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在线教育作为新兴事物得到不断发展,受到现代人的欢迎。为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提升教学效果,构建更高水平的教学体系,高校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引入在线教育平台,建设信息化校园。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更加速了在线教育的发展,如何与传统教育模式有效结合,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在了解国内外在线教育现状后,本文以山东交通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自主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山东交通学院在线教育中存在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情感交流缺失及监督效果有限的问题,分析原因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优化建议: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强情感交流、利用新技术强化监督、完善混合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校,在线教育,对策优化
1绪论
1.1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线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兴起,2013年,随着慕课的引入,在线教育在中国开始兴起,2018年建立“互联网+教育”示范区,随后鼓励社会力量加入在线教育平台的建设,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4140亿元。2020年为针对疫情的威胁,高校纷纷响应“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号召,加快了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
进入21世纪,人们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已发生重大转变,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己经不能适应现代免费共享、碎片化时间、全民学习的特征要求,而在线教育以灵活便捷、可重复、资源共享等优势成为大学生所喜爱的选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终身教育理念的不断普及,在线学习在人们的学习生活中会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更是会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现以山东交通学院为例,调查研究学生对在线教育的了解、态度及建议,为解决在线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提出对策优化建议。
1.2研究意义
在线教育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模式,满足现代人学习需求,从而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实现了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并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然而在线教育作为新兴事物,在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接中不可避免出现了许多矛盾与问题,发现并解决问题,才能有效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线上教学效果,完善教学模式。
1.3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国内研究现状
通过所获得的文献资料,大致分为以下四类:在线教育平台、教学改革、学习者及在线课程的研究。
(1)在线教育平台
牛艳青(2021)指出在线教育平台利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创新在线教育模式,为学生在线学习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因此从平台自身建设、学生和在线教育三个方面对平台建设提出改进的策略,以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并持续使用在线教育平台。
李瑞前(2021)以调整后的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其对在线教育平台的评价,指出其中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为完善在线教育平台的建设给出建议。
(2)教学改革
王辉(2020)提出在线教育改变了以往师生面对面进行教学的模式,为面对疫情的大考,高校将在教育理念、教学管理、教学资源、教学范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指出为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诉求,高校应当实施智慧化教学管理,加强信息化资源建设,采用多元化教学评价,加强混合式教学,才能实现在线教育质量的“教、学、管”一体化,实现高校教学质量改革。
陈俊翔(2019)认为在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国际在线教育不断进步的形式下,我国高等在线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刻不容缓,提出从教育的管理以及教师两个方面入手,为高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3)学习者
陈雪燕、刘温馨等人(2020)总结出学生利用新媒体学习的现状,从教师、学生、软件开发公司三个方面给出建议,为高校教学改革助力。
黄浩、刘智、何向阳(2015)对MOOC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环境、学习过程和学习困难进行研究分析,并从学习者与课程开发者角度针对性的给出MOOC学习的方法与建议[]。
(4)在线课程
李飞、刑倩(2020)以具体的在线课程的开展为例,详细介绍了课程开展的情况,指出其中的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以适应高校在线课堂新常态的目的和要求。
李娜(2020)结合高等院校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课堂教学与教育现代化进行智慧混合实践的情况,为在线课程的建设提出可行性分析。
1.3.2国外研究现状
通过对国外文献资料的查找,大致可分为远程教育和学生满意度两个方面。
(1)远程教育
A Koptelov,S Turner(2021)详细介绍了创建远程教育项目的过程,提出远程教育越来越多的被选为一种课程授课的方法,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针,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可以有效满足当今时代学习者的需求。
(2)学生满意度
SB Eom,N Ashill(2016)指出学生在在线教育中,学习的动机、学生的自我调节、教师和课程设计对学生满意度和在线学习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
1.3.3研究述评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研究可以看出,关于在线教育的相关研究较多,特别是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在线教育飞速发展,由此带来的教学模式的变革,更加引起学者的关注,对未来教学的改革从不同层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当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被广泛的应用于高校教育改革中,通过对在线教育的研究,特别是从学生的角度分析现状,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提升教学效果,为打造一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助力。因此,本文以山东交通学院为例,通过对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得出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优化建议,以提升在线学习效果。
1.4研究方法
1.4.1文献归纳法
本文通过搜集大量关于高校在线教育相关情况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从在线教育平台、大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人工智能+教育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
1.4.2问卷调查法
为更好的了解高校在线教育的现状,将高校学生作为切入点,以山东交通学院为例,通过随机发放问卷的形式,对山东交通学院在校本科生在线学习的基本情况以及学习效果进行了调查了解。
2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在线教育
在线教育即E-Learning,就是以网络平台作为学习的载体,通过多媒体形式呈现学习的内容,并在网络上记录学习轨迹,学生通过在线学习与交流,实现某种程度的教学计划。在线教育具有灵活性、成本低、资源共享、可重复学习、使终身学习变得可能等优点,也有师生情感互动缺失、学生参与感降低等缺点。
2.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人为中心,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强调有意义的自由学习和情感教育。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 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主要有三个基本观点[]。第一,学习的目的和过程,教育培养知情融为一体的人,使学生成为高度适应性和内在自由性的人。罗杰斯认为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情感和认知,要培养拥有应对变化能力的人,就要重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第二,要求教师不要填鸭式的枯燥教学,而是以好奇心为驱动力,自主学习感兴趣和有需要的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第三,特定的心理氛围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尊重学生的情感和建议,将学生放在中心位置,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内在反应,最终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
2.3自主学习理论
自主学习是学生出于内在的学习动机,自主构建知识框架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但在自主学习理论方面,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以威斯基为代表的社会结构主义理论学派,强调自主学习是语言的自我指导,个人利用内部语言系统来调整自己学习的过程,这种观点强调了内部语言的成熟作用[]。在自主学习理论方面,齐莫曼的主张是最具代表性的,提出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六个方面: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生的行为表现、学习的物质环境和学习的社会性[]。并指出学生的学习须是独立的,当学生考虑到要出于内部动机和自我激励进行学习,懂的学习的策略技巧,能合理分配学习时间,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学习者的学习才是高度自主的。
根据对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可以得出学生要做到自主学习,就要能够自主的对学习的过程进行控制。首先学习者要有一定的自我意识,能够自觉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其次学生要自发进行学习,能够自主决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自我调整学习计划,出于内在动机进行学习活动。最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自我判断,那么就可以认定他的学习是充分自主的。因此,从本质上来讲,在线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高校在线教育效果的高低也主要取决于自主学习的程度。
3国内高校在线教育现状
3.1从现代远程教育到精品课程建设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我国在通信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之后,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第三代现代远程教育开始出现。1998年,xxx批准教育部制定的教育振兴计划,提出了现代远程教育项目,随后教育部将四所高校列为网络远程教育首批试点高校,网络课程随之诞生[]。随后教育部继续扩大现代远程教育的试行院校,强调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进行网上交互,在2011年已承认了包括普通高中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在内的68所现代远程教育的试行。
2003年,由教育部发出通知,我国在线教育精品课程项目开始建设。从2012年开始,以大学教师和社会学习者为基础,以提高教育效果和学习效果为目标,教育部将原来的国家精品课程升级为优质资源共享课,精品开放课堂由“爱课堂”向社会呈现。截至2013年,750多所大学参加了课程建设,共有3909所国家精品课程在线进行,省级、校级精品课程达2万户,被称为“中国在线教育元年”[]。2018年,教育部确认开放第二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3.2从慕课到混合式教学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进步,MOOC开始兴起,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中心的大学相继为全世界的学习者提供新型的在线教育模式,成立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推出了智慧树平台。2015年,北京大学主办慕课服务平台,以网络技术为依托,提供了线上教学服务。同时,国内大学在课堂中开始尝试采用翻转课堂、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并通过对学习数据进行分析,改进课程教学设计和学分体制,一些优秀的课程获得了持续的改善,推动了慕课在高校中的应用。
2018年,教育部提出“互联网+高等教育”,加大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虚拟现实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助力高等教育提质增效。2019年教育部推出金课建设计划,建设10000门左右国家级一流课程和10000门左右省级一流课程,包括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各类型课程,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进行课程改革,加强对一流课程的培育与建设[]。
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要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平台,到2022年底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目标,提升高校信息化应用水平,构建数字校园,建设学习型社会[]。
随着5G时代的来临,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在线教育的优势将更加明显,有效促进了教学的创新与教育质量的提升。开展高质量的在线教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实需要,也是培养个性化人才的需要,更是发展多元化教育的必然选择,已是大势所趋。
3.3高校在线教育现状分析
2019年,xxx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做出规划,得力于国家的支持,在线教育得到不断发展。同时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等在线平台蓬勃发展,社会资本引入在线教育市场,为在线教育的发展助力。
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在线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在教育公平方面,在线教育依托网络,通过移动设备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对于相对落后的地区学生也能够学习到更全面的知识,使课程资源更大化共享。在时空方面,在线教育实现了对传统学习时间和空间界限的突破,可以随时随地重复观看教学视频,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学习计划,为实现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在个性化教学方面,在线教育利用大数据,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学习行为分析,制定更加科学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得益于新兴技术的推动,在线教育朝着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然而在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在教学管理方面,随着大量的在线教育平台涌入市场,在线教师水平不一,对行业的监管成了需要重视的问题,高校内也纷纷引入在线教育平台,对教学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在教学资源方面,在线教育对移动设备和网络环境有较高的要求,对于中西部相对贫困的地区,教师和学生的信息能力有所差异,设备方面也易出现网络情况不佳、移动设备不足等问题,不能保障学生的在线学习质量和常态化的在线教学。在教学情况方面,教师和学生还不能快速改变以往的教学惯性,不能完全适应在线教学模式,相对于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在线教学缺乏一定的情感交流,学习氛围不足。
4山东交通学院在线教育发展现状
4.1山东交通学院学生在线学习现状
山东交通学院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应用型高校,持续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入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打造信息化、智慧化的现代教育体系。山东交通学院在校本科生使用的在线课程平台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学校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结合翻转课堂,进行混合式教学,学生可以通过优慕课与老师交流。在线教育综合平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课程学习部分,老师将学习的内容发布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供学生再次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查看的方式进行学习。二是课程活动部分,通过答疑讨论等形式实现师生线上互动,同时也可以进行在线测试,发布作业,通过学生反馈情况判断教学效果。三是课程资源模块,老师可以发布相关课程拓展资源供学生学习。第二,学校引入智慧树、知到等平台,供学生进行选修课的学习,并纳入学分体系。平台拥有丰富的校外在线课程资源,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学习,学生需要观看课程,与老师进行讨论,并通过在线测试与期末检测模块检测学习效果。
第三,是学生自主进行拓展学习。通过B站、中公教育、粉笔等平台进行自我学习与提升,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电脑平板等通过观看直播或录播进行学习。
4.2山东交通学院在线教学现状调查
为了解山东交通学院在线教学情况,设计《山东交通学院学生在线学习情况调查问卷》,一共设置19道题目,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等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主要调查学生在线学习的基本情况,包括课程数量、学习目的、学习状态以及对线上学习的接受程度;第三部分为学生在线学习效果调查,主要有与教师的互动情况、线上教学情况、希望改进的地方等;第四部分为学生对在线教学的整体评价、对在线教育未来的看法及建议。
在问卷设计过程中,先了解了国内高校在线教育的现状,以学生的角度出发,适当减少了问卷题目,针对性的设计了学生对在线教育的接受情况、课堂互动情况等问题,以达到调查的目的。
调查问卷通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将山东交通学院在校本科生按照年级划分为四个群体,在四个群体中通过问卷星随机发放,采用自填问卷法,由学生自行填写。此次调查共发放218份,收回218份,通过查看题目回答情况判断无效问卷2份,因此有效问卷216份。
表4.1是否参加在线课程
选项 | 频次 | 百分比(%) |
是 | 216 | 99.08% |
否 | 2 | 0.92% |
总计 | 218 | 100% |
4.2.1样本分析
在本次调查的数据中,男生有119人,女生有99人,最终参与问卷分析的大一人数为57人,大二人数为51人,大三人数为39人,大四人数为69人。
表4.2学生基本情况
选项 | 类别 | 频率(N) | 百分比(%) |
性别 | 男 | 119 | 54.59% |
女 | 99 | 45.41% | |
年级 | 大一 | 57 | 26.39% |
大二 | 51 | 23.61% | |
大三 | 39 | 18.06% | |
大四 | 69 | 31.94% |
4.2.2学生在线学习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当前学生在线学习的课程数大多在1-8门,占比将近80%,对在线学习的接受程度也较高,此外,数据显示在线学习的目的主要是获得证书与选修学分,只有22.22%的学生表示也有出自于个人兴趣爱好,出于自身兴趣选择在线课程进行学习的学生较少,也有34.72%的学生表示为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也会选择在线课程学习。
表4.3选择在线课程的目的
选项 | 频率(N) | 百分比(%) |
获得证书 | 66 | 30.56% |
解决实际问题 | 78 | 36.11% |
提升专业能力 | 75 | 34.72% |
个人兴趣爱好 | 48 | 22.22% |
证明自身能力水平 | 50 | 23.15% |
选修学分 | 153 | 70.83% |
就目前的在线教学效果而言,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有44.91%的学生表示效果一般,16.67%的学生表示效果较差,在线教学作为正在发展的新生事物还需进一步改进,提升教学效果。
表4.4与传统教学相比的教学效果
选项 | 频率(N) | 百分比(%) |
效果更好 | 18 | 8.33% |
相同效果 | 36 | 16.67% |
效果一般 | 97 | 44.91% |
效果较差 | 36 | 16.67% |
没感觉 | 29 | 13.43% |
在线学习时,有44.44%的学生表示可以按时上课,并且认真听讲,但也有40.74%的学生表示只关心打卡,学习的质量不能够保证,在线学习时学生的主动参与度较低,不能很好的保证学习效果,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保证线上教学效果。
表4.5在线学习质量
选项 | 频率(N) | 百分比(%) |
按时上课,认真听讲 | 96 | 44.44% |
只关心打卡,学习质量不能保证 | 88 | 40.74% |
不能按时上课,错过学习时间 | 32 | 14.81% |
其他 | 0 | 0% |
数据显示,在线上课堂中,有43.52%的学生表示会受到干扰,但能够完成课堂的学习,只有10.65%的学生表示注意力完全集中,不受干扰。学生虽然能够完成课程的学习,但学习的质量并不能够保证,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需进一步培养提高。
表4.6在线学习时注意力情况
选项 | 频率(N) | 百分比(%) |
注意力完全集中,不受干扰 | 23 | 10.65% |
大部分时间能够集中注意力 | 75 | 34.72% |
易受干扰,但能完成课程学习 | 94 | 43.52% |
注意力分散,无法完成课程学习 | 24 | 11.11% |
2.2.3学生在线学习效果
在线上学习的过程中,调查显示47.22%的学生认为师生均能视频看见对方的授课方式更有助于学习,有31.02%的学生表示教师要有真人画面,学生可以没有。与传统教学相比,线上教学缺乏情感的交流,师生通过视频可以得到表情、肢体等相应的反馈,以弥补这一不足,大多学生表示通过老师的反馈可以更好保证学习质量。
表4.7线上授课方式
选项 | 频率(N) | 百分比(%) |
师生均能视频看见对方画面 | 102 | 47.22% |
教师有真人画面,学生无 | 67 | 31.02% |
学生有真人画面,教师无 | 24 | 11.11% |
教师学生均无法看见对方 | 23 | 10.65% |
但在与老师的互动方式中,仅有43.98%的学生表示喜欢与老师进行视频交流,68.06%的学生希望与老师通过聊天框进行互动,比起连麦视频的方式,学生更偏向于通过聊天框的方式让老师了解自己的想法。
此外58.8%的学生表示喜欢与老师进行弹幕交流,弹幕作为娱乐生活中出现的方式受到学生的喜爱,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可以表达出学生真实的想法,使老师可以得到有效的课堂反馈。
表4.8与教师的互动方式
选项 | 频率(N) | 百分比(%) |
语音交流 | 54 | 27.3% |
弹幕交流 | 108 | 54.5% |
聊天框交流 | 120 | 60.6% |
视频交流 | 42 | 21.2% |
其他 | 20 | 10.1% |
调查显示,学生认为通过在线学习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并且可以借助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提升学习效果,更有70.83%的学生认为通过回放可以加强对课程重难点的学习。但在在线学习时也出现了通过电子设备学习易疲惫、难以集中精力、缺乏学习氛围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改进。
表4.9在线学习的感受
选项 | 频率(N) | 百分比(%) |
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学习效率高 | 42 | 19.44% |
借助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学习效果更佳 | 55 | 25.46% |
通过网络课程回放,能够对重难点内容充分学习 | 153 | 70.83% |
时间安排过满,通过电子设备学习,感觉比较累 | 54 | 25% |
学习资源过多,重点不明确,学习效率不高 | 40 | 18.52% |
没有监督,难以集中精力,不容易坚持 | 31 | 14.35% |
缺乏学习氛围,容易开小差 | 115 | 53.24% |
在线学习中有29.17%的学生表示出现过网络卡顿情况,69.44%的学生表示课程中与老师互动较少,25.46%的学生表示缺少与同学们的交流,50.46%的学生表示缺乏学习的氛围,通过学生反馈出的问题,可以针对性的解决,保障在线教学质量。
表4.10在线学习中的困难
选项 | 频率(N) | 百分比(%) |
课程资源不足 | 38 | 17.59% |
网络卡顿 | 63 | 29.17% |
师生互动较少,与老师交流不畅 | 150 | 69.44% |
答疑不及时 | 32 | 14.81% |
课后作业设置不合理,提交方式复杂 | 42 | 19.44% |
学习平台太多 | 24 | 11.11% |
缺少与同学的交流 | 55 | 25.46% |
缺乏学习氛围 | 109 | 50.46% |
没有困难 | 17 | 7.87% |
有64.35%的学生认为通过提高专注力可以提升自己的在线学习效果,81.48%的学生表示积极参与和老师同学的线上交流可以保障学习质量,22.22%的学生表示阶段性总结学习心得、学习体验也有助于学习效果的保障。通过数据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希望在线学习中自身的专注力、学习的效率可以得到提高,以适应线上教学活动。
表4.11如何提升在线学习效果
选项 | 频率(N) | 百分比(%) |
提高专注力 | 139 | 64.35% |
提升学习效率 | 161 | 74.54% |
积极与老师同学交流 | 176 | 81.48% |
增加在线学习时长 | 56 | 25.93% |
阶段性总结心得 | 48 | 22.22% |
其他 | 0 | 0% |
2.2.4学生对在线教育的期望
学生对在线学习的总体评价中,有46.76%表示满意,并有60.65%的学生表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线教育会越来越受欢迎。在对日后教学方式的期望中,有60.19%的学生表示希望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
表4.12对教学方式的期望
选项 | 频率(N) | 百分比(%) |
纯线上教育 | 45 | 20.83% |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 130 | 60.19% |
纯线下教育 | 41 | 18.98% |
4.3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4.3.1学生在线学习自主性不强
通过调查问卷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影响在线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在线学习的自主性不强。在线教育强调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要求在学习中主动获取信息、内化信息并利用信息,然而调查发现,54%的学生表示只关心打卡,学习的质量不能够保证,主动参与不足,可能有以下三个因素影响。
一是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中国高校的在线教育是自上而下推动的,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这种自上而下的形式在效率方面优点明显,在短时间内学校迅速建成了覆盖各专业主干课程的在线开放课程。但是这种自上而下推动的组织方式也导致自我驱动力不强,很多课程都是在形式上走过场,仅仅把线下的教学形式搬到线上,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是传统学习模式的影响。当前大学生在线学习中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为学习动机不强,并且很多学生是基于外部的动机进行在线学习,学习兴趣不高,导致学习收获低,这在很大程度是传统学习形式主导下形成的不良学习习惯导致的。在传统学习形式主导下,许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进入大学后,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的手中,尤其是在在线学习中,大学生学习的成效主要取决于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程度。但由于缺乏对于学习的兴趣,因此更多是出于外部的动机进行在线学习,在选课时也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极易选到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再加上学习者自制力不足,很难从课程中有所收获,因此导致在线学习效果较差。
三是学生自身因素。自主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核心作用。学习者是学习的发出者,学生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必须建立在高度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线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自主学习,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学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程度。但是通过前面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得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不高,在线学习时专注力不能保证。
4.3.2学生情感互动缺失
作为应用型大学,学校许多课程涉及到实操性强的课程,但线上教育容易缺乏教师的现场辅导和学生间的互相讨论,作业的完成存在困难。同时部分课程采用录播的形式,学生自行观看视频回放,这就导致在上课过程中遇到问题不能及时与授课教师进行反馈,从而得到解决。同时随着在线教育平台的技术水平不断发展,针对高校授课不断开发出许多基本功能,但是相较于现场展示,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展示效果并不佳。
线上教学虽然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使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师生汇集云端,但对于学生来讲,老师与同学变成了虚拟的数字形象,交流的场所由物理空间变成了虚拟空间,相比于面对面的交流,不能更清楚透彻的解决问题,情感交流受到限制,对于学习氛围有直接的影响。
4.3.3对学生的在线监督效果有限
学生在线教育需要一定的监督手段,当前的监督效果有限,高校虽然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相比传统教育,学校在线教育给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更长,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较差,在线教育的监督效果不尽如人意,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进行教学时,老师与学生之间相隔着通讯设备,比起面对面的线下课堂,在线课堂过程中,老师无法及时监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进行在线学习时注意力并不能完全集中,难以约束课堂纪律,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5山东交通学院开展线上教育发展对策
5.1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动机
5.1.1教师引导,调动学生积极性
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已由更为活泼的“00后”占据主流,高校教学受众的变化也要求教师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增强教学本领与驾驭课堂的能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发掘人的创造潜能,重视情感教育。教师作为学生的引领者,需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保驾护航。并且要善于利用在线教育的优质资源,注重个人知识管理,对线上教学相关理论进行学习,熟悉开展在线教学的实施策略和技巧,设计教学活动,选取和自己教学要求较匹配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驱动式学习任务,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拥有更好的学习体验。在线教学给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信息化水平以能够胜任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对线上教学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探索教学新模式,积极参与教师教育改革,促进在线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融合,实现高效学习。
5.1.2学生主动,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自主学习技能成为学生必备的技能,但部分大学生进入高校后,却迟迟不能完成角色心理的转变,缺少学习的动机。
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作用,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了解课程的学习目标和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并向着学习目标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一门在线课程都有其课程目标,在正式上课之前,学生可以先清楚了解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去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这样可以有效促使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指引学生安排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自信心。而不合理的学习目标则会导致学习者丧失在线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进而失去在线学习的动力。目标确定以后,学习者要在目标的指引下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将总体目标进行分散,设置分阶段目标并安排学习计划,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身学习情况进行监控与反思,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困难与问题,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并按照学习计划的安排逐步达成学习目标,提高在线学习的效率,获得良好的在线学习效果。
5.2加强情感交流,提升学习效果
5.2.1建立趣味课堂
针对当前在线教育过程中师生互动较少,缺乏情感交流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调整线上教学方法与内容,增强师生互动。在线教学的模式给予了教师更多的发挥余地,为增强学生参与在线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利用弹幕、小程序通过弹幕接龙、随机抽取学号等形式增加课堂互动的趣味性。线上教学的课间可以通过音乐、游戏缓解学生疲劳,也可以通过眼保健操等方式缓解面对电子产品的不适感,建立起有趣丰富的线上课堂。
5.2.2平台优化,确保网络稳定
随着网络技术水平的提升,高校纷纷建设在线教育综合平台,网络平台已经成为高校学生重要的学习场所,因此学习平台要积极借助技术的手段去组建学习共同体,架构良好的互动行为与方式,为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建立起有效的通道。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5G时代的来临,网络环境实现更快的即时响应,平台顺应时代发展,利用云技术,整合教学资源,为学生在线学习提供保障。
网络通讯性能是保障在线课程播放流畅度的重要保障。当前学生进行在线学习时基本上以学校校园网为依托,而校园网缺乏稳定性容易导致学习者无法稳定流畅地进行学习,影响大学生在线学习的效果。因此,高校要采取措施尽量保证校园网络的通畅。首先要加大对于校园网络通讯性能维护的投入,提高通讯性能和网络流畅性,保障校园网络的稳定性。其次在校园网岀现故障时要第一时间进行维修,尽可能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最后,要经常对校园网络通讯性能进行检查,并不断进行维护升级,尽量降低出现临时故障的频率。
5.3利用新技术强化监督
相对于传统课堂学习,学生在在线学习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地域限制进行学习活动,但是学生并不具备良好的自我监控能力,在线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面临着难以督促学生有效学习的困难,因此很多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却没有较大收获。
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慧教育,满足个性化需求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果。智能识别系统是人工智能领域中最基本的技术,由图像识别技术和语音识别技术两部分组成,其中图像识别技术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运用最早,也是最广泛的技术[]。人脸识别技术可以通过人脸进行身份验证,比如对签到、替考等行为的管理,还可以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微动作、微表情进行识别,结合学习分析技术得出学生在不同学习环节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况。
因此可以通过引入学习系统的方式强化线上教育的监督,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点名签到,通过动作行为分析和视频结构化分析等技术进行线上课堂数据搜集,并对数据进行跟踪对比、综合建模,实时动态跟踪教学效果,根据反馈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提升在线学习效果。
5.4构建数字课堂,完善混合式教学模式
山东交通学院作为应用型大学,不断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进行混合式教学。学校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将在线技术引入校园课程体系,还需继续扩充教育教学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将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教育理念融入到高校课程教学中来。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上传优秀的在线教育资源,结合课上的讲解和讨论,实现学生知识掌握的最大化。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平台进行测试、作业批改和学生评价,构建信息化学习型校园。
作为应用型高校,纯线上教学并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要继续优化“校友邦”实习实训管理平台、维普毕业设计管理平台和实验室与实验教学服务平台的使用,,针对操作性较强的科目线下补充实验课,线上增加高校专业化的在线教学设计,尝试和总结在线教育的优点,创造出适合本校师生的在线教育模式。
结 论
在线教育是在明确教育本质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去教学,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教育方式必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线教育将成为信息化时代改革教育的重要力量。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不论技术水平得到多大的提升,教育才是核心和根本,互联网只是用来提升和变革教育的技术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当前高校在线教育情况进行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终身学习的要求,线上教学改革的任务更为艰巨,形势更为复杂,对在线教育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山东交通学院在线教育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深入探索剖析线上教学提升对策,为推进在线教育的发展提供思考。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从学习者的角度来分析在线学习的现状,总的来说,有将近80%的学生对于在线学习表示可以接受,满意度也较高,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在线教育持比较认可的态度。
在线学习中,虽然多数大学生基本上可以完成在线课程,但总的来说主要是出自外在的动机进行在线学习,学习目标不明确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学习没有监控和反思,不能确保在线学习质量。基于此,通过教师引导,釆取不同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督促学生制定学习目标以及学习计划,同时还需提升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在线学习质量。
调查显示高校学生存在与老师同学间沟通较少,缺乏情感交流,需对这方面进行改进,一方面是教师,打造趣味课堂,按照在线学习的特点去组织教学;另一方面是学习平台,要采取措施给学习者提供交流和互动的通道,保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进行顺畅的交流。
手机的普及以及互联网通讯的发展使得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在线学习,但是网络通讯性能的不稳定会降低大学生在线学习的质量,对此高校要采取措施对校园网络通讯性能进行维护,提升其稳定性。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为线上教学的监督提供了新的可能,在教育部大力倡导“人工智能+教育”的相关政策指引下,人工智能将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有着更广泛的应用。
在线教育是一种趋势,将对未来高等教育的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在高校中,当新的学习形式为学习者所接受,领导者、教师和学生形成良性的互动时,线上+线下的教学将成为未来高等教育的形式。总而言之,我们必须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使互联网为我所用。
致 谢
大学四年的生活转瞬即逝,我们迎来了毕业季,一路走来,我收获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怀与帮助,在此,感谢所有给予我帮助的老师、同学以及家人!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我最后完成了论文的写作,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从论文的选题、调查、撰写到完成,每一步都是新的尝试和挑战,单靠我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更多的是老师和同学的帮助。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从提供选题的思路、资料的收集、开题报告到论文的反复修改,都离不开老师的细心指导。
其次,我要感谢陪伴我大学四年的各位老师,是你们带我一点点了解专业课程,领略更广阔的世界,明确未来的方向。同时还要感谢我的各位同学,在我论文写作的过程中,给我了许多信息支持,让我感受到了校园的温暖。
最后,必须感谢我可爱的家人,生活中给远在异乡的我很多心理安慰和关怀,在求学的道路中不断鼓励我进步!再次由衷地感谢所有曾经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和家人,谢谢你们陪我度过美好而充实的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陈惠惠. 大学生在线课程学习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7.
[2]黄浩,刘智,何向阳.大学生MOOC学习行为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06):601-606.
[3]王辞晓,杨钋,尚俊杰.高校在线教育的发展脉络、应用现状及转型机遇[J].现代教育技术,2020,30(08):5-14.
[4]徐真. 大学生在线学习动机的激励与保持策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
[5]陆世尧.人工智能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1,12(07):49-51.
[6]刘大莲,王丽伟,陈晓华.城市型、应用型大学混合教学模式探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0,34(02):38-43.
[7]王更鹏,文春玲.大学生MOOC学习行为及其效果分析[J].南方农机,2020,51(23):188+190-191.
[8]张又琳,杨科可,王吉.国内在线教育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分析[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0,41(11):73-78.
[9]杜玉朋,张成涛.新冠肺炎疫情下在线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发展[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20(03):109-111.
[10]陈俊翔.在线教育发展下的高校课程与教改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40):112-113.
[11]巩佳琦,贺志武.“互联网+”背景下在线大学生教育发展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28):128-129.
[12]王成琳. 大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13]李春梓.我国高校在线教育发展策略研究[J].大学教育,2019(06):38-40.
[14]马健云. 高校混合式教学发展现状及保障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8.
[15]周静,赵志靖.X高校在线教育的最新发展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02):53-56.
[16]陈桂香. 大数据对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武汉大学,2017.
[17]吴广智.从远程教育到在线教育的转型与反思[J].继续教育研究,2017(01):79-81.
[18]邢晓春.基于互联网思维对我国在线教育发展的思考[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1):4-8.
[19]张鹏高,冯骐,罗兰.中国高等在线教育发展现状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01):18-21.
[20]徐苏燕.在线教育发展下的高校课程与教学改革[J].高教探索,2014(04):97-102.
[21]袁莉,斯蒂芬·鲍威尔,比尔·奥利弗,马红亮.后MOOC时代:高校在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03):44-52.
[22]胡超,陈妍,胡卫锋,罗爱静.在线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07):9-13+34.
[23]任友群.“慕课”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4(07):26-30.
[24]涂皓.在线教育改变高校教学模式[J].教育,2013(29):32-33.
[25]Hui Yang. Post MOOC Er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nlin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Engineering,2020,5(4).
[26]Wenxia Liu.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Onlin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xt of Epidemic Prevention for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Paradigm Shift[J]. Advances in Higher Education,2020,4(8).
[27] Eom SB, Ashill N. The Determinants of Students’ Perceived Learning Outcomes and Satisfaction in University Online Education: An Update*[J]. Decision Sciences Journal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2016, 14(2).
[28] Koptelov A, Turner S. Online education and best practi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distance education program[J]. SHS Web of Conferences, 2021, 98:05009.
[29]Dittmar E C, DL Jiménez. Use and impact of web 2.0 in higher education: Online education platforms[J]. Luis Gómez Chova, 2019.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6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