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

摘 要

耕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了自然和社会的前进。耕地的合理有效利用得到了重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要持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重视耕地。随着生产技术的提升,我国粮食产量逐渐提升,但我国仍然面临严重的粮食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且逐年严重。当前,我国每年需要大量尽快谷物,已然成为最大的谷物进口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耕地被占用且得不到及时补偿,土地质量下降进而导致粮食产量下降等问题逐渐凸显,所以解决这些问题成为重中之重。本论文以内蒙古东部农村的耕地作为研究主体,系统分析了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这些资源的变动趋势、空间分布等,进而为该地区更好的利用耕地资源提供了建设性意见。本论文首先调研了大量的学术文献,根据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选择13个耕地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同时结合多因素综合评估模型和协调评估模型分析内蒙古东部49个自治区(旗)市(含)2007~2016年的耕地综合利用情况,从而明确内蒙古东部土地利用效率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耕地利用效益; 影响因素; 指标体系; 内蒙古地区

1、引言

1.1研究背景

农业问题自古就是关系民生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的关注重点。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农村振兴的战略,同时对全国进行农村建设提出了指示。XXX总XX多次提出,“中国人民的饭碗要随时牢牢掌握”,进一步说明了农业的重要性,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当前我国处于新的发展时期,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这也要求我国必须重视农业发展。

农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和平与否。我国人中基数多,要满足所有人的温饱问题,必须始终坚持农业发展的根本。如果国民得不到基本的温饱,其他发展只是纸上谈兵。耕地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国家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必须重视耕地的合理科学利用,同时加强保护。

耕地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非常有限,决定了全人类的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近些年来,在追求经济前进发展的同时,牺牲了部分的耕地资源,一些耕地得到严重污染,土地质量下降,农民可利用的优良土地数量和质量都严重下滑,耕地得不到及时补充。国土资源部给出数据表明,2016年我国境内的耕地面积为134.9万平方公里,与2015年相比降低了很多。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人口数量巨大,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土地资源的不断减少,激化了矛盾的产生。而且,我国后备土地资源有限,当前基本所有可以利用的土地都已经得到开发。所以,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就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要维持农业的进步和现代化建设,必须加强耕地保护,提升农业利用效率。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北部的省份,耕地面积在全国范围内属于前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来源。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内蒙古地区的耕地质量不高,中低产田占比超过70%。肥沃的黑土集中在内蒙古东部。作为重要的粮食来源地,同时作为中俄蒙古经济带的交叉点,其重要性跃然纸上。但是,近些年过度追求经济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土地资源被污染和破坏,质量下降进而导致粮食产量下降,对全国的粮食供应产生重大问题。

所以,本论文结合内蒙古东部49个县市(旗)的土地资源,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纬度,分析耕地的利用情况,调研土地利用过程中的问题,进而根据问题提出改正方案。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结合行政区域以及数据的来源,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分析了内蒙古东部49个县的耕地利用情况,归纳总结限制耕地利用的因素,进而针对这些因素提出提高耕地利用效率的方案,对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农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2.2 研究意义

结合行政区域以及数据的来源,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分析了内蒙古东部49个县的耕地利用情况,归纳总结限制耕地利用的因素,进而针对这些因素提出提高耕地利用效率的方案,对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农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通过调研文献,归纳总结当前国内外土地利用效率的评估方法,根据实际情况构筑符合内蒙古东部地区土地利用效率评估的框架。评估框架的确认非常复杂,需要明确指标,选择合适的权重。根据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耕地特点选择合适的研究手段,进而构建评估框架。结合耦合性协调度模型系统调研该地区农业和土地在自然环境中的影响,进而可以形成农业与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的耦合性协调度。要分析该地区限制农业发展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阻碍性因素,引入障碍性协调度模型进行研究。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更新了当前对内蒙古东部土地利用问题的研究现状,弥补了之前研究的不足,同时研究得出的结论可以为内蒙古东部土壤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提供指导性意见。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当下,我国境内土地利用效率决定了耕地的利用效率。因为城市化的发展,当前土地利用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耕地,保障了全国的粮食供应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众多学者投身于耕地利用效率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耕地利用效益的定义、评估体系以及实证研究等。

(1)效益利用耕地的内涵,目前学术界对该内涵形成了普遍的共识,他们指出耕地综合利用要对耕地的生产能力予以体现,结合土地制度和商业模式,分析耕地的社会稳定保障、粮食供应、环境保护等功能。其中一部分学者提出,该理论的内涵是土地以及生态资源的利用所带来的收益,包括直接和间接的收益,使得经济、社会和环境发生改变,同时这些影响也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

(2)中国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出台了《耕地效益利用评价实践研究》,为了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提升利用效率,发布很多优惠政策,同时给予地方XX最大的便利,他们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根据耕地利用的情况,合理科学制定评估标准和框架,进而提升土地利用效率。魏延东和文雪飞结合多因素评价的方法,深入分析了我国大规模复垦区域的土地利用情况;陈京、赵熙利用熵值法,分析不同省份的耕地利用情况,进而分析了他们的区别;陆新海等针对耕地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分析了限制性因素,进而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推动农业发展。

1.3.2 国外研究现状

通过耕地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对国外相关文献展开了归纳与梳理。发现现阶段的研究的重点在可持续利用耕地之中,这是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上才能实现的。1987年,布伦特兰曾就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内涵的具体阐释,此后于1992年,前后就可持续发展内涵进行了系列性文件的颁布,并加以明确,文件有《关于环境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宜言》、《21世纪议程》。此后可持续发展得到了国家以及学者们的高度关注,是全方位多领域的研究。

一些国家和部分地区。因地制宜针对所在区域土地。构建了关于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指标体系,便于展开评价与评估工作。在进行此类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过程中。学者们通常会将其同本区域的经济、资源、社会、未来发展等多领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机结合。部分学者进行了经济模型的创设,进一步来分析TFP指标。通过该指标可以直接反映出农业生产力。该指标在整体输入支出以及产出关系分析方面有着较为优异的表现,但在可持续发展力方面表现欠佳,分析过于浅表。此外结合生态、社会以及经济,还有部分学者从这三个领域的效益绩点出发,完成了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分析与评估。基于整体视,一些专家区域中的耕地资源展开了较为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与探讨。明确指出耕地可持续利用对于国家农业发展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一观点的主要评判依据是世界粮食和农业开展组织提出的奋斗目标,具体是实施环境保护、确保生态环境处于良好状态、确保农业资源运用合理。结合联合国针对相关领域提出的有关条例,对世界范围内的农业类型加以合理的区分,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级别,其中一级共计6个,二级共计25个,三级共计93个。并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就多个区域类型耕地资源展开了利用情况的分析工作。

1.4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深入调研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对耕地利用效益的涵义、发展以及研究过程等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进而对本研究涉及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等进行明确。随后,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本论文研究背景,进而对评估模型进行优化调整,得出适合内蒙古地区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2)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研究开始之前,调研大量的文献,明确基本理论知识,对研究方法进行了解。本论文对东部山区耕地综合利用的内涵和研究进行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内蒙古东部山区耕地利用的综合情况做出了定性分析。通过参考当前的科学技术理论和研究进展,我们成立了系统的评估模型,有利于对东部山区耕地的综合利用进行科学评估,进而结合数学模型和相互连接协调模型进一步分析,利用Arc GIS对该地区进行了区域分析,从区域整体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提出针对性建议,以便于得到适合于内蒙古东部区域发展的最优方法。

(3)比较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分析指标数据进行计算,对内蒙古东部地区耕地利用的效益得分进行明确,从时间、空间和综合值分析了这些地区的差异,进而得出当前耕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和限制性因素,进而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理论知识,提出了解决方案。

2、蒙古市概况

2.1自然地理概况

如前所述,本论文的研究主体是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耕地资源,根据地理知识可以知道该地区位于中国东三省经济圈的范围之内,东三省位于该地区的东部,对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该地区从行政区划上而言,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位于内蒙古的东北部,下面对该地区的情况进行阐述。

蒙东地区由过个地级盟市组成,包括原属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原属锡林郭勒盟,在地级市之下有51个地级旗市和县市区。该地区的地理位置从经纬度而言,介于北纬41°17’~53°21′,东经115°3’~126°02′,南北方向横跨达到1330公里,东西方向跨度为760公里,地理面积达到66.49万平方千米,土地资源丰富,该地区的土地利用资源占到整个内蒙古自治区的56.2%,在2010年东北地区所有土地面积中占比达到45.2%。内蒙古东北地区的东南方向和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河北接壤,西北方向连接了内蒙古和俄罗斯,这就使得该区域成为”一带一路”经济带中连接中俄蒙的关键枢纽,进一步说明了该地区的重要性。该地区的气候为轻度寒温带或中度亚热带半干燥季风气候、重度西北偏右的温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有利于庄稼的生长[1]。

1884b6c3a3a26841d8a71e52d6f5fbdc

图2-1蒙东地区区位示意图

蒙东地区时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在内蒙古地区更是占到了主要位置,提供了三分之一的粮食加工来源。所以,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对蒙东地区土地和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进而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蒙东地区超过六成的人均耕地质量较差,导致该地区部分居民生活质量低下。我国蒙东地区当前土地利用面临诸多问题,从自然环境而言,这一地区的地形复杂,气候条件不均衡,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导致粮食种植的多元化。而且现代农业的生产过程离不开化肥的使用,由于化肥的使用量逐年提升,加上工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固废,土壤逐渐被污染,土地质量下降。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推荐,大量的土地资源被占用,耕地得不到及时补充,人均耕地面积持续下降,这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当前,该地区对土地资源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土地的占用和补偿、耕地的集中利用等,缺乏对耕地评估体系的研究。所以,这就凸显了本研究的重要性,通过对该地区耕地利用效益的改变进行深入调研,可以分析该区域的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进而可以帮助建立耕地利用评估体系,提升耕地用效率。所以,本论文选择内蒙古东部49个县作为研究主体,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对内蒙古东部地区耕地利用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得出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限制耕地利用效率提升的限制性因素,找出东部地区农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建议,提升土地利用效率[2][3]。

2.2 社会经济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面积广阔,在2016年人口规模突破2520.1万,在这之中,内蒙古东部地区常住人口数量为160.6万,在全区人口数量中占比50%。蒙东区在2016年,GDP达到7071.5亿元,该数值达到了全省总规模的33.2%。在产业组成中,蒙东地区的三个产业占比有所差异,分别为14.77%、48.5%、36.71%,可以发现第二产业占比很高。由于蒙东地区和其他地区在资源和地理上存在显著区别,所以导致该地区的工业也具有明显的特色,显著区别去其他地区。蒙东地区首先保障粮食生产,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粮食加工设备制造业已经高于另外两个产业。从长远分析,该地区应该重视粮食加工产业,有利于推动该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f2bbae2263319d83a3e257ac9b0e32c

图2-2 2016年蒙东地区产业构成

40adcbbf5bb38e10eeb44e7ae7986fce

图3-3 2016年蒙东地区产业构成

地理位置、土地类型及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等都会对地区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这些因素的差异,五个同盟城市在产业结构的分布上也具有显著区别。内蒙古地区具有丰厚的煤炭资源和广阔的牧场,所以其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内蒙古地区结合自身优势,形成了现代化工业为基础,现代农业、畜牧业和旅游业辅助发展的模式,推动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煤炭资源非常丰富,呼伦贝尔市的煤炭储量就超过了东三省的煤炭总储量。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内蒙古成立18个开放口岸,作为经贸口岸对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发展,水文资源逐渐走向消耗殆尽,这使得农牧业和旅游业等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逐年提升。但是,产业升级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慢慢进行。根据数据分析可以确定,2016年五个城市的产业占比从小到大依次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xxx和XX对蒙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了管理和指导,当前的产业结构逐渐发生转变,支撑产业逐渐由第二产业变为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在这之中,兴安盟、呼伦贝尔的二三产业占比比较接近,这是由于这两个地区的自然景色优美,有大量的游客前来旅游,作为排名前列的旅游城市,旅游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无与伦比额影响[4]。

表2-1 2016年蒙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地区 人口
(万人)
非农业人口
比重(%)
农业人口
比重(%)
GDP
(亿元)
产业构成
第一产业
比重(%)
第二产业
比重(%)
第三产业
比重(%)
人均GDP(元)
呼伦贝尔市 252.76 71.52 28.48 1620.85 15.33 44.67 40.00 64126.05
兴安盟 160.14 47.38 52.62 522.46 24.04 39.71 36.25 32625.20
通辽市 312.48 47.54 52.46 1949.38 13.47 50.15 36.37 62384.15
赤峰市 430.52 48.30 51.70 1933.28 15.13 47.00 37.88 44905.70
锡林郭勒盟 104.69 64.55 35.45 1045.51 11.03 58.70 30.27 99867.23

2.3耕地利用现状

蒙东地区的五个盟市面积比较广阔,达到66.49万平方公里,该数值在全自治区的56.2%。该地区拥有超过529.4万hm2的工地面积,达到了全自治区的58.4%。耕地类型以旱田为主。该地区耕地面积最多的是莫旗,耕地面积达到45.85万hm2。呼和浩特市由于处于荒漠附近,导致耕地面积最少,仅为0.0066万hm2。

2007-2016年,耕地面积在逐渐增加,2016年时增加到了529.4万hm2,可以计算得知每年耕地面积增加达到了10.4万hm2。人均耕地面积也在持续增加,由0.33hm2增加到0.42 hm2。可以发现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面积存在相近的变化趋势。

3、内蒙古东部地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

3.1 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1 设计目标

要想实现此次研究的顺利开展,需要对耕地利用效益指标体系进行客观、科学的全面构建,在此基础上实现此次研究的开展。选取的评价指标要与评价要求以及评价目的相契合,从多角度出发针对动态评价进行综合性评价指标的针对性选取,在此基础上,对蒙东地区耕地利用效以目标进行客观综合评价。[5]

3.1.2 设计原则

(1)突出主导因素原则。耕地会对经济发展以及生态循环等多个方面产生影响,由此可见评价耕地利用效益需要从经济以及生态等多个角度出发展开,由此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2)可操作性原则。在评价过程中要对科学的理论方法进行利用,以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为依据,保证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保证评价指标有着一致的口径含义,在此基础上,对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全面精准的探讨与比较。

(3)综合系统分析原则。

耕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等,会对耕地的综合效益评价值产生决定性影响,在对蒙东地区耕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选取的指标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需要在综合性指标筛选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选择具有较大信息量的指标,保证研究探讨的全面性,由此使得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3.2耕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度

耕地利用效益可以综合体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互之间的协调作用,三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是耦合关系。但是无法单纯的通过综合评价指数,对三者的效益协调程度进行全面体现,要想对三者的协调度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探讨,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对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引入实现三者协调度的进一步探讨。当三者有着较高的相似度时,相互之间的协调度也更高。本文针对蒙东地区的耕地利用效益协调发展进行了度量模型的针对性构建,三大变量的协调系数公式如下::

a978dc86585ba30a7f56d34a8ac12edf

式中:cia、cib、cic分别可以表示为第一至i个综合评估评价单元的企业耕地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的耕地经济效益价值指数、社会效益价值指数、生态环境效益价值指数,ci为第一至i个综合评估评价单元的企业耕地经济资源综合利用与市场经济-农业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协调的均衡系数,当其与cia、cib、cic相同时,ci为最大效益平均值,耕地经济资源综合利用与市场经济-农业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经济协调均衡程度最高而且相互之间效益是比较均衡,侧重于协调任何一方的经济效益均衡性都会直接导致企业总体效益协调均衡能力的明显降低。为了对蒙东地区耕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市场经济-农业社会-自然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及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对经济发展与协调相关度进行了引用,公式具体定义如下为:

3cecfaa1968d2850b26a819455352f0a

式中:Di为第i和i个综合评估各子单元的各个子系统协调综合发展利用程度:Ci为第i和i个综合评估各子单元的系统协调发展系数;Fi为第i和i个综合评估多元单位对于耕地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评估指标。由于对Fi和得到Ci的函数取的偏值系数范围,可以明确推算出对得到di的函数取的偏值系数范围大约应该是0-1.047之间。

3.3 耕地利用效益协调度评价标准

协调性程度直接说明了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互协调地发展。大多数学者基于两个不同的变量来研究其协调程度,但本文主要研究的对象是三个不同的变量之间的协调程度,协调性还没有完全形成统一的划分标准。本研究中,0≦Di≦1.047通过计算方法得到。根据结合因地制宜原则和明确层次性原则计算结果,划分了东蒙古地区的协调程度。

3.4 内蒙古东部地区耕地利用效益综合分析

分析下图可以发现蒙东地区的耕地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综合效益在2007~2016年期间的时序特征有着较高的吻合度,整体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与其他三种曲线相比,生态效益曲线存在一定的趋势差异,生态效益曲线的发展态势是W型。

e96b6d0df972768fb43b055a21bd2802

图3-1 2007-2016年蒙东地区耕地利用效益经济效益指数变化

相对于2017年而言,2019年增长了1.26,最高值达到了102.79,整体发展趋势是新增长后降低。通过分析可知,这一阶段的耕地利用经济效益与土地生产力以及机械化水平等相关指标的整体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在农林牧渔的增加值当中,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的发展趋势。[5] 第二阶段(2010-2016):这一阶段的整体发展趋势是持续上升的发展趋势,最高值出现在2015年,数值达到了108.72。这一阶段的土地生产力以及农业机械化水平等相关指标,都呈现持续增长的发展趋势。在农林牧渔的增加值当中,农业增加值出现了下降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受到内蒙古地区的特色营销,这段时间正在全力发展牧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牧业增加值的占比,最终使得在农林牧渔的增加值当中农业的增加值占比有所降低。[6]

3c431aace159a8429b337973256e000f

图3-2 2007-2016年蒙东地区耕地利用效益社会效益指数变化

分析耕地利用社会效益指数可以发现,蒙东地区的耕地利用社会效益指数有两个变化阶段。第一阶段(2007-2011):耕地利用社会效益指数在这一阶段呈现递增的发展趋势,2007年的社会效益值为100.39,2011年的社会效益值为104.4。该阶段的峰值出现在2010年数额为105.68。在社会经济进步与发展的大背景下,人均收入以及人均粮食产量等指标都呈现稳步增长的发展趋势,劳动力转移指数、人均耕地面积这两大指标没有出现较大的变动幅度。主要是由于广东地区有着较低的人口增长率和较少的外来人口,由此使得劳动力转移指数、人均耕地面积整体发展相对稳定。第二阶段(2012-2016):这一阶段的增长趋势相对平缓,从2012年到2016年,耕地利用社会效益评价值增长了3.63,由原本的105.75增长到109.38,增长速率保持相对稳定。这一阶段的人均粮食产量、人均收入以及人均耕地面积等相关指标都出现了显著增长。国家出台的相关惠农政策为各项指标的增长奠定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同时进一步提高了耕地利用社会效益。

6dcae2fc5a88db2852b11e95e3d85622

图4-3 2007-2016年蒙东地区耕地利用效益生态效益指数变化

通过公式计算可以获得耕地资源利用生态效益评价指数,对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蒙东地区的耕地资源利用生态效益评价指标的整体发展趋势是w 型,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其他综合效益的评价趋势,会对耕地资源利用生态效益的评价产生决定性影响,导致耕地资源利用生态效益出现波动性发展。主要是由于在科技研发的发展初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综合效益相对于生态效益而言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在我国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为了实现粮食产量的增加,推动粮食经济的发展,不断在加大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态效益。蒙东地区在2011年遭受了严重的生态破坏,自治区XX由此开始对部分地区实施退耕还林等相关政策,政策的实施在2012年初获得了一定的成效。进一步提高了森林的生态效益。内蒙古自治区在2014~2015年期间,遭遇了严峻的洪涝灾害,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范围,同时破坏程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态效应,但是在灾情结束之后,生态效益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7][8]

f205233bda9c3e88731bde42a84dc75c

图4-4 2007-2016年蒙东地区耕地利用效益综合效益指数变化

研究分析区域经济效益的耕地综合利用评估指数相关情况可以发现,蒙东地区的森林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指数,整体的发展趋势是稳步增长的发展趋势。从2007年到2016年耕地综合利用区域综合经济效益评估,价值由原本的102发展到108.30。在2018年出现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其他年份整体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主要是由于内蒙古自治区在2007年是成立60周年,XX对一系列惠农惠民政策进行了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的财政部门针对农业进行了5,000万元的项目补贴,同时购置了750台农用机器,大力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进行了农业生产种植基地的批设,利用现代化农业实现了耕地种植的规模化发展。使得该地区的农业在2007年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获得了丰收。虽然目前我国的生态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经济效益都得到了整体性提高,但是具有较大波动的生态经济效益,使得生态综合经济效益以及耕地综合利用效益的增长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之后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提高对国民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关注度与重视度,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9]

4、影响蒙东地区耕地利用效益提高的因素

4.1 障碍度模型

为了对蒙东地区的耕地资源进行更好的利用,实现耕地利用的有效监测。针对蒙东地区农业生产经济效应进行了综合评估,对障碍度模型进行引用针对性的研究分析了蒙东地区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通过障碍物强度aj、偏离程度vj这两大指标对障碍物因子进行判断。Vj这一指标偏离指数可以对农业单项指标与农业综合指标之间的差异进行体现。Aj这一障碍度可以耕地经济效益指标与耕地障碍度之间的关联度进行体现,以下是具体的计算公式:

108a7dcf4d28e67114efc03e4c69897d

式中:Xj为单项指标标准化值,Wj为第 j 项指标权重,Aj为障碍度。

4.2 障碍度影响分析

4.2.1 单项障碍因素诊断

2007年到2010年期间,我国的主要障碍性影响因素包括粮食单产、森林覆盖率、人均耕地面积等相关指标。其中社会效益准则层、经济效益准则层有着较多的指标,生态效益准则层有着较少的指标。蒙东地区对耕地综合利用效益产生影响的主要障碍性因素就是粮食单产。我国目前不断在发展现代化高新技术,优化农业主体结构,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在此基础上不断减少人均粮食产量以及土地生产力等因素的不良影响。[10]2011年到2016年期间,主要的障碍性因素是森林覆盖率、人均耕地面积以及在农林牧渔增加值当中农业增加值的占比等。连续6年主要的一大障碍性因素就是耕地的森林覆盖率,第二大障碍性因素是耕地平均施肥量。与此同时,针对生态效益准则进行了多个层次指标的制定,从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等层面出发,可以发现数据指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减少。由此表明蒙东地区耕地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提高的一大主要障碍就是生态效益。主要是由于蒙东地区的地域条件以及气候条件较为特殊,过度放牧使得该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以及土地沙化情况。森林可以对水土流失等情况进行有效防治,所以森林覆盖率逐步发展成为对蒙东地区耕地利用率产生影响的障碍性因子。对农药化肥的耐用,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的肥力,导致土地出现严重的盐碱化现象,最终会对蒙东地区的粮食产量产生不良影响,对蒙东地区的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产生阻碍。针对耕地资源综合利用效益,人均耕地面积的阻碍作用正在逐步降低,由此表明在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民不断在实现产量的提高。所以限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退耕还林可以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推动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11]

表5-1 2007-2016年蒙东地区耕地利用效益单项指标障碍因素排序

年份 次序 1 2 3 4 5
2007 障碍因素 C1 C5 C6 C10 C2
障碍度 16.32 15.48 14.55 13.55 12.76
2008 障碍因素 C6 C10 C1 C5 C2
障碍度 19.30 16.37 16.25 15.46 9.52
2009 障碍因素 C1 C2 C10 C5 C3
障碍度 18.67 17.05 16.17 15.59 9.05
2010 障碍因素 C10 C10 C2 C5 C12
障碍度 17.69 14.26 13.70 11.74 10.93
2011 障碍因素 C10 C6 C11 C10 C5
障碍度 19.50 11.22 10.37 9.39 9.14
2012 障碍因素 C10 C11 C6 C7 C4
障碍度 24.03 14.64 11.02 8.44 7.80
2013 障碍因素 C10 C6 C4 C13 C11
障碍度 30.42 13.73 12.12 11.16 9.07
2014 障碍因素 C10 C7 C11 C4 C3
障碍度 30.47 13.64 11.26 11.20 9.83
2015 障碍因素 C10 C11 C12 C4 C6
障碍度 36.38 18.56 12.34 9.83 8.34
2016 障碍因素 C10 C11 C12 C4 C6
障碍度 36.38 18.56 12.34 9.83 8.34

4.2.2 分类障碍因素诊断

对单项指标障碍度值进行计算可以得出分类指标的障碍度值,具体见上表。分析上表可以发现,在2007~2016年期间各准则层的障碍度数值,整体的发展趋势是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呈现下降的发展趋势,生活因素一直保持上升的发展趋势。主要是由于蒙东地区粮食资源利用效益的两大重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蒙东地区的耕地质量以及粮食产量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需要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方面的投入。研究中期社会环境因素以及经济环境因素的阻碍度,开始出现减少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得到一定程度提高的主要因素是生态环境因素,相互之间的的程度数值差距正在不断减小,由此表明加大科技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耕地的利用效益,实现粮食总产量的提高。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以及土地沙化问题等。在之后的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进一步加大在农业方面的投入。在研究后期社会因素以及经济因素的阻碍作用,都呈现下降的发展趋势,呈现增长的发展趋势的是生态环境影响因素。主要是由于广东地区的农业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方向转变。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蒙东地区的重要阻碍因素是生态因素。主要是由于广东地区对化肥农药进行了大量使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森林资源,导致有着较低的复种指数。[12]为了将蒙东地区耕地综合利用效益受到的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尽可能的降低,需要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尽可能的避免出现水土流失以及土地盐碱化等现象,使得蒙东地区的农业可以向着生态乡村的方向发展。

5、提高蒙东地区耕地利用效益的对策及建议

5.1 加强农业生态基础保护

当前,对于蒙东地区而言,其农业发展面临着生态保护问题,如何加强农业生态基地保护是其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我国粮食生产基地中,蒙东地区占全国生产总量的50%,共涉及有13个重要生产地区。基于当前我国防风固沙工程角度出发,蒙东地区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作为我国风暴的重要屏障,对我国防风固沙工作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草原区域的具体分布角度出发,蒙东地区包括有两大草原,分别是呼伦贝尔草原以及锡林郭勒草原,草原区域广阔,对我国农业、畜牧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的不断创新,农业农具的使用效率日益提高,同时又因当地群众环境保护意识缺乏,认识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草原面积逐渐减少,草原生产量下降,以及出现草原部分沙漠化现象等问题。同时,因草原沙漠化问题日益严重,对植物生长造成了巨大影响,当地粮食产量逐渐下降,对蒙东地区的农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为有效避免该类问题的发生,促进蒙东地区农业以及畜牧业的发展,基于长远考虑,应不断加强蒙东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基础保护,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土地利用效率,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加强蒙东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基础保护,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展开:第一,应不断的加强蒙东地区的土地基础建设,科学开发天然林,提高其利用率,同时应避免对天然林的过度开发,减少商业性质开发。第二,加强对生命力顽强植株的培育,提高其成活率,有效减少草原沙漠化现象,促进草原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加强草原防风固沙项目建设,扩大草原区域,促进本地区农业经济等发展。第四,对于草原过度开发区域,应加强退耕还林建设,有效减少商业开发,扩展草原区域,促进本地区的生态基础建设,进而为本地区的生态经济发展添砖加瓦。总而言之,加强蒙东地区农业生态基础建设和保护,是其可持续发展中的必要选择。

5.2统筹推进轮作休耕模式

当前,随着我国粮食种植技术的不断研发和创新,粮食产量逐年上升,成为世界第一产粮大国,在该背景下,统筹推进轮作休耕模式,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如粮食秸秆再回收或杂草种植等,但当我国粮食出现紧张问题时,应立即结束轮作休耕模式,保证我国粮食生产量,满足国家和人民所需。对于轮作休耕模式而言,即主要通过在休耕草地上,采用秸秆回收还田方式或焚烧种草的形式,实现休耕土壤的再利用,实现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减少因农药等物质对土壤的伤害,进一步增加土壤营养和有机物,同时通过轮作休耕模式,增加了草料的产量,进一步缓解了蒙东地区畜牧草料资源匮乏的问题,促进了蒙东地区畜牧业的发展,并提高了土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创新能力。同时随着轮作休耕的实施,土壤资源得到有效改善,进一步提高了我国耕地的粮食产量,对我国粮食产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总而言之,为有效提高蒙东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科学实施轮作休耕模式是其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粮食产业的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5.3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保障体系

众所周知,自然灾害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粮食产量,因此如何有效减少因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所造成的影响,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一大难题。自然灾害主要涉及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气象灾害以及生物灾害等,对农作物的种植生产造成重大影响。因此为保障我国农业粮食产量的稳定性,加强对农业防灾减灾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必不可少。具体而言,主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规范的科学的农业气象监管服务中心,实施农业气象实时监管,保证农业气象监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通过监测,能够对自然灾害有效预警,提前做好预防措施,有效降低因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另外加强对现代信息科技技术的运用,实施对我国农作物生长过程的监管,通过监管,能够及时发现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避免农作物出现死亡,减产等问题。同时通过影像资料留存,便于相关专家进一步研究,有效预防该问题的再次发生。总而言之,通过防灾减灾保障体系的建立,实现了蒙东地区农作物的实时监管,减少或避免因自然灾害对农作物所造成的影响,保障了粮食产量的稳定性。

5.4持续推广无公害粮食种植方式

随着我国科技技术的不断创新,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无公害优质粮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在该背景下,蒙东地区粮食种植中化肥综合使用量较高,对该地区农业经济效益造成不利影响。据相关部门数据统计,在同一耕地面积中,相比于使用施肥粮食种植生产技术,使用无公害粮食种植方式所获的粮食产量相对较低,但其销售单价远高于使用施肥粮食种植生产技术所获粮食的价格,两者价格相差2~3倍,因此,加强对无公害粮食种植方式的推广,对蒙东地区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无公害粮食种植方式而言,其在保证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土地资源零污染,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手段。同时,随着人们对绿色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在保障粮食产量的同时,如何不断创新发展无公害粮食种植方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总而言之,对蒙东地区而言,因其地域的特殊性,不断加强对天然无公害粮食的种植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对其农作物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6、结论

在本文中,为有效探究内蒙古东部地区耕地利用效益发展现状以及相关影响因素,选择内蒙古东部地区49个自治区从2007年至2016年耕地利用效率等相关数据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对内蒙古东部地区耕地利用效率进行科学评价,并对影响企业耕地利用效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促进蒙东地区耕地利用效率的提高。首先,本文研究基于在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定义进一步明确。其次,基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角度出发,在土地综合利用效率评价指标建设的基础上,构建了科学的,完善的耕地利用效率土地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该评价指标体系,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障碍度模型对蒙东地区07年至16年中的土地综合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分析。然后,对影响蒙东地区土地综合利用效率的相关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促进本地区土地综合利用效益的提高。具体结论如下所示:

(1)总体来看,蒙东地区耕地利用效益呈现长期波动性快速上升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蒙东地区加强对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了其综合经济效益。今年蒙东地区的经济生态效益趋势呈现w型变化,主要因前几年自然灾害的发生,出现几次特大级性洪水灾,对该地区经济生态效益造成重大影响,随着自然灾害的结束本地区的生态综合效益呈现上升趋势。总而言之,通过研究发现蒙东地区人均粮食种植总产量以及土地开垦指数明显上升,资源消耗显著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大幅度提高了本地农民人均收入。

(2对于蒙东地区而言,通过研究发现该地区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以及农村耕地综合利用效益分布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总体呈现西南区域综合利用效益较低,东北区域综合利用效益较高,其中49个自治区耕地以及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分布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综合效益较高地区以东北地区和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三省交界地区较为集中,该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具有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

(3)总体来看,在蒙东地区中,具有较低的水资源以及耕地经济效益协调发展水平,如二连浩特市为代表的多个地级县市,其协调水平普遍较低,处于一次轻度协调范围,协调能力水平逐渐衰退。基于经济,社会,生态角度出发,三者的相互协调性,对我国农业耕地综合利用效益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企业发展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因此在对蒙东地区耕地综合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需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协调发展,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我国绿色生态环保理念的推广和运用。

(4)以内蒙古东部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耕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障碍度模型对蒙东地区耕地资源利用效益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影响该地区耕地综合效益的相关因素,为有效提高其耕地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应不断推进该地区农业生态基础保护工作,在保障粮食产量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实施轮作休耕模式,同时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研发和建设,提高农业工作效率,并通过对农业防灾减灾体系的不断完善,有效减少或避免因自然灾害等对我国农业造成的不利影响,最后应加强对无公害粮食种植技术的推广,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强. 科技铸就天下粮仓[J]. 中国农村科技,2017(04):3.

[2] 潘艺,林霖,祝锦霞,等.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下垦造耕地利用情况分析及引导性政策探究[J]. 当代经济,2018(24):9-12.

[3] 赵玉领,王巍. 耕地分等定级现状及改进建议[J]. 中国土地,2019(02):12-14.

[4] 仲怀月,宫叶红. 浅谈耕地保护的重要性与面临形势[J]. 吉林农业,2012(09):65.

[5] 张紫妍,苏友波,字春光,等. 耕地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31):1-3+7.

[6] 刘娟,张峻峰. 发达国家“三位一体”耕地保护管理实践[J]. 世界农业,2015(01):28-31.

[7] 乔光华,马志艳. 关于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些思考[J]. 北方经济,2018(06):20-21.

[8] 李佳,雷国平,柳杨,等. 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2013,33(03):318-324.

[9] Osman T,Arima T.Driving factors of urban aprawl in Giza Givemorate of Greater Cairo Metropolitan Region using AHP method[J]. Land Use Policy. 2016,58:21-31.

[10] 宫攀,韩振铃. 基于 DEA 模型的山东省耕地投入产出效率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05):123-131.

[11] 聂学海,宋戈,王蓓,等. 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利用效益时空特征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7,45(04):206-211.

[12] 宋敏. 基于 CVM 与 AHP 方法的耕地资源外部效益研究——以武汉市洪山区为例[J]. 农业经济问题,2012,33(04):62-70.

[13] 文瀚生,罗仁溪.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成都市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力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3):25-27.

[14] 吴美琼,陈秀贵.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钦州市耕地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 地理科学,2014,34(01):54-59.

[15] 刘智超,赵姚阳. 基于地学统计聚类分析理论的耕地质量评价研究——以江苏省赣榆县为例[J]. 辽宁农业科学,2013(02):32-36.

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5月14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9471.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5月14日
Next 2023年5月1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