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我国旅游产业的持续壮大。同时,旅游产业越来越强调亲近自然、天然健康的绿色生态理念,这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助力。目前我国乡村旅游项目受到经济浪潮的影响较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由于发展体系、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在产业内部仍然存在大量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本文以昆明乡村旅游为研究对象,探究昆明乡村旅游目前的发展现状以及游客对传统乡村旅游项目的关注点,分析当今市场对乡村旅游的新要求。

本文在对相关研究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需求供给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通过运用资源调查、市场调查,认真探究昆明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现状、产品开发现状以及专业人才现状,梳理出昆明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乡村旅游经营模式陈旧、利益不协调;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开发水平较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在对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进一步分析后,提出解决优化的发展对策,即建立多元化乡村旅游经营模式;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更新开发理念;借助产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

关键词:昆明市乡村旅游;经营模式产业融合

 前言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处理好农业与乡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点,城乡发展一体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而乡村旅游就是城市和乡村统筹发展的良性纽带关系,它利于有效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城市把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社会文明新风、最大经济效益地带入乡村,有效带动了城市社会经济蓬勃发展,而乡村的纯朴乡风、优美风光、清洁空气,满足了市民回归自然、释放身心的愿望,调剂了都市中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都市生活,因此乡村旅游过程就是都市和乡村双赢的过程,它将在城市经济发展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显现出蓬勃生机。

目前由于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其发展过程中运营管理模式陈旧、管理滞后等问题日渐凸显。昆明市虽然以其三面环山、南濒滇池、沿湖风景绮丽以及四季如春等地域资源优势,已成为了目前我国最热门的乡村旅行地之一,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乡村旅游业的运营管理模式陈旧、社会利益不和谐,以及产业类型单一、整体发展水准较低、专业人才短缺、经营管理水平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其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笔者针对昆明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展开调研,探讨昆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成因分析,最后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XX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与借鉴进行成因分析,最后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XX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与借鉴。

 第一章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本文对昆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的研究是以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为基础,运用需求供给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究昆明市在乡村旅游中需求与供给的关系以及发展中的生态可持续、经营可持续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建设的可持续。

 1.1基本概念界定

 1.1.1 旅游业

旅游业是利用旅游自然资源和公共服务设备,专业或重点经营吸引、接纳国内外旅游者、并为其供应交通运输、旅行、食宿、用餐、购买、文娱等六大环节的综合型行业。而狭义的旅游业,在中国主要特指旅游社、旅游酒店、旅行车船服务公司,及其专门从事与旅行产品交易有关的旅游商品咨询服务等领域。广义的旅游业为,除了指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XX机关之外,还涉及与旅游有关的行业。观光游览活动已经成为了一个新兴的、多层次的社会生活消费形态,通常是将其他物质生活消费与文化精神生活消费有机地融合起来。

1.1.2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一个全新的产业形态,是现代旅游和传统农业进行延伸融合的一个新形态,乡村与旅游在这个模式下实现了有机融合。乡村旅游不但产生效益,同时产生环境效益,这些产业模式为提升地方经济社会状况开拓新方式。因为中国国内学者研究的触发视角的不同,对乡村旅游的定义也有着较大的不一致性。下面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焦珊珊、杨柳青(2019)认为乡村游有着强大的经济活力,是一个融汇农产品、乡村旅游与乡村接待业务的综合体验型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地方特色突出,以乡村乡止氛围浓郁、投入成本小、相互关联带动性强、灵活性高、经营条件不限制等特点,以适应现代游客崇尚的“回归自然”精神和对个性要求的多样化,同时促进发展内需,以合理引消戴满足城乡居民双休日、黄金周等休闲度假活动的高度需要。杨静(2020)主张把乡村旅游界定在乡村区域范围内,以乡村自然、田园风光等乡村资源为基础,通过研发一系列商品迎合城市消费者需要。王莹莹(2020)乡村旅游通常占据了整个中国旅游者活动的10%到25%,它主要是以产生于中国乡村地区的乡村性为基础的活动。乡村旅游是产生于非城市化地区的旅游活动,这种地区具有与土地有关的经营活动和永久居住。

根据以上对乡村旅游的基本认识,本文主要界定乡村旅游为“乡村性”的主要卖点,以村庄附近的都市旅游者群为重点目标市场,以实现乡村社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并通过提供链条化的乡村旅游商品与服务来进行经济发展。

 1.2理论基础

  1.2.1 需求供给理论

我国旅游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就是游客需要和游客供应为基本的。游客需要影响着游客供应,需要所有游客供应来实现。旅游供应要借助于旅游需要来进行。游览需要与供应都分别因对方的存在而相互依存。旅游需要是具备相应消费能力和剩余时间的人在规定的时期内,希望按照某种价值而购买某一种旅游商品的需要。影响旅游需求的各种因素是多方面的,范围也很广,包含经济、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科学、社会心理和自然等。

从个人需求来看,对一个目标地区旅游产品需求的影响原因可总结为二方面,第一类是个性的旅游偏好,另一类则是客源地与目的地期间的相互阻碍。个人旅游情况一般基于个体心理类别、社区经济环境地位、人口等统计原因方面的个性状况。游览阻力一般决定经济社会时间距离、社会文化时间距离、游览价值、服务质量以及季节性。而游览需求量的变化规律则可总结为在其余各种因素不变化的状况下,游览需求量与人类的可自由支配生活水平与工作余暇时间的变动方向一致,但却与游览价值的变动方向相反。旅游供应量是旅游目标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以一定的价格,向游客市场所供应的产品的总数量。直接影响旅游供给的各种因素通常有目标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技术经济发展水准、目标地区旅游发展环境容量,及其当地对发展旅游业的态度和政策措施等,而直接危害游客供应的政策和措施则通常有市场政策、XX财政补贴,以及贷款利率。游客市场供求变化规律即是在其他各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个国家或者地方在相当时间里愿意而且有能力向游客市场供应的旅游商品的总量,将随着市场物价的涨落而减少。

1.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性发展”是1987年以挪威国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任的联合国组织全球环境保护和健康发展理事会所推出的《找们自己的未来》一书首先明确提出来的,其定义是:人们应既符合当前的要求,又不危及儿孙下一代健康生存权益,其实这就是哲学性的定义,相似于我国的俗语“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后,全球自然资源环境保护联盟(IN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以及国际生态联合会(INTECOL)等均对“可持续经济蓬勃发展”概念进行了各种形式的界定,因此由于这一定义涵盖的空间、领域、时代都非常广泛,所以人类对其理解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角度与内容,而究其特点,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由于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需求而不断发展,因此它是社会主义财力与国家能力平衡的重要表现,这也是经济蓬勃发展的最基础的任务;其次,以保护自然资源使生态不断健康快速发展为基础,经济蓬勃发展要与人、资源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承载能力相互协调,这也是经济蓬勃发展的最基础要求;最后,经济发展以提高人类的生存条件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为主要目的,经济发展必须要同社会进步相匹配,这才是经济蓬勃发展的基本目的。

简言之,即以自然永续发展为基础,以经济与社会永续发展为主要任务。正是由于这样,以乡土性的自然、人文景观为基础的乡村旅游需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引,从而达到乡村的自然环境持续发展、经济效益、社会与人文可持续,以及农村观光旅游的可持续。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可以包括这样的一些方面:

首先,乡村生态的可持续。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不要以过度攫取土地资源、破坏环自然环境为代价,优先发展乡村观光旅游,这也是发展乡村观光旅游中最大的禁忌。乡村旅游的发展重点主要是以充满了乡村性的大自然为吸引物,而生活在小县城中的人往往渴望着到安静、优美的小村庄中去亲近大自然,并以此缓解生存压力,所以小村庄的自然生态也是发展乡村旅游最重要的精神支撑,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重点也必须以小村庄的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基础。

其次,乡村旅游的经营可持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将是让更多的农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有利可图”,也即农民能够得到一定的经营收入,其经济效益也将是农民对乡村旅游经营户以及对当地人民XX等相关部门经营支持的最直接回馈,是维系乡村旅游供给稳定的关键原因。但是,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求经济效益的实现,应当以对资源的合理使用和高效管理为前提条件。

最后,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建设的可持续,XX要积极做好有关游客环保意识的教育,而对接待地的文明和风俗习惯的全面关注和科学保护同样十分重要,这也正是乡村旅游科学开发的意义所处。综上所述,务必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以实现中国乡村旅游的自然、经济环境、社区和人类可持续的一体化,从而实现中国乡村旅游的长期持续健康稳定的增长。

 第二章 昆明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本章介绍昆明乡村旅游的概况,分析昆明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现状、产品开发现状以及专业人才现状,以此为基础对昆明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综合分析。

 2.1 昆明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昆明市地处中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滇池水流域北侧,三面环山,南临滇池,由于其特殊地貌再加之海拔高、纬度小,气候如春景色宜人,所以有着“春城”的美称。自然景观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厚,同时有着许多高品质、有价值的高级别景点。昆明乡村观光资源较为丰富,种类齐全。自然观光资源主要由山地景观、地质景观、森林公园、滨湖景观、瀑布涌泉,以及鲜花草坪等组成。由于昆明四季如春的适宜气候,加上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与地质状况,致使这里的自然风景秀丽而引人入胜,无论规模和品质在西部地区以及国内各地,均实属难得。

近年来昆明乡村旅游开发速度很快,目前已成为近千户各具特色的农家乐和乡村景区(点),并构成了近郊县紧密型、远郊县分散的两个圈层;盘龙县双麦冲镇—双龙—官渡—嵩明带、安宁温泉地—螳螂川—青龙峡带、联合—富民—禄劝带等三条最具优势的地区;和西山县猫猫箐片区、团结村片区、寻甸片区、东川花沟村片区等四大板块的综合开发布局,主要包括民族传统乡村观光旅游、都市科技型乡村观光旅游、民俗乡村体验、传统乡村休闲度假等类型。

 2.2昆明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现状

昆明乡村旅游主要采取地方XX指导、旅游企业发展、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的经营管理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旅游地的所有农户都有机会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经营户。但相对而言,由于乡村较为闭塞,村民的知识文化层次一般不高,村民接触新奇的、先进的事物比较缓慢,再加上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加以引导,村民们大部分都是死板硬套、自我琢磨,造成乡村旅游营销水平低下,经营方式粗放,缺乏建立配套的经营管理体系和标准。在乡村的乡村旅游管理工作中,不少乡村旅游的总经理均为村干部兼职,但由于他们普遍对乡村旅游的了解程度不够,且文化水平有限,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服务质量、游客市场分析、市场营销手法等方面的思想比较陈旧。

此外,很多乡村旅游业务从业人员都是自己家人,专业素质比较欠缺。这些情况都导致接待旅游者的服务水平达到最低档次,无法达到对旅游者的基本需求,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也受到了较大影响。昆明乡村旅游目前非常缺少熟悉乡村旅游运营管理、产业创新与发展、市场调研等方面的人员。乡村旅游在现实的经营管理工作和业务运营过程中,发展规模相对较小,且许多乡村旅游经营者所实行的都是家族式管理,缺少对“新鲜血液”的投入,同时对从业者也缺少系统有效的行业素质训练。

2.3昆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昆明市乡村游在长期发展进程中,一方面,乡村旅游商品的品位不足,研究深度也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乡村游客品质不高。目前在昆明市乡村游客所能提供的产品都非常普通,如出售给当地的初级农业,农产品并没有进行过加工提炼等层次。第二,乡村对旅游产品的参与度也不高,游客并没有从乡村游览的过程中获得体验性的感觉,大多仅仅满足于视觉欣赏和听觉,而无法产生更深层次的印象,而且很多景区都缺乏地方特点,旅游者一目了然,重游可能性也不大。第三,乡村旅游产品定位也不高,在乡村旅游,仅仅去吃农家饭、看乡村生活、住乡村房,无法满足游客对历史、人文、民俗等更深层的旅游需求。

乡村游建设所包含的内容也应当十分丰富多彩,如度假娱乐、活动体验、学习和了解、愉悦身心等诸多功能。但是,目前,许多以乡村游冠名的旅游业地,也只是“农家乐”的一个形式,而游客们活动的方式却仅有玩耍、用餐,完全没有趣味,也不符合自身特点,因此重游率也缺乏任何保证。昆明乡村旅游中普遍存在着乡村旅游产业单一的问题,大部分旅游项目都只是依托于马鞍山、西山以及滇池等自然景点,对优势资源和有力条件的发掘深度还不够大,并不能通过整合资源取得充分利用的经济效益,乡村旅游产业单一,且旅游特点不明显,还未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经济。目前,昆明乡村旅游还未能把本土的人文、历史、民俗很好的融入和发掘,因此旅游者也很少能借助乡土旅游的形式达到“体验快乐”,且投入程度也不高。

 2.4昆明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现状

昆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很快,但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却形成了产业单一化、趋同性等严重的问题,XX片面的加大了对乡村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没有注意与本土传统人文和风俗文化的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基本没有地方特点和人文品质,而导致这个现象的主要因素就是乡村旅游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而专业技能人员的培训与进入也无法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导致目前的运营管理水平仍然比较滞后,也导致了乡村旅游在今后转型与提升发展水平的过程中,没有持久的技术力量支撑。目前大部分经营乡村旅游的人都以本地或社区村民为主,运营管理人员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比较匿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上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要求。乡村旅游的发展迫切依靠高学历人才去发现和深挖乡村地域特色,以进一步地去丰富昆明乡村旅游发展的全产业链,以及进一步地规范乡村景区的经营管理和推广力度,以进一步加强和拓展市场需求。

 第三章 昆明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本章通过对社区志愿组织人才匮乏、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开发水平较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问题的探究,分析昆明乡村旅游发展中问题的成因:乡村旅游规模小、合作程度低,乡村旅游产品未形成品牌、知名度低,科学规划不完善、关键技术不足,为最终制定昆明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提供依据。

 3.1昆明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1乡村旅游经营模式陈旧、利益不协调

昆昆明乡村旅游的大部分开发局面都处于企业分散运作、经营能力比较薄弱、个体规模较小的局面,且开发方式比较落后,并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经济的良性开发态势,这也就导致了其乡村旅游品牌并不突出、销售信息不能及时顺畅传达给旅游者、营销滞后的现象。但鉴于昆明乡村旅游开发的历史,目前大多以农民自己运营为主,尽管已有部分民营资本进驻,并逐步建立起“企业+农户”的开发方式,但由于农家乐仍是现阶段乡村旅游的主要主体,所以大部分农家乐都还是由当地人开展经营,而农户也是目前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主要主体。因为受制于传统农家乐的运作方式,地方XX的资金很少,更多的都是由农民们通过在自己家庭的小院经营而开展起来,院落特点较为突出,而且规模较小,服务设施也较为简陋。陈旧而滞后的运营管理模式极大影响着昆明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规模,亟待转型提升。

昆明的地域覆盖面广,但乡村旅游点布局分散,农业产业化程度也相对较低,直接导致了其发展难以达到规模效益。同时由于初期发展阶段缺乏有效科学合理规划,乡村旅游经营者所提供的产品具有鲜明的同质化,缺乏独特性与差异性。经营者由于整体思想文化与品格水平较低,对竞争合作也缺少相应的主体意识,使得与相邻区域内部的乡村旅游发展机构进行不良竞争,合作化程度低下,且树立品牌形象能力欠缺,因此难以形成地区间整合竞争力。目前乡村旅游的经营者亟需能够促进地方间达成共赢合作的机制,以协助他们进行产业与市场之间的互动,这是目前昆明开展乡村旅游转型提升工作一定要正视的问题。

 3.1.2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开发水平较低

从目前的昆明乡村旅游产品中所出现的乡村产品文化来看,也存在着一些乡村产品雷同化和没有特色的现象,目前在昆明大多数的乡村产品文化仍停在单一的“乡村”的概念层面上,而大部分都是吃乡村饭、享受农事活动、采购乡村商品等,对游客来说,都只有被动的接待,并没有认知性、兴趣和感受性,造成游客的产品文化审美疲惫,客户丧失。

首先,不少人觉得乡村旅游就只是发生在乡村地方,应该尽量表现乡村的民俗,缺乏对乡村旅游产品形式的深入发掘;其次,这些乡村旅游点都是以农家乐的形式来开展经营,而这些经营户大多为本地农户,并没有集体创业的经营精神和意识。目前,昆明大多数的农家乐还处于供应农家饭、麻将棋牌、垂钓娱乐等内容的阶段上,缺少对游客的文化体验和娱乐活动,像香草芳林这种可以让游客感受精油、手工皂等的做法,并在制作中了解相关知识的乡村旅游点,尚在少数。昆明乡村旅游在产业上还远不能充分满足消费和到达市场的需求,仅局限服务于、娱乐休闲等较下等级,缺乏以旅游者为主体的参与性和体验式,同时需要融入当地独特资源以适应游客的购物、度假、体验、科普等多重旅游需求的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条件尚不完备,同时乡村旅游产业也在迫切需要转型升级。

 3.1.3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旅游础服务设施的建立完善,以及相关设备的建立健全是乡村旅游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昆明市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过程中实施了许多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应配套设施的项目,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不过,因为昆明市基础建设还较为滞后,县XX的经济能力有限,在部分景区,发展乡村旅游所需要的道路交通、住房、医疗卫生、供电等基础建设水平还相当滞后。乡村旅游项目规模较小、品位低下、配套服务设施欠缺等问题也普遍存在。

第一,路面施工滞后,产生道路隐患。昆明各个乡村旅游览地的路面已经基本进行了硬化,可是因为没有科学计划和XX大量的资金投入支撑,路面狭窄、坑凹不平、方向不清楚、许多景点的可进入性不足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导致了行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交通不便等问题,使自驾车的游客望而生畏,可能也会造成游客最后放弃旅游计划。

第二,医疗卫生条件发展滞后,品牌效应无法保障。在医务室、宿舍、膳食等环节中卫生状况如不合格,将损害旅游者的身心健康和乡村旅游本身的品质效果。部分旅游地仍面临住宿、餐厅设备简陋,在饭菜管理中缺乏基本的消毒柜和杀菌工具等手段,以及工作人员缺乏基本健康保护、排污排水渠道不畅通、厕所健康状况较差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昆明乡村旅游目前处在发展起步的阶段,规模较小、空间布局散乱、规章制度不完善,医疗卫生问题易被忽视。另外,由于没有资金的保障,以及医务室、厕所、厨房等日常附属设备的更换不到位,也是造成医疗卫生设施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

第三,公共场所的配套建设严重落后,严重影响了清洁环境。且昆明乡村旅游部门旅游地垃圾处理供应短缺,给游人造成了许多麻烦,而且,XX对“农家乐”营业户的垃圾处理也只能自行处理,并未进行统一采集、统一处置。景点内公厕数量很少,且卫生等公共设施也达不到一定的配备水准。而过去昆明市的部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落后,水、路、用电和游客服务中心配套等方面都无法很好地适应游客的消费需要,在后期建设中需要巨大投入,是不断探索与前进中的昆明乡村旅游发展必经的步骤。

第四,由于房间数量较小、客房内的配套服务设施档次较低下,对旅游者的要求也不易适应。近年来,昆明乡村旅游发展得十分迅速,因为其良好的自然要求和良好的区域要求,已成为了昆明市居民在夏季避暑纳凉的优先选择。笔者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曾实地来到昆明市西山村,据该地的“农家乐”营户描述,从2014年开始,在夏季前去避暑的游客量大大增加,甚至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场面,其中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昆明市的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社会认知度提高,并形成了不错的市场效果;第二,由于昆明乡村旅游正处在起步阶段,规模较小、服务档次低、接待量有限,再加上大部分的“农家乐”并不设有酒店,或者客房等配套设施并不完善、服务档次低下,根本无法适应旅游者的需要,因此大部分旅游者选择了当天往返的旅行安排,在一定意义上影响了乡村旅游的产业链效应。

 3.2昆明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成因分析

  3.2.1乡村旅游规模小、合作程度低

昆明的地域覆盖面广,但乡村旅游点布局分散,农业产业化程度也相对较低,直接导致了其发展难以达到规模效益。同时由于初期发展阶段缺乏有效科学合理规划,乡村旅游经营者所提供的产品具有鲜明的同质化现象,同时规模较小,并没有将一二三产业进行融合,合作程度较低。经营者由于整体思想文化与品格水平较低,对竞争合作也缺少相应的意识,使得与相邻区域内部的乡村旅游发展机构进行了不良竞争,合作化程度低下,且树立品牌形象意识欠缺,因此难以形成地区间整合竞争力。目前乡村旅游的经营者们亟需能够促进地方间达成共赢合作的机制,以协助他们进行产业与市场之间的互动,是目前昆明开展乡村旅游转型提升工作一定要正视的问题。

 3.2.2乡村旅游产品未形成品牌、知名度低

就目前昆明市对昆明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分析,至今并未有明显的城市形象,相关行业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也不足,而昆明乡村游的大部分旅游者均来自于昆明市区,市场覆盖面又十分狭窄,因此无法产生理想的经济效益。

第一,缺乏品牌意识。就发展历史来说,昆明乡村观光旅游的发展重点主要依赖于本地客源,但发展规模不大,许多村镇旅游点均位于乡村地区,虽然业主经营资源分散、技术力量较弱,但由于经营商大多为小农民,市场营销意识比较滞后,尚在等客上口的被动经营模式,缺乏对品牌运营的积极性,没有品牌建立的计划与投入,也没有建立自己的品牌效应,个人品牌意识淡漠,公司品牌形象模糊不清。

第二,对传统乡村民俗文化的发掘还不够。就目前昆明乡村旅游现有产业而言,对传统乡间的服饰、建筑、民俗、物产等传统村王民俗文化的发掘、展示与运用都还不足,而相应的旅游产业也还以初级的和中度的文化娱乐为主,缺乏高端别的休闲度假和教育科普等高级旅游产品,尚没有满足消费者对参与、度假、健康和文化教育等综合性的旅游需求。这也使得对品牌的建设缺乏文化底蕴的基础,而无法形成特色。

第三,经济管理水平低。目前昆明市乡村旅游的从业者,主要为乡村住户,但大部分人并未进行过相应专门的教育与培训,也没有先进的业务管理能力与业务知识。同时,由于这些乡村住户在农事生产中逐渐养成了不受约束的生活习性,社会服务意识逐渐淡薄,严重影响了昆明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规模与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与游客们日渐增加的消费要求也无法相匹配。

 3.2.3科学规划不完善、关键技术不足

昆明在乡村旅游前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调研工作不够全面,对自身旅游资源的了解还不够,科学的发展计划不落实,开发的产业创新项目不够,经济基本上多处于较低水平的发展,造成了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恶劣局面。因为规划的落后,导致乡村旅游后续发展疲软,城市化趋势明显,乡村旅游产业“农味不足”,因缺乏浓厚的乡村氛围而没有活力。

昆明城乡区域规划虽己经制定完毕,但现有区域规划对城乡协同一体化发展的考虑还不够,主要以城市发展规模为主,规划设计中与己经形成的城市发展布局、城区总体规划、土地规划和林业规划都不能较好地相互重叠,之间有缝隙,也无法较好地相互衔接,主要体现在土地周转相对困难、土地规模不足、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不统一、用地调剂受约束。建设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存在不相适应的方面,无法适应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进步需要。但因为目前的规划标准发展滞后、规划批准时限过长,而且在建设标准和发展标准的不同步带来了适应难的问题,已成为了制约昆明城乡旅游转型与提升发展水平的重要阻碍。而乡村旅游区别于其他种类的旅游,提供可以与传统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相关联行业融合而产生新的产品方式,其技术的欠缺也将成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主要阻碍所在。其中最关键的内核也主要涉及具体技术和信息技术。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信息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所在,关键的传播技术也是昆明乡村旅游转型提升中必须攻破的瓶颈所在。发展信息技术重点是在网络时代,乡村旅游的新兴推广技术手段与模型的形成,如借助信息化的网上宣传平台、网络市场营销系统、网上订票业务等。由于昆明在关键技术上的不足,也制约着其乡村旅游在城乡统筹和发展下的转型升级。

第四章 昆明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促进昆明乡村旅游的发展应从建立多元化乡村旅游经营模式,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更新开发理念,借助产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三方面入手,以此对改善昆明乡村旅游发展环境,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进程提供参考。

 4.1建立多元化乡村旅游经营模式

最大的资源消费者利益来自于市场经济,最大的行业发展力量依赖于市场经济,最大的服务需求利益源自于市场经济。加强乡村服务市场营销,促进乡村转型升级。在全面了解旅游者实际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对乡村游客服务产品的市场营销,通过努力创造超出乡村旅游者预期的服务质量,感性的驱动乡村旅游者的购物冲动,通过注重产品淡季宣传,来促进乡村游客的转变升级。重视网络营销,促进转型升级。同时在世界经济越来越繁荣的今天,互联网也越来越成为人们了解、定制、选择物品与服务的主要途径之一。正是利用整合行销,催生转型升级战略。它进一步明确旅游经营者要注重企业与市场双方的关系,着力挖掘潜在市场和创建新兴市场,并注重公司、旅游者、社会三者利益关系的核屯。昆明乡村旅游在实现转型提升的过程中,可采取住宿接待整合营销、与当地经营者合作整合营销、与旅游企业整合营销等方法,来提高自身乡村旅游的品牌形象,从而提升区域经济总体实力。

乡村差异于周边城市的人文特性和本真属性是对乡村旅游者吸引力的重点聚焦所在,是吸引乡村游客活动的重要优势。但外来文化的过度入侵,在一定程度危及乡村本土文化的主导作用,从而使得乡村旅游项目的内容趋同化,而缺乏其本真性与特色。所以,在昆明的乡村旅游转型提升建设中,要深入保护和发掘乡村风俗文化,全面发掘乡村本土资源,并合理运用本土及相关乡村民俗文化的特色,重点包括利用历史人文、农业文明、渔猎文明、乡村民俗等文化资源,发展出特色明显的乡村旅游主题。通过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游览项目,一方面可以使旅游者体验地方民族特色,増加乡村旅游魅力,另一方面促进各地对民俗的保留,从而防止一些古老的地方民俗项目陷入失传的困境中。

 4.2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更新开发理念

西山农业的资源优势明显,特别是以团结西山苹果为代表的瓜果蔬菜历来就大受市场欢迎。提高昆明农家乐旅游品位和形象的建设;积极发展以乡村、康体、生态、娱乐、农事服务等为主题的农业国家乐园、农业庄园、乡村现代旅游综合体、农产品高新技术示范园、农业生态范园、乡村科普项目。

第一,以目前的昆明农家乐和乡村旅游为基点,进行昆明国际农产品园区建设试验,通过乡村游和农产品旅游升级版构建,主动寻求国际旅农一体化途径,从而达到乡村增收来源的多元化。将在三个国际涉农办事处中分别打造一至二个国际农产品公园,一到两个农产品公园,集中乡村特有的农产品、旅游、休闲、娱乐特性,为游客提供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项目。

第二,构建“农业种植+家畜养殖+特色体验+乡村酒店”的综合型旅游服务项目,以昆明目前现有的农场、花草种植园、果园、林园及家畜养殖基地为基础,扩展周边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为游客提供完整的乡村旅游体验。

第三,以都市农庄为载体的乡村观光旅游项目开发。利用果园、茶花园、杜酷园等,重塑和发展五至十个都市农庄试点,带动办事处近150家农家乐企业的升级与増效,巧造特色农业休闲示范园。

第四,发展以瓜果种植区为主体的都市农产品建设项目。通过扩大苹果、草葺、蓝璋、青菜、油葵等有机瓜果、蔬菜栽培面积,为提升城市农产品品质,改造或发展部分区域特色较明显的农产品建设项目,或建立城市农业产业化示范园。

第五,为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配套的人工景点,以塑造景区形象,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例如,大力支持、建设草海山“大观湖”人造岛屿、长廊等人文景观;举办棋盘山“中国棋坛”交流比赛,同时建立文化论坛、官方网站,为景区增强宣传力度,促进乡村旅游项目与娱乐、竞技文化的融合;在溪流附近开设漂流、野营等户外娱乐项目等等。

第六,滇池西岸湖光山色优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交通优势。以观音山湖滨运动娱乐项目、西山溪湖高端住宅及商务酒店项目、海口林场等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建设为支点,重点建设以西山风景名胜区为主的湖光山色和天然生态景观视廊,以构建运动娱乐、旅游度假、生活住宿、行政办公和对外交通服务多个功能西岸综合、集中于高档休闲度假与国际一流生态旅游项目于一身的国际旅游度假村体系。

  4.3借助产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村旅游产品功能,从经济功能向综合功能的转化;产业结构向产业融合方面发展;产品运营方式,向多业态融合的XX单一市场化模式方面发展;产业文化由观赏向娱乐、由审美视觉向体验深入和娱乐文体转化;市场主体文化向多元化、深层次的方面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产业文化向由内而外、从行政管理到服务市场的方向转变;教育培养产品文化向专门人才方向的提升。

乡村旅游发展所依赖的资源和素材主要取自于中国乡村,通过加强乡村旅游业和乡村经济发展的交叉融合,实现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教育经济体验乡村、绿色农产品、绿色农产品资源的有效融合,将逐步形成具有昆明特色的乡村休闲庄园、文化创意农产品园、科技农产品园区、教学经济体验园区等,并逐步完善乡村旅游的产业结构。由于昆明市已具备培育香料花卉和观赏性苗木的优越自然条件,将以“加强企业联合,发展中介组织,延伸产业链条,三个效益统一”为引导,进一步充分调动农户投资于玫瑰、万寿菊等芳香植物和高级观赏性苗木栽培的积极性。增加了乐律武丁至安富公路沿线的芳香植物栽培面积,使传统连片种植区转变为新景点,形成田园风光与旅游现光的胜地;通过综合研究和利用芳香植物的提炼、药材、食用、林用等功能,建立了芳香植物的栽培、芳香生产工艺和保健理疗消费服务等全方位的生产布局系统;建立中高端风景独苗研究、培育、加工、销售相结合的生产体系,构建了高海至安晋至西北绕城高速全线的景观独苗廊道,积极培育城乡旅游观赏景观带。

从乡村体验乡村经济,参与性和互动性可以说是推动乡村旅游提升的最强大武器。乡村旅游必须要融合时尚与智能,把单纯产品模式转化为综合开发项目与服务,而体验的设计也必须要贯通整条产业链,不论是自然村落的生态树种、动植物资源,亦或是小溪水体等,都可以作为体验项目,并在其中设计故事,以此产生具有吸引力的灵魂。

参与和互动是人们文化体验的最根本形式,而创新又以体验内容和互动效果的个性化和人性化为基础。而当今社会正是乡村体验文化旅游时代,乡村体验文化旅游开发的核心因素和动力就是发挥人类的积极能动性,所以乡村体验经济旅游发展就必须强调“以人为本”,体验效果的丰富性和多样化的发展目标。深入发掘可以吸引广大消费者的重大工艺项目,如田野耕忘、渔场捕巧、家禽养殖、蔬菜花卉栽培,甚至某些重要农产品秸秆的制作加工过程等。如昆明香草芳林,通过这类活动能够使参观者体验香荚兰的自然采集、产品的加工工艺制作方法,如香草蛋糕、景祐、手工皂等,以及在生产过程中掌握有关的常识等。

 结 语

昆明市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有助于促进昆明市的乡村建设、有助于提高其收入,也有助于促进昆明市城乡之间的人才流动、资本交流、文化互动,从而有助于推动昆明市城乡统筹发展。

本文通过探究昆明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现状、产品开发现状以及专业人才现状,梳理出昆明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乡村旅游经营模式陈旧、利益不协调;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开发水平较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并对这些问题分析其成因:乡村旅游规模小、合作程度低;乡村旅游产品未形成品牌、知名度低;科学规划不完善、关键技术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优化的对策:建立多元化乡村旅游经营模式;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更新开发理念;借助产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希望能够对改善乡村旅游发展环境,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进程提供参考。

  致 谢

写到这里已是论文的结篇之词,我突然没有了之前流畅的思路,敲击键盘的手指变得有些沉重起来,与回首总是令人感慨万千。翻看着这厚厚一叠的文字,想起写开题报告时为论文而担忧的自己,不仅摇头轻笑。大学时光转瞬即逝,十六年的学子生涯亦将挥手告别。这一路走来的点滴片段,此时此刻如同影像般在心底回放,无论快乐、忧伤、收获还是挫败,都是那样的珍贵与温暖,熠熠生辉。能端坐于课堂,聆听老师的谆谆教诲;能流连在图书馆,啃读册册文献;从一门门课程的学习到一行行论文的撰写。能拥有这样一段学习的机会,我有着难以言表的珍惜与努力,惟恐因为这样或是那样的原因,对学业有丝毫的懈怠,尽其所能不辜负老师、朋友和家人们的期望和关怀。

我要深深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从论文的选题到完成,老师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您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敏锐的逻辑思维、忘我的钻研精神以及淡泊宁静的生活境界,让我在做人和做学问两方面都获益匪浅。

本篇之成文与同学们的热情帮助是分不开的,青春靓丽、才华横溢的你们让我对校园更加留恋,谨以拙文向同学们表示感谢。

最后,我要以无比的深情感谢我的父母,你们浩荡的养育之恩、深刻的体察之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今生最大的财富和幸福!

参考文献

[1] 焦珊珊,杨柳青.昆明西山森林公园徒步旅游与乡村振兴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06):121-122.

[2] 杨静.徐州市铜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J].乡村科技,2020,11(31):5-6.

[3] 王莹莹.浅谈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山西农经,2020(21):14-15.

[4] 赖明东.龙南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论,2020(22):79-80.

[5] 余珉洁,林豪健,李梦瑶等.昆明海晏村村落保护及旅游发展优化策略研究[J].山西建筑,2021,47(20):24-27.

[6] 李续云.门源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J].柴达木开发研究,2020(06):41-46.

[7] 张芷瑜,郭宇航.“乡村旅游+民宿”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1,35(04):45-48.

[8] 张敬敬.昌乐乡村旅游现状与发展对策[J].当代旅游,2021,19(27):33-35.

[9] 周丽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J].广东蚕业,2021,55(10):147-148.

[10] 钟佳利,张立志,应寿英.乡村振兴背景下简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23):148-149.

[11] 陈再莲.黔南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及对策[J].农技服务,2021,38(12):76-78.

[12] 孙文军,李志,祁玉军.新型城镇化视阈下徽州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24):139-142.

[13] 张超越,巫建华,陈军,解振强,李刚.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初探[J].热带农业工程,2019,43(06):90-92.

[14] 王淑敏,高欢欢.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策略研究[J].西部皮革,2019,41(24):80-81.

[15]魏长晶.山东乡村旅游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9(3):41-43.

[16] 李叶舟. 西安昆明池片区核心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1.

[17] Laxmita N A , Setyaningsih W , P Ur Wani O . Sustainabl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era of social media shape identities and discourse digital settings[J]. IOP Conference Serie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21(1):120-121.

[18] Voinova N , D Arcibashev, Aliushin R , et al. Interac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ethnographic touris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ssian regions[J]. 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9(48):497-498.

[19] Stoian M , Mrcu A , Niculae I , et al. ANALYSIS OF AGRITOURISM AND RURAL TOURISM SITUATION IN THE NORTH EAST OF ROMANIA[J]. Scientific Papers: Management, Economic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 2019(734):181-182.

[20] RostomBeridze. R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管理研究:英文版, 2019(5):443-446.

[21] Pop C , Georgescu M A , Cristina B . The Drivers of Rural Accommodation Development in Romania: A Preliminary Study[J]. Studia Universitatis Babeş-Bolyai. Negotia, 2019, 64(4):79-128.

[22] Kazmina L , Shevchenko E , Makarenko V . The application potential of mobile excursion applications for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Rostov region[J]. E3S Web of Conferences, 2021, 273(8):90-91

 

昆明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昆明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8月5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8581.html,

Like (1)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8月5日
Next 2023年8月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