝盖部分有规律且富有节奏变化的颤动屈伸,其动作律动性很强,这种律动性的体现为舞蹈增添了动感色彩和较为细致的情感流露。舞蹈是全身性的动作,不论在哪种舞蹈中,颤膝都将表演者将上身动作和下身动作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关键,对舞者全身协调有着很大的帮助,而且在表演过程中一双脚为基点搭配颤膝的过渡,是舞者全身都具有良好的柔韧动律效果。两种舞蹈中颤膝的节奏性都是与自身舞蹈配乐紧密结合,随着音乐节奏型的变化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颤膝节奏,或小而细微,或大而豪迈,或柔情似水,或热烈奔放……其与音乐的节奏变化有着很好地照应,使舞蹈的整体欣赏价值提高。在动作变化方面,维族舞蹈与藏族舞蹈都要求舞者对于膝部有着较强的控制力,下肢是人身体力量的来源,只有稳定的下肢变化才能保证舞蹈的顺利进行。
总结
民族舞蹈作为生活的艺术提升,属于民族文化的一种,不仅包含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更深层次上是一个民族思想与宗教信仰的价值体现。在我国西部生活的维族人民和藏族人民勤劳善良,勇敢乐观,他们用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但创造出灿烂的民族文化,还创造出深受欢迎、各具特色的民族舞蹈,是我国舞蹈艺术文化中的瑰宝。颤膝是这两种舞蹈中最精彩的动作元素之一,也是舞蹈基础训练中的重难点,它和民族舞蹈之间关系十分密切。舞蹈需要靠舞者的肢体动作来展示传达给人们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审美价值,欣赏者在享受这种精彩高尚的艺术同时,还能够更深层面去了解该民族的历史文化底蕴,感受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所衍生的艺术瑰宝。通过对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多视角深入分析来了解其内在美与发展历程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 肖双婧.新疆维吾尔族舞蹈体现的艺术风格[J].黄河之声,2018.
[2] 丁娟.探究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征[J].北方音乐,2018.
[3] 张帅.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研究[J].北方音乐,2017.
[4] 牛振.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颤膝”的训练[J].北方音乐,2015.
[5] 卫星.藏族舞基本动律的教学绝招[J].中国学校体育,2014.
[6] 姜莹.藏族与维族舞蹈中膝盖动律的训练价值[J].林区教学,2012.
[7] 欧光艳.试析西南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J].大舞台,2011.
[8] 黄之君.浅谈藏族民间舞中的动律、体态之美[J].广东艺术,2008.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5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