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摘 要
如今互联网金融消费信贷模式获得了快速发展,在众多产品当中,“蚂蚁花呗”脱颖而出,在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当中占据了较大的份额,并且也对我国的消费金融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对于经济发展起到正面作用。如今我国的互联网消费信贷平台正在不断增多,信贷产品的类型也呈现了多元化的特征。不难预测在未来的几年当中,互联网消费信贷企业还将会有进一步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必须关注到如今市场上的消费信贷产品还是会引发若干问题,存在完善的空间。因此要更加重视风险,促进企业经济健康发展。以“蚂蚁花呗”为代表的信贷消费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可以使许多消费者的信贷需求得到满足,然而也会引发若干风险。本文以“蚂蚁花呗”为例,分析其概况和现状,以及企业现有经济发展管理模式所蕴含的风险。本文以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这一命题的研究意义作为开篇,之后对于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介绍,点名该类产品在未来可能会呈现的发展趋势,将“蚂蚁花呗”这这一案例作为分析的对象,针对目前存在的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建议。
关键词:消费信贷 蚂蚁花呗 互联网金融 风险防控
前 言
最近几年,得益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业也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网购在我国公民的日常生活当中渗透性越来越高,基于这一背景,消费信贷也逐步从线下向线上进行转移,如今许多互联网企业都开发量各具特色的消费信贷产品。在消费金融产品市场当中,以“蚂蚁花呗”为代表的互联网消费信贷管理模式脱衣而出,这对于我国的消费金融市场而言,也产生了积极作用,使得我国经济又增添了一份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
“蚂蚁花呗”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消费信贷模式,由支付宝和蚂蚁微贷两大平台携手推出。这种新型的消费信贷业务模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满足了不同的消费群体对于消费信贷业务的需求,但其风险也不容忽略。目前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因此许多中小企业会为了争取更多的客户以占领市场,可能会降低对消费者所设立的门槛,导致过度使用信贷的结果发生。我们不难判断在今后的几年当中,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还会不断进行发展。但是由于目前中国市场上推出的这些网络消费信贷产品还存在各种不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扩展领域,我们更应注重其包含的风险,只有这样,这个行业的企业管理才能有良性发展。
本文介绍了“蚂蚁花呗”这个典型的消费信贷产品,分析了其现状和企业现有的经济发展风险管理模式,并研究了与其他消费信贷产品风险控制模式的差异性,根据案例分析结果提出自己的建议。本文首先从消费信贷公司产品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方面入手,介绍了互联网消费信贷服务产品的概念和特点,指出了其发展势头和现状。然后,分析“蚂蚁花呗”这个案例,介绍其与京东白条、信用卡和其他银行的区别和相关性,分析其与京东白条现有风险管理和控制发展的模式,并对不同企业产品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发展模式做出了比较。最后,分别对“蚂蚁花呗”以及中国市场上的消费信贷商品和其他行业发展的风险防控工作提出了意见。
本文的研究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有利于更好地识别信贷产品当中存在的潜在风险,方可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应措施做好风险防控工作,也将促进我国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的技术创新。由于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完善,因此对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的监管法律法规,规范产品操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互联网消费信贷的概述
1.1互联网消费信贷定义
以消费为基础,以抵押或质押作为保证,满足居民购物需求的常见贷款服务。所谓的消费金融信贷公司产品信息不能覆盖住房、汽车等固定资产管理贷款,是指居民的日常消费需求,包括社会生活必需品、服装、租金和电子技术产品等小额信贷。网络消费信贷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的新型消费信贷模式,即利用网络进行网上审计、贷款、消费、还款等业务流程。
1.2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的特点
(一)额度小
(二)便捷性
(三)消费平台的指向性
消费者只能在自己的平台或购物中心合作消费。举例说明,消费者使用“蚂蚁花呗”只能在淘宝亦或是天猫平台当中消费,而消费者使用京东白条则只能在京东当中消费。
1.3互联网消费信贷的理论基础
(一)长尾理论
它是以非主流的产品作为销售重点,在现代科技进步和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产品销售并不仅仅在于一种传统的市场需求曲线,即代表“畅销产品”的优先,而是一种代表“不受欢迎的商品”的长尾。互联网企业加大了对于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的技术研发与投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将在整个中国信贷市场占有较高的份额。
(二)规模经济学理论
该理论的观点是,我国传统企业倘若扩大其经营规模,此时该企业的边际成本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相对应地利润水平会呈现升高的趋势。当企业的消费信贷市场份额日益增加,直到企业接近其垄断的地位,甚至能够控制整个消费信贷市场发展趋势,然后才开始寻求盈利最大化。目前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的整体市场经济份额己接近于行业内企业的垄断,并且我们可以对此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这样就能够在未来几年内发展一个将继续占据行业技术领先地位。
(三)交易费用理论
该理论十分重视信息成本,认为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当中,交易成本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互联网消费信贷方便快捷,它的大部分交易只是需要通过互联网上进行完成,这样可以节省运营成本。因此,在对交易费用成本的控制上,互联网进行消费信贷具有了可持续不断地发展的优点。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和快速发展,这一技术优势将会变得更加明显。
1.4互联网消费信贷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众多的互联网企业纷纷开始踏足于消费金融行业。目前市场当中比较受欢迎的消费信贷产品包括蚂蚁花呗、京东白条以及任性付等。这些信贷产品的引入和推广,不但给各种消费平台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销量和产品的销售额,同时极大地推动了我们通过移动互联网方式进行对消费金融分析的进一步发展。
2“蚂蚁花呗”的发展现状及与同类产品比较分析
2.1“蚂蚁花呗”产品概述
2.1.1“蚂蚁花呗”的交易和使用流程
当用户在线购买产品进行交易时,在提交订单后,可以点击”蚂蚁花呗”来付款。当网络正常,账户正常,密码正确时,则验证通过,付款成功。付款成功之后该笔款项会从花呗的额度当中被扣除,消费者需要在消费的次月按时还款。
“蚂蚁花呗”分期支付中的3期,6期,9期,12期,分别对应为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不同的期数的费率也大不相同。比较的结果主要载于下表:
2.1.2 “蚂蚁花呗”发展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一)大数据技术
“芝麻信用分”是芝麻信用公司对包括阿里巴巴电商贸易市场数据以及蚂蚁金服集团在内的大量研究资料和信息系统在内的大量研发资料进行了分析处理与评估。芝麻信用分所体现的是蚂蚁花呗用户的信用程度,在评估信用分之前,平台会以海量的网购数据作为基础,进行数据的分析工作,这样一来,平台就可以了解用户的还款能力以及还款的意向等方面的信息,使得用户更加容易地能够迅速获取信贷,为用户提供现金分期付款等多种服务。
(二)人脸识别技术
蚂蚁金服长期以来都致力于发展生物信息的识别技术,在这一领域展开了探索和创新,并且把这项创新技术广泛地作为运用推广到了手机互联网用户身份号码认证应用领域,不仅为我们用户带来了更好的手机使用者用户体验,也大大地地增加了信息安全性,并且已被广泛地作为应用推广到了淘宝网商网上银行和微信支付宝用户身份号码认证等应用场景。该项技术当中包括了以下几种算法,其一是人脸图像相位脱敏分析算法,其二是活体人脸检测分析算法,其三是活体人脸图像相位比对分析算法。
(三)云计算技术
蚂蚁金融云平台是一个具有开放式特征的云平台,在蚂蚁金服当中一个名为“互联网推进器”的项目当中是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它对于金融技术创新、金融机构和 it 技术架构的转型和升级都具有很强的意义和促进作用,并且该平台的设立有助于建立一种安全性更高,耗费成本较低,技术创新水平的较高的金融领域的应用,这样一来,金融机构就可以为其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2“蚂蚁花呗”的发展现状及其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蚂蚁花呗”的发展现状:
“蚂蚁花呗”可以在淘宝等多个电商平台进行消费,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花呗进一步拥有了更为强大的优势,花呗平台可以基于海量的客户身份、客户搜索记录等消费者基本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来知晓客户在网购过程中的消费偏好,客户的消费能力以及履约能力。
“蚂蚁花呗”迅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外部因素的影响:
(一)政策支持促进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
随着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其市场政策环境的区域性限制逐步放开,在符合条件的基础上,鼓励发展消费金融公司。对于消费信贷参与者,放宽了相关限制,所有符合条件的互联网企业均可开办消费信贷相关服务。
(二)互联网消费信贷需求的扩张
我国的传统金融机构长期以来都得到了XX较高力度的保护,还存在着一些常年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随着时代变化,90后的群体在移动互联网这个大环境中成长,他们对货币纸币的观念逐步减弱,且他们的消费又受到收入水平的制约,所以他们有更加强烈的超前消费的意愿。
内部因素的影响:
(一)资金来源优势
从主要资金来源方面看,“蚂蚁花呗”的资金来源于重庆阿里的小额贷款,而京东白条主要利用京东商城的自有资金,因此和蚂蚁花呗相比较而言,京东白条在资金周转方面的安全性有所不足,稳定性也有待加强,这也正是目前蚂蚁花呗市场份额越来越高的重要原因。
(二)布局优势
蚂蚁花呗不仅可以在线上购物平台进行消费,在实体店当中也能得到应用,例如商店、超市等,但是京东白条则有所不同,其只能在京东商城当中进行应用。因此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蚂蚁花呗的可以适用的领域显然更加宽广,因此在消费信贷产品的激烈市场角逐当中获得了竞争优势。
2.3“蚂蚁花呗”与信用卡和“京东白条”的比较分析
与信用卡之间的区别:
(一)蚂蚁花呗的免息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档次,三期免息,六期免息以及九期免息,三期的手续费为0,六期为4.5%,九期的则达到了6%。信用卡的还款免息期有些复杂,不同一家银行的刷卡免息期一般上都是不同的。个别大型银行中比如中国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广发银行,则分别提供了周期长达近56天的自由活期存款。
(二)信用卡运作管理模式方面,首先我们必须要向银行申请办理自己的信用卡,银行提供一定的额度,在申请了信用卡之后向银行商家进行刷卡或者购买商品,其中资金流动的方向一般是银行贷款到自己的商家,在还款之时,消费者向银行申请贷款,通过这样的方式偿付其所垫付的资金。“蚂蚁花呗”则有所不同,该平台提供的业务事实上属于赊购业务,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主要表现如下:首先,比较快捷方便,对于信用的质量要求不高,有利于做出应急决策。其次,还款的方式和时间比较灵活多变。其次,倘若在法定期限内偿还欠款,将不会产生利息。但是与支付宝传统的信用卡贷款业务相比而言,“蚂蚁花呗”也明显地具有一些弊端,举例说明,蚂蚁花呗的借款额度通常来说并不会太高,另外,该产品也没有推出类似于信用卡的实物载体,它只是一种依托于支付宝的互联网网络服务产物。
与“京东白条”之间的区别:
(一)使用的场景不同:京东白条只能在京东商城进行消费;而花呗除了可以在线上消费之外,使用的APP场景比较多,还支持在线下门店付款。
(二)还款方式不同:京东白条是没有延期还款这一服务的,在无法全额还款的情况下只能申请分期还款或最低还款;花呗除了可以分期还款、最低还款还可以申请延期还款,还款方式比较丰富。
(三)逾期费率、手续费存在差异。在京东平台当中逾期费率仅为万分之三,而蚂蚁花呗的逾期费率达到了万分之五。至于分期费率,京东设置的是0.5%,蚂蚁花呗则不确定,需要取决于分期的期数。
(四)功能不同:京东白条是支持取现的,有一个取现功能,取现额度为授信额度的50%;花呗是不支持取现的。
3“蚂蚁花呗”面临的风险分析
3.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风险。现阶段,金融政策和法律法规尚不够健全,对于消费金融市场的准入限制条件低,导致过多的传统互联网公司踏足消费金融行业。然而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部分企业可能为了争取顾客,获取市场份额,就会刻意调低消费者的门槛,长此以往就会造成过度信贷的后果,未来可能会面对一定的信用风险。就”蚂蚁花呗”这一线上信贷产品来说,首先,有关蚂蚁微贷线上用户的购物消费记录均属于线上的信用记录;其次由于蚂蚁微贷获取的数据资料信息不够全面,其获取的历史数据资料信息也仅仅是由于消费者在支付宝上的交易数据资料信息,消费者即使在其他平台当中存在消费信息,蚂蚁花呗也无法调取,平台之间的信息暂时还无法实现共享,这种情况就使得我们通过蚂蚁微贷平台获取的数据资料并不能帮助消费者做出全面、全方位的评估和判断。此外,网上个人消费互联网金融产品信息尚未与中央银行的信用信息系统相连接。最近几年,互联网消费信贷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机遇,市场份额也在逐年增加。另一重要方面,它并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信息平台的资本资产周转。
3.2法律风险
目前无论是从产品数量的角度,还是产品种类的角度,消费信贷服务都呈现了多元化的特征,然而指的注意的是,这些提供消费信贷服务的互联网平台事实上在经营能力的方面还具有较大的差异,由于XX和法律监督机制的缺失,很多互联网消费信贷服务平台在其经营和管理上发生了混乱,且在行业内对于市场的准入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各大企业所推出的每一款产品都只能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并未仔细认真地对其进行市场调查。欲使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机遇,实现持续并且健康的发展离不开多方的努力,互联网公司和XX都需要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于互联网平台而言,需要强化风险防控,而对于相关部门而言,则需要加强引导,为互联网信贷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并且还应当对我国现行的法律、政策进行完善,制定有效的配套措施,只有XX和企业发挥合力,才能真正推动该行业的健康发展。
3.3技术风险
电商业和消费金融业的发展都需要依托一定的技术,例如大数据、云计算等。用户在网购平台当中进行购物进行,那必然会在平台中留下和消费相关的资料,互联网企业可以对这些海量的资料进行整合,构建自有数据库,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的技术对此类信息展开分析,以评估和考虑用户的购物消费能力,并根据分析的结果给用户一定的购物消费信用额。以蚂蚁花呗为例,从最初用户申请贷款,直到最后用户获得授薪,全流程几乎都是在线上进行,就是得益于计算机的自动化优势,所以在整个流程中,对于计算机的性能要求非常高。因为一旦电商企业出现了操作上的错误,或者因为遇到了计算机设备的故障,遭受到黑客的袭击等,这些问题都会给电商企业造成很多损失,严重时甚至有可能导致企业直接倒闭。如今互联网发展速度较快,如何才能防止信息披露的风险,对于蚂蚁花呗而言,也是重要的技术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个人数据信息的安全仍然面临巨大的隐患。最近几年,我国网民当中有将近75%的群体表示自己的信息遭到泄露,一些不良商家可能会通过出售、不当使用这些信息的行为获得利益。在注册支付宝账号的时候,用户需要填写大量的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隐私信息,在消费完成后又会留下一定的信息,例如电话号码、地址等。倘若蚂蚁花呗无法从技术的角度来提升消费者消费时的安全信,保障其信息安全,那么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将会大大增强。如果企业用户的信息被泄露,将进一步发展导致被盗窃和欺诈的风险。
4“蚂蚁花呗”风险管理模式分析
4.1“蚂蚁花呗”风险管理模式的特点分析
(一)就信用评级的角度来看,支付宝用户如果开通了蚂蚁花呗的服务,其所能够被授信的额度全部根据芝麻信用分决定,芝麻信用分是一种信用评估机构,属于第三方机构,虽然隶属阿里巴巴旗下,但具有绝对的独立性。
(二)从资产证券化角度进行分析,小部分人违约并不会影响整体的资金回收,为了防范资金不足的风险,“蚂蚁花呗”采取了对其基础资产进行资产证券化的措施。蚂蚁花呗将其所拥有的顾客债权定制产品,将此类产品在交易所挂牌,投资者购买了这一产品之后,蚂蚁花呗的资金就可以实现回笼。
4.2“蚂蚁花呗”与其它消费信贷产品风险管理模式的比较
(一)“蚂蚁花呗”与“京东白条”的比较分析:“蚂蚁花呗”在风控方面主要依靠芝麻信用分数。而京东白条的风控体系主要是与其它金融机构进行合作。从征信体系的角度来看,蚂蚁花呗所依托的平台是支付宝,京东白条则不同,只能对消费者在京东的消费数据进行分析和研判,数据来源的范围较为狭窄。就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白条借助绑定信用卡的方式来降低其所面临的风险,借助银行的力量来防控自身的风险。
(二)和信用卡风险管理相较而言,蚂蚁花呗的风控管理需要依托于芝麻信用分。但是信用卡的风控管理依托的则是银行的风控部。信用卡风险管理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环节,分别是授信、审批、账户管理、业务管理以及贷后催收,因此相比较于信用卡风控模式而言具有高效性和便捷性。
4.3“蚂蚁花呗”风控管理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用户的信用等级模糊。蚂蚁花呗所依托的平台本身就具有限制性,因此无法和一样,对其用户个人的真实资产状况,甚至是家庭的资产状况展开分析,而是依靠分析其在有限的几个平台消费情况来给予授信,然而这样做很难真实判断客户信用情况,容易造成误判,从而产生不良贷款。
(二)恶意透支的追偿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大,分布范围广,“蚂蚁花呗”的使用者职业多样。如果出现企业信用违约,逐户难以追回,立法的缺失也难以寻求相关法律的全方位发展帮助。对于债权人而言,回收不良贷款也将会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以及人力成本。对于低欠款的客户,收回欠款的成本甚至可能超过欠款的数额。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分析来看,这部分欠款不应该被收回,容易导致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增加自己公司的资金管理成本。因此,如何追讨恶意欠款,是“蚂蚁花呗”幕后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
4.4“蚂蚁花呗”信用风险的应对
(一)构建完善的征信体系,如今我国征信体系的建设还有较大的完善空间。根据我们中国社会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进行发布的权威信息数据,目前我国征信体系纳入的个人约8.6亿人,全国总人口约14亿,因此,征信体系的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前进空间。根据目前的征信系统,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其实较为有限,包括购买房屋、购买车辆的情况以及一些高额消费的情况,根据这些调研数据,很难综合判断居民个人信用风险。因此,央行不仅需要扩大信用基础,还需要增加信用内容,建立更加全面完善的居民个人信用体系。
(二)消费信贷风控平台应当逐步和央行的征信系统完成对接,促使信息和信息之间形成互通。首先,对于互联网消费信贷平台而言,尽快建立起联盟,实现信息的共享对于多家平台而言都是获利的,建立以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许可证为基础的互联网消费信息共享数据库,借助互联网信贷公司的数据共享,加快与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连接,并对居民个人信贷业绩进行评价。
(三)针对保险缺失这一典型的问题,本文认为互联网消费平台以及保险公司之间可以寻求合作,保险公司可以研发适用于该类平台的保险产品。在用户注册了消费信贷平台时,就和保险公司之间达成协议。只有已经签订该协议的用户才能继续适用消费信贷的产品。互联网消费信贷管理平台可以利用收取的保费为保险公司投保。倘若实践当中确实发生了信用违约的情况,用户可以向保险公司球场,这样资金安全才能得到更高程度的保障。
4.5“蚂蚁花呗”法律风险的应对
“蚂蚁花呗”平台依托蚂蚁金融服务体系的风控体系,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贷后催收管理体系和流程。为防范法律风险,首先要及时建立和完善消费信贷产品的市场准入和评估机制,落实金融许可政策。还要加强对中国互联网时代金融科技公司的金融许可管理,设置进入门槛。二是开展互联网消费信贷平台消费信贷产品定期定时披露政策。消费信贷企业应当定期公开其经营信息,包括用户的数量,用户的信用额度、还款情况之类的信息。最后,增强违约、虚假信息交易、套现等违法操作的打击力度。积极监控有违约倾向或有违约记录的用户,实时监控其资产,及时将违约者黑名单提交中国人民银行,完善中央银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4.6“蚂蚁花呗”技术风险的应对
多年来,由于信息技术发展不够硬,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督检查工作力度不够,导致很多科学技术失误,带来了很大的风险,“蚂蚁花呗”从申请到配额信用的全过程都是在网上完成的,依靠计算机系统自动化,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计算机的安全性能要求很高。如今互联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信息数据泄露问题获得了广泛的关注,这也构成了对蚂蚁花呗的技术挑战。不仅仅是蚂蚁花呗,大部分消费信贷公司都面对着该种技术风险。因此,各互联网金融消费信贷管理平台都需要不断加大信息技术设备的投入,避免因机器设备故障造成的风险损失。另外,技术人员的培训问题也应当高度重视。
5互联网消费信贷行业的风控建议与总结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互联网环境当中的金融风险控制带来了帮助。大数据技术还可以用来建立一个模型,以验证客户信息和数据的身份,识别信息的真实性,尽可能减少网络消费金融的损失和风险。另外,信用评分体系的建立也是必不可少的,该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帮助平台判断客户是否具备较好的还款能力以及是否具备还款能力,可以预先评估风险,有助于风控工作的开展。
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科学地转移和分散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风险,促进金融机构的资本周转。目前已经有金融机构针对这一命题展开了研究工作,并且也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厚的研究承购,不难预测未来还有更多的金融资源管理机构将会继续探索新技术,完成风险转移以及分散的目标。
为了促进内部风险控制有更好的效果,不仅要做好风险控制机制建设,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转移和分散风险问题,还可以在营销阶段做数据分析,提高企业营销的准确性,降低财务风险。目前,大数据技术的水平越来越高。网络消费金融机构应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感知消费者的购买习惯、购买意向和心理反应,收集该领域的数据和信息。
在信息化程度高的今天,我国互联网消费信贷行业的业务发展较为迅速。然而,进行实际经济发展的研究工作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风险也较为突出,因此做好风险管控显得格外重要。针对网络消费信贷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仍需冷静分析和处理。XX部门要加强引导,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信息体系。同时,互联网进行消费信贷管理平台也应加强风险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以促进我国企业互联网消费信贷业务的稳步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刘杨, 万姣, 刘溪. 互联网消费信贷的发展现状及风险分析——以“蚂蚁花呗”和“京东白条”为例[J]. 时代金融, 2017,(9).
[2]郝柳君, 荣茜. 个人消费信贷产品的创新对消费者行为的影響——以蚂蚁花呗为例[J]. 时代金融, 2016,(36).
[3]焦乐柯, 刘雅婧, 邓秀芳.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以蚂蚁花呗为例[J]. 企业导报, 2016,(13):6-7.
[4]王晋之,胡滨. 互联网消费信贷风险分析与应对——基于“京东白条”案例的分析与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7(03):41-45+53.
[5]陈岩,剌文琪,范杰. 互联网消费信贷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南方金融,2016(12):50-56.
[6]徐英军. 互联网消费信贷债权线上证券化的风险控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6(02):72-77.
[7]贾楠. 中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度量、监管博弈与监管效率研究[D].吉林大学,2017.
[8]江其玟,马季. 互联网金融企业运营模式分析——基于风险管理的角度[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7,18(06):16-25.
[9]蒋淼怡.互联网金的潜在风险与防范策略研究[J].金融经济,2017(24):9-11.
[10]刘崇炀.互联网金融模式存在的风险及防范研究[J].中国市场,2018(02):75-76.
[11]刘达.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与监管研究[D].山东大学,2017.
[12]刘洹庚.浅析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应用[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03):235.
[13]卢玉婕.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8(02):90-91.
[14]苗慧怡.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个人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
[15]钱才银.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估及其防范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7.
[16]汤一凡.新时期互联网金融模式探析[J].经贸实践,2018(01):133-134.
[17]王波,郑联盛,王兆斌.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及监管——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01):77-80.
[18]王新培.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及监管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
[19]王雅晨.浅谈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防范[J].中国高新区,2018(01):8.
[20]王子琦.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研究[J].经贸实践,2018(01):117.
[21]吴波.“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信息安全风险防范研究[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7(48):85.
[22]杨新宇.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监管和防控[J].现代国企究,2018(02):135-136.
[23]张耀. 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分析[J].经贸实践,2018(02):145.
[24]周剑平. 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模式[J].经济研究导刊,2018(01):63-64.
[25]张庆斌; 于思琪; 谭玲玲; 王德国. 《中国商论》2020年第03期
[26]任子杰. 《当代会计》2019年第10期
[27] Bin Wu,Pengfei Liu,Xuefei Xu. An evolutionary analysis of low-carbonstrategiesbased on the government-enterprise game in the complex networkcontext[J]. Journalof Cleaner Production,2017,141.
[28] Changle,Xiang,Feng,Ding,Weida,Wang,WeiHe.Energy management of adual-modepower-split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based on velocity prediction and nonlinear modelpredictive control[J]. Applied Energy,2017,189.
[29] Eliana Abu-Hamdi. Neoliberalism as a site-specific process: The aesthetics andpolitics of architecture in Amman, Jordan[J]. Cities,2017,60.
[30] Gengyuan Liu,Zhifeng Yang,Brian D. Fath,Lei Shi,Sergio Ulgiati. Time and spacemodel of urban pollution migration: Economy-energy-environment nexus network[J]. Applied Energy,2017,186.
[31] HerryPurnomo,Bayuni Shantiko,Soaduon Sitorus,Harris Gunawan,RamadhaniAchdiawan,Hariadi Kartodihardjo,Ade Ayu Dewayani. Fire economy and actornetwork of forest and land fires in Indonesia[J].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2017,78.
[32] Jens Eklinder-Frick,Lars-Johan Åge. Perspectives on regional innovation policy –From new economic geography towards the IMP approach[J]. Industrial MarketingManagement,2016.
[33] Linlin Xia,Yan Zhang,Qiong Wu,Lumeng Liu.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relationships of urban carbon metabolism based on the eight nodes spatial networkmodel[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7,140.
[34] Lizhi Xing,Xianlei Dong,Jun Guan. Global industrial impact coefficient based onrandom walk process and inter-country input-output table[J]. Physica A:Statistical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2017,471.
[35] Mansooreh Kazemilari,Abbas Mardani,Dalia Streimikiene,Edmundas Kazimieras
Zavadskas. An overview of renewable energy companies in stock exchange:Evidence from minimal spanning tree approach[J]. Renewable Energy,2017,102.
[36]Olivier Pialot,Dominique Millet,Justine Bisiaux. “Upgradable PSS”: Clarifying anew concept of sustainable consumption/production based on upgradablilit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7,141.
[37]Qiaozhi Wang,Pauline Deutz,Yong Chen. Building institutional capacity forindustrial symbiosis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an industrial symbiosiscoordination network in China[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7,142.
[38]Qing Guan,Haizhong An,Huajiao Li,Xiaoqing Hao. The rapid bi-level exploration on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solar energy development[J]. Physica A: Statistical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2017,465.
[39]Saud A. Sultan,Zhongyin Guo.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Sustainable PerpetualPavements using Recycled Asphalt Pavement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Transpor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7.
[40]Yupeng Fan,Qi Qiao,Lin Fang. Network analysis of industrial metabolism inindustrial park-A case study of Huai’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area[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7,142.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0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