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互动的有效结果。在初次接触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在小学语文高段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参与的表现远远低于中低年级学生,而这对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知识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甚至会影响教学效率。
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对小学语文高段学生课堂参与水平低或者积极性不高展开研究,探究提高小学语文高段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策略。通过对文献的阅读,以及采用问卷法和观察法对小学语文高段学生课堂参与的现状作进一步了解,为提出提高策略做准备工作。
通过研究,发现了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提高小学语文高段学生课堂参与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参与 评价 提升策略
引言:
课堂参与一直以来都深受研究者和一线教学人员的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不仅和学习成绩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当前,教育改革的潮流之下,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正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一线教师和研究者致力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研究;另一方面,我国小学语文高段学生的课堂参与仍然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本研究以此为研究内容,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分析,以及运用问卷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小学语文高段学生课堂参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提高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的效率。
一、问题的提出
(一)高质量教育的需要
最新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素质教育到现在的核心素养教育,我们更加注重学生德智体美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慢慢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不可过分依赖老师,不断学会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而教师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做到积极主动学习,是我国目前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学生学会学习,德智体美各方面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质量才能有所提高,学生强则教育强,教育 是第一大民生,教育强则国家强。因此,发展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主动探究,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二)我国小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仍存在不足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的一线教师在逐渐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向新的教师观、学生观靠拢,越来越多的老师将教师角色的转变付诸实践,不断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更像是各种观点的交汇所。新的教育观念在不断冲击教育者的认知,但是要真正地实现核心素养的教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反观现在的教育现状,我们仍有很大的缺陷需要弥补,课堂参与现象值得一线教师以及研究者深入探讨,不断改善。
一直以来,无论是教师还是教育研究人员,都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效的课堂不仅是教师施展自己能力的平台,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展示的舞台。然而,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循规蹈矩地教学,教学内容仅限于课本,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学方法仍以讲授法为主,缺少让学生自我探究地机会;同时,教师对于预设之外的学生行为缺少正确的引导,导致学生习惯于一个标准答案;除此之外,小学生的自我认知还未完全发展,有意注意正处于发展阶段,在课堂上容易被外界的干扰信息吸引,不能及时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其次,小学生的课堂回答有时会偏离教师的预期,使课堂教学无法正常进行,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会打断学生,诸如此类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的频率减少。
结合研究者的实习经历,在实习期间多次听课的经历与体会,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在小学,中低学段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活跃,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但是在高年级语文课堂中,原本很有意思的古诗词和记叙文讲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却不高,低头沉默现象比较突出,整节课,让人明显觉得没有活力。这也是进行本研究的主要原因。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本研究收集大量相关“小学语文课堂参与调查”的期刊学术论文跟其他会议相关资料,阅读一些关于语文教学中课堂参与的著作,在此基础上,尽可能的接触一些第一手关于小学语文课堂实际情况的数据资料,且对已有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结论。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者征询意见的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在前期的准备工作阶段编写问卷并进行先行性测试,问卷的编写遵循效度、信度以及可行性的原则,通过对自己研究问题的分析,再借鉴硕士论文的问卷编写,完成自己的问卷《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参与的现状调查问卷》。编制完成后,对问卷进行小范围发放,并收回结果,进行分析,再次修改,以增加问卷的效度和可行性。该问卷主要针对小学阶段5至6年级学生。
3.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笔者依据自己的论文题目,前期制作观察表格,利用手机录像功能以及自己亲自观察,观察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堂参与的表现以及老师的评价,并进行有计划地观察和整合,然后对学生行为和教师行为进行记录并展开分析,得出相应结论。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逸夫小学五、六年级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面向五、六年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同时,以小学五、六小学语文课堂为观察对象,对课堂上教师提问现象和评价现象进行记录,作为研究进行的依据。
(三)论证过程
本研究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语文课堂参与现状为研究内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对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课堂参与状况进行调查,通过网上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的发放、回收以及整理,结合自己实习期间的视频书面资料以及对网络优质课堂的观察,获取一手资料,并以此为依托,并采用文献研究法了解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在调查结果和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参与积极性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提升措施,促进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配合,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
三、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1.小学高段学生
《说文解字序》中记载“《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从虞舜时期开始,我国就喜欢闲了负责教育儿童的官员,。此后,夏、商、西周各朝均设有小学。到今天,《辞海》中解释说“小学是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刘鹏飞、史宁中教授在文章《论“学段”》中写道:“学段”是“学习阶段”一词的简称,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学习过程划分为若干特定的段落。“学段”是一个相对的时间概念, 是指一些特定的“学习阶段”或其中的某一较小的特定学习区间或时间范围。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将人的教育划分为六个阶段,近代以来的教育家、心理学家都将人的一生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因此,学段划分的历史悠久。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语文教学将学生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
本研究将小学高段学生定义为在初等教育阶段,接受5~6年级教育的学生。
2.课堂参与
《汉语大辞典》中对参与一词中的“参”解释为加入在内;百度百科将“参与”解释为预闻而参议其事;接入,加入。
国内外学者对于课堂参与也有不同的解释,国外学者倾向于将学生的“参与”解释为“卷入”。国内学者恽广岚在文章《国内课堂参与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中,将“主体参与”的概念进行汇总,得出“主体参与”概念大致分为实践说、原则说、方法说、投入说、理念说、策略说、特点说、行为说。[1]
本研究将课堂参与定义为小学高段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在行为、思维、情感等方面参与到教学中所变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反应。
(二)理论基础
1.教育心理学
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的学生大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刚进入小学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的转变,发展呈现出去自我中心化的特点,所以学生会由一年级在课堂上急于表达自己转变为回答老师期望的答案。
根据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小学时期的儿童大致处于自律道德阶段,低段的学生正在由他律转变为自律。依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年龄划分,小学处于前习俗水平向习俗水平过渡,他们由满足自己的需要到期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和认可再到尊重权威。所以一二年级,学生会在想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时候直接说出来,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期待在表达之后得到老师和周围人的肯定反馈,如果反馈不及时,就会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教育学原理
当代我国主要的教学模式:传授——接受教学;问题——探究教学;自学——辅导教学
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对关系中的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教学原则中的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评价的种类:布卢姆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综合使用各种评价方式,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小学低段,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比如:有些老师会在学生表述不清楚后会说“没关系,我等你。”“老师懂你的意思,但是下次表述可以更清晰。”
四、实验过程
本研究一共分为三个过程进行,分别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笔者通过对调查问卷以及课堂观察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尽力将小学语文高段学生课堂参与的实际情况如是呈现,得出最终的研究成果。
(一)小学语文高段学生课堂参与调查的准备阶段
1.问卷的编制
(1)问卷编制的维度
本问卷依据孔企平将学生的课堂参与分为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的维度,问卷的编制也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参考了两篇硕士论文:《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参与的现状及对策研究》[2]和《小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研究》[3],并结合自己对研究的理解,编制问卷《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参与的现状调查问卷》。问卷一共涉及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针对小学生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一共27个问题,按照孔企平的课堂参与分类,将27个问题分为三类,其中1—10属于行为参与;11—15属于情感参与;16—27属于认知参与。
(2)问卷答案的等级设计
问卷的回答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总是这样、经常这样、有时这样、偶尔这样、从不这样,分别对应1至5分。
2.样本的选择
本研究针对小学语文高段学生的课堂参与进行调查,所以,在样本的选取上会以小学五至六年级为调查对象。
3.调查实施
由于疫情的影响,本问卷采用网上发放的形式,针对能接触到的5至6年级学生,发放问卷,并对结果进行收集整理。实际填写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87份。
(二)观察表格的编制
在前期准备工作中,除了对调查问卷的编制,还需要对小学语文课堂观察量表的制定。在本研究中,主要观察两方面的信息,即教师的提问以及教师的课堂评价,依据雷锡琦的《浅谈语文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类型》,本研究将教师的有效提问分为六类:记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探究性问题、创造性问题、评价性问题和应用性问题。[4]按照王华英、罗仁生的《在课堂教学中无效提问行为的表现及策略》,将无效提问大致分为表述不清楚、简单的是非问题、简单的追问、猜测问题、无效的反问、提问后等候时间不合理等六类。[24]
教师的课堂评价分为两类,分别为简单的口头评价和发展性的评价,其中,将发展性的评价又分为发展性评价、差异性评价、鼓励性评价、引导性评价、公平性评价。[25]
五、研究结果、实验方法、内容及其分析
(一)小学语文高段学生课堂参与调查的结果分析
通过对小学语文高段学生课堂参与的调查问卷的回收结果的整理和分析,分别从总体情况、行为参与结果、情感参与结果、认知参与结果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小学语文高段学生课堂参与的现状。
1.对学生基本资料的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第一部分的分析,得到结果如下:回收的问卷中男生占比30.26%,女生占比69.74%;担任班干部的人数占32.89%,不担任班干部的为67.11%;平时成绩优秀的有23.68%,良好的有60.53%,合格的有15.71%。
2.小学语文高段学生课堂参与调查结果总体情况
通过对回收问卷第二部分问题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如表1所示:
表 1小学语文高段学生课堂参与调查总体情况
参与维度 | 总是这样 | 经常这样 | 有时这样 | 偶尔这样 | 从不这样 |
行为参与 | 31.05% | 38.42% | 19.47% | 8.68% | 2.37% |
情感参与 | 38.42% | 30.53% | 16.32% | 10.53% | 4.21% |
认知参与 | 17.65% | 37.58% | 25.83% | 15.35% | 3.4% |
注:百分比计算保留两位小数,采用四舍五入法。
由表1可知,在小学阶段,高年级学生课堂参与总体情况比较乐观,但是还是未达到所有人都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所占百分比来看,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的学生较多,而认知参与的人数较少。其中,缺乏行为参与的学生占比最少;情感上不参与课堂教学的人占比在三者中最多,可见,情感参与在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是短板,需要加强重视;从参与课堂上看,总是在认知上参与课堂的人是最少的,反映了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缺少对学生的及时引导或者课堂缺乏创造性,没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学语文高段学生课堂行为参与调查结果
为了解分析小学语文高段学生课堂中行为上参与的现状,对调查问卷中1~10题的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如表2所示
表 2小学语文高段学生课堂行为参与调查结果
行为参与 | 总是这样(%) | 经常这样(%) | 有时这样(%) | 偶尔这样(%) | 从不这样(%) |
1.我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 30.26 | 42.11 | 21.05 | 5.26 | 1.32 |
2.我会聚精会神地注视老师的讲课。 | 42.11 | 44.74 | 11.84 | 0 | 1.32 |
3.我会主动认真和耐心地倾听老师讲解内容。 | 42.11 | 46.05 | 7.89 | 2.63 | 1.32 |
4.我会记录教师讲解知识点和自己的疑问点。 | 31.58 | 35.53 | 22.37 | 9.21 | 1.32 |
5.我会主动向老师提出没有理解的问题或者质疑点。 | 21.05 | 27.63 | 30.26 | 21.05 | 0 |
6.课堂学习中我能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和同学积极讨论。 | 27.63 | 39.47 | 21.05 | 10.53 | 1.32 |
7.对于老师的提问主动进行回答。 | 22.37 | 42.11 | 22.37 | 7.89 | 5.26 |
8.为了巩固新知识,我会进行习题示范,做练习。 | 21.05 | 47.37 | 18.42 | 11.84 | 1.32 |
9.针对课堂学习问题,我会与老师进行积极交流。 | 18.42 | 30.26 | 32.89 | 13.16 | 5.26 |
10.我在课堂学习中不想听课,不主动参与课堂,自己玩自己的。 | 5.26 | 5.26 | 6.58 | 28.95 | 53.95 |
在表2中,涉及行为参与的问题一共十个,将这些问题人为地分为耳的参与、手的参与、脑的参与三类。在耳的参与上,十分之九的学生可以做到长时间参与课堂;在手的参与方面,接近68%的学生能够保持长时间地参与课堂;在脑的参与上,49%左右的学生能做到经常性参与课堂,不断进行思考,主体意识比较强。但是三组数据对比下来,可以看出,现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仍然存在小学生主体意识不强,老师引导不到位,忽视对学生自我学习,自主思考的培养。
4.小学语文高段学生课堂情感参与调查结果
通过对调查问卷中11~15问题的总结,得出小学语文高段学生课堂情感参与的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表 3小学语文高段学生课堂情感参与调查结果
情感参与 | 总是这样(%) | 经常这样(%) | 有时这样(%) | 偶尔这样(%) | 从不这样(%) |
11.在课堂学习参与中,老师不够关注我,使我情绪低落。 | 3.95 | 11.84 | 7.89 | 32.89 | 43.42 |
12.对教师的提问,缺乏自信心,感到紧张和焦虑,不敢直视老师眼睛。 | 9.21 | 13.16 | 22.37 | 23.68 | 31.58 |
13.在上课过程中,我情绪愉悦,对教师教授的知识很感兴趣。 | 32.89 | 35.53 | 22.37 | 9.21 | 0 |
14.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后教师不表扬,情绪低落。 | 3.95 | 6.58 | 13.16 | 26.32 | 50 |
15.在课堂上得到老师的夸奖我会很高兴。 | 34.21 | 34.21 | 15.79 | 11.84 | 3.95 |
由表3可知,大部分的学生在受到老师表扬后会开心,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老师批评时,不会产生消极情绪,这是一种良好的心态。但是仍有不少同学由于缺乏自信,不敢直视老师,内心比较自卑与害怕;将近15%的学生会因为老师没有关注到自己而失落,这是不容忽视的现象,反映了在现在小学课堂上存在的现象:一节课上,照顾到所有孩子的可行性不大,这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得到老师关注的期待值很大,情感参与的需求也很大。
在课堂上,老师地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对学生地课堂参与情况产生重要地影响。老师在课堂上可能不会关注到所有地学生,但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会对所有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听课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的教师,他们会有各自的教学行为,有好有差。在小学五年级的一节课上,老师提问一名学生,他站起来后,并没有回答出老师的问题,但是老师并没有让他直接坐下提问另一名学生,而是说“别着急,慢慢来,我们等你。”不一会儿,他说出了自己答案。但是在更多的这种时候,老师会选择前一种方式,这会降低学生的情感期待,降低学生的情感参与。在另一个班级中,有一名学生被周围同学孤立,老师对其也不够关注,在课堂上,即使老师提问,但是她回答问题时,表现为支支吾吾,声音低,弯着腰,一点也不自信。学生的情感是很敏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满足学生的情感期待或者照顾到学生的相应情绪,学生的情感参与会明显降低。
5.小学语文高段学生课堂认知参与调查结果
通过对调查问卷中16~27问题的总结,得出小学语文高段学生课堂认知参与的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
表 4小学语文高段学生课堂情感参与调查结果
认知参与 | 总是这样(%) | 经常这样(%) | 有时这样(%) | 偶尔这样(%) | 从不这样(%) |
16.我能够记住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印象,并复述出来。 | 22.37 | 42.11 | 23.68 | 7.89 | 3.95 |
17.对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方法策略能够模拟仿效。 | 18.42 | 47.37 | 22.37 | 9.21 | 2.63 |
18.我能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和所提的提问进行独立分析。 | 18.42 | 34.21 | 34.21 | 13.16 | 0 |
19.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我能够理解并和老师交流讨论基础上,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 18.42 | 31.58 | 31.58 | 17.11 | 1.32 |
20.我能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 | 14.47 | 34.21 | 25 | 19.74 | 6.58 |
21.我只是单纯的记忆词语、事实、法则、原理等,教师教什么,我就记什么。 | 10.53 | 27.63 | 17.11 | 22.37 | 22.37 |
22.我能够对知识进行描述和举例说明,切实掌握和理解要点。 | 18.42 | 43.42 | 25 | 11.84 | 1.32 |
23.我能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使用课外的知识或例子来领会学习的课程内容。 | 13.16 | 39.47 | 26.32 | 21.05 | 0 |
24.我能够将零散的知识,整合成新的知识。 | 11.84 | 39.47 | 27.63 | 14.47 | 6.58 |
25.我能够分析知识之间的关系,并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 18.42 | 42.11 | 18.42 | 18.42 | 2.63 |
26.我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 | 21.05 | 43.42 | 23.68 | 9.21 | 2.63 |
27.我能够自己对所学知识主动进行评价,并提出质疑和反思。 | 14.47 | 38.16 | 30.26 | 14.47 | 2.63 |
认知参与中的12个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简单的认知参与,就是指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重复以及练习,而第二类是指对课堂所学进行自我建构,用自己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加工。从表3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的简单认知参与所占人数高于复杂的认知参与,反应了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局限于知识传授的现象偏多,比如,概念的识记,新知识的传授,课堂缺少活力和创新力,更多的是教给学生知识,而不是教给学生方法。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是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创新性的教育,更多地培养学生自我建构、自我迁移知识地能力。
曾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讲授《九色鹿》中地人物形象分析时,学生对于王后的评价都是丑恶,自私自利,凶狠等词,原因出奇一致,即因为王后为了自己的美却要杀害九色鹿。学生的固定思维和基于原有学习经验的基础,王后的形象是丑恶的。所以学生没有对王后这一人物形象进行自我分析,都是人云亦云,王后是反派人物,但是追求美是否就应该被贴上像王后一样的标签,又或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样的审美才是更加符合小学生认知的,教师应该怎么教授美。老师并未对这些进行课后的继续讲解,学生也是一味认为王后追求美是邪恶的,这就是在我们现在课堂上学生认知参与的程度低的现象。
与此相反的是,在同样讲解寓言故事的另一位老师,讲解的寓言故事是《狐狸分奶酪》。在我们原有的教育中,狐狸是狡诈的小人形象,但是,在这节课上,老师很善于引导学生自我思考,所以,会有学生在分析狐狸形象时觉得狐狸是聪明的形象。同样的体裁,同样的教学任务,不同的老师的课堂会出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这就是学生认知参与不同的主要表现。学生会针对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已有经验,自己主动地对知识进行重构,提升自己地课堂认知参与。
(二)当前小学语文高段学生课堂参与现状的课堂观察结果
由于外界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次课堂观察主要来源两种,一种为实习期间的课堂实录,一种为网上优质课堂实录视频资源。总计观察15节课堂实录资料,对观察结果汇总如表5和表6所示:
表 5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统计结果
类型 | 有效提问 | 无效提问 | |||||||||||
记忆性问题 | 理解性问题 | 探究性问题 | 创造性问题 | 评价性问题 | 应用性问题 | 表述不清楚 | 简单是非问 | 简单的追问 | 猜测问题 | 无效追问 | 等候时间不当 | ||
频数/次 | 45 | 57 | 39 | 15 | 20 | 15 | 2 | 20 | 15 | 0 | 9 | 11 |
表 6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课堂评价统计结果
类型 | 简单的口头评价(类似于“好”“很棒”) | 发展性的评价 | ||||
发展性评价 | 差异性评价 | 鼓励性评价 | 引导性评价 | 公平性评价 | ||
频数/次 | 68 | 29 | 20 | 57 | 61 | 18 |
由上表的统计可知,教师在课堂上记忆性、理解性、探究性的问题占大多数,应用性问题大概每节课只会涉及一两个,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每次提问后,抽取学生回答人数有限,在公开课上,抽取固定学生的可能性变大。老师在课堂上经常会不自觉地问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习惯上追问“对吗”“是不是这样”“有谁有不同的看法吗”等等一系列无益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问题。尤其是在公开课时,由于等候时间不合理而导致的无效提问会变多。在提出记忆性问题时,全班学生参与性都极高,而这类问题大部分是全班共同作答。当教师提出的是理解性和探究性问题时,只有部分学生能做到有效参与课堂学习,当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在增大时,课堂参与人数逐渐减少,参与学生集中于平时表现良好的学生。
在进行课堂评价时,教师习惯性地说“好”“很棒”“你真聪明”……在用这些简单的话语进行评价后,会马上让学生坐下,学生听到简单的评价语及坐下的指令后,就像卸下重担一般,完成了自己参与课堂的任务。但是在大多数优质课堂中,教师的评价大都是鼓励性评价和引导性评价,这样的评价后,学生会顺着教师的思维继续思考问题并进行作答。在优质课堂《伯牙绝弦》的讲授中,老师以朋友诗句导入课堂,抽到一名小女孩时,出现了这样的对话,老师说:“有没有人说过你是天才?”“没有。”“那么今天,老师告诉你,你就是天才,天才会想出和别人不同的诗句。你能做到吗?”导入以小女孩说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结束。在接下来的课堂中,这名学生更多次地举手,想主动参与课堂。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教师地提问方式以及评价方式与学生地课堂参与情况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良好的提问方式以及评价方式会正向刺激学生参与的欲望。在现在的课堂环境中,教师已经有意识地增加有效提问地的频率,并意识到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评价地重要性,但是,仍然存在无效提问与简单评价的现象需要改善。
二小学语文高段学生课堂参与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环境
1.班级规模过大
根据教育部《关于贯彻xxx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教人[2002]8号)的实施意见,对中小学每班学生的人数做了明确的规定,小学40至50人,中学45至50人。但是随着国人对教育水平的重视,父母对教育投资的增大,越来越多的父母会选择教育质量较高的学校,一些教育水平较高的学校成为了热门,到现在,一些家长宁肯多花钱送孩子去比较好的双语私立小学,或者购买学区房,让孩子能够进入比较好的公办小学,所以趋之若鹜的现象导致小学在师资力量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时,学校会选择扩大班级规模。在我实习的一所公办小学,班级人数有的高达60人。在班级规模增大的同时,教师课堂管理的能力是有限的,上课时间也是有限的,所以就会导致注意盲区,不在老师注意范围的学生更容易上课走神,减少课堂参与。
2.座位的安排不合理
我国小学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在班级中,学生的座位是按照行列来安排的,老师一般只能注意到中间地带和前几排的学生,在教室角落中的学生,常常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因此,当他们发现自己不参与课堂时老师也没有发现,下次就会更加胆大妄为。尽管老师会选择让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坐在讲桌旁,但是,也没有办法让所有不积极参与课堂的学生都坐到自己身边。
(二)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难度的加大
五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的过渡,他们正在从具体想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教材的安排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顺序,教学内容相对于低年级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学生学起来吃力,他们花在思考上的时间更多,老师提出的问题也不再是可以直接回答的简单问题,畏难情绪的产生也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调查过程中,仍有9.21%的学生在面对老师提问时,缺乏自信心,不敢直视老师眼睛。
2.教学节奏变快
前面我们提到教学内容难度加大,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的教学任务是有时间规划的,老师不会因为学生课堂参与的情况而改变自己的教学进度,所以,在一节课中,教学节奏相对于低年级变快,一二年级一节课所需要学懂的课文简短,文章内容简单易懂,大多数是记叙文、故事、寓言神话等对学生有很大吸引力的文章,但是,五六年级对于文章的学习是需要仔细分析的,除此之外,他们学习的体裁也增加有散文、说明文,比如一年级的故事《棉花姑娘》和六年级的散文《匆匆》,教学难度明显加大。但是,一节课 40分钟的时长不会变,老师在一节课中,知识输出的密度远远高于低年级教学,所以,或导致有些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慢慢下来,他们也会降低参与次数,变成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一)教师行为
1.教师提问学生的行为倾向不公平
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是参差不齐的,学习状况也是五花八门,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无法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因此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更愿意让成绩优秀、平时表现良好的学生来参与到回答问题的环节,而且,教师每次提问后,举手的学生很多,但是时间或者进度只允许两三名学生回答问题,因此教师提问学生的倾向会更加明显,有的人可能已经回答过三四次,而有的人一次机会也没有。在一节语文公开课上,有一个小男生一直举手,参与的主动性很高,但是直到下课老师都没有让他回答过一个问题,下课后,我问他,为什么你一直坚持举手,学生说,我昨天很认真地预习了课文,但是老师就是不提问我,我后来都不想举手了,但是,我如果不举手,老师就更看不到我了。教师在平时上课中对于好学生地印象是深刻地,但是偶尔也会问道平时不积极表现地学生,但是在公开课上,教师更愿意倾向于不出意料的学生。这样看似很正常的行为,却会不断消磨更多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教师提问行为的不合理
根据课堂观察的结果显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无效提问的行为不在少数,大体上三类无效提问占多数,分别是简单的是非问题、简单的追问以及提问后等候时间不合理。在我们微格教学技能的训练过程中,曾经把提问技能单独训练,可见,教师的提问对于课堂教学额重要性。在一节课中,导入环节结束后,有些老师会说“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好吗?”其实,“好吗”是不需要问的,因为在高年级,学生已经有足够的意识去明白,教师的导入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理解这节课地内容,所以,不妨直接说“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简单地是非问和追问对于学生来说是固定的答案,大部分时候为全班共同回答,这样不可以算作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和他们不同的是提问后等候时间不合理,在微格教学技能训练过程中,老师要求我们提问后必须空两三秒时间留空白,意味着我们明白在提问后应该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平常地教学中,这种行为出现的频率较少,在公开课上,这种行为出现的次数较多,可能由于公开课对于老师的压力,或者任务节奏比较紧凑,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更大。
3.教师评价行为的不合理
根据对教师评价行为的观察统计,教师的评价行为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简单的口头评价,在高年级,几乎不会再使用物质性的奖励作为评价。在高年级里,最多见的评价是口头评价和小组加分的形式。在课堂评价中,教师的评价大都是口头形式,这种口头评价分为简单的评价和发展性的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得知,老师使用频率最高的口头评价是“好”“很好”“你真棒”“你真聪明”……,这些简单的评价语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高年级紧张的课堂节奏还会使得这样的评价更加频繁,有时甚至出现无评价的情况,学生的情感期待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减少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二)学生行为
1.参与课堂的形式单一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主要由教师提问与学生作答构成,而这也成为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要方式。笔者在听公开课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共性,就是教师会把自己这节课的任务全部呈现在课件上,任务一、任务二等等。同时每个任务下都是有相应的问题。笔者在听讲《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时候,教师的课件上呈现内容如下:
任务一:精读课文第一、二、七自然段,体会天游峰的高险。
再读读,看看哪些地方特别能让你感受到天游峰的特点?武夷山的天游峰是那么险峻,你能读出这种险势来吗?天游峰的景色美丽吗?课文中作者对天游峰的描写十分精彩,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天游峰,看看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用几个字概括出天游峰给你的印象)任务二:精读其余部分,感悟扫路人的性格特点。
看看课文哪几句话写扫路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在一片静寂中,我隐约听见‘哗——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 你体会到了老人的什么特点?“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从以上句子中你体会到了老人的什么特点?……
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吗?任务的呈现本意是为了让学生清楚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但是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教师作适当讲解后抽取学生回答或者小组进行展示,整节课好不热闹,看起来个人参与、小组合作的形式都用上了,但是略显嘈杂,一节课都是以简单的“你问我答”的形式开展,学生到后半节课就呈现出松垮的精神状态,单一化的提问使得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降低,达不到一节课的教学目的。
2.学生课堂参与意识不足
在笔者听课过程中,观察到有些学生会一直举手,希望老师能够提问自己,这当然是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表现。但是,这类学生往往回答问题停留在浅层面上的思考,或者在老师提问后马上举手,答非所问,或者他们往往不认真听别的同学的答案,有时站起来回答问题还会是简单的重复缺乏举一反三、深度思考的能力。听说读写都是很好的课堂参与方式,在这类学生看来,只有积极回答问题才是积极参与课堂,而忽视了其他参与形式的重要性。
六、小学语文高段学生课堂参与的提升策略
(一)教学环境合理化
当前教学环境中最难改变的就是班级规模,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班级人数不能超过规定,但是这是比较难的。所以在教学环境中,我们应该集中注意力改变的是在确定的班级规模下,如何改变教学环境,我们能做的是改变不合理的座位排列。
合理的座位排列不仅有利于班级的管理,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座位的排列还体现了一个班级的班风。在现在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作为排列形式。比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座位的排列,一般小学以4至5个人为一组,小组成员的桌子合并在一起,既方便了小组成员的交流讨论,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进行班级管理,这样的模式,让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到小组中,通过小组合作参与课堂教学。小学中,由于小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这一措施实施起来有点难度。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注意座位的流动性,横向流动、纵向流动或者同桌交换位置,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坐到教室的中间位置或者显眼的地方,以便获得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同时,座位的排列要注意公平,不以学生的成绩为衡量标准。座位排列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以偏概全。
(二)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教学内容难度的加大是不可逆的,但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为什么会在不同教师的课堂上呈现不一样的效果,这就是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导入教学
小学生的心理认知还不成熟,他们更喜欢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在课前导入时,可以采用直观性较强的导入方式,例如:图片导入、视频导入、情景故事导入等等,这些导入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融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将他们合理运用到教学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在放松自由民主的课堂上,课堂参与会明显提高。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现在教学主要采取的学习方式,小组利用好,不仅有益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还会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在我实习的逸夫小学,小组学习展示一直是一大特色,小组模式运用好的班级,在课堂上,教师抛出问题需要小组讨论并在全班进行交流时,学生都是昂首挺胸,看上去就十分自信,他们声音洪亮,在小组展示结束后,还会像老师一样问全班同学“你们同意我们小组的说法吗?如果不同意请举手。XXX同学,请你说出你的观点。”这些使课堂顺利进行的串词,学生说起来也是得心应手,一次次的锻炼之后,学生会更深刻地体会到,自己原来也可以做课堂地主人,增强学生地自信心和参与课堂地勇气。
这样地方式,不仅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增加认知参与,还会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总结,全面提高学生地课堂参与水平。通过小组合作地方式提高课堂参与要注意到:小组不能成为摆设;教师要从一开始地慢慢引导到后来慢慢放手;允许学生有多样化地答案;在出现问题时,只可进行适当指导。
(三)教师行为
1.加大对教师的职前培训,增强教师地专业化水平
教师在入职前,应该经过系统化、专业化地学习,使教师向专业化教师地方向发展。教师应该在入职时就意识到,学生时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地主导,区分好主体和主导的关系,切不可争抢学生的角色,教师的权威也不是由课堂操控的程度决定的。教师必须掌握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以及评价观。
2.增加形成性评价,使得评价方式多样化
布鲁姆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将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综合使用多种评价方式,注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中,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的确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改进、完善教学过程。和其他两种评价相比,形成性评价重视评价过程,更加体现民主和人文精神。
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对于听到形成性评价的期待是很高的。在听讲《恐龙》一课时,由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梁龙的身体有多长,在朗读前,教师先进行相应的讲解,第一名学生朗读后,教师的评价语是“同学们,你们觉得她读的好不好?”学生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这时老师说道,“我觉得呀,听你读起来,老师只觉得梁龙才二十几米长,课本上有两百多米呢。你知道怎么读了吗?”在老师的评价后,学生的朗读有了明显的进步。沈玉顺在《课堂评价》一书中写道,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要将课堂评价看做是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本书中,还对课堂评价的设计做了详细的介绍:第一,确定评价目的——为什么要评价,评价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二,确定课堂评价的准则——评价什么;第三,建立课堂评价的标准——以什么为依据进行评价;第四,收集、分析课堂评价信息——怎样评价学生的学习。[21]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多进行鼓励性、引导性的评价,注意评价要公平,尊重学生差异,关注学生发展。
3.优化班级管理模式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小学语文课堂上,课堂参与积极的同学中班干部和小组组长占大多数,这种现象很普遍,了解得知,教师在管理班级时,会重用班长和小组长,早读午读时领读的人永远时那么几个,在学生看来,班干部和小组长是被特殊对待的群体,他们往往拥有管理班级的权利,班干部和小组长自然在教师需要学生参与时勇于表现自己。
这样的现象就提醒所有教师在管理班级时,取消班干部长期不变的规定,采用班干部轮流制,给每一名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体会到主人翁的感觉,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所有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在班级管理中改变坏的学习习惯,融入班级,融入课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创设和谐民主、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22]伴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和国外教育的不断交流融合,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教师不再是以前“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角色,教师正在变得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融入学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前提。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权威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以一种更加宽容、民主、理解的方式和学生做朋友。和谐的师生关系下,教师的课堂也是自由民主、轻松活泼的,学生在这样放松的环境下,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会不断提高,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七、结论
本研究以“小学语文高段学生课堂参与的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为题,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对这一课题展开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小学语文高段学生课堂参与存在的问题:班级规模过大;座位的安排不合理;教学内容难度的加大;教学节奏变快;教师提问学生的行为倾向不公平;教师提问行为的不合理;教师评价行为的不合理;参与课堂的形式单一;学生课堂参与意识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教学环境合理化;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导入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大对教师的职前培训,增强教师地专业化水平;增加形成性评价,使得评价方式多样化;优化班级管理模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本研究的问卷和观察样表都是在参考硕士论文的基础上编制的,在实际编制的过程中,对问卷中有些地方进行改动。实际发放过程中,由于实际情况的限制,并未真正与问卷填写者有深入的了解,网络方式发放收集问卷有很多限制。其二,观察法本应该深入小学课堂进行观察,但是现阶段无法实现,所以采用网络优质课堂以及实习期间的课堂实录为依据,并未做到全面细致。
笔者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会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同时结合小学的实际情况,改进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以达到真正提高小学语文高段学生课堂参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恽广岚.国内课堂参与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浙江教育科学,2005(05):3-6.
[2]王娜. 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参与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7.
[3]周虹莉. 小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8.
[4]雷锡琦.浅谈语文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类型[J].文学教育(下),2019(12):190.
[5]冼欢明.农村小学高年级数学课沉默的合理应对[J].课程教育研究,2018(40):142-143.
[6]郭佩英.论平时成绩管理激励策略对课堂参与行为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06(30):128-130.
[7]曾琦.小学生课堂参与的类型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02):41-44+49.
[8]王晶.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现状及有效实施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 2018
[9]奚玲玲. 小学对话教学的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10]郭玲芝. 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自主学习问题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
[11]路秀美.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互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12]张越. 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13]陈宝花.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2016.
[14]陈奕桦,付倩兰.教学方法对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影响的实证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7,26(4):80-86.
[15]刘芳.基于小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2(27):68-69. 小学生课堂参与的年龄差异
[16]曾琦.学生课堂参与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对学生主体参与观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08):42-45.
[17]白振华.浅谈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有效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29):56-58.
[18]张孔义. 语文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10.教师反馈与引导的观察与诊断
[19]薛美英.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堂参与度的有效途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2):112.
[20]龚健辉.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护与培养[J].商情,2012(29):54-54,75.
[21]沈玉顺..课堂评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4-26.
[22]阳禄清.论学生的参与状态[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2.
[23]安艳琴. 交往理性视域下小学高年级师生课堂话语互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9.
[24]王华英,罗仁生.在课堂教学中无效提问行为的表现及策略[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6):72.
[25]石兴慧. 小学高段教师课堂评价行为研究[D].宁夏师范学院,2018.
[26]王茹.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师生对话现状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27]王琛.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9):173-174.
[28]郜娟.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参与问题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以吉林省长春市G学校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02):219-220+227.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of Primary Chinese Classes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Abstract:Class teaching activities are the effective resul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During my first contact with Chinese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I found that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senior elementary school,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s far lower than that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grade students. This is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teachers’ teaching and students’ learning. The lower participation will even affect teaching efficiency.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point. It researches the low level and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 in senior elementary school, and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enthusiasm of the senior elementary school’s students in class.Through reading the literature and using questionnaire and observation, I will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the senior elementary school, to prepare for the improvement strategy.
Through research, I have found som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in primary schools, and put forward specific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of senior elementary school.
Keywords: Chines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ion, Evaluation,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participation
致谢
转眼间,大四的生活已经过去一半,大学学校生活已经接近了尾声,在这四年里,我遇到了很多优秀的老师,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我深表谢意。在论文开始确定课题,老师就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我将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后,老师给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帮助我确定研究课题。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老师针对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以及 参考文献等方面,给予我充分的指导,在老师的帮助下,我顺利完成了开题报告以及论文的编写。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观察量表的过程中,老师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为我完成此次调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此,我由衷地表示感谢。同时,在老师身上,我也看到了不断钻研、精益求精的研究精神,反思自己,我深知自己在科研精神和论文写作方面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6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