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浦东新区宣桥镇为例

公共文化服务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见成效,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总量与供给类型不断增加,但在公共文化的供给和需求的匹配方面仍具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笔者通过数据分析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等方式,围绕宣桥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群众对公共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实施过程中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分析乡村公共文化运行中存在的供需错位的原因,原因主要有:XX财政拨款不稳定;公共文化供给内容单一;居民文化需求表达机制不健全;群众公共文化建设意识淡薄等。本文为优化公共服务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和借鉴,缓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矛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让人民广泛共享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成果,推动乡村文化建设。

关键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 供需错位 文化建设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 研究背景

XXXXXX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五大总要求“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目标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要求不谋而合。为了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必须要破除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错位的问题,使农民的文化权利得到充分保障,让农村文化得到多元化的发展。在治理途径方面,我国学者经过数十年实践探索和理论探索的基础,提出具有渐进性的规划纲要和指导政策,为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广大研究人员提供了政治思想保障。针对当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学者们不断提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相关研究成果对于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指导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笔者聚焦宣桥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通过对宣桥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问题进行分析,剖析与梳理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求乡村公文化服务建设的有效途径,以提高群众满意度为目标,传承乡风文明,增强乡村文化自信,提高乡村幸福感。

 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根据宣桥镇已有的运行机制,尽可能地掌握真实材料,准确把握所要研究的方向。以及掌握的调查资料和文献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提出解决方案。必须要创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和完善运行机制的不足,使农民的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让乡村文化得到本质发展,致力于寻求创新乡村公文化服务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文化机制的有效途径,以促进我国乡村公共文化的发展。

(2)实践意义

首先,宣桥镇公共文化运行管理存在一定的不足,其原因有管理人才匮乏以及人们群众需求表达机制不健全等,所以吸引高端文化人才是宣桥镇文化事业发展的关键之举,建设高质量人才队伍是促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平衡的重要保证。其次,注重对当地公共文化管理人员和基层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全面提升文化管理水平和专业服务技能,加强各级人员文化工作的重视,不断创新传统公共文化的供给,满足人们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最后,要加大当地XX宣传工作,加强居民在公共文化发展中的主体意识,吸引居民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中来。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对公共物品的理解,萨缪尔森指出公共物品是具有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用于满足公共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总结了萨缪尔森规则和公共文化产品理论[1]。关于公共服务供给的认识,蒂布特根据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提出XX间竞争的“用脚投票”理论,通过模型假设制定出提供公共服务的策略。简·卢托尔德认为要改进传统的供给模式,结合社会方面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选择,建立多供给主体的供给模式[2]。

国外学者大多从公共物品与公共文化供给这两个角度研究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对乡村公共文化供需问题的研究较少,但是国外公共物品与供给的研究方面对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国内研究现状

通过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课题组对“文化惠民过程”中的总结,发现公共文化服务存在内容单一形式、低效供给、供需错位等问题,调查数据显示8.8%乡村居民对乡村电影的放映因陈旧而不感兴趣;乡村居民中有11.5%表示乡村图书内容陈旧,图书损坏严重;8.5%乡村居民因没有细化图书而不去乡村图书馆;6.8%乡村居民对送戏乡村表达不满。接近一半的居民认为不需要文化信息资源,这充分体现出乡村公共文化没有充分发挥价值,浪费公共文化的资源和XX的财力、人力,造成公共文化无效供给的局面[3]。

由于我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关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游乡斌围绕人们群众需求展开实地调查和入户访谈,认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财政投入不足、内容匮乏、低效运营、供给与需求脱节等问题[4]。赵雪芬基于智猪博弈模型,研究发现普通村民存在“搭便车”行为,精英村民存在“赚外快”现象,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中利益博弈的困境。为实现国家公共利益必须协调人群之间的利益,提出发挥精英村民的治理才能和激发普通民众参与积极性[5]。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是乡村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多方面的短板,就供给方面来说:供给内容同质化现象突出、供给主体人员素质层次不齐、供给方式单调化、供给投入不足、低效运营、内容缺乏等问题。就需求方面来说:供给内容单一化与人们需求多元化的矛盾、传统精神文化感情的缺失、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低等问题。有关研究成果对于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指导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但是有关学者们在强调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忽视了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问题的探讨。对此本文研究的上述问题有所补缺,进而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优化。笔者聚焦宣桥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问题,分析产生供需问题的原因,提出优化宣桥镇公共文化服务的对策,以提高群众满意度为目标,促成公共文化成果的全民共享。

 2. 研究方法

(1)访谈法。

选取当地居民、基础工作人员、乡镇干部开展访谈,了解乡村文化工作和他们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观点。主要围绕宣桥镇乡镇居民和基层工作人员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基层文化工作等开展访谈,了解他们看待乡村公共文化资源供需矛盾等问题。

(2)数据分析法。

通过国内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文献阐述,以及对宣桥公共文化数据进行分析,以宣桥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活动产品、其他相关服务的主要依据,对宣桥镇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优化对策提供数据支撑。

(3)文献研究法。

文章的创作需要大量的阅读符合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为分析的立足点。通过中国知网、维普网等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关于乡村公共文化相关的研究现状及动态,同时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对公共文化供需问题、创新公共文化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并结合宣桥镇当地现状分析,为文章的调查研究与完成奠定坚实地理论基础。

 二、宣桥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现状

在浦东开发开放的不断推进,宣桥镇作为中部城镇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区域文化发展的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在此期间,宣桥镇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推进公益文艺演出、公益电影放映、艺术培训、公益讲座、图书阅读活动等。每年结合传统节日和节庆日开展“我们的节日”等主题区级大型公共文化活动;定期向各个街道社区、重要建设工地、大型工厂、学校、军营、开发区配送公益文艺演出、放映公益电影及送戏下乡、公共图书资源等,几乎要达到市区标准的配送。宣桥镇XX聚焦群众文化需求,重点打造宣桥镇文化艺术节,汇聚传承优秀民间艺术,凸显街道、行业、院校、社会组织等的不同文化特色,使之成为每年定期举办,展示宣桥镇公共文化活动成果,老百姓喜闻乐见、形式多样、广泛参与,快乐和谐,反映乡村人文环境和居民群众精神风貌的公共文化活动项目。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的也在生活水平上升,他们对公共文化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更加关注身体健康,倾向于跑步、跳广场舞、游泳、打羽毛球、篮球、网球等运动,但是宣桥镇作为普通乡镇无法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运动设施,仅仅提供简单的基础设施。而且宣桥镇举办的公共文化活动,居民无法集中参加,对于宣桥镇部分居民没有固定的休息日,部分居民周末还需要工作,进行体力劳动的居民就很少耗费精力参加公共文化活动,造成了XX公共文化供给与人们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识淡薄,缺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宣桥镇公共文化供需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一)宣桥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问题与分析

1. 乡村公共文化财政供给不稳定

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是指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权利的各种场所和设施,由XX部门出资或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出资修建的平台,免费为群众提供的文化学习平台,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包括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村文化室等。从本质上看,开展公共文化投资项目建设是XX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增加公共文化供给的一种手段。

宣桥镇文化服务中心设8个内设机构,包括:办公室、图书馆、影剧组、体育部、群文宣传部、辅导部、文保非遗部、物业部。其中新增了体育部门,根据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财政拨款支出预算782.30万元,比2023年增加205.20万元,增长36.56%,202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宣桥镇文化服务中心预算支出总额为577.10万元,比2020年减少109.60万元,降低15.96%。对官方给出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可以知道XX财政拨款不稳定,导致许多公共文化项目不稳定发展,而且公共文化项目的支出在2019年之后受到XX财政拨款的影响最为明显,而且我们可以得出XX拨款影响公共文化项目支出,减少了公共文化活动次数。

乡村振兴是XXX的一项重要工作,新形势下乡村振兴是抓住乡村文化建设的关键点,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资金的投入,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XX的财政拨款的增长有利于加强和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发展乡村文化保障民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方面。

2.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单一

当前,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一直以“供给”为核心[6],一味无效的供给是不被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在建设过程中产生了供给单一与需求多样的矛盾、群众参与度低的状况。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单一主要表现在供给渠道单一和供给内容单一两个方面。一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渠道单一[7]。目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最主要供给主体是各级地方XX,主要承担了乡村图书馆 、乡村小剧院、小剧场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建设。二是乡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部门管理人员在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缺乏经验,致使XX购买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形式单一,在举办的活动和采购的文化设施来看,难以激发居民参与意愿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再次供给的积极性。根据笔者总结官方数据来看,宣桥镇公共文化供给活动形式单一,每年只有没有太多变化和新意,落实效果并不明显,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权益没有得到保护,不能充分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绝大部分群众根本没有参与到乡镇所举办的活动,甚至不知道每年有这样的活动开展,还有小部分群众向笔者反映道活动大同小异,没有任何兴趣。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与时代发展存在严重的脱节,很多乡村地区的公共文化供给还是沿用之前的旧式供给,内容单一形式老套。在科技与经济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大部分地方XX对乡村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时,还是提供很多同质化的供给,缺乏足够的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乡村没发展之前还是以农业为经济基础的村落,没有充足的文化生活,人们容易满足于简单的文化活动,例如,放映电影、木偶戏、戏剧表演等。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也在飞速发展,同时带动了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群众生活水平以及消费观念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居民能更加便捷的享受到网络中的资源,相对文化资源匮乏的年代,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不再满足于简单旧式的公共文化供给。尤其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就能够阅读和接收公共文化信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宣桥镇公共文化服务需求问题与分析

 1. 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不高

笔者多次走访宣桥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发现活动场所的老年人数远多于年轻人,且其中许多活动场所不开放、硬件配置设施闲置。文化器材、设备等资源下到基层后,因为缺乏科学合理的公共文化设备使用规则以及公共文化的宣传力度,许多文化设备、器材设施提供到乡村中,部分居民存在使用公共文化设备不规范的行为,大部分居民对此还不知晓,造成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低。根据笔者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发现,部分村民干部把公共文化资源保存不让居民使用,担心居损坏、遗失公共文化设施,无法应对上级XX的检查。而且根据笔者调查中也发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受众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接受度并不高,大部分农村居民相对文化程度不高,对文化资源的利用水平相对较低。乡村公共文化逐渐打通为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但是没有打通人群中内心的“最后一道坎”[8]。

现阶段,许多乡村人民群众对于公共文化建设缺乏一定了解和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就会缺乏公共文化建设意识,相当一部分的居民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没有正确利用,给公共文化建设造成供给过多的假象。在乡村地区人均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在使用公共资源和参加文化活动方面,缺乏寻求资源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乡村文化市场化水平较低,乡村文化产业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渠道主要以XX为主,例如硬件设施的建设、各类文化器材的配备以及各类文化演出的供给等。从新公共管理理论出发,一方面,基层XX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时,XX自上而下调配资源,把精力过多的支配在具体的资源分配和人力资源分配上,忽视了当地地方XX职能的发挥。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机会不断增加,让年轻人更加注重“钱袋”,而渐渐淡忘了“脑袋”。而且相当一部分乡村居民觉得参加公共文化活动完全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加上没有任何报酬,就无法将乡村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发挥出来,此外,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居民自身生活水平己经有了非常大的提升,有了更多更加易于获得的文化娱乐方式。例如群众通过手机、电脑等就能够阅读图书、获取信息,己不再需要去乡村图书馆通过阅读书籍或使用电子阅览室电脑来浏览信息,造成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利用不充分,降低了基础设施的使用率。

 2 . 乡村公共文化诉求渠道不健全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宣桥镇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发展水平力度显著提升,但是XX采用的仍是自上而下的传统供给模式。乡村旅游业和实体工业的不断发展,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群众的生活水平上升新高度,对文化的需求层次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人们对XX所提供的陈旧的公共文化供给的满意度较低,部分人群众觉得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只是在“走形式”“走过场”,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根据相关文献和笔者实地走访宣桥镇广场附近居民,访谈得出绝大多数居民认为公共供给质量差,以送戏下乡为代表,纯粹形式主义且大都是XX的“一厢情愿”,究其根本原因是XX没有倾听群众内心真正的需求,没有完善的反馈渠道,居民文化需求表达机制不健全[9],因此加剧了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不满。

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乡村文化需求表达渠道有限,大多数居民公共文化诉求都是向居委会表达,而居委会只是作为协助XX开展工作的基层自治组织,通常只履行工作任务下达的职能,无法真正的反映民众的意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XX与居民之间的沟通渠道不健全,居民文化需求反馈渠道少,对居民的反馈置之不理,甚至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没有采取行动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也挫伤的人们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

供给和需求组相匹配是使公共文化服务更加有效的重要途径,提高公共文化供给最重要的就是畅通人们群众表达渠道,使群众意见成为公共文化供给的依据,满足XX公共文化供给是人们所需,实现公共文化供需的平衡,提高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宣桥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优化对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想进一步提升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水平和质量,就需要加大资金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公共人均文化事业费用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充足的资金投入是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物质保障,公共文化资金投入的不稳定会造成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以及产生过多的消极影响。当地XX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发挥自身XX公共职能,彻底改善乡村公共文化供给问题,实现XX资源的有效使用。资金的合理投入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就资金的来源而言,拓宽公共文化建设资金的渠道。一方面,实行某些公共文化项目时,XX可以采用公共私营合作制,吸引民间资本的参与有利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及某些文化产品的生产,弥补XX的不足和缺口,合力发展文化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此外,XX可以“XX补贴”“减税”“免税”等经济文化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扩大丰富多层次的大众文化消费市场,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这样不仅能够保障文化市场的活力,还能够减少XX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压力,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吸引第三方部门的参加。第三方部门包括非XX组织、支援性社团、组织协会等。XX联合第三方部门进行志愿服务,互相交换资源等方法减少财政资金的浪费。同时发挥第三方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在科技教育、信息传播、文化宣传等方面发挥作用,有效弥补XX因资金问题公共文化供给问题,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发展。就资金的分配而言,合理支配资金,优化公共财政的支出结构。财政资金需要用到的地方,加大地方公共文化建设的财政支出,对乡村公共文化设施要进行全面的覆盖和发展,提高当地居民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满意程度。当然,对待公共文化的供给要做到合理有效的供给,不是一味地拖入大量资金进行无效的供给。首先,当地XX要把财政拨款进行合理调配,每年做好对公共文化项目的资金投入的规划,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发展乡村公共文化事业,为乡村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和公共文化设施的更新提供丰富的资金保障,增加为人民群众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其次,加大文化宣传的活动的开展资金的投入,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知晓率和对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同时,结合当地文化背景打造本地区的公共文化品牌,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最后,去除居民利用率低的公共文化设施,减少公共财政的资金投入。例如陈旧的器材、闲置的文化活动所、闲置的设备等,去除这些固定无效资源,紧跟时代发展新型文化设施,停止旧式公共文化的供给,避免财政资金的浪费。还有一些俗套的文化活动演出已经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不符合现代人的公共文化需求,没有必须再次开展这类文化活动,必然要被时代发展所淘汰。 第三,就XX内部机制而言,必须要积极探索对公共文化领域的绩效评价标准。首先,地方公共文化管理部门要树立正确积极的绩效考核观念,用正确的绩效观念调动基层文化队伍工作的积极性,其次,从绩效考核内容上来看,要把村民对公共文化活动的满意程度和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满意度纳入地方XX内在绩效考核系统中,从而对公共文化供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汲取群众的意见,不断完善公共服务的供给,改善乡村地区文化服务抵消现象[10]。最后,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项目也应该受到第三方专业团队的调查考核,更加注重绩效考评而非传统的业绩考评,即绩效考评的内容是项目的完成过程以及群众们的反馈结果。比如,宣桥镇送戏下乡、电影放映等文化活动的实施应将更加注重了解观戏人数、电影的受众人群和满意度的反馈,而不是流于形式的完成硬性指标。第三方专业团队直接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对相关部门进行有效指导,促进XX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程度,以及增加XX相关工作的透明度,增强部门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坚持供给内容持续性和多样性

1.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

XXX必定是“大数据”的时代,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利用网络建设数字网络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可以建立网上图书馆、线上影院、线上书库等新型网络数据平台。网络科技的运用和发展为公共文化资源的供给方式提供了全新的可能,能够实现多层次和跨地区实现资源的有效互动,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层次、多样性的公共文化的供给,创新发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网络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迅速,使得人们群众更加方便快捷享受到多样化的公共资源和持续不断的文化资源。

在供给主体层面,XX和其他第三方部门发挥出不同的作用。首先,不论是XX还是第三方部门都需要充分发挥主体性功能,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可持续性和多样性。其次,XX要鼓励专业化组织参与到网络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运用网络技术,建立多样化的公共文化资源。最后,为了保证公共文化内容的持续性,XX要发展与完善先进可靠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让人们群众充分享受到网络化的公共文化服务[11]。

 2.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多元化供给

由于长期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发展存在巨大差异等原因,大部分乡村地区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时,容易忽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多层次,多元化的。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对象具有主观能性,对文化的需求层次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公共文化产业和事业的发展也推动居民需求层次的提高。提供传统旧式的公共文化服务必然导致大量的精神文化贫困的居民[12]。XX要提供高质量公共文化资源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运用先进科技手段人们群众提供多样性文化资源,实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人们群众的精准对接。

(三)提高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

1.完善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不少居民沉溺于手机网络和快餐文化,精神文化生活严重贫瘠,这充分反映出乡村文化建设的不完善和乡村传统精神的缺失。为了改变这一局面,XX继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宣传XXX核心价值观,提高居民公共文化意识,营造良好的公共文化氛围,使得广大居民参与到公共文化活动中去,充分利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首先,在乡村传统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中国xxx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领导,重视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依托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结合宣桥镇自身发展优势,补充居住社区配套设施,着力提升文化、教育、体育、公园绿地等公共设施布局,提高人民群众对周边设施的满意度和使用率。

其次,引领农民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使其融入村民心中并付出实际行动,积极参加文化活动和使用公共文化设施。在宣桥镇在未来规划中,宣桥镇XX根据自身的优势与特色,着力优化提升。提出整合上海野生动物园、乡村农业资源,打造“长三角主题旅游目的地”、“上海品质生活小镇”的总体定位。打造当地公共文化品牌,促进公共文化产品不断更新,带动更多居民参与发展公共文化,弘扬乡村文明精神,构建社会主义XXX公共文化意识形态。

最后,发展乡村公共文化事业必须以建设乡村传统精神为出发点,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浸润群众、改善民风、凝聚人心,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意味深长的大众文化、提供符合现代文明标准的公共文化设施,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率,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公共文化活动中,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传承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凝聚乡风,共建美好乡村文化。

 2 . 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支持,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基础保障。目前,乡村人才短缺的问题比较严重,导致不合理的公共文化管理和供给。因此,吸引人才回乡支持乡村的发展是XX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基层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是维护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平衡的根本保证。第一,出台引进建设乡村的人才优惠政策,提高乡村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进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支持乡村发展事业,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扩大乡村基础建设文化队伍,提高整体公共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建设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同时,鼓励文化事业单位与相关院校建立多元合作,联合培养专业化人才用于乡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第二,XX要抓住招商引资的机会,促使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到乡村发展,组建更加专业的人才队伍,拉动乡村公共文化的发展,活跃文化市场。第三,注重对当地乡村公共文化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纠正懒政思想,不断使其与时俱进,创新传统公共文化供给,满足人们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13]。建立建全文化人次的激励机制,奖励优秀人才;完善文化系统激励制度,激励更多的人才发挥其作用,建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此外,要加强居民在公共文化发展中的主体意识,吸引居民积极热情的参与到公共文化队伍中来,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率。

(四)健全人们群众需求反馈渠道

为了实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求的精准对接,最重要的就是听取人民的真实想法和诉求,真正明白民众的需求。“从群众中来”是了解人民需求的最好方法,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精确掌握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真正需求[14]。在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价方面,村民是最具有发言权的,因为村民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直接对象,所以,建全人民群众表达渠道是了解人民的需求的必经途径。想要打破无效供给和供给不足的局面,实现乡村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有效性,必须真正掌握农村居民的真实文化需求状况,构建和完善人们群众需求表达渠道[15]。

首先,拓宽人们群众公共文化反馈渠道,要提高人们群众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根据笔者调查发现,乡村地区的公共文化反馈渠道狭窄,大部分居民因为需求反馈没有得到恢复或者各个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对待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逐渐丧失了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存在相当一部分群众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公共文化反馈渠道。拓宽公共文化反馈渠道是健全人群需求表达机制的重要途径,成立相关部门专职处理人们群众的文化诉求表达,对人们群众的表达进行及时的反馈,才能激发人们群众文化表达意愿。使人们群众的意见真正纳入到XX的决策中去,才能够优化公共文化的供给,促进公共文化供给质量的提高。同时,当地XX可以成立地区反馈小组,集中总结附近居民的大体意见,和专业人员进行反馈和讨论,激发人们参与公共文化的积极性,能够提升居民文化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拓宽公共文化反馈渠道。

其次,公共文化管理部门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小程序、XX邮箱等方式收集民众建议和反馈,了解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进行及时梳理和总结。在地方XX网站中成立专门意见反馈页面,对广大民意进行收集,并作出及时的反馈和调整,这大大节省了公共文化的人力、物力、财力,实现现代化办公,提高工作效率。这不仅充分尊重居民意见,掌握人们的需求,贯彻正能量精神文化,还能保障乡村公共文化事业顺利发展,实现乡村公共文化事业的繁荣。

最后,通过实地调研和信息技术等多种方式,征询当地村民的意见,通过在乡村发放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了解居民公共文化需求,用数据精准分析群众对公共文化的满意度和人们的文化需求,最终形成真实有效的数据报告。同时,因为人民的文化需求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动态变化的,因此,XX要动态监测人们的文化需求,以及调查研究了解公共文化供需的现状和满意程度,可以形成阶段性报告,将数据进行对比,能够评估出XX阶段性提供的公共文化内容的成果,看是否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筛选出优劣公共文化供给内容,之后进行有选择的供给,排除不符合人们需求的公共文化供给,提高公共文化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为乡村公共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结论

宣桥镇在公共文化服务存在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本文分别阐述宣桥镇在公共文化供给和居民文化需求存在的问题,剖析和梳理这两方面的原因,并且结合宣桥镇自身优势,提出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策略。在宣桥镇公共文化供给过程中,忽视了供给内容陈旧、供给方式单调、供给投入不足等问题,导致人们群众在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无法瞒足,造成部分精神贫困居民。鉴于此,本文提出强化XX职能、统筹建设乡村人才队伍、健全人们需求反馈渠道等措施,以平衡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问题,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促进公共文化成果全民共享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仲德涛.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9.

[2]Jane N. Leuthold.A Public Goods Experiment for the Classroom[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2014,18(1).

[3]傅才武,刘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失衡背后的体制溯源——以文化惠民工程为中心的调查[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20(01):47-59.

[4]游祥斌,杨薇,郭昱青.需求视角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基于H省B市的调查[J].中国行政管理,2013(07):68-73.

[5]赵雪芬.利益悖论、利益博弈、利益整合: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困境与破解[J].领导学,2020(20):110-112.

[6]田青.商丘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关系研究[D].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23.

[7]建邺区委党校课题组,张天娇.人民性视域下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创新研究[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23(06):86-93.

[8]刘静.“乡村振兴”背景下江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0,35(04):121-124.

[9]孙通.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不对称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23.

[10]安培培,徐宏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经济师,2023(03):19-21.

[11]Zheng Jianhui.Meet Peasant Cultural Needs: Analysis on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froma New Perspective[J].Energy Procedia,2011,13.

[12]刘红.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23(03):255-259.

[13]高寒.乡村振兴背景下四川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关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9(09):56-58.

[14]李粉娟.试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对策[J].农家参谋,2023(06):19-21.

[15]吴梦晗.供需视角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J].区域治理,2019(45):43-45.

致 谢

行文至此,意味着我的大学生涯即将落下帷幕。在抗击新冠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也包括我完成论文的学业任务。

一朝沐杏雨,岁岁念师恩。论文的完成,我要感谢我的导师,老师不厌其烦与我沟通论文内容、敦促论文任务进度,既有学术水平亦有专业素质,给予我了莫大的鼓励、信任和支特,帮助我顺利完成了本科论文。我也非常感谢宿迁学院的授课老师四年来对我的辛勤培养和悉心教育,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传授了专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与子同袍,与子偕行。感谢我的舍友们,热心提供专业的信息和资料,相互扶持、相互打气,在宿舍都营造了刻苦钻研的学术氛围。

山水一程,三生有幸。在此对本论文的评阅组和答辦组的悉心指导表示感谢,感谢各位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阅读拙作、提出宝贵意见。

披荆斩棘,一路向前,是为了心中的梦与远方,也为欣赏沿途寒木春华的风景。愿你我不负韶华,只争朝夕;愿你我不为往事扰,余生只愿笑;愿来日之路光明灿烂,所有美好如愿相逢。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浦东新区宣桥镇为例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浦东新区宣桥镇为例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6月3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4558.html,

Like (1)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6月3日
Next 2023年6月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