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进餐习惯培养路径研究

摘 要

3到6岁的幼儿正处于生长的高峰期,幼儿的膳食是许多家长普遍关心的话题。当然在这一阶段家长重视幼儿饮食有关的内容较多,幼儿阶段是培养、形成习惯的黄金时期。幼儿饮食习惯的形成不仅与教育机构的培养有关,还与进入机构之前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接受教育时所处的周围环境具有极大关系。为了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良好饮食习惯,我们决定对机构中幼儿现阶段的饮食情况进行调查,主要采用的方法是问卷调查、日常观察以及访谈法三种方式。通过初步调查我们发现现阶段幼儿在饮食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尚未形成自主用餐意识、幼儿挑食、偏食现象严重、幼儿餐具使用技术和能力不强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游戏引导,饭前洗手、巧用故事,掌握知识、促进幼儿良好进餐行为习惯意识等对策,从而保证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班幼儿,进餐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建议

一、绪论

(一)研究价值及意义

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3至4岁的中班幼儿手部肌肉发展和身体的协调动作相对稳定,有初步生活自理能力,但中班幼儿的情绪不够稳定,易受外界无关刺激的干扰,独立自主能力较差。中班这一年龄阶段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为后期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基础和保障。有研究表明,“进餐是幼儿一日生活中重要的环节之一,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所以说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不容忽视。

有的研究认为,幼儿表现出某些异常行为和情绪,除了自身疾病之外,还与偏食、厌食等许多不良进餐行为习惯有关,如果不够重视,可能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日本相关研究发现,有的孩子性格变内向是由于某些营养物质如维生素、蛋白质摄入不足导致的[1]。3—4岁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过渡到集体生活的转折点,身心发展处于一个最低的阶段,具有很强可塑性,对其行为的纠正和培养,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总而言之,良好的进餐行为习惯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对幼儿进餐行为习惯进行研究,能够解决一些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够确保幼儿身心等各个方面正常发展。

(二)概念的界定

中班幼儿年龄是在4到5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行为开始变得有意性,会开始愿意和小朋友分享,开始学会交往;身体动作会更多、更完善,也会利用自身的感官去接近这个世界,深入思考后会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能够将简单的事情表述出来。进餐环节也是一日生活中重要的环境之一,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进行其进餐习惯的研究,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此次研究我们选择的用餐研究时间段是中午。我们通过初步访问得知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在园中进行早餐,因为早餐参与者的不确定性,教师对不同幼儿的用餐关注度也就不同,所以我们选择代表性较强的午餐作为此次饮食习惯的研究对象。在此机构中幼儿进行午餐主要是通过教师组织学生集体进行用餐方式进行。

(三)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在研究开始之前我们对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内容及结论进行梳理总结,结果如下:①Márcia Regina Vitolo 认为饮食结构、家庭的用餐引导以及午餐质量是影响幼儿饮食习惯培养的关键因素,当然,它们也对幼儿的身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②Ling-Ling Tsao and Samantha Ramsay 在研究中发现虽然幼儿具备认识各种不同食物的能力,但是他们并不能够对他们进行分类或了解他们对身体的影响,所以他认为应该在培养孩子饮食习惯时加强其对食物性质以及功能的有关教育,希望幼儿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食物基础知识选择适合的食物,这样不仅有利于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而且能够增强幼儿的学习能力[2];③Nalini Ranjit认为周围环境对于幼儿饮食习惯的影响至关重要。日常生活中父母的饮食习惯与观念对幼儿的饮食习惯产生直接影响,我们需要给予这一领域较多的关注与研究。

2.国内研究现状

刘霞认为机构在午餐开始之前需要将此次用餐活动的具体细节安排妥当,在用餐活动开始之前将使用菜单、用餐规则以及此次用餐活动的形式进行介绍,这样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用餐自主性;成志平认为在用餐开始之前活动参与教师应该分工明确,这样幼儿在用餐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能够迅速告知教师,减少用餐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对于幼儿产生不良影响情况的发生;王霞认为在幼儿用餐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能够简单执行的用餐小游戏,这样不仅能够丰富整个用餐活动,而且能够增加幼儿用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3]。

柴林姗认为用餐活动的设计者需要根据幼儿群体的生理、心理成长特点与规律对幼儿的用餐活动与规定等相关内容进行设置,在设计过程中注重不同幼儿群体之间的异同,全面考虑各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培养饮食习惯时应该注意的问题;除此之外刘晶认为在幼儿习惯培养过程中教师与父母应该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幼儿习惯培养的连续性,促进良好饮食习惯的形成[4]。

3.研究综述

我国现阶段对于幼儿饮食习惯的研究较少,其中对食物营养、医学效果以及教师教育等方面更是少之又少。根据所研究的内容来看,对于幼儿进行行文的研究则是从进餐活动价值、幼儿进餐特征、进餐活动幼师指导等方面。真正有关幼儿进餐习惯培养的文献较少,基于此,我们在此次研究中会重点关注在幼儿饮食习惯培养阶段中上述因素产生的影响与结果。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是A幼儿园随机抽取的4-5岁中班年龄段幼儿34名,其中男生17名,女生17名,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研究。为掌握更详细真实的资料,本文中采用了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三种研究方法。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

在这一方法使用时我们遵循非参与性原则,即我们的观察不会对幼儿的正常用餐活动产生影响,也不会让幼儿注意到我们的存在[5]。以上述要求为基础,我们选择使用录像设备对幼儿进行观察,当然我们会在录像进行的同时对幼儿进行观察,并不是在录像完毕之后简单地观看录像内容。在观察的同时我们对幼儿用餐实际情况进行记录,并且对于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询问,目的是全面了解并记录幼儿的真实用餐情况,为之后的研究提供直接、有效的研究数据。

2.访谈法

在访谈过程中我们主要对幼儿在家中的用餐情况进行了解,对幼儿家中用餐方式进行深入了解,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问题的频率,最后通过对家长朋友的访谈我们就可以大致了解幼儿在家中的用餐情况[6]。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我们明确幼儿的用餐习惯形成过程以及用餐问题出现原因,有利于我们在之后的问题解决阶段提出针对性更强的问题解决方案。

3.问卷调查法

针对中班幼儿进餐行为习惯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向家长随机发放了34份问卷并全部回收且有效,通过分析中班幼儿进餐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三、中班幼儿进餐调查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一)调查分析

从表3-1及表3-2来看,家长对培养孩子良好进餐行为习惯的态度有很大差别,其中经常要求的家长只有18%,有时想起来要求的占38%,根本没有要求也没有想到进餐有如此多的要求的占44%。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家长对从小培养孩子的进餐行为习惯不够重视,甚至可以说毫无要求,只要孩子能吃完一碗饭,什么无理的要求都会满足孩子。家长重视的是孩子的智力发展,他们关心的是识字、画画、做算术等,只要求孩子读好书,而忽略了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基本的饮食习惯的培养。

表3-1 孩子在家进餐情况

独立完成 需要父母陪伴 进餐情况糟糕
人数 7 15 12
占比 19% 44% 37%

表3-2 父母对培养幼儿良好进餐行为习惯的态度统计表

经常要求 有时要求 没有要求
人数 6 13 15
占比 18% 38% 44%

从表3-3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独立进餐的要求相当高,只要吃干净才能受表扬。父母可曾知道:他们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孩子每做完一件事就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希望得到家长的认可与表扬,可他们年纪小,手的协调能力差,需要父母的提醒与帮助才能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在孩子的眼中任何的事情犹如游戏,包括进餐,但有24%的家长对孩子自己吃饭不挑食认为没什么可表扬的,采取了无所谓的态度,这样大大降低了孩子对此活动的兴趣;还有58%的家长采取“吃干净表扬,不干净埋怨”的态度,但孩子终究不同于大人,我曾亲眼看见孩子吃完饭高兴得举起碗并站了起来,就听到母亲的叫声:“你看你,吃得满地满衣服都是,这衣服我才给你换上!”孩子的手僵在空中,笑容一下子消失了。这位母亲如果想再让孩子自己吃饭恐怕很难,要费很多心思,因为她无形中销毁了孩子想自己吃饭的动力,没有吃干净家长可以慢慢引导。我认为两种态度都不可取,只有18%的家长所持的态度是正确的,不管孩子吃干净与否,只要他能自己吃,就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表3-3 幼儿独立进餐后父母的态度统计表

家长的态度 表扬与鼓励 吃干净表扬,不吃干净埋怨 无所谓
人数 6 20 8
占比 18% 58% 24%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外界环境对于幼儿的用餐情况影响很大,具体内容如下:幼儿1在用餐过程中注意力较为分散,并且该幼儿整体用餐情况比较匆忙,还会催促其他同学用餐;幼儿2在用餐时倾向于与伙伴玩闹并且将食物作为玩物玩耍;幼儿3在用餐时不是与周围的伙伴玩耍就是自己一人发呆,用餐速度较慢;幼儿4在用餐时自主性较强,但是还是会不停张望,寻找感兴趣的伙伴或活动;幼儿5在用餐时极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只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或看到不同的事物便会停止用餐。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家长与教师需要重视幼儿饮食过程中周围环境情况。

(二)中班幼儿进餐存在的问题

1.幼儿有独立进餐能力,存在被动就餐现象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幼儿1的家长对于孩子的饮食情况关注度较少,在实际生活中只有在孩子生病或时间紧急时才会亲自喂幼儿吃饭;幼儿2的家长恰恰相反,为了孩子能够保持良好的卫生情况,家长总是会亲自喂孩子吃饭;幼儿4的家长不会亲自喂孩子吃饭,但是家中的长辈一直亲自喂孩子吃饭,两者在这一方面意见分歧较大;幼儿6的家长在家中一直鼓励孩子独立用餐并且不会轻易打破自己制定的规则,所以幼儿6自身具有较好的自主用餐能力,但是幼儿本身使用餐具的方式需要纠正。通过后续大量调查我们发现家中的长辈与家长对于幼儿的用餐态度相差较大,尤其是幼儿的早餐使用情况,这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重视并解决[7]。

2.幼儿挑食、偏食现象严重

在研究班级中有位小朋友偏食现象十分严重:这位小朋友每次都是在机构中使用早餐,但是在用餐时他不喝豆浆或牛奶等饮品,只喝白开水作为用餐过程中的液体食物;而在进行午餐时小朋友只吃主食类食物,对于菜品不感兴趣,即使是小朋友都喜欢吃的菜类食品小朋友也不食用。这个情况就是典型的偏食,是十分不利与幼儿身体健康发展的,当然也不利于学校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活动的进行。

3.幼儿在进餐过程中存在分心行为

幼儿不仅在学校用餐过程中会出现分心现象,在家中这一情况甚至更加严重:幼儿1与幼儿2在家中用餐时规范性不强,都属于边吃边玩的情况;幼儿3在吃饭时特别喜欢喝水,并且大量饮水影响了幼儿的饱腹感受;幼儿4喜欢边看电视边用餐;幼儿6用餐时家长会在餐桌上谈话并且会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导致其用餐不专心情况的出现。上述现象都是不利于幼儿良好用餐习惯培养的,所以家长朋友应该重视家中幼儿用餐的环境[8]。

(三)讨论

1.教师和家长对幼儿进餐习惯培养的观念影响其培养方式

幼儿用餐习惯的培养需要后天干预,所以家长朋友们放任幼儿用餐情况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我们在幼儿年龄较小的时候就应该培养他们认真用餐的习惯与意识,让他们了解规范用餐的好处与必要性,除此之外家长需要格外注意幼儿的偏食情况,这一不良习惯会对幼儿之后的身体成长带来损害,并且这一习惯一旦形成便很难纠正,幼师和家长需要采用逐步深入方式,来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师和家长在幼儿进餐习惯的培养上存在观念的不同,以至于他们在培养进餐习惯上是不正确的。通常情况下,当幼儿教师和家长发现幼儿的进餐习惯是不正确的时候,会去进行错误行为的纠正,一旦多次纠正之后没有成效,家长和幼师们就会选择放弃。甚至存在教师或者家长在纠正幼儿进餐习惯时采取强硬命令的方式,产生的后果就是幼儿会抗拒纠正行为[9]。

2.幼儿进餐习惯易受进餐环境和食物的影响

幼儿养成就餐习惯受到进餐的食物和进餐环境的影响。研究中发现,幼儿如果看到他人边吃边玩餐具,就会模仿去玩餐具。旁边的幼儿说:“我不吃这个,这个不好吃。”幼儿也会说:“我也不想吃这个,这个不好吃。”幼儿进餐行为从生活中习得,在生活中养成进餐习惯,蒙台梭利也提出要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所以我们要注重幼儿进餐环境的创设。

影响幼儿选择食物的因素有食物的形状、味道以及食物的颜色。而幼儿之所以偏食或者挑食,是因为对所吃的食物不了解或者是对食物的味道或者颜色不喜欢不想去吃。在研究观察的过程中,看到有幼儿对木耳、芹菜或者洋葱等食物,通过进一步交流沟通研究者了解到,幼儿不吃这些的原因是觉得木耳外形很黑,看起来很可怕所以拒绝食用。通过开展一系列游戏和健康教育活动,增加幼儿对食物本身具有的营养与对身体产生的好处了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幼儿挑食和偏食的情况。

四、中班幼儿良好进餐行为习惯培养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幼儿园饮食教育管理制度

幼儿教育中包含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幼儿的饮食行为,饮食行为大大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健康。幼儿园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师教育幼儿方式,所以,要让幼师对幼儿饮食教育进行关注,需要幼儿园去重视并发展幼儿的饮食健康教育。幼儿园可以在保证本园发展正常进行的基础上,去更多的贯彻上级下发的政策要求,其中像教育部发布的指导纲要,存在涉及到饮食教育的内容。如《指南》中表示中班幼儿会用筷子吃饭,幼儿园就应该为幼儿提供筷子,促进幼儿手部动作的发展。幼儿园可以建立教师饮食教育的评价体系,将饮食环节的教育效果作为评价教师教育质量的依据之一,并通过奖励措施,想要提高幼儿饮食教育的开展效率,则应该调动幼师们在教育饮食习惯上的积极性[10]。

(二)提高教师的幼儿饮食教育能力

幼师应当不断增强自己的能力,同时进行创新,尤其是在饮食教育上,幼师应当重视饮食教育的重要性,在纠正幼儿饮食习惯的问题上保持耐心细心。应对幼儿在饮食行为上的好奇心而提出的问题,幼师只有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才可能回答问题时从容,给幼儿们正确的答案。

在介绍食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伙食安排表,了解一周的餐品安排,从而为幼儿准备相应的食物讲解,可以涉及到食品的名称、构成、调配以及相关的趣味故事等等。虽然这些知识对于幼儿而言较为难懂,但是教师要充分发挥个人的教学能力,化繁为简,通过儿歌、故事等趣味化的形式,以幼儿能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想幼儿传递相关的知识。除此之外,幼儿园一方可以借助座谈会或者举行会议的方式,组织教师们进行幼儿饮食行为习惯培养方法的交流,讨论出合适的教育方法。幼师应当给幼儿尽可能地创造安静轻松的就餐环境,保证好幼儿就餐的质量,让幼儿享受食用美食,进一步增加幼儿对幼儿园的喜爱程度。

(三)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进餐行为

教师在发现幼儿有不良的进餐行为时,应该对其进行及时纠正,比如对于出现饭菜撒一地、饭菜浪费等问题的幼儿而言,教师可以这样说:“饭菜是食堂阿姨的劳动成果,如果将这些饭菜弄到地上或者是吃不完,那么食堂阿姨会很伤心的。”因此,幼儿为了不让食堂阿姨伤心难过,以后不再浪费饭菜。让幼儿知道珍惜粮食,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改正自己浪费食物的不良习惯。对于吃饭爱说话、吃饭摇椅子的幼儿来说,教师可以进行这样教育:“在我们吃饭过程中,可能有些小动物正在睡觉,吃饭说话、摇椅子会把这些小动物吵醒的。”这样幼儿就会乖乖地进行吃饭,不会做一些小动作。同时,在进餐结束之后,教师也应该对幼儿进行正确引导,让他们对餐具进行收拾,将椅子放回原处、餐盘分类摆放整齐,养成整理和收拾的好习惯,进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四)灵活运用多种进餐教育方法

幼儿都喜欢一些有趣、深动的游戏活动,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一味和他们讲道理他们不懂也不感兴趣。在教学中,可以采取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使幼儿明白良好进餐习惯的重要性。例如,利用“娃娃家”这一孩子们十分喜欢的游戏来教导孩子如何正确使用餐具,喂小宝宝吃饭,比一比谁当起“爸爸”“妈妈”来最像,并在教学中用轻松、有趣的形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穿插进去《怎样吃最有营养》的教学,使孩子掌握一些常规粗浅的营养知识,懂得要想身体好,就必须吸收全面的营养,合理地搭配饮食,健康茁壮地成长。通过故事《胖胖和瘦瘦》,使孩子们懂得挑食的孩子又瘦又小,样样都爱吃的孩子长的又健又壮。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农村资源,在秋收的季节,带领班上的孩子们参观农民收割稻谷,还组织孩子们一起帮着拾稻穗,在劳动的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并通过故诗《锄禾》,教育孩子要爱惜粮食,明白我们吃的粮食都是来之不易的。

(五)家园合作,协调一致共同引导

幼儿时期人们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家庭与学校,所以我们需要格外重视这两种场所的教育环境以及人员情况。在用餐习惯培养过程中我们建议学校与家长两者进行有效的定期沟通,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双方对于幼儿日常情况的了解,而且能够及时发现幼儿出现的问题并对其加以解决。如果学校采取的教育方式与家庭的教育方式偏差较大,就会导致幼儿在生活中知识混乱,难以通过学习形成完整清晰的思维模式,不仅不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而且会对其之后的人生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促进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方式有很多,例如我们可以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举办专业的知识讲座、鼓励家长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等活动,上述活动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教育家长,而是增强家校互动,为幼儿的早期发展保驾护航。

幼儿园举办亲子活动过程中,会在其中增加有关幼儿饮食健康教育知识和部分其他相关内容。例如采用水果拼盘活动,幼儿与家长共同进行,将水果拼成各种多样化的造型,教师对各个作品进行评价,并且对幼儿进行活动奖励。此类活动不仅增加了幼儿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促进父母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而且能够通过接触激发幼儿对于食物的兴趣,在之后的习惯培养课程中促进教育活动的进行。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学校要想真正改变幼儿的不良饮食习惯就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首先学校需要重视幼儿的自身发展情况与普遍发展规律,然后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与生活背景制定专业的习惯培养教学方案,最后学校需要征得家长的同意之后方可实施教学方案。家长朋友也需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优秀的成长环境。

结论

养成良好的的饮食习惯,是保障幼儿身心健康的前提条件,进餐活动作为幼儿园多种活动中的重要部分之一,不管是在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对于幼儿发展都至关重要。本文以中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分析中班幼儿进餐习惯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进餐习惯养成的因素,并针对问题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层面针对性的提出培养幼儿良好进餐行为习惯的解决措施。

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本文研究只选取了A幼儿园的一个班级,样本数量较少,对其他地区开展的进餐活动缺乏关注,代表性不足。本文只从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培养方式和措施这几方面进行分析,可能缺乏一些广度和深度。

由于笔者能力的局限性,本文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收集资料缺乏广泛,全面性,对内容分析还不够深入。虽然本研究暂时告一段落,但是关于进餐教育的的研究尚未结束。今后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期待对幼儿进餐行为习惯的研究进入一个更深度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黄璀玥,肖满田.学龄前儿童进餐与微量元素关系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33).

[2]钟炎军,陶海燕,陈慧楠,张瑜.啊呜啊呜我爱吃——中班幼儿积极就餐情绪的培养[J].幼儿教育.2011(25).

[3]许永祚. 培养幼儿正确的饮食习惯[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1).

[4]李琼符,刘长秀,蔡骊娆,李镇鸿,雷蕾,韦宏,蒋丽英,黄庆新,陈秀梅,刘蓉章,黄艳芸,覃新年.3~6岁幼儿饮食、情绪和运动习惯与一般健康状况调查[J].广西医学.2010(10).

[5]姚芳颖,陈清,鲍启萌,金星明.学龄前儿童120例进餐问题与家庭环境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0)

中班幼儿进餐习惯培养路径研究

中班幼儿进餐习惯培养路径研究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9月11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4514.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9月10日
Next 2023年9月1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