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顾维钧是民国时期闻名世界的外交家,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中国的利益,抵御日本的侵略,在其外交生涯中,他致力于和X形成友好的外交关系,在此基础上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形成“联美制日”的外交思想。对于顾维钧“联美制日”的外交政策,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对X帝国主义性质的认识不清,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对“以夷制夷”的延续。“联美制日”的提出,是基于中国当时的外交环境,根据当时的国际法提出的符合当时中国的外交环境的外交思想。巴黎和会是他“联美制日”外交思想的一次实践,笔者将从顾维钧联美制日思想形成的背景,具体的思想内涵,以及其在巴黎和会上所起的作用及最终结果进行具体分析,对顾维钧“联美制日”的外交思想做出反思。
关键词:顾维钧;巴黎和会;联美制日外交政策
前 言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战胜国,
一,“联美制日”思想形成的背景
(一)顾维钧个人留学背景
近代中国的外交总是以失败收场,顾维钧早年留学X,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所以选择在哥伦比亚大学主修国际法和外交学,于1912年回国,在X一共生活了八年,这八年对顾维钧的外交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在X生活的期间,受X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的影响,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都趋近于西方的思维方式。[]在X期间,他认识并结交了一大批对他影响深远的X各界朋友,无论在生活和学习方面,X留学的经历都使他非常愉悦,所以使他对X的文化以及价值观有着强烈的认同感。相对于同时期的中国青年来说,顾维钧对X的政局形势与对中国的态度都要更加了解,这就为他日后奉行“联美制日”的外交思想埋下了伏笔。
(二)中国近代外交国际背景
自鸦片战争以来,腐败的清XX接连与外国侵略者签下一批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国家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的外交环境也一度陷入被动境地,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西欧的列强也一再要求赔款割地,中国的领土权被严重的破坏。1915年1月18日,日本趁西方国家忙于一战,对德宣战,出兵占领了作为德国殖民地的山东,威逼利诱北洋XX签署了“二十一条”,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移交接给日本,中国再次面临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相比较之下,X表面上似乎并没有向其他列强一样觊觎中国的领土,顾维钧更是认为,X对中国的遭遇是富有同情心的,对华政策始终是友好的。在中国的领土完整受到破坏时,海约翰国务卿说服有在华利益的其他国家接受门户开放政策,以维护中国完整的领土,在外交上也主张支持中国领土完整,维护其他各国在中国的利益,促进各国在中国进行平等的贸易。[]暂且先不论X是否是帝国主义,是否是真心帮助中国的。但在当时的环境下,X的对华政策所展示出的都是有利于中国的,当时中国的舆论也是更偏向于X的,《大公报》在谈及中美之间的外交关系时,也曾说,X除了在华工问题上与中国发生冲突外,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再无其他冲突,且X的外交政策一贯对中国有利。[]这也为更加坚定了顾维钧“联美制日”的外交思想。
二,“联美制日”的思想内涵
欧战爆发后,西方列强转移注意力到欧洲战场上,列强在远东的均势被破坏,日本趁机出兵山东,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想要借机占领整个中国。面临这种被打破的平衡,加之日本对中国的领土虎视眈眈,北京XX决定主动出击,尤其是顾维钧认为,应该将“二十一条”的内容透露给在中国有利益的西方国家,尤其是给X,日本的侵华政策与X宣扬的“门户开放”政策产生严重的冲突,X公开表示对日本的强烈不满。英国也因远东政策忌惮日本,对日本此举不满。[]由此可以看出,顾维钧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是十分高明的。
就各国对华的态度来看,顾维钧认为X对中国有相当一部分情感上的兴趣,不同于其他西方国家,只会在涉及到自身利益时才会干涉,X出于情感上的兴趣也会帮助中国解决在巴黎和会上的山东问题[],而英国,法国,意大利三国在巴黎和会上早已与日本有密约,因此,顾维钧只能全力寻求X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尽量与英法意三国交涉,使其尽量保持中立。顾维钧也正好与X代表团有私交,在任驻美公使时,顾维钧就积极走访X官员,并向国务卿蓝辛递交了一份系统提出领土完整、维护主权和经济财政独立三个原则的备忘录,系统地阐明中国对巴黎和会的期望与要求。而顾维钧更是在X留学期间就结识了威尔逊,彼此讨论过中国的政治问题,也深受威尔逊的民主观点的影响,且以后二人私交甚密。就这样,顾维钧一方面利用每日之间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出于自己与X代表团的私交,再加上顾维钧本身愿意亲近X,于是决定主要以联合X为核心,联合其他列强以及一切可以合作的力量,来制约日本对中国领土的侵占,作为他“联美制日”思想的核心内涵。
三,“联美制日”在巴黎和会上的作用及结果
在巴黎和会之前,顾维钧多次走访Xxxx,并且答应全力支持X建立国联,希望获得X在巴黎和会上的支持,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山东问题。中国与日本在巴黎和会上的第一次对垒,是由日本在1919年1月27日五国会议上首先发难的,日本代表提出两个条件,一是德国无条件转让在胶州湾的租地与铁路及其他权益;二是将德国在太平洋赤道以北所有的权力和财产转交日本。[]对于日本要求山东权益无条件转让中国却一字未提,对此,顾维钧在次日五国会议上进行了慷慨激昂的发言,证明山东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的领土,三千多万山东人民用中国字,说中国话,山东的地理位置对中国来说至关重要,中国的山东就如同西方的耶路撒冷,绝对不允许他国的侵略破坏,并坚定的要求各国尊重中国的领土完整以及政治上的独立。[]发言结束后,全场动容。这第一次的交战,便让欧洲列强心中对中国山东问题有一定的赞同,顾维钧的申明受到美英法等国的称赞。
第二次的交锋首先出招的仍是日本,日本代表一方面警告美方,如果X帮助中国阻碍日本在山东的权益,后果要X全权承担。另一方面对中国外交部抗议,顾维钧在未得到日方的同意下,向新闻记者发布关于山东问题中日本的秘密文件,有损日本的体面。[]中国代表团在此后积极准备向和会提出关于中国要求直接归还的书面申明,这份说贴主要由顾维钧起草,经代表团讨论通过。内容十分详尽,包含有各类外交文书,密约条例等,并且根据X提出的十四点原则,从公平正义,维护主权国家领土完整的角度出发,阐释山东是中国的领土,山东的各项权益理应归于中国,并且说明日本此举有损西方其他各国的利益。持续请求X支持中国的立场,对于英法意等国也尽力沟通接洽,使之明白山东问题的重要性。[]但日本方面则抛出其他问题转移英美意的注意力,再加上意大利因为阜姆问题退出了和会,日本趁机表示,若不答应关于山东权利之要求,也将退出和会,以此来威胁X。最终,威尔逊为了维护国际联盟,改变了支持中国的立场,中国的利益最终被牺牲了。巴黎和会上对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方案,激起了国内全民的愤懑之情,随之五四运动爆发,迫于压力,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威尔逊的绥靖政策引起国人的不满,反抗情绪一时喧嚣尘上。但与此同时,X国务卿蓝辛,驻华公使芮恩依然支持中国,甚至芮恩因为这种不公平,愤然辞职。[]“联美制日”政策虽然失败了,但让世界更多的人听到了中国的声音,引起了大量关注与同情,推动了后来华盛顿会议上山东问题成功解决的步伐。
四,对“联美制日”外交政策的反思
无疑,顾维钧的“联美制日”的外交思想,其产生是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它是基于当时的国内国际环境,并且以国际法为依托,符合中当时外交状况的外交思想。所以,“联美”并不是顾维钧对X帝国主义性质认识不清,他更多的是出于中国当时的外交需求所提出的。它的提出,也改变了中国以往的消极的被动的,退缩忍让的外交,他积极主动地寻求西方强国的帮助,来弥补自身国力衰弱的不足。虽然,“联美制日”在巴黎和会上失败了,也不可否认,X援助中国存在一己之私,但不能因此否认X对中国的帮助与支持,更不能否认顾维钧“联美抗日”外交思想的合理性,可取性与进步性。这次的实践,也让顾维钧的外交思想更加的成熟了,这也为其之后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础。
一些学者也将“联美制日”的外交政策成为“赖美制日”,其实,在笔者看来,“赖美”这个词也并不恰当,顾维钧的“联美制日”也并不是一味地“赖美”,“联美”只是其外交手段中的一种,在“依赖”之外,顾维钧自己也做出了不少努力,这是无法忽略的。
(1)顾维钧早在1918年春,就为巴黎和会组建研究小组,搜集证据,对西方国家的外交政策,计划草案等进行分析研究,并摘取其中对中国有利的部分加以运用。[]这便是顾维钧主动把握国际形势,利用国际环境来相应的制定中国的外交政策,这种对全局的宏观的把握,不得不说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大进步。
(2)顾维钧认识到中国的外交必须要依据国际法,并且以国际法为依托,据理力争。在巴黎和会上,顾维钧在发言中曾说,山东自古便是中国的领土,德国侵占中国的领土,是中国的敌人,德国战败,就应该将德国侵占我国的权益还我国,这既符合国际公法,也是天经地义的公理,绝不能再转手日本。中国参战之初就有约章,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尽数归于中国,是符合法律条约的。[]以上说明,顾维钧试图运用“条约至上”的观念,以国际法理为依托,收回山东主权。这也是对民国时期外交的一大突破。所以这更不能简单地认为“联美制日”是对李鸿章“以夷制夷”外交政策的延续。
结 论
从上述可以看出,简单地将顾维钧的外交思想定为“赖美制日”并不合适,除了联合X之外,中国自身在外交方面也做出了不少努力,并不是消极的,一味地依赖,仰仗X。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做出的所有努力,才不至于在拒绝签字后引起其他列强的不满,才会在巴黎和会失败后,引起其他国家广泛的同情,才能够在后来的华盛顿会议上成功的解决山东问题。总的来说,巴黎和会上的这次外交,树立了民国外交的新形象。中国也不是一味地退让妥协,第一次在全世界面前面对不平的条约时说“不”!是自列强入侵以来外交上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参考文献
[1] 金光耀.顾维钧传[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4-8.
[2]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8.330.
[3] 吴嘉静.“门户开放”美对华政策一页.[J].复旦学报,1980,32(5):38-47.
[4]中美关系的过去未来[N].汉口:大公报,1937-9-28.
[5] 袁林.论顾维钧“联美制日”思想 —— 以山东问题的解决为例[J].学理论,2018,2:156-157.
[6]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7.10.
[7]廖淑敏.顾维钧与巴黎和会代表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6、67.
[8]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M](第7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第265页。
[9]廖淑敏.顾维钧与巴黎和会代表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6、67.
[10]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M].北京:新知三联书店,1981.66.
[11]袁林论顾维钧“联美制日”思想 —— 以山东问题的解决为例[J].学理论,2018,2:156-157.
[12] 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162.
[13] 宋涵.顾维钧“联美制日”外交思想析论(1912—1927)[J],河南大学,2008,5:55.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0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