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我国爆发以来,对社会、经济、政治、民生等领域带来重大影响,尤其是对我国居民生活发展带来重要影响。本文基于社会适应理论视角,以贵州省W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采取无结构访谈法和观察法来收集资料,从生活适应、心理适应、人际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居民社会适应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关键词:新冠肺炎 社区居民 社会适应
一、前言
2019年12月初,官方首次通报在我国湖北省武汉市发现不明原因的肺炎患者,但未能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直至2020年1月18日,钟南山院士连夜乘坐高铁赶往武汉查明肺炎出现的原因。1月20日,钟南山院士表示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已经发现有医护人员被感染,转而告知民众新冠肺炎已经出现明显的人传人现象,并提醒民众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前往武汉,在家做好防护。[1]当日,我国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乙类传染病,并采用甲类传染病的解决方法。[2]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命名为“COVID-19”。[3]我国新冠肺炎爆发时,临近中国传统春节,正赶上每年一遇的春运,人口流动频繁、且数量大,更是加剧了新冠肺炎的扩散。
自1月23日武汉封城之后,我国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争正式拉开帷幕。在xx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击疫情。我国再一次用“中国速度”建起了“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还建立了多个方舱医院救治患者,集中各省市的医护人员赶往武汉支援。国家和各省市均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加强疫情防控,号召广大民众防护为主,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为响应国家的号召,市民通过勤洗手、多通风、戴口罩、不出门等来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因此,今年的中国人民过了一个特殊而难忘的春节。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居民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人际交往以及心理情绪的变化等,这些都是居民的社会适应的表现,也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即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背景下,居民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新冠肺炎发展的基本情况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现,短短数月便席卷全球。疫情爆发后,我国湖北省武汉市疫情最为严重,1月23日武汉采取封城措施来防止疫情的大规模扩散。其他省市也随着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加入这场无硝烟的战争,贵州省于2020年1月24日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通过呼吸道、接触等途径传播,它的症状和普通感冒症状相似,具体表现为头疼、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具有潜伏期长、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染、没有特效药等特点。[3-4]各省市启动一级响应之后,除医护人员外,各级工作人员开始投入防疫战争中开展工作,工作内容包括提供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物资、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疏导服务,以及给社区居民普及新冠肺炎知识等。[5]
(二)新冠肺炎对居民社会适应产生的影响
在《应用社会学词典》中对“社会适应”的解释为,个体或者群体在面对新的社会环境时,试图让自己主动去适应这个环境,并达到与之平衡的过程。其中,个体与社会环境的适应过程是相互影响的。个体适应性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被划分为四个阶段:初期阶段——容忍阶段——接纳阶段——同化阶段。帕森斯认为:社会适应即人们通过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生理状态,确保个体的行为能达到我们所生存环境发展的要求,并且尝试通过自己努力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发展。[6]有学者认为,民众在传染性疾病的早期,对该疾病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从而能早日做出正确的防护措施,将会降低疾病所带来的风险性。[7]因此,齐晔,陈刘欢等人自己设计网络问卷,通过网络采取滚雪球的方式对全国各地的居民对新冠肺炎的认知及行为等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在新冠肺炎发生后,居民对该疾病的认知度较高,但是女性群体、认知障碍群体和中年群体的防护措施仍然不到位,且农村地区对该疾病的知晓情况不如城市地区的居民。[8]王俊秀、高文珺等人基于疫情下居民社会心态的调查指出:在新冠疫情期间,居民普遍出现了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心理适应在初期存在困难,但是居民并没有因此失去整体的安全观,这与我国XX为抗击疫情做出的贡献有很大关系。[9]
胡珊认为,老年人由于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不断退化、免疫力也逐渐下降等原因,在此次新冠疫情中更容易被感染,且感染之后病情恶化速度也增快,治疗和恢复时间长。全国实行小区封闭管理,很多老年人因此在家隔离,但是也给老人带来了很多适应问题,如生活不便、心理情绪波动大、缺乏与他人的沟通等问题。因此,我国在疫情期间开展工作,应该更多地关注老年人,尤其是行动和生活不便的老年人,确保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10]由于疫情的原因,今年的春节假期得以延长,全国各地的学校也因此推迟开学。但是我国教育部推出“停课不停学”的指南,因此,今年春节结束后,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学校开始了网络教学的方式,很多企业也开展了“云办公”模式。[11]延迟开学之后,各级学校开始选择线上网络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上课方式也发生变化。[12]有学生因为对网络课程教学的不适应,导致其学习效率下降而产生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有的学生因为不能返校长时间待在家里,与他人的交往方式发生变化,主要以网络的形式进行沟通。[13]此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还给社区居民带来了其他问题:由于疫情迟迟不能复工复产,居民生活负担逐渐加重;缺少如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产生心理压力等。[14]
综上所述,此次新冠肺炎的爆发,给居民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通过文献梳理可知,大量学者更倾向于研究新冠肺炎疫情给居民的生活、心理层面带来的影响,而从居民的人际适应和学习适应方面来展开研究和讨论的学者较少,相应地文献数量也少。本文主要从生活、心理、人际以及生产四个方面来讨论疫情对居民的社会适应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为定性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无结构访谈法和非参与观察法来收集研究资料。无结构访谈也叫自由访谈,即围绕一个主题与被调查对象进行开放式的谈话。非参与观察是指研究者不参与到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活中,而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研究对象并收集资料的方法。疫情期间,笔者活动范围有限,因此选择笔者所在的社区范围内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通过与居民进行访谈和平时观察来收集资料。非参与观察是通过在疫情期间观察社区居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发生的变化来收集资料。本文共采访了20多位居民,事先拟定访谈提纲,在社区内以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访谈对象进行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围绕此次疫情给居民带来的影响,主要从生活、心理、人际和学习等方面来讨论。调查对象的年龄段主要是从青少年到老年,男女比例差不多。
四、理论概念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或者群体在面对新的社会环境时,试图让自己主动去顺应这个环境,并达到与之保持平衡的过程。社会适应理论是指,在社会转型与发展过程中所导致的新事件,对个体造成刺激的过程。在刺激的初始阶段,个体会对刺激产生强烈的反应。但是,随着刺激的延续,个体反应会明显发生改变,逐渐适应这种刺激所带来的变化,最终使个体又恢复到刺激发生之前的状态。[15]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举国上下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居民实行居家隔离和预防,不出门、不串门。很多城市社区实行封闭管理,农村社区也都在村口设置疫情防控关卡。对于居民来说,商场关闭、饭店关闭、列车停运、学校停课、封村封路等都给其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这些现象属于新冠疫情带来的新事件,即对居民造成刺激的要素。面对这些生活环境和方式的变化,相应地也会带来心理上的变化。久而久之,居民便开始习惯这些现象,达到与环境的平衡状态,如学生通过上网课解决延期开学的问题。
五、新冠肺炎疫情下的W居民社会适应情况
(一)W社区基本情况
W社区位于贵州省福泉市,属于农村社区。聚居苗、汉、仡佬族居民,全村21.6平方公里,9个村民组共757户,共计2926人,少数民族1238人。W社区的青壮年劳动力几乎在外务工,多数是每逢春节才会回家。据此次村委会对回乡外出务工的人员摸排统计情况可知,W社区的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浙江、广东两省,均没有发现在湖北省务工的人员。疫情爆发后,W社区并没有立即采取防疫措施,直到2020年1月25日村干部才开始入户宣传新冠肺炎知识,此前社区内几乎只有年轻人关注疫情发展,并且采取防护措施,如戴口罩、提醒大家不要聚集不要串门等。1月27日,社区开始在村口设置防疫关卡,整个社区正式进入疫情防控工作中。
(二)疫情下的W社区居民社会适应问题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居民带来了很多影响,为了防止疫情大规模爆发和扩散,社区居民以居家防护为主。企业停工,学校停课,商场关闭等措施给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带来影响。疫情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适应,同时对居民的心理、人际以及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都造成影响。
1、生活适应问题
居民的生活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因停工停学造成的居民生活环境、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的不适。春节之前,W社区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太多变化,居民还和往常一样赶集买年货,几乎看不到有人外出戴口罩,仅有少部分年轻人会戴口罩。“那几天我们也没注意,是听说有这个病情,但是我觉得吧,我们乡下这些空气又好,离武汉又远,这个病它过不来,所以我就去赶场了,街上还不是好多人不戴口罩。(XSM,52岁)”年后,随着村干部入户给居民宣传新冠肺炎的知识,并提醒其加强防护,加上社区年轻人给家人的科普和各大新闻媒介每天对疫情实时播报滚动播放,社区开始设置防疫关卡管控居民出行等,社区居民才重视此次疫情。“他们村里面的人来打招呼了,喊我们今年过年不要走亲戚,不要出门,就待在家里面。新闻天天在放,我也在手机上看到了好多地方都遭感染了,医生都不够。(LRL,60岁)”
社区开始在村口设置防疫点后,在保障村民安全的同时,也给村民的出行带来不便。“他们把出村的路堵住了,不准人出去,也不准外面的人进来。家里面买的菜也吃完了,去年又不得人在家,全部在外面打工,没种得有菜,也不晓得要哪个时候才可以出去。(SCF,41岁)”同时,此次疫情也正处于春节期间,每年的春节都会有很多村民置办酒席,举办很多娱乐性活动和外出游玩等,今年因为疫情都取消了,生活变得单调且乏味。“每年村里都有活动,今年都取消了,不能出门,每天在家待着很无聊。(YJL,20岁)”由于疫情原因,部分常年外出务工的居民,今年不得不留在家里从事农业劳作。“我一直在浙江打工,我们厂是个小厂,今年受这个病疾的影响,我们厂开不了工,加上浙江那边感染的人数也多,我没办法只能在家里了,你还别讲,好多年不做农活做起来还是有点老火。(HXB,48岁)”开学和复工复产的推迟,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工作方式发生变化,学生上课都采取线上网络教学,部分员工采取线上召开视屏会议等工作模式。
2、心理适应问题
心理适应是指当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改变,个体的心理随之而产生的变化。随着生活环境和方式的改变,社区居民的心理情绪也会发生变化,如疫情期长时间待在家里与家人产生矛盾,不利于家庭关系的发展。“从疫情爆发以来,我都没出过门,在家里时间久了就容易和家人发生矛盾,经常吵架,我现在就和
网友调侃的一样,在家靠做家务维持亲情,很烦。以前我们家都是过完年爸妈就出门打工了,我也会回学校,一家人几乎只有过年那段时间才团聚。(LHY,19岁)”口罩和消毒液等防疫物资缺乏带来的紧张和恐惧,生病不敢去医院,担心交叉感染。“刚开始大家都不关注,也不知道要买口罩,等到说出门必须戴口罩之后,街上都买不到了,所有的药店和超市都说卖完了,现在没有口罩都不敢出门。(SCZ,26岁)”。“正月初三那天,我妈生病了,想送去医院,但是又担心在医院感染,老年人身体也不好。(YFX,36岁)”居民长时间赋闲在家中,会产生沮丧、迷茫的心理情绪,甚至产生过度焦虑的心理,一点小感冒就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被感染。“我在家待着没事情做,也不知道要做什么,玩手机都玩腻了,还特别怕感冒,一感冒就会往新冠肺炎方面想,即使我知道我自己没去过其他地方,也没有接触过与新冠肺炎有关的人,但是症状相似就会忍不住。(LXL,23岁)”
还有因为疫情失去工作,以及因推迟复工复产久居家中无收入来源,家庭经济压力增大的居民产生的焦虑情绪。“我家今年遭老火了,打算过年后就回去做生意的,但是现在又回不去,开门卖东西也没人买啊,亏老火了,没得钱进,但是这一家人还要吃饭啊,愁得头发都要白了。(GL,45岁)”此外,还有部分年轻人身上担着房贷、车贷,疫情期间没有上班,就没有收入来源,房贷和车贷的压力剧增,导致居民产生易怒、焦躁等情绪。“我前两年刚买了房,每月都有好几千的房贷要还,现在回不去上班,感觉每天啥都不顺,心情也不好。(SYJ,28岁)”一些基层工作人员在此次疫情中工作的强度增加促使其产生疲倦、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作为疫情防控第一线,从开始的全面排查,到现在的重点防御,我们丝毫不敢放松,责任与压力成正比,责任越大,压力就越大,人也越疲倦。(JE,30岁)”老年人作为此次疫情当中的弱势群体,由于其自身因素的影响,如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和免疫能力不断下降,基础疾病增多,使得老年人在此次疫情中出现担忧和恐惧的心理。[10]“我有慢性支气管炎,天气一冷就咳得厉害,这个传染病老火得很,身体不好也不敢出门。(PZY,73岁)”
3、人际关系适应问题
本文所要讨论的人际适应是指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社区居民人际沟通方式的变化带来影响的过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春节及其特殊。人们取消了以往的拜年习俗,提倡“云拜年”,过年不聚会,不走亲访友,用云拜年的方式来联络亲朋好友之间的感情。“今年过年没有以前热闹,亲戚都不来,我们也出不去,也是现在有手机方便好多,来不了还可以打电话开视频。(XSM,52岁)”除了拜年方式发生变化外,居民平时的交往方式也发生变化。因为新冠病毒肺炎是通过呼吸道、以及人们接触的途径传播,所以大家平时都不见面,加上延期开学和推迟复工复产,居民与同学、朋友以及同事之间联系也主要通过互联网作为重要的沟通媒介。“这个假期,不开学也不能出去玩,和同学现在只能通过手机来联系。(LTT,16岁)”由于实施居家隔离,加上对疫情的恐惧,居民几乎没有外出,与他人交往互动的机会大幅减少 。
4、学习适应问题
学习适应主要针对居民中的学生群体来讨论,学习适应分为学生对环境的外部因素和自身内部因素互相适应协调的过程,即个体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根据外部学习环境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以达到与这个环境保持平衡的过程。具体体现在对学习内容、教学方式、学习环境、学习能力等方面。[16]为确保“停课不停学”,今年各地均开展线上网络教学模式,很多教师摇身一变成主播,向学生继续传授知识。一些学生认为网课教学模式效率差,效果也不好,不如面对面教学直观。“我们从春节结束就开始上网课,高三时间也紧张,但是我真的不习惯上网课,视力也在下降,我希望早点回学校上课。(QM,18岁)”学生自身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行为习惯也会对其学习效果产生影响。“我经常不能按时完成老师给的任务,因为老师不像在学校一样盯着我,我就很懒不会主动去学习。(ZAX,15岁)”一些学生认为,学习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其学习效果。“我在学校的时候会经常泡图书馆,只有在图书馆里才能好好学习,现在被迫在家里从学习,对我来说真的好难,就是一点也学不进去。(ZHQ,21岁)”
(三)居民社会适应问题的影响因素
疫情下的居民社会适应问题表现为生活适应、心理适应、人际适应以及学习适应四个方面,根据这几个社会适应问题,可从社会环境和个人自身因素等方面来分析。社会环境主要从XX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采取的措施以及防疫物资缺乏等来分析,而个人因素主要从个人的行为习惯、情绪发展特点来阐述。
1、社会因素
从发现我国首例新冠肺炎患者以来,由于对病毒的未知性,以及研究病毒需要花费更多时间等原因,国家和XX没有及时采取措施防范这次疫情,造成了疫情短时间在国内大规模爆发,给居民带来诸多问题。冠肺炎疫情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面临的影响最大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短时间内全国各地防疫物资缺乏,居民买不到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疫物品,给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影响。继武汉封城之后,我国各省市陆续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积极采取措施来对抗新冠肺炎疫情,其中限制居民出行,提倡居家隔离防护成了阻断疫情传播的重要途径。延长春节假期、推迟复工复产、推迟开学开展线上网络教学等措施,给居民的生活、心理、人际以及学习等带来困扰,尤其是推迟复工复产给居民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问题。此外,大众传媒在此次疫情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大量居民依靠浏览新闻、报纸、电视以及各种资讯信息来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最新消息,根据国家出台的各种防疫指南来加强自身防护工作。
2、居民自身因素
新冠肺炎疫情给居民带来了很多问题,居民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知程度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居民的行为和心理的发展。即使现在是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但是仍存在部分居民不关注新闻实事,因而缺乏对新冠病毒肺炎知识的了解。也有的居民即使知道有这么回事,但是仍然抱有侥幸心理,防护措施做得不到位。居民的抗压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部分居民自身心理发展较脆弱,加上自己身体的变化,会立刻把自己与新冠肺炎想联系,给自己的心理发展带来困扰。居民与家人之间产生矛盾,没有妥善处理,也会给居民带来情绪上的麻烦。最后,个体的行为习惯诸如拖延、懒惰、自控能力差等也会给居民的社会适应带来影响。
六、对策建议
新冠肺炎疫情给居民的生活、心理等带来多方面的影响。根据疫情期间居民社会适应问题的表现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可知,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国家和XX宏观调控,为居民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也需要从居民自身角度来考虑,通过居民自身做出调适,在疫情期间的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最后,还应该发挥社会工作和志愿者等的作用,通过第三方介入来解决疫情期间居民的社会适应问题。
1、XX的宏观调控
在各省市启动一级响应之后,各级干部及工作人员应该加强疫情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提高社区居民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和了解。在实施居家隔离限制出行措施时,应该考虑居民多方面的需求,尽量做到保护居民生命安全的同时,也保障居民正常生活得以有序进行。对于在此次疫情中失业或者推迟复工复产没有收入来源的居民群体,以及社区内的老年人群体,XX应给予更多关注。此外,还应该加强农村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疏导,开展健康咨询服务等。
2、从居民自身角度出发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国人民都在面临的一次大考,每个居民在此次疫情中的抗疫行动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国家和XX在为抗疫工作付出的同时,居民自身也需要紧跟国家步伐,做好居家防护措施,勤洗手、多通风、戴口罩等。积极了解和学习新冠肺炎知识,没有口罩就尽量不串门、不聚众,居家隔离过程中培养自身兴趣爱好,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工作和生活中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学会释放心理压力,积极寻求其他人的帮助。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做好时间管理,调整好心态,提升学习适应性。
3、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
XX总XX指出“要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支持广大社工、义工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17]可见,社会工作在此次疫情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社会工作在疫情中可利用其专业优势为社区居民提供帮助,通过个案的方式以及链接社会资源等为居民提供服务,其中社会工作的提前预防思考功能也是重要解决问题的途径。[18]社会工作在当前农村并没有得到有效普及,居民的认同度不高,但是社会工作能为社区居民社会适应提供的帮助也不可小觑。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广大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到抗疫一线工作中,利用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协助社区基层工作人员开展社区的排查工作,以及与其他相关部门合作,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民众提供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并且为受害民众提供更多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以及后续的服务,极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使居民能够更好地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
七、结语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波及全球,全世界都在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做出努力,中国也在此次疫情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对居民生活产生的影响。本文以社会适应理论为视角,以W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访谈法和观察法进行资料收集,对疫情下的W社区居民的社会适应进行分析和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居民的社会适应包括生活适应、心理适应、人际适应以及学习适应等,笔者从社会层面和居民自身层面来分析其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面对疫情,居民产生的社会适应问题除了个体自身因素外,离不开社会环境因素,因而需要国家、社会各界和居民自身共同努力,付出行动,才能促进居民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一定会战胜这场战争,实现人民生活的稳定与和谐。
参考文献:
[1]刘明畅,李曈,刘腊梅.大学生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认知、态度和行为的调查分析[J].全科护理,2020,18(08):938-940.
[2]疾病预防控制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告:2020年第1号[EB/OL].[2020-01-20].http ://www.nhc.gov.cn/jkj/s7916/202001/44a3b8245e8049d2837a4f27529cd386.s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 [s].(2020-02-19).
[4]中华预防医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专家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的最新认识[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41(2):139-144.
[5]穆婵娟.中老年普通居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知程度及心理状况调查[J].全科护理,2020,18(08):952-955.
[6]唐佳伟.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城市社会适应问题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7]赵玉遂,王磊,吴青青等. 城乡居民人感染 H7N9 禽流感知信行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4,26(11):1176-1179.
[8]齐晔,陈刘欢,张栗,杨瑛莹,詹思怡,傅传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公众认知、态度和行为研究[J].热带医学杂志,2020,20(02):145-149.
[9]王俊秀,高文珺,陈满琪,应小萍,谭旭运,刘晓柳.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社会心态调查报告——基于2020年1月24日-25日的调查数据分析[J].国家治理,2020,(Z1):55-64.
[10]胡珊.新冠疫情对老年人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0,11(06):141-143.
[11]陈镜宇,罗业涛,梁小华,张敏,冯泽沛.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策对控制效果的影响——以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为例[J].儿科药学杂志,2020,26(04):28-31.
[12]林桦,姚玲玉,张睿思,李丹.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调适对策研究[J].心理月刊,2020,15(07):1-2+4.
[13]王白丽.当代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差异及应对理路[J].教育观察,2019,8(35):140-141+144.
[14]彭旵生,谢勇.疫情形势严峻 战疫信心坚定——桐城市新冠肺炎民生舆情调查报告[J].安徽科技,2020,(03):13-14.
[15] 唐靓瑜.社会适应理论视角下城郊新市民群体幸福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16]谢君婷. 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17]王思斌.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深入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J].中国社会工作,2020,(10):46.
[18]姚韦伟.进一步发挥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优势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湖北省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力量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启示[J].中国社会工作,2020,(12):8-9.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8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