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作品《卓玛》的表演阐释

藏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舞蹈种类丰富,表演形式多样,自愈性很强,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藏族人民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舞蹈形式,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发掘藏文化在藏族舞蹈中的呈现。随它所有表演的形式都带有强烈的自愈性和宗

  一、概述

  (一)藏族舞蹈简介

  1、藏族舞蹈的种类
  因为藏族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气候和语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中,所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藏族舞蹈和独特的风格特征。藏族舞蹈可分为民间舞蹈、卡尔舞蹈、藏戏舞蹈和宗庙舞蹈四大类。民间舞蹈有果谐、堆谐、康谐、果卓等在民间广泛流传,卡尔舞在上流社会流行,羌姆舞、家把舞、贡嘎尔舞等。主要用于宗教节日。
  2、藏族舞蹈的体态特征
  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特征是重心前倾,但对于男女又有所小同。男子要求是粗犷豪放型,以卜半身的外开、懈跨连带着垂臂的体态特征,卜体带动上体完美的动作过程,展现了男子的英勇气概。而女子则要求含蓄美感的体态姿势,包含了前倾、含胸和垂臂的动作特征。
  3、藏族舞蹈的服饰特征
  藏族服饰的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长裙、长靴、头饰佩戴众多、衣着光彩艳丽,女性发饰多为编发。这种服饰为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方便,比如有时工作中他们可以脱掉一只袖子或者穿上,也成为藏族独有的一种服饰美感。辽阔的高原上,藏族人民挥起长袖,给人一种高原雄鹰展翅的视觉享受,也展现了高原人民的雄心壮志和蓬勃的力量。

  (二)藏族舞蹈艺术价值

  1、藏族舞蹈具有传承的艺术价值
  由于藏族舞蹈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特色。为此,在中国的舞蹈艺术中,藏族舞蹈比较具有传承的艺术价值。在藏族舞蹈中,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着,不仅见证了藏族人民历史的演变过程,更是藏族艺术文化传承的纽带,为藏族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在雪域高原生存的藏族人民,生性热情、豁达、豪爽,直接影响了藏族舞蹈的风格。于此同时,藏族舞蹈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宗教信仰,也体现出人们的美好生活的向往。藏族舞蹈向人们传递的是藏族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非凡的凝聚力。
  2、藏族舞蹈具有原生态艺术价值
  藏族舞蹈具有原生态艺术价值。所谓原生态是指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它包含着原生态唱法、原生态舞蹈、原生态歌手、原生态大写意山水画等。在藏族舞蹈中,体现了非常浓厚的原生态的文化和生活气息。由于在原始社会中,藏族舞蹈就已经存在,它很多动作都依然包含了原始时代人们对生活的表达方式。从藏族舞蹈中,一方面可以看到原始文化依然存在的信息,尽管在现代藏族舞蹈中融入了很多学院派、院团派等的风格,但是,这些都是在原始藏族舞蹈上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原始藏族舞蹈为现代藏族舞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藏族舞蹈对当代艺术文化具有很大的影响
  藏族舞蹈对当代艺术文化具有很大的影响。对于生活在青藏高原之上的藏族人民,将其
  热情洒脱的生活习性活灵活现体现在藏族舞蹈中。从藏族舞蹈的发展历史来看,藏族舞蹈既来源于藏族人民的生活,更来源于藏族人民的传统文化。艺术与现实相结合,舞蹈与生活相结合,对当代艺术文化有很大的影响。

  (三)选题的目的

  藏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藏族艺术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研究内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它是藏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领域。对藏族舞蹈艺术的研究有助于从不同角度挖掘更多的藏族文化现象,加深对藏族社会的认识。丰富多彩的藏族舞蹈艺术文化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们民族文化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了藏族民间舞蹈艺术文化研究的行列中来,然而藏族民间舞蹈研究成果甚少,所以本人想通过此篇论文起到一个文化保护作用。

  二、藏族舞蹈《卓玛》二度创作及动作、情感

  (一)舞蹈二度创作

  1、理解作品艺术内涵,忠实于原作原则
  任何一部成功的舞蹈作品都有其完整的历史文化背景,也决定了舞蹈作品属于风格范畴,同时也提供了舞蹈作品可以使用的表现体裁形式和需要表达的内涵。作为一名舞蹈演员,我们需要在充分了解舞蹈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风格的基础上,对舞蹈作品的内在表现形式和表现内涵进行二次创作,总之,要忠实于原作。对于原创舞蹈作品来说,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是舞蹈编导创作意图的真实记录,舞蹈编导在一次创作的过程中会尽最大努力,尽最大努力把自己的意图融入舞蹈作品中,为了更好地展现舞蹈编导的创作意义,舞蹈编导在二次创作中有责任忠实于原作,这不仅是一种职业道德,更是对原作舞蹈编导及其创作意图的尊重。这就要求舞蹈演员重新创作原始舞蹈作品,要认真思考舞蹈作品内容所表达的意图的真实性,必要时需要积极联系舞蹈编导确认舞蹈作品内容的意图。总之,忠实于原作是进行舞蹈表演二次创作的基础原则,是任意一个舞蹈演员在对原舞蹈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时都必须要遵守的原则。
  2、掌握基本方法,大胆进行二度创作
  在对原舞蹈作品进行第二次创作前,舞蹈演员应首先融入到舞蹈编导的创作过程中,真正了解舞蹈编导创作的全过程,从对创作过程的理解中达到告知编导创作意图、明晰编导创作思维的目的。只有这样,演员才能与舞蹈编导达成一定的默契,从而对舞蹈作品的内容、情感和角色命运产生共鸣,为忠实于原作的舞蹈表演的二次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要大胆开展舞蹈表演的二次创作,也不能完全受制于舞蹈编导的创作意图,在忠实于舞蹈编导创作意图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改进,也是舞蹈表演二次创作需要坚持和采用的原则和方法。

  (二)舞蹈动作

  “颤、开、顺、左、绕”它是藏族舞蹈的五大基本动作特征,同时在《卓玛》作品中也充分演绎的淋漓尽致。
  颤:藏族人民生活在平均海拔四千米至五千米的青藏高原上,空气稀薄干燥,辐射强,气温低,氧气少,藏族人民往往背着沉重的脚步在地形复杂的山上行走,他们导致较低的长期活动,即膝关节屈曲和有规律的颤动。在舞蹈中,膝关节在地面上的韧性不断增强,并形成了独特的弹跳力量,脱颖而出的放松感,正好完美地表达了藏族人民乐观、坚定、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开:藏族舞蹈的基本脚型在到达和腿外运动时,要把脚钩在开口外当作闭合,如抬腿、踢腿、交叉腿、抛腿等。肚日型式的外开关充分体现了藏族特有的自信豁达的性格特征。
  顺:在藏族舞蹈中,独特的协调方式是手脚沿着一侧的方向做同样的动作,包括顺游、顺摆、顺甩、顺推、顺绕等一系列动作特征,从手挽手的踏歌“脚起手、脚切”的动作,从而表现出藏族人民真挚热情的好客性格特征。
  左:藏舞的旋转通常从身体左侧开始,从右向左顺时针旋转。轮换方向与藏族宗教仪式相同,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
  绕:藏舞袖动作丰富多彩,包括撩、摆、甩等形式,主要以四周为核心。缠绕分为内缠绕和外缠绕,单手缠绕、内缠绕和外缠绕,双手在同一方向上绕着不同的方向绕着,白色长袖象征着高贵的白云,舞蹈袖的动作将草原关丽蓝天白云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蕴含着藏族人民的心灵飘逸和纯洁。
毕业作品《卓玛》的表演阐释

  (三)情感表达

  表演包括”表”和”演”两层含义,按照中国传统的解释:“表”即”情感表现于貌也”、“演”即”模仿其事件曰演”。舞蹈艺术更强调”人物表演”,同样的”表情”也是必要的。事实上,一些优美抒情的舞蹈动作是人体生理反应引起的动作艺术加工的结果。在小说、诗歌等艺术语言中,艺术语言往往被用来描述由内向外的情感生理反应,以方便人物塑造和情感活动。对于人像雕塑,艺术再现的情感生理反应(涉及身体的各个部位)简直可以说是情感表达和交流的唯一直接手段。在舞蹈中,还常常通过一些情节揭示一定表达动作的情感内涵。在电影和小说中,对具体表现和行为的描写与情节所表现的情感内容紧密结合。如果单纯追求哭笑等情感的外在生理表现,而不注意挖掘和表现情感的深刻原因和内涵,那么观众只能知道其表面但不知道其原因,舞蹈演员和观众之间会有隔阂,很难有精神上的感染。观众通过观看舞蹈演员生动的肢体语言可以实现作品背后思想感情的表达,并产生联想、共鸣,从而融入剧情,成为人物,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舞台效果和感染力。例如《卓玛》用舞蹈来讲述一个美丽的女孩对美好爱情和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如果只是一板一眼地去叙述现实的事件,那就缺少情感与趣味性,因而“表”与“演”是相互相成,密不可分的。

  三、心得体会

  我认为如果一部舞蹈作品的动作语言只有单一的、大众的、共同的,即就没有了新颖的独创性。一部作品情节的发展需要通过人物塑造,而个性化的语言设计则是要使人物的表现更加生动,在舞蹈表演中是作品的主线,而舞蹈语言是塑造人物的关键,没有个性化的动作特征也突不出了人物的表现特征。而我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有了以下感受:
  一是,舞蹈培养我的高度的注意力。老师正在示范舞蹈动作,我必须记住它的动态、流动路径、节拍、内在情绪,把这些信息输入大脑,并快速地在身体上表达出来。一个成品舞蹈,它的动态规律、流动路线、节奏和情感都是多变的,客观上要求我高度重视,一如既往的训练使我养成高度重视的习惯
  二是,舞蹈增强了我的记忆力。在学习舞蹈动作时,不仅要记住音乐形象和音乐节奏,还要记住舞蹈动作和舞蹈节奏,还要记住每一个舞蹈句子的情感。如果没有良好的记忆,舞蹈是不可能完成的,舞蹈课比文化课需要更多的记忆。因为音乐的节奏,舞蹈的动作,情绪都在变化,你必须记住变化的过程,记住那些时刻,如果我的大脑能储存复杂的信息,那么我就不会变得很愚笨。
  三是,舞蹈活跃了我的思维。舞蹈老师教我们表演的时候我不能表达老师的想法,老师便用生活经验给我启发,这时我的思维得到开启,它就会顺着老师提到的方式联想,记忆,理解,表达,最后通过这种形式体现出来,那时我已经超越了自我,用自己的身体开始塑造角色。
  最后,跳舞能使我看起来更有气质,更优雅,那种影响是不知不觉的,一步一步的。这无疑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刘慧.藏族舞蹈文化特性与艺术价值略探[J].黄河之声,2017(22):137.
  [2]宋媛.现时背景下藏族舞蹈教学中“情韵”的培养[J].音乐生活,2016(11):90-92.
  [3]李韵葳.藏族舞蹈艺术特色与创新特点分析[J].当代音乐,2016(19):68-69+72.
  [4]万玛才旦.藏族舞蹈文化特性与艺术价值略探[J].大众文艺,2016(06):168.
  [5]班玛草.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创新发展探讨[J].艺术科技,2016,29(02):189.
  [6]马琳.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创新发展探究[J].艺海,2016(01):84-85.
  [7]何云.地域文化中的藏族与维族舞蹈之比较[D].陕西师范大学,2015.
  [8]尼玛欧珠.第一套《藏族舞蹈动律式广播体操》的创作及科学性研究[D].西藏大学,2015.
  [9]霍蕾.论藏族舞蹈的传承与创作上的革新[D].南京艺术学院,2015.
  [10]贺凡.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创新[J].戏剧之家,2014(12):130.
  [11]杨镇.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创新发展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29(07):34-35.
  [12]赵磊.当代蒙古族舞蹈与藏族舞蹈的艺术特征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3.
  [13]吴星雨.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藏族舞蹈教材建设的历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14]李北达.论舞台藏族舞蹈与原生藏族舞蹈的关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04):59-62.
  [15]孙姗姗.论当代藏族舞蹈艺术自娱自乐价值的流失[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04):113-115+112.
  致谢
  首先对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说声辛苦了,在忙碌的工作中帮我审查修改我的论文,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论文之中难免有不足和不完善的地方,感谢老师给我提出的建议和指导意见,陪着我一起完成这篇论文。
  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这些时光里,非常有幸的认识了我人生中永不离席的朋友们,这是我未来一辈子的财富,感谢你们给予我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无私的帮助。
  在这里,也对辛苦养育我的父母表达感谢,养育之恩牢记心间,无论在何方,我都是你们的孩子,也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也能成为大树,成为你们的栖息地,祈祷你们在以后的人生中永远健康快乐。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572.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1月26日
Next 2022年3月1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