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神话的差异解读

摘要

随着网络信息的发达和交通工具的便捷,全球文化正飞速发展并不断交流碰撞。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出现了一些西方的文化习惯,于是很多人对于西方文化出现了两个方面的极端。一是“全盘否定”,认为本国文化一切都好,西方文化全是糟粕,不肯接收;二是“完全西方化”,即认为西方文化是先进的,而中国传统文化是迂腐落后的,于是完全摒弃传统文化,全盘接受西方文化。本文旨在通过在神话背景下的中外文化对比分析,使得读者对于中西方文化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从而让否定外来文化的人能够逐步接受,让全盘接受的人能够有选择的接受传统文化。

【关键词】神话;中外文化;差异解读

引言

神话是早期的原始人类想像并创造出来的一系列故事。当原始人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并且具有思考的能力之后,就开始尝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世界,他们把自然力和自然现象结合起来,给自己同样的思维和能力的想象。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茅盾先生曾下过一个定义:“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所叙述的 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可是古代 人民互相传颂,却确信以为是真的。”[]

广义的中国上古神话是指从远古时期一直到夏朝以前的神话以及传说,狭义的上古神话则在此基础上还包括了夏朝至两汉时期的神话传说。其中,中原地区是中国神话起源和发展的主要地区,神话体系较为复杂,来源广泛而繁杂,有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通俗文学等。上古神话反映了古代先民生活的各方各面,从某种角度来说,上古神话也被假定是历史真实的一部分。创世神话中有伏羲、神农,战争神话中有炎黄、蚩尤,发明神话中有仓颉,人与自然斗争的神话中有夸父,五行神话中有祝融等。这些神话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和变革社会的愿望,多运用象征和隐喻来进行表达,这与原始先民的心智能力紧密相关,如盘古开天辟地化生万物,阴阳五行中的色彩对应, 以及《楚辞·九歌》中的飞天龙凤等[]。

北欧神话和希腊神话是欧洲古代两大神话题材,它们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欧洲古代文化,也对欧洲古代和现代国家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希腊神话中描述的区域主要是爱琴海,古代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希腊海洋文化蓬勃发展,其遗留下来的古典文献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它对中世纪意大利开始的文艺复兴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被公认为西方文化的“两大源泉”之一。北欧神话则起源于欧洲的冰岛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所特有的一个神话体系.其无文字的口耳传播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2世纪,首先在挪威、丹麦和瑞典等地流传,公元7世纪左右随北上移民传至冰岛等地。中世纪基督教在整个欧洲盛行.大部分北欧神话在尚未为完整记裁之前就被认为是异端邪说而被损毁灭失,未能广泛流传。

人类文明史源远流长,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明,文化差异也各不相同。而对于文明的起源,各民族的表现形式却不约而同是神话。各民族都有其不同的民族性格和心理,这也导致了各民族不同的神话传说,反过来,神话作为人类的早期文学,也引导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并深深的影响了民族性格和心理的形成。那么,我们对于中西方神话差异的研究,就可以让我从更深的层面上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方神话的核心内容

     (一)神的诞生

1.创世说

在中国神话中,女娲是目前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已知最早的创世神。女娲,据考古出土的文物遗址、遗迹和彩陶纹饰提供的史前人类与洪水抗争及对生殖崇拜的生活印迹信息,究其历史文化根源,在于原始母系社会女性崇拜观念的遗传。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捏成了人,并以此创造了人类社会。还有,传说女娲补天,是因为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来残害百姓,于是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死这些恶兽猛禽,重立四极天柱,平整天地。也有传说女娲制造了一些叫笙簧、瑟、埙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记载中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传为婚姻女神。到了父系氏族社会,伏羲出现。当权者为了巩固权威,对神话做了一定的修改,女娲变成了伏羲的妹妹;而女娲捏泥人造人也变成了和伏羲兄妹成婚后生儿育女,继而繁衍出了人类。

因为中国的创世神话体系是由民间信仰、儒家、道家等分为不同的体系与神灵,由于中国古代神话体系过于庞大,出处过于复杂,导致了不同的版本的叙述往往会发生冲突。在道教中,盘古是元始天尊的化身之一,也是著名的创世大神。传说天地混沌,是盘古手持大斧开天辟地,身体化作了山川河流、世间万物,使得贫瘠之地变得富饶美丽。

女娲的传说和盘古的传说,有个相似的结尾,那就是:肉体变成了土地,骨头变成了山岳,头发变成了草木,血液变成了河流。形体四肢在开天辟地创造万物之后化为大地上供人类生存的一切自然环境。

北欧神话有着完整独立的体系,不像中国神话有着多种说法。北欧人认为,他们的创世神是一个巨人——伊米尔。伊米尔自冰川中诞生,是所有巨人的祖先。而冰川中同时孕育了一头牛,以乳汁哺育了伊米尔。而奶牛用粉红的舌头舔着冰川中的冰块,从中舔出一个人形来——这就是布利,所有神的祖先。伊米尔在睡梦中孕育着生命,而布利从这些生命中娶妻,生育了后来阿瑟神族的众神之父奥丁,以及他的兄弟威利和菲。他们出生后将伊米尔杀死,以伊米尔的肉身塑成大地,北欧人称为米德加德(Midgard),伊米尔的骨头则被堆积成了山丘和悬崖。我们今天所见的岩石、石头和沙子,都是伊米尔的牙齿和骨头的碎片——在与奥丁、威利和菲的战斗中被打碎的碎片。环绕世界的海洋则是伊米尔的血和汗水,天空是伊米尔的头盖骨内壁,云彩曾是伊米尔的脑子。

2.飞升说

中国神话中一直都有着“修仙”的传说,修仙修炼源自古代养生思想,魏晋时期的人们对于此十分热衷,是人的潜意识最深层处理性与感性的觉悟,对人命运的根本改变,由之长生久视,与道合真为最终极的追求与向往。道教中将神仙分为两类,一是道生神,先天尊神,乃大道化身,不可修;二是人修仙,进一步可分为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金仙)、太和仙。凡修炼成仙者,亦可腾云驾雾、呼风唤雨,永生不死。修仙的方法也各有不同,最常见的就是服药炼器,济世度人。传说古代有很多方士在深山静林中炼丹炼器,炼成后服之可以成仙。“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说的便是淮南王;也有的通过打坐炼气等方法,据说可以成仙:八仙吕洞宾等就属于此类;还可以通过研究哲学得道:通晓天地造化之理,自然成了神仙。例如写道德经的老聃;也有杀身成仁,建功立业,为国捐躯的忠义之人,如关羽,岳飞等。当然,时时行善,积累功德也是普通人修仙的一大准则。

而与中国神话不同,神和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种族。在北欧神话中,整个宇宙被分为九大世界,人类生活在米德加德,而神族居住在阿斯加德,除此之外,还有华纳海姆、亚尔夫海姆、约顿海姆、瓦特海姆、海姆冥界、尼福尔海姆和穆斯贝尔海姆,分别居住着精灵、侏儒、巨人等种族。

 3.造人说

与中国神话中的女娲造人相同,北欧神话中也有关于神明创造人类的传说,在北欧神话中:“诸神又取来梣木枝造成男人,用榆树枝造了女人。男的取名“阿斯克”(Ask,即“梣树”),女的叫做“恩布拉”(Embla,即“榆树”)。奥丁给他们生命和灵魂,威利给他们理性与动作,菲给他们感情、仪表和语言。这就是人类的始祖。”与中国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以身化万物的悲壮相比,北欧神话则更多的是杀戮和血腥,不仅仅是创世神话,在很多其他故事中血腥和杀戮也源源不断。

(二)神的陨落

中国神话中,无论是上古神话的盘古开天辟地还是女娲补天,抑或是之后的神农尝百草和大禹治水,中国的神明总是具有着舍我其谁的牺牲精神。盘古以身化万物,才有了如今的大好河山;女娲以五色汁炼石补天,更以肉身封印后土以镇妖魔;共工怒触不周山为了黎民百姓换来了浇灌农田的水源……一切的牺牲和奉献为人类换来的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使得数千年来人民不断祭拜,将生活的苦乐都寄托在了这些神明身上。

而北欧神话中的神祇与人类的关系就不是这样紧密了。在北欧人的认识中,神明并不是永生不死的,他们都是寿命,也有尽数——这一切就是诸神黄昏。它发生之时,将不再是神的时代,而是人的时代。一切将始于冬季,一个永无尽头的寒冬。无论在世界的何处,残酷的战争在席卷人世。兄弟相杀。父子互戮。母女彼此背叛。姐妹们在战斗中反目成仇,并冷眼看着她们的子女相残。人将和野兽无异,天空中的太阳会消失,月亮也会消失,从此无人能再见星辰。此时,诸神的最后一战将会开始。所有神明的尸体都会横躺在黑色的土地上,无论是生灵的军队还是亡灵的军队,众神的梦想抑或是战士们的英勇,什么也没有剩下,除了灰烬。接着,连日月星辰都会被替换,幸存下来的人类重新繁衍,一切都和以前一样,一切也和以前不一样。

 (三)神的谱系

与西方神话拥有体系严格的神谱不同,中国神话没有自己的神谱。中国的神话只是短小、零散、不成体系地散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穆天子传》等古籍,诸神几乎没有谱系,神的来源、角色、地位在不同的记载中往往不同,甚至在同一史籍中,同一个神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互相矛盾[]。比如杨戬这一角色,《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对他的描写各有不同。尽管诸神在后来的史籍和其他官方史籍中都有自己的制度,但在历史的刀劈斧凿下都留下了伤痕而面目全非。在中国,唯一值得称道的神话诗是屈原的《天问》。小说后来有《西游记》和《封神榜》。然而,他们大多吸收了佛教的教化,很少有人有古代神话的影子。但西方神话有着自己严密的谱系,北欧诸神每一个都有其来龙去脉,在神谱中的地位、职责非常明白清楚。《埃达》中详细记录了每个神祇,他们各司其位,各司其职,分工甚为明确。西方的神话动辄便是长篇大论,如《尼伯龙根之歌》和《荷马史诗》。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一共经历了八十三个封建王朝,封建帝王们为了巩固自己的专政统治,主张“君权神授”,历代史官为了达到对平民百姓道德教化的目的,不断地度古代的神话进行着伦理改造,从而使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丧失掉了神话原本的个性与纯真。在转型改造过程中,古代帝王的神话传说被视为主体和正统,即“少典氏帝系”的神话传说,而其他种类的自然神、职业神和人类神则构成了中国的民间信仰。据古籍史料,中国的少典氏帝系是由原始神话传说中具有非凡神性建立丰功伟业的帝王及其后代、辅臣所构成,他们既是人间的帝王、大臣,又是神界各司其职的天神。他们统治人间是为了引导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在中国的上古神话中,先有盘古从混沌中开天辟地,而后出现了三皇五帝。但关于三皇五帝的说法不一。《史记》中记载三皇为天皇、地皇和泰皇。《尚书》和《白虎通义》等则主张三皇应为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也有其他的观点认为三皇应是伏羲、神农和女娲。至于五帝,《史记》认为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而《礼记》以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为五帝,《尚书序》则视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直到华夏民族形成以前,诸神的谱系都比较混乱。

北欧神话的谱系在《埃达》中有着详细的记载。《埃达》主要的内容包括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 其中主要神话是“关于开天辟地、神的产生、神的谱系、神的故事和日常活动、人类起源等”。 《埃达》中的神也是有派系的,其中大部分神话的主角是以奥丁(Odin)为首的阿萨神系。

阿萨神系的众神之父为奥丁,掌握着智慧和力量,其妻为神后弗丽嘉(Frigga)。 雷神托尔(Thor)是奥丁的长子, 他是赞美法律、 秩序甚至每个虔诚习俗的神灵。 独手的提尔(Tyr)是战神,剑神海姆达尔(Heimdal)是驻守连接九大世界的彩虹桥、保卫仙宫安全的神灵,光明之神巴尔德尔(Baldur)和黑暗神霍德尔(Hodur)是奥丁和弗丽嘉的孩子,巴尔德是光明的人格化,英俊、天真、愉快,他爱万物,万物也爱他;霍德尔是黑暗的人格化,阴沉、忧郁、沉默寡言。由于特殊的创作方式造成神话并非一成不变,神的性格和相关故事也发生了变化。 如今盛行的北欧神话故事中巴尔德尔命丧霍德尔之手, 巴尔德尔的死亡开启诸神黄昏的序幕,也有人认为是邪神洛基的诡计使得霍德尔误杀巴德尔。

邪神洛基(Loki),在远古时期他是奥丁的结拜兄弟,也是人类的火神。 但是就像火一样,它不仅可以给人类带来温暖,同样也可以毁灭世界。如果说一开始,作为邪神的洛基做的事只是以恶作剧为主的话,那么到后来,作为火神的洛基性格中阴暗的一面越来越明显,成为神界的堕落者。

还有来自华纳神系的海洋之神尼奥尔德(Niorder)和他的儿子太阳与丰收之神弗雷(Freyer)与女儿爱与美之神弗蕾雅(Freya)。 在早期日耳曼民族的心目中,弗蕾雅和弗丽嘉是同一个人,是奥丁的妻子,大地的母亲。直到北欧神话有了完整的体系之后才对二者做了明确的区分——弗丽嘉为众女神之首,而弗蕾雅则位列第二,掌管婚姻制度。 除了弗丽嘉和弗蕾雅之外,埃达中还有其他女神,掌握青春苹果的青春女神伊童(Idun),金发女武神西芙(Sif),死亡女神海拉(Hela)以及命运三女神沃德(Urd)、维尔丹尼(Werdandi)和斯库尔德(Skuld)[]。

中国神话和北欧神话最大的不同在于信仰,古代中国人民在创造神话时相信,只要掌握方法并且诚心诚意,不只是人类,连草木精怪也可以羽化成仙;而北欧神话中却并没有这样的信仰,神明之间有着明确而完整的分工,像是一个大企业一样各司其职互不干涉,而人类和神明从能力到生活的区域都有明确的界限。

 二、中西方神话主体折射的神性和人性

      (一)中国神话的精神内核

中国的神话传说比较偏向平铺直叙,较少有感情的渲染。而书籍记载中的神的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与人类不同的“神性”,这种神明普遍拥有的神性往往体现在道德层面。而神的道德品质又往往体现于对”人性“的克制与对“神性”的夸张。而“神性”主要体现为:品行极度高尚、时刻有着为理想而自我牺牲的觉悟以及对自我情感的克制。一般说来,中国的神话里正义之神与邪恶之神的区别明显而普遍——不管过程多么波折而艰辛,邪恶之神终究会被打败。中国神话中对于神的描述,不在于其法力的无边,不在于其力量的无穷,而是精神力量往往要高于身体力量,正义之神代表道德,具有自我牺牲的觉悟,悲天悯人等性格特点,并在精神境界上十分强大。有时,可能神明的力量并不是非常强大,但他们明知不可而为之,与自然、与命运不屈抗争的精神成就了他们的伟大。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就是典型。精卫鸟本是炎帝的女儿,因为不慎在海中溺亡,魂魄便化身为精卫鸟,衔石填海,以期后人不要重蹈覆辙,虽然结局早已注定。而夸父为了人类能偶生活下阳光下,不惜和太阳竞走。最终又累又渴,死在了追逐太阳的路上。这类故事表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抗争、搏斗的不懈努力和坚强意志,虽然意识到自己的弱小,却依然希望征服和改造自然。在中国的神话中,神和人的行为是有着明显的分界线的,神明的形象更多的是摒弃了私人情感从而不食烟火。中国的神话故事在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世界的向往的同时,则更加富有一种说教意味,是人们对于无比高尚的人格的向往和对自己的鞭策。

 (二)北欧神话的精神内核

在北欧神话中,神的行为动机,与中国神话比起来往往更加具有人性。主要体现为对欲望的放大与追求,对人性的夸大与情感的渲染。神的形象鲜活,喜怒哀乐嬉笑怒骂跃然纸上,人的欲望在神身上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可以说北欧神话中的神性正是人性放大的表现。在众神企图不花一厘一毫让山巨人帮忙在阿斯加德建造一座围墙的时候,他们满怀信任地邀请诡计之神洛基出来与山巨人打赌,而当他们认为赌约将输的时候却不约而同地把一切罪责都怪在洛基身上。人性中所有负面品格几乎都出现在了众神身上。连众神之父奥丁,为了喝下智慧的泉水,不惜剜下自己的眼睛作为交换;因为梦到了诸神黄昏,就武断地认为是洛基的孩子所导致,于是用诡计收服了地狱之犬芬尼尔,背上背信弃义的小人骂名——这恰恰加速推动了诸神黄昏的到来。似乎这位众神的领导者,身上都带着阴谋和算计的标签。但神的行为动机往往更符合人类的动机,甚至是人类欲望的放大产物。神的行为往往比人的行为更受情感和欲望的支配,由于神的力量的存在,神的行为更为强大和无拘无束,其结果更令人震惊,因而神的行为在很多层面上,是普通人们不甘于现实,而在神话世界中借由强大的神力的自我放飞和寄托。总的来说,北欧神话传说是日耳曼祖先依靠超自然力量的自由发展,夸大“人性”的产物。

中国神话和北欧神话中所反映出来的古代汉民族和古代日耳曼民族对于自然力量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早期汉民族对于大自然充满了斗争和反抗的意识,他们不甘于被自然掌控,而想要反之掌控自然,凌驾于自然之上。所以中国的神明多可以腾云驾雾、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而早期的日耳曼民族对自然有着截然相反的态度,北欧地处北温带与北寒带的交界处,大部分地区终年气温较低,以致食物匮乏,生活艰难,所以日耳曼民族对于自然是怀有敬畏之情的,这份敬畏中更多的是服从,是依赖环境、依赖工具——雷神托尔只有借助神锤妙尔尼尔才能飞翔,洛基有一双长着翅膀的靴子可以带他日行千里。

三、中西方神话中的正邪角逐

      (一)黄帝战蚩尤

正义与邪恶的对抗不论在什么故事中都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在中国神话中,正义的力量永远占据上风。中国民间有俗语说“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中国民众相信正义并坚定地和正义的力量站在一处。《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凡是中华儿女,都把黄帝和炎帝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即华夏儿女、炎黄子孙。而蚩尤,原是九黎族部落酋长,原为炎帝臣属。他带领九黎氏族部落兴农耕、冶铜铁、制五兵、创百艺、明天道、理教化,为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做出了杰出贡献。但在炎帝被黄帝击败之后,蚩尤也背叛黄帝,为祸四方,所致之地,名不聊生,战火不断,让人痛苦不堪,于是人心向背,遭到黄帝驱逐,百姓拍手称快。由此可见,在中国神话中,“民心”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正义与否的标准。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若是一时失了民心,即便是过去再为国为民,也难以挽回在百姓心中的形象。神祇必须一心为民,绝不可有私欲,从神、君主到英雄 ,他们的行为都是以大局为重, 全心全意为公 、为民辛勤劳作 、艰苦耕耘是善 , 而寻求个人快乐和个人利益被当作自私自利, 是恶 。

(二)诡计之神——洛基

在北欧神话中,善恶的界定就并不如中国神话这样清晰明了。诡计之神洛基,在北欧神话中是典型的所谓“恶”的代表,是他引发了众神大战,一手促成了诸神黄昏。但早期,洛基只是一个狡黠的、喜欢恶作剧的神,雷神托尔的妻子西弗有一头美丽的长发,洛基为了好玩,就设法把她变秃,但作为补偿,他不仅把长发还给了西弗,还为托尔献上了一把神锤妙尔尼尔,为奥丁送去了誓言之矛冈尼尔。他也曾帮助过人类,以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和神力帮一位农夫从巨人手中夺回了孩子;也帮助过婚姻女神芙蕾雅不被心怀不轨的巨人以赌注强娶。但没有人记得他做过的好事,一切都是洛基的错,在众神需要洛基的时候,他们赞扬他,心里却蔑视他,在众神不再需要他时,他们又仇视他。众神从来都没有接纳过洛基,直到洛基因为恶作剧害死了奥丁之子、光明之神巴德尔,众神终于有了足够的理由讨伐他。以雷神为首的代表正义的诸神将洛基的儿子杀死,并用儿子的肠子将他捆绑起来,抬到一个山洞里,让毒蛇的毒液每日腐蚀他的脸。这也直接导致了诸神黄昏,而众神陨灭、人类成为主宰也是整个故事的结局。北欧神话中的善恶是多面的,神并不完全是义薄云天的 ,他们可以自私、可以刻薄、甚至可以背信弃义,但他们同时也可以行善,相对于中国神话来说,北欧众神显得更加丰满立体,更像是一个“人”。

中国神话中,神仙与人类的联系十分紧密,他们就像是另一个“官场”,而“官员”们是要为民做主的,而一旦“当官不为民做主”,就会引起天怒人怨,从而是去神格,下场潦倒;北欧神话中神仙虽然在人间有着职位的分配,但绝不逾矩半分,和人类的联系也并不紧密。中国神话中,心怀大义的神仙可以获得亿万年的寿命,如果陨落,也一定是为了替人类谋福而牺牲;北欧神话中命运凌驾在一切之上,连神明也躲不过命运的预言,他们的寿命也像人类一样有限,只不过相对漫长。

结语综上所述,中国神话中神的角色更加接近于人们对“神”的普遍幻想,古代社会科技发展较为落后,人民只能寄希望于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于是老百姓自然而然地渴望被庇佑,就构想出了一个个“为民谋福”的神灵的形象,将天灾人祸设想为“邪灵”作祟,而邪不压正,以此获得心灵上的慰藉。百姓又相信只要克己行善,人人都有可能成为神仙,心中有了信仰,行为上也有了约束。但北欧神话中神的角色则更接近于“人”,所有北欧众神的性格和行为特点都是夸张了的人格化。众神的一切行为是以利益为前提而进行的,它充分的理解人的自然和自由,认同个人的权利和利益以及价值的实现,甚至并不否定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所以说,伦理道德促成了中国神话与民族精神的形成。而在北欧神话中,非伦理的倾向、细致的分工、对人性中消极一面的描写和接受以及对力量的赞美才是一切的主题,所以对利益的崇拜和追求才是北欧神话所体现的民族精神的基本要素[]。

中国神话和北欧神话,具有各自的典型意义,也分别代表着东西方文化在神话上的差异。而它们也各自体现民族精神。北欧神话的艺术魅力催生了西方文化和艺术,也促进了西方人乐于冒险,强调个性,崇尚个人英雄的民族精神心理的形成。而中国神话则促成了中国伦理文化的形成,并长久地影响着人们对历史的评价以及对现实的期待,甚至一定程度地影响了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因此,对于中国神话和北欧神话差异的了解,对于理解东西方民族意识和心理的差异,促进相互理解尊重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中国、北欧神话的比较 ,说明正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观念世界 。从这样的角度对中国与北欧神话进行比较研究 ,对于我们振兴全球多元文化, 开展对话 、沟通 、理解 ,共建多元的而又和谐的人类文化 , 改善文化生态环境 ,或许不无裨益

 参考文献:

[]焦佩择.《政治好拼学批判》序言导读[M],北京伸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11.

[]茅盾.神话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王晓辉.从中西方上古神话看中西方文化集体人格差异[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11-20(06)

[]寇爱林.中西神话的谱系学比较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9(07)

[]寇爱林.中西神话的谱系学比较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9(07)

[]姚晨.北欧神话的谱系与演变[J].文教资料,2019(33)

[]付馨慧.浅析中西方神话中的文化差异[J].戏剧之家,2014(17)

[]周艳芳.中、希神话利益观之比较[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05)

中西方神话的差异解读

中西方神话的差异解读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4月28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2340.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4月28日
Next 2023年4月2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