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篇学的小学语文诗歌阅读教学研究

诗歌,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歌,在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诗歌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对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遵循着:通读

  引言

  (一)问题提出

  1.研究背景
  诗歌在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学习诗歌不仅能帮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还有助于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而诗歌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然而从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上来讲,教学方法过时、教师指导敷衍、学生学习压力过大等问题我们有目共睹,许多教师依然遵循着:通读诗歌、解字造词、背诵、翻译诗句这样的步骤,诗歌教学按部就班,很难让诗句走进学生的心灵,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与积极性不佳。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顾名思义,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与任务应当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语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课文,每篇课文都是一个语篇,因而本文从语篇学角度出发,分析现下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力求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建议,提升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有效性,发挥其独特作用。
  2.选题的理论意义
  (1)推动理论发展
  语篇学的引入能为语文课程的语用转向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能够为提升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语用功能提供理论发展路径。
  (2)丰富教学体系
  在调查分析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尝试从理论角度指导教师改进诗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有利于诗歌教学范式的重构和完善。
  3.选题的实践意义
  (1)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有效的诗歌教学不仅能够带领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真切多样的情境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加强教师人文素养
  本文旨在发现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师教学提供合理且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使教师的教学手段得到丰富,教学中的不足得到改善,提高教师的诗歌教学水平。

  (二)文献综述

  1.小学诗歌教学研究
  一直以来,许多专家和一线教师持之以恒地对小学诗歌阅读教学进行研究。李振村主持的教育部“十一五”——“新经典”诵读实验等都促进了诗歌教学活动的进一步优化。2001年,国家教育部出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大多数一线语文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诗歌教学进行了创新性思考和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较高实践价值的成果。2011年课标修订后,不少专家和教师更加重视小学的诗歌教学,相当一部分的小学一线教师对诗歌教学有自己的经验和建议。
  首先,关于诗歌教学的研究大多是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
  叶圣陶早起进行小学诗歌教学时指出,传统的阅读教学指导注重积累,能够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强调“诵诗诵文”,目前的阅读教学也应注重学生感知能力,强调“读书意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朗读能力。
  张利芳先生提出了“专题式、比较式、引导式、扩展式”的诗歌教学形式。[吴迪.小学语文诗歌“立体化”教学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4.]李正兵和陈立宏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建立了“教诗以诗”的原型,主张从解释名文、对比读、参考源流、授人以渔等方面切入古典诗词的授课。孙清武先生提出追本溯源、比较思考的诗歌教学方法。鲍惠新先生主张“欣赏语言的味道,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思索诗歌的意境”的教学方法,朱一峰提出“多读多思考多评价”的教学方法。石木星在品味诗歌语言这一方面进行了实际的探究并强调:诗歌教学要引导学生对诗歌内涵开展体味。张锐建议将音乐引入课堂,重视课外教育的开展,革新诗歌教学,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蔡东霞指出:诗歌教学重视“读”,可以采用“初步读——鉴赏读——有感情读”的步骤来进行学习。朱文成先生将诗歌批判纳入诗歌阅读教学,开创了诗歌教学方法探究的新方向。
  接着,很多学者还专注于诗歌教学的作用以及当前情况的探索。赵军红认为诗歌应该接受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工作。余惠玲指出,诗歌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分析了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诗词篇目,提出教科书中对诗词篇目的选择内容上应当层次分明、种类多样,建议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林美珠依据情境的创设把入选小学教材的诗歌展开分类,论述了在小学诗歌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有效性。杜中华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相融合,探索小学诗歌教学的新路。
  2.语篇分析理论
  (1)国外研究
  语篇分析的研究有三大学术重镇:欧洲、X和澳大利亚。
  在欧洲,功能主义都以语篇作为研究对象。布拉格学派以马泰休斯(Mathesius)为代表认为语言本身是个功能体系,它是交际工具;语言的产生都是社会性的,研究语言一定要联系语境与文化因素;语言研究既要重结构形式,也要重内容分析。伦敦学派的马利诺夫斯基(Malinowki)正式提出“语境”概念(1923),认为任何语言的意义都脱离不了相应的语境。弗斯(Firth)的语境思想受到马氏的影响,坚持认为:“一个词的完整意义总是包括语境的。离开完整语境,就不可能有严肃的意义研究。”范戴克(Van Dijk)1977年提出了篇语义宏观结构概念,试图以此说明语篇的“全局”问题,并提出了话语分析的原则。
  现代学科意义上的语篇分析理论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X,最初提出“语篇分析”这一概念的是X人哈里斯(Harris)。但是真正的语篇分析研究,欧洲要早于X。哈里斯于1952年提出“语篇分析”这一词,并发表《Discourse Analysis》一文,他对语篇分析理论的发展做出的最大影响是语言研究最大单位打破了句子的限制,他的研究包括语篇的结构和意义的关系、代词和连接词的功能等,这些问题依然是现代语篇理论研究的重点。1983年,龙格科里(Longacre)在《篇章语法》中,借鉴帕克(Pike)的法位学理论,对词语的类别和功能进行了区分,解决了结构主义语言学长期无法解决的问题,明确提出了“篇章语法学”“整体篇章语法学”等概念,为X语言分析由句子研究拓展至完整的语篇研究形成了新的助推,也为语篇分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澳大利亚的语篇分析对语篇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对澳大利亚的语篇分析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的有三个人:韩礼德(Halliday)、哈桑(Hasan)、马丁(Martin),他们都不是澳大利亚土著居民,而是外来移民。韩礼德在全面继承导师弗斯的意义和功能研究思想的基础上,创设了自己的系统功能语言学。1976年,他与妻子哈桑合著了语篇分析界的的经典著作——《语言功能探究》和《英语的衔接》,对语篇分析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为现代语篇分析理论奠定了稳固的基石。《英语的衔接》一书中指出“语篇是一个语言单位”,这对篇章和语言学的现代意义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马丁比较了说明文和记叙文的词汇使用的语法环境、实际语言单位、适用场合和文本的体裁等各方面,强调语篇体裁意识培养极其重要。根据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补充了语篇类型理论、语言适用场合理论、评价和积极话语分析理论的构成。
  (2)国内研究
  我国的语篇分析理论主要是在西方影响之下建立起来的,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且外语届的语篇分析研究呈向荣之势,对比之下汉语界的语篇分析研究则不太昌盛。
  王福祥在1981年出版的《俄语语篇分析》和1984年出版的《俄语世界切分句法》两本著作中,把俄罗斯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语篇理论进行探究。黄国文在《语篇分析概要》(1988)一书中把英语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将语篇分析理论的主要内涵用简单通俗的语言系统地陈述出来。胡壮麟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1994)中对语篇的主要特征、衔接与连贯做了详细的阐述。徐赳赳在《话语分析20年》(1995)、《话语分析在中国》(1997)两篇论文中相继探讨了国外与国内话语分析的研究情况,在《现代汉语篇章语言学》(2010)中重点阐释了汉语语篇分析的原则、类型和现象等问题。黄国文在《功能语言学通论》(2011)中对功能语言学的实用性和适用性进行了探讨。2019年贡如云出版了《语篇阅读教学论》,他认为阅读教学的凭借或媒介就本质上讲乃是语篇,从而将语篇学与语文阅读教学联系起来,探索语篇分析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功效。
  3.语篇阅读教学
  (1)国外语篇阅读教学
  在国外教育界中,将语篇分析理论运用在阅读教学中比我国要快。十九世纪后期尤为风靡。Kintsch认为,母语是英语的学习者掌握语篇结构会比其他人敏锐。Mayer指出,在语篇分析的帮助下,阅读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Carrell于1985年在一所大学对25位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进行测试,对实验组采用明确的语篇结构分析进行教学,结论发现,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Pauk在八十年代末提出了一种新的语篇阅读形式,来提高英语学习者的阅读能力。
  (2)国内语篇阅读教学
  在我国,外语教育运用语篇理论进行阅读教学相对广泛,在这里主要分析汉语语篇教学的发展现状。
  余国良认为,语篇教学采用“总——分”的阅读的形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语篇的内容与手法,学生不仅能领悟语篇的整体意义,同时也可以提升语篇的阅读能力。这种方法不再以传统教学顺序及“词——句——段——篇”来展开课堂教学,而是以“总——分——总”的形式及从语篇整体到句段再到语篇整体的顺序来进行课堂的教学,培养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整体把握的能力。当下英语语篇阅读教学多采用语篇分析理论,但它与我国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阅读指导理念之间有相当一部分共同点,特别是对语篇整体把握方面。因此,取国外语篇教学的精华并加以创新,就能够建构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模式。
  贡如云认为,语篇视野下的语文阅读教学首先是个语篇认知的过程,具体包括结构分析、体裁分析、语体分析、语境分析和语篇评价;其次它还是个语篇审美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阅读教学进行对比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阅读教学目的方面,认为首先应引导学生分析语篇的语言功能,立足语言,以语言为原点,去分析语言的概念功能、成篇功能和人际功能是如何得以实现的;其次应着力培养学生语篇阅读知识、语篇阅读能力、语篇阅读情义等语篇阅读素养。在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方面,认为首先要根据语篇阅读的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然后根据学生的语篇阅读体验生成教学内容。在对文本进行剖析时,初拟了一个汉语语篇解读的操作框架,具体包括语义层、语形层和交际层。[贡如云.语篇阅读教学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3.]在阅读教学评价方面也做出了叙述。
  冯为民认为,文本分析亟需被引进语文的阅读教学当中。强调语篇分析应更注重文本的话语情境,从浅到深,从内到外,从而完成交际的任务;重视文本的要素组成结构,以语言为基础,从而使思维得到训练,审美与文化意识得到提高,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发展;语篇分析从文本、作者、读者三个层面展开多元对话,有利于体现语文教学是对话教学这一特性。而这些都离不开语境。
  在目前的语篇教学中,有一些学者认为我们可以先读整个语篇内容,再细读词句,接着进行鉴赏,最后创设性阅读体现语篇阅读的作用。将语篇教学引入语文阅读教学并想有效开展,只有经历以上的教学顺序,学生才能够在对语篇的整体把握中提升感知、鉴赏以及运用的能力。
  许多语文教学方面的专家认为语文知识包含两个方面,即静态知识和动态知识。静态的语文知识指的是对语篇字词的理解还有对语法规则的掌握,动态的语文知识指的是对进行写作创造的传达原理的领悟。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目前的语文教学在完全强调字词、语法规则等静态语文知识的基础上,领会和把握被疏漏的动态的语文知识是非常重要和紧急的。
  综上所述,诗歌教学的相关理论百花齐放,许多专家与一线教师身体力行来发掘有助于提升诗歌教学的方法、策略等。但是,意识到将语篇学引进语文教学的学者少之又少,在诗歌教学方面,对语篇学的应用则是一片空白。因而,语文阅读教学亟需补充语篇学相关理论。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文献资料是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缺乏资料的支撑很容易得出幼稚乃至错误的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查阅相关文献,对语篇学即小学诗歌教学有详细地认识,认真地研读和分析他人的观点,归纳总结形成文献综述,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2.观察法
  观察法是观察者在自然状态下利用感官或器具,系统地观察研究对象一种研究方法。本研究利用在小学实习期间的良好条件,走进实际的小学诗歌课堂,并联系语篇学相关理论,深入了解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实状态,找出已有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改进策略。
  3.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需要,在分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关于语篇分析以及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后揭示教学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以利于选用更为科学的方法改进诗歌教学。

  (四)研究可能创新之处

  第一,语篇教学在我国多运用于外语阅读教学,少数学者将语篇学引进语文教学,且多运用于散文教学,本研究则专门研究语篇理论在小学诗歌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第二,小学语文诗歌语篇阅读教学的研究不应当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而是真正走进语文诗歌课堂,了解语篇学小学诗歌实际课堂中的运用情况,以求找到更有效的运用途径和方法,施展语篇教学在小学诗歌教学中的优势。
基于语篇学的小学语文诗歌阅读教学研究

  一、小学语文诗歌语篇阅读的内涵

  (一)语篇

  语篇是西方语言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含义比较宽泛,国内外的学者对它都有自己独特的定义。国外学者Cook(1989)主张语篇是一种具有连贯性、完整性、以语篇对话为中心的语言形式;Widdowson(1996)认为,语篇是一种语言,这种语言是为了获得特定的实用意义而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使用的。在中国,胡壮麟(1994)则认为“语篇指任何不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1.]刘辰诞(1999)认为语篇是一种在特定语境中具有特定语义、完整的语言凝聚力、逻辑一致性和特定沟通功能的文本信息。
  总而言之,首先,语篇是由句子或话段构成的、相对独立的、能够清楚表达某件事的完整性的语言实体。其次,语篇的形式要衔接、语意要连贯、要合乎语境。再者,语篇是作者、读者二者之间的交流互动过程,因而它具有一定的交际功能,它是语用的对象和产物。

  (二)语篇分析

  在国外,应用语言学分支的先驱Zelling Harris认为语篇分析应当是在语言衔接的语篇中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语篇构成的方式。Sinclair和Coulthard主张语篇分析剖析的是语篇中的词句用法的规则。Widowson相信语篇分析研究的是为了补偿社会行而在实际人际交往中有效运用的语言。Halliday和Hason主张语篇分析应当研究语篇中语言的一致性。在Mc Carthy看来语篇分析研究的是语境和语言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国内,黄国文在1988年出版的《语篇分析概要》一书中以英语文本为研究对象,阐释语篇分析应当探究的是语言单位的使用,是为了说明人们如何构建和理解语篇。胡壮麟(1994)认为语篇分析研究的对象应当是一个整体的语言单位。贡如云认为语篇分析应着眼于语篇言语的特征与规则、语篇的特定语境和其交际任务,还有在具体交际情境中对话的方式与作用二者的联系,并做出动态的分析。冯为民认为语篇分析应更关注文本的言语世界、信息结构。
  由此可见,所谓语篇教学是用全文分层阅读的方法将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内在化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整体语义,还能够提高阅读能力。语篇教学的形式不再是按照传统的从词句到全文的顺序进行,而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语篇的阅读能力。

  二、基于语篇学的小学语文诗歌阅读教学现状

  (一)问卷调查对象和内容

  根据《课标》中对于小学诗歌学习要求及语篇教学的教学目标,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关于学生的问卷。问卷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程度与诗歌学习习惯;二是教师教学诗歌内容与方法的过程;三是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所生成的结果。由于学生时间紧张,因而调查问卷由单选题组成,且每题选项为三个,问卷见附录。
  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及无记名方式。在某实验小学的中高年级分别进行了抽样,选取学生100人。为了保证本次调查问卷样本的多样性,覆盖的全面性,以及确保获得真实有效的原始资料,问卷发放涉及重点班、普通班,且事先联系好班级任课老师并到班发放,收回问卷1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

  (二)基于语篇学的小学语文诗歌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不关注学生对诗歌的仿写,没有发挥诗歌发展学生语言、培养想象力的功效
  表1:学完一首诗歌后,你能进行简单的仿写吗?
  每次都会经常会偶尔会从不
  0%4%61%35%
  在对诗歌教学调查的现状中发现,教师对诗歌的仿写方面所做的比较少。要么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没有教学生进行诗歌的仿写;要么少部分教师教了学生诗歌的仿写,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发现教师重识字轻仿写、欠缺语言训练,仿写形式单一、集中使用留白接短语的仿写形式,并且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诗歌的仿写仅需要达到形式像即可,欠缺语言训练。出现以上情况主要是教师们的诗歌积累薄弱,对诗歌的理解不够,教师没有意识到诗歌对促进学生语言发展、想象力培养的作用。
  2.诗歌教学存在一定倾向性,表现为诗歌教学重视知识方面的学习忽视写作方法的学习及情感的熏陶
  在诗歌教学目标设计上,教师更倾向于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理解诗歌内容、朗读与背诵诗歌等知识方面的学习,不重视诗歌教学对陶冶学生情感、发展语言能力的教学。在诗歌教学评价上,教师关注于学生读得是否正确、是否流利、是否大声等机械式评价,教师的评价语言功能性为主,评价语言指向知识的掌握,评价学生时所用词汇不够优美与诗意。小学生模仿能力极强,如果教师的诗歌评价语言充满诗意、意境与想象,那么将在平时的将诗歌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鉴赏能力,使学生沉浸在诗的美好情感中。在诗歌仿写上,教师的诗歌仿写教学中仿写形式单一,只注意到结构上相似即可,不注重对学生思维方面的开发,惯用同一类型的诗歌仿写形式使得学生思维固定化,多种仿写形式的缺失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和更好的表达自我情感的能力。
  3.诗歌教学不能有效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教师对诗歌的研究较少,导致教师在诗歌对孩子们起什么样的具体的作用不是很清楚。现实中,教师不知道诗歌的教学目的的是培养低年段学生的形象思维,从文字中让他想象出一种画面,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特殊情感。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中的朗读环节上,只是采用了个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读,很少让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在仿写环节,教师也只是简单的让孩子们进行句式的仿写,没有教孩子们怎么将脑海中的事物、情感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对于学生创作诗歌的教学并不太注重,让孩子们进行诗歌创作这一机会也较少,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三)基于语篇学的小学语文诗歌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师专业素养的欠缺
  从实际的课堂观察中我发现:小学语文诗歌语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相当一部分问题都因为教师自身缺乏专业素养。俗话说:“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语文教师自己的知识面狭窄,许多教师没有了解过语篇学甚至没有听说过,更不用说将语篇理论带入到课堂当中。小学生由于年纪尚小,不知道复杂的理论知识情有可原,但是教师需要有研究精神,不断涉及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并巧妙地糅合进日常的诗歌教学中。另外,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许多教师对学生做不到耐心、关心、爱心。
  2.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独立个体,有着自己与其他人不一样的人格特征和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基础知识、课堂反应等都存在着差异。在对实际课堂的观察中发现许多教师不能根据不同孩子的回答形成的不同语境来灵活生成教学活动,而是不管语境怎样变化,都按照原本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活动。
  3、诗歌语篇阅读教学过程未优化
  小学语文诗歌语篇阅读教学的具体过程未优化,导致诗歌课堂中的生成性不好。主要体现在缺乏对诗歌创作背景等课外资源的合理利用、忽略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多重感受以及对诗歌语篇阅读教学的评价。

  三、基于语篇学的小学语文诗歌阅读教学建议

  (一)基于语篇学的教学目标确定

  一方面,依据文体来确定教学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诗歌体裁的阅读教学提到:“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从优秀作品中受到感染和激励,从而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另一方面,依据文本来设计教学目标。现今,根据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目标要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师不仅要依据文本的体裁还需要与文本进行对话,从文本与作者的角度设计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依据语篇理论从而正确解读文本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选择

  1.加强诗歌的赏析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抓住诗歌整体同时也要抓住诗歌的词句。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提高了诗歌语句的表达效果,赏析时教师可以将这些重点词句进行详细的说明与讲解,学生在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功用时,还能够自己逐渐总结归纳出这些修辞方法的特征并能够学以致用。此外,联系生活实际与诗歌创作背景,让学生在特定与多变的情境中理解诗歌内容、情感。
  2.加强对诗歌的仿写和创作,达到“语用”目标
  首先,教师应该在教学诗歌后增加让学生进行诗歌仿写的机会。其次,教师应该使用多种形式的仿写让学生的诗歌仿写得到充分的锻炼。再次,教师也可以多多采用换角度的思维方式让学生的仿写与平常的仿照式仿写不一样,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最后,在多次的诗歌仿写锻炼之后,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诗歌的自主创作,引导学生将自己对生活中的一些感受用诗歌的形式写下来,即使一两句话也可以,达到“语用”的目标。

  (三)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策略

  1.通读感受诗歌整体
  在诗歌教学伊始,要让学生用通读感受整首诗歌大体在讲什么,粗略感受整体的情感基调,因为诗歌中的各种意象只有在特定的诗的上下文语境中才能使形象充满活力、发挥作用。
  感受整个是个话语的有效途径有:首先,教师应当动情地阅读全文。要求教师读的要准确流利有感情,达到课标的要求,能够让学生情感上产生共鸣,然后把握整首诗歌的整体意义和主要形式。其次,创设覆盖整片文章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注目,能够帮助学生迅速准确抓住诗眼,与此同时不仅要抓住“点”也要抓住“面”,即要能准确覆盖全篇并能够引出整首诗歌的内容,学生通过点睛式问题的指引,从而全面掌握整首诗歌。最后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这种复述要求不能够改变诗歌的原本意思、原本情感;与此同时也可进行创造性的改变,即在复述的时时学生可以可选择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角度、与原诗不一样的叙事顺序等。经过复述前的预备活动与复述的实践参与,学生可以自然而然地理解整首诗歌的主旨,进而构建继续探究的学习模式。
  2.精读理解诗歌语义
  一首诗歌就是一个包括景象、物象、事象和气象等的语象整体,教师要带领学生寻找诗歌的中蕴藏的各个意象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能够辨析一个意象一种意义、多种意象表示一个意义、一个意象表示多重意义、等语象以及它们的连接方式。穿过表象看本质,感悟诗歌的思想或精神、志趣或理趣、情感或灵魂、主题或意义。
  3.品读欣赏语篇美点
  品读欣赏就是品味语言、感受形象和体验情感。[余国良.语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方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29):50-52]主要途径有以下两种:一方面,比较异同点。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中表达的意思也会不一样。比如,李白笔下的明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作者以明月寄托自己客居他乡、思念故乡的情感;王维笔下的明月,“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亮则以动态的形式出现,在夜静春山空中出现的一轮明月,更添加了环境的清幽与雅致,烘托作者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这样一进行对照,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地领会到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中表达不一样的思想感情,皆是由于作者所处的环境不同、心境不同,表达什么情感皆取决于作者当时的情感。另一方面,带领学生体会细节。欣赏性阅读,又叫做品读,品读需要一字一句进行品味,才能够体会诗歌语言表情达意的奇妙之处。诗歌中有许多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如果不多加引导品味,就会失去诗歌原有的韵味儿。然而教师如果重视带领学生对细微之处进行赏析,那么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精彩。
  4.创读生成诗歌价值
  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学生这样几个问题:这首诗歌写了些什么事物又是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写到一起的?在读的过程中你对诗歌的哪些地方深有感触?为什么深有感触?这几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包含了诗歌学习的三个角度,即大意、感受、情理,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一步步进行探究,肯定会有不小的收获。学生间也可互相分享:我在阅读中发现了什么?这个发现使我得到了哪些收获?这些收获在今后我的诗歌学习中能派上什么用场?这样学生才能够获取阅读收获。

  总结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阶段,诗歌教学占了语文教学相当大的比重,诗歌的学习不仅是教给学生诗里的背景知识、字词意思,更是要教会学生运用的能力,能够自己创造,学以致用,从而潜移默化将思想品格和人格得到升华。针对当下小学语文诗歌阅读教学中出现的只讲文学知识、不讲写作手法、不从语篇体会感情的现象,语篇理论的指导会让小学语文诗歌课堂真正指向语用。要知道,小学语文诗歌阅读教学不单是知识的教授,也是指导学生写作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教学活动。
  然而,本篇论文还有很多缺点需要改进:一是研究者当下的理论知识不够充足、教学经验不够丰富,语篇理论的运用还处在一个比较浮于表面的水平。二是本文所提到的教学策略的可行性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讨验证与考察。

  致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四年的大学生活转眼就要结束了,而我也即将离开学校,踏上人生新的旅程。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在这四年里我结识了许多学识渊博又平易近人的老师,非常感谢每位在学习和生活上帮助过我的老师,在这里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由于刚开始论文工作出现了一些波折,使我一度想放弃,是老师给我耐心的指导,尽其所能的帮助我,真心感谢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关怀。
  平生感知己。也非常感谢我的舍友们对我四年来的包容和关怀,帮助与支持,缘分让我们四个迥异的女孩儿相聚在一起。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给予我善意微笑的同学,祝大家前程似锦。
  借此机会特别感谢含辛茹苦养育我的父母,求学之路不易,感谢他们在背后默默地支持我,他们的无私奉献和爱是我前进路上的动力,祝愿我的家人都身体健康、家庭和睦美满。
  2020年的春节疫情蔓延。我在家中完成论文的撰写,感谢强大的祖国成为我们每一个国人坚强的后盾,感谢这次疫情中最美的逆行者,最英雄的战士及所有一线的工作者,是因为有你们我才可以安心在家完成我的论文,愿历经坎坷,山河可无恙,人间皆可安。

  参考文献

  专著类:
  [1]黄伟.提问与对话——有效教学的入口与路径[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
  [4]贡如云.语篇阅读教学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3.
  [5]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2.
  [6]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1.
  期刊类:
  [1]贡如云,黄伟.语篇学视域下的语文教学改造[J].课程教材教法,2017(8).
  [2]贡如云.语文课程亟待引进语篇知识[J].中学语文教学,2018.3.
  [3]冯为民.语篇分析——语文教学文本解读新视角[J].中学语文教学,2019.01.
  [4]冯为民.文化自觉与语文文本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10(6).
  [5]冯为民.语篇视角下的教学设计——以诸葛亮《出师表》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2019.3.
  [6]冯为民.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篇分析——以《归去来兮辞(并序)》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19.2.
  [7]孙佩婕,王奇珊.语篇信息结构与语篇教学[J].东北大学学报(社版),2002(4).
  [8]姜望琪.Harris的语篇分析[J].外语教学,2011(04):13-17.
  [9]陈瑜敏,黄国文:马丁的语篇分析观[J].当代外语研究,2010(10).
  [10]麻恩海,代奎.语篇分析应用于阅读教学研究综述[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1):145.
  [11]余国良.语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方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29):50-52.
  学位论文类:
  [1]唐馨悦.语篇分析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8.
  [2]卢萍.基于语篇理论的小学语文课文分析及其教学建议[D].南京师范大学,2017.
  [3]秦桐.小学语文儿童诗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7.
  [4]于迪.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D],渤海大学,2014.
  [5]李佳.基于语篇分析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7.
  [6]吴迪.小学语文诗歌“立体化”教学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4.
  [7]张良田.语篇交际原理与语篇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2.

  附录

  基于语篇学的古诗教学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们:
  你好!本问卷主要是调查语篇学在语文古诗教学中的使用状况,调查结果仅作研究依据,您不负有任何责任。问卷不会占用您较多时间,希望您如实填写个人信息,并将您自己认为的选项填入括号。如果选其它,请填上具体情况(除特别注明“可选多项”外,其余均为单选)谢谢您的合作!
  一、基本信息
  1.性别:
  2.年级:
  3.年龄:
  二、调查问卷
  1、您是否了解语篇及语篇教学?()
  A.非常了解B.比较了解
  C.了解一点D.不了解
  2、你喜欢学习古诗吗?()
  A.很感兴趣B.比较感兴趣
  C.没有兴趣D.不太喜欢
  3、学习古诗时,老师会讲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吗?()
  A.每次都会B.经常会
  C.偶尔会D.不会
  4、你更偏向于古诗教学对哪些方面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A.语言能力B.思维能力
  C.审美情趣D.文化修养
  5、你的教师重点教学古诗的?()
  A.字词理解B.句子感悟
  C.写作方法D.作者情感
  6、老师在讲授课文时,你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吗?()
  A.经常B.一般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573.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10月18日
Next 2021年10月1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