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甲型H1N1流感、新型冠状病毒等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成为各国XX、学术机构和非XX组织高度关注的话题。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理论。本文将危机管理理论与可视化图谱相结合,从不同角度分析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理论的发展。
本文利用科学计量学领域的技术,将科学计量学与危机管理、XX职能和善治理论等多个学科相结合,通过可视化的图像,可以将该学科领域以往的研究、学科前沿和新的增长点等信息,呈现出一个崭新的知识图谱,以反映当前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领域的发展变化。知识图谱分析方法以其结构化、可视化的优越性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知识图谱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技术,已在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发展史研究中已经得到了初步的使用,但研究手段仍然落后。由于管理科学的文献及其研究具有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所不具备的特点,而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更为复杂和特殊,其方法也与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有很大差别。
因此,本文试图运用知识图谱分析法来探讨中国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发展,并结合我国的危机管理学科,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学科知识图谱,并从文献资料的角度探讨了知识图谱这一先进的科学计量学方法在中国人文科学发展史上的适配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知识图谱;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共引分析
引言
(一)研究背景
危机管理专家里尔·罗森塔尔把“一场危机”视为对一个社会体系的根本架构或基本准则构成的重大威胁,在此情形下,决策团体必须在非常短暂的、极具不确定的条件下做出正确的决定。
2002年底的SARS危机是典型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在仅仅八个月的时间里,SARS病毒的扩散就已经从某个区域的单一型的公共卫生危机发展成为蔓延全球的复合型公共卫生危机,对全世界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方面都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从2009年4月开始,甲型H1N1病毒首先在墨西哥中部地区出现,随后在全球七十四个国家内爆发,于五月初,甲型H1N1病毒进入中国大陆。截止到2009年10月6日,中国共报道了21453例已经确认的甲流病例和1例死亡的病例;2020年1月开始,新型冠状病毒又席卷了全球,截至2021年11月18日中国新冠肺炎累计死亡病例4636例,全球累计死亡超过514万人。以上都是不仅影响范围大、波及面广而且对政治经济的危害程度也极严重的典型公共卫生危机案例,公共卫生危机深重威胁和制约经济和社会的每处角落。论文将采用知识图谱法与文献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搜集分析与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相关的文献,为我国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发展建言献策。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国内外对危机管理均已进行了许多的相关理论研究,对于危机周期的分析、危机阶段的划分、危机管理的组织,以及相关的风险控制理论和公共管理理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各国家和XX都对危机管理理论广泛接受。但由于公共卫生领域涉及面广,专业性较强,因此在公共卫生危机管理领域尚且缺乏相关的应用研究。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带来了重大挑战,反映了我们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水平的薄弱和不足。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突发危机事件。建立高效、完善、现代化的卫生危机管理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这场危机不只带来灾难,也同时意味着机会。
2.现实意义
分析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现状与特点,意在为提高我国预防化解大型公共卫生危机风险能力提供新思路、新看法,分析研究公共卫生危机的各种现象和规律。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可否得到有效的实施,将直接关系到执政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公信力和权威,甚至直接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国家层面的长治久安。所以,对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深入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首次提出有关于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概念的是我国学术期刊《管理世界》1994年出版的《危机与危机管理》。2003 年的SARS病毒的暴发推动了中国首部专门的卫生应急法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随着条例的颁布,薛澜教授在 SARS暴发后发表了《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一书,这也标志着我国公共卫生危机管理迎来的新形势。
北京大学的杨开忠教授著有《国外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管理要览》(2003),该书从政治、经济两个层面对我国的公共卫生危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同时还对西方国家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体系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和阐述,这也是中国首部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专著。薛澜教授的《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也清楚地表明,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期,应将危机管理作为XX平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即建立独立、迅捷、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建构卫生危机的应急处理机制,并将其统一起来,以便于各机关之间进行系统性的危机管理活动。
南京大学的童星教授于2012年发表的《中国应急管理——理论、实践、政策》一书将灾害、危机、风险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管理策略,也就是通过对社会风险的主动控制,推动公共危机的深度治理,最终达成对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体系持续改善。
2.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理论以危机理论为代表。危机理论历来是西方政治学界的一个重要主题,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开始,西方就开始着手于对现代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研究领域从单一的技术领域延伸到社会、政治、经济,甚至涉及了危机管理、灾难研究等学科领域,研究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再局限于理性层面的研究,而是从整体的、宏观的角度,对卫生危机应急管理的各个层面进行研究。
进入20世纪90年代,突发性公共危机的频繁出现使得学者将对危机管理的研究扩展到危机的反应、预防、计划、风险评估、恢复和危机评价等方面,澳大利亚学者罗伯特·希斯的《危机管理》以管理学的视角对危机管理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他首先提出了危机的缩减、预备、响应和恢复四个层次,也就是4R模式。
X国家卫生政策论坛上艾琳·萨林斯基第一次在2002年4月提出了“公众健康紧急预案”,X应急行动中心主任格尔伯丁教授建议,要应对各种突发的公共健康问题,必须建立健全的公共医疗体系。X的公共卫生应急系统包括国家、各州和地方三级的卫生行政与研究机构。其中负责制定宏观整体的卫生政策的系统是国家公共卫生机构。
英国突发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系统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包含了策略与实施两大层次。国家卫生部和下属机构在战略层次上进行宏观指导,主要职责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加强突发卫生危机应急的培训。而实施计划则是国民健康服务系统的主要职责。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卫生危机应急管理体系的研究重点是:如何提高政策制定者的决策能力,以便于在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时也能够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以防止因决策者的决策失误酿成更大的危机和更糟糕的境地;要想建立行之有效的公共卫生危机的应急决策体系,必须以专业知识为中心,还要多多听取有相关经验的专业人士的指导;具有组织和维持协同能力可以更好地协调和控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政策制定者应尽量全面地掌握公共危机的形势,处理好对突发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最后根据各路信息做出最优决策。
(四)技术路线
图1-1 技术路线图
本文将基于 2000 ~ 2022年 CNKI的期刊文献,借助 CiteSpace V5.8软件,量化分析国内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研究现状及演变趋势,期望能为有关的学术研究和执行部门提供一定学术借鉴,希望能对完善我国XX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一)理论基础
1.行政职能与善治理论
行政职能也称为XX职能,是指行政主体作为国家管理的执行机关,在按照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对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所应履行的职能和职责。行政职能能够反映行政管理活动的基本方向和内容,同时也是公共行政本质的体现。在我国,公共行政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这也就要求我国的行政职能要以民为本,服务于人民,以善治善政来让人民大众的利益最大化。
善治理论作为一种新颖的XX—公民关系,具有其自身特有的价值:第一,善治理论吸收了新公共管理理论、治理理论和多元主义等多种理论分析手段的精神,将这些分析手段应用到XX的宏观调控、调节分配和社会保障中去,可以有效地对XX进行公共卫生危机管理进行合理的引导。第二,善治理论的基本诉求是法治性、服务性、回应性、责任性、透明性、民主性以及参与性,因此中国的卫生危机管理需要让XX机关在管理的过程中,将卫生危机管理与善治理论的基本诉求结合起来,这也能够满足我国XX依法行政、服务行政、民主行政等根本要求。第三,善治要求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强调XX与社会的合作协同,这为XX管理公共卫生提供了新思路,为多元主体合作管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新视角。起源于西方的善治理论对我国的XX管理也大有裨益,如何使善治理论本土化是值得我国的学者深思熟虑的问题。在我国,以善治理论为视角研究中国XX危机管理行为的成果仍然比较少见。因此,如何运用善治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中国XX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进行分析和思考,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危机的周期理论
X危机管理学家斯蒂文·芬克在其对危机生命周期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危机周期理论”的概念。他认为,从公共危机的发生到它的消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并将其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潜伏、爆发、持续、解决。
“危机潜伏期”是指能够引发危机的各种因素逐渐累积但尚未发生的时期。在此期间,量变积累的公共危机即将发生质变。如果能够在危机发生以前,及早发现其迹象,并及早采取措施,将其扼制于萌芽,就可以避免潜在的危险。
危机爆发期是公共危机形成威胁的时期。在公共危机发生后,若能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则会使危机的后果在组织的能力范围内得到掌控;若不及时解决,或处置不当,则会使公共危机的规模升级、公共危机的危害强度进一步提高。
在危机持续期间,要合理配置必要的人力、物力等紧需资源,及时进行危机处理,防止公共危机的扩散。还要加强部门之间的交流,协同高效地减少公共危机的“余震”,避免二次危机的发生。
危机解决时期是公共危机的末期,在这个时期,组织应做好危机管理的善后工作,并对本次危机进行深刻反思,从而让工作状态步入正轨;同时,要找出此次危机的实质,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以避免社会危机所造成的种种后果或类似的危机再次出现。
危机的周期理论对我国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意义是:从过程学的角度出发,寻找适合我国公共健康危机的发展战略。危机周期理论从动态角度对卫生危机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危机存在的规律:危机有迹可循,但并不一定呈线性发展;危机管理解决的最好时机是一开始就解决,或者让危机永远不会发生,或是在一开始就被消灭;危机的每个阶段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只有找到危机的蛛丝马迹,才能更好地应对和管理;危机的生命周期中,最具有破坏力的是危机扩散时期,如若控制不当不仅会造成一系列连锁反应,甚至于生成新的危机;危机管理的重心是对于危机造成的损害进行控制……
把握危机管理的周期,掌握危机的发展阶段特点,是应对和化解公共健康危机的关键。其核心理念是:通过了解和掌握危机发展演变的危机周期理论,把非常态的危机纳入常态化下的管理轨道,这也正是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所需要面对和为此做出行动的事。
(二)核心概念
1.公共卫生
公共卫生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民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其概念于1920年被提出,至今已有一百二十余年。
我国现阶段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发展起步比较晚,同时又对突发的公共卫生危机缺乏经验,从而容易引发一些不良现象,如:当突发卫生危机事件发生时,有些XX及机关选择向公众隐瞒真实信息而不是公开;群众在面对信息差及现存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难以做出正确的措施保护自己;各地XX之间对物资、人力的协调与配合缺乏协调性和机动性等。
2.危机管理
自从20世纪中期危机管理的概念被提出以来,危机管理作为管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与课题,其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犹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长久以来,各位学者关于危机管理的概念都秉持着不同的观点。本文采用了薛澜等学者的观点。
薛澜教授认为危机管理包括对危机前期、中期、后期的全线管理,其任务是有效控制危机所造成的损失。他提出危机的有效管理包括:转移或缩小危机的来源、范围和影响;加强危机初期的管理;改进危机的应对措施;改进危机影响的应对措施;改进补救措施,使危机所带来的损失能够快速地降低等等。
(三)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的介绍
1.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发展情况
1987年,X国家科学基金会第一次提出了科学可视化的概念,科学可视化的概念在后来又衍生出了信息可视化理念的雏形。信息可视化的理念起源于巴顿的图形理论,该理论详细的阐明了构成图形的所有基本元素以及其设计的总体框架和流程。
20世纪80年代开始,耶鲁大学的统计学教授爱德华塔夫特提出了数据图形理论——为信息可视化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4年,陈超美博士——X德雷赛尔大学的电脑和信息科学教授,研制出了Citespace软件,以科学传播的最佳信息觅食理论、结构洞和克莱因伯格突发探测技术、知识单元离散与重组理论为基础,广泛应用于科学和技术领域,软件通过生成可视化知识图谱,探测所从事的相关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趋势。本文采用CitespaceV5.8对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到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领域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与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相关的文献主题的共现、突现和被引情况等,直观展示本研究的主体结构和发展演进,探测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研究的热点与前沿。
2. 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的功能
Citespace是一款着力于分析学科领域中潜藏的关系和知识,基于数据可视化、科学计量学的引文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能够有效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它不仅能够分析出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也能够明确显示该领域的前沿探测以及演进路径。具体来说,Citespace 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了解我们所需要了解的研究领域内哪类话题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该主题是以怎样的方式发展演化的、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组织或群体曾经发挥过推动作用、不同的学科领域之间又是如何相互流动融汇的……总的来说,Citespace就是这样一种识别和探寻学科动态的全新的研究视角和直观的技术工具。
(四)数据的来源和处理
本文的样本文献取自于中国知网 (CNKI) 的数据库。检索方法如下:主题:“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匹配方式是精确,起始日期是2000年1月1日、终止日期是2022年2月2日,检索时间为 2022年2月2日。本次检索一共检索到 2000-2022年与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相关的文献共1649篇,省略掉书讯、杂志、人物介绍等,最后可视化分析使用的样本数量为1646篇。
二、“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研究进展概况及分析
(一)文献发文量分析
图2-1 “公共危机管理”发文量
文献发文量指标可以反射出学术界各年度对该研究主题的关注热度。从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研究的年度载文分布看: 2000年-2002年载文极少,反射出我国当时还没有开始对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研究与思考;2002-2004年发文量有明显的增加且变化幅度较大,年均70余篇,反应了我国由于SRAS 危机对此话题开始重视起来;2004-2009年载文数量保持一个较为平稳的波动,年均 79 篇;2010年由于甲型H1N1的流行,发文量首次突破100篇; 2011-2019年又开始逐渐回落;2020年因我国武汉疫情的爆发,与此有关的发文达到又一个高点,载文高达200篇,并且由于新冠肺炎的影响连年攀升。
基于以上内容,学术界对公共卫生危机管理领域的研究峰值出现于2010年与2020年,近两年其关注热度有所上升,大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
(二)文献作者分析
图2-2 “公共危机管理”文献作者
文献作者分析是用来分析研究特定主题相对固定,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样本文献中产出量在10篇及以上的有17位学者。本图谱密度值仅有0.0043,表明高产出作者之间的协作程度不高,研究队伍相对固化。其中,发表文章数量最多的是外国学者SURINDERPAL KARU,发文数量为46篇。在中国的学者中,王伟产出最高为9篇,马萱钺、石东风、栗学军、薛澜等十位学者发文5篇,王丽伟、于丽珊、徐勇发文均为4篇。此外,总体421位作者中存在376次合作,其中许多外国作者为主要合作者。
(三)文献发表机构分析
图2-3 “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文献发表机构
文献发表机构的指标可以评估与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研究主题有关的各学术机构的产出能力和影响力,本图谱密度值仅有0.0019,这反映了各产出机构之间存在的合作关系比较弱。其中产出量位于首位的是《金融时报》,发文量为18篇;排名第二的是东北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产出均为17篇。通过进一步分析还可以得出,高产出作者和高产出机构主要集中于北京市、上海市、南京市、辽宁省大连市等地,基本都是较为发达的省会城市或直辖市。
(四)文献发表期刊分析
图2-4 “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文献发表期刊
文献发表期刊的指标可以反映各期刊对公共卫生危机管理领域论文数量的关注度和发表的基本情况。绝大多数期刊对此课题的发文数量都为1篇,反映了各学术机构对于此主题的研究都不甚深入,我国对于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小结综上所述,从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来看,发文量随年份增加呈先上升又回落再上升的趋势,折射了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主题的时代特色。从作者和机构的共现图谱来看,国内作者与机构的发文量有待加强,合作程度和范围也有待提升。从发表期刊来看,国内期刊对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主题的发表量不高,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对我国公共卫生危机管理领域的研究仍需再接再厉。
三、我国“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研究热点、前沿分析
(一)研究热点分析
图3-1 “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热点
关键词是文献核心内容的体现,高频关键词可以体现出既定研究主题的研究热点。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出现频次最高的词为危机管理,共出现了268次,危机管理日益成为国家和XX在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时所首要考虑的因素;排名第二的词为应急管理,共130次,反映了公民对XX机动性和反应能力的要求的提高;公共卫生出现104次,排名第三,源于我国几年来提出的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除此之外,公共危机、突发事件、医院、对策、医疗纠纷等词也在高频词的范畴中,体现了学界对卫生行业的纠风治理工作的建言献策。
(二)研究前沿分析
图3-2 “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研究前沿
突变值能够反映某一段时间内关键词使用频率的骤增,能够反映某一特定话题的研究热点的演化趋势,也可以探寻研究领域的前沿主题。根据运行结果,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研究共有17个突变词。其中,新冠肺炎出现于2020-2022强度最高,为9.29,反映了近几年学界对新冠肺炎的重视程度;排名第二的是医患关系,该词突现于2014-2018,强度为7.57,反映了当年大量出现的医患纠纷给学者们带来的思考;突变时间跨度最大的是机制,从2007-2014都有出现。而近几年的研究前沿为公立医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日本、疫情等。
(三)关键词聚类分析
图3-3 “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关键词聚类图
通过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可以衡量聚类成员的同质性,从而进一步剖析关键词所体现的研究热点,定位本领域的研究前沿。以“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为主题进行聚类共分析出四个较大的聚类。如图所示,包括#0危机管理、#1应急管理、#2公共卫生#4应急、#3医疗纠纷#5医患关系等四个聚类群。这四个聚类群深刻反映了我国公共卫生危机管理领域热度最高、最有讨论度的话题和热点。
(四)小结
综上所述,从关键词的共现图谱、突现图谱和聚类图谱中可以分析出,“新冠肺炎”“应急管理”“公共卫生”等关键词与我国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研究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是公共卫生危机管理近年来被关注的热点。这些关键词的出现也反映了学者们想利用自己所学,讨论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的迫切。
四、“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研究展望与总结
(一)研究方向归纳
其一是危机管理合作研究的纵深探讨。我国各学者和各机构之间的沟通交流程度比较低,不适合此课题的发展与深入。齐心协力、戮力同心一向是中华民族面对危机的重要途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协调与协作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由XX领导的、多种社会主体的协作与交流的网络具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但是在具体实施上难免有一些困难。
其二是公共卫生危机管理能力建设。公共卫生危机的管理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资源配置、制度创新等。其具体途径包括:建立积极防范的防治制度以及促进危机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管理主体多元化以协调治理的概念为基础,积极防范的管理机制由监管制、问责制、信息披露制等共同组成。张海波学者把公共危机划分为三大类——原发型、诱发型和关联型。强化危机管理的事先预防和危机处理的效率,可以减少危机的发生,他还提出应该将问责上升为一种制度、问责应从问“事后之责”转向问“事前之责”、问责对象由行政官员到党政干部等“一把手”。
其三,在国家(地区)和子区域内进行跨域的公共卫生危机的管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旦发生公共卫生危机,就有可能迅速蔓延到其它地区,甚至是全球,因此,跨地区公共危机的治理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一大难题。我国在新冠病毒易传播且极易感染的情况下,能把疫情控制好实属不易,这也为全世界提交了一份值得参考的大国答卷。
(二)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新理论
在经济和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强化常态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是我国XX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XX间的合作、XX与第三部门的合作、XX与企业的合作的范围更加广泛,相关的理论也将不断的完善,预防突发卫生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的观念也会逐步深入人心,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将会一步步内化成为人民大众的自觉行为。
在历经公共卫生危机之后,公众心态常常会出现“抑郁”与“低迷”的情况,表现出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及不安状态。危机过后,XX理当重视民众的心情,通过各种媒介,进行有力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抚慰,让人民逐步恢复积极的心态。同时也要尽快完善危机过后的补偿制度,及时提供人民生活的日常和急需物品,保障公众的日常生活。
最后,在每一次危机过后都应该积累经验、完善制度上的漏洞与缺陷,实施必要的奖励与惩罚机制,并通过推进立法来保证。对于玩忽职守的官员,要根据情节予以撤职查办,必要时要追究刑事责任,以使所有的XX官员都得到真正的警醒。
(三)总结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手段比以往更为多样、传播渠道多变、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信息时代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必将成为XX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今后要重点研究其网络动态性和复杂性,并充分利用大数据处理公共卫生危机——比如,自2019年12月中国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来,全国各地相继疫情防控中推行了“健康码”、出入各地的“行程码”,加强危机预防、发挥主流媒体的调节作用引导作用等。在网络自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对危机信息进行有效的控制。
第二,当前国内关于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城市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数是从宏观或经济发达的城市来进行的,而对于欠发达地区和乡村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研究较少。要想改善我国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管理研究领域欠全面的问题,必须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社区和农村地区的研究力度。
第三,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绩效评估需要提供具体的量化标准来评价XX和由XX主导的各种非XX组织和个体等多元主体。我国在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着政策协调、资金投入、物质储备调动、正式制度建设、非正式制度整合等难题,因此,如何准确地定量评估XX工作人员在公共健康危机治理中的作用、为未来公共危机的防治提供有力的参考,都是亟需关注的领域。
公共卫生危机的爆发总会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产生重大损害。这种危机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前期、中期、后期三方面的应急管理工作,实质上是对国家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一次全面的挑战,也是一次对国家应急体制、机制、能力的检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管理离不开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有力支持,要加强XX的智库建设,使学术界的专家学者进行高度的合作交流与协作,集思广益,为完善我国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系统的事业建言献策。同时,要从历史教训中汲取教训,借鉴别国的理论精华,总结经验教训。对诱发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避免再出现此类事故。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应及时了解当前的卫生动态和疫情发展状况,并及时进行思想上的变革,尽量避免或降低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综上所述,尽管每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有其独特的特征,但是,对以往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及时的总结,将会对未来的各种挑战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这需要我国XX及时作出反应。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不断地学习、总结,寻找一个更加完善、更能造福于所有人的突发公共健康危机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兰玉杰,杜波,王敏,陈晓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疾控机构的应急能力现状与管理对策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20,18(04):293-294.
[2]孙唯,周久顺,袁珩,周兴余,刘伦光,魏荣杰. 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对策[J]. 名医,2018,(12):255.
[3]侯梦婷,王金龙,殷文渊,王晓春. 公共卫生援外机制及管理现状[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8,29(02):11-14.
[4]吕冬艳.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应对策略[J]. 社区医学杂志,2016,14(24):65-69.
[5]宣琳琳,常烁.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研究现状及展望[J]. 对外经贸,2015,(12):116-118.
[6]陈红缨. 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5,26(03):60-62.
[7]邓峰,高建民,吕菊红. 公共卫生管理的新视角:协作性公共管理[J].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1(01):115-118.
[8]张业武,苏雪梅,马家奇. 我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管理现状及挑战[J]. 中国数字医学,2012,7(07):26-30.
[9]王会圆. 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其可行性路径研究[D].延安大学,2021.
[10]侯卢茜. 新冠疫情视角下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困境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1.
[11]肖诗依,文庭孝. 后疫情时代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公开质量影响 因素分析——立足公众视角[J]. 图书情报工作,2021,65(23):41-49.
[12]张强. 经济社会构建全面整合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J]. 中国储运,2022, (01):130-131.
[13]宋洁,冯杨. 网络舆情视角下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中危机领导力研究[J].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04):43-48.
[14]林甜甜,赵凌燕,衣沈妮,王秀芹. 危机管理模式在新冠肺炎防范体系建 立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上旬刊),2021,28(12):165-167.
[15]郭轩荧,乔学斌. 基于危机管理理论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和思 考[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21,32(11):1553-1557.
[16]裴梓竹,韩迎光. 公共危机视角下中美警察形象思考[J]. 武警学院学报, 2021,37(11):89-96.
[17]李定洋. 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 (23):178-179.
[18]李春艳,席锁柱. 乡镇XX应对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J]. 老 字号品牌营销,2021,(11):31-32.
[19]钟莉,郭艳平. 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研究(2003—2020年):热点与趋势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21,23(05): 119-131.
[20]周春霞. 国内公共危机治理的研究现状及研究展望——基于CiteSpace 的共现分析[J]. 领导科学论坛,2021,(08):19-31.
[21]卢文刚,刘晓敏. 日本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模式及启示[J]. 社会治理,2021,(07):78-92.
[22]刘峥屿,牛雨霞,刘金红,夏新斌.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治理的国际比较[J].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21,11(04):12-17.
[23]李欣悦,潘思羽,陈婷. 农村多元主体参与社区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治理探索[J]. 农村实用技术,2021,(07):19-20.
[24]石培华,翟燕霞. 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治理中旅游企业复工复产政策差异及协同研究——基于122份政策文本的计量探索[J]. 经济与管理,2021,35(04):74-83.
[25]肖潇. 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治理效能提升路径研究[D].湖北大学,2021.
[26]王会圆. 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其可行性路径研究[D].延安大学,2021.
[27]侯卢茜. 新冠疫情视角下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困境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1.
[28]Carmen Bueno Muñoz,Luis R Murillo Zamorano,José Ángel López Sánchez. Crowdsourcing During Covid-19:Case Studies in Health andEducation[M].Taylor and Francis:2021-12-07.
[29]Boin Arjen,Lodge Martin. Responding to the COVID-19 crisis: a principled or pragmatist approach?[J]. 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2021,28(8):
致 谢
时间飞逝,物换星移。在沈师的学习生涯行将完毕,在这里的四年学习与生活都让我受益良多。经过三个月的修改打磨,这份毕业论文终于完毕,也为我这四年来的大学生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回首过去的四年,我的心里满载着对师长的感激、对同窗们的祝福和对沈师大的不舍与怀恋,在这里经历过的一切都值得成为我美好而又温暖的回忆。
学贵得师,润物无声。首先我最想感谢的是我的导师,三年来,老师的悉心教导给予了我学习和工作上无往不利的勇气,老师不仅教会了我学习的方法,也悉心为我破开眼前的重重迷雾。本篇论文从拟定大纲到全文写作,都得到了老师的细心指导,还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针对性的意见,导师的关怀和教诲使我铭记于心。
风雨同舟,声应气求。其次我要感谢与我共同历经四年学习的朋友们,若无他们的扶持与鼓励,我的大学生涯定会缺少很多色彩,感激之情不言而明,即将别过,愿我们的前路都是一片坦途。
舐犊情深,恩重泰山。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四年来不仅予我以物质上的支持,让我的求学之路上免除经济压力和负担,更予我以全然的信任与关怀,让我只身在外也能得到十足的安全感。无父母之培育,我无以至今日,惟有努力才可回报。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7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