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探究

以义务教育阶段部编本语文教材为基础,探究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古典诗词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遵循新课标要求的古典诗词审美教育设想,并且探讨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古典诗词进行审美教育的现实意义。分别从新课标下古典诗词审美教育的现状、古典诗词审美

  引言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绵延千年,至今仍散发着独属于它的美的魅力。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语文教学尤其是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面临着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而且要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通过语文课堂上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古典诗词可以说是义务教育阶段审美教育的最佳载体,但是实际上古典诗词的审美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重重压力之下,古典诗词的教学便成了枯燥的背诵全文。古典诗词含蓄隽永的语言,工整优美的形式,和谐动人的韵律和深沉炽热的感情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荡然无存。但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形式和内容方面都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美学特征,是义务教育阶段审美教育极为肥沃的土壤。本文以义务教育阶段部编本语文教材为例,对新课标下义务教育阶段古典诗词审美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教学设想。

  一、新课标下古典诗词审美教育现状分析

  (一)新课标下部编本教材古典诗词选编概况

  新课标制定以后,与之相应的语文教材相继出现,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沪教版以及2016年问世的部编本教材等十余种语文教材,各有偏重,各有优势。从2017年以来,全国中小学生统一使用部编本教材,相较于其他版本的教材,部编本教材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更为注重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作用,更为重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义务教育阶段部编本语文教材中共有144篇古典诗词,其中小学阶段部编本语文教材中有古典诗词59篇,初中阶段部编本语文教材中选入了85篇古典诗词。小学阶段每册教材选入古诗词3至7篇不等,选入教材的每篇古诗词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59篇古诗词以简单易懂和朗朗上口为主要特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欣赏到古典诗词的美。初中阶段每册教材均选入十余篇古典诗词,除了安排在单元中的古典诗词选文以外,教材中还设置了“课外古诗词诵读”环节,每个“课外古诗词诵读”环节均有4篇古典诗词选文,初中阶段的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选文数量大大增加。初中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以及审美欣赏能力相较于小学阶段都有了极大地提升,因此,初中阶段的古典诗词选文大多兼具情感和哲理两大审美特征。此外,初中阶段的古典诗词选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选文中有较多的审美元素,相较于小学阶段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选文,初中阶段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选文更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更加适合教师进行审美教育。

  (二)新课标下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现状

  通过在校期间4个学期的教育见习实践发现,虽然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是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绝佳的材料,但是,由于古典诗词在中高考试卷中占比比较小等原因,导致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不太重视,古典诗词审美教育所占的教学时间相对语文学习中的其他部分比较少。因此,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目前还存在着很大的缺口。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学段教学目标。因而,古典诗词的审美教学应该是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初中阶段的教学重点。但是由于古典诗词本身具有内容繁杂、体式众多等特点,以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现代文教学和写作教学也占用了大量的教学精力和时间,加上古典诗词在中高考中分值占比较低等多种原因,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实际上一直开展得比较困难。
  研究2015年至2019年五年的江苏省中高考试卷发现,中考语文试卷满分150分,古典诗词只占16分,其中有10分是古典诗词默写,而有关古典诗词分析鉴赏的内容占6分;高考语文试卷满分160分,古典诗词只占19分,其中有8分是古典诗词默写,古典诗词分析鉴赏占11分。尽管在中高考试卷中都有古典诗词分析鉴赏方面的内容,但是,仅仅停留在对古典诗词进行简单的分析鉴赏的程度上,没有上升到审美的层面。在中高考的重压之下,教师把古典诗词教学的关注点集中在背诵默写和诗词鉴赏方面,而忽视了培养学生体会古典诗词中的审美内核。在当前应试教育的模式之下,语文教师致力于总结出一套解答诗词鉴赏类题目的模板,让学生在考场上面对不熟悉的诗人和诗词的时候能够言之有物,从而拿到分数。因而,在平时的课堂上鉴赏古典诗词的时候,学生就像在考场上答题一样,先初读诗词,了解诗人以及时代背景,然后学生尝试作答,最后老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评价,并整理学生的解答,得到一个“完美”的、符合诗词鉴赏套路的答案,在老师整理答案的过程中,多数老师会让学生记下一些答题“术语”,例如: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在唯分至上的应试教育体制下,部分老师认为,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中蕴含的美,不如让学生多记一点古典诗词鉴赏的套路术语;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美的能力,不如多总结一些古典诗词鉴赏题的套路公示,从而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这样割裂式的古典诗词教学方法,让学生完全感受不到古典诗词所蕴含的美。
  而另一方面虽然有部分学生对古典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背诵、理解鉴赏诗句和主题思想的程度上,但却很少有时间、有能力对古典诗词进行审美方面的探究。在中高考的重压之下,学生的课业负担十分繁重,加之学生又缺乏教师的专业性指导,古典诗词相较于现代文又晦涩难懂,因此就算部分学生对古典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也没有时间、没有能力欣赏古典诗词中蕴含的美。而大部分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目的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一个好成绩,学生学习以老师讲解和记录解题套路为主,没有主动探究赏析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美的意识。

  (三)新课标下古典诗词教学问题分析

  通过对学校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的观察发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古典诗词的教学存在审美教育缺位的问题,究其原因,发现古典诗词审美教育缺失的问题有着共性原因。
  第一,虽然目前的语文教师绝大部分都具备审美教学理念,但是在盐城市等经济不是十分发达的地区,部分语文教师在古典诗词教学时存在没有奉行审美教学理念的现象。古典诗词本是学校审美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最好的载体,但是通过观察发现有部分语文老师存在虽具备审美教学理念,但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实践审美教学理念的现象,反映在古典诗词教育中体现为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积极性不高,在古典诗词的教学目标的设立中审美教学目标设立不合理。在中高考的压力之下,教师将古典诗词的教学重点放在答题技巧的训练上,而非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上。教学重点的偏离,导致教师忽视了挖掘古典诗词所蕴含的审美因素,古典诗词审美因素的剥离让教师在教的时候感受不到美,学生学的时候领略不到美,教师教的乏味,学生学的也乏味。
  第二,在既具备审美教学理念,又实践了审美教学理念的语文老师中,少部分老师存在审美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教育要求,而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以考试成绩为重要考核依据的现行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限制了语文审美教学,部分老师对学生进行古典诗词审美教学时,将古典诗词的审美教学和古典诗词的语言赏析划上等号。在进行审美教学时,对古典诗词进行逐字翻译,赏析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语言美和韵律美,要求学生进行古典诗词的背诵,单纯的背诵与翻译割裂了审美与古典诗词的关系,破坏了古典诗词原本所具有的意境美、画面美和人格美等审美因素。由于教师的审美教学手法比较单一,导致古典诗词的教学缺乏审美趣味,学生丧失了对古典诗词的审美兴趣,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无法得到提升。
  第三,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部分语文教师本身的审美素养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发展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前提是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审美素养。教师是所有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审美素质直接影响审美教育的有效性。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加强审美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审美素质。教师要做好古典诗词的审美教学活动,必须在平时注意积累,包括对诗词种类、诗人时代、对仗押韵等古典诗词常识的积累,更为重要的是,要注重审美知识的积累,这是教师做好古典诗词审美教学活动的首要条件。而有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坚守考什么教什么的教学信条,不是十分注重古典诗词和相关审美常识的积累,教师本身的审美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本身的古典诗词的审美教学体系并未建成,在进行古典诗词教学时,也就不注重审美知识的传递,不利于古典诗词的审美教学的有效进行。
  除此之外,义务教育阶段古典诗词审美教育缺位的原因还需要在学生身上寻找,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也是古典诗词审美教育缺位的重要因素。
  第一,部分学生缺乏对古典诗词审美鉴赏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对古典诗词审美鉴赏的兴趣,必然影响古典诗词审美教学的效果。泰半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原因是考试需要,而非对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美的兴趣和向往。网络时代碎片化的信息、快餐文化充斥着学生的视野,语言精练、情感隐晦的古典诗词越发的被遗忘。古典诗词本身的难度,加上部分学生对古典诗词审美鉴赏兴趣的缺乏,义务教育阶段古典诗词的审美教学开展的效果十分不理想。
  第二,部分学生缺乏古典诗词审美鉴赏的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审美素养的形成必须依靠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经济不是十分发达的地区,部分教师不重视审美教育,这就导致学生缺乏进行古典诗词审美必备的审美鉴赏能力。缺乏审美鉴赏能力,在学习古典诗词时便会陷入不知所云的迷局。在以考试为最终学习目标的驱动下,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背诵默写和掌握答题模板上。在学习时,习惯了依赖教辅用书,在进行新的古典诗词的学习时,习惯性地去参考书中寻找分析,长此以往,导致这部分同学缺乏思维训练,对美的感知度不足。在这种以考试为学习驱动的学习模式,是不利于学生自身审美能力的培养的。
  这部分缺乏对古典诗词进行审美鉴赏兴趣以及缺乏审美鉴赏能力的学生,陷入了因不会而不学,又因不学而不会的恶性循环中。古典诗词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挖掘古典诗词所蕴含的美,培养学生去感受古典诗词中的美。
  当然,自2001年新课程标准正式下发以来的十九年里,绝大部分语文教师的古典诗词的审美教学理念都在逐步丰富中、审美教学水平在逐步提升中。绝大部分语文教师在古典诗词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首先进行古典诗词的范读或者让学生聆听相关的朗读音视频,让学生在接触一首古典诗词的第一时间就感受到这首诗词中所蕴含的韵律美,在深入感受了诗词的韵律美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语言进行品析,进一步体悟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语言美,大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品析语言的同时,会顺带着提取、整合诗词中的意象,让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将意象串联成画面,在画面中体悟诗词的意境,学生在体悟古典诗词语言美的同时,感受古典诗词所蕴含的画面美和意境美。在学生对古典诗词有了初步的理解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古典诗词所蕴含的情感进行分析,在分析诗词情感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尝试对诗人进行分析,感悟体现在诗词中的诗人的人格情志,学生在理解了古典诗词的基础上,体验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情志美。
  在课程改革以来的19年里,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初步培养起了对古典诗词的审美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部分学生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也有了提升。很多学生对古典诗词十分感兴趣,在看见一首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古典诗词时,会下意识地对古典诗词中的语言、情感等进行分析,在教师教学之前,便能初步感知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语言美、情感美等美学因素。有部分同学甚至能在古典诗词写作背景和诗人创作背景等补充材料的帮助下,能尝试分析出古典诗词中所体现出来的诗人的人格情志,初步体验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情志美。
新课标下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探究

  二、新课标下古典诗词审美教育的教学设想

  (一)反复吟诵,感知语言美

  要提高古典诗词审美教学的效率必须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跨越漫长的历史长河,真正走进古典诗词中去,感受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美。帮助学生创设审美情境,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审美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吟诵是感知古典诗词的美的最好的方式,也是帮助学生营造古典诗词审美情境最好的方式,吟诵能够帮助学生唤起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感知。要学生掌握古典诗词吟诵的能力,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吟诵古典诗词的技巧和知识。只有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去吟诵古典诗词,在吟诵的过程中感知古典诗词的美。大部分教师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吟诵相关知识的学习,这也是他们在进行古典诗词教学时选择播放音频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而非亲身示范诵读古典诗词的原因。教师在古典诗词教学时进行示范诵读能够将诵读音频中的一维感受转变为多维体验,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古典诗词的审美情境。在吟诵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音调、节奏、情感三者的关系,在声情并茂的吟诵中,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让学生在吟诵的氛围中,感知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感受古典诗词所特有的美。
  在《马凡美老师古诗吟诵教学设计与实录辑录》的《古诗中的儿童形象》一课中,马凡美老师通过指导学生诵读《短歌行》、《橘颂》和《春江花月夜》三首古体诗,让学生掌握吟诵古体诗歌的方法,通过反复吟诵《寻隐者不遇》,让学生自主探究这首五言古体诗的意思。除了反复吟诵,马凡美老师在讲授这节课时,师生共同分角色诵读《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歌,让学生对诗中“童子”的形象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除了《寻隐者不遇》中的“童子”以外,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儿童形象还有很多,马凡美老师先是让学生吟诵复习之前学过的有儿童的诗歌《宿新市徐公店》和《池上》两首近体诗,帮助学生回想起近体诗的吟诵规则,然后让学生运用近体诗的吟诵规则自己学习《舟过仁安》和《小儿垂钓》两首近体诗。在马凡美老师在教授《古体诗中的儿童形象》一课时,通过和学生一起反复诵读,让学生在吟诵诗歌的过程中便能总结出诗歌中的儿童形象。学生通过吟诵,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诗歌的吟诵规则,能自主进行诗歌审美,感知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感受古典诗词所特有的美。
  叶圣陶先生曾说:“吟诵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他让你对所学的东西进行亲切的体会。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王曼宁:《叶嘉莹诗词教法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版,第12页]]。”吟诵是学习古典诗词最好的方式,教师在进行吟诵示范教学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古典诗词的吟诵,让学生能够亲身感知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语言美。吟诵古典诗词的绝妙之处,不仅在于通过吟诵,让学生通过体验由古典诗词本身的语言、文字、节奏和韵律的变化,带来的声音上的轻重缓急、辗转悠扬和语调上的阴阳顿挫的变化,让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语言美和韵律美有了真切的感受,而且在于吟诵古典诗词的过程中,通过古典诗词本身去感受诗人附着在诗词中的人生经历,追寻诗人的生活轨迹,融进诗人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直观地体悟到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美,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致。

  (二)整合意象,体验意境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黄霖:《文心雕龙汇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页]]。”意象是古典诗词中的点睛之笔。意象的组合,恰恰构成了古典诗词里的审美空间,脱离了意象,便无法准确体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也很难营造审美体验氛围。因此,在学生对古典诗词有了初步感知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抓住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将诗词中的意象整理、串联、组合起来,在脑海中形成诗词所描绘的画面,由意象入手,去整体感知诗词的意境,从而诱发和开拓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空间。
  在不同的古典诗词中,同一意象可能会表达不同的意义和情感。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时注意做好意象的整理归纳工作,联系诗词整体所要表达的情感,来判断此意象在这首诗词中的作用和抒发的情感。
  一首诗词中的所有的意象提取出来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意象串联整合起来,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将诗词中描绘的场景和表达的情感融和一体,体验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在带领学生体验古典诗词意境美的过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如视频、音乐、动画等来营造意境,帮助学生快速准确进入到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之中,体验诗词的意境美。
  学生在对意象和意境的整合感知中,要做到融会贯通。看见“月”这个意象,除了要想到李白在《静夜思》中通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出来的游子思乡之情,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间悲欢离合;还要能联想起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雄浑苍茫。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这首古典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透过诗词所选用的意象,学生便能准确深入地感知诗词所蕴含的情感态度,才能体会到古典诗词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才能震撼于古典诗词中所蕴藏的精神力量。
  通过吟诵,学生可以体验古典诗词的语言和韵律之美,通过感受古典诗词中极富韵律感的语言,整合古典诗词中所出现的意象,构造出古典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古典诗词中独特的意境美。在吟诵古典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古典诗词的审美体验,通过细读诗词,体会到不同的意象选择和搭配所构造出的不同的意境的魅力,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人生体验和诗词所处的时代环境,感受诗人创作时的真实心境,帮助学生深刻领会诗词的内涵。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时,要学会以一反三,不仅要能领会这首诗的内涵,也要能够领会相似诗词的内涵,让学生在学习领会古典诗词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古典诗词的独特的审美魅力。

  (三)融入意境,领会情志美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往往景中含情,写景是为了抒情言志,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蕴藏着的丰富的情感是古典诗词所具有的美学因素之一,是义务教育阶段进行古典诗词审美教学的重要一环。先秦时期的古籍《尚书·尧典》中就提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主张;而两汉时期的《毛诗序》第一次将“情”与“志”联系起来,提出了“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的观点,此后有关“诗言志”、“诗缘情而绮靡”的诗论便在历朝历代中不断发展起来。
  中国古典诗词中饱含着诗人丰沛的情感,无论是什么题材的诗词,始终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文学表达,部编版语文教材所选入的古典诗词都是值得学生细细品读,认真赏析,反复回味的经典之作。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和意境美有了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引领学生透过诗词营造出来的意境来感受诗人赋予诗词之中的情感志向。
  部编本语文教材所选的古典诗词所蕴含的情感类型十分丰富,有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通过“佳节、茱萸”所透露出的异乡游子思乡之情;有曹操《观沧海》中借助“日月、星汉”所表现出来的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有王昌龄《出塞》中通过对“飞将”的怀念,表达的对起任良将、人民生活安稳的希冀;有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对田园风光的赞美和淳朴农民的钦佩;有卢纶《塞下曲》中“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士兵英勇杀敌的赞颂;有陆游《示儿》中通过临死之前仍然眷恋着祖国的国土来表达诗人对祖国执着、深沉的爱国激情;有晏殊《浣溪沙》中通过对去年“天气旧亭台”的回忆、对“落花”的无可奈何等所抒发的物是人非、孤独寂寞的感慨……古典诗词中丰富的情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教育的绝佳的材料。
  通过对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进行分析,让学生通过古典诗词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领会古典诗词的情志美,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关于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的教学目标。义务教育阶段部编本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古典诗词,都是蕴含着诗人浓厚情感的佳作,蕴藏在古典诗词背后的诗人情感是永恒的,通过对诗人倾注在古典诗词中的情感的赏析,加深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情感体验。在赏析古典诗词的同时,学生也在受着中华传统文明的滋养,加深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和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审美态度。

  三、新课标下古典诗词审美教育探究的现实意义

  (一)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活力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古典诗词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审美因素,通过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充分了解蕴藏在古典诗词中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情志美等审美因素,相较于目前学校中比较普遍的古典诗词教学方法而言,审美教学让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样,借助于多样丰富的审美因素和教学媒体,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一改以往的枯燥无味,变得丰富多彩,集中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进而提升了古典诗词的课堂活力。
  对古典诗词进行审美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吟诵古典诗词、提取和整理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整合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融入意境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对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情志美等古典诗词审美教学中的专业术语有了更为真切、深刻的体验和理解。古典诗词审美教学过程中的多种教学手段,让古典诗词这种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文学文本,又一次散发了它的生命活力。教师以古典诗词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效帮助教师从多个层面展开古典诗词的教学,深化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从而使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富有活力。

  (二)体悟审美乐趣,传承民族文化

  古典诗词审美教学的顺利开展,便于学生掌握对古典诗词进行审美探究的能力和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激发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使他们能够进一步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之所在。学生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人。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带领、帮助学生深挖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情志美等审美因素,让学生能够深入体悟到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乐趣和文化,能够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便开始接受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发掘到学习古典诗词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索中国古典诗词所蕴含的美的意识,便于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古典诗词所蕴含的美的能力。
  在义务教育阶段顺利开展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除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进行审美分析的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审美能力外,还可以借助古典诗词这个载体,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古典诗词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去探讨古典诗词中所蕴藏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接受审美熏陶,促进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部编本语文教材所选编的古典诗词呈现理解难度递升、诗词情感逐渐丰富等趋势,义务教育阶段开展古典诗词的审美教学,让学生能够从学习古典诗词的开端便接受审美教育的熏陶,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古典诗词本身创作的时代背景、诗人的人生经验以及诗人的情感体验等不同,构成了诗风各异、时代特征明显、诗人风格鲜明的古典诗词,加上诗词本身的语言精美、意境深邃,更为古典诗词增添了不少的美学魅力。教师在进行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进行古典诗词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和情志美的学习,逐步深入学习。纵向对比来看,部编本语文教材所选编的古典诗词难度由易到难;横向对比来看,每一首古典诗词的审美教学进程同样是由浅入深。不论是纵向对比还是横向对比,逐步递进的古典诗词审美教学,让学生能够一步一步地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古典诗词的审美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有关古典诗词的美学术语,对这些专业术语不至于一知半解,只能在考试中机械地套专业术语,进行模板式的答题。审美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审美能力的逐步提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时间长河的洗礼和筛选,留存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学生学习、理解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增长知识,拓宽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通过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推动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促使他们成长为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审美教育成为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古典诗词因为其所蕴含的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情志美等丰富的美学因素,成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师开展审美教育的最佳载体。由于种种原因,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活动一直开展得不是很顺利,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的顺利展开,能够使学校的素质教育更好地实行。通过开展义务教育阶段的古典诗词审美教育,丰富了义务教育阶段古典诗词的课堂教育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论文类:
  [1]陈会勇.寓审美教育于古典诗词教学之中[J].文学教育(上),2017(02).
  [2]师永祥.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3(23).
  [3]彭华超.浅谈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03).
  [4]薛婧.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探究[D].洛阳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9.
  [5]党梦飞.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集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6]王坤.高中古典诗词审美教育的实践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7]王静.中学语文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8]巴晓彤.新课标下的高中古诗词审美教育简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9]王曼宁.叶嘉莹诗词教法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著作类: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ISBN 978-7-303-13317-8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张毅.唐宋诗词审美[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
  [3]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朱光潜.谈美[M].北京:中华书局,2016.
  [5]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6.
  [6]黄霖.文心雕龙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888.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9月8日
Next 2021年9月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