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性别倾向的研究

摘要

“男女平等”的口号喊了近百年,同时也是我国的基本发展国策,被写进了我国的宪法。为了最终实现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与公平,我国在2011年通过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中规定:“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教育内容”。学校教育会影响儿童的性别角色形成,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材作为最广泛的人类文化载体,是社会公共意识的体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儿童虽然天生具有生物学上的男女性别之分,但是社会性别意识和性别平等的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获得的,初等教育阶段是儿童性别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初等教育的教科书中渗透性别公平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主科课程,它有着其他学科课程无法比拟的高度浓缩的主流社会性别文化。因此,语文课程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小学语文课本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材料,语文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本内容、插图以及作者都包含了性别信息。通过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发现其在性别平等上的不足,其不足之处在课文内容及插图中表现为:1、男性在作者、编者、插图人物中出现的频率明显多于女性;2、教科书中男女职业分配和家庭角色分工存在一些传统的刻板行为。如:男性多数为军人、医生、领导人等;女性较多为教师、家庭妇女等。3、刻画人物性格时存在刻板化现象。表现为:男性勇敢、机智、聪明;女性胆小、羞涩、文静。

本文共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介绍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对教科书中的性别倾向进行分析,利用统计图表从课文内容和文章插图两方面展开研究,统计相关数据,分析教科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部分:探讨教科书中形成性别倾向的成因及影响。

第四部分:对语文教科书实现性别平等提出建议。

关键词:教科书;性别;性别倾向

一、绪论

(一)研究的缘由

1、社会原因

第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出现,引发了各界学者对部版教科书的相关研究,其中涉及到对语文教科书中有关性别问题的研究,作为研究对象新出版的部编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我对其进行了阅读,发现其中存在性别倾向,认为可以提出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男女受教育的平等性问题是教育公平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教科书进行性别倾向研究,是从微观层面上对教育教学过程平等的关注,也是需要我们在以后的课程体系改革中须认真对待的问题,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性别倾向问题应该得到关注。

第二,笔者大学本科专业为小学教育,实习时带是六年级语文,日后也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比较关注与语文学科相关的教育问题,也阅读了与语文学科相关的文献。在实习期间,我发现六年级的学生大部分都特别喜欢看书,午间自习课做完作业就捧着书看。但是,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看的都是清一色以男性为主角的书,比如:《窗边的小豆豆》、《小英雄雨来》、《鲁滨逊漂流记》、《淘气包马小跳》、《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等,很多时候宁可捧着书也不休息。笔者曾多次与六(2)班一名男性学生到新华书店看书,曾给过他一本讲女孩之间故事的书《一百条裙子》,他仅仅是翻看了几页就放在一边不看了。作为老师,我从来没有限制过或强调过应该看什么书,但他选择书的时候性别倾向如此明显。曾问过他学过的语文课文中最喜欢哪一篇,他说最喜欢《狼牙山五壮士》,最佩服这五个英雄。

第三,班里学生男女有别的行为比中低学段的学生更加明显,男孩子普遍比女孩子大胆、主动,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更不怕失败;女孩子则是听话的、不够自信的。男、女学生的性别差异已如此明显。

2、个人原因

从个人成长而言,笔者在农村出生,在农村成长,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家庭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男女性的教育主要是依据传统的男女生理上的性别差异来进行,人为的放大了这种生物性别差异。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广泛的教科书,也有意或无意的强化这种传统观念,导致学生在整个受教育过程中,无意识的接受和吸收这种放大了的性别差异,从而产生性别倾向。并且,笔者本身身为女性中的一员,对于语文教科书中呈现出关于女性的形象问题、地位问题比较感兴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男尊女卑的现象虽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女性作为弱势群体的现象仍然存在。“男强女弱”的不公平意识和观念还在大部分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并通过社会意识的载体传递给下一代。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我国大陆开始对教科书的性别进行研究。1981年,当时的X心理学会xx丹玛克在访华期间,发表了《儿童读物中的男性和女性:交叉文化分析》,这篇文章引起了我国许多研究者的关注,我国本土的教科书研究也从此也揭开了帷幕,陆续有我国学者开始关注教科书中性别偏差问题。1988年,汪名骕对人教版的全套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性别进行了分析,此后十几年,教科书的性别研究长期以来只是零散的个人短期研究热点,没有形成一个集中的研究领域,也没有得到一个研究群体的关注。直至2000年,史静寰教授主持名为“对幼儿园、小学、初中和成人扫盲教材的性别分析”的课题,2002 年史静寰教授又负责了“性别文化与教材”的课题研究。自此之后,语文教科书中的性别研究才成为一个群体关注的焦点,得到了比较集中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30多年来,对教科书性别的研究越来越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种版本教科书的推行,学者关注到其中的性别问题,但大部分研究都是以人教版、苏教版、新教版、沪教版等为研究对象。如: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俞海燕的《上海市小学S版、H版语文教科书的性别倾向分析》一文中指出:两个版本教科书中存在明显的“重男轻女”现象,其中男性文化明显居于主导地位,两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男性的数量明显多于女性数量。2007年4月西南大学硕士覃琴的《人教社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性别倾向研究》一文中,通过一系列的分析认为:课文和插图中的人物和主要人物的性别数量比例、两性人物的职业分布范围和数量、两性的能力、性格倾向及家庭角色等方面,女性始终都处于劣势。同时与人教社旧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进行比较分析,对比其中男女人物出现频率和职业,通过比较得出:人教社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在对待性别问题上比人教社旧版有所进步,与苏教版不相上下,只是以女性为主人公的课文数量有待增加。2012年5月浙江师范大学硕士李鑫的《人教社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性别意识形态分析》一文中分析得出:语文教科书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教材中职业型男性占优势,男性被赋予更多的社会权利,男性普遍为勇敢坚毅、聪明智慧,男性多为团队的领导者、财富的创造者。2017年6月扬州大学硕士林梦怡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性别意识研究 —以苏教版为例》中调查研究证明:教科书中编者、课文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及课文插图中的人物形象,男性数量明显多于女性,性别比例失衡;选文中塑造的男女形象过于传统,女性社会角色单一,大多以家庭妇女形象出现,能力单一,性格单薄。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葛逻夷的《沪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角色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虽然沪教版教材有许多改变,展现了二期课改教材的进步。但是仍然在性别偏向上没有突破,教材仍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偏向。针对新出版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分析其中的性别倾向的相关研究还很欠缺,因此我认为这一问题值得研究,其研究结果必定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2、国外研究现状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国外的玛格丽特.米德开始对性别角色领域进行研究。随着两性差异问题的凸显,教科书的性别问题开始引起了西方研究者的关注。七十年代X加州大学兰诺.韦茨曼博士(Dr. Lenore Weitzman)研究了学龄前儿童读物中的性别角色。八十年代X心理学家丹玛克(F.L Denmark)对法国、西班牙、瑞典、前苏联和罗马尼亚五个国家的小学初级课本中性别角色进行了研究,尽管这些研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都各不相同,但结论却惊人的一致:教科书中存在明显的重男轻女倾向,男性文化明显居于主导地位。

近年来,在语文教科书中性别倾向研究方面比较有代表的是女性主义,她们对学校教育进行了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凯莉(Kelly)和尼赫兰(Nihlen)的《学校教育和父权再制》,1982年通过对X学校教育的调查,她们指出:学校教育助长了X男女之间的不平等,这种助长是通过学校用人与权威形态、学校内容、人员隔离、教科书、个别辅导及指导过程再次限制了女性的次级地位。她们发现:女性很少在教科书上出现,即使有女性出现在教科书上,大部分女性也是被限于家庭生活方面,女性出现在教科书上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减少。由此可见,国外学者对教科书中的性别角色呈现状况持有普遍看法,即大部分国家的教科书在性别角色分布上带有刻板印象,过分强调男性角色的社会地位,忽略了女性的存在价值。

综上所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相关研究都有揭示,教科书在不同程度上隐存着性别偏差的问题,而这种偏差源于社会主流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前人对此问题做了很多尝试和探究,也提出了很多具有指导意义的看法,对进一步研究此问题提供了很多新的视角和灵感,但对新出版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性别倾向的相关研究还很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出版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存在性别偏差问题的情况如何?尤其是鉴于当今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女性作为弱势群体的现象仍然存在,在这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男轻女倾向社会大背景下,这一问题则更加值得去探究。通过对此版本语文教科书的分析,进一步深入语文教科书的性别倾向问题的研究。

(三)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研究的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内容与插图的统计分析,了解当下小学语文教材,对当下小学语文教课书是否存在性别倾向提出质疑,并针对此问题进行解读,探究教科书中存在的性别倾向问题及问题带来的后果,并反思造成这类现象的原因,从而提出建议。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引起语文教师的注意,反思自己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性别偏见行为,从而对语文教科书中女性角色缺失这一问题的重视,促进教材中的性别平等发展,科学培养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

2、研究的意义

在2011年通过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中规定:“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教育内容”。初等教育阶段是儿童性别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初等教育的教科书中渗透性别公平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主科课程,它有着其他学科课程无法比拟的高度浓缩的主流社会性别文化。本研究关注的对象是小学级语文教科书,这不仅关乎儿童性别观念的形成,也会对其以后的发展产生影响。但这一规定在语文教科书中体现的并不明显,因而是对性别平等意识理论研究的发展与补充。

以现行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为研究对象,研究教科书中的性别倾向现象,促进两性平等发展,促进儿童正确性别意识的发展。同时,也希望对本人日后的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四)核心概念界定

1、教科书

“教科书”《牛津英语字典》将它定义为:“研究一门特定学科时使用的标准书籍;任何科学或研究学科之教学用说明书,特别是公认的有权威的。”这里所说的“教科书”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共同使用的公认教学用书,学校课堂上使用的正规教学用书,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课本”。

2、性别

性别包括生物性别和社会性别两个层面。

生物性别是属于生物学范畴,由生殖器官区分的男性和女性,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第一性征,以及第二性征中的生理方面;而社会性别属于社会范畴,是指男性或女性的特征和社会角色。X的社会学者玛格丽特.米德通过对三个原始部落的考察得出结论,认为“两种性别的性格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这一点与治理社会的计划很相似”。法国女权主义作家波伏娃更加明确地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塑造出来的”这一极具震撼力的论断。她们的观点道出了社会性别的本质属性——社会建构性, 从而形成了女性主义关于“生理性别差异是自然造成的,而社会性别差异则是文化造成的”这一共识。

本研究所涉及的性别是社会性别。郑新蓉在《性别与教育》中把社会性别定义为“两性在社会文化的构建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佟新认为社会性别是以文化为基础、以符号为特征判断的性别,它表达了由语言、交流、符号和教育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判断一个人性别的社会标准。

3、性别倾向

性别倾向中的“性别”主要指性别角色,“倾向”主要指偏向于一方。

性别角色是指每种性别在所属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位置,以及被社会和群体所规定及希望的特定的行为模式。性别差异是角色划分的主要依据之一,社会依照男女性别差异,提出了不同的性别角色要求,对男孩或女孩、男人或女人的行为举止制定了不同的规范,这就形成了性别角色。在传统观点中,认为男性应该在外从事职业,挣钱养家。而女性则应该在家做家务,养育后代等。在对性别角色的认识的基础上,本研究中的的教科书中“性别倾向”是通过男、女性别出现的频率和角色类型来反映男、女两性在教科书中的地位差异。所以,在本研究中,主要通过对教科书中男、女性别出现的频率数量和塑造的形象做比较分析,分析教科书在性别倾向上是重男轻女还是重女轻男或是男女平等。

(五)研究方法

1、文本内容分析法

此次我将小学高年级语文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选用这种方法,主要是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科书的课文内容、插图内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对两性的描写以及插图中两性形象分析来研究高年级语文教科书中的性别问题。

2、比较研究法

主要是通过对部编版五、六年级语文教科书中两性出现的频次、比例、性格形象、外貌特征、职业、社会角色等方面的比较,更好的揭示语文教科书中存在的性别倾向问题。

二、语文教材中性别倾向的现状

本文所选择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选择此套教材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此教材由教育部新编写、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最新出版,是全国小学生共同使用的语文教材;第二,在语文课上,该教材是教师和共同使用的教材;第三,教材内容结构清晰,故事、诗歌、口语交际等内容、图片丰富,方便统计。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分为上册和下册,一至六年级共12册。

本研究使用的教科书 出版日期
一年级上册 2016年7月
一年级下册 2016年11月
二年级上册 2017年7月
二年级下册 2017年12月
三年级上册 2018年6月
三年级下册 2018年12月
四年级上册 2019年6月
四年级下册 2019年11月
五年级上册 2019年7月
五年级下册 2019年11月
六年级上册 2019年5月
六年级下册 2019年11月

(一)故事主线分析,男性为主线的故事偏多

故事主线分析法最早使用于性别分析,始于斯利特与格兰特的《当前教科书的种族、阶级性别和残障者》一文。此方法主要用于社会学教课书的分析,其中包括:哪个团队或个人被给予了最持久的关注;哪个团队或个人解决了问题,其他团队如何,作者希望读者学习谁或同情谁。性别属于社会学,本文借鉴了一些社会学的分析方法。考虑到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特殊情况,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六个维度进行分析,对于本文故事主线的分析主要通过此表的相关类目进行统计。在整套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12册中,除去古诗、词、现代诗歌以外,故事性文章共涉及281篇,其中包括每册教科书中语文园地的故事性文章。

故事主线分析法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性别分析统计表

故事的主角 谁引起的故事 谁解决问题 主角态度指向
解决 未解决 积极 消极 无明确态度
不明 不明 不明 都有 不明 都有 不明 不明 都有

1、故事的主角

“故事的主角”说的是文章是围绕谁展开故事发展情节。这里的主角性别包含了明确指明的男女性别,也包括一些拟人化后的人物形象的性别。如:二年级上册中的课文《雪孩子》,虽然文中的小白兔和雪孩子都是拟人化后的人物形象,但是文中作者明确使用了“他”加以描述,故认为课文主角是男性;三年级下册中的课文《陶罐和铁罐》,文中的陶罐和铁罐也是拟人化后的人物形象,但文章结尾处作者使用了“兄弟”加以描述,故认为课文主角是男性。若文章中未明确指出男女性别,也未出现人物性别代词,则认为课文主角不明。若文章是围绕多人展开,涉及男和女,则分析文章中所涉及的人物谁是故事的中心人物,再对主角性别进行分析。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除古诗词、现代诗歌以外课文主角统计结果如下表:

主角性别

故事性文章

不明
281篇13743101

通过对281篇故事的统计,其中讲述男性的故事有137篇,除去不明性别的101篇,讲述女性故事的仅仅只有43篇,围绕男性开展的故事占到大部分篇幅,围绕女性开展的故事还不到男性的三分之一。女性主角的缺失,是在教科书中体现出对待两性不平等的表现。同时,也是我国研究学者对以往版本教科书性别意识研究所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2、谁引起问题与解决问题

“谁引起问题”通常情况下是指:谁需要别人的帮助或自身引起了何种性质的问题。

“谁解决问题”通常情况下是指:谁使问题终止或文章所要表达的正面积极情感倾向谁。在儿童心目中,解决问题的人一般会成为“英雄”,同时也会成为他们崇拜和模仿的对象。如果在语文教科书中无形的传递出“男人解决问题”这样的思想,久而久之,儿童就会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会对女性是否能解决问题产生质疑。同时,也将会对女性儿童产生不良影响,无形的培养她们依赖别人的习惯,不利于女性儿童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从这两方面出发,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分析,这里的性别包含了明确指明的男女,也包括拟人化后的人物形象,如文中使用“她”则认为是女性,使用“他”则认为是男性,若使用“它”或文中未使用人称代词,则认为性别不明,若文章中没有引发问题也未解决问题,以及引发了问题但问题未得到解决,则认为问题未解决。分析结果如下表:

教科书 引起问题 解决问题
不明 不明 未解决
一年级上册 2 1 7 1 1 5 3
一年级下册 12 5 6 6 4 8 5
二年级上册 14 4 6 9 2 9 2
二年级下册 11 4 14 11 3 8 7
三年级上册 8 0 14 7 0 3 12
三年级下册 9 5 13 7 2 1 17
四年级上册 12 3 10 10 5 3 7
四年级下册 9 2 12 7 2 1 13
五年级上册 8 3 13 8 1 2 13
五年级下册 16 3 5 17 1 1 5
六年级上册 12 3 10 12 1 2 10
六年级下册 14 3 5 12 2 0 8

从分析结果来看,不管是男性引起的问题还是女性引起的问题,大部分问题都有男性参与解决。从数据来看,引起问题的多半是男性,但是在解决问题时,男性表现出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独立勇敢。如:在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一文中,司马光的朋友不慎掉入水缸,他不仅没有慌乱,而是冷静果断的处理了事情,救出了朋友;在三年级下册第28课《枣核》一文中,枣核还只是个有枣核那么大的孩子,但是他却机智勇敢的把村里被官府牵走的牛羊赶回了村子,随后还打败了官僚;在四年级下册第18课《小英雄雨来》一文中,雨来一边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在他被要求给日军带路时,丝毫没有表现出惊慌畏惧,而是冷静勇敢的将日军带到了八路军的包围圈中,消灭了敌人。

而女性则不同,女性遇到问题时,多半表现出胆小、无能,倾向于依赖求助于别人。如:在一年级下册第19课《棉花姑娘》一文中,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长了许多可恶的蚜虫,她最先想到的不是自己找方法自救,而是盼望着有医生来为她治病,到处求人帮忙,依赖别人。并不是像《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中的毛xx一样,毛xx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沙洲坝住过,村子里没有水,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毛xx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自己解决问题。又如一年级下册中语文园地六《夏夜多美》一文中,小蚂蚁一不小心掉进池塘,睡莲姑姑(拟女性)帮助蚂蚁来到荷叶上,在蚂蚁说要回家时,睡莲姑姑却没办法送蚂蚁回家,最后还是在蜻蜓(拟男性)帮助下,才平安回到家,解决了问题。同样的情况,在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一文中,玲玲(女性)在画完画准备去睡觉时,不小心把画笔掉到画好的画上,急的哭了,最后还是爸爸给她想的办法,在爸爸的帮助下解决了问题。

同时,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会发现男女不同性别引起问题的性质也相同。男性引起的问题大部分集中在公共领域,如:工作地点、社会场所。例如在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一文中,武松遇到的问题是在过冈时遇到了凶猛的大老虎,他在景阳冈打败了老虎,为民除害;在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五位战士遇到的问题是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最后五位战士把敌人引入狼牙山,顺利完成了掩护任务。又如在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中,船长遇到的问题是“诺曼底号”被撞进水,船长迅速把人员疏散到救生船上,自己却没能逃出,随着“诺曼底号”一起沉入海底。而女性引起的问题则集中于私人领域:家庭,主要是家庭场所中的一些问题。如在六年级上册《穷人》一文中,桑娜在丈夫外出打渔后,在家照顾孩子,后来去看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得知邻居去世了,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又如在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中,妈妈喊英英吃饭,可是英英在树下玩得开心,不想吃饭,就开始想象自己如果变成一棵树多好。同样的,在一年级下册《文具的家》一文中,贝贝总是丢三落四,一回家就要新的铅笔和橡皮,后来在妈妈的引导之下,不在丢三落四了,给了文具一个家等等。

3、人物的主导情感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281篇故事性文章中,不管故事是叙事还是写人,主导思想都会展现对人物或事物的情感。或希望儿童在课文中学习某种情感,或是提醒儿童不要学习某种行为。笔者将故事中的主导情感分为三大类:积极情感、消极情感、无明确态度指向。积极情感是正面赞美、表扬的,希望儿童所能学习;消极情感是反面批评、指责的,希望儿童能摒弃、消除的;无明确态度指向则是不褒不贬或在叙述事件,陈述事实。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人物主导情感的统计如下表:

态度指向

教科书

积极情感消极情感无明确态度指向
都有不明都有不明都有不明
一年级上册118
一年级下册5253413
二年级上册72431217
二年级下册912324117
三年级上册71113
三年级下册33412118
四年级上册931418
四年级下册7313
五年级上册72312
五年级下册921111
六年级上册112210
六年级下册922216

经过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281篇故事性文章的统计发现,除去“男女都有、性别不明、无明确态度指向”的三种情况,无论在对人物持有积极情感态度还是消极情感态度的故事中,男性都是占到人物的大多数。在积极情感中,表现出积极态度的有101人,男性有83人,女性有18人;在消极情感态度中,表现出消极态度的有25人,其中男性有17人,女性有8人。

从前面的统计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男性中心”偏向,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也存在。高于女性近4.6倍的男性身上被持有积极情感,他们身上往往表现出聪明机智、勇敢果断、镇定自如的品质。如: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中,聪明机智的识破了巫婆和官绅的不正勾搭,为民除害;五年级下册中的《草船借箭》,诸葛亮靠着聪明与智慧在三天内交出了周瑜要的十万只箭;五年级下册中的《军魂》,刘伯承眼睛受伤就医时,在未使用麻醉的情况下,镇定自如的做完手术等等。也有对女性持有积极态度的的篇目,但女性的积极情感态度集中体现于勤劳、善良、乐于助人。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邻居家的小孩来摘我家的杏从树上摔下来,奶奶不仅没有骂他们,反而喊住他们,打下杏子分给他们;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文中,因家门口有一块空地,母亲把种成花生,花生成熟还开了一次花生宴,母亲把花生做成各种各样的美食;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母亲每年都会打下桂花,做成桂花糕等等。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第一,倾向于使用男性来塑造符合大众期待的人物形象,并赋予相应的人物特质。第二,教材对女性除家庭形象以外的其他优秀品质的赞誉有所缺失,女性在家庭以外的场合中正面形象出现的比例较少,重点表现女性在家庭内的妻子以及母亲形象。

(二)两性人物形象塑造分析,男性形象更为丰富

本研究从人物的外貌、性格、人物社会角色三方面对人物进行分析。笔者对语文教科书中人物在这三方面皆有所提及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主要人物来自于除古诗词、现代诗歌以外的文章内容以及口语交际。

1、外貌特征比较

(1)女性外貌特征

虽然书中出现一定比例的女性角色,但其外貌却有着统一性,简单概括分为三个显著特征:

第一种以裙子、披肩短发或扎辫子、戴发卡组合而表现的女性形象,这类人物在书中往往集中在小女孩身上。如下图所示:

第二种是深色衣裤、花白发组合的女性形象,这类人物主要集中于奶奶、外婆身上,主要出现在家庭场所内。如下图所示:

第三种是以职业类服装或休闲类服装、扎辫子、戴眼镜组合的而表现的女性从业者形象,这类人物在书中往往集中在妈妈、教师、护士、收银员等几类人员身上,如下图所示:

(2)男性外貌特征

男性外貌特征与女性外貌特征表现手法相类似,书中的男性角色的外貌表现手法也主要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马褂、裤子、帽子、农用工具组合勤劳的农民伯伯形象,如图所示:

第二类是以工作服、军装、休闲服、手提包或长袍组合的职业、领导、官僚、诗人形象,如下图所示:

第三类是T桖、裤子、短发组合的阳光男孩形象,如下图所示:

2、性格特征比较

(1)女性性格特征

a、勤劳

在本套教科书中对女性的描述最多的是勤劳的居家妇女。例如在六年级下册中的《腊八粥》,腊八节那天,勤劳的母亲在灶房里煮了腊八粥。又如五年级上册的《落花生》,因为我们都爱吃花生,母亲把家门前的空地种成了花生,等到花生成熟了又把花生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开了花生宴。同样的形象还有《桂花雨》母亲每年都会摇下桂花,做成美味的桂花糕。

b、善良

女性形象无论是在家庭内部还是在家庭外部,本套教材都对其善良的品质做了多次描述。例如六年级上册中的《穷人》,女主桑娜原本就有五个孩子,在邻居西蒙死后,还把西蒙的两个孩子带回家中喂养。又如四年级下册《海的女儿》,小人鱼在海边救了王子,最后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伤害别人。同样的还有《我家的杏熟了》,邻居家的小孩来偷杏,不慎从树上摔下来,奶奶发现后不但没有责怪,反而打下杏分给他们。

c、文静、羞涩、温柔

在本套教材的描述中,女性多以文艺安静的形象出现。例如《妈妈睡了》,文中这样写道“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表现出温柔的女性形象。又如《草原》一文中写道“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同样的还有《掌声》中的英子,她因为自己身体上的缺陷而胆小、自卑,她很文静,每次都是很安静的坐在角落。

(2)男性性格特征

a、聪明机智

该版语文教科书在对女性性格特征进行分析的时候,几乎没有在女性的智力上进行描述,而对男性进行描述的时候,却多次提及男性智力上的特征。如《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刻画了一个聪明机智的形象;《司马光》中的司马光,以砸破缸的方法救出了朋友;《曹冲称象》中曹冲,同样刻画的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物形象。

b、果断勇敢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不同于女性形象的是,所塑造的男性形象多数出现在室外,刻画出果断勇敢的形象。例如《美猴王》中的孙悟空,第一个进入水帘洞,发现这片世外桃源;《枣核》中的枣核孩子,勇敢的救回村民的牛羊,并打败了官僚;《将相和》中的蔺相如等等,这无一不再说明男性角色的勇敢特征。

c、爱国为民

在男性角色的刻画上,本套教材更多的刻画出了男性角色的爱国为民的品质特征。例如《梅兰芳蓄须》中的梅兰芳宁死不为敌人登台演出;《十六年前的回忆》中的李大钊为党牺牲,从不出卖同事;《西门豹治邺》中的西门豹,为民除害的英雄形象。

3、职业比较

在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分析时,我们还应关注到对其形象加以描述的职业。职业是指人们从事工作的专业类型,它与工作的专门化和劳动分工有关。虽然职业不分高低贵贱,但它是体现一个人社会身份地位的象征。成人的职业角色会对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产生影响。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成人的职业角色则为儿童年提供了模仿的对象。在这里进行的比较主要是从职业在性别分配方式的角度进行分析对比。笔者对全套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中的职业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职业
一年级上册 农民、学生 教师、家庭妇女
一年级下册 xx 教师(2)
二年级上册 官员、革命领袖、XX、发明家、工匠 工人
二年级下册 邮递员(2)、军人、消防员、厨师、农民(2)、教师、地质勘探员、裁缝、医生、神话故事人物 收银员、教师、护士、
三年级上册 学生、教师、农民、医生 学生、教师、
三年级下册 农民、发明家、石匠、设计师、

画家、裁缝、帽子店老板、县官、

家庭妇女、
四年级上册数学家、哲学家、神话故事人物(3)、猎人、民警、木工、校长、艺术家、教师、医生、射手家庭妇女(2)、神话故事人物、家庭妇女、教师、
四年级下册渔民、学者、发明家、革命者、船长、军人、神话故事人物服务员、家庭妇女、神话故事人物
五年级上册国王、臣将、猎人、神话故事人物、军人、编剧、学生家庭妇女(2)、神话故事人物、工人、
五年级下册农民、店家、军人、医生、xx、革命者、粉刷匠、水手、船长、丫鬟、教师
六年级上册军人(3)、xx、学生、教师党支部XX、渔夫、工厂科长、音乐家、家庭妇女、
六年级下册艺术人员、船长、革命者、XX、军人、教授、地质学家、医生、工程师、视察员、教师(2)家庭妇女(3)、教师

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在公共邻域职业中男性占的分量比较大,并且男性职业种类多、职业专业化程度高。在教材中统计到男性所占的职业主要有医生、军人、政治领袖、发明家、革命者等等,这些职业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训练才可以操作,且社会地位较高。女性在公共邻域出现的仅仅只有教师、销售员、护士、工人,这些职业相比较男性职业来说不需要很长的训练,且社会地位相比要低一些。本版语文教科书对于职业性别分配符合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的期望,男性多出现在公共邻域,女性在私领域的角色要比男性多。

4、人物社会角色比较

人类社会是一个群体社会,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都占据一定的位置。社会角色是指人们社会地位、身份相匹配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受到社会行为规范的制约,社会学家按照地位将社会角色分为自致角色和先赋角色两种。

自致角色是指个人通过后天的努力获得的角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改变或控制。本文中的各种职业就是自致角色。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在本文中家庭角色(爸爸,妈妈等)属于先赋角色。

(1)先赋角色统计

本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先赋角色有爸爸、妈妈、儿子、女儿、奶奶、祖父、姑父、叔叔、伯伯、姐姐、哥哥共十一种,这些角色都是由生理决定的,也属于家庭角色。在男女的先赋角色的种类上:男性占7种,女性占4种。数量相差也甚远:经过统计先赋角色中有43名男性,但女性有61名。可以看出编者在编排教材时,更容易将女性角色安插为家庭角色。而在女性角色中,妈妈的比例出现的很高有36次,远远高于爸爸出现频率的23次。

(2)自致角色统计

经过统计,不仅在先赋角色中所分配的角色数量相差很多。自致角色的角色种类同样存在差距。男性在自致角色中出现了船长、发明家、裁缝、军人等女性中没出现的角色类型,男性自致角色数量达到了39种。女性的自致角色仅出现了9种,且大多数是人们所认为的“女性职业”,如教师、护士、服务员、家庭妇女。在男性自致角色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自致角色为军人、官员领导、革命者、教师、医生,这些角色通常需要长期训练,技术含量较高。而在女性自致角色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自致角色为家庭妇女、教师。女性自致角色中能与男性自致角色媲美的仅有8名教师。这样的安排造成了女性性别角色单一化,强化了性别角色刻板。

(三)故事组成部分分析,男性占优势

1、故事标题统计

一篇文章的标题是对文章故事内容简明扼要的概括,文章的标题同时也是读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对文章标题中出现的男女数量比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整套语文教科书所传达的性别价值观念。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12册,除古诗词、现代诗歌以外的课文以及语文园地中的内容,故事性文章共281篇,其统计结果如下表:

性别及总量

教科书

男性女性标题未出现性别故事性文章总篇目占比重
一年级上册00101000
一年级下册1121234%4%
二年级上册64172722%15%
二年级下册31252910%3%
三年级上册2020229%0
三年级下册1125274%4%
四年级上册72162528%8%
四年级下册32182313%9%
五年级上册1122244%4%
五年级下册51182421%4%
六年级上册40212516%0
六年级下册30192214%0

本研究的中的文章标题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人称代词“她、他、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可以区分性别的标题;另一类是直接以人物名字出现在标题中以区分性别的标题。以人称代词出现的标题有《棉花姑娘》、《祖父的园子》、《父亲、树林和鸟》、《海的女儿》等等;以人物名字出现在标题中以区分性别的标题有《司马光》、《xx爷爷植树》、《梅兰芳蓄须》、《女娲补天》等等。在对故事进行统计后,其中标题中出现男性的文章共有36篇,约占文章总数的13%;标题中出现女性的文章共有13篇,约占文章总数的5%。可以看出文章标题中存在男女性别比例倾向,除去标题中未出现性别的篇目,绝大多数为男性角色主导的篇目,几乎是标题中女性角色篇目的2.7倍。且在整套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12册中,有8册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有4册男女比例相等,标题中男性角色篇目所占比例绝大多数高于女性角色篇目。并且在12册语文教科书中,标题显现女性的篇目及所占比例从未高于标题中显现为男性的篇目。

2、课文主角统计

除了故事的文章标题,还有故事的主角。文章的主角代表着价值观的指向,往往会成为儿童模仿和崇拜的对象,如:《曹冲称象》中的曹冲;《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中的雷锋;《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等等。这足以说明儿童对文章主角的认同,将其认定为模仿的对象,由此可以看出课文主角选择的重要性。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除诗词以外文章主角的分析,分析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除诗词以外课文主角统计表

主角性别

教科书

故事性文章共

()篇

不明所占比重
不明
一年级上册1021720%10%70%
一年级下册23136457%26%17%
二年级上册27175563%19%19%
二年级下册291541052%14%34%
三年级上册22121955%8%41%
三年级下册27961233%22%44%
四年级上册25125848%20%32%
四年级下册23831235%13%52%
五年级上册24831333%13%54%
五年级下册24163566%13%21%
六年级上册251221148%8%44%
六年级下册22134559%18%23%
总数2811374310149%15%36%

通过对281篇故事的统计,除去不明性别的101篇,所占比重约为36%,此类篇目不做分析。剩余的180篇故事中,其中男性为主角的故事有137篇,占比重约为76%;女性为主角的故事仅仅只有43篇,所占比重约为24%。由此可看出本版本语文教科书中女性主角的缺失。每当提起伟人、英雄、自己崇拜的人,儿童第一时间想起的是男性角色,这更加加深了传统性别文化对儿童带来的影响。

3、插图人物统计

因为儿童有着爱看图的特点,因此插图在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笔者将插图分为单人插图(或拟人形象)和多人插图(或拟人形象)。单人插图(或拟人形象)是一副插图中只有一个人物或拟人形象;多人插图(或拟人形象)就是一副插图中有两个及以上人物或拟人形象。插图的作用是对故事内容做出一定的辅助阐述,与故事所传达的中心思想有关,因此也对文章插图中多人插图的中心人物做了统计,多人插图中的中心人物的确定主要是依据人物的在插图中的方位和突出人物而定。插图中的人物太多根据前两种方法无法发确定中心人物时,则认为中心人物不明。

(1)单人插图

笔者对所研究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单人插图做了统计,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插图主角性别

教科书

总数所占比重
一年级上册971656%44%
一年级下册731070%30%
二年级上册41580%20%
二年级下册707100%0
三年级上册72977%22%
三年级下册42666%33%
四年级上册821080%20%
四年级下册72977%22%
五年级上册41580%20%
五年级下册51683%17%
六年级上册41580%20%
六年级下册1411593%7%
总数802310378%22%

从统计结果来看,本研究的全套语文教科书中,单人插图的主角性别在文中并未做出明确说明的不做讨论。在明确性别的篇幅中,单人插图共出现103幅,其中男性为插图主角的有 80幅,约占总数的78% ;女性为主角的单人插图有23幅 ,约占总数的22%。男性为主角的单人插图为女性的三倍多,明显多于女性为主角的插图。从统计结果来看,插图中的男女比例差别较大,单人插图多用来呈现男性。对于男性角色的刻画远远多于女性,加深了儿童性别角色定型。

(2)多人插图

笔者对所研究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多人插图做了统计,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插图主角性别

教科书

总数所占比重
一年级上册786314155%45%
一年级下册32316351%49%
二年级上册51267766%34%
二年级下册24143863%37%
三年级上册2342785%15%
三年级下册941369%31%
四年级上册29174663%37%
四年级下册303100%0
五年级上册15132854%46%
五年级下册50227269%31%
六年级上册71118287%13%
六年级下册54136781%19%
总数43921865767%33%

根据统计,本套小学语文教科书多人插图中共涉及人物形象657个,其中男性共有439个,占总数的比重约为67%;女性有281个,占总数的比重约为33%。从统计结果来看,多人插图的结果与单人插图结果相似,男性在插图中的数量远远多于女性,男性角色几乎为女性角色的两倍,男女差别最多的时候体现在小学四年级下册。且从其他年级来看,男性角色数量与比重一直高于女性角色。

(3)多人插图中心人物

中心人物是文章想要突出表现的角色,同时也儿童最容易关注到的焦点。因而,为了更好的从多方面揭示研究的课题,笔者对所研究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可以明确辨别其性别的多人插图中心人物做了统计。遇到不能明确辨别人物或拟人形象的性别则归为“性别不明”这一类。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插图主角性别

教科书

不明总数所占比重
不明
一年级上册11732152%33%14%
一年级下册621966%22%11%
二年级上册530863%37%0
二年级下册530863%37%0
三年级上册202450%050%
三年级下册203540%060%
四年级上册311560%20%20%
四年级下册1001100%00
五年级上册310475%25%0
五年级下册520771%29%0
六年级上册512863%13%25%
六年级下册8111080%10%10%
总数5621139062%23%14%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12册中,多人插图的中心人物共计90人次,其中男性出现56次,占总数比重约为62%,女性出现21次占总数比重约为23%,性别不明的有13人,占总数比重约为14%。除去性别不明的13人不做讨论,男性为插图的中心人物同样远远超过女性,与单人插图、多人插图统计所得出的结论相一致,即男性在文章插图中出现的次数大大高于女性,男性始终处于优先地位。男性角色在此以62%的出现率超过了女性23%的出现率,几乎为女性的2.7倍。可见我们的教科书中的插图在传达性别观念的时候有着明显的性别倾向。儿童教材是儿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一种途径,其中的性别表现形式将会影响儿童认识外界与自我,教科书中的性别倾向也将影响儿童正确性别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四)作者分析,男性作者占优势

文章的作者是刻画故事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的决定者,故事中的人物无论是机智勇敢,还是敢于创新的男性;或是温文尔雅的女性。这一切都出自与作者之手。为便于本文的研究,笔者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作者进行了统计,统计内容包括识字、课文、古诗词、以及语文园地中的所有内容。在文章作者的统计中,除可以明确得出男女性别的作者以外,如果文章既有作者,又有译者,则以作者为主,译者忽略不计;如果作者有多人,且既有男性也有女性,则分别统计男女性别的人次;如果文章无作者或出现“本文由某某工作共同编写、本文选自某某”则认为作者不明;如果一篇课文中包含三首古诗,则每首古诗算一篇文章,每首古诗作者也算一人次。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选文作者性别

教科书

不明总数所占比重
不明
一年级上册195254939%10%51%
一年级下册234144156%10%34%
二年级上册284124464%9%27%
二年级下册282114168%5%27%
三年级上册25463571%11%17%
三年级下册22673563%17%20%
四年级上册253103866%8%26%
四年级下册32333884%8%8%
五年级上册31644176%15%10%
五年级下册31243784%5%11%
六年级上册27443577%11%11%
六年级下册31364078%8%%15%
总数3224610647468%10%22%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12册中,共有文章、诗词474篇,其中作品作者为男性的有322篇,约占总数比重的68%,作品作者为女性的仅仅只有46篇,约占总数比重的10%,作者性别不明的有106篇,约占总数比重的22%。除去性别不明的106篇不做讨论,整套教科书中女性作者所著的选文较少,男性作者的选文较多,男性作者的选文已高达女性作者选文的7倍。从选文作者的角度来看,男性明显高于女性,选文作者性别比例严重失衡。

(五)编者分析,男性编者居多

语文教科书中选取哪些文章进入教科书由编者根据大纲讨论决定,因此编者是教科书内容选文的决定者。笔者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编者做了统计,本文中以总主编、小学主编、编写人员为统计主题,当人物姓名在同一册教科书中出现多次时,记为一人次。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性别

教科书

一年级上册83
一年级下册85
二年级上册94
二年级下册75
三年级上册65
三年级下册65
四年级上册93
四年级下册74
五年级上册94
五年级下册65
六年级上册65
六年级下册74
总数8852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12册中,男性编者共出现88人次,女性编者共出现52人次。男性编者比女性编者多出36人次,且同一册教科书中,男性编者与女性编者最大相差5人,男性编者始终高于女性编者。从教材编者的角度来看,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存在性别倾向于男性的现象。

三、语文教科书中性别倾向的原因及影响

(一)产生性别倾向的原因

1、受中国传统性别文化的刻板印象影响

性别文化是作为文化形态存在着的男女两性生存方式及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它包括迄今为止整个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性别意识、道德观念、理想追求、价值标准、审美情趣、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等。我国的性别文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迁:原始社会平等的性别文化阶段、传统社会不平等的性别文化阶段、当代社会趋于平等的性别文化阶段。在原始社会,文化发展程度不高,男女社会分工并无高低贵贱之分,男女两性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的生产力及经济得已发展,社会的分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性别文化也随之发生转变,转为男女性别不平等的社会性别文化。我国古代教材《四书》、《五经》中充斥着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男高女低的性别歧视,如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指出“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在古代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女性安于现状、不妄图逾矩,这是女性最高的美德,值得社会称颂与提倡。主要表现为:“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思想;“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男女有别、男权至上”的社会文化。

我国有深厚的封建社会历史,多年形成的封建思想观念以及不平等的性别文化,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巩固已经根深蒂固。到了工业社会之后,封建等级制度逐渐被摒弃,女性地位得到一定提升,女性可以进入生产领域,社会性别文化逐渐开始改变。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解放妇女、女人能顶半边天等抵抗“男尊女卑”思想的运动,我国现在社会性别文化已经发生巨大的转变。但是一些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还是隐匿在我们身边。文化演变与传承需要一个较漫长的过程,而且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经过封建社会长期的固化,传统不平等的性别文化已积淀在人们心里形成了集体无意识。

社会越来越进步,人民的观念也发生更大的变革。这种不平等的性别文化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阻碍社会进步和思想解放。男女平等的口号喊了近百年,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得到提高。但是在人们心目中,传统的男最女卑的思想还不曾完全散去,还藏在人们的潜意识中。

2、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表现

性别角色是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定势,社会化过程作用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这是因其目标而形成的,为了帮助个人习得及适应一切源自社会生活所需的行为规范,如社会角色与身份、社会习俗等。这是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结果,但是却让性别角色刻板化,男性和女性对应的身份之间也产生了不可逾越的鸿沟。认为男生该有男生样,被社会寄予更高的社会期望,如:坚强、勇敢、有作为;女生该有女生样,如:温柔、善良、贤惠。这并不是真正平等的性别角色。正如西蒙.波伏娃所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就的”。性别的认知,与先天认识无太大关系,绝大部分是通过后天学习所得。学校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却无意识的在传递着这种不平等的性别观念,助长了男女两性不合理的理念合理化,女性在这个过程中将这种性别倾向进行内化。这一代又代的教育和日常生活的传播,周而复始,女性逐渐接受,习以为常,逐渐认同了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地位。

3、教科书编定者性别意识观念的影响

在教科书中存在性别偏见现象,不仅是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该有就是收到一部分插图作者自身存在性别偏见。在教科书中人物的“职业”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在故事中的职业性别上并没有明确表示性别,但是在插图中却表现出某一性别。例如:“教师”这一职业。一年级下册的《一个接一个》,文中只出现“老师”这个称呼,并无其它性别暗示,插图是女教师上课的形象;一年级下册的《一分钟》, 文中只出现“李老师看了看手表”等文字,并无其它性别暗示,插图是女教师形象;三年级上册的《掌声》,文中只出现“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讲台讲故事”,并无其它性别暗示,插图是女教师形象。从这几个例子可以发现,部分插图作者自身存在性别偏见。

除此之外,造成教科书中存在性别偏见现象,还有教科书选文编者性别无意识的原因。由于受到传统性别文化影响,使得“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性别刻板印象在人们心目中延续,这种社会印象不受意识控制,是一种无意识的社会性印象。如果在教科书编写人员,没有性别平等意识,或是性别认知存在偏差,那么编者们在编写过程中,就可能不会对教科书性别平等加以关注和强调。因此,会在编者的集体性别无意识下,教科书中塑造女性形象就出现了单一、传统的现象,从而导致教科书存在性别偏见。

(二)性别倾向的影响

1、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1)不利于女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描写女性和突出女性的文章远远低于男性,并且在已经很稀少的女性人物中,传统女性形象多次出现,不断被强化。语文教科书中的女性形象在妻母角色之外,学生很难从教科书中接触到更多值得效仿学习的榜样人物,因此很难培养出生存所需的各项能力。

近年来,在有关性别文化研究的作品中,强调应避免将生物学上的性别与社会学的性别角色划上等号,要针对儿童的个性差异进行了解与教导。教科书在性别分类上与现代教育的思潮不同步,有些落后于现代教育思潮,教科书以生理性别将人加以分类,塑造的男女形象被赋予优劣的价值区分。更多的女性形象被塑造为被动、为他人提供服务而牺牲自我的形象,使得女学生很难发展自身的多元特质。这样不仅限制了女性的自我认知,而且还容易让女性自我疏离、自我否定,不利于女性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观念。

(2)不利于男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教科书中表现的性别倾向不仅不利于女性形成正确的性别观,同样也不利于男生形成平等的两性观念,同样使男生也成为性别不平等的受害者。一方面,影响了男性参与家庭劳动的积极性。在本版本语文教科书中所塑造的男性形象多数是在家庭以外的公共领域,而女性多在私人邻域活动。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会使男生认为家务劳动不属于他们,而且会认为做家务劳动不高尚,从而在内心上抗拒参与家务劳动。另一方面,也加重了男生的心理压力。在教科书中过多地宣扬男性阳刚,忽视软弱。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男性都很勇敢、坚强,多有能力高超、独立自主的品质,一个男性在其一生中也并非总是一贯的坚强。当男生发现社会对他的要求过高,他所处的环境不鼓励他表达真情实感,他就只好把焦虑和痛苦深埋在内心,这样必然会促使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

2、促成社会性别偏差的固化和延续

古代长期的封建社会形成了男女性别不平等观念。虽然从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性别不平等到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男女平等”已时隔多年,“男女平等”的口号也喊了近百年,但是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女性依然处于崛起中的边缘。作为儿童接触最为广泛的教科书,如若继续将教科书中的人物性别倾向于男性,将男性刻画为“自信、勇敢、理智、有能力……”,将女性刻画为“智弱、依附、心胸狭隘……”。那么女性儿童则越来越难以在教材中接触到除贤惠的妻母角色之外找到值得效仿的女性榜样人物,很难培养出在现代社会的公共领域中生存所需的各项能力。学校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却无意识的在传递着这种不平等的性别观念,助长了男女两性不合理的理念合理化,女性在这个过程中将这种性别倾向进行内化。这一代又代的教育和日常生活的传播,周而复始,女性逐渐接受,习以为常,逐渐认同了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地位。久而久之,就会造成社会性别倾向的固化和延续。

3、不利于建立性别平等和谐的社会

在性别倾向于男性或是性别认识偏差的社会,无法让女性真正走出家庭,步入社会。同时,也无法让男性真正参与家庭劳动,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在性别公平这样一个社会里,个人发展不应因性别受到阻碍,女性能胜任以往只限于男性所从事的工作,男性也可以从事以往女性的所从事的工作,并且没有人耻笑,不在是女生该有女生样,男生该有男生样。然而,在男性文化为主流的社会背景下,过去许多珍贵的女性文化遗产并无保留,现代女学生无缘在学习的过程中知晓前辈女性的来时路,形成女性文化传承的断裂,既无过往,也难开来,一代一代的女性只能孤独寂寞或依附男性而活。这样,女性的处境无从改善,而男性文化也因缺乏竞争,失去活力。因此不利于建立性别平等和谐的社会。

4、影响女性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和职业角色选择

(1)影响成就动机

儿童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的许多态度和行为都是效仿了榜样而获得的,因此榜样的有重大的作用。教科书给儿童提供学习各种榜样人物的机会,课文中所出现的男女形象绝大部分是以榜样的形象出现的,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的印象就是要成为跟课文中描写的人物一样的人。教科书中女性角色缺失,不仅使女学生得不到更多学习的榜样,也让女学生产生这样一个观念:女生不如男生有能力。同时,男性学生会小瞧女性,产生认知偏差。教科书缺少对于女性人物形象的描写,会让女生错误认为女性天生就是柔弱、胆小、依附、智弱。这样的作用是消极的,会严重影响女性的成就动机。

(2)影响职业选择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出现的职业再男女性别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经过对现行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中职业性别的统计,发现女性人物的职业种类以教育类和没有职业为主,对“军警类、法政类、演艺类、帝王贵族类”都没有涉及。男性的职业种类却非常丰富,各种职业类型都有所涉及,以科学类、法政类为主。教科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对学生未来选择职业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学生会把教科书中的人物作为学习的典范,但教科书却表现出数学家和科学家等理工类职业和法政类职业是男性所从事的职业,从未提及女性在这类职业中工作。因此,对于女性学生而言,在职业上的限制比男性多,职业选择上会顾虑得更多。男性则不同,他们的职业比较丰富,选择更多样。

总之,在编写语文教科书时应做到两性比例相当。教科书应当宣传男女两性不但在生物学角度上的平等,在社会学中也平等,学生才能真正建立正确且健全的性别角色意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男性不仅在外从事体力活、技术活,在家也经常做饭、 洗碗、带孩子。同样,女性也会在外从事工作,挣钱养家,也会选择男性的一些休闲方式。但在教科书中现代社会中男女两性职业、家庭角色并未真实地反映在教科书的内容中。

四、对语文教材体现性别现象的策略与建议

(一)教科书的编写和审定时规定一定的男女比例

男最女卑这种思想观念在人们头脑中原本已经根深蒂固,教材作为文化的载体,又无意识的强调性别偏向,使其作为一种课程的隐性文化,无意识的渗透到学生的观念和思想中,为古代留下来的性别偏见传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在教科书的编定过程中可以规定一定的性别比例,多从女性独特的视角中解读现代文化。不论是何年龄层次的学生,都有权利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这个世界。因此,适当在教科书编者、选文作者、故事主人公当中增加女性比例,并严格按照此比例进行编排,确保教科书中男女性别比例的平衡,改善现行教科书中的性别倾向现象。

(二)添加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

现行语文教科书中的倾向男性的现象想要得到改善,就需要大幅度提高女性塑造的比例,并且丰富其形象。

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女性作者与男性作者创作时的视角与所传达的思想不同,拥有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所以,在编订教材确定选文时,应当规定一定的男女比例,增加女性作者的文章,丰富教材文化。

从出现的男女数量的角度来看,文章标题、主角以及各种插图中的男女比例,都呈现出倾向于男性的现象。因此,更应该丰富女性形象,增加女性角色数量。

从文章内容的角度来看,语言上、形象上、品质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文章总是把理性、智慧的内容与男性相联系,将感性、智弱的内容与女性相联系。这无疑是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和扭曲。在国内外的历史文化中,并不缺少经典的女性形象,但是这些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思想文化影响,在选文时,编者可以对文章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突出表现女性的优秀、可学习的品质。并且现当代同样也不缺少优秀的女性形象,应当多选取现当代社会中的杰出女性形象编入教材,增强教材的时代性。女性不应是智弱或无能的弱者,还原现代女性真实面貌,为女性学生树立女性榜样人物。具体可以这么做:

第一,增加女性形象塑造的比例。现代如此开放的社会为女性的进步提供了不少机会,给了她们展示的舞台,各行各业都有着女性的身影:她们中有总统、经理、科学家、发明家,甚至宇航员等等,表现得和男性一样出色,甚全比男性还要出色,女性不再是家庭的附属品。比如,阿根廷的伊莎贝尔是世界第一位女总统;我国职业女强人“营销女王”董明珠;邓颖超不仅是周XX的夫人,而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誉xx、伟大的无产阶级女革命家;奋不顾身、敢于追击重大事件现场的张泉灵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时第一位深入灾区的女记者,被誉为“灾区最美的记者”;代表国家发言的女性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女性宇航员刘洋等。教科书应多塑造这些正面丰富的女性形象,帮助女性学生更好的建构自己的性别角色,也让男性学生科学的认识女性,促使两性健康、和谐的发展。

第二,塑造新型XXX的女性形象,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教科书中的女性或以妈妈、奶奶的身份出现,或以小女孩的身份出现,体现的要么是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要么是对长辈的孝顺,多数表现出贤妻良母的一面。很少看到女性坚强、独立的一面,这与现实社会生活不相符合。古今中外有许多优秀的女性,比如, “女中英杰”邓亚萍,曾18次在世界大赛上夺得冠军;“跳水皇后”郭晶晶,跳水生涯夺31冠;“科技发明女闯将”许振婉、巾帼英雄秋瑾、中国女排等,这些XXX的女性形象可以使文中的女性形象更真实,更具生命力。

(三)对教师和行政行业人员进行性别意识培训

三尺讲台好比是教师的舞台,教材则是教师演讲的剧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在向学生传递教材中的性别观念,同时也传递了自身的性别观念。因为每个教师的成长环境与个体发展不同,所以性别观念也是各不相同。有些教师认为保护女生的自尊心、增加女性权益就是无性别歧视;有些教师认为不偏心男生或女生就是性别平等;有些教师认为男生应有男生样,女生应有女生样就是性别教育。然而,这些行为无一不渗透着教师自身对性别的认识。这种性别认识是教师无意识的、不受控制的,会对不同性别的学生做出不同的社会期待。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罗森塔尔效应,即学生将按照教师的不同期望而有不同的发展。

在教师中,尤其是女教师,更容易产生性别偏向,容易用刻板印象来禁锢女生的发展,认为女生就该有女生样。同时也会对男生报以更高的角色期望。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再发生和延续,这就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在培养师范生时,将性别平等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由专门的性别研究人员进行教学;在教师资格获得上,设立性别平等教育方面的考核;在培训教师时,要时常开设性别教育的相关讲座,打造性别公平化的教育环境。

学校是教学和学生活动时间最多的场所,学校的性别主流文化会对学生构建性别意识产生极大影响。学校不仅仅需要对教师进行平等性别意识的培训,也需要对学习管理层的人员进行培训,促使其与教师的性别观念保持一致,并且管理层人员不经意的言行也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学生每天都在和校园里的人物接触,大到上课,小到吃饭上厕所这些小事,都会接触到其他人,只有当整个校园充斥着性别平等氛围,学生才能更好的接受两性平等教育。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 温儒敏主编.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M].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 温儒敏主编.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M].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 温儒敏主编.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M].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 温儒敏主编.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M].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5] 温儒敏主编.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M].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6] 温儒敏主编.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M].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7] 温儒敏主编.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M].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8] 温儒敏主编.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M].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9] 温儒敏主编.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M].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10] 温儒敏主编.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M].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11]温儒敏主编.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M].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12] 温儒敏主编.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M].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13]西蒙.娜.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4

[14] 夏征农主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期刊类:

[1] 李祖祥.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偏见[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第2期(03).

[2] 孙杰明.小学教课书中的性别倾向于性别教育—以北京师范大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J].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比较研究 课程、教学与学习,2011.

[3] 曾天山.论教材文化中的性别偏见[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7):34.

[4] 景海燕.新旧教材的性别倾向分析[J].课程教材建设,2012(12).

[5]郑红雪 史慧琴.新教版小学汉语教科书中性别角色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7(05).

[6]孙小平.小学语文教材中主人公性别角色对儿童个性的影响及个性思考[J].甘肃高师学报,2003(03).

[7]乔晖.小学语文教材的性别偏见――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J].教育学术月刊,2008.

[8]马开剑 马琳.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形象差异问题研究[J].课程探究,2008(18).

[9]沈瑞 刘权华.教科书中性别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以新课改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J].基础教育,2013(06)

[10]张丽军.谈语文学科中的性别偏见[J].语文建设,2005(2)

[11]林聚任,《社会性别的多角度透视》[J],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3.3

学位论文:

[1] 胡末菲.幼儿园教材的性别意识传达机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2] 关宁.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性别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 张叶.视觉文化理论下的小学语文教材插图比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4] 张林伟.X康轩版初中国文教科书性别倾向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4.

[5] 俞海燕.上海市小学S版、H版语文教科书的性别倾向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

[6] 刘璟.新编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女性角色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2.

[7] 庄莉贤.小学语文教科书性别角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8] 李鑫.人教社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性别意识形态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2.

[9] 张旖轩.现行人教版语文教科书的性别偏见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5.

[10] 刘霞.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偏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11] 武晓伟.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性别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12] 傲登其木格.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性别倾向及其对儿童性别角色意识发展的影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13] 龙娟.小学语文教材性别角色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2.

[14] 葛逻夷.沪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角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15] 覃琴.人教社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性别倾向研究[D].西南大学,2007.

[16] 周君.小学语文教科书性别角色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4.

[17] 林梦怡.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性别意识研究[D].扬州大学,2017.

[18] 郑红雪.新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性别角色的研究[D].喀什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性别倾向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性别倾向的研究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5月14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9716.html,

Like (1)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5月13日
Next 2023年5月1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