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辽宁工业型城镇转型发展研究

摘 要

新型城镇化,是我们党在我国社会发展初级阶段提出的新理论、新战略。党的十六大以来,xx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2003年,中央首次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写入了宪法。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我国的国情和经济体制的原因,在“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同时,一些地方出现了“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重城轻乡”的现象,导致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加重。因此,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当务之急。辽宁地区工业城镇产业结构模式单一,盲目追求产业发展和地区扩张,造成产业失衡、空间割裂、体系单一,城镇发展将面临较大困难。如何解决好城乡发展失衡的问题,是省委省XX一直努力解决的重大问题。辽宁地区要抓住机遇,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发,激发创新活力,找准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现实路径。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运用中国特色城镇化理论、城市可持续发展、制度创新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理论,研究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下的辽宁工业型城镇如何通过XX统筹城镇和产业两大要素,重构产业布局和城镇布局的关系,实现工业城镇的转型升级。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从宏观上进行战略设计与政策引导。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通过特色小城镇建设来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X、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工业城镇转型是其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过程。在我国,对工业城镇发展的研究,主要是从地方XX和当地发展的实际出发。目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特色小镇模式作为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形式,具有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城镇的核心竞争能力凸显、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

 关键词:城镇化;可持续发展;XX治理;特色小镇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镇化率逐步提高

2000年以来,中国总人口以相对较低的速度稳步增长,相应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19年末,我国城镇化水平已从2007年的44.94%提高到60%,但是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此过程中,由于传统的发展模式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等问题,使得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我们要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对于实现宜居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制约经济发展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制约着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以及农村和农民的城镇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联系。一方面,农村地区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却受到很大限制,难以为农村提供充足的服务。许多城市农民没有参加城市工人社会保障,他们大多只在城市人口普遍不愿意参加劳动的地方工作。由于户籍限制以及其他原因, 一些农民工无法融入城市社会生活,这些群体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必须加速城乡一体化。也就是说,中国“半城镇化”的发展,是人的城镇化速度快于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的城镇化速度,其根源在于城乡的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机制。

(3)国家产业布局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XX把辽宁作为全国的工业基地,使辽宁尽快进入了共和国经济建设的工业化进程。经过50多年建设,辽宁省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并形成了以重化工为主体,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较为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部署的156个重点项目中,24个在辽宁,20个在辽宁中南城市群。此后,中央先后布局了辽宁中南部的矿山、冶金、重工、石化、机械、汽车、电子信息、五金建材产业、医药生物和学术研究产业。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辽宁省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区之一。然而因为国家政策的作用,从长远来看,辽宁省中南城市群出现了“孤岛”企业、xxx各部委直属的大型工业企业等。而产业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辽南中原城市群调整。

因此,地方XX不能依赖中央企业建立产业链,尽管可以建立合作关系,但不能抓住中央企业对地方市场的影响。如果准入和合作的关系更加深入,一旦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战略关系出现问题,就会对地方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其次是辽宁中南部城市群产业布局偏多,产业结构调整缺乏技术经济衔接,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不长、产业效率低、产业综合竞争力弱;最后,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企业的发展需要高度独立性和区域规划。东北地区是我国重工业基地之一,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辽宁省中西部地区存在着大量资源型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些城市大多属于传统制造业集聚区。辽宁中南部城市群的中央企业往往占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区位优势,对当地企业产生了空间挤出效应,导致了当地产业结构的碎片化。

2.研究意义

本文以辽宁省工业型城镇为研究对象,通过了解辽宁工业型城镇的总体现状及进行综合判断,深入分析工业型城镇转型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从而促进工业型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1)理论意义

辽宁是中央新中国时期成立后建立的国家级工业基地,钢铁矿产资源丰富。这些的大型工业企业利用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经济区位优势,在乡镇建立了大量的工业企业,这对当地企业具有空间挤出效应。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对工业小城镇的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目前辽宁省各地市都面临着如何通过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来实现新型城市建设的问题。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转变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走集约高效发展之路。因此,对工业小城镇的转型发展进行相关的研究,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综合运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和区域产业分工协作理论,推动小城镇健康多元发展。

(2)现实意义

通过对辽宁省工业小镇现状的梳理,分析了工业小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形势,提出了工业小镇发展的目标、原则和要点,对解决工业小镇城镇发展中的困难、实现小城镇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工业化进程,这给工业小镇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如何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成为摆在各级地方XX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新型城镇化对小城镇发展的战略要求,为工业小城镇转型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文章提出了确保工业小镇有效转型的具体规划策略,为XX有关部门推动工业小镇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一方面是逐条分析背景和存在的意义;第二方面是运用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部分:分别对三类文献进行国内外相关分析。

第三部分:首先解释了三种关键内涵,之后分析了四种理论的基础。

第四部分:阐述在新型城镇化这个大背景之下,分析辽宁的工业型城镇目前的状况如何、至今为止存在着哪些问题以及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状况。

第五部分:为辽宁工业型城镇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之下实现转型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新型城镇化是推动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首先明确了研究背景,然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系统收集整理新型城镇化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城镇转型的相关数据,最后确定本文的研究内容。

(2)问卷调查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辽宁工业型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以书面的形式概括列出与选题有关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

二、文献综述

(一)新型城镇化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新型城镇化”是近年来适应我国发展需求而设计的一种城市化道路。20世纪,X、英国等发达国家实现了较高的城镇化水平,提前完成了城镇化进程。国内学术界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目前国内对于新型城镇化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什么叫新型城镇化;二是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三是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从研究时间、研究范围和研究程度上看,国外的城市化理论比中国的理论更深入。下面,国外学者将对我国城镇化的内涵和动力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

(1)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17世纪中叶,当时西班牙著名工程师伊尔德丰斯·塞尔达(2005)在他的著作《城镇化的理论问题》中提出了这一概念。此后,关于城市化的定义也不断地发生变化。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将城市化界定为:随着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向城镇转移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形态。国外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城市化的内涵进行了探讨。X著名经济学家维尔纳赫希在《城市经济学》一文中写道,城市化既涉及人口类型,也涉及地理空间类型。乔治·Stiegler(2015)芝加哥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地区不同层面因素的自由组合。日本学者Hiroshi山田(1991)认为,城镇化的内涵是经济文明和社会文明的融合,包括产业机制的城镇化、物质水平的城镇化、精神文化的城镇化。

(2)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新马克思主义学派认为城镇化的根本动力是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而在中国,由于特殊的国情和历史条件,工业化对城市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那么,什么叫“城镇化”呢?X著名科学家保罗·诺克斯和琳达·麦卡锡(2009)认为,城镇化是由各种社会、人口、社会和经济变化相互作用推动的。

总之,可以看出,城镇化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人口、经济、空间、社会等方面包含在内,本质上是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人口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新型城镇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如何理解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还没有形成统一共识,这给后续的实践带来一定的困惑。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已经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下面将对现有的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特征研究进行深入的分析。

(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从城镇化的概念来看,由于不同行业和领域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重视程度不同,对于什么是新型城镇化,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单卓然(2013)等立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代。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界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推进新型城镇化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从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三个方面,阐述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本文从总结传统城镇化的错误做法角度,提出了新型城镇化重要内涵是可持续发展。从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两个角度阐述了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从“人”的视角探讨了新型城镇化的实质在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报告从反思国际经验和教训的高度,提出新型城镇化必须转变为追求高质量城镇化,重点是提高城市和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质量。从XX治理角度看,新型城镇化必须把民生与经济结合起来,走普惠发展之路。同时指出,当前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因此,应加强农民素质培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等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总之,学者对新型城镇化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民生领域新型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XX在这一进程中可发挥关键作用。结合学者们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共识,可以得出新型城镇化是民生城镇化、可持续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城镇化。

(2)新型城镇化特征

对于新型城镇化的特征,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仇保兴(2012)从“协调”、“低能耗”、“高质量”、“和谐”、“集约”、“发展”六个方面解释新型城镇化的特征。其中,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需要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主要任务这一观念被提到首要位置,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总之,学者积极运用理论和实证的研究方法,研究新型城镇化的特征,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缺乏系统而深入地梳理与分析,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等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完善。未来应加强基础理论建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的实践。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融合互动,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其中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人为本,突出“人”的核心资源是“人”,以生产和生活需要为中心,促进城镇化,最终实现城镇全体人民的自由和公平。因此,“人”的需求才是根本动力。而新型城镇化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二)工业型城镇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针对产业空间的转型,国外的发达国家对工业城市空间转型的研究更为成熟。首先,通过研究区域交通条件、公共服务的便利性和周边土地性质,明确区域空间转型的适宜性并提出解决方案。Ayoung Woo和Sugie Lee借助对住房价格的整理与总结,得出了周边地区住房价格受到老工业区改造的影响;Irena Ateljevic认为在新冠病毒传播广泛的大背景下,研究工业废弃地改造的旅游途径有利于带动周边居民、消费、企业和社区发展和创造新常态下的城市良性管理;EmmaLeClerc研究了关于X西北地区采矿工厂的后工业活动,来证明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社区土地的使用,并通过与当地土地使用者的制图访谈记录了土地使用者与废弃采矿工厂之间正在进行的当代互动。

第二,国外相关探究把以人为本作为产业空间转型建设的主题。Mostadi以阿尔及利亚为例,记录了镇域范围内的工业遗址现状,调研了当地人口情况,居民满意度及改造意愿,明确了更新难点与目标;Junwei Du中的仁川东谷的城市复兴计划,提出工业用地改造必须形成一个地方有XX、业主和公民社会的咨询机构才能实现因地制宜;A.Rahman以马来西亚乡镇工业遗址为案例,旨在探讨当地居民对马来传统工业建筑的保护偏好,调查结果显示62%的居民担心乡镇过度开发,影响他们自己住宅的审美价值。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工业型城镇规划理论研究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工业城镇的规划理论研究较少。甘新越(2017)以德阳市金山镇为例,明确了金山镇的规划建设战略是工业城镇必须受产业、空间、文化、设施和政策等方面的引领,才能实现转型;李燕梅(2012)还研究了陕北等工业小镇 ,在莲海镇的规划中加入生态观点,提出城市发展方向,布局城市功能,促进工业小镇的健康发展。基于“多规合一”理念,构建城镇体系与区域空间规划相结合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2)工业型城镇发展路径研究

国内学者基于不同的背景和视角,对工业城镇的发展道路进行了探讨。耿红(2012)以岭东乡等工业城镇为例,分析了发展中的其他问题;黄建强(2018)指出珠三角地区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但也有一些地方出现缺乏特色和个性,导致竞争力下降。提出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完善公共设施体系、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等发展策略,以促进工业城镇健康发展;张明伟(2020)指出,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工业城镇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城乡区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借鉴珠三角地区多个工业城镇的经验,提出以“以商兴城”为基础的工业城镇发展模式,通过提高服务水平和空间品质、完善生产服务功能、更新产业空间、构建区域协调机制等方式,促进城镇发展,实现转型发展。

(3)工业型城镇产业发展研究

从产业发展模式来看,葛海明(2011)认为工业城镇健康发展不能以原本粗放型的产业模式。他指出:传统工业化道路中形成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了许多问题。因此,必须对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才能适应新时代下社会经济发展;陈澄(2006)等人认为,产业集群发展是工业城镇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是推动小城镇崛起发展的根本动力,有利于提高小城镇的整体产业竞争力,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在行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方面,谭伟(2018)等人认为,受产业结构单一和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多数工业城镇处于停滞乃至衰退状态。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转型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以云南纳古镇为例,提出“一稳两调”产业转型战略,着力推动产业类型由传统粗放型、消费型向集约型、环保型、多元化、特色化转变;刘卫(2015)还以广州新塘镇为例,在分析新塘工业镇发展历程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的基础上,从生产和空间两个方面提出新塘镇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的战略。在经济层面,要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主导产业地位;在社会文化层面,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群众参与意识。

(三)特色小镇建设研究综述

1.国外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研究综述

国外专家学者由于研究时间早、视野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设了一批特色小镇,如法国普罗旺斯和瑞士达沃斯等。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理论”理论。20世纪60-70年代他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20世纪8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以往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思想。根据这一理论,虽然城乡之间的矛盾很大,但城乡矛盾是可以调整的,必然会从反对走向统一。因此,要实现城乡和谐发展,必须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城镇化进程。城乡一体化有利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英国学者霍华德(1898)提出了”田园诗般的城镇”概念,以满足当地人口的需要并创造绿色生态环境。立足返乡下乡,注重景观设计,重塑乡村生活,拥有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历史小镇建设,如莎士比亚镇等。在X,已经建立了一种功能工业,作为创建特色小镇的基础,从而创造了规模经济,如汇集技术型工业的硅谷和汇集财政资金的格林威治。

2.国内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研究综述

对于特色小镇,学者们在理论政策上有不同的研究方向。王坷(2019)等人梳理了特色建设以来国家政策的变化,分析了特色小镇金融财政政策力度的加强和规范体系特色小镇。同时,提出处理好XX与市场的关系,科学规划,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王佃利(2018)从政策传播的角度对中国特色小镇政策制定过程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特色镇建设需要一个自上而下的政策学习机制来推动其发展;而政策学习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理论准备期、实践探索期和新常态运行期。这与政策学相关研究结果一致。通过对特色小镇政策宣传的逻辑关系分析,可以得出两个结论:首先是政策学习的过程是自下而上的,即中央把政策创新作为政策学习的起点;主要有两个阶段:一是积极稳妥地进行试点探索,形成初步经验;二是全面推开特色小镇试点工作,并总结出若干可供借鉴的经验;其次是要逐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尝试“二次推广理念”的理念,切实解决特色小镇提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核心概念的基本内涵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1.城镇

城镇是城市的初级阶段。城镇是城市功能向农村的延伸和辐射,是农村功能的转型升级,是形成具有辐射和农村功能的区域中心城市。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城乡互动与合作不断加强,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是城乡一体化、产城融合互动、生态宜居和谐、经济集约发展。新型城镇化有就业方式、公共服务方式、生活空间、社会治理方式、人居环境等十个方面。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出发,未来十年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其中,生活空间和居住环境的城镇化,为人民群众的居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明确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范围。在新时代,要把改善民生作为推进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人为中心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地发展;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3.工业型城镇

工业型城镇是根据主导产业标准划分的小城镇。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已有超过100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工业体系。其中有一些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工业集聚区和产业带。如德国鲁尔工业区等。它是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我国小城镇特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在国家“四化同步”战略实施以及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目前来看,其存在诸多问题:缺乏规划引导;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等。

(二)理论基础

1.新型城镇化理论

2012年底,官方文件中首次出现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并提高城镇化水平。把提高农村人口承载能力作为资源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新型城镇化作出的战略定位。自此,新型城镇化作为一个新概念出现在大量党和XX文件中。

2.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

1987年,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被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它不仅要求人口增长合理、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而且还要求经济发展既能保持当前利益又能考虑长远利益。可见,“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按照世界经济合作发展会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后代要实现可持续依赖,就不能忘记当代公平的发展;在保护地球生态的同时实现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以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以解决环境污染为特点的和谐。”1992年,在全球城市发展愿景和发展目标以及发展目标城市发展未来的决议的背景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委员会表决通过了相关文件。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表明,城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城市现代城市发展给居民带来更多的社会依存感与自然从属感。

3.制度创新理论

1971年“制度创新理论”由X经济学家戴维斯、诺斯于《制度变迁与X经济增长》一书中提出了,目的在于分析制度结构和决定因素。制度创新必须符合以下条件:第一,必须有强劲和持续动力;第二,必须得到广泛和持久的支持;第三,必须能够应对新出现的挑战,第四,必须有可执行性。一个人如果没有创新精神,他不可能有成功。而创新精神一旦形成,则会使人们产生更大的努力去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服务。没有经济创新驱动,就不可能有创新,也就不可能有制度创新。地方XX要协调好XX、社会组织、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创新积极性。因此,制度创新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竞争力。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交织并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贫富差距过大。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依靠制度创新。XX是国家和地区治理、经济文化生活的主导力量,是最权威的社会力量机构。

4.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行政”一词是胡德1991年创造的“普遍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XX绩效,服务人民,倡导XX像服务企业一样服务群众。只有把新公共管理运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这一理论对转变XX职能、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有利于提高XX服务能力。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XX的XX社会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质量。而作为城市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的XX职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城市现代化进程。因此,加强XX公共服务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当前我国XX职能存在的问题是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强化服务职能,有利于完善我国制度,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辽宁工业型城镇的转型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辽宁工业型城镇转型的现状

1.辽宁工业型城镇总体状况

鞍山、抚顺、本溪、锦州、营口、阜新、辽阳、铁岭、朝阳、盘锦、葫芦岛等老工业城市奠定了我国重工业的历史基础。改革开放后,颠覆了我国原来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由于国家资源、市场的匮乏,大型企业的生产需要仍然得不到满足,中国的规划越来越规范,财政交接任务支付越来越繁重,辽宁的经济发展逐渐落后于南部沿海开放城市。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在xx、xxx的坚强领导下,辽宁省委省XX带领全省人民奋力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经过3个月艰苦卓绝的努力,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运行基本平稳。2021年第一季度,辽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844.90亿元,居全国第3位,同比增速为12.9%。辽宁省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人口4300多万。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布局存在较大差异,工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过于严重,所开发的资源大多是直接利用的。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承载能力不强、城市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现象,从而导致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能力较差。

2.辽宁工业型城镇综合判断

工业城镇的转型升级,是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动力源泉。辽宁省位于东北地区腹地,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装备制造业中心。全省总人口约为1.54亿人。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程度的新型城镇化。辽宁与周边省份相比,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取得一定成绩,起步早、城镇化率高。辽宁省是一个人口大省,人均土地面积和资源占有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同时,辽宁省也面临着工业化水平低、城乡差距大等诸多挑战。

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要以主体功能区的建设为抓手,加强沈阳、大连大都市圈城市群的建设,优化工业城镇的空间和布局。提升工业能级,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落实各产业小镇功能定位,发挥区域内各产业小镇优势。同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城市改造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可持续产业。

表4.1 辽宁各城市城镇化质量得分与子系统得分

城市 城镇化发展质量指数(SUQ) 社会城镇化质量(EUQ) 经济城镇化(FUQ) 空间城镇化质量(UDQ) 排名
沈阳 0.682 0.805 0.702 0.815 1
大连 0.711 0.759 0.749 0.794 2
鞍山 0.311 0.603 0.425 0.464 6
抚顺 0.356 0.578 0.301 0.404 8
本溪 0.321 0.426 0.300 0.385 10
丹东 0.354 0.225 0.359 0.247 23
锦州 0.382 0.503 0.308 0.338 13
营口 0.320 0.502 0.396 0.360 11
阜新 0.318 0.231 0.347 0.263 18
辽阳 0.371 0.478 0.321 0.357 12
盘锦 0.395 0.312 0.482 0.393 9
铁岭 0.298 0.108 0.431 0.277 16
朝阳 0.253 0.116 0.230 0.177 31
葫芦岛 0.355 0.156 0.400 0.248 22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

表4.2 辽宁城镇化质量发展阶段划分

划分标准 发展阶段名称 数量 城市名称
0.8<UDQ≤1 完善阶段 1 沈阳
0.6<UDQ≤0.8

0.3<UDQ≤0.6

0<UDQ≤0.3

优化提升阶段

加速发展阶段

低质量阶段

1

12

0

大连

营口、鞍山、辽阳、本溪、抚顺、

锦州、盘锦

葫芦岛、朝阳、阜新、丹东、铁岭、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辽宁工业型城镇转型存在的问题

1.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衍生出的观念问题

(1)城镇化进程中的制度观问题

城镇化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与社会发展和政治体制紧密相关的问题。过去,中国城镇化带来的问题与发达国家不一样,发达国家的城镇化问题是由市场引起的。而中国的城镇化则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其背后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和政治背景。这种原因使我国目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所以,我国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就必须处理好XX和市场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当前,制约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性因素较多。

第一是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目前,我国尚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家与地方都是责任主体;个人则是权利主体,但其权益受到侵害的可能性却很大;同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区之间也存在差异。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均由XX财政结算,主要由企业负担。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镇劳动力市场已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不能简单地转移到城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户籍、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公平,使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有效提升城镇化质量。

第二,财政体制扭曲。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增长,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公共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是,由于缺乏财政资源,一些地区的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因此,必须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以促进城镇化发展。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着诸多缺陷,不能满足城镇化发展的要求。

第三,财政支出结构不尽合理。城镇化需要更多公共产品和强大的金融支持。从总体来看,我国现行的财政制度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长期以来,由于财政与行XXX力的错配,地方XX财力不足,XX通过土地财政来维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并不少见。

(2)城镇化进程中的价值观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文化、道德滑坡问题,这已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社会上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和谐社会构建的因素。究其原因,是在西方各种自由思想的影响和夸大下,对物质的追求远远大于对“真、善、美”的追求。此外有些领导干部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他们往往以权谋私、贪图享乐,这种观念严重妨碍了精神文明建设。在城镇化进程中,这一理念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人们的价值观中,城市规划是由XX长官的意志主导的,公众参与很少,城市居民的建设是不切实际的。

(3)城镇化进程中的政绩观问题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XX是协调者,XX是实施者。第一,官员们对城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城市化是将农村重建为城市,而不是真正的城镇。这一观点对中国城镇化的速度和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官员们将城镇化解读为一场为政治利益而进行的造城运动。高起点推进城市改革,反映出政绩观存在偏差,不少城市没有从科学角度把握形势,设置新区、开发区、空城、鬼城;第二,随着一些官员渴望取得进展,城镇化被简单地理解为消灭村庄或“改造”城市的行动。城市规划滞后于经济发展,导致了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城市排水系统存在诸多弊端,一些城市由于缺乏前瞻性、科学性的规划,交通、排水、居民生活设施等方面不完善,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第三,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完善等原因,造成城市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害频发使人们意识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性。因此,必须加强防灾减灾工作。

2.辽宁工业型城镇转型问题

(1)产业结构单一

因为辽宁矿产资源丰富,以传统的重工业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第二产业内部中轻重比例严重失衡,重工业及能源原材料产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偏低,产业升级速度缓慢,路径依赖特征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着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双重压力。如果以重工业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模式长期不变,这种僵化单一的发展模式将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发展需要。

(2)国有经济比重大,民营经济发展滞后

在计划经济影响下,国有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XX干预过多。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的滞后,使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举步维艰,从而形成经济体制供需矛盾。由于存在各种制约有效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主要原因是:利用外资政策倾斜,市场发育程度低,法律制度不健全,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民营企业自身还存在不少短板等因素。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不健全,导致民营企业缺乏竞争力,阻碍了高新技术民营企业的发展;金融支持不足,缺乏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服务配套设施。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引资力度,优化产业结构。

(3)创新水平较低,工业经济增速放缓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开采矿产资源为主的重工业发展方式已不再适合今天的发展趋势。必须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地发展。而辽宁作为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组成部分,其资源开发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近年来,辽宁经济增长速度却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2015年丹东、阜新、铁岭和朝阳甚至出现了GDP负增长。2016年1-3月,辽宁省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3.5%,降幅比去年同期扩大了4.7个百分点。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不显著的背景下,地方XX融资平台债务风险不断积聚。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4)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严峻

辽宁工业污染的历史遗留问题依然突出,一些工业企业在污染治理中的不作为,使得城镇环境污染形势日益严峻,逐渐成为制约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的障碍。近年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辽宁省各城市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空气质量下降、水污染严重等现象,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随着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态文明意识的滞后,城市生活污染日益严重,这无疑使得小城镇生态环境日益脆弱。

(三)工业型城镇转型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传统观念的束缚

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机遇的影响,个别地方XX和个人过度依赖XX支持,缺乏自主创新的信心和勇气。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角度来看,辽宁地区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快推进以城市为依托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辽宁工业型城镇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约束问题。因此,振兴是当务之急。辽宁工业城区域文化缺乏商业文化特色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的比例偏低,重点产业核心技术严重依赖核心技术进口。受传统文化对心理因素的依赖,现代化建设的功利性以及对创新的重要地位和自身条件认识不足,导致高素质人才短缺,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2.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辽宁土地和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型城镇的工业生产离不开资源开发,生产需求的增长与土地沙化开发成正比。同时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一些重要野生动植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或灭绝,某些经济植物由于不合理地开发而濒临绝种,许多野生动物也因过度捕杀和栖息地丧失等原因面临濒危状态,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一些物种生存率下降,甚至出现区域性灭绝,打破了物种之间的生态平衡。

3.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辽宁的工业型城镇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型产业模式,缺乏对科技创新的渴求,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人数非常少,核心技术产业的产业主要依靠进口。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5》,辽宁省创新能力排名从2011年的第8位下降到第15位,创新能力不强。

总的来看,辽宁省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将制约区域创新水平。同时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以及产业结构单一,导致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制约了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因此,必须加快推进辽宁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五、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辽宁工业型城镇转型发展对策

(一)XX政策支持

工业资源消耗是不可再生的,因此需要合理规划和严格监管。辽宁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由于过度开发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要实现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战略必须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工业遗产是一种宝贵的资源。通过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传统制造业与新兴服务业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等创新创业活动,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积极扶持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转型升级中,设立了由中央、地方和相关企业共同出资、三方监督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专项资金。

(二)制度创新推动城镇经济转型

制度变迁对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工业型城镇是指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通过大型企业的开发建设起来的城镇。在特色小镇建设中,要注重发挥本地企业的作用,积极引进有兴趣投资特色小镇的企业,XX主导、社会监督,实行市场化配置制度,充分发挥工业型城镇的自身优势。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为:一是分析工业型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是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能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这有利于产业的调整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XX财政负担问题。通过制度创新,有效制止粗狂式开采资源和随意破坏环境的旧的发展方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城镇人居环境质量,走绿色、可持续、高效、节能的发展道路。

(三)优化产业结构

辽宁工业城镇转型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整和优化。然而,目前辽宁城镇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这些问题阻碍了辽宁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步伐。因此,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主导产业,并结合本地特点进行产业布局规划,形成具有自身区域优势的产业格局。同时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要充分发挥文旅业的作用,积极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进程,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四)建立特色产业链

1.树立特色产业立镇理念

特色产业发展是特色小镇的核心,是特色小镇建设的主要动力。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存在着特色不明显、产业不优等问题,这直接影响到特色小镇建设的效果。国内外特色小镇开发建设的实践也证明,没有特色产业的支撑,特色小镇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因此,在特色小镇建设中,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首要任务,树立特色产业的理念。

2.确定特色产业为立镇基础

要根据特色产业的特点,在特色产业的基础上,确定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方向。产业集聚区与区域中心城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两者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具有增长潜力的特色产业,能够吸引源源不断的人才和资本流入,直接提升城镇发展活力。在总结国内外特色小镇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发现XX在发展特色产业方面具有主观盲目性。挖掘、培育、开发和改造地方特色产业,往往是地方的事情。而要真正实现产业集群化,就需要从理论上明确“谁来办”、“办得怎么样”等问题。因此,研究并制定科学的政策体系是当务之急。小城镇的特色产业选择,必须符合农业、工业和文化旅游的基本原则,符合城市发展实际和核心竞争力。

3.围绕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链集群

要推动特色小镇产业链集群的形成,小镇必须走一条精细化、专业化的道路,聚焦特色产业。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原因,导致其在建设过程中缺乏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和特点。特色小镇规模较小,产业发展空间不大。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小城镇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人才缺乏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城市管理和建设体制,立足特色产业特点,积极探索最具特色、最有前景、最有能力的特色产业,着力健全和打造真正具有城镇核心竞争力的城镇。

(五)完善保障机制

1.完善投融资体制

我国目前仍没有形成独立于市场之外的融资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当前,依靠XX资本投资困难,增加了地方XX债务风险,特别是财政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在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国都将面临着巨大的地方XX债务压力。而要想缓解这种压力就必须建立起一种新的投融资体制,即新型城镇化道路上的投融资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如何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加快建设步伐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大XX财政投入力度;此外建立多元化融资体系。政策性财政补贴是促进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家也在大力推动政策性财政资金大力支持城镇化建设,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建设提供重要的资金渠道。

2.完善配套的管理制度

通过健全配套管理制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加强金融与保险等金融服务机构的合作。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改进XX扶持资金的使用方式,及时调整政策扶持资金的使用时间。加强特色小镇的规划编制和政策引导。坚持XX主导,市场运作原则,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培育特色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对验收合格的特色城镇,要及时予以奖励。对于仍处于概念阶段、尚未落实的特色小镇,应采取审慎态度。积极推进改革和简政放权,为特色小城镇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同时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公众参与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特色小城镇积极创新探索,推进户籍、审批、行政管理、财税等领域改革,适度扩大特色小镇的管理权限,为投资者和经营者提供更加完善的市场化环境。激发特色小镇的创新创业活力。

六、结论

本文对国内外学者有关新型城镇化、工业型城镇、特色小镇发展的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之下特色小镇模式可以改善工业生态环境质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升产业竞争力。新型城镇化与特色小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共同作用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小镇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是培育县域经济的副核心,增强小城镇的发展活力,完善顶层设计,动员社会资本参与,弥补资金缺口。因此,在目前形势下,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海道清信.紧凑型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欧盟·X·日本的最新动向与事例[M].苏利英,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6-17.

[2]孙叶飞,夏青,周敏.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11):23-40

[3]张杰,孔心敏.新型城镇化对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J].新疆农垦经济.2021

[4]张琛,孔祥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思考[J].理论探索,2021(01):92-120

[5]丁静.新时代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融合及协调推进[J].社会主义研究,2019(05):74-81

[6]曾江辉.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探究[J].中国商论,2021.(03):146-148

[7]郭炳南,姚霞飞,唐利.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与分布动态演进[J].科学与管理,2021(10):2-10

[8]张晓玲:基于社会—生态系统框架下的小城镇转型治理机制研究[J].环境经济研究,2018(01):151-160

[9]马黎明.英国小城镇建设对我国小城镇城镇化的启示——基于“田园城市”理论的视角[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7(4):16-20,25.

[10]刘国斌,朱先声.特色小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8(3):8.

[11]李国平,李迅,冯长春,等.我国小城镇可持续转型发展研究综述与展望[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32(6):18.

[12]刘明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特色小镇建设[J].城市住宅,2020,27(10):2.

[13]李国平,李迅,冯长春,等.我国小城镇可持续转型发展研究综述与展望[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32(6):18.

[14]秦明,杨亚玲,苏毅清,王志刚.中国地级市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因素[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36(3):6.

[15]李国平,李迅, 冯长春,等.我国小城镇可持续转型发展研究综述与展望[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8, 32(6):18.

[16]宝胜,杨芳馨.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探索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发展之路[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0(2):5.

[17]Woo A,Lee S. Illuminating the impacts of brownfield redevelopments on neighboring housing prices:Case of Cuyahoga county, Ohio in the U. S [J].Journal of Soils&Sediments, 2016, 11 (5):709-721.

[18]Leclerc E,Keeling A .From cutlines to traplines:Post- industrial land use at the Pine Point mine[J].Extractive Industries&Society, 2015, 2 (1):7-18.

[19]Moon, Gyeong-Jin, Kim, et al. A Study on Methods for Reorganizingthe Sense of Place through the Conversion of Idle Industrial Facilities[J].2009, 29 (1):411-414.

[20]Rahman A A,Hasshima S A,Rozalia R .Residents’ preference onconservation of the Malay traditional village in Kampong Morten, Malacca[C].ABR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Quality of Life Istanbul.2014.

致 谢

四年的时光转瞬即逝。仿佛当初那个开学报到初拿着手机导航和一路问路才能找到寝室的小女孩就在昨天,这四年的时光经历了很多事情,让我懂得了很多人生道理。

首先我要感谢的是管理学院的各位老师们,是老师们在课堂上的谆谆教导,给我们传授不仅有书本上的知识还有他们积累的丰富的人生经验,让我们少走了不少弯路,谢谢你们。感谢我的辅导员老师,他好像是我们的大家长一样,他不仅关注我们的心理健康还有生活上的问题,而且在职业发展上也给予了我们不少的帮助,真的是我们的宝藏老师。在这里尤其要感谢我的导师,老师她是一个极有亲和力的老师,她不仅人长得好看,而且教学能力也十分出色。听她的课从来不会感到烦躁,她总能通过一些十分有技巧的方法就能让我们的注意力全都专注在她的课堂之上;同时很幸运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她每次都会及时提醒我们的论文进度,生怕我们会忘记。她一遍又一遍地为我们检查毕业论文中的错误之处,细心地用批注的形式标注好,对于一些不懂的学术问题,她会耐心地进行回答。此外,在生活上,她也是一位好老师,在我有困难的时候,老师很愿意帮助我,给予我鼓励,让我知道我是一个有潜力的人。

其次我要感谢和我朝夕相处的同学们尤其是我的室友们,她们在我心情低落时会听我的吐槽,并且安慰我,让我的烦恼可以及时消化掉。开心的时候,我们彼此分享各自的趣事、糗事,还有彼此的小秘密,这使得我们寝室的关系十分的团结。大家一起疯一起笑,同甘共苦、共克时艰,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大家会互相分享一些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这对我的论文写作也提供了不少的帮助。

最后我要感谢的是我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在我上高中的时候陪我走读了三年,每天都要起早通勤上班,到了晚上还要到学校来接我回家。我一直忘不了高中三年那段起早贪黑的时光,是父母一起陪我熬过来的。到了大学,父母不在我的身边,我只有让自己变得独立且坚强,经历了四年的时间,不仅在心智上更是在为人处世方面都有了不小的长进。如果没有父母在我的大后方对我提供无比坚定的支持,日夜奔波辛苦挣钱,哪里能有现在无忧无虑的学生时代呢?我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对得上父母对我的付出。

四年时光匆匆而过,愿我们归来仍是少年。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辽宁工业型城镇转型发展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辽宁工业型城镇转型发展研究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8月2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7956.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8月2日
Next 2023年8月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